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5

合集下载

【随堂检测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随堂检测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卷1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接触.(chù)儒.家(yú)探察袖手旁观B.关键.(jiàn)埋没.(mò)栽种不知所错C.测量.(liáng)恐.慌(kǒng)尊照一帆风顺D.彷.徨(páng)途径.(jìng)激变格物致知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B.漫长的人生路上,谁也不会一帆风顺....地到达理想的彼岸,总会有坎坷,总会有惊涛骇浪。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D.元旦晚会气氛热烈,我们袖手旁观....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成绩总是上不去。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D.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看待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B.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C.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5.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部编初中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作业

部编初中语文八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作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zūn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kǒng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彷.()徨埋.()头读书zūn照kǒng慌(2)文段中意思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词语是。

(3)文段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蕴含“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3.下列对课文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作者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嬗变和当代价值阐述自己的观点,条分缕析,层次分明,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这正符合作者科学家的身份特点。

B.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篇演讲作为论述类文章,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是不得当的。

D.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之后由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最后,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4.(2022四川遂宁中考)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长才思敏捷,他精彩的发言哗众取宠....,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B.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增加积累,对各种典故才能信手拈来....。

C.教育脱贫的最美践行者张桂梅殚精竭虑....,让当地许多贫困家庭的女孩实现了读书梦。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能演练活用新版语文版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能演练活用新版语文版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淹没(méi)诺言(nuò)朱熹(xī)B.彷徨(fáng)瞭望(liào)不知所措(cuò)C.清谈(qīng)测量(liáng)丁肇中(zhào)D.激变(jī)论语(lùn)授予(yǔ)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模式孜孜不倦一番风顺B.修身根深蒂固不言而喻C.汲取袖手旁观犹豫不决D.诚意格物致知实验精神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点及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

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九上考易通答案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九上考易通答案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应转变观念,对格物和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课堂评价
小组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九组
积分
优胜 个人 说明:1.学科班长回扣目标,总结收获 2.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
7.本文思路清晰 ,说说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参考答案: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
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
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即实验。然后讲道理、摆事实(王阳明 “格”竹子),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把
致知,指出其基本意思。第
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列举事例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 思头痛而失败。 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 子,观察并研究它。 阐述道理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 认为探讨自己。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 的探测。 论述角度 反面事例
⑴ 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力争进行必要的联系拓展。 ⑵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记好笔记,大胆质疑。
温馨提示:点评小组需老师根据班级情况自行调整。
总结升华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提示:“眼光”“勇气”“毅力”三者与“成功的实验”的关系 如何? 赏析:这句话总结了成功的实验所必需的三个要素。准确、独到 的眼光是选定科学实验目标的前提;不畏困难、勇于攻关的探索 勇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坚强的毅力则是将实验进行到底 的必要条件。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_3653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_3653
蟋蟀声里秋味浓。秋天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天凉,夜静,书香,正是良士奋发有为,争分夺秒不能蹉跎岁月的黄金时节。古人也以秋士称呼那些惜时如金的士子,不仅秋天似乎让人们头脑清醒,看到花 红柳艳了一个春夏,马上快要结束了,更让那些敏感有为的人们感到自己的一生似乎也似这秋天一样,不再努力也就进入了暮年,故而让这些秋士生出一层人生的悲意。网游攻略 | 蟋蟀声里秋味浓,就让我们在这声声促织的声音里加快追赶的步伐,在这天凉夜静书香的好时节里拼命地读书,在秋已到深处的斑斓里播下玫瑰色的梦。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若果是真要知秋,品秋,懂秋,那就在这声声促织的蟋蟀声里北京人叫蛐蛐儿,连带还送给我一个陶制的蛐蛐儿罐,通体黑色的花纹古朴清雅。这个朋友也是在城墙根长大的,他的家在朝阳门,距离我小时候住的建国门很近, 如今我们都住在望京。说起小时候的事情,我们都有共同的感受。他的家里阳台上放了几十个蛐蛐儿罐,房梁上吊着很多鸟笼子。这位朋友姓金,回民,一口地道的京腔,一看就是一位老北京。从小在 北京墙根胡同长大的朋友,比我小几岁,强健的身体,一副北京爷的劲头。 我把蛐蛐儿放在客厅里,每天小心伺候着,除了必要的水之外,还换着花样供给它青豆、胡萝卜、白薯。小小蛐蛐儿在我的房间里安了家。黑夜降临的时候,便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躺在床上,听着叫 声,我的思绪飘向遥远的童年时光。每年的处暑一到,傍晚时分,城墙根的草丛中、砖头瓦片底下,便会传来蛐蛐儿的鸣叫。我和伙伴轻轻地走近,在月光的照耀下,翻动砖头,伴随着泥土的芳香,可 见一只蛐蛐儿振翅高唱着,我用两只手快速叩下,大多时候它瞬间跳开,一跳再跳的逃跑了。偶尔,我再一次扣下去,小小的蛐蛐儿便被我双手罩着,小心地把它拢在手心里,放在蛐蛐儿罐中,拿回家 养起来。偶尔拿出来和别的孩子的蛐蛐儿斗斗,我的蛐蛐儿如果败了,便赶快收兵,唯恐被咬伤恢复不过来,大多时候我只是独自欣赏。每当夜晚躺在床上,听着我的蛐蛐儿和屋外墙角草丛的蛐蛐儿形 成合唱,它们用最原生态的歌声,在寂静的夜晚,合奏一曲天籁,唱给我听。正像白居易在《夜坐》诗中描写的:斜夜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阶影,蟋蟀近窗前。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7

