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控制点做点要求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指导书
一、前言
为了保证工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必须进行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的第一步是选址踏勘,选址踏勘的目的是确定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为后续的控制测量提供基础数据。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控制测量控制点选址踏勘作业,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二、选址踏勘的原则
1.控制点应尽量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工程区域。
2.控制点应尽量选在地势平缓、无遮挡、易于观测的地方。
3.控制点应尽量选在地质条件稳定、不易变形的地方。
4.控制点应尽量选在交通便利、施工方便的地方。
5.控制点应尽量选在无污染、无噪声干扰的地方。
三、选址踏勘的步骤
1.确定控制点的数量和位置。
2.进行现场踏勘,对选址进行实地考察,确定控制点的具体位置。
3.对控制点进行编号,并记录控制点的坐标、高程、地面标志等信息。
4.绘制选址踏勘图,标注控制点的位置和编号。
四、选址踏勘的注意事项
1.选址踏勘应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进行,避免雨雪等恶劣天气对选址造成影响。
2.选址踏勘应在白天进行,避免夜间光线不足对选址造成影响。
3.选址踏勘应在地形图、航空照片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避免遗漏重要地点。
4.选址踏勘应注意安全,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五、总结
选址踏勘是控制测量的重要环节,选址踏勘的质量直接影响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选址踏勘作业,确保控制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希望广大工程测量人员认真学习本作业指导书,严格按照规范进行选址踏勘作业,为工程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保驾护航。
如何进行控制点测量
如何进行控制点测量引言:控制点测量是现代测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可以用于测量地面的坐标、高程等数据,为工程建设、地图制作、土地管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控制点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一、准备工作1.地理资料收集在进行控制点测量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地理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地形图、影像图、地籍数据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测量区域的地理环境、地貌特征等信息。
2.测量仪器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常用的包括全站仪、GPS定位系统等。
全站仪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测量任务,而GPS定位系统适用于大范围、低精度的测量任务。
3.团队组建根据测量任务的复杂程度,组建一个合适的测量团队。
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准确、高效的测量工作。
二、控制点测量方法1.选择测量网在进行控制点测量前,需要选取合适的测量网。
测量网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控制点组成的,它们分布在整个测量区域内。
测量网的选择应考虑到地形复杂性、测量精度要求等因素。
2.测量控制点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在选定的测量网中开始进行控制点的测量。
根据测量仪器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如全站仪测量、RTK测量等。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性,防止外界因素干扰测量结果。
3.数据处理与分析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这包括数据的平差处理、误差检查等。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得到更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三、控制点测量的技巧与注意事项1.使用辅助工具在进行控制点测量时,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帮助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
比如,在测量控制点时,可以使用三角支架加固仪器的稳定性;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的平差和误差分析。
2.仪器校准与维护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
校准可以通过仪器厂家提供的校准软件完成,维护则包括保持仪器的清洁、防止受潮等操作。
3.现场环境选择在选择测量现场时,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测量工程中的地面控制点规范要求
测量工程中的地面控制点规范要求测量工程中的地面控制点是指用于定位和测量工作的具体位置或高程的点。
地面控制点的规范要求在测量工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测量工程中地面控制点的规范要求,以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和可信度。
一、地面控制点的选取在测量工程中,地面控制点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需要选择一些具备代表性和稳定性的点。
这些点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 位置稳定:地面控制点的位置应该相对稳定,不受地质变化、建筑物拆除或改建等因素的影响。
2. 易于访问:地面控制点应该位于易于访问的地方,以便于测量人员能够方便地到达并进行测量。
3. 可见性好:地面控制点的周围环境应该开阔,没有遮挡物,以保证测量设备能够对其进行准确观测。
