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实现人文传承

合集下载

从高中语文新课标72篇古诗文看文化传承作用

从高中语文新课标72篇古诗文看文化传承作用

从高中语文新课标72篇古诗文看文化传承作用武娟(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山西晋中 030600)摘要: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比重,古诗文推荐背诵篇目也从过去的14篇扩增至72篇。

可以说,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此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历史上民族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概念形态的总体。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社会生活中依然有着积极的作用。

文化典籍中承载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新课标精选推荐的72篇古诗文即从浩瀚的文化典籍中遴选而来。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2篇古诗文展开分析,探讨古诗文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文化传承前言2018年秋季,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正式执行最新的课程标准和方案。

国家教育部经过四年的努力,在二百多位教育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对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教育部保留了《论语》《孟子》《庄子》,增加了《老子》《史记》等优秀的文化作品。

在新课改中要求学生能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这些古诗文时间跨度从先秦一直到清末,且明确规定在学生的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同之前普通高中的课程方案比较,新的课程方案更加明确了当前普通高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强调高中教学不只是为了高考,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开展面向大众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

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考试招生是重要导向。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课标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必修、选修等各个部分。

课标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其中,还增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专题,将推荐篇目数量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要求。

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

把传承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责任
文 的灵 魂 。
实用 主 义作 为教 育 教 学 的 指 南 .忽 视 学 生 文 化 素 质 和 综合 素 质 的培 养 , 利 于 学 生的 长 远 发展 和 教 育 目的 的 实现 文化 语 不 文 应 成 为 高 中语 文 教 育 的 制 高点 ,让 学 生 成 为优 秀 文 化 的 受 益 者 、 承 者 和 建设 者 ; 从 教 学 观 念 、 学 内容 、 学 手段 等 传 应 教 教 方 面 , 现 语 文 教 育 传 承 文 化 、 冶 学 生 情 操 、 养 学 生人 文 实 阿 培 精 神 的 目的。 关 键 词 : 中语 文教 育 文 化传 承 语 文 意 识 高 现 行 高 考模 式下 的高 中语 文教 育 ,实 用 主义 或 多 或 少 还 占有 一 定 的市 场 。应 试 技 巧 的讲 解 与训 练 还 是 很 多 老 师 和 学 生 上 课 、 习 的重 点 , 至 有 人 认 为 这 就 是 语 文 学 习 的 全 部 。 学 甚 诚 然 , 种 思 想 的 产 生 有 其 现 实 的 土 壤 , 从 学 生 素 质 的 提 这 但 高 和 社 会 发 展 的 需 要 来 看 , 种 做 法 是 “ 道 ” 高 中 语 文 新 这 小 。《 课 程 标 准 》 全 新 的教 育 理 念 , 释 了语 文 教 育 的本 质 , 培 以 诠 即 养 人 的 素 质 , 高 人 的素 养 ; 眼 于人 的 终 身 学 习 , 要 求 教 提 着 它 师 不 仅 要 指 导 学 生 掌握 知 识 , 要 重 视 学 生 道 德 和 人 格 的 养 更 成 。 优 良 的道 德 和健 全 的 人 格 , 是 一 个 人 取 得 成 功 最 重 要 才

“ 界上 各 民族 的语 言 都 是 其 本 民族 的文 化 地 质 层 . 们 世 他 无 声地 记 载 着 这 个 民 族 的物 质 和 精 神 的 历史 。 学语 言 . 必然 与 文 化血 肉相 连 。语 言 本 身 是 一 种 工 具 , 同时 , 又是 一种 文 但 它 化 , 种 语 言 是 一 种 文 化 的承 载 体 , 于 培 育 民族 精 神 , 育 一 对 孕 民族 情 结 , 扬 民族 文 化 有 极 强 的凝 聚力 。 语 言 文 字 记 载着 发 汉 中华 数 千 年 的古 老 文 化 , 个 形 体 不 是 无 生 命 的 僵 硬 的 符 号 , 这 而 是 蕴 涵 着 中华 民族 独 特 性 格 的精 灵 。 文 化 是 中华 民 族精 神 ” 的命 脉 。 培养 学 生 立 足 于 中华 民族 文 化 的 土壤 , 下 民 族 文化 扎 的根 , 我 国基 础 教 育 的 使 命 。 是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肯 定 了 语 文 教 育 的传 统 ,肯定 了语 文 教 育 在 人 的综 合 素 质 中 的 重要 作用 ,这 一点 应 该 引起 所 有 语 文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重 视 。 在 , 们 往 往 过 多地 看 重 语 文 教 学 改革 的 现 我 形 式 , 为语 文 教 学 形 式 越 时 髦 效 果 就 越 好 , 果 不 用 所 谓 的 认 如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1. 引言1.1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还表现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沟通能力。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挑战。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支撑,是当前高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担负起时代使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1.2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一部分,文化传承与理解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贯穿始终,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从而塑造他们正确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态度。

