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20XX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必修2、使人们的认识深入到新的层次和领域,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物质的运动3、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达尔文进化论(一)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2、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3、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4、科学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5、自身实践:达尔文的科学探索(二)著作:1859年《物种起源》(三)主要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赫胥黎:1863年《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猿同祖论”进一步确立,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三、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方案》P158▲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1)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2)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启示?(1)近代自然科学的发明都经历了长期的、曲折的复杂过程,是无数勇于献身的科学家奋斗努力的结晶。

(2)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自然科学在反对封建迷信的斗争中,又起到了巨大作用。

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万能的原动机——蒸汽机的改进(一)背景:1、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对动力的需要。

2、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二)万能蒸汽机的创制1、18世纪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机,但弊端严重;2、1782年万能蒸汽机诞生,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切生产部门的“万能的原动力”3、1785年,万能蒸汽机首先投入一家纺纱厂使用,且很快在不同工厂得到推广。

蒸汽机是人类继发明火之后,在驯服自然力方面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工厂的大量出现之后,世界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的意义为什么说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1)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自然力(人力、畜力、水力、风力)蒸汽动力(2)改变了工业格局的分布;近水建厂交通发达、资源丰富。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复习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复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复习1. 请学生翻阅课本,自主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思考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2. 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历史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

四、课堂练习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检测自己对课堂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课堂讲解1. 针对上节课学生练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 针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三、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

2. 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掌握程度。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复习备课湖南省涟源市荷叶高考补习学校吴爱洲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阶段特征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

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

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

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

(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

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教案主题: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目标:1. 整体回顾高中历史知识点2. 确认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内容:1. 第一轮复习: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历史发展阶段2.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3.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变化5. 第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和思潮6. 第一轮复习: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步骤:1. 导入:引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及复习的意义2. 展示:提供复习所需的教材、复习大纲等资源3. 分组复习:将学生分散成小组,每个小组复习特定内容4.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讨论学习笔记、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5. 整体讨论:整个班级一起讨论各小组整理的内容和问题6. 梳理知识点:根据讨论的内容和问题,梳理并整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7. 总结归纳:总结每个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重点关注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9. 讲解解析:讲解作业的答案并解析相关知识点教学方法:1. 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和交流2. 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3.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重点难点教学资源:1. 教材2. 复习大纲3. 复习资料4. 练习题评价方式: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程度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问题提出和思考表达能力4. 复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复习成绩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3)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7)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8)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9)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

(7)抗日战争。

(8)解放战争。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

3.世界史(1)古希腊罗马文明。

(2)中世纪欧洲。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近现代西方文明。

(5)近现代东方文明。

(6)两次世界大战。

(7)冷战时期。

(8)全球化时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个部分展开。

本教学设计以中国古代史为例,选取了“夏商周”这一单元进行教学。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繁荣与衰落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中考历史一轮复习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理解。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操练,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提高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展示历史事件。

2.历史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的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

八股取士
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制度,选 拔官员注重八股文章,忽视实际才能, 导致官员素质下降。
清初巩固统治政策及其效果
剃发易服
文字狱
清朝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要求 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以加强民族 认同和统治。
清朝大兴文字狱,对不利于其统治的言论和 著作进行严厉打击,加强了思想控制。
魏国
占据中原地区,实行屯田制,重视农业发 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九品中正制。
B
C
蜀国
以益州为基地,刘备以汉朝宗室自居,强调 正统地位,实行仁政,发展经济。
吴国
占据江东地区,利用长江天险进行防守,同 时发展海外贸易,增强经济实力。
D
南北朝对峙及文化交流
南北朝对峙
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之间的长期对峙,期间战争不断,但也有一些和平时期。
唐诗繁荣与代表人物
唐诗繁荣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数量庞大且 质量极高,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作 品。唐诗的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 塞征战、怀古咏史、送别留别等各个方面,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 考和感悟。
VS
代表人物
唐朝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 彩;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表现了现实主 义的精神;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反映 了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这些诗人的作品 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佛教的盛行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的繁荣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谢灵运、鲍照、庾 信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XX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

20XX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

20XX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09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

人类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部分组成。

认识历史的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

认识历史的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等。

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专题学习的价值: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各时期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发展历程,探究其原因、影响、规律,有助于辩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批判传承。

◆整体感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考纲、课标要求考试说明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 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1.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臵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臵、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范文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

(2)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变革和民族觉醒。

(3)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提高历史学科素养,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夏商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

(3)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与灭亡,汉朝的繁荣与衰落。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5)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与繁荣,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6)宋元时期:宋朝的繁荣与灭亡,元朝的统一与统治。

(7)明清时期:明朝的建立与衰落,清朝的统治与近代化。

2.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5)辛亥革命: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6)五四运动: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

3.中国现代史(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原因、经过、意义。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3)改革开放:原因、经过、成果。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三、教学方法2.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结合现实,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回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2)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中国古代史复习(1)夏商西周时期:重点讲解夏商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历史复习课教案

