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与独特精神
五溪文化的魅力
五溪文化的魅力中共怀化市委书记欧阳斌新世纪之初,文代会前夕,我们召开全市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大家相聚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仲夏季节,研讨“五溪文化”,共商怀化文化发展大计,这是很有意义的。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
毛泽东同志对文化建设有很多著名论述。
邓小平同志十分注重抓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他“文革”之后复出,很重视抓科学、抓教育,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江泽民总书记对文化非常重视,在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今天,我们在这里座谈,就是要实践“三个代表”,探讨在怀化如何具体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溪文化,以及如何继承和弘扬,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新的世纪,文化需要新的发展。
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我们正处在的这个仲夏季节,则是一个默默耕耘的季节。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各位都在各自的园地辛勤地耕耘,这次座谈会上不少同志作了简洁而精彩的发言,就是多年耕耘所得收获的一种展示。
今天上午,我和其他几位领导同志来到会场看望,感到大家情绪很好,气氛很好,发言的内容很好。
我虽然只听了几个同志的发言,但对同志们所形成的成果逐份阅读后,深受教益,很有启迪。
来怀化工作之前,我就从不同渠道了解了一些与“五溪文化”有关的情况,深感五溪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次开会前,我又查看了一些资料,实地作过一些考察,形成了初步想法。
下面谈四个问题,供同志们研讨。
一、绚丽多姿的五溪文化是我们引以自豪的珍贵财富“五溪”,即沅水中上游的五大支流。
《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氵无溪、辰溪”,这是至今所见解释“五溪”的最早版本。
“五溪”究竟指的是现在的哪五条河?不同的解释散见于各种文献,我比较倾向于“巫水、渠水、酉水、氵舞水、辰水”一说。
根据《湖南通志·地理志》载:氵舞水和辰水分别发源于贵州的大塘山和梵净山,在黔城和辰溪县城注入沅水;渠水发源于通道与广西的分水坳,在托口注入沅水;巫水发源于城步巫山,在洪江注入沅水;酉水北源湖北宣恩,南源贵州松桃,在沅陵县城注入沅水。
五溪文化的形成条件
中方荆坪遗址、 芷江蟒塘溪遗址、 洪江黔城清水江遗址、 会 遗址中, 发现了大批的猪、 鱼脊骨等动物骨骼. 牛、 特别是
同坛子墙遗址等 陶纺轮这类御寒和捕鱼材料的大量出现. 说明这个时期的
岩溶洞。 在大自 然的造化下, 这一区域内峰峦叠嶂, 怪石林 有两人龙山的古代盐运通道——酉水. 有沟通南北的秦代
立, 古木参天 , 飞瀑高悬 , 地形崎岖, 峭壁峥嵘 , 到处是奇 灵渠 . 有直达洞庭的滔滔沅江, 这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
峰、 悬崖、 峡谷、 洞穴。这里既有魏峨挺拔的雪峰山雄居东 供了极好的条件。巫傩文化、 中原文化、 巴蜀文化、 越文化 南. 逶迤奇险的武陵山绵亘西北 , 又有妖娆多姿的凤凰山、 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 交汇融合。五溪的水饱含灵 饱含灵气的中坡山卧居五溪之畔。五溪的山不算高. 韵和生气, 然而 它有春的生机勃发 , 也有冬的萧瑟冷冽, 它有夏 蜿蜒流经的滔滔沅水却像鬼斧神工的雕刻大使那样把它 的滚滚波涛, 也有秋的干涸寂静。林则徐在途经沅陵时就 映衬得千奇百怪, 浸泡成一片碧绿。 这里的山 层峦叠嶂。 写下“ 茂 一县好山留客住 , 五溪秋水为君亲” 的名旬。五溪的 林修竹郁郁葱葱、 饱含生机 , 在五溪人的眼里既有神秘气 水被山脉翻覆切割, 千姿百态。正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句
摘 要 : 溪文 化 源 远 流 长 。依 托 独特 的地 理 、 五 经济 、 治和 文 化 条件 , 溪人 创 造 了独 具特 色的 五 溪文 化 。 政 五
关 键 词 :文 化 形 成 ; 溪文 化 ; 域文 化 五 地
中 图分 类 号 :G1 7 2
浅析五溪文化形成的文化因素
的独特文化发展规 律 。恩 格斯 在 《 尔 巴哈论》 中指 出 : 费 “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 ,人 们 总是 通过 每一个 人追 求他 自
己的、 自觉预期 的 目的来 创造 他们 的历 史 ,而这许多按 不 同方 向活动 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 的合力 , 就是历史 ” …在恩格 斯看来 ,各种 因素 相互作用 的历史 合 。
一
、
西 北 部 巴蜀 文 化 的 影 响
考古资料表明 ,先秦 时期 ,五 溪地 区是 百越 、三苗 等
民族 的活动 区域。到 了秦 代以后 ,更多 的巴人和 蜀人进入 五溪地 区,巴蜀文化开始 在这块土 地上生根 发芽。 巴蜀 两 地相距较近 ,交流方便 ,两地 出现 的船棺葬 、扁 茎无格柳 叶剑、铜器纹饰 中出现 的虎 纹则代表 巴蜀文化的共 同特征。
巴求救 于秦 。秦惠文王遣 张仪 、司马错救苴 、巴,遂伐蜀 ,
灭 之 。仪 贪 巴 、苴 之 富 ,因 取 巴 ,执 王 以 归 ,置 巴 、 蜀 及
化相互影响外 ,它还影响西南 边疆 的少 数 民族 ,对 五溪地 区的影响也极 为深 刻 ,这我们 可从五溪地 区的风俗 和出土 的文物可以看出。 巴人所 用 的器物罐 、盆 、豆、圆刃折腰 钺 ,短骰式弓耳矛 及甑 、釜 、鍪配套 的铜容 器在 五溪地 区
第3 2卷 第 5期 2 1 5月 0 0年
宜春学院学报
Ju a o e u olg o r l fYih nC l e n e
Vo. 2 , No 5 13 .
