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呈现的思维模式与文化体系共38页
中国文化中的思维结构
中国文化中的思维结构——从权谋说到阴阳什么是博弈?古人称博弈为“对局”,就像下一盘棋,所谓“善弈者谋局,不善弈者谋子”。
现代人说,博弈是活体之间的较量和对抗。
无论怎么说,博弈注定了是一场没有规则和规律可循的斗争。
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品质可以培养,没有现成的稻草让你抓住,没有具体的道路让你行走,唯一可做的就是相时而动,顺势而行。
兵者,诡道也。
在向前的道路上,你会无所不用其极,想尽一切办法把对方吃掉,而对方也不是一个等待着你捏的软柿子,而是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他也在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进攻变得无效。
就在这种迂回与进入的纠缠中,有着说不尽的权谋和狡诈。
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
自然界是“死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以后,就能一劳永逸地征服它。
知识关乎自然,正如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只要控制好试验所必需的条件,就能不断地重复这个实验。
所以说,知识是一种力量。
但人和人之间的“斗争”就不一样了,它是一种对抗,一种活体之间的对抗。
在这里,任何现成的东西都面临失效。
在与对手过招的时候,你必须对当下的局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说,谋略是一种智慧。
《三国演义》中孙权和庞统的一段对话:孙权问庞统:“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士元回答:“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孙权又问:“公之才学,比公瑾若何?”庞统笑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一个拘泥兵法,一个随机应变,高下之分岂非不言而喻、一目了然?所以,伏龙、凤雏齐名,而周瑜却棋差一招。
世间本来就没有路。
大凡在博弈中胜出的,估计都深深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
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西方人主“因果”,是一种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所以,“理念”、“第一推动者”、“上帝”这些现成化的实体字眼经常出现在她们的文化中,造就了西方几千年的科学传统。
西方的“求真”精神和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关。
而中国人的思维却不是如此地“直来直去”,它的思维最典型的表达是“阴阳”。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doc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侯玉波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摘要: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已是公认的事实,但不同的学科对文化通过什么起作用却一直存在争论,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对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值得借鉴的思路。
本文通过分析90年代以来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这种思路与方法在研究中国人的思维特性时的发现,指出对中国人思维特性的探讨能够使我们在更深的的层次上理解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文化文化心理学辩证思维朴素认识论分类号:B8441 引言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跨文化心理学及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之中。
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可观察的外在物品(observable artifacts)的影响上,如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服饰、习俗、语言等各不相同;第二个层次表现在对人们价值观(values)的影响上,不同文化下人们的价值观有差异,这正是目前许多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文化影响的第三个层次表现在文化对人们的潜在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s)的影响上,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但它却是文化影响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人们的知觉、思想过程、情感以及行为方式[1]。
早在三十年前,DeV os 与Hippler[2]就提出文化心理学这个名称,但当时主要关注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其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由文化与人格所决定或影响的人类心理与行为。
在这些研究当中,学者们借用了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文化内涵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的动机兴趣、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无不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美国学者Mead在分析文化与国民性关系的时候就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模式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决定着该民族的国民特性[3]。
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内容提要〕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
20世纪以来,世界各种文化纷纷在中国亮相。
中国文化先后出现了五种主要范式:“中体西用”范式,“全盘西化”范式,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范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政论”范式,“综合创新”范式。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主导多元,综合创新。
呈现这种态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主导多元文化双向互动综合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文化发展态势主导多元综合创新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的舞台,五彩缤纷,世界各种文化竞相纷呈。
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儒、道、释文化,无不登台亮相。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不同性质、色调的主义、理论、学说、思想和主张,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争夺和占领阵地,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什么?这不仅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而且也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想围绕这个中心命题,重点谈谈当代中国文化曾经出现的几种主要范式和进入新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问题。
由于水平所限,自己的看法是否得当,还希国内外专家、学者批评教正。
一中国现代文化的起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
1840年英国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迅速解体,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的失败,敲响了封建主义文化的丧钟,同时也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救亡与图存成了全民族的头等大事。