九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题7

14、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文题解题]◎导读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你还喜欢动手实验吗?你喜欢通过实验来印证知识甚至获得知识吗?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具备当科学家的潜质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科学家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解释得很清楚。

我们不妨来认真阅读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

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在美国。

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他在美国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向另一个地方,根本得不到任何正规教育。

直到12岁,随全家迁往台湾,才进中学读书。

他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刻苦钻研,成绩很好。

中学毕业后,他只身赴美读大学,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选定实验物理作为他的主攻方向。

1972年他主持实验去寻找新的重粒子。

对于实验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这样比喻:“在雨季,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分钟之内也许要降落下千千万粒雨滴,如果其中有一滴有着不同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到那滴雨。

”经过艰苦的努力,1974年11月12日,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丁粒子,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7年秋,丁肇中访华并建议派遣中国物理学家参加他的实验小组工作。

如今已有上百人去到他的身边。

这些人员提高相当快,他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

他在一篇自传性的文章特别推崇这样一首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知识览通]◎语音1、测量:“liáng”不能念成“liàng”。

2、朱熹:“xī”不能念成“xǐ”。

3、彷徨:“pang huáng”不能念成“fáng huáng”。

4、埋没:“mò”不能念成“měi”。

5、肇:zhào。

王祚基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单(教师版)

王祚基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单(教师版)

大路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课三单”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13课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自助单)编制人:王祚基审核人:王祚基实验年级:九年级第周星期1、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2、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3、通过读重点段落,品味语言的言外之意。

【学习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

(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自主学习】1、走进作品,了解作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写出下面加粗字的拼音。

蜷.(quán)缩折.(shé)本阴晦.(huì)猹.(chá )五行.(xíng )装弶.(jiàng )獾.猪(huān )竹匾.(biǎn )胯.下(kuà )髀.(bì)脚踝.(huái)瓦楞.(léng)吓.(hè )瑟.索(sè )潮汛.(xùn )秕.谷(bǐ)寒噤.(jìn )鹁鸪..(bó)(gū)廿.年(niàn )惘.然(wǎng)恣睢..(zìsuī)潺.潺(chán )祭祀(sì)颧(quán)骨3、填空小说以时间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三个部分。

4、讨论:“我”和闰土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在书中找理由。

答:闰土是主人翁,因为作者写了小说中“我”的几次情感经历,每次都与闰土有关,小说通过“我”,敬佩的是闰土(少年时期的闰土);同情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也是闰土(中年时期的闰土);寄予希望(希望“我”与闰土的下一代创造新的生活)的还是闰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识精神》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识精神》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识精神》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接触.中庸.埋没.彷徨..答案:páng|huáng|chù|yōng|mò解析:注意“彷徨”韵母为后鼻音,“触”声母为翘舌音,“没”是多音字。