Ma . 0 0 y2 1
浅 析 五 溪文 化 形成 的文 化 因素
李成 实 ,李松 岭2
( .怀化 市委 党校 ,湖 南 1 怀化 4 8 0 ;2 南师 范大学 ,广 东 广 州 5 0 3 ) 10 0 .华 16 1
论五溪文化广场的建造的现实意义
论五溪文化广场的建造的现实意义五溪文化广场的建设具有以下的现实意义:1.文化传承与交流:五溪文化广场的建设可以提供展示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场所,举办各类文化活动,通过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形式,使灵武市民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广场还可以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外地文化团队到灵武市进行交流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共享。
2.促进经济发展:五溪文化广场的建设将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光,增加旅游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广场周边的商业区也会得到发展,为广场的运营提供资源和支持,进一步带动当地的商业繁荣。
3.增加城市文化氛围:五溪文化广场的建设将丰富城市的文化建筑和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氛围,打造灵武的文化地标。
广场设计以保留传统元素为主,展示灵武的历史文化,增加了城市的文化韵味,吸引更多人前来观光游览,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声誉。
4.丰富市民休闲娱乐方式:五溪文化广场的建设将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市民提供一个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的空间。
市民可以在广场上散步、跳舞、聚会,享受户外休闲娱乐的乐趣。
广场还可以设置休闲景点和设施,如花坛、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五溪文化广场的建设将对灵武市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城市形象、市民休闲娱乐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通过广场的建设,可以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因此,五溪文化广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南方文明之源
中华南方文明之源——五溪文化作者:五溪隆夫湖南洪江高庙遗址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6年入列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庙考古的重大发现,将人类祭祀史至少前推千年,证明在为拥有“五千年文明”而骄傲的华夏大地上,历来被称之为“蛮荒之地”的五溪,远在七千年前却已是“文明之邦”!笔者几年来对“五溪(高庙)文化”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萌生了一个大胆假设:至少可以说中华南方文明起源于五溪地域!一、中华南方长江文化的五溪寻根探源1、五溪文化是中华南方文明之源。
五溪八蛮地,楚国旧边城. 势雄接云贵,万壑赴洞庭。
五溪乃酉溪、辰溪、巫溪、雄溪、朗溪之总称。
五溪汇而沅水成。
沅与源,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是同音表达,沅水的真正含义是源水,是远古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起源之水!五溪文化顺沅江而下,对三湘大地以及长江流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孕育催生了辉煌的中华南方文明。
这一推测得到了以高庙为核心的五溪区域考古发现的有力证明。
一系列的五溪考古发现表明:以高庙为代表的五溪文化不但上有继承下有传播,不但影响了同时期的湖南长沙大塘文化、稍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原的仰韶中晚期文化和商周的青铜文化及当今的民族民间文化,还向西传播到了西亚,影响了那里的苏美尔文明。
在古印度、埃及等文明中,也可找到高庙文化的影子。
2、五溪流域是我国稻作发源地。
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稻作之父丁颖根据古籍记载和出土遗踪,论证了中国水稻起源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对于水稻起源地点,尽管受到上世纪前叶考古成果的局限,丁颖仍将其地域圈定在了主要以云贵高地的某一区域为中心,沿着那些大河川的河谷及河谷之间,呈放射状向四周扩展的某一个区域。
这一水稻起源的观点,在随后开展的中国稻作史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
而五溪大地正好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半部向长江中游丘陵的过度地带。
浅谈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