二、地面控制点的标志为了方便测量人员进行测量和定位工作,地面控制点需要进行标志。
标志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 醒目易识别:标志应该具备醒目的颜色和形状,以便于测量人员能够在远处就能辨认出来。
2. 耐久性好:标志应该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够经受住日晒、雨淋和其他外界因素的侵蚀,保持其可视性和稳固性。
3. 结构稳定:标志的结构应该坚固稳定,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负荷,不易变形或损坏。
三、地面控制点的测量和记录在测量地面控制点时,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记录。
以下是测量和记录地面控制点时的规范要求:1. 使用适当的测量设备:测量应该使用适当的仪器和设备,例如全站仪、GPS等,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
2. 测量精度要求:根据不同的测量工程需求,对地面控制点的测量精度和误差要求进行明确和规定。
3. 数据记录完整:测量数据的记录应该完整、准确,并标明测量日期、测量人员等相关信息。
同时,还应该对测量数据进行备份和存档,以备后续参考。
四、地面控制点的监测和维护为了确保地面控制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
以下是地面控制点的监测和维护规范要求:1. 定期巡查和检测:定期对地面控制点进行巡查和检测,确保其位置、高程等参数的稳定性。
测量点位的规章制度
测量点位的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测量工作,保障测量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测量点位是指在地面或建筑物上确定的用于进行测量的具体点位。
第三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行地面或建筑物测量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测量点位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具体点位的规定由测量员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确定。
第五条测量点位的设置应符合测量操作规范,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条测量点位应设在易于观测、测量的地方,避免影响测量工作。
第七条测量点位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标识和记录,确保后续测量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八条对于故障或损坏的测量点位,应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测量点位的设置第九条测量点位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测量点位应设在地势平坦、无障碍物遮挡的地方;(二)测量点位应设在不易受到干扰和损坏的地方;(三)测量点位应设在便于观测和操作的地方;(四)测量点位应设在地表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地方。
第十条测量点位的种类包括基准点、控制点、监测点等,各类点位的设置应根据具体测量任务确定。
第十一条基准点是测量工作的基础点,应设在地势高、视野开阔、稳定的地方。
第十二条控制点是用于进行具体测量的点位,应根据测量任务确定其具体位置和数量。
第十三条监测点是用于观测和监测地表运动或建筑物变形的点位,应设在可能受影响的地方。
第十四条测量点位的设置应符合相关地理信息系统标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第十五条测量点位的设置应符合相关安全规定,确保测量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第三章测量点位的标识和记录第十六条测量点位应进行标识和记录,包括点位编号、坐标值、地理位置等信息。
第十七条测量点位的标识应采用耐候性标志牌或标志杆,并在可视范围内清晰可见。
第十八条测量点位的记录应存档保存,确保测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第十九条测量点位的坐标值应根据实际测量进行定位,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十条测量点位的地理位置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标注,确保数据的空间参考性。
控制点测量方案范文
控制点测量方案范文1.确定测量区域:首先需要确定要测量的区域范围,这个范围可能是一个城市、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自然地理景观。
根据需要,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子区域,以便分段进行测量。
2.布置控制点:在测量区域内,需要选择并布置一定数量的控制点。
这些控制点通常是一些固定的或者稳定的地物,比如基准点、地标、建筑物角点或者测量桩等。
它们的位置应该能够代表测量区域的位置和特征。
3.确定控制点的坐标系统:测量前需要确定一个坐标系统,以便对控制点进行准确的位置测量和定位。
常用的坐标系统包括地理坐标系(经纬度)和投影坐标系(UTM)。
根据具体要求,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坐标系统。
4.测量控制点:使用测量设备(如GNSS接收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对控制点进行测量和观测。
测量数据应该包括每个控制点的坐标、高程、特征等信息。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坐标变换、误差补偿、数据平差等。
根据需求,还可以进行可视化展示、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等。
6.质量控制和验证:对测量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确保其符合预定的精度和精确度要求。
可以使用无关点检核、闭合差检核、外业验证等方法,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更新和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测量区域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控制点的测量数据。
