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新学案课后层级训练:(十八) 法治社会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法治国家》名师教学设计一
案例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的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识法治国家的内涵,认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通过将现代法治与古代法家之“法治”做对比,理解现代法治国家的特点,培养科学精神。
3.通过探究关于法治国家的相关论述,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
情境与问题1.通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理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
2.通过将现代法治与古代法治、人治做对比,认识现代法治国家的特点。
3.通过查阅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权威文件或时事新闻资料,认识建设法治国家的举措。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读法、交流法,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点。
2.通过交流法、研讨法、社会调查法,探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点。
2.建设法治国家的措施难点。
难点1.法治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PPT出示课件1)从神治到人治再到法治,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也是治国理政方式的变革。
法治不是简单的概念推理或口号呼吁,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部署,体现了我国将法治作为通往现代化基本路径的坚定选择,代表着我国在治国方略、治理体系和执政方式等方面实现了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法治文明的角度认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识法治国家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主题探究探究活动(一)法治国家的内涵1.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PPT出示课件2)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对开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新征程、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作出了战略安排,确定了建成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步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一过程中,包括法治文明在内的政治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全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综合探究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二课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第三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法治国家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法治政府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社会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科学立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严格执法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正司法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全民守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事力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明确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自力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回顾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事力量登上过历史舞台,对比三种建国方案,坚信中国**党找到并可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结合案例,思考新中国“新”在哪,理解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核心素养【政事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要确信由中国**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对比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党的方案的科学性。
通过历史脉络的把握和近代社会情况的分析,懂得中国**党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共同参与】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中国**党成立前后中国政事、社会情况;比较三种建国方案,从而明白**党对中国革新的意义和作用。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参考教学设计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教师总结】
(一)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
主要阐述了三个层面意思。
一是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二是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是法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因素,除此以外的政治、思想、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在法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如维护社会公平、管理社会生产等。所以案例2体现法的社会职能。
二者又有联系,二者统一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统一于国家治理中。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播放视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教师总结】
视频介绍了1949年到2018年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从给群众端菜到向群众点菜转变。国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8项,结束百姓“行政审批多头跑路”的历史。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我们还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快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努力建设阳光政府。三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二)法的类型主要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统编版(2019)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教学计划
1.单元、课结构
第一单元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分三课: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各种政治力量的比较,通过党领导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论述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学计划
(2021年春季学期 高一下《政治与法治》)
一、教学简析
教材分析
必修3《政治与法治》讲述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政治和法治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战略任务,阐明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解释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什么样的民主政治、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重大问题,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
3.提升学习能力。学困生学习的能力比较弱,不能跟大多数学生一样能及时或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住务,教学中适当降低学习要求,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巩固为主。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教时
1
开学第一课
第一课第一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1)
2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部编版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依法治国的地位、意义。
(2)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4)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相信我国能够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
【科学精神】通过对为什么坚持依法治国和怎么样坚持依法治国的学习,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法治意识】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公共参与】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理解坚持依法治国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体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本节课我们学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二、讲授新课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板书)探究与分享一: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两者区别:1.内涵不同: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