族文化 以及生 态文 化 则构 成 了五 溪文 化 丰 的 富 内涵 水 稻 , 不仅 传承 了历 史 悠久 的五 溪 稻作 文 化 , 且极 而
向友桃
吴述裕 : 浅谈五溪文化的多元结构
7 1
热 爱 和平 , 实 践 中形 成 了 丰富 的社 会 和谐 思 想 , 在 并 洪江古商城外 , 靖州这个 曾经历史上的州府 , 也是湘、
将其演化为行动 , 融人生活之中, 形成了诚实守信 、 乐 桂、 黔三省边界地区的商业重镇。清乾隆以后 , 江西、 善好 施 、 宽容 大度 、 老爱幼 、 敬 集体 主义 、 守 秩序 、 遵 热 福建、 两广 、 贵州 、 永州 、 长沙、 阳、 衡 宝庆等五省八帮 情好客、 文明礼貌等道德规范 , 创造了追求和谐 、 实现 商人陆续来此经商 , 形成了“ 帮会靖” 八 的繁荣局面。 和谐 许多 有效 形式 , 如侗 族 的 “ 约 ” 苗 族 的 “ 榔 ” 此外 , 款 , 议 泸溪的蒲市在近代也是商铺林立 , 商贾云集 , 商 以及 社 巴节 、 年节 , 赶 四月八 、 赶秋 节 、 歌 节 、 苗 三月 三 业繁荣 。如今 , 繁华虽 已过去, 但是却 留下 了厚重的 等 丰富多样 的 民族节 日。各 民族 在节 日中相互 了解 、 商道文化资源 , 成为我们发展 “ 文化的重要精神 商”
而且 独树一帜。五溪各 民族崇尚和谐、 年刘歆在《 世纪》 中说 : 以火承木, “ 故为炎帝; 教民耕 久 , 内涵丰富、
收稿 日期 : 1 0 2 2 0— 3— 2 0
第一作者 i 向友桃 (9 3一) 女 ( 16 , 苗族 ) 湖南靖州人 , , 湖南省怀化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
魅力五溪
创意方案《魅哉●五溪》旅游、文化系列片创意方案创意说明:关于诉求主题:我们将以怀化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旅游文化为核心,深入到怀化13个县市区,采撷当地的旅游景点、历史文化、人文背景,民间艺术,刻画诉求了一个包括“生态旅游、人文旅游、三古旅游”在内的“大旅游”文化的概念,展示一个完全原生态的五溪。
关于表现形式:全片通过探寻五溪为主线,以洞庭湖为起点,沿沅江而上,走寻巫水、渠水、酉水、舞水、辰水“五溪”腹地。
感受体验这里汉、苗、瑶、侗、土家等49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五溪文化”。
我们要选择多种表现形式,要保持传统、也要突破传统。
根据内容,可以是宣传片纪录片、可以是新闻专题、也可以是电视散文、风光音乐片。
关于全篇调性:全片要求镜头中的每一抹风光都赋予情愫、赋予灵性,或动感或静谧,让文化中每一个细节都浸染出情怀、充满感情,充满视觉和心理的诱惑,引起观者的共鸣。
关于全篇效果:怀化和各县市都做过不少旅游文化片,但在完整、唯美方面还不够。
我们将以县市为单位,在各县市旅游、文化、民俗权威人事的指导下,完整、系统的展示旅游文化。
可以说每个县的系列片就是城市名片,能真正诠释城市旅游文化内涵。
节目宗旨:深入发掘“五溪旅游文化”的精髓,以全新的视点并加入最新的信息来表现怀化优秀旅游文化的精华,她是生态怀化,历史怀化、人文怀化。
节目定位:节目以五溪旅游文化细节为主诉对象,并挖掘五溪文明细节背后的故事,使短篇幅节目、长记录节目都能有一条完的情节主线,使五溪文明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传达。
以聚焦的视点来表现五溪旅游文化的各个方面,正确、详细、生动的介绍五溪文化的知识,给观众一个全新的和具体的视角来认识和了解五溪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和旅游景点。
聚焦五溪旅游文化的点点滴滴。
让大家关注五溪旅游文化的细节,讲述细节背后的故事,历史,地理,民俗,自然风景是节目的核心,通过现代时尚化的形式传递相对深层的知识文化。
情况环境分析:历史上,这里曾经百货骈臻,商贾云集,因而留下了洪江古商城和黔城古镇这样规模宏大的商埠;这里也曾书声朗朗,骚客云涌,因而有了二酉藏书和龙兴讲寺的留存;这里有依山傍水,连绵相望的百里侗寨;座座鼓楼,风雨桥,气势如虹,跨河越溪;更有连绵不绝的古建筑群和古村寨散落在青山绿水间,仿佛在娓娓述说着这片土地的神奇和美丽,而醇美敦厚的少数民族灿烂文化则更是以别样的风情在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五溪文化历史悠久,这里曾发现了潕水文化类群、靖州斗篷坡遗址、洪江高庙遗址、新晃高坎垅坡遗址等丰富的旧、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存。
略论五溪文化
文化 时期 的新石 器时代 遗存 , 今 50 距 00年左 右 。而在 靖
州苗族 侗族 自治 县 发 现 的斗 蓬 坡 文化 遗 址 、 道 大 荒 遗 通 址 、 阳步云 坪 、 麻 马路叉 遗址 、 溪上 溪 湾遗址 、 陵青 包 辰 沅
遗址属 于龙 山文 化时期 的新 石器 时 代遗 存 , 今 20 距 40年
间, 曾被称 为 “ 史 的后 院 , 世 的 桃 源 ” 历 避 。今 天 的 “ 五 溪” 是指 沅 水 中上 游 的五 大支 流 , 即酉 溪 、 溪 、 溪 、 辰 舞 雄
溪、 桶溪 。
发现的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高庙文化遗址, 时间
范围大 体为 距 今 7 0 5 0~6 0 8 0年 。从 出 土 的 石 制工 具 来
第 9卷 第 3期
21 0 0年 o 6月
邵阳学院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u a o h o agUnvr t( oi c neE io ) or l f ay n iesy Sca Si c dt n n S i l e i
Vo . 1 9 N0 3 .