更新的频率和方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总结起来,控制点测量方案包括确定测量区域、布置控制点、测量控制点、数据处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验证、更新和维护等步骤。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这些步骤,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为各种应用需求提供支持。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方法详解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方法详解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地理信息系统、土地管理、建筑工程还是环境监测等,都需要准确、可靠的测绘数据作为基础。
而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往往依赖于控制点的布设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测绘技术中常用的控制点布设方法,以期对读者理解和应用测绘技术有所帮助。
1.控制点的概念和作用控制点是指在测绘过程中确定的几何位置和空间坐标已知的点,其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准确的参考框架,使得测量结果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
控制点的布设需要考虑到测绘任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通常包括边界控制点、内部控制点和标高控制点等。
2.边界控制点布设方法在测绘过程中,边界控制点的布设至关重要。
常用的方法有:(1)地面基准点法:根据测绘任务的需求,在边界线上布设多个基准点,并测量其地面位置和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高精度的测绘任务。
(2)建筑物固定点法:在边界线上选择相对稳定的建筑物角点或墙角作为控制点,并通过测量方法确定其位置和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城市区域或建筑群测绘任务。
3.内部控制点布设方法内部控制点用于在测图中确定各要素的几何位置,常用的布设方法包括:(1)三角测量法:选取三个点布设一个三角形,通过测量三个角和三边的长度,可以确定这个三角形的位置和大小。
随后,可以通过三角形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来确定其他要素的位置。
(2)多边形测量法:通过布设多个相互连接的控制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
通过测量多边形的内角和边长,可以确定各要素的几何位置。
4.标高控制点布设方法标高控制点主要用于确定各要素的高程,常用的布设方法有:(1)水准测量法:通过多次水准仪测量,确定各个控制点的高程差。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面较大、高程变化较大的测绘任务。
(2)GNSS测量法: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技术,测量控制点的三维坐标,并计算其高程。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范围、高精度的控制点布设。
5.控制点布设的注意事项在控制点布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布设密度要合理:根据测绘任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控制点的布设密度,以保证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使用控制点提高测量的精度
如何使用控制点提高测量的精度在现代科技的发展下,测量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无论是土地测绘、建筑设计还是工程施工,准确的测量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控制点作为测量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正确的使用和布设对测量的精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使用控制点提高测量的精度,并探讨其中的关键要素。
一、控制点的选择与布设1.1 控制点的选择在实际测量中,正确选择合适的控制点是非常重要的。
控制点的选择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控制点应该分布在测量区域的不同位置,以覆盖整个测量范围。
这可以确保在测量过程中能够准确捕捉到地形、建筑或其他物体的变化。
其次,控制点应位于稳定的地面或建筑物上,以避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形变或变形对测量结果的干扰。
建筑物的角点、门窗等固定的地物可作为优选的控制点。
此外,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控制点能够提高其在图像或影像中的识别度。
比如建筑物的墙角、屋顶的边角等。
1.2 控制点的布设控制点的布设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划。
以下为几个常用的布设原则:首先,控制点之间的间距应适中。
控制点之间的距离过远会增加测量的误差,而距离过近则可能导致冗余数据。
因此,根据测量任务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合理规划控制点的分布密度。
其次,控制点应均匀分布,避免集中在某一区域或沿某一直线。
这样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全局一致性,减小局部变化的影响。
此外,控制点的位置应选择在易于观察、操作和记录的地方。
这样有利于测量人员进行准确的观测和记录,提升测量过程的效率和精度。
二、控制点的观测与记录2.1 控制点的观测控制点的观测是测量工作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
观测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观测应准确无误。
在观测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人为误差的引入,如操作不规范、仪器校准不准确等。
同时,对于存在不稳定因素的控制点,比如位于水面上的浮标,应进行稳定处理,如加重或固定不动。
其次,观测应重复多次来获取可信的结果。
通过多次观测同一控制点,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可以减小个别误差的影响,获得更为准确的测量数据。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工程测量是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它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好坏。