无数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在各个战线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展开了前赴后继的顽强斗争。
恩格斯在1857年就科学地预见到:“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
五、例子
以孔子的思想为例,他的“仁义礼智信”五常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互敬,这种价值观念使得中 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情感和道德因素。同时,孔子的思想也强调思 考和行动的统一,他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我反省的思维 方式使中国人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成长。
六、总结
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塑造 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了解和分析这种影响,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搭建沟通的桥梁。也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构建和谐共处的国际社 会作出贡献。
2、情感思维。中国人非常重视情感和人际关系,这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更 多地考虑情感因素。这种思维方式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行为思维。中国文化强调实践和行动,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更加注重实 际行动。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会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寻找答案。
三、特点
1、家族观念。中国文化中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这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 和友情。在处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从家庭、亲戚和朋友的角度出发,这种思维 方式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方面,中国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谦虚谨慎等传统美德,这使得中国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中国文化也鼓励 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观点,从而推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 发展。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文化对礼仪、道德、审美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 观念对国人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中国人注重谦虚 和低调,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更加谨慎;同时, 他们也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平衡,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在处理问题 时更加注重各方面的平衡。他们努力寻求折中的解决方案,以避免冲突和矛盾。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那些摘要:人们的生存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文字语言习惯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因而形成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以道德为标准,西方人的思维则以科学为标准;中国人的思维轨迹是曲线的、圆形的;西方人的思维轨迹则是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多元的。
1.感性直觉思维与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因而是模糊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是理性的、逻辑的,因而是清晰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是气的宇宙观,气的世界一开始就是模糊的。
《老子》的“道”是混沌未分的,弥漫一切,无所不在。
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之道。
看来老子的“道”是模糊的。
孔子的“仁”因人而异《,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而每一次“仁”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足见“仁”的模糊性。
而正是这种文化的模糊性哺育中国人特有的模糊直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定义,不能进行逻辑的推理,更不能检验对错。
因而,这种思维方式是无法走向形式逻辑的,只能走向“悟”和“直感”“,悟”的模糊性就可以任意解释,使你无法推翻它。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明晰的特征。
古希腊第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就指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是如此的确定,以至于再前进一步就得否定它,这正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在否定中前进。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欧几里德建立了平面几何体系一直作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工具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也哺育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更擅长理性的逻辑思维。
欧洲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西方科学史上从古希腊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近代以来诞生在欧洲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无一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的产物。
04——第四章:《中国文化的结构》
• “宗法型”文化主要体现在:
• • • • • • •
人生态度:保持“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 情感方式:将血缘亲情与实践理性融为一体; 思维模式: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个体依附家族 致思途径:借助经验凭直觉洞察对象本质; 价值观念: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 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人格理想 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准 则
(四)多元文化融合
• 1、华夏文化形成 • 2、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 3、中国与亚洲邻国的文化交流 • 4、中西文化交流
• 1、华夏文化形成
• 2、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 汉代以前,文化融合更多地是汉族以武力
拓疆进行的。 • 汉代以后,华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的几个主要途径: • 经济交往 • 贸易之路 • 民族宽待政策
●农业文化的涵义是怎样的? 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认识、把握文化的; 是与工商文化、游牧文化等相对而言的; 是与世界上其他同属农业型文化不同的; ●农业文化体现出中国文化怎样的特点? 以农立国,以农为本; 崇尚安居乐业稳定安宁。保守稳重惧怕竞争; 政府总是不断运用行政力量来摧压兼并,调节 经济。