Jn2 O u . Ol
和研究 的不断深 入 , 沅水 流 域 文化 圈 的历 史 和特 征 越 来
器 , 盆、 、 、 、 有 钵 釜 盘 罐等 , 彩陶 , 白陶 , 现最 多是 薄 有 有 发 胎 夹砂褐 陶或 红 陶 绳 纹罐 。 庙 文 化 以 后 , 高 五溪 地 区的 文 化发展 序列 尚不 清 晰 , 沅 水 流域 出土 的 遗址 多 为 外 在 来 的文化 遗址 , 比如 大 溪 、 屈家 岭 、 山 文化 遗 址 。根 据 龙
l3 2
范围 , 而是被 视为 “ 荒 ” 地 , 蛮 之 居住 在 这 里 的主要 有 濮 、 蛮 、 等不 同族系 的 居 民 , 其 中 又 以濮 为 主 , 现 在 五 越 而 是
五溪文化的当代转换
五溪文化作为一种包容性较强的地域文化 , 中 其
的子 文 化 自然 是 良莠 不 齐 , 短 并存 。纵 观 五 溪 文 化 长
皆王 土 ” 孤 岛 。 明代 以 后 对 熟 苗 与 生 苗 的 划 分 , 的 更
加 剧 了这 一 地 区 的 封 闭 与 孤立 。
的发展历程 , 我们 可 以 明 显 看 到 , 溪 文 化 经 历 了 重 五
闭 、 后 、 斗 、 业 、 治型 的文 化 转 向 了开 放 、 进 、 合 、 业 、 治 型 的 文化 。 落 争 农 人 先 和 工 法
[ 键 词 ] 当代 ; 溪 文 化 ; 化 转 型 关 五 文
[ 图分 类 法 ] 7 中 G0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3 0 36 2 (0 0 0—0 50 文 10 —1 1 2 1 )50 2—3
(3 214 ) 湖 南 隆 回人 , 源 是 我 国第 一 批 “ 眼 18 -4 4 , 魏 开
看世界” 的人 中最 优 秀 的代 表 人 物 。他 提 出 了 改 革 吏
式 。在 五 溪 广 大 地 区 , 要 是 以 渔 猎 经 济 为 主 , 耕 主 农
经 济 为 辅 的生 活 方 式 , 就使 得 各个 经 济单 位 之 间 更 这
、
由封 闭 文 化 向 开 放 文 化 转 换
是 例 子 。熊 希 龄 ( 8013 ) 湘 西 凤 凰 人 , 1 7—9 7 , 甲午 战 争
后 , 救 亡 图存 , 8 7年 与 谭 嗣 同 等 在 长 沙 创 办 时 务 为 19 学 堂 , 总 理 , 出 了 “ 育 救 国 ” 口号 。他 曾 创 立 任 提 教 的 南 学 会 , 湘报 》 发 表 一 系列 文 章 针 砭 时 弊 , 创《 , 以推 动 变 法 维新 。与其 他 维 新 人 物 的维 新 主 题 “ 利 ” “ 兴 、 致 富 ” 同 , 提 出 了把 “ 军 ” 为 维 新 的 重 点 。魏 源 , 不 他 强 作
论怀化之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
论怀化之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布时间:2022-08-01T04:02:14.634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3月总第401期作者:廖哓红彭开富[导读] 沅水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怀化市全境,汇潕水、酉水、巫水、辰水、?水等众水而入洞庭,支派分衍,古有所谓“五溪”之称,在文化上的定义,应该是“五溪文化”。
湖南省怀化市集贤学校418000;湖南省怀化市河西中学418000摘要:怀化地处湘西,北接武陵,南极五岭,东连雪峰,西邻黔东,纵贯千里,横跨数县。
山林郁茂,竹树峥嵘;奇峰竞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关键词:百货骈臻五溪文化盘瓠文化明山书院商贾云集烟火万家杂交水稻受降名城治国安邦民俗文化一、怀化文化的发源之端——五溪文化沅水由西南向东北流经怀化市全境,汇潕水、酉水、巫水、辰水、?水等众水而入洞庭,支派分衍,古有所谓“五溪”之称,在文化上的定义,应该是“五溪文化”。
1.五溪文化是怀化文化的源头。
在古代,“五溪”一向被视为烟瘴荒僻之区,这里的土著居民也因此被称为“五溪蛮”。
干宝《晋记》说:“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盘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有盘瓠的传说,创造出多姿多彩的“五溪文化”。
2.五溪文化是历史悠久的文化。
所谓“五溪文化”,是以傩文化(农耕文化)、巫文化(祭祀文化)、盘瓠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楚文化(楚辞)、汉文化(儒学)、佛文化为主的“潕水文化类群”文化。
而尤其以傩文化、巫文化、盘瓠文化为其特色。
五溪文化历史悠久,在这里发现了潕水文化类群、靖州斗篷坡遗址、洪江高庙遗址、新晃高坎垅坡遗址等丰富的旧、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存。
3.五溪文化是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五溪文化属于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神秘诡异的巫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五溪各民族中,至今仍流传着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它与“辰河戏”、“阳戏”、“傩技”、“巫技”等,都有着鲜明的巫风。
4.五溪文化一个重要的来源是楚文化。
开展“五溪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开展“五溪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作者:蒋胜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年第06期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省级一般课题“五溪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016CZXX035)的研究成果摘要:开展优秀地域文化教育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分。