通过文学经典的引导和解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和领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它是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深入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2. 正文2.1 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诗词、传统文学作品等,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主要包括生命意识、忧患意识、超越意识等,语文教学应努力贯穿人文精神的渲染和教育,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阅读经典作品,适当开展语文社会活动,实现文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的链接,树立大语文观思想,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承人文精神“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一位践行教育家梦想的深圳中学语文老师马小平道:“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在我们的教育下,很可能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其实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就彰显出现实社会人们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危机,体现出人们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的缺失。

因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人文精神是我们教师的使命及职责。

高中语文教材引入了大量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与丰碑,语文教师可以这些作品为载体,关注社会,联系生活,树立大语文观思想,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不仅仅限于生命的保存,更在于生命价值的实现、进取精神的张扬。

教材演绎进取人生的精彩:由《兰亭集序》明确生死观。

王羲之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向之所欣,仰俯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字里行间无不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大呼“死生亦大矣!”“死生亦大”即:既看重“生”,也看重“死”。

可见,王羲之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感慨中,深藏着他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

也因为如此,王羲之才“执著其里”,绝妙的书法、精美的文章,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著的努力的见证。

由《人是什么》正解人生之路的价值。

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是燃烧生命激情的过程,如何燃烧自己的激情,赵鑫珊的《人是什么》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对目标追寻的过程要有坚强定力,而“坚强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爱因斯坦);对目标的追寻,始终是在推石头上山,风烛残年的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

立足语文 彰显人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立足语文 彰显人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的方方 面面 , 从而走 出传统 的“ 应试 、 工具 、 机械 、 枯燥 、 繁难 、
为一丝 不苟 、 认真勤 奋 、 实事 求是 、 积极 思考, 要做学 习的主人 。 景下, 如何运 用全新的教育理念, 将人文性融入高 中语文课堂教 教学 相长, 学生学得 主动了 , 发现 问题 的能 力增强 了, 质 疑的多
多样性 , 掌握 学习语文 的基本方法, 能根据需要 , 采用适 当的方法
解决阅读 、 交流中的问题 。
二、 学 生 层 面
确 立学生在语文课堂教 学中的主体地位, 这 不只是对 教师
的要 求, 学生 自身也应有所努力 。学生学 习应具有主动性, 表现
值观念 、 人际和谐 的思想 、 社 会的责任观念” 。那 么在 新课程背
L i n g u i s t i cr e
…பைடு நூலகம்



s e a r c h !

立 足语茛 一 一 显 艾
j 谢 宏 | Ⅲ l |
( 重庆市忠县 中学校 曩 重庆 4 0 4 3 0 0 )
【 摘要】 开展 人 文 教 育 的 主 阵 地 是 承 载 人 文精 神 最 为 厚 重
导, 既满足学 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 又实现语文 素养 的培养 目 标。


味地讲 人文性 。要在对 工具性 合理继承 的基础上讲人 文性 , “ 实现科 学与人 文彼 此关照 , 相互包 容, 最 终达到 二者协 调统

形成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 的关系” 。
总之 , 高中阶段 是学生思想 、 情感 、 人格等 各方 面发 展的关 键时期 , 对高中生的培养重心应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新课标 下的语文最本质 目的也是为了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 、 健 全的人 格、 正确 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 这便是“ 一切为了学生 , 为了一 切学生 , 为了学生的一切 ” 的人 文精神 的集 中体现 。这种人文性 深入 到《 课程标准 》 的每个角落 , 使语文课 堂处处闪耀 着人文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情怀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情怀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人文情怀新一轮课改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刮起之时,高中语文新教材应运而生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意图上、入选的课文上特别重视人文情怀。

要求学生在品文的过程中,感悟生活,尊重生命,提升修养.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工具和载体,培养学生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