为了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工程测量规范。
下面将对工程测量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明确测量目的和测量范围,确保对工程的全面、准确的测量;2.绘制详细的测量平面图,并标注测量控制点;3.调查了解场地环境、地质条件等情况,为测量提供必要的信息;4.准备好测量仪器和工具,并保证其精度和可靠性。
二、测量控制点的设置1.测量控制点的数量和位置要合理,能够覆盖整个工程范围;2.测量控制点的设置要牢固,以防止移动和损坏;3.确定好各控制点间的互测误差限,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三、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1.根据具体工程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2.在测量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方法操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3.根据工程的精度要求,确定测量的精度等级,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4.及时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和检验,保证其测量精度。
四、数据处理和成果录入1.对测量所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包括误差分析、平差等;2.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校核,确保其准确性;3.将测量成果按照规定的格式录入,并进行有效的备份和存储。
五、质量检验和验收1.对测量工作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规范要求;2.对测量成果进行验收,确保其达到工程质量的要求;3.及时纠正和改正发现的问题,保证测量工作的质量。
六、安全保障措施1.在测量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2.确保测量现场的安全,包括防止人员和设备发生意外。
总之,工程测量规范是保证工程测量工作准确、科学、规范的基础。
只有遵循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各项工作流程,才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程质量。
因此,对于从事工程测量工作的人员来说,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做到规范施工、科学测量,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测量控制点选点埋石相关规定标准要求
测量控制点选点埋⽯相关规定标准要求选点与埋⽯的规定⼀、平⾯控制1、选点⼀级GPS、⼆级GPS点位的选择应做到:a、GPS接收机的点位选在视野开阔,障碍物较少的地⽅。
b、远离⼤功率⽆线电发射源。
c、避开⼤⾯积⽔域。
d、交通⽅便,易于到达和联测之处。
e、地⾯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之处。
2、埋⽯⼀级、⼆级GPS点的标⽯埋设应做到:a、沙、⽯、⽔泥现场浇灌,尺⼨⼀般为⾼60厘⽶,顶⾯15*15厘⽶,底⾯18*18厘⽶,标⼼为直径10mm钢标。
b、选择部分坚固房屋平台布设,⽅法为模具浇灌。
c、位于⽔泥地,沥青地的⼀、⼆级GPS点,必须刻⼗字或⽤钢钉作为其中⼼标志,周边⽤红油漆绘出⽅框及并写清点号。
d、不要求全部通视,但每⼀点应⾄少和周边点中的⼀个通视(含⼀、⼆级)。
RTK点、图根点标⽯埋设应做到:a、沙、⽯、⽔泥现场浇灌,尺⼨⼀般为⾼50厘⽶,顶⾯12*12厘⽶,底⾯15*15厘⽶,标⼼为直径10mm钢标b、选择部分坚固房屋平台布设,⽅法为刻⽯,必须正规刻出⼗字⽅框。
c、位于⽔泥地,沥青地的图根点,必须刻⼗字或⽤钢钉作为其中⼼标志,周边⽤红油漆绘出⽅框及并写清点号。
d、当图幅内没有埋⽯点时,⾄少应埋设2个图根埋⽯点,并与另⼀埋⽯控制点(⼆级以上)通视。
上述固定点或埋⽯点每平⽅公⾥不少于30个。
⼆、⾼程控制1、如仅需满⾜地形测图精度,可不专门进⾏三、四等⽔准标⽯点的埋设。
如有要求,在满⾜地形测图精度的同时,进⾏三、四等⽔准标⽯点的埋设。
要求如下:a、⽔准路线应选择沿坡度较⼩、⼟质坚实、施测⽅便的道路布设,并避免通过⼤河、湖泊、沼泽与峡⾕等障碍物。
b、⽔准点位应选择在坚实稳固与安全僻静之处,墙脚⽔准点位应选设于永久性的建筑或构筑物上,点位应便于寻找、长期保存和引测。
下列地点不应选设⽔准点:即将进⾏建筑的位置或准备拆除的建筑物上。
低湿、易于淹没之处。
不良地质条件(如⼟崩、滑坡等)之处及地下管线之上。
附近有剧烈震动的地点。
测绘控制点的建立与管理
测绘控制点的建立与管理导言:测绘控制点是指为了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而建立的基准点。
这些点可以作为测绘过程中的参考点,用于测量和定位地物或者地理位置。
测绘控制点的建立与管理是测绘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测绘控制点的建立1. 需求分析在建立测绘控制点之前,首先需要对测绘任务进行需求分析。
确定测绘的目标和范围,明确所需的控制点数量和分布。
这一步是建立测绘控制点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任务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点布设。
2. 布设方式控制点的布设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三角测量法、四边测量法和网状测量法。
具体选择哪种方式要根据测绘任务的具体情况来定,可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需求进行灵活组合。
3. 测量方法建立测绘控制点需要通过测量手段获取准确可靠的地理位置信息。
现代测绘技术中,绝对定位方法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相对定位方法如全站仪等都可以用于控制点测量。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测量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二、测绘控制点的管理1. 数据整理与存储建立的测绘控制点所测得的数据必须进行整理和存储,以便后续的使用和查询。
数据整理包括对数据进行分类、命名、整形等操作,存储则要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和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2. 维护和更新测绘控制点是测绘工作中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