(三)、 “伦理政治”的宗法型文化 • “伦理政治”主要体现在: • 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道德 为核心; • 以德治国,以德教民,反对统治者对民施 暴; • 政府重视官员的道德人格以及家庭伦理协 调。
名称 界线A
界线B 界线C
主导因素
季风 气温和降水 地势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1、大陆型文化不等于是“封闭性”的文化 • “小米文化”和“稻米文化” • 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辽河文化、珠江文
化 • 六大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吴越文化区、 湘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区、东北文化区、 岭南文化区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东方(中国),“文化”中的“文”和“化”最
早是分开使用的。“文”指文字典籍,礼乐制度,文
德教化等,并具有与“质”、“实”相对应的含义。
用《论语》中的话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可编辑ppt
2
“化”字本意指事物的变化过程,《礼记》中的赞天 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就表达是这个意思。 由此又衍生出造化、变化、变易以及教育、塑造等名 词。“文”、“化”两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
可编辑ppt
18
(二)关于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带有比较浓厚的封建色彩和烙印,但中国传统 文化又不等于封建文化。
成中英:历代统治阶级把儒学与专制相结合,并用 它来强化权威主义的家长制,因此才有了“五四”时 期对“孔家店”的批判,这是十分需要的。而今天, 在我国着眼中国文化传统的发扬和重建时,应该把儒 家学说的哲学思想纯化出来,“群性”、“个性”、 “德性”、“理性”并重,使其为中国的建设服务。
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
历史、文学、艺术等。 可编辑ppt
5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广义的文化称为“大文化”, 把狭义的文化称为“小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 “中文化”。“中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思想道德建 设和科学文化,主要是指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和成 果,它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
念也在国际化,我不认为我们面临冲突加剧的危险。实
际上,与16世纪相比,我们一直过于轻视的文化正在回
归国际舞台。亚洲文明和中国文明在封建王朝时代要比
西欧文化优秀许多,但到19世纪时即销声匿迹了。因此,
这种文明回归是正常的事。我认为,这是积极的回归,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5)头面轮廓美 a.饱满的瓜子脸--前额天庭广而阔、颧骨微隆、 面颊有酒窝 b.毛发--乌黑、亮泽
发式
5、中国传统体型健美的标准 a.女性:
春秋战国后期及秦 --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 饿死”“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 齿如含贝”;
汉魏以后--服饰辅助,“环姿艳逸,仪静体 闲”
唐宋--“环肥燕瘦”
4、中国传统人体各部位美
1)眉眼美 a.秦朝--蛾眉 李白曾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 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b.汉代--八字眉 眉尖上翘,眉梢下撇,眉尖细而浓,眉梢广而 淡。
c.唐代--柳眉、月眉 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 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 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 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 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一、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两个 哲学思想,最初分别按照各自对构成宇宙的 基本元素的认识,来探讨宇宙的起源、生成 及其系统存在。但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二 者相互补充、统一为一个体系。“阴阳者, 天地之大理也”,而五行则是宇宙万物在阴 阳二气“大理”支配之下的根本存在系列。
3)土型人:皮肤呈 黄色,面圆头大,肩 背部丰满健美,腹部 宽大,下肢股胫结实 肥厚,手足不大,肌 肉丰满,全身上下各 部均匀对称。
4)金型人:皮肤色 白,方形脸,头小, 肩背小,腹皮薄,手 足小而坚实,足跟厚 而坚,骨骼劲实,行 动敏捷。
5)水型人:皮肤色 黑,面部凹陷多皱纹, 头大,颈部呈梭形, 两肩狭小,腹部宽大, 臀大,手足好动。
表达了一种协调适度的美感,如“和悦、和 畅、和谐、柔和”等等。 音乐的和谐
中国文化概论1-4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浅谈中国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模式
浅谈中国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思维模式作者:刘建丽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32期【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人才培养中慧性思维能力的启迪对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根文化来加强道德人文素养是培养慧性灵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道德根文化;创新教育;灵感;思维;智慧1 人类最初的思维模式人类思维方式的基础是慧性思维方式。
慧性思维是最具创新能力的思维模式。
慧性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2500年前整个历史阶段中的思维方式。
而且,慧性思维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过程,并非只是中国所特有,只是中国道德根文化对慧性思维方式的保存最为全面而且系统性最强。
在人类最初的慧性思维方式中,古希腊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与中国道德根文化中伏羲、黄帝、老子的思维方式相似,都是以运用慧性思维,内取诸于身、外取诸于物的内求法的思维方式。
2 思维模式的变革西方古希腊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演绎法的诞生,是人类智能思维与慧性思维的分水岭。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亚里士多德同专注于内求法的柏拉图不同,他努力地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向智能思维的外求法方向专向发展。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慧性内求法。
归纳法是在发现演绎法的大量不足的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思维方法。
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推理“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
培根的归纳法思维方式,虽然弥补了亚力士多德演绎法思维方式的一部份缺陷,使人类的智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但是由于仍然抛弃人类固有的慧性思维系统,因此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然真理和客观规律。
人类的思维方式不断寻找新的出路,进行自我完善,在综合了演绎与归纳两种思维方式进行运用,仍然不能解决的前提下,再次发生变革也就是必然的过程。
演绎思维方式和归纳思维方式代表着人类后天智能思维系统中思维方式的一种展开与汇合,但是因为人类慧性思维主动运用的缺失,必然使其创造性不足。
中国文化概述
3)发达的青铜文化
云南的青铜文化