历史复习课教案

历史复习课教案历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复习,学生能够:1.回顾历史知识,巩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2.复习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事实;3.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回顾历史概念和重要事件;2.复习与历史相关的知识点和要点。

三、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为什么要学历史?”、“历史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等。

2.复习历史概念(15分钟)通过复习历史概念,巩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历史概念,让学生进行解释和补充。

例如:“时代”、“朝代”、“革命”、“政权”、“军队”等。

3.复习历史事件(25分钟)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或文章,逐个让学生进行回顾。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历史事件,例如:“这个事件发生在哪个时代?”、“这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等。

学生可以用笔记或口头回答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总结历史要点(10分钟)让学生自己找出历史知识的要点,帮助他们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历史要点。

例如:“你觉得这个事件对历史的影响是什么?”、“你认为这个事件有哪些重要的事实和数据?”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整理。

5.课堂互动(5分钟)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提问或邀请他们就某个历史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些与历史相关的阅读作业或练习题,作为课后巩固和扩展。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练习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堂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和学生的作业来进行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可以评价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历史教案(总复习)

历史教案(总复习)

历史教案(总复习)第一章:中国古代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时期。

2.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3. 培养学生的史实记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阶段。

2.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图表、时间线等方式展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2. 引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检查学生对古代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时期。

2. 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3. 培养学生的史实记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阶段。

2.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图表、时间线等方式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2. 引导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和分析。

3.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四、教学评估:1. 进行小组讨论和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世界史总复习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世界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时期。

2. 理解世界史的发展和变迁。

3. 培养学生的史实记忆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阶段。

2.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初中中国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历史复习教案

初中中国历史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历史复习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巩固已学内容,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历史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的联系与发展。

教学准备:电子板书、复习资料、历史教材。

教学过程:
第一步:复习知识点
1.让学生回忆上学期学过的历史知识,强化对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认识。

2.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对历史术语和关键人物事件的理解。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提问、回答,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第二步:练习题目
1.布置历史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讲解不明白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让学生相互交流答案,纠正错误,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步:思考反馈
1.组织学生讨论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让学生思考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历史知识。

教学反思:这节历史复习课,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为他们更好地应对期末考试做好了准备。

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努力,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能力,取得好成绩。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K12学习】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20XX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课程标准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3.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4.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5.知道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1.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5.商鞅变法。

6.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点突破考点一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过着生活;已经会制造、使用工具和使用火。

2.半坡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于省西安市,是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还种植蔬菜;住着的房子;彩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3.河姆渡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省余姚市,是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

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住着的房子;还挖掘水井,饲养家畜等。

考点二炎帝、黄帝的传说 1.炎帝: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轩辕):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妻子嫘祖发明。

3.联合:炎、黄两帝曾联合打败蚩尤部落,后为争夺中原地区,二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走向联合。

4.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后人尊称他们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考点三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目的:为了巩固的统治。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教学设计】【教案设计】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阅读材料回答以上信息反映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该历史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请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重难点突破读图题(图片见学案或课件)识图并概况作答,适当留时间讨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史料实证从材料二中摘抄一句反映商鞅变法所起积极作习读文言文,理解、分析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训练学生概况总结能力用的原话。

纵观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持有怎样的态度?(3)根据材料三所述,商鞅变法留给后世改革的启示是什么?史料实证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诸子各陈其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4)战国时期哪一家学说最受当时统治者重视?为什么?阅读材料,基础知识回顾作答法家课后小结教后反思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中国古代史(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

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

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选自《秦汉史》材料二秦汉在我国语言文字学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这一时期汉字字体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确定了汉宇的基本形态。

隶书把小篆的长方形变为扁方形,把均称弯曲的线条变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彻底消灭汉字中的象形面貌,基本确定了此后汉字的方块形状、笔画特点和字体结构,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材料三化妆盒——汉朝妇女的化妆铜烤炉——出土时,炉内仍留有用器,可见当时的妇女对化妆多若干骨头,可见汉朝的肉食还流行么重视。

人教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一)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人教版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一)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课题: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识记:①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②炎帝、黄帝的传说;③夏朝的建立时间及其与商、西周的建立者;④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⑤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2、理解:①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②西周的分封制;③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事的能力。

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改革成败与否要看它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商鞅变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导入提问“历史学将中国悠久的历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谁建立的什么朝代?”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1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1-4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1、2上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公元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

1世纪=100年。

每个世纪每十年为一段,第几个十年即为第几个十年代,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2)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长江流域。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黄河流域。

(3)原始农耕生活:①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制作彩陶等。

②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主要种植水稻,制作黑陶等。

(4)古代传说:①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之间经过战争、合并而结成部落联盟,逐渐形华夏族。