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2.法制所讲的法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而法治所讲的法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3.法制所讲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专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所讲的法律制度单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确适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4.法制社会中的法与民主的关系既可以是与民众的意志相统一、体现了民众意志的法,也可以是与民众相对立、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会中法完全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政治民主;5.法制社会中法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国家机关,也可能是在法的约束和规范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也就是说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拆人治。
2019-2020新课程同步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新学案课后层级训练:(十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课后层级训练(十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A级—学考达标练1.因为乌木归属问题,一位四川村民曾誓言将上访进行到底;在参加了几轮“坝坝会”后,他心气顺了,最终与当地政府达成补偿方案。
他由衷感慨,“开展协商对话这种方式来处理,比通过打官司还要更好一些”。
材料意在告诉我们()①基层协商是基层治理的一种有效途径②以基层协商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③要发挥基层协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④基层治理的关键在于扩大公民的政治自由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②错误,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④“扩大”说法错误。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指出,贫困户退出,由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
这表明()①基层政权开展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②村“两委”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③基层民主制度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④社会公示制度确保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选C①说法错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②③符合题意,“由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民主评议后提出,经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拟退出贫困户认可,在村内公示无异议后,公告退出,并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销号”说明村“两委”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层民主制度有利于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④说法错误,夸大了社会公示制度的作用。
3.2019年2月12日,安徽省W村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方式,树立“党建+”的理念,打造了“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凡村中公共事务,按照先由村党小组提出,然后交村民理事会讨论,再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村委会负责实施、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的流程办理。
“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①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发挥了村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②创新了政府社会治理的方式,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能③有利于将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搭建平台④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的社会建设职能A.①③B.③④C.①④D.②④解析:选A“党小组+村民理事会”工作模式是指凡村中公共事务,按照先由村党小组提出,然后交村民理事会讨论,再召开村民大会表决,村委会负责实施、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的流程办理。
(新)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3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3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第一单元第3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单元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本册教材的逻辑起点。
分三课展开: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这三课的内容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中第一课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如何成为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的;第二课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实现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第三课阐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巩固对中国的全面领导的。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本课承载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1.3 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
”二、教材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引言是对本课的导入和对本课内容的总括性说明。
第一框“坚持党的领导”,包括两目“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包括两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两框的逻辑关系是: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这些都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两框从不同的角度闸述了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三、教学总目标。
1.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
2.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和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法治政府》精品学案
8.2法治政府[预习要求]1.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
2.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课前预习案一、法治政府的内涵1.职能科学的政府(1)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配置必须。
(2)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都是法治政府必须承担的基本职能。
2.权责法定的政府(1)如果政府权力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就会出现权力行使的等现象。
(2)需要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
3.执法严明的政府(1)执法严明重在、、违法必究,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从事执法活动。
(2)只有执法严明,才能保证政府,服务社会公众,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4.公开公正的政府(1)全面推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公正执法要求将义作为政务诚信的基本准则,将其贯彻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
(2)通过公开公正执法,能够增强政府,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5.廉洁高效的政府(1)政府必须清廉,不得利用公权力谋求私人或团体利益。
(2)政府必须高效运行,通过优化流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行政。
6.守法诚信的政府(1)政府要带头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做到。
(2)要建立健全机制,准确记录并客观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和公务员对职权范围内行政事项以及行政服务质量承诺、期限承诺和保障承诺的履行情况。
二、建设法治政府1.要求: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思维和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2.措施(1)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2)完善体系。
(3)推进行政决策。
(4) 执法。
(5)强化对行政权力的。
(6)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和依法行政能力。
3.意义(1)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实现善政。
(2)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的新型关系。
课堂探究案某市发生了一起豪车撞人事件,“百万豪车”“农村打工者”等信息迅速引起舆论热炒,将当地交警推上了风口浪尖。
(新)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3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3课《坚持和加强
党的全面领导》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的第一单元第3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一单元讲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本册教材的逻辑起点。