五溪文化是沅水中上游流域的区域文化,五溪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
怀化市锦园路小学通过营造“五溪文化”教育校园环境、开发“五溪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展“游历五溪”研学旅行、组织“五溪文化”教育拓展活动和社团活动等途径,构建了完整的五溪文化教育体系。
在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五溪文化;五溪文化教育;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13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结合本土文化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如何自觉弘扬本土优秀文化,培养既有乡土情怀,又有开放视野的新型少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锦园路小学在创建“五溪文化”教育特色学校思路的引领下,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结合学校实际,营造五溪文化教育校园环境,开发五溪文化教育校本课程,开展“游历五溪”研学旅行活动,探索出一条着眼学生发展,丰富教育内涵、提升学校品质的有效路径。
一、立足本土,唤醒学校教育的文化自觉怀化市锦园路小学是怀化市鹤城区一所有23个班的中等规模学校。
学校所在地为怀化市,古称“五溪”,位于云贵高原东麓、武陵山脉以东,雪峰山脉以西的狭长区域,境内舞水、渠水、巫水、辰水、酉水等河流在这里汇入沅水流入洞庭。
这里山峦叠翠,水碧天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五溪”文化的育人实践
34怀化素有“五溪”的称谓。
五溪,原指沅水中上游的五条支流,即舞水、渠水、巫水、辰水、酉水,泛指湘西南地区沅水中上游、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的腹地。
五溪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汉族、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等民族风俗民情、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的传统,并经过不断地融合演变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一种地域文化。
它在民俗、宗教、方言、建筑、服饰、饮食、历史遗迹、故事传说、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为了发掘五溪地区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怀化市锦园路小学开展民族文化教育,通过营造校园环境、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游历五溪”研学旅行、组织拓展活动等途径,构建了完整的五溪地区民族文化育人体系。
一、校园建设融入“五溪”元素为凸显五溪文化教育特色,学校修建了长达120米的“五溪风韵”文化墙,精心编排了以五溪地区民“五溪”文化的育人实践蒋胜华族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五溪名人、五溪名胜、五溪民俗、五溪诗词等4个篇章30篇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同时在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悬挂了80余幅以五溪地区民族文化元素为内容的“文化镜框”。
还在校园里设置了民族文化教育宣传窗。
通过营造民族文化校园环境,凝练校园文化主题,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2014年,学校编写了适合3~6年级学生学习的《感受五溪》校本教材。
教材内容包括“魅力四射的五溪体艺”“独具主题策划35特色的五溪民俗”“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等9个篇章98篇课文。
每周安排一节课对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建立与脚下这片土地的认同与联系。
二、开发“游历五溪”研学之旅2015年4月,我校开始组织“游历五溪”研学旅行活动。
学校精心挑选了本地民族特色突出的自然景点、人文景观、民族村寨作为我校学生的研学旅行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去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感悟民族文化。
学校设置了4条研学路线,分别是三年级的芷江之行、四年级的靖州地笋苗寨之行、五年级的靖州岩脚侗寨之行以及六年级的通道之行。
五溪流域侗族民居的艺术特点及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
摘 要:该文作者探讨了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实意义,阐述了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列举了数字化研究、 保护和展示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思考,以期推动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楚文化 数字化 文化遗产保护