维护包括对控制点进行巡查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并保持准确性。
更新则是根据实际需要,对控制点进行增加、修改或者删除,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测绘任务。
3. 数据共享与交流测绘工作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的合作,因此测绘控制点的数据共享与交流至关重要。
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的使用价值。
三、测绘控制点的应用1. 海洋测绘在海洋测绘中,测绘控制点的建立与管理是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性的关键。
海上定位测量需要依靠控制点来进行位置校正,从而提供准确的海图和海洋数据。
因此,在海域测绘中,测绘控制点的建立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测量标志点管理要求
测量标志点管理要求
测量标志点(或称为测量控制点)是测绘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它们用于标定和参考地理位置,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测量标志点的管理要求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标志点的设置和标识:测量标志点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设置,标志应明显、耐用,能够长期保持其位置和标识的清晰性。
2.标志点的保护:测量标志点应得到适当的保护,防止因自然因素(如风化、侵蚀)或人为因素(如破坏、盗窃)而损坏或丢失。
3.标志点的记录和档案管理:测量标志点的位置、类型、设置日期、维护历史等信息应被详细记录,并建立档案,以便于查询和管理。
4.标志点的维护和检查:定期对测量标志点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对于损坏或丢失的标志点应及时修复或重建。
5.标志点的使用和访问:测量标志点应方便使用者访问,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使用或破坏。
6.法规遵守:测量标志点的管理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
7.责任制:明确测量标志点管理的责任主体,包括政府
部门、测绘机构、土地使用者和周边社区等,确保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得到履行。
8.宣传和教育:加强对测量标志点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测量标志点的保护和监督。
9.应急响应:建立测量标志点损毁或丢失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恢复测量标志点的功能。
10.技术更新: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测量标志点的管理也应不断更新,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测量标志点的管理效率和精度。
测量标志点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协调,以确保这些基础设施能够为测绘工作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支持。
大型工程测绘中的目标控制点的设置与布设要点
大型工程测绘中的目标控制点的设置与布设要点引言:大型工程测绘是现代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而目标控制点的正确设置与布设对工程质量和工期进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大型工程测绘中目标控制点设置与布设的要点,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目标控制点的概念及作用目标控制点是指地面上所选取的具有一定空间位置和精确坐标的固定点,用于进行工程测绘的基础控制。
目标控制点的设置与布设是测绘工作的关键环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供坐标与尺度参考:目标控制点的设置可以为整个工程提供准确的坐标和尺度参考,确保测绘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 保证工程精度:目标控制点作为精密仪器与测绘仪器之间的介质,能够保证工程的测量精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3. 辅助工程监控:目标控制点的分布可以为工程的实时监控提供依据,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
二、目标控制点设置的要点1. 合理选择目标控制点的数量与位置:目标控制点的数量应根据工程的规模、性质和特点进行合理确定,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工程的测量精度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在选择目标控制点的位置时,应考虑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确保目标控制点能够覆盖整个工程范围并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提供准确的测量结果。
2. 确定目标控制点的坐标系与坐标系原点:目标控制点的坐标系为测量工作提供了基础,并且坐标系原点的选择对后续工程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
在确定目标控制点的坐标系时,需要考虑整个工程区域的起始和终止点、地形特点以及测绘数据的传递和处理等因素。
3.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目标控制点的测量和校正:为了提高目标控制点的测量可靠性和精度,可以采用GPS定位、电子测距仪、全站仪等多种测量方法进行验证和校正。
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互为备份,以确保目标控制点坐标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三、目标控制点布设的要点1. 控制网的建立:在进行目标控制点的布设时,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控制网。
控制网的布设要考虑工程的复杂程度和地形特点,以保证整个工程区域内的目标控制点能够互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控制网络。