楚国:王子午升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百家争鸣:历史上第一次学术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孔 子 与 儒 家 仁
礼
•反对儒家的仁 政,提倡法治。 •“春秋无义 战”, •“民贵君轻” •“仁政”。 •建立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由君 主掌握一切大 权。
周:“敬德保民”思想反映周代人的人本思想和主体意
识的初步觉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真肇端于此。 《周礼》—“尊礼文化”:“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 乐制成为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 周人的人本思想,礼乐文化冲淡了殷商时期的神本文化, 为春秋时期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具有决定中 国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 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维
2、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 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 化”。
二、文化层次分类
1、全球文化:整个人类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或规范 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文化
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 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 关系的准则。如家族制度、婚姻制度、官吏制度、 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伦理道德。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 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行为文化有三个特 征,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二是形式类 型化、模式化。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①玄学的兴起与儒、道、佛的相互激荡
②文学艺术科技的成就
2)隋唐:文化的兴盛
① 繁荣的社会风貌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第30卷第6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30No.6 2010年11月AcademicForumofNandu(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Nov.2010管理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高校档案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必须靠建立健全系统有序的管理制度来做保证。
高校档案管理机构要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全校档案工作中、长期规划,拟订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使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通过建章建制,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保证,高校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督查与评估制度,定期检查、评估档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档案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要实行档案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素养以及精明强干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高校的档案馆不再是单纯的收藏机构,档案管理人员也不再是单纯的保管员,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抓好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地更新档案人员的知识面和提高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推进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校的档案管理利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推进高校档案馆(室)数字化、网络化和检索自动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档案管理的大势,也是高校档案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
为此,高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快对名优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更新高校档案管理设备。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一批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懂得档案管理的专家学者来研究开发档案管理软件,研发出适应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使用的软件,使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具有操作性及安全性。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
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张睿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无独有偶作为一种民族审美心理我国自古以来也有以“圆合”为美的心理习惯认为圆形有圆满、周全的含义有完美、和谐的意象。
我国古人对圆形的审美崇拜导致了圆形意象渗透到各种学说中去。
例如南阳忠国师作圆像以示道妙画出了种圆像。
陈希夷、周元公《太极图》也以圆像为体。
就连佛家和尚取名字也有“团觉”、“圆慧”、“圆通”之称。
即使“坐化…上天”也称“圆寂”。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结果连商品流通用的铜钱也来个方在圆中于是“铜钱”被文人戏称为“孔方兄”。
古代的诗论、文论中以“圆”论艺则更是常见。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眺语“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
”元微之《酬乐天江楼夜吟稹诗》云“布鼓随椎响坯泥仰匠圆。
”见韩舍人近律戏赠》云“玉磐声声澈金铃个个圆。
”白乐天《江楼月吟元九律诗》云“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
…圆”成为魏晋唐宋以来艺术追求的至美境界。
曾涤生《家书咸丰十年四月二十四日《论纪泽》说“古今文人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为主……”看来所谓“圆”者“词意周妥、完善无缺之谓”也“非仅音节调顺、字句光致而已”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年第页。
这种以“圆”论艺的审美标准分别体现在文论、作品论、人品论上而且贯穿于我国古代文论、诗论体系中。
看来我国古代文论很多都把“圆合”谓为极致的完美境界似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相契合了。
正是这种久远的圆形崇拜发展形成了一种“圆文化”。
所谓圆文化是指在一定中心或目标作用下事物呈现出辐射状伸展或螺旋式行进从而形成事物发展的圆满态势。
由这个界定延伸人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归趋于“圆合”追求一种圆满无缺的境界。
几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一种审美习尚了。
例如“花好月圆”美好的景物令人陶醉“破镜重圆”苦难后的团聚无比珍贵“首尾网合”追求艺术作品的完整佳境“外圆内方”人格特征理想化的表现。
《文化中国》概念整理
文化中国》概念整理文化中国概念整理1.文化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实践中创造的智慧成果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信仰、价值观念、艺术等各个方面。