楚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 要分支,它以汉水和长江中游流域历史文化为代表,是楚人历经 几百年所创造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在楚文化艺术中, 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如鹿角立鹤、 虎座凤鼓、帛画中的人物龙凤、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这 些都充分体现了长江流域特有的审美文化。尤其是楚文化艺术 品,展现出巧夺天工的美感和极具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特征,再 加上楚骚屈赋、老庄哲学等文化经典,楚文化作为珍贵的文化遗 产资源,以其博大深邃、辉煌灿烂一直影响着中华文明。科技的 进步和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对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和现代化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修。该桥全长 57.7 米,宽 4.2 米,整座桥采用三孔四墩支撑桥体,
桥墩上架两层枕木,挑起承重桥面的大梁,桥墩用青石砌成,南
端桥头建有三孔引桥,由青石砌成。造型上,桥身为重檐长廊设
三座桥亭,两端各设有一座桥门,中间桥亭有七重密檐,上面四
(下转第 31 页)
27
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实意义与现状探析
笔者从造型和侗族民族建筑文化层面探讨侗寨鼓楼、风雨 桥的艺术特点,及其与山水画创作的关系,探寻其民族性和时代 感。在造型层面,主要从建筑元素、装饰艺术、结构特征、院落空 间等方面进行探讨;在侗族民族建筑文化层面上,主要从民居与 环境的关系、侗文化与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对于山水 画创作的运用方面,笔者直接运用侗族民居建筑作为创作元素, 可以是微观的建筑元素局部,也可以是宏观的民居群落,或是民 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我为五溪文化代言作文
我为五溪文化代言作文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璀璨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发掘,然而最令人回味无穷、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民族文化了。
它不仅代表着华夏儿女传承至今的悠久文明,更展现出古老中华名族丰富的艺术才能和创造力,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东西,如丝绸之路等。
这些也是需要我们好好地学习,当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此,作为五溪山城的一份子,作为本土作家,我觉得自己应该为五溪文化站台,宣扬她的独特魅力!
大家都知道屈原吧?他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在楚国被秦国攻破后,他和大部分的贵族子弟一样,开始效忠旧主,投降敌军。
但是面对旧王朝灭亡的命运,屈原却不愿就范,坚持以死来殉国。
可想而知他内心是怎么样愤怒与悲伤啊!“九死而未悔”正是对他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的真实写照。
那么在小说《沉沙记》里,我同样借助屈原的故事,来歌颂他那崇高伟大的爱国情怀,赞美祖国的灿烂文化。
在作品里,主角沉沙意外穿越到古代并且拥有了强大的武功。
有一次他救下了一位将军,二人因此结缘,一起携手闯荡江湖。
他们为寻找阴阳石碎片而结伴踏上征途,由此引发了诸多险象环生的奇遇,各式各样的朋友先后登场,构成了一个复杂有趣又惊险刺激的冒险旅程……文章除了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外,还大量加入五溪元素,体现浓郁的五溪风土人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相信会受到读者喜爱。
五溪文化广场建设的意义及其影响
五溪文化广场建设的意义及其影响第一篇:五溪文化广场建设的意义及其影响五溪文化广场建设的意义及其影响摘要:广场文化活动是人类最早文化活动的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已日益成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建设中最活跃的娱乐休闲,在新的时代,广场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具有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多元的自娱性等特征,本文将从广场、文化广场的定义、广场活动的基本特征以及结合五溪文化广场建设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来进行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五溪广场文化功能群众性一、定义广场,是指户外开阔的活动场地,是城乡较大的平整空间。
文化广场是市民广场中体现更多文化特征的广场。
从狭义上理解,文化广场是指富有特色文化氛围的城市广场。
包含有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一般属于政府公益性设施。
它是公共文化生活集中的城市空间,为专业或民间组织在此进行艺术性表演或展示提供场所,也是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休闲等活动场地;从广义上理解,文化广场泛指多功能、多结构、多样性的城市事物空间。
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阔,也代指精神的、形态的空间深厚与广阔。