监控测量控制点设置方案
监控测量控制点设置方案
1、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现场交桩,施工单位对所交桩进行复核测量;原测桩有遗失或变位时,应及时补钉桩校正,并应经相应的技术质量管理部门和人员认定;
2、临时水准点和管道轴线控制桩的设置应便于观测、不易被扰动且必须牢固,并应采取保护措施;开槽铺设管道的沿线临时水准点,每200m不宜少于1个;
3、临时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高程桩,必须经过复核方可使用,并应经常校核;
4、不开槽施工管道等工程的临时水准点、管道轴线控制桩,应根据施工方案进行设置,并及时校核;
5、对既有管道、构筑物与拟建工程衔接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开工前必须校测。
平面控制点做法及维护措施
平面控制点做法及维护措施平面控制点是用于水平平面测量的一种重要的要素,它们可以用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平面控制点的建立和维护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以确保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平面控制点的建立和维护的具体做法及措施。
一、平面控制点的建立1.选择合适的位置:平面控制点的选择应考虑到地形、测区范围、测图比例等因素。
尽量选择地势平坦、明显的特征点,如建筑物角点、交叉点等。
2.确定控制点间的距离: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控制点之间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控制点间的距离应适中,既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又能降低成本。
3.测量平面控制点:使用全站仪等高精度测量设备进行平面控制点的测量,以获得控制点的具体坐标。
4.记录坐标数据:将控制点测量的坐标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标注和编号,以便后续测量和处理时使用。
5.处理数据:对测量得到的坐标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如平差、分类等,并存储到数据库中,以备使用。
二、平面控制点的维护1.定期巡视:定期对平面控制点进行巡视,检查其是否存在移位、破损等情况。
如有问题,应及时修复或替换。
2.保护措施:对平面控制点进行保护,如设置围栏、明确禁止擅自移动等措施,以避免人为破坏和误差。
3.监测移位:使用监测设备对平面控制点进行定期测量,监测其是否存在移位、沉降等情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重新测量。
4.标志更新:定期检查平面控制点的标志牌和标识,是否清晰可见,如果有磨损或损坏,应及时更换或修复。
5.建档备查:对平面控制点的建立和维护情况进行档案备查,包括测量数据、维护记录、监测数据等,以便日后查询和参考。
6.修复和更新:当平面控制点出现问题或需要更新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新,保证控制点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总结:平面控制点的建立和维护是水平平面测量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确保控制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才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在建立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坚持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措施,并加强管理和监督,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测量控制点布设原则
测量控制点布设原则控制点布设原则是指在制图测量工作中,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合理安排和确定控制点的位置,以保证测量精度和效率。
正确布设控制点是制图测量工作的基础,它关系到整个测绘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测量控制点布设的原则。
1.适当远离测区边界:控制点应该布设在距离测区边界一定距离的地方。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边缘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保证测量精度。
一般来说,远离边界200-300米的位置是比较合适的。
2.布设均匀:控制点要均匀分布在测区内,尽量覆盖整个测量区域,以便能够在测区内进行准确的测量。
布设不均匀会导致局部区域的测量精度不高,整体的测绘精度也无法保证。
3.避开障碍物:控制点应尽量避开地形高差大、植被茂盛、颜色变化大等障碍物。
在这些地方布设控制点容易受到影响,导致测量误差增大。
尽量选择地貌相对平坦、植被较少、颜色均匀的地方布设控制点。
4.控制点间距适中: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既要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又要考虑实际工作的节奏和经济效益。
通常来说,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应根据测区大小和形状、地形复杂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确定。
一般来说,距离不宜太长,以免增加测量误差;同时,距离也不宜太短,以免增加工作量和测绘成本。
5.高程控制点布设:在测绘工作中,高程控制点的布设也非常重要。
要根据地形特点和测区的高差范围合理布设高程控制点。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地形起伏范围,高程控制点应布设在地形起伏过渡处,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地形特征,提高测绘精度。
6.全站仪控制点布设:全站仪是现代测量仪器中一种较为常用的仪器,它可以同时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测量。
在布设控制点时,可以选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测绘效率和精度。
7.多点重测原则:为了提高测绘精度,有时需要对控制点进行多次测量。
多次测量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提高精度,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提高测绘数据的可靠性。
