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文档资料
培养好习惯,塑造品质——常识课教案设计
习惯和品质是一个人形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不仅能够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常识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社会常识、礼仪、习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好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本文将对常识课的教案设计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常识课这个平台去培养好习惯和塑造优秀品质。
一、常识课教材的选取常识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教材的选取应该兼顾学生的年、普及度和实用性。
一方面,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避免过于复杂和枯燥,另一方面,教材也要具备实用性,即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的选取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比如,在教授习惯方面,可以选取一些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坏习惯,如不整理书包、不按时吃饭等,让学生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求助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如何克服这些习惯。
同时,在教材的选取上,也可以考虑学生所在社区、家庭、学校的文化和特点,加入一些地方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并对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认知和情感选择。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习惯和品质。
1、讲述教学法讲述教学法是常识课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叙述和解释,来介绍和讲解各种习惯和品质。
让学生听取老师的解释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知识水平。
在采用讲述教学法时,老师应该注意讲解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掌握好教材的核心和难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
2、互动交流法互动交流法是一种更为活跃和开放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思考和掌握习惯和品质。
科普知识教案设计参考
科普知识教案设计参考科普知识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活动,对于推广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增强国民科学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科普知识教育贯穿到教学中,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科普知识教育的设计需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作出全面和科学的考察,制定出可行的教学方案。
下面是一个科普知识教案设计的参考,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编写科普知识教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时,需要询问自己以下问题:(1)我的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有哪些困惑?他们需要学什么?(2)教育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什么知识的掌握和理解?(3)需要学生达到的关键技能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设计教学方案、设置实验、构建对话等方式达到教育目标。
2.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教材是否适合学生?(2)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点需要多长时间?(3)需要绑定实验等吸引学生的活动吗?(4)教材以复杂和深入的方式讲授该知识点是否合适?(5)内容是否与时俱进?(6)教材是否邀请了专家、技术专家或组织、机构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3.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针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1)教学方法是否合适?(2)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是否有过多的赘言?(3)是否增加实践和交互部分来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性?(4)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要以联想和讨论为主?(5)是否增加案例研究、问题解决和角色演练等多种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4.教学资源的获取和使用(1)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最新的科普知识。
(2)教师可以寻求专家技术支持和建议。
(3)教师可以设立一个科学杂志来为学生创造科普知识学习的氛围。
(4)教师可以邀请专家为学生们授课。
(5)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科学展板、科学游戏、科学试验等。
5.教学评估(1)教师需要定期评估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模板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模板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常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现代文学与文化常识:包括现代文学作品、重要作家、文学流派以及当代文化现象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化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包括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梳理文学发展脉络,掌握文学常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3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了解和掌握文化常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文化常识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文化常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文化常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文化常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如文学流派、文学史、文学人物等。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文化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
(2)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文化常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文化。
(3)培养学生诚实、友善、合作的学习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如文学流派、文学史、文学人物等。
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文化常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尊重其他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什么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中国古代文学案例,如诗词、散文等。
(2)学生分析案例,提高鉴赏能力。
5. 比较研究:(1)教师组织学生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差异。
(2)学生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6. 生活实践:(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化常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学生分享实践经验,互相学习。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常识》优秀教案模板
作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能力。
教育部指出,在小学阶段,常识教育应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常识》这一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模板。
一、教学背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育是为孩子们的人生奠定语文基础的重要阶段,而常识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
常识教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情商、思维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常识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实践,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常识》相关知识内容,了解社会、科技、自然等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常识;(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现实生活中的课本外常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2)倡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个人防范意识,促进学生发展健康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常识》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涉及社会、科技、自然等多个领域。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社会常识1.实用性常识2.文化常识3.法律常识第二章科技常识1.科学常识2.交通常识第三章生活常识1.健康常识2.安全常识3.环保常识4.旅游常识第四章自然常识1.地理常识2.天文常识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及意义。
2.情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重情境,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情景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3.体验式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效率和兴趣。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展示、引导等多种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并构建出学习框架。