点评:给汉字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

2、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丁肇.(zhào )中埋没.(mó)没.(méi)有(páng)(huáng)中庸.(yōng)测量.(liáng)B、彷徨..C、相濡(rú)以沫儒.(rǔ)家孺.(rú)子..D、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答案:C解析:本题中主要对形似字如“濡”“儒”“孺”和多音字如“没”“论”的字音进行判断,根据字形的不同结合词义来判断读音。

C项中“儒”读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点评:汉字中形拟字和多音字比较多,平时学习要注意分辨,加强记忆。

3、下列成语书写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劳民伤财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假思索B、事必恭亲人才倍出修身齐家改弦更章C、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致知各行其是D、优柔寡断袖手旁观无理漫骂蜂涌而至答案:B和D解析:B“恭”为“躬”,“倍”为“辈”;D“漫”为“谩”,“涌”为“拥”。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4、指出解释正确的一项()A.平天下:扫平天下。

B.一帆风顺:船挂满船,顺水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C.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D.治国:治理国家。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基础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基础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读书求知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积累与运用1.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2分)A.袖手旁观断章取义强聒不舍与日具增B.怒不可遏世外桃园盛气凌人重蹈复辙C.格物致知直接了当相提并论不言而喻D.一抔黄土化为乌有豁然开朗廓然无累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攫.取(jué)参.差(cān)孜孜不倦吹毛求疵B.芳馨.(xīn)栈.桥(dài)豁然开朗格物致知C.恣睢.(suī)惘.然(wǎng)袖手旁观根深蒂固D.荫.庇(yìn)笨拙.(zuō)咬文嚼字揭斯底里3.找出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2分)A.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负责人预计,“五一”3天小长假,地铁2号线发送乘客总数将近百万人次左右。

B.为了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了解诗歌的一些体裁知识,是很必要的。

C.中国驻菲大使馆要求菲方立即释放被扣渔民,归还渔民财产,杜绝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侵权行为,不要采取任何挑衅行为。

D.长沙铜官窑曾是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开创了中国陶瓷彩绘的先河,对世界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散文集,我们所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是其中的几篇。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春秋》合称“四书”。

C.《水经注》使其作者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成为山水游记文学的鼻祖。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作者是西汉时的刘向,《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二、议论文阅读阅读议论文《“磨”到最后》,完成后面小题。

(10分)①“我磨墨,墨磨我”,这是画家韩羽的一枚书法印章。

他自幼热爱文学、戏剧。

搞漫画创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

那时,他向省报投稿,天天投,天天退,如此持续了几年,把美术编辑都投怕了。

语文【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语文【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及答案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悟.( ) 彷徨..( )( ) 袖手旁观.(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B.格物致知豪无选择C.推之四海传之万世D.寻求真理学术权威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实验的过程仅仅是消积的观察。

B.解放军总部授与我一枚荣誉奖章。

C.这件事让我不知所措。

D.我很容幸被邀请去清华大学演讲。

4.下列句子中,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B.在环境激变的今天,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C.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并且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2)最使找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的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彷徨:(3)在环境激变..的今天。

激变:(4)新的知识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清谈:二、强化阅读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练方案(人教新课标初三上)doc初中语文☆课文导读本文是一篇阐述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议论文。

作者第一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倡导的〝格物致知〞精神进行分析和评判。

然后,作者阐述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作者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过程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大多数学生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指出中国学生缺少实验精神。

最后,作者结合中国教育历史与现状及个人体会,阐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涵义,指明它的重要性,并提出期望。

全文观点明确,分析深刻,层次清晰,文风严谨,循循善诱,给人以教益。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儒家〔rú〕论语〔lún〕测量〔liánɡ〕中庸〔yōnɡ〕彷徨〔pánɡhuánɡ〕丁肇中〔zhào〕二、词语释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

确实是使心中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样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心: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诈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不人。

一帆风顺:比喻专门顺利,毫无挫折。

不知所措:不明白如何办才好。

形容受窘或发急。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三、语句解读1.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许多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那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如何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如何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确实是围绕着那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2.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连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那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专门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然而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暑假预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

暑假预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新人教版

暑假预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
案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学贵在有疑,不疑学则不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学习策略
1、自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思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完成学习“重点”,懂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义。

2、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努力养成注重实践、注重探索精神的热情。

背景资料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二、学习过程
1、什么是“格物致知”?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王祚基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单(教师版)111