传说黄帝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其妻子嫘祖会缫丝;仓颉创造文字。

②尧舜禹“禅让”: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舜禹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7)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战国七雄(形势图):齐楚秦燕赵魏,其名战役:韩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教案
教案:中国古代史复习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掌握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2.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重点了解每个时期的政
权更迭、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和社会生活等。

三、教学方法:
1.教师授课和学生参与互动;
2.班级讨论和小组合作。

四、教学步骤:
1.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分组讨论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并进行汇报。

3.整体复习并归纳各个时期的重点知识点和考点。

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总结,教师进行答疑和评价。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

2.教学难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

六、教学资源和评估:
1.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设备。

2.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总结和巩固。

七、教学延伸:
1.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
2.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掌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这将为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基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教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教案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广西平南县中学2021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教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开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朝的统治一、知识框架〔一〕.建立〔时间是是、人物、国号、年号、定都〕〔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改为,与互相制约。

2.地方:废行,权分三司①改行中书为统管地方民政、财政;②分管地方监察、司法③分管地方军政。

3.法制:制定⑴特点:增加经济立法;⑵主张量刑“,〞⑶规定了的封建特权4.加强间谍统治⑴锦衣卫①任务②特点⑵东厂、西厂特点5.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实行“八股文〞。

①目的②内容③本质④影响〔三〕.“靖难之役〞和营建1.“靖难之役〞: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对抗-1402 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2.营建: 1421 年迁都目的二、稳固训练1.以下各组史实中,可以表达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②明朝在西南施行“改土归流〞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2.以下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那末的是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3.明朝“析中书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4.在红楼箩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重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5.关于明代内阁,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力和地位有过进步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6.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份民众纳税我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份“盗贼〞纳税7.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别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8.以下职官或者者机构,直接收理地方财政的是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使司9.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一.先秦时期: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木、石、骨、蚌);土地公有制;壁画、彩陶画。

2.奴隶社会:(1)商、西周时期:①经济:农业:石器锄耕、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国王代表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官府垄断,青铜制造;官营手工业为主:产生于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资金、原料由官府供给,规模经营,产品不入市场,职业世袭,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工商食官”政策②政治:夏朝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即王位世袭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周朝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

三者的关系: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③文化:甲骨文、金文。

(2)春秋战国:①经济:农业,A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B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向私有制。

C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产生时间:春秋。

瓦解: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简单概括为: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历史一轮教学设计方案

历史一轮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朝代。

(2)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2. 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朝代:如夏商周的建立、春秋战国的变革、秦汉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隋唐的繁荣、五代十国的动荡、宋元的民族融合、明清的封建社会末期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梳理历史脉络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引导学生分别回顾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朝代,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梳理一个阶段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朝代,并进行总结。

(2)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和完善。

4.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分析其背景、原因、影响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搜集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故事、诗词等,进行拓展阅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考试成绩: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09历史第一轮复习之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案◆学法指导——以文明史观把握古代史专题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

人类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部分组成。

认识历史的主线:以人类文明为主题、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线索,从不同的文明类型中把握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将中国历史视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

认识历史的着眼点:注重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如政治制度等。

重视从现实追溯历史以及从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

◆专题学习的价值: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掌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深刻理解各时期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系列变革的根本原因。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四大发明、文学艺术等的产生发展历程,探究其原因、影响、规律,有助于辩证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批判传承。

◆整体感悟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考纲、课标要求考试说明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2、认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

2.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 4.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1.列举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臵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将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臵、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臵的史实。

注意比较英国内阁制的区别。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3、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目的及影响。

4、感受人治诸多弊端。

认识到专制向民主发展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

5、专题总结,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含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析知专识题点考点考点解析 1.分封制的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功臣及前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主要诸侯国有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

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2.诸侯的主要成分: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 4.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 5.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1.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备注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重要依据之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二者密切联系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度的特点西周政治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中央机构郡县制1.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商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 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1.三公九卿制度 2.三公的职责: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1.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臵,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臵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3.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制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唐朝三省六部制积极: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2.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3.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4.有利于国家统一决策,提高行政效率。

消极:1.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2.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3.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增强,割据一方,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为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采取了建立中朝、设臵刺史和颁布“推恩令”等措施,最终解决了地方分裂势力。

1.三省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六部名称与职责: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兵部、刑部元朝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设臵: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

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和宣政院。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①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无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制度的意义:行省的设臵,有利于中央极权,特别对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

史实:①汉武帝设“中朝”,削弱了丞相权力。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③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②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 2.明成祖设内阁:是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3.内阁职权及影响:内阁是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强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2.职能演变: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①军机大臣均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4.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①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古代文明的持久性发展。

另一方面,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失误,造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造成官吏唯命是从的奴性和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扼杀了社会活力,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进步,落后时代发展潮流。

②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难点提醒: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轨迹,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对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科学评价我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制度因素。

◆整合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宗法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含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义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目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的保证王权的稳定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特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

③周王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点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