民族常识教学计划及教案
民族常识教学计划及教案简介民族常识是指人们对自己国家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的了解和认知。
在现代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民族常识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所属国家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自己所属国家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等内容;2.培养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3.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有效性。
教学内容第一篇:民族历史1.学习目标: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历史,掌握关键历史事件。
2.教学重点:重点讲解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教学方法:讲解、问答、小组讨论。
4.教学时间:2课时。
1.学习目标: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特点,掌握关键文化元素。
2.教学重点:重点介绍国家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和民俗习惯。
3.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讲解、观摩文化表演。
4.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三篇:民族传统1.学习目标: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传统习俗,掌握相关礼仪规范。
2.教学重点:重点介绍国家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教学方法: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4.教学时间:2课时。
1.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
2.教学重点:介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观念。
3.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辨析对比、情景模拟。
4.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评价通过考核学生对民族常识的掌握情况和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能力,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小组讨论成果展示;2.个人写作或口头表述;3.课堂问答。
教学资源1.教学PPT:包含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跨文化交流等内容的PPT;2.视频资源:相关的历史事件、民族传统等视频资源;3.图片、文档:用以辅助教学的图片和文档。
语文单元知识教学目标设计
语文单元知识教学目标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字音和形状的对应关系,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正确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正确回答问题。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作。
6.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音韵感。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字音和形状的对应关系,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认识和使用。
(3)阅读理解,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词语的解释等。
(4)写作能力培养,包括写作主题选择、写作结构的合理安排、写作语言的规范使用等。
2.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听课文录音和跟读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通过导入、概念讲解、例题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点。
(3)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
(4)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5)写作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写作指导、写作批改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字音拼音和形状的对应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字音和形状的对应关系学习:讲解声母、韵母和声调的认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跟读练习。
4.课文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5.课文中难点词语解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并给出解释。
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模板
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一、整体思考,明确目标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
如环境方面的知识、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等内容。
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
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
但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和第八册(叶、花、种子)。
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
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态。
开学第一次常识课教案
开学第一次常识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常识的基本认识和了解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常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常识水平。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常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常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常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好教案、教具、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常识?常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常识?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识的概念,以及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常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活动(3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常识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常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如果手机掉进水里了,应该怎么办?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如何正确使用急救知识?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学会运用常识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常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多加思考,提高自己的常识水平。
五、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常识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以提高学生的常识水平。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常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常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多加观察,提高学生的常识水平。
2018年急救常识章节座-文档资料
(5)三人吊床搬运法
1. 必须确保伤病者的头部、颈部、背部、手臂、 臀部、大腿和膝盖下面都有手臂的支持。
2. 在搬运伤病者时,确保其身体保持笔直和水平。
3. 确保伤病者的受伤部位不会发生扭曲、弯曲和 晃动。
4. 搬运距离和时间要尽可能的短,以离开危险地 方为准。
三、控制严重出血
从动脉流出的血鲜红且呈喷状,从静脉流出的血暗 红而呈涌出状
• (二)间接压迫法
• 如果不能直接压住出血点,或直接压迫仍不能 止血,可以实行间接施压。其方法是在出血动
脉的上方靠着骨头的部 位施压。
•
由于间接压迫法是直接压迫伤口前端的主
动脉,阻断了受伤肢体的正常的血液循环,所
以除非迫不得已不要使用间接压迫法。
• 除股动脉外,按压任何其它动脉不能超过 10 分钟。
对情况危殆的伤病者进行急救,应 集中注意力检查其ABC,即畅通气道, 检查呼吸和脉博情况,并控制严重 出血。不要惊慌失措,尽快拨打急 救电话120请求救援。
现场急救的步骤
紧急情况下应有计划地实施急救,主 要步骤为:
(1)判断情况:首先了解现场情况,弄
清周围有无危险,以及可使用的工具、用 品和必须的帮助。
食物中毒
多发生在夏秋季,多因细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一种以急 性胃肠炎为主症的疾病,最常见的为沙门氏菌类污染, 以肉食为主,葡萄球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为乳酪制品、 糖果糕点等,嗜盐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海产品,肉 毒杆菌引起中毒的食物多是罐头肉食制品。禁食霉腐 变质的食品可预防食物中毒发生。食物中毒以呕吐和 腹泻为主要表现,常在食后1小时到1天内出现恶心、 剧烈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继而可出现脱水和血压 下降而致休克。肉毒杆菌污染所致食物中毒病情最为 严重,可出现吞咽困难、失语、复视等症。食物中毒 要早救治,早期可考虑洗胃,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剧 烈呕吐、腹痛、腹泻不止者可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有 脱水征兆者及时补充体液,可饮用加入少许食盐、糖 的饮品,或静脉输液。可选用适宜抗菌素。肉毒杆菌 食物中毒者应速送医院急救,给予抗肉毒素血清等。 食物中毒早期应禁食,但不宜过长。
常识课教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如[自然现象、社会常识、科技发展等]。
- 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文化习俗、科学原理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 [相关技能]的培养和应用。