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生身心发展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诸各种人类心灵深处深刻的矛盾同时也正以尖锐而激烈的形式在高中生中表现出来。

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使人向真、向善、向美并促动人的肉体与灵魂合一的人文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抗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更好的把握和认识自己,踏出一条回归自我之路,真正成为精神高尚的人。

从而真正体现出我们高中语文教育的“高”来。

一、利用古代经典诗文课,陶冶学生民族精神汉语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字符号深入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精神。

而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高中生迫切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高尚民族精神的陶冶。

我们中华古典文学本来就有历经几千年的大浪淘沙而不衰的精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能够传递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内蕴。

而语文教学本来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中生也只有接过前人的火炬才能将之燃烧得更旺,而传之于未来。

所以,古典诗文永远是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瑰宝。

现行高中教材所选取的古代文学经典约占教材全部文学作品的四成,而且选文比较注重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情感魅力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感情和民族道德关怀等。

如学习《归去来兮辞》,如果仅从获取知识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得到的只是:“通过陶渊明娱情诗酒、崇尚自然的描写,反映作者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超脱态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传承传统文化作者:张增广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年第09期先秦文化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更是将这份有着民族传承的优秀篇章大量的编选入选读课本。

倘若我们能够在引导学生学习古汉语知识的过程中将一些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穿插其中的话,那么,我们便能够在提高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有效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一、在注解中感悟思想情感注解是学生在古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它不仅能够注明难字读音,明确解释字词含义,阐释语法现象,说明修辞特点,还能注明史实典故,校勘文字错讹,考订人名地名、提示隐含哲理等。

因此,凭借这些注解,高中生才能更好地感悟文字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并在跌宕起伏的节奏中感悟文章的情节发展走势,这也是高中生在古文学习过程中的最基础的步骤。

在《墨子·兼爱》中,墨子讲述了晋文公、楚灵王以及越王勾践及其各自喜好的三个小故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比如,“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中的“恶”便是一个很容易让高中生产生错误理解的词,但是借助注解的力量,他们便能迅速地理解“恶”是“不好”的意思,进而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从而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下文及其在文章中的具體作用。

倘若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失去了注解的帮助,便不能对三个故事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详细的了解,那么,他们便可能对墨子在其中所传递出的思想情感等内容理解有偏差或者是不到位,无法深刻地体会文章内涵。

二、在故事中了解传统哲学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唯有在兴趣的指导下,高中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文章的价值,获得更多优秀文化的传承。

因此,教师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提炼出一些简洁、生动的故事,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愈加积极地投入阅读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传统哲学之美。

比如,《庄子·尊生》在开篇便借助“尊己之生”与“尊人之生”两个观点阐述“许由、子州支父(伯)、善卷辞天下而隐”与“大王亶父避狄人而徙”的故事。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工具性与人文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框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应当侧重于工具性,还是侧重于人文性,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这两者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融合的。

本文着重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人文性。

一、高中语文及其人文性再思考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基础学科呢?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基于感性认识而缺少相对深入的思考。

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才对语文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再从经验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小学、初中及其课后获得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基础性往往更多地给我们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从这个角度讲,其与课程标准是吻合的。

我们还可以先来看这样一段话,其来源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致同学”:在本册教科书中,我们将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给你们带来什么?是思考的凝重,还是情感的愉悦?是思想的自由,还是交流的畅达?……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难题、科学的意义、人生、生死、情感、思想等,哪一样离开了人文?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岂不又正是工具性体现?所以说,今天我们来理解语文,就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合高中阶段学生接纳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而对高中语文的理解,亦如“致同学”所给我们的提示:更多的应该是人文性。

或者再说得更明确一点,高中语文应当为人生观、世界观处于成型萌芽期的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思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策略再思考人文性并不是天然地呈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笔者以为可以考虑如下一些策略:首先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能够在高中巨大的应试压力中解脱出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为学生的思想成长奠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底蕴,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渐渐遗忘的挑战,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感受,对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内容字数:216】1.2 研究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智慧的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当充分发挥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通过研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教育学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深化对文化教育的认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延续贡献力量。

2. 正文2.1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

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可以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塑造他们正直、诚实、勇敢、宽容的品格。

把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育之中

把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育之中

把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育之中关键词: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90-01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渗透、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对于个人和社会、国家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培养人文精神有利于其全面发展,而语文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1.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我们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本身的存在,彰显人之为人的本质。