分三课展开: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这三课的内容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中第一课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如何成为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的;第二课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实现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第三课阐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不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巩固对中国的全面领导的。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本课承载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内容要求:“1.3 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依法执政的道理、方式和表现。
”
二、教材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引言是对本课的导入和对本课内容的总括性说明。
第一框“坚持党的领导”,包括两目“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精品学案
7.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预习要求]1.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描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坚持的原则。
教学重点:区分法治与法制、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
教学难点: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课前预习案(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1)(2)2.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目标:(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原因:(2)要求①②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原因:(2)要求: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原因:(2)要求: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原因:(2)要求:①②③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原因(2)要求:课堂探究案探究一:材料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
那样做在思想上是错误的,在政治上是十分危险的。
材料二:法律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司法工作也是做群众工作。
一纸判决,或许能够给当事人正义,却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心结”没有解开,案件也就没有真正了结。
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
材料三:世界上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法治体系,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法治模式。
一国的法治体系总要与该国的国体、政体相适应,规定并反映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从而具有显著的“个性”。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根据上述材料及教材,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是什么?探究二:◆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法治社会》精品学案
8.3法治社会[预习要求]1.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
2.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课前预习案一、法治社会的内涵1. 内涵:法律得到、社会治理、公共生活的社会。
2. 特征:(1)全社会,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
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宪法和法律得到,社会各个领域。
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城,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得以实现,得到履行,得到有效遏制。
(3)得到解决,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二、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的努力。
1.建设法治社会(1)深入开展,推动全社会。
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深入开展,增强全社会,推动全社会树立。
(2)提高。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支持各类社会主体。
发挥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3)建设完备的。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建设,完善,扩大援助范围,健全,保证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4)健全。
强化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推护权益。
完善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纷解决机制。
2.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1)能够更好地,增进,维护;(2)能够更好地,有效,实现。
课堂探究案【播放视频】思考:根据视频及教材,谈谈你对法治社会的理解?【材料】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思考:法治社会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关系是?【探究与分享】网络作为现代传播媒介,QQ、微信、微博、论坛、博客聊天室等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言论的阵地,但这种“自由”是无限制的“自由”吗?【镜头】【播放视频】思考:根据视频及教材,谈谈如何建设法治社会?【探究与分享】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措施。
法治国家 学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8.1《法治国家》导学案【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一、学习目标1. 必备知识:理解我国法治国家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原因;理解良法的具体要求;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2.关键能力:知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通过学习,逐渐构建起这个系统工程的框架。
二、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
认同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掌握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增强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
2.科学精神。
通过案例和老师讲授、学习,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和特征;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统筹和谋划,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又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法治意识: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国家。
4.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理解我国法治国家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其原因;理解良法的具体要求;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
2.学习难点:理解坚持良法之治的具体要求;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要求。
【自主学习】1法治国家的含义:2.法治国家的具体内容3坚持依法治国原因:4坚持依法治国的要求:5法治的主要功能6国家的各项权力:7如何建设法治国家:8依法治国的依据:9依法治国的措施:10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达标检测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
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看,积极参与建设法治国家,公民应()①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积极参与立法工作②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参与建设法治国家的能力③依法行使监督权,确保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④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2.停车乱、停车难曾是困扰某社区居民的“顽疾”。
社区党委建立起“红色议事厅”,以党员为骨干,组织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在开放空间进行多次议事,达成共识,根据法规形成《社区车辆管理实施方案》。
高一思政必修3(2019版)政治与法治_《法治社会》名师教学设计二
案例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素养1.通过了解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成就,体会其对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了解《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颁发的意义,体会其对法治社会建设的作用。
3.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4.掌握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
情境与问题1.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识法治社会是“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