2. 教学难点:- [具体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 [相关技能]的灵活运用和创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授- 讲解[具体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 分析[相关背景知识]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 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实验、调查、采访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
5.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知识点的重要性。
-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 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考核。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 分析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2. 教学内容:- 考察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学生反馈:-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材料。
2. 图片、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常识教育课程计划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常識教育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4.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自然科学常识- 物质与能量- 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 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2. 社会科学常识- 历史与文化- 政治与法律- 经济与社会- 心理学与伦理学3. 生活常识- 健康与安全- 日常生活技能- 环境保护- 社会交往礼仪4. 艺术与审美常识- 艺术欣赏- 音乐与舞蹈- 美术与设计- 文学与戏剧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思考。
-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 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权威的常识教育教材,确保知识的准确性。
- 教学辅助材料: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 教学实践基地:与博物馆、科技馆等合作,提供实地考察和体验机会。
3.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作业与测试:通过书面作业和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
五、课程时间安排1. 每周2课时,共36课时。
2. 每个学期开设一门课程,每门课程安排18课时。
3. 课程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
六、课程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教师评价:教师对课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 学校评价:学校对课程进行定期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七、课程特色1. 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2. 强调实践性,通过实验、项目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融入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与内容设置
教学目标与内容设置导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合理设置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的选择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和内容设置的技巧。
一、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水平和学科特点确定明确、具体的目标。
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目标更加贴合学生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与知识体系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符合知识体系的结构,有层次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有重点、难点和基础知识的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形成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与认知水平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对于初学者,可以设定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的目标,以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认知框架;对于进阶学生,可以设定一些思维方法和复杂问题的目标,以促进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目标与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设定一些能力目标,如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目标与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设置一些积极向上的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独立思考和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
六、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和课程目标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择应该具有层次感、系统性和针对性,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七、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应该合理且有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概念串联、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将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常识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常识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常识教学计划范文篇1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学理论,以学习新课程标准为着力点,使每个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为培养21世纪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二、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起步阶段,我校《科学》(常识)教师的教育思想正在逐步更新,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教学方法也在逐渐丰富。
许多老师都在积极的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其中也包括一些中老年教师。
但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是因为陈旧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虽然新的方法在尝试着用,但是在这些新的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总是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有时甚至只停留于形式的改变而并未真正涉及本质。
主要表现为:(一)教师重知识,轻能力。
课堂上教师图方便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的知识。
这种状况,使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得不到探究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教师重结果,轻经历。
受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往往注重书本、作业本知识的答案,忽略了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等于剥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三)教师重教材,轻拓展。
很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只注重于表面的理解,缺少对教材的重组、课外延伸的能力。
往往四十分钟的课结束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结束了,这显然限制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三、工作重点:1、认真学习各种教学理论,了解教育的方针,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改变原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2、积极探索,努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活动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经历过程,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教研组长及专职教师上一堂有一定质量的公开课或互听课,期末上交一篇教学论文,案例或经验体会,同时主持或参加一项课题研究。
4、开展学习新课程标准活动。
一年级下册常识教学计划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常识教学计划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生活常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通过常识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常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常识:学习急救常识,学习如何预防火灾、电器使用安全等。
2.道路交通安全:学习红绿灯、斑马线的意义,学习正确过马路的方法。
3.饮食常识:学习五谷杂粮的种类与营养价值,学习垃圾分类的意义。
4.环保常识:学习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时间常识:学习一天的时间顺序,学习常见的时间单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活中常见的安全常识。
(2)道路交通安全知识的学习。
(3)五谷杂粮的种类与营养价值的学习。
(4)学习垃圾分类的意义与方法。
(5)环保常识的培养。
(6)一天的时间顺序的掌握。
2.教学难点:(1)确定教学方法,如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等。
(2)教学过程中注意言传、身教结合,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