当代中国所要弘扬的人文精神是,立足中国现实的国情,依托我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优秀的传统人文思想资源、借鉴西方优秀的人文思想、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当下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2.1 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高中学生的心智和身体逐渐成熟,在逐渐向成人发展,自我意识强烈,有很强的自我表达意愿,与此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的积累。

因此,对此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其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其研究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兴趣已是当务之急。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2.2 人文精神缺失造成的恶果:由人文精神的缺失造成的恶果正在危害着人类世界的理性发展,长此以往终将葬送人类文明。

进入21世纪,我们看到对自然资源过量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过分注重物质享受,人际疏离、严重者心理失衡、人格分裂、吸毒、自杀等问题严重危害着社会秩序的稳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是其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的辅导,了解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而如何渗透人文精神成为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

下面,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详细介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人文精神的关键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目标中。

人文精神包括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试图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

具体策略如下:1、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社会责任感渗透到教学目标中。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伟人的奋斗史、社会问题的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文化素养融入教学目标中。

例如,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应该让学生了解其文化历史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

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将人文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中。

具体策略如下:1、选择适宜的教材。

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既具有文化内涵,又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材。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应该选择那些典籍性强、思想含义深刻的篇章。

2、借鉴现代文学作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借鉴现代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时代气息,鲜明的个性与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1、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

例如,在教授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朗读、吟唱,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让学生思考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阅读和研究课文时,可以发放提问卡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有三个方面:传承中华文化、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要承载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对经典诗文、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接纳。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价值观和精神文化,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比较和批评,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自信和自豪感。

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还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口头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演讲和辩论技巧。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掌握扎实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中的沟通交流需求。

语文学科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要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解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社会价值、道德准则等问题。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艺术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人生阅历,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和广阔的胸怀。

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就需要注重传承中华文化、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不仅拥有扎实的语言能力,还具备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人文素养,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道德情操的公民。

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的运用

传 承工 作做 出 自己的贡 献 。

其次 , 重视课 外 活 动 , 让 学 生 走 进传 统文 化 。要 提 高 学 生 的

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文化 传承 的重 要意 义及 现状
文化 素养 , 实现文 化 传 承 的 目的 需要 长期 的积 累 和努 力 , 仅 仅 依
新 课标 认 为 , 语 文 教 育 要 使 学 生 认 识 到 中 华 文 化 的 博 大 精 靠课 堂教 学是远 远 不 够 的 。高 中语 文教 师 要 积 极 开展 课 外 教 学 深、 源远 流长 , 要 让学 生 吸收到 民族 文 化 的智 慧 , 培 养 学 生 热爱 民 活动 , 为学生 创造 更多 的走 近传 统 文化 的机会 。教 师 要 引导 学 生
要: 《 高中语 文新课 程标 准》 对 语文 教 育的本 质进 行 了诠释 , 认 为语文 教育要 以“ 培 养人 的素 质 , 提 高人 的素 养为 目的 , 同 时还
要 着 眼 于人 的终 身 学习。 ” 这是 一 种全新 的教 育理 念 , 也是 提 高 学生素质 、 促进 社 会发展 的 需要 。在 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 教 师 除 了要 提 高 学生 的语 文知 识 水 平之 外 , 还 要 注 重培养 学 生 的人 文精神 , 使 高 中语 文课 堂 成为 文化 传承 的主 阵 地 , 使 自己成 为 文化传 承 的使者 。本
文分析 了高 中语 文教 学 中文化传 承 的重要 意 义及相 关 策略 。 关 键词 : 高 中语 文教 学; 文化 传承 ; 运用 中图分 类 号 : G 6 3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6 3 5 1 ( 2 0 1 3 ) 一 0 8 — 0 0 0 1 — 0 1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作者:马绪霞徐振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0年第02期“文化传承与理解”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材料是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也是对文章进行文化转化的过程。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呢?语言文字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

理清文本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产生清醒的认识,有利于读者自觉体察和感悟作品所反映的文化,从而实现对文化的认识与构建。

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理清文本的文化背景。

一是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

作者生活经历影响着作品的创作,比如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轼,早期的作品《明月几时有》和晚期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创作风格有较大的差异。

二是根据文本产生的时代大环境。

作品的产生一般会受着时代的文化影响,比如盛唐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作品多,参与创作的人多,反映的主题也多,整体呈现一个浑厚的气象。