总之,控制点布设原则是在制图测量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
大面积地形测量控制点分布要求
大面积地形测量控制点分布要求
大面积地形测量中,控制点的分布要求如下:
1. 控制点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测量任务和地形特征,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控制点应该分布在整个测量区域,以覆盖不同地形类型和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等。
3. 控制点之间应该间隔适当,以确保测量数据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通常情况下,控制点的间隔距离应根据地形复杂程度和测量精度要求确定。
4. 控制点应该在地形中具有较高的可视性和易于访问,以方便测量设备的安装和测量操作的进行。
5. 控制点的分布应考虑地形的不均匀性和特殊地貌特征,如水体、植被覆盖、岩石等。
在这些区域,应选择附近地貌较为稳定和可靠的位置作为控制点。
6. 控制点的数量取决于测量任务和精度要求。
一般来说,控制点的数量应足够多,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总之,大面积地形测量的控制点分布应合理、均匀,并兼顾地形的特征和测量要求,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如何进行精确的控制点测量
如何进行精确的控制点测量导语:在各种测量任务中,控制点的确定和测量精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精确的控制点测量,以帮助读者在实践中提高测量精准度。
一、控制点的选择控制点是测量的基础,其选择和布设需要慎重考虑。
首先,要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确定控制点的数量和位置。
通常情况下,控制点应该分布在被测区域的边缘和内部,以确保测量覆盖范围和完整性。
其次,控制点的选取要考虑地形、植被和遮挡物等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不确定度。
最后,控制点的布设应该均匀分布在被测区域内,并保证控制点之间的距离适当,以确保测量能覆盖到整个区域。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校准为了进行精确的控制点测量,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至关重要,并需要进行仪器的定期校准。
在选择测量仪器时,要考虑测量任务的具体要求,如测量范围、精度和分辨率等。
同时,要确保所选择的仪器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精确度,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仪器的定期校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过校准才能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三、测量方法的选择在进行控制点测量时,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全站仪测量、GPS测量和雷达测量等。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如测量任务的要求、环境条件和测量对象的特点等。
不同的测量方法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精度,因此在选择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
四、控制点测量的过程在进行控制点测量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合理规划测量路线和测量顺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测量效率。
其次,要注意测量时的环境条件,如天气、光线和地形等因素,以确保测量过程的稳定性。
同时,要时刻监控仪器的状态,及时排除测量误差的可能来源。
最后,在测量结束后,应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和检查,以确保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控制点测量结束后,还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
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滤波和校正等。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与测量方法
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与测量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测绘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城市规划到交通建设,从环境保护到地质勘探,测绘技术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和测量方法是确保测绘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讨论测绘技术中的控制点布设与测量方法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
一、控制点布设控制点布设是测绘工作的基础,是保证测绘结果准确的前提。
控制点的布设位置要考虑到测绘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常见的控制点类型有三角点、水准点和GPS 控制点。
其中,三角点是指利用三角测量原理布设的控制点,用于确定图上点位的坐标,通常要求布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提高其可见性和测量精度。
水准点是指利用水准测量原理布设的控制点,用于确定地面高程,常布设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区域,如平原或高原。
而GPS控制点则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测量和定位的控制点,用于实现高精度的位置定位和坐标转化。
在实际布设控制点时,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貌、测绘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实际测绘条件等因素。
例如,在山区进行测绘时,由于地势较为陡峭,控制点的布设需要选择具有较好视野的位置,以保证观测仪器正常运行。