2.讨论式教学法: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实践性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制作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使学习更加直观、生动。
五、教学过程安排:1.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教具。
(2)检查课堂环境,确保教学设备正常使用。
2.教师引入:(1)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
(2)引入相关的课题和教学内容。
3.知识讲解:(1)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展示生动的教学画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讲解重点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初中政治常识教案
初中政治常识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教学难点:理解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国旗、国徽、国歌等象征国家尊严的标志,引导学生产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
2. 讲授政治制度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如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3. 讲解国家机构讲解我国的国家机构,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等,使学生了解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4. 探讨公民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如言论自由、受教育权、履行纳税义务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知识点。
2. 观看一部关于我国政治制度的纪录片,加深对国家政治制度的了解。
3. 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公民责任”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公民责任的看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从小细管看世界——常识教案
从小细管看世界——常识教案导语: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而了解常识,更是打好知识学习基础的关键。
教育是常识普及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学校应当将常识教育作为重要的一环,深入开展常识教育。
本文将从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常识教育的现状、常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常识教育的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能有更好的方法和思路去进行常识教育。
一、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常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发展趋势以及与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基本事实的概括和总结。
常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依据,是打好知识学习基础的重要前提。
学校常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生活和社会中的常识,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具备独立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常识教育的现状然而,目前的常识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校常识教育还不够系统和全面,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对常识教育的兴趣不够高,很多教学形式陈旧单调,无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思维;学校常识教育的教材、教法还停留在传统层面,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三、常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要进行有效的常识教育,教师需要知道一些适合学生的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可供教师参考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1、情境教学法:利用情境、情景、生动的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情感和认知的融合。
2、案例教学法:通过教育实践、生活案例等方式,使学生以案例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各种知识点,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综合教学法:将生活中接触到的实际问题整理出常识类知识点,将其形成习题集、阅读材料等形式,进行综合教学。
4、游戏化教学法:采用游戏、竞赛、动画等形式的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常识教育的注意事项如何开展常识教育,也需要有一些注意事项。
以下是一些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常识的日常渗透,利用常识教育题材融入各科教学,将常识浸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教学文档
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一、整体思考,明确目标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联系。
如环境方面的知识、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等内容。
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
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
但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和第八册(叶、花、种子)。
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
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态。
常识教学计划
常识教学计划一、引言。
常识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科学性的常识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日常生活常识。
1.1 饮食常识,健康饮食、饮食安全、饮食营养等。
1.2 生活常识,生活用品的使用、生活安全、生活环境卫生等。
1.3 交往常识,礼仪、沟通技巧、人际关系等。
2. 社会常识。
2.1 法律常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权益等。
2.2 经济常识,消费观念、理财观念、经济知识等。
2.3 社会常识,社会风气、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等。
3. 科学常识。
3.1 自然常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范、环保知识等。
3.2 科技常识,科技发展、科技知识、科技应用等。
3.3 健康常识,健康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保健等。
四、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 视频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常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实地教学,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科研机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科技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常识教学的认知和态度。
2.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互动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 家长评价,通过家长会、家长问卷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学生常识教学的反馈意见。
六、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常识教育活动方案
常识教育活动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公众的基础常识水平,我们计划组织一场常识教育活动,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法律、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知识。
二、活动内容1.讲座环节:邀请专家学者就常见的常识问题进行讲解,如食品安全、金融知识等。
2.互动游戏:设计常识问答游戏,让参与者通过互相竞争学习常识知识。
3.展览展示:布置展区展示各种常识资料,如急救常识、环保知识等。
4.小组讨论:组织参与者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常识知识的理解。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XX年XX月XX日(具体时间待定)•地点:XX会议中心/公园广场等(具体地点待定)四、活动目标1.提升公众对常识教育的重视程度。
2.帮助公众了解基本的生活、法律、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知识。
3.增进社会大众之间的常识交流与分享。
五、活动组织与筹备1.活动负责人:XX2.组织团队:设立组织团队负责活动的策划、执行与宣传工作。
3.宣传推广:通过社交媒体、传单、海报等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4.物资准备:准备宣传资料、礼品、奖品等。
六、活动效果评估1.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参与者的反馈意见。
2.观察参与者对常识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活动的实际效果。
3.汇总数据,总结活动的亮点与不足,为今后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七、经费预算1.场地租赁:XXXX元2.专家费用:XXXX元3.物资准备:XXXX元4.宣传费用:XXXX元5.其他:XXXX元6.总经费:XXXX元八、活动后续1.组织常识知识考核活动,奖励表现优秀者。
2.定期举办常识讲座、展览等活动,持续推动社会对常识教育的重视。
以上是我们对常识教育活动方案的初步规划,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参与,共同努力提升社会公众的常识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教学的目标设置一、整体思考,明确目标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联系。
如环境方面的知识、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等内容。
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
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
但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和第八册(叶、花、种子)。