它衍生指向人气聚集地、商业活跃地、美学与艺术胜地、产业基地。
文化广场一方面可向人们宣染文化内涵,此外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场所,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游人的一道风景。
以五溪文化广场为例,他占地320亩,总投资4900万元。
整个广场建设以五溪流域历史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人工湖和植物造园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自然空间,巧夺天工,创意相应的绿化、山石、水景、建筑小品等环境艺术,展现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现代气息水乳交融的深厚内涵。
广场内共划分为七大区域:以中心广场区为中心,合拥老年人活动区、儿童娱乐区、青年活动区和水上娱乐区,背倚民俗风情园和江南风情园。
广场景点设计倚山就势,曲直随态,点上成景,环上成带。
广场内的五溪柱、千鹤湖、音乐旱喷泉、五溪人物墙、大型电子显示屏、水幕亭等大型人文景观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融湖光山色、民族风情、自然生态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画卷。
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农耕文化信息觅踪
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农耕文化信息觅踪作者:成竹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1期【摘要】“文化”囊括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全部人类遗产,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两个方面。
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得生产用具及生活用品有了使用性能需求的概念,有了外观舒适与性能协调一致的理念。
五溪流域各民族人们通过造物活动,以物化的形式使农耕文化演化成一种凝固的视觉艺术形态,铸成五溪流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丰富的审美意蕴及艺术特征。
【关键词】工艺美术;农耕文化;觅踪【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1—098—03五溪流域在中国历史上是對湘黔川鄂边境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区域的称谓,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云:“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无溪、酉溪、辰溪”,五溪流域即指沅水中上游的广大区域,汉代称之为古武陵郡。
五溪流域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在这个被武陵、雪峰两大山系阻隔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环境中,汉、侗、苗、瑶、土家等各民族人民息息相生,代代繁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一体的五溪文化。
历史遗迹、民俗民风、凝固的艺术形态、活态文化成为该区域不可或缺的人文资源,更是该区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孵化器。
笛卡尔说:“在科学真理的链条中,最初的环节始终居于支配地位。
”农耕决定了五溪流域各民族人民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也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特定的精神信念和文化象征。
一、刀耕火种——工艺美术的物质基础五溪流域自然环境艰苦,俗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庄院”之说。
侗族古歌《人类的起源》唱到:“上古人们没有火,得鱼得肉生着吃。
遂伦钻木得火种,人们才会吃熟食。
”说明侗族先民很早就懂得以取火的方式进行火种了。
流传苗族“出入柴刀随身,禾草一束燃其端。
”自古以来,苗族人们善用火把“围山打猎”。
开春后梅雨时节,河水上涨,此时节鱼虾集聚,此时捕鱼成为各民族人们的“时节”。
由此可见“刀耕火种、采集捕捞”,自古形成并沿袭至今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铸就了五溪流域少数民悠远的农耕文化。
徜徉五溪水滨 遇合隐逸之都——黔阳古城导览
徜徉五溪水滨遇合隐逸之都——黔阳古城导览
陶薇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黔阳古城乃多元文化隐汇之所在——其风水格局和建筑空间结构,无不暗合着"潜、藏、隐"的特征,而诞生并延展于这方水土的隐逸文化,便是其多元文化的核心。
如果说,隐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现象,那么,中国历代文人志士无不对之孜孜以求。
来到五溪之滨,与黔阳古城遇合,无论置身旧宅古巷,还是小憩新城秘境,隐逸之感总会油然而生。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陶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1
【相关文献】
1.黔阳古城举行第五届“三月三”民俗节会活动 [J],
2.探访五溪工艺--黔阳古城“然翔园”根雕艺术 [J], 戥子;小邓;老严
3.黔阳古城:中国隐逸度假之都 [J],
4.古城:有一种生活叫“隐逸”——黔阳古城城市精神再构及保护性开发 [J],