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创造”。

一篇文章总会反映一定的社会的文化。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材料,传承的主题有的是中华文化精神,比如苏武的爱国、烛之武的以国家为重的品格、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的情怀、儒家尚“和”的精神等;有的是中华人民的智慧技能,比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有的是中华人民的生活习俗等,比如《兰亭集序》中的习俗;有的甚至是一种创作手法或者写法,比如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的手法,比如《史记》中写人物的“互见法”等。

不同的文化主题在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时,会有不同的切入方式和教学方法。

提取文本的文化内涵时,要考虑与文章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最突出的文化内涵。

一篇经典文章可供解读的角度很多,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止一点,那就要进行比较、综合并筛选,选出这篇文章中最突出的文化内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群文阅读(一)文化传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群文阅读(一)文化传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建议家长参与学生的拓展学习,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共同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增进家庭亲子关系。
教学反思
在这次关于“中华文明之光”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有一些收获,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通过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们对《论语》、《道德经》及《庄子》中的核心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仅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运用古人的智慧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们在课堂上确实有所得。
-收集与《论语》、《道德经》及《庄子》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绍、哲学思想概述等,以便于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准备一系列高清图片,展示与三家思想相关的古代艺术品、文物或场景,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直观感受。
-搜集相关视频资源,如专家学者对三家思想的解读、动画短片诠释经典故事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1单元“中华文明之光”中的群文阅读(一)文化传承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翻译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准备《论语》、《道德经》及《庄子》原文和注解版本,以便于学生深入研究和参考。
2.辅助材料:
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重点知识点:仁爱、无为而治、逍遥游
-重点词:《论语》、《道德经》、《庄子》
-重点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可道,非常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②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彩色粉笔或白板笔,突出重点,增加视觉吸引力。
-使用图表、流程图等视觉辅助工具,使知识更加直观易懂。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育已经将“思维品质”、“价值观念”、“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与文学、语言学、文化学啊重视起来,彻底跳脱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进一步体现人文关怀和培养融合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养的群体性、底线性的精神内涵。

对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文化传承”的核心思想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语文教育主要是涵盖“语言能力”与“知识普及”两个部分。

总的来看,以知识普及为主的教育模式简单的将语文教育与知识的传递捆绑在了一起,缺乏对于语言本质的探究与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而如今,随着“文化自信”与“文化两个舞台”等概念的深入人心,语文教育必须升华出“文化传承”的核心思想,即把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捆绑在一起,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文化遗产,构筑学生的文化信仰、文化自信,使其成为有文化底蕴的成功个体。

二、“理解文化、探究文化”的内涵在传统意义上,多数人对文化的理解都偏向于狭隘、表面。

然而,要想真正理解文化、学习文化,我们需要拓展文化的内涵,更多地从人性、人情、人道等方面探究。

具体而言,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是血脉,不是空洞的“套路”;理解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沉淀与磨砺;了解文化要从情感出发,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探究文化要注重多元化,尊重多元文化,这也是实现文化传承、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三、“语境学习”的取向语境学习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传统意义上,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往往注重“字面意义”而忽略了“语言的语境”,以至于无法真正理解语言的内涵。

而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掌握语境的学习方式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深入了解语境,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含义,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因此,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语文学习要始终注重语境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种“目标尝试教学”课型,将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三种“目标尝试教学”课型,将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2021年第12期122基础教育三种“目标尝试教学”课型,将高中语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落到实处韩中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承载着培育学生核心价值的功能,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重要体现。

但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文化功能经常被置于边缘位置或者被忽视[1]。

调查发现,涉及到“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课堂效率低下,由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转化率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究其原因,教学方法是重要的因素。

课题组采用“目标尝试教学法”来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目标尝试教学法”是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现任校长李彦军结合学校实际,融合“目标教学”和“尝试教学”两种教学流派思想,原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目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精准度与有效性,创造思考型、互动型、高效型课堂。

课题组以语文学科“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为载体,进行了教学尝试。

一、用“目标尝试教学法”,上好楹联文化专题课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妇孺皆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我们设计的“楹联文化专题创作课”分“认知、鉴赏、创作”三个阶段,在课堂上运用“目标尝试教学法”模式来落实。

第一阶段:认识对联。

要求学生先学习我们的校本教材《楹联普及读本》,然后就楹联溯源、楹联类别、楹联特征、对仗方式、传统对格、古今对韵等方面写一篇研究报告,提炼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讲解。