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
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态。
结果却导致很多学生开始猜测我的意图,不敢大胆讨论,并且逐渐偏离原先的教学目标。
这是因为学生遇到了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扰了他们的思维,所准备的材料也相应失去了典型性。
综上所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整体意识,各内容间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仔细分析每个具体内容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过高、过低或者重复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普遍联系,互相协调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
因此,常识教学内容必然存在着一种纵向的联系。
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册关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内容,与第七、八册的内容认识对象相同,可以认为是为第七、八册内容打基础的,同时相应第七、八册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提高、深化。
这就是一种纵向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联系,由于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同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并列的内容时,其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互相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内容的学习。
如第七册中动物方面的《昆虫》、《软体动物》、《鱼》、《爬行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都要求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或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逐步地增加学生的主动程度。
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针对这些横向联系,在技能目标中加入了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观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强求一律),这样学生经过两课内容的探究、研讨后,初步养成了随时概括自己学习方法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部联系主要反映教学内容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结合本地区的优势、特点,提供实在的事物,供学生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不应强求学生掌握那些脱离学生实际的东西,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指尽管其它学科与常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知识、能力、情感方面还是有所联系,如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甚至一些具体内容,如第十一册《冬眠》一课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习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态度,以及热爱生命的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的联系。
在组织“探究—研讨”时,其目标的高度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常识作为一个系统,其联系是广泛的,不但内部联系错综复杂,外部联系也千丝万缕,制定其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联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动态平衡,不断修正小学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比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昆虫”这个概念的形成,在第二册《周围的小动物》中,小学生仅仅能通过观察知道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一种和小鱼、小老鼠不同的“虫子”;第四册《会飞的动物》中,开始发现这些“虫子”的翅膀和鸟的翅膀不同,而且也会在潜意识里注意到这种“虫子”的身体也和鸟类不同,但还不能表述出来;第五册的《蚯蚓》、《瓢虫和蜻蜓》、《蜘蛛》三课后,知道了“虫子”也分好几类,其中一类是六条腿的;而他们的观察能力从学习第六册的《蝴蝶和蛾》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并能概括出相同点;到七册《昆虫》这一课后,“昆虫”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可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同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如周围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每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污染等,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目标,使目标与环境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农村小学第一次教《两栖动物》一课时,确定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青蛙、蟾蜍等与人类的关系等。
根据这个目标和农村实际,我采用看标本、看实物、然后组织学生研讨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几年后,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捕捉等原因,农村青蛙、蟾蜍的数量大为减少。
根据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进行环保教育,我先带领学生去田间捕捉青蛙,让学生通过与前几年的现象比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的严重性,然后是养青蛙,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完成教学目标。
接着,是放青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爱护生命、关心环境意识的洗礼。
最后又发动学生写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青蛙。
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外部相关的变化等因素,并相应地作出调整,不断修正,切不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发展,遵循规律常识教学作为一系统,它的联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结构。
这个有序性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常识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识为例:第一学年△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显著特征。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动物的体形和活动。
△能力:具有初步的观察、表述能力,能说出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显著的特征。
第二学年△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注意到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植物都是生物,能区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种事物的外在、显著的特征,并初步具有比较能力。
对两种具体事物之间的特定方面进行比较,并说出不同点。
第三学年△内容: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动、植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并能从动物、植物的结构中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该生物的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性。
比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能较全面地比较出具体事物间的不同点,而且能初步概括出具体事物间的一些显著的相同点。
第四学年△内容:了解家乡的植物、家乡的栽培植物、家乡的野生植物。
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主要构造和功能。
了解家乡的动物——家乡的饲养动物,家乡的野生动物。
了解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昆虫、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
了解动物的构造和功能——动物的运动,动物的摄食,动物的自我保护。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知道具体事物的外部特征,还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根据生物的结构推想出它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性。
概括能力的发展,能概括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能进行初步的考察、调查工作。
第五学年△内容:了解植物生长跟水、空气、光、温度之间的关系;动物生活跟水、空气、食物、光、温度的关系;动、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比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植树造林和种草的好处。
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知道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知道一些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空间限制,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初步学会从事物现象间的联系中找到客观规律;并能初步学会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
第六学年△内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知道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时间限制,根据所提供的典型材料,总结出一些浅显的客观规律。
由上可见,小学常识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有序的,认知范围是从身边的事物开始,逐步拓宽开去的,认识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小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是有序的,通过系统训练逐步得以提高的,目标确定也必须依据有序性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