文化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塑造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2.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有文化体系。
它包含了多种元素,如汉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等。
2.1 汉族文化汉族文化是中国主要民族汉族的传统文化。
它包括了汉字、汉语、汉服、汉剧、汉绣等各个方面。
汉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深深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2.2 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2.3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中国各个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如___、___、___、___等。
这些宗教在中国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2.4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诗词、书画、武术等。
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化中国的意义文化中国代表了中国的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与发展,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于人类智慧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化中国的理念在国内外起到了宣传、交流、对外文化拓展等重要作用。
对中国人来说,文化中国是自身认同和自豪感的来源。
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整体发展。
对外国人来说,文化中国是了解中国的窗口,可以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4.文化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中国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国需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文化中国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努力。
政府应加强文化政策制定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建设
中国的文化多元化与文化建设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向世界,发展自己,是我们明智而正确的抉择。
但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文化一元化。
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中国文化多元化有其独特表现及其成因,文化多元化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既有利又有弊。
中国应辩证地应对文化多元化这样一个时代,既不能逆潮流而动,也不能随波逐流,应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观,努力确立起“主导———多元”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关键字: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格局正文:一、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及其成因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面向世界,发展自己,是我们明智而正确的抉择。
但是,经济全球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文化一元化。
在构建先进的世界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虽然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仍然占多数,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在从小接受共产主义教育和熏陶的氛围内,还有近半数的人拒绝这种信仰,尤其是在某些群体,比如城市贫困群体,这种倾向更加严重。
这不能不说是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表现。
道德标准的多元化、信仰的多元化仅仅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冰山一角。
但这冰山一角已足以让人窥到一个文化多元化时代。
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多元化有其自身的特色。
首先,中国的文化多元化表现为不同价值观的激烈冲突。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典范。
但在其混乱喧嚣的文化表象之下,却有一些核心的价值观是极其稳固的,比如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等等。
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及对文化与思维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化及对⽂化与思维关系的认识谈谈你所了解的中国⽂化及对⽂化与思维关系的认识?⼀、什么是中国⽂化中国⽂化,是华夏⽂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化要素⽽形成的⽂化。
不同于中华⽂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化”(中华⼈民共和国的⽂化)。
受中华⽂明影响较深的东⽅⽂明体系被称为“汉⽂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平的反映。
从旧⽯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梁的维新变法、何⼦渊的教育⾰新,再到孙中⼭的民主⾰命⽆⼀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
⼀是“⽂”的本义。
指各⾊交错的纹理。
⼜有若⼲引申义:其⼀,为包括语⾔⽂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具体化为⽂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为修养之义。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之义。
⼆是“化”的本义。
为改易、⽣成、造化。
如:“化⽽为鸟,其名⽈鹏”。
《庄⼦〃逍遥游》。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黄帝内经〃素问》。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礼记〃中庸》。
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引申为教⾏迁善之义。
“⽂”与“化”并联使⽤,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编辑的《易传》:(刚柔交错),天⽂也。
⽂明以⽌,⼈⽂也。
观乎天⽂,以察时变;观乎⼈⽂,以化成天下。
《辞海》对“⽂化”的定义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化是指⼀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情、传统习俗、⽣活⽅式、⽂学艺术、⾏为规范、思维⽅式、价值观念等。
分为:精神性⽂化、制度性⽂化和器物性⽂化。
三是中国⽂化的影响。
不但对⽇本、朝鲜半岛产⽣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产⽣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很多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技术⾸先应⽤于航海,才导致了⼈类所谓蓝⾊⽂明和环太平洋⽂化圈的形成;郑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这种⽂化的传播和辐射。
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化为枢纽的东亚⽂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