而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建筑物和道路等人为干扰因素较多,控制点的布设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另外,控制点的密度和布设间距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密度过低容易导致测绘结果不准确,而密度过高则会增加测量工作的时间和成本。
二、测量方法控制点的布设完成后,需要进行测量工作来获取实际数据。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全站仪测量、相对定向法、GPS测量等。
全站仪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它通过测量仪器自身的角度和坐标来实现对目标点位的测量。
全站仪具有高精度和高速度的特点,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实际测量需求。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校正,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相对定向法是一种适用于摄影测量和遥感测量的方法,通过分析目标点在不同拍摄角度下的影像特征和相对位置关系,实现对目标点位的测量。
控制点布设与测量精度评定的实践指南
控制点布设与测量精度评定的实践指南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测量精度评定和控制点布设成为了测绘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无论是在土地测量、建筑测量还是地图测绘等领域,都需要确保测量精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控制点布设与测量精度评定的实践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相关工作。
一、衡量控制点布设的原则及方法控制点布设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实现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和可比性。
在布设控制点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分布均匀原则:控制点应当合理分布,以覆盖测量区域的各个片区。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控制点的作用,减小误差的影响。
2.控制点数量原则:根据具体工程或任务的需求,合理确定控制点的数量。
控制点的数量应足够满足测量的要求,同时也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控制点造成的测量成本和时间的浪费。
在控制点布设中,常用的方法有三角形控制网方法、多角形控制网方法和网格控制点布设方法等。
具体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和测量任务的特点来决定。
二、测量精度评定的常用方法及指标测量精度评定是对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通过合理的评定方法和指标,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优劣,及时发现和排除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精度。
常用的测量精度评定方法包括相对精度评定和绝对精度评定两种。
1.相对精度评定:相对精度评定是通过对同一测量对象进行重复测量,对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评估,来判断测量精度的方法。
常用的指标有:方差、标准差、均方差等。
2.绝对精度评定:绝对精度评定是通过与已知真值或标准值进行对比,来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方法。
常用的指标有:绝对误差、相对误差、误差概率等。
三、控制点布设与测量精度评定的实践经验分享在实际工作中,控制点布设与测量精度评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以下是一些实践经验的分享:1.合理规划:在开始控制点布设前,要明确任务目标和测量要求,合理规划布控数量、分布及测量精度评定的指标和方法。
2.现场勘测:在布设控制点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选取控制点的位置,避免不必要的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车站区间的测量控制点布点要求
由于前段时间各个施工单位对车站、区间的控制点布点存在破坏和没有保护好的现象很严重,没有和铺轨及其它施工相关单位沟通好保护点位的责任,破坏想象严重,导致后续施工单位没有控制点使用,现对布点做一个要求,各个单位要相互协调,对布点在什么位置,后续施工不易破坏多多沟通。
布点做以下要求。
车站控制点:采用坐标和高程共点,设置在车站轨行区中间。
应该按照规范和实际要求,将控制点做在不易被线路或者设施破坏的位置,做永久标志。
点位制作要求:用规格10毫米左右的冲击钻钻头打孔8厘米深左右合适,将直径为10mm,长度约为12cm的钢筋,钢筋头磨圆锯十字的标志固定在孔内。
地表标志规格为直径10cm×高3cm的现浇砼,将十字标志固定在现浇砼中央,钢筋标志露出标志面约3~5毫米,方便立水准尺。
也就是说水泥墩的直径10厘米,高出地面3厘米,方便铺轨单位或者最早使用该区段场的单位保护控制点,如果可能对控制点造成破坏时用PVC管保护。
保护要求为:在控制点周围均匀用冲击钻钻孔打入三根6mm直径的钢筋,固定,主要用来固定PVC管不被挪动。
露出地面依据现场埋深情况约20~30厘米,将规格150mm的PVC管套住3cm高现浇砼周围的三根钢筋,人工固定PVC管,标志四周均衡倒水泥浆,保障PVC管不被挪动而造成控制点的掩埋,掏出PVC管里面的多余的水泥浆,不至于模糊控制点的标志。
在墙体用油漆标记清楚。
如果水泥浆埋深不深,易于保障PVC管不被挪动,也可以不再打入三根钢筋固定,总之最终目的就是固定PVC管竖直的立在控制点的中间,从而起到保护控制点的作用和以后便于使用。
高架区间:同车站一样。
盾构区间:咨询铺轨单位实际工作,铺轨单位建议布点在离开线路1.0米的隧道两侧。
布点要求:用10毫米左右的冲击钻钻头打孔8厘米深左右合适,将直径为10mm,长度约为20cm的钢筋,钢筋头磨圆锯十字的标志固定在管片上。
地表标志规格为底盘面为长15cm×宽15cm,顶部水泥面为直径13cm×高3cm的现浇砼(离管片最高处或者现浇砼的面3cm高),将十字标志固定在现浇砼中央。
露出现浇砼面3~5毫米,用直径150mm的PVC管用保护,水泥砂浆固定,能够满足立水准尺和对中的要求为准则。
这样控制点才能顺利的保护,各个施工单位,各个环节的作业负责和作业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方便工后对控制点的使用。
请施工单位按照要求布点。
2011年11月29日
布点要求示意图:
车站、高架区间
盾构区间
1.0m
线路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