第二阶段:鉴赏对联。

要求每人收集一副自己最认可的对联,写出带专业术语的评语。

课上以生生互换、组内讨论的形式选出三幅最佳对联,进行师生鉴赏比较。

鉴赏中,同学们引经据典,对“隐字联”“回字联”和“急转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对传统文化魅力的认同感。

第三阶段:创作对联。

创作时由易到难,先利用所学成语进行创作;随后进行楹联征集活动,要求为班级、食堂、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各拟写一副对联,要体现我校办学特色。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古今语文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黄东旭(平顶山市理工学校,河南平顶山467091)【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语文是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他们留下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在高中语文课本上节选了大量的优秀古诗文,这就要求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要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古诗文,并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就对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文化传承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有许多优秀的古诗文和文言文,都体现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让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

以下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具体分析。

一、古诗文教学对文化传承的意义分析在高中阶段,每本语文书上都设置了大量的古诗文学习内容,这些古诗文的题材各有不同,但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下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文是高中生的必学内容,在高考中古诗文阅读,也占较高的分值比。

学习古诗文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更多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古代名人,从而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

此外,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有利于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古诗文记载了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很好地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也能让学生了解到古代著名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政法 ・ 科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中实现人文传承
胡 媛
( 龙 江省 教 育 学 院 , 尔滨 1 0 8 ) 黑 哈 5 0 0
【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课程标准中 , 提到 了“ 丰富人文内涵 ”、提升人 生境 界” 语文教 学承担者 塑造 学生人格 和心灵 , “ 。
传承 民族文化的作用 。 因此 , 养学 生科学素 养的同时 , 培 也要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 进而塑造学生全面的综合索 质。 关于人文素养的培养 , 我们应该从培养人文感 觉力 , 调动人文体验感 , 实现人文再创造三个步骤来进行 , 而有步骤 、 从
而 且 对 于 阅 读 教 学 来 说 无 法 起 到 理 想 的 作 用 。 外 , 前 的 教 育 过 程 和 文 化 体 系 另 当 中 , 觉 力 不 仅 没 有 得 到 保 护 , 善 和 发 感 完
展 。 至 还 遭 到 了压 抑 和 破 坏 以 及 否 定 。 甚 感 觉 力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一 种 看 不 到 、摸 不
感 觉 力 是 被 广 泛 应用 的 : 玉 骨 冰肌 自清 “ 凉 无 汗 ” “ 辉 玉 臂 寒 ” “ 香 作 者 想要 表 达 的情 感 。 《 与 地 体 我