2.通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认识法治社会的建设成就,进而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
3.通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等建设法治社会的举措,认识法治社会建设目标艰巨,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法、讲授法,认识法治社会的内涵、内涵和举措。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法治社会的内涵。
2.建设法治社会的举措。
3.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难点1.法治社会的基本内涵。
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研讨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要求,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到本课时为止,一体建设的内容已经全部学习完毕。
本课时主要围绕“法治意识”这一重点展开教学,因为没有个人的法治意识、国家机关的法治意识,就没有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可见,抓住了“法治意识”这个关键点,就能够统领本课时的学习,回望先前课时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层级训练(十八)法治社会
1.近来,一篇《法治社会不容“微博先审判”》的文章引发关注,该文针对网络上一些民众对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围观施压的做法提出委婉的批评,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
该文的主旨强调() A.公民权利不能凌驾于法律正当程序之上
B.公民应珍惜和正确对待最基本政治权利
C.要充分发挥新闻监督这一有效手段作用
D.应适当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
解析:选A材料强调法治的程序性,提醒公众不能用偏激的观点去施压,甚至“绑架”法律的正当程序,A项符合题意;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B 项与材料无关;C项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削弱公民对司法机关监督的权利”这一说法错误。
2.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国制定实施了野生动物保护法,然而,十余年来非法捕猎珍稀动物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启示我们()
A.人类应尊重和保护自然,不得伤害自然界的任何动物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行为都应承担刑事责任
C.依法治国就是国家制定法律,每个公民遵守法律
D.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养
解析:选D A项说法错误;一般违法但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B项错误;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C项错误,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集中一年时间在全区广泛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①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②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
③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④司法体制和维护权益机制不断完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是“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①②③符合活动的意义;司法体制和维护权益机制不是依靠该活动解决的,④与题意不符。
4.焦作“网上法院”作为全省首家“网上法院”正式上线运行,来自全省法院的法官代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共同见证了焦作“网上法院”的网上开庭、智能
导诉机器人、院长语音信箱等各种智能化操作,纷纷点赞。
开办“网上法院”()
①有利于强化程序监督,更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②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推进依法治国
③有利于更好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重要作用
④是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途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A开办“网上法院”有利于加强公民对司法工作的监督,从而更好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治国,①②正确;法院监督属于行政系统外部监督,排除③;此举有利于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并非基本途径,④错误。
5.青少年在宪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崇尚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①认真学习宣传宪法,树立宪法观念,增强宪法意识
②适时修改宪法
③积极行使监督权,提出对社会管理的建议
④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按照宪法的规定办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B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总章程,所以青少年要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以此分析材料可知,①③④都是青少年的正确做法,②是全国人大的权力。
6.坚持良法之治是法治国家的内涵。
下列关于对良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同
②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
③良法应体系完备,能够体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
④良法的制定应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B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①观点太绝对;良法应体系完备,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方面,③错误;良法应内容合理,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②正确;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④正确。
7.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某校开展了“宪法在我心中”宣传活动。
在活动现场,发现多数同学对宪法的知识懵懵懂懂,还仅仅停留在单薄的教科书话语上,宪法
观念也十分淡薄。
如果你也存在类似情况,今后的打算是()
①认真学习宪法,深入领会宪法知识②把宪法作为主要学习任务③自觉参与宪法的普及教育活动④把宪法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A“多数同学对宪法的知识懵懵懂懂,还仅仅停留在单薄的教科书话语上,宪法观念也十分淡薄”,因此作为中学生,应该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知识,还要自觉参与宪法的普及教育活动,增强宪法观念,①③正确;中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错误;中学生的行为准则是很多的,不能以宪法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④说法片面。
8.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部署开展了“宪法宣传周”活动。
这次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我国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
①扩大了法制宣传的对象,提升了法制宣传的效果
②旨在广泛宣传法治理念,提升社会法治水平
③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律素养,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④目的在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依法执政的水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D我国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旨在广泛宣传法治理念,提升社会法治水平,有利于提升公民法律素养,培养现代公民意识,②③正确;我国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不是为了扩大法制宣传的对象,①不符合题意;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法治理念,④不是目的。
9.李某购买了坐落在原告吴某住宅楼南侧金鑫大厦的一套住房并开始装修。
两楼间距为20米,原告的主卧就在南侧。
被告经常装修施工至深夜,严重干扰了原告及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和生活秩序。
原告多次找被告协调赔偿及夜间停工事宜,但李某认为在自家装修,什么时候装修是自己的权利,致使谈判无果。
为此,吴某将李某诉至法院,要求被告在23点后停止噪声施工,支付噪声补偿款2 000元。
法院认为,被告依法取得住房并享有装修的权利,但装修施工噪声对相邻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影响,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遂判决李某向吴某等邻居道歉,23点后停止施工。
此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等基础知识,即要树立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
作答时,首先要根据法律知识判断李某在认识和行为上有哪些错误,然后着重分析如何克服这样的错误行为,形成正确的行为选择,从中归纳出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1)树立社会主义的权利义务观,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
想基础。
这要求公民在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要自觉履行义务,不能侵犯别人的合法权利,做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李某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其行为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约和规范。
(2)这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自觉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养成遵守法律、依法积极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观念和习惯,真正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