王祚基九年级语文上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单(教师版)111

大路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课三单”九年级上语文学科第13课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自助单)编制人:王祚基审核人:王祚基实验年级:九年级第周星期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自主学习】一、走进作品,了解作家。

本文是一篇___ (文体),作者___ 是美国华裔___ ___ 家,____ 奖获得者。

二. 生字正音。

丁肇.中(zhào)嘹.望(liáo)授予.(yǔ)彷徨..(páng huáng)儒.家(rú)埋没.(mò)三.词语解释。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

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各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归纳,理出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3、在文章中找出表明论点的句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说课稿: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论述类文章,作者丁肇中。

文章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实质,指出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强调要有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励人们探求真理。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格物致知”这一传统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作者的观点,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的学习态度,培养探求真理的兴趣和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句式的掌握;2.难点:对作者观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2.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案例分析:以课文为例,分析作者的观点及其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词和难点;3.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学会运用;5.总结: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6.拓展: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简洁明了,突出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可设计如下: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背景介绍:作者丁肇中及其作品背景2.课文大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主题3.重点词汇: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4.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总结课文观点5.感悟与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2.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作者观点的应用能力。

《作业推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附答案)

《作业推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附答案)

《作业推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缅怀.(miàn)实践.(jiàn)格物致.知(zhì)B.检讨.(tǎo)彷.徨(fáng)一帆.风顺(fān)C.遵.盟(zūn)哲.理(zhé)袖.手旁观(xiǜ)D.恐慌.(huāng)测.量(cè)不知所措.(cu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缅”读miǎn;B.“彷”读páng;C“袖”读xiù;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实地探察不言而喻缅怀B.情系中华毫无选择修身C.不知所措一番风顺模式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盲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C项“一番风顺”应写作“一帆风顺”。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格物:..”和“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词语解释有误。

C项中“叹为观止”是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点睛:答此题,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

注意对成语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当然有的成语运用的语境不同,也会产生新的意义,这要根据情况而定。

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初中语文同步练习(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初中语文同步练习(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部编版初中语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6小题,每题3分,共计18分)1.下列画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领域(yù)例如(lì)骨骼(gé)B. 漂移(piāo)地壳(ké)俯冲(fǔ)C. 挤压(yā)褶皱(zhě)携带(xié)D. 深渊(yuān)繁盛(shèng)两栖(qī)【答案】B【解析】B项,“地壳”的“壳”应读作“qiào”。

2.下列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是()A.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 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在岛上采药,在附近海域捕鱼。

【答案】D【解析】A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B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项,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存在错别字或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使人想起:晦暗(huì àn)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huì àn),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B. 东山的麋子(méi zi)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C.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shén kān)里点起烛来。

D.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mí sàn)在含着豆麦蕴藻(yùn zǎo)之香的夜气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能力测试
基础能力测试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
②袖手旁观:
③一帆风顺: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自然科学传统教育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轻视实验一帆风顺没有准备
C.做研究作主张出主意显微镜
D.经书里说盲目接受栽种竹子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
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探究能力测试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学了就用”,还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只有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历史上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但并没有写出好文章,做出大贡献。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毛泽东同志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重要的学习。

”就是因为使用过程中,要把所得的知识变为自己的血肉,它需要蜜蜂酿蜜一般的加工、制作、改造的工夫,进而创造出新的营养品来。

“学了就用”的反面,是“学了不用。

”这就像柳宗元的《蝂传》中写的那种善负物品的小虫,一遇到什么东西,就要拿来背在身上,越背越重,“虽困剧不止也”;“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10.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B.古今中外,多少食书不化的书呆子,其病在此。

C.“学了就用”可以加深理解,有所创造。

D.历史上很多人没有做到“学了就用。


11.从论证方法角度看,文中毛泽东同志说的话属于
[] A.比喻论证 B.举例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12.文中概述柳宗元《蝂传》中小虫负物的故事所说明的道理是
[] A.小虫负物的技能高超。

B.小虫贪得无厌。

C.书呆子食书不化的危害。

D.书呆子食书不化。

13.“其病在此”中的“病”是指
[] A.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自不量力。

B.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贪得无厌。

C.书呆子如小虫只知负物一样,食书不化。

D.书呆子如小虫一样虽困剧不止。

参考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

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0.C 11.D 12.C 13.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