坛 》 一 文 的 作 者 史 铁 生 在 二 十 岁 时 下 肢 不 幸 瘫 痪 , 值青 春 年 华 . 对 如 此 打 击 正 面 精 神几乎崩溃 。 得“ 觉 自己 是 世 上 最 不 幸 的 一个 ” 于 是 他 在 “ 不 到 工 作 , 不 到 。 找 找 出 路 . 然 间什 么 都 找 不 到 了 ” 时 候 进 忽 的
我 什 么 也 没 有 。 作 者 将 这 种 情 感 述 诸 于 ” 含 蓄 优 美 的 文 字 造 就 了 全篇 文 章 的 淡 淡 忧 伤 、 犹 未 尽 、 人 寻 味 的 基 调 。 学 生 意 耐 通 过这 些 . 了解 朱 自清 当下 的情 感 , 自 也 我 体 昧 这种 情 感 达 到 切 肤 之感 。 二 、 动 学 生 的 人 文 体 验 感 调 学 生 如 果 可 以 敏 锐 的 发 现 人 文 气
够 有后 面 的提 炼 , 品评 甚 至 是 使 用 。 果 如
个 人 与 国 家 、 人 与社 会 、 人 与 自然 关 个 个
系 的思 考 和 认 识 。 语 文 教 学所 要 承 载 的 ”
学 生通 读 一 遍 课 文 , 不 到 立 足 点 , 么 找 那 这 篇文章 对于学 生来 说没有 任何 意义 .
的 带 领 学 生 过 渡 到新 的 情 绪 中 ,尽 可 能 的 让 学 生 通 过 自主放 大 或 延 展 自 己 的情
的精 神世界有 三大支柱 : 学 、 术 、 科 艺 人
文 。科 学 追 求 真 理 。 人 理 性 : 术 追 求 让 艺
完 全 没 有 承 认 、 展 的必 要 。 没有 培 养 发 更 的 必 要 。 是 在 我 国的 传 统 文 化 中 . 但 这种
有体系的 、 的完 成语文 阅读教学的 人文传承使命 。 科学
【 关键词】 人文传承 ; 高中语文 ; 阅读教学
《 通 高 中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验 ) 告 普 实 》
力 ? 单 地 来 说 . 是学 生能 否在 一段 文 简 就
字 当 中 , 现 其 承 载着 某种 人 文 意蕴 。 发 这
入 荒芜 冷 落 的 地 坛 。 地 坛 虽 然 经 过 四百
美 感 , 人 感 性 ; 文 追 求 善 , 人 有 悟 让 人 让
性 , 而 变 得 忠诚 。 众 所 周 知 . 善 美 是 进 真 人 不 可 缺 少 的 , 么 科 学 素 养 , 术 素 养 那 艺 和 人 文 素 养 也 是 构 成 一 个 具 有 综 合 素 养 的 人 所 不 可 缺 少 的 。那 么 我 们 常 常 说 的 人 文究 竟 是 什 么 ? 人 文 是 人 类 文 化 中 的 先进部分 和核心部分 , 即人 的 文 化 , 核 其 心 为 “ ” 总 体 表 现 在 重 视 人 .尊 重 人 。 人 ; 分下来有 : 容 、 重 、 难 、 任 、 细 宽 尊 苦 责 情 感 、 谐 、 德 、 想 、 生 观 、 值 观 和 道 理 人 价 及 审美 观 等 。语 文 教 学 如 果 涵 盖 这 些 文 化 内涵 的话 不 仅 有 助 于 打 开 学 生 的视 野 ,还 有 助 于推 动学 生 的 语 言 知 识 的 内 化 生 成 。 何 传 达 文 化 内 涵 . 好 的媒 介 如 最 便是语文阅读教学。
息 . 应 该 进 入 下 一 步 的 培 养 . 养学 生 就 培
诉 我 们 :语 文 课 程 具 有 丰 富 的 人 文 内 涵 “ 和 很 强 的 实 践 性 、应 该 重 视 语 文 的 熏 陶
感 染作 用 和 教 学 内容 的价 值 取 向 。尊 重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的 独 特 体 验 。 ” 在 阅 “ 读 与鉴 赏 活 动 中 , 断 充 实 精 神 生 活 . 不 完 善 自我 人 格 , 升 人 生 境 界 , 步 加 深对 提 逐
的通 感 , 学 生 能 够 站 在 作 者 的 角 度 . 让 尽
传 承文 化 、 塑 学 生 心 灵 与 人 格 的 使 命 , 建
其 实 也 就 是 承担 着 帮 助 学 生 实 现 超 越 生 理 层 面 的人 文 教 育 。 随 着 社 会 的 不 断 发 展 .现 代 社 会 工
功 近 利 的 原 因 , 看 重 人 才 的科 学 素 养 . 更 而 对 人 文 素 养 有 所 忽 视 。 实 上 , 个 人 事 一
感 或 者 人 生 观 ; 而 是 教 师 应 该 引 导 学 生
进 入 某 种 学 生 熟 识 的 情 绪 之 中 ,尽 可 能
着 、 际 应 用 不 明 显 的 感 觉 。 此 . 多 实 因 很 人们会觉得这种 东西不适用 , 有意义 , 没
是 一 种 对 于 人 文 内 容 的 敏 锐 度 .我 们 可
以 通俗 的 说 , 不 是 能 够 闻 到 “ 文 的气 是 人 味” 。这 一 点 是 很 重 要 的 。 种 能 力 是 各 这 种 能力 的 基 础 , 人 文 传 承 的先 决 条 件 。 是
只有 学 生 自 己能 够 分 辨 人 文 精 神 .才 能
可 能 的体 验 作 者 的 情 感 , 样 , 能真 正 这 才 了解 作 者 的情 绪 以 及 写 作 意 图 。对 于学 生 的人 文 体 验 。 不 是 老 师 说 什 么 . 生 并 学
就 背 什 么 .记 住 文 章 所 说 的 是 哪 一 种 情
作 分 工 细 , 奏 快 , 力 大 , 们 出 于 急 节 压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