5.五溪古韵——怀化古村、古镇、古城掠影 [J], 本刊编辑部;李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 、 浩然独行 的“ 蛮文化” 等, 形成 了五溪文化 多元结构的文化 内涵。博古纳今 的治学精神 、 海纳百川的 包容精神 、
修 身治国的 清廉精神 、 奋 不顾 身的蛮悍精神 等使 五溪文化 具有独特 的文化精神和 鲜明的文化特 色。 因此 , 深入研 究
和 弘扬五 溪文化 , 对于建设五溪地 区文化高地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关键词 ] 五溪文化 ; 地域 文化 ; 独特精神
[ 中图分类号 ] G 0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 1 2 0 3 ( 2 0 1 3 ) 0 2 — 0 1 0 4 — 0 4
“ 五溪” 即指 沅 水 中上 游 的 酉水 、 辰水 、 巫水 、 舞
水和渠 水 五条 支流 ,以这一 流域 为核 心形 成 的文化 即为 五溪文 化 。 从历 史上 看 , 五 溪地 区不仅 是早 期人
与珠 江分界 ,是一 个被 周边 高 山所环 绕 的相 对 封 闭 的地理 单元 ,处 于我 国第二 级 阶梯 向第 三级 阶梯过 渡 的山 区丘陵地带 , 属 亚热 带 山地 气候 。 整个 区域 内 地形崎 岖 , 峭壁峥 嵘 , 群 山绵 延 , 纵 横穿 插 , 到处 是奇 峰、 悬崖 、 峡谷 、 洞穴 , 自古就 是一 块“ 狼 烟瘴 雨 ” 的僻
( 二) 农耕 为主 的 生计 方 式是五 溪 文化形 成 的经
济基 础 。生计方 式是 一定族 群 的人们 谋取 物质 生 活 资料 以维 持其 生存 和发展 的手 段 和形 式 ,也是 一 定 文 化得 以产生 的前 提和基 础 。旧石 器时 代五 溪先 民 获取 食物 的方式 主 要是采 集 和渔猎 ,还 没有农 业 生 产。 到新石 器时代 出现 了石镰 、 石锄 、 石铲 , 开始进 入
了农耕时代 ,后来五溪先民在河流平原和谷地开始
开 垦稻 田种植 水稻 , 使初 级农 业获得 了进一 步发 展 ,
但 当时仍然 以采集 渔猎 为 主要谋 生手段 。 秦汉 以后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2 — 0 8 [ 作者简介 ] 吴述裕( 1 9 6 4 一) , 男, 湖南靖州人 , 苗族,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马列教研部主任, 副教授, 研 究方向为民族文化。
1 0 4
大量 外来 汉族 人 口迁入 五 溪地 区 ,他 们带 来 了先 进 的生产 工具 和生 产技术 ,促进 了五 溪地 区农 业经 济
文化 的相互交融 中形成和发展 的。 二、 五 溪文 化 的多元 结构
的发展 。 此后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 以汉族为主体的平
坝农 业 与 以土 著为 主体 的渔猎 、旱 耕为 辅 的经济 形
类 文 明 的重 要发 源地 之一 ,也是 中国南方 文 明的重
要源 头 。五溪文 化就 是五溪 地 区 以汉 、 侗、 苗、 瑶、 土
家 为主 的多 民族 人 民在长期 的生产生 活实 践 中创造 的一 种 以“ 舞水 文化类 群 ” 为主线 , 以高 庙 文化 、 里 耶 文化 为 标杆 , 以土 著文 化 、 巴文化 、 楚 文化 、 越文化 、 汉 文化为 源流 , 以古 朴神奇 、 多元 一体 、 开 放包 容 、 和
Ap r . 2 01 3 V0 1 . 3 6 No . 2
第3 6 卷 第2 期
‘ ‘ 五溪文 匕 " 的多元结构 与独特精神
吴还 夭 述袷 裕
(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湖南 怀化 4 1 8 0 0 0 )
[ 摘 要 ] 五 溪文 化 在 其 长 期 历 史发 展 过 程 中 以土 著 文 化 为基 础 , 吸 收 融合 了巴 文 化 、 楚 文化 、 越 文化 、 汉 文化 等 周 边 文化 , 多元 文 化 的 相 互 交 融 形 成 了相 对 独 立 、 自成 体 系 的 一 种 区域 文 化 。 举 世 无 双 的 “ 稻 文化 ” 、 敢 为人 先 的 “ 商
( 一) 举世 无双 的“ 稻 文化 ” 。五溪 地 区不 仅是 炎
2 0 1 3 年4 月
中共 山西 省委党 校学报
Ac a d e mi c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i a l C o mmi t t e e P a a y S c h o o l o f C. P . C
谐共 生 为特色 的地域 文化 。 五溪文 化不 仅历史 悠久 、
荒之地 。 屈原被流放时曾写到 : “ 入溆浦徘徊兮 , 迷不 知吾 所如 。 深 林杳 以冥 冥兮 , 乃猿 穴之所 居 。山峻 高
以蔽 日兮 , 下 幽晦 以求 雨 。” 五溪 区域 内以沅水 为 主 干, 水 系发 达 , 历 来 为水路交 通要 道 , 西溯 云贵 , 东下 潇湘 。相 对独立 的地 理环境 不仅 让 五溪成 了战时 的 必争 之地 , 也成 了避 乱 的福 地 , 五溪先 民正是依 托 这
一
内涵 丰富 , 而 且精 神 独特 、 神奇 浪 漫 , 是 中国 区域 文 化 大系 中的一 朵奇葩 。 作为一 种地 域文 化 , 但 由于 长
期 以来 未能 引起 人们 的足够重 视 ,以至湮 没 于周 边 诸 种文化 之 中 , 因而 没有 确立 其应有 的地 位 。为此 ,
独 特 的 自然 环境 , 创造 了光辉 灿烂 的五溪 文化 。
笔 者对五 溪文 化进行 探 索和梳 理 ,这 对 于铸 就五 溪 各 民族 的精 神家 园具 有 十分重 要 的意义 。
一
、
五溪 文化形 成 的条件 ( 一) 相 对独 立的地 理境 是五 溪 文化 形成 的 自
然前提。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 同的地域文化。 五 溪地区东抵雪峰山脉与资水相隔 ,西北屏障武陵山 系与乌江和澧水相背 ,西南倚 云贵高原和南岭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