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例析(例句有翻译)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例析(例句有翻译)120个重点文言实词例析(例句有翻译)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安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被读音一:bèi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
文言实词及翻译120个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为您列举 120 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并附上简单的翻译和例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1、爱:喜爱,爱护。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护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2、安:①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
” ②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被:①覆盖。
“被发行吟泽畔。
” ②表示被动。
“忠而被谤。
”4、倍: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②加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
”5、本:①草木的根或茎干。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②根本,基础。
“此之谓失其本心。
”6、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 ②庸俗,浅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兵: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8、病: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 ②困苦,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9、察: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明察,了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朝:①早晨。
“朝辞白帝彩云间。
” ②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 ③朝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1、曾:①读“zēng”,指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曾祖”“曾孙” ②读“céng”,副词,曾经。
“曾经沧海难为水。
”12、乘:①乘坐,驾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②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3、诚:①真心,真诚。
“帝感其诚。
” ②确实,的确。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4、除:①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②任命,授职。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5、辞:①言辞,文辞。
“辞达而已矣。
” ②告别。
“今者出,未辞也。
”16、从:①跟随,跟从。
“从先人还家。
” ②听从,顺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③自,由。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下面是120 个文言实词和18 个文言虚词,供参考。
1120 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18 个文言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幺”、“哪里”;“为什幺”、“怎幺”②副词:“多幺”。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的例句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的例
句分析
实词例句分析
1.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在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分析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用法:
- 名词实词例句:
- 天地:天地交合,万物悉备。
- 人:人情练达,年少不才。
- 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动词实词例句:
- 行:行乐须及时。
- 能:能无妄乎?
- 得:得授圣刑,事必躬亲。
- 形容词实词例句:
- 美:美其不才。
- 高:高山仰止。
- 副词实词例句:
- 甚:甚是怀念。
- 略:方略合度。
- 皆:客皆似乎述而有词。
虚词例句分析
2. 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句法或语法的需求。
在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分析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
- 介词虚词例句:
- 之:宜之则得,求之则失。
- 所:所以旷日久不遇也。
- 为:为公入私藏。
- 连词虚词例句:
- 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 而:而今而后。
- 助词虚词例句:
- 了:终身不了。
- 得:言多必失,事少必得。
- 之:相去甚远也。
以上是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例句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例句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8个虚词汇
120个文言实词以及18个虚词汇120个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8个虚词汇: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高考120个重点文言实词附例句翻译
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X备和(X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 (2)动词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土地狭小,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增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⑤动词,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①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②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⑥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
增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2)动词③动词,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衣物食品使人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④动词,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⑦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离山十里的地方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增加:①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例析
高中文言文120个实词例析1.爱本义是悲哀、伤心。
用作动词:(1)爱护,体贴。
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2)珍惜,爱惜。
如:倘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喜爱。
如:予独爱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4)吝啬,舍不得。
如:百姓皆以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安本义是安静。
(1)用作形容词,意为“安全”“安定”“安稳”。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动词,意为“安身”“养生”。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
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相当于“什么”“哪里”。
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3.被本义指一种睡衣。
(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
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
(《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C.如被冰雪。
(《促织》)(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
如:A.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B.被明月兮佩宝璐。
(《涉江》)C.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4.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
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
意为“加倍”“更加”“愈加”。
如: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本义为树的干、根,与“末”相对。
(1)用作名词,意为“根本(的东西)”“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
如:A.本末倒置。
(成语,原意为“树根”,这里引申为“根本的”“主要的”。
)B.今背本而趋末。
(《论积储疏》,“本”在这里引申为“农业”,“末”在这里引申为“工商业”。
06-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高考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
高考文言文120实词和18虚词35856(总4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高中语文120个文言实词详解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 副本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自测48.本,běn(1)名词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2)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3)动词,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出师表》)49.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 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50.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副词,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51.除,chú(1)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苏武传》)(2)动词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③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52.从,读音一:cóng(1)动词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②依顺,听从③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行》)④追赶佯北勿从。
(《孙子·军争》)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2)介词,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读音二:zòng名词①指堂房亲属。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活板》)②通“”,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过秦论》)53.殆,dài(1)形容词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副词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②表约略,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20个文言实词例句及翻译
文言120个实词例句及翻译1.爱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译文: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文:疼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去教他们的儿子。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译文: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译文:齐国即使狭小,我为何会舍不得一头牛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译文:(她)隐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挠着头来回走。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译文: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译文: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介词后置,于野牧羊。
译文:看见大王心爱的女儿在野外放羊。
)2.安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什么缘故放我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风雨不动安如山。
(译文:(房子)风雨吹不动摇,安稳得像座山?)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知道在忧患中生存,在安逸中衰亡。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奉养的东西,(我)不敢占为己有,一定要把它分给百姓。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译文:距离山十里(的地方)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译文:时时(把这些东西)作为抚慰,(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译文:我(退休)不做官的这两年,悠闲安心。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译文: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我推辞呢?)3.被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帐篷中睡觉,被子掉到地上了。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郡。
)其次关木索、被维楚受辱。
(译文: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遭受杖击鞭笞受到侮辱。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文:诚信反而被怀疑,忠诚反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一、前言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中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掌握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不仅有助于理解文言文,还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本文档旨在全面介绍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文档内容完整,逻辑思路清晰,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二、文言虚词简介文言虚词是指那些不具备词汇和实际意义,只起语法和语气作用的字词。
常见的文言虚词包括“之”、“以”、“而”、“则”、“其”、“乃”、“何”、“焉”、“于”、“夫”等。
三、文言实词分类及常用例句实词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词语,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学”、“兵”、“道”、“师”、“如”、“是”、“所”、“且”、“皆”、“因”等。
下面我们将按顺序介绍每个实词的常用例句。
1. 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 兵:兵者,国之大事也。
(《孙子兵法·始计》)3. 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4. 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5. 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6. 是:是非曲直,公之于众。
(《焦点访谈》)7. 所: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不见(现)其所指乎?(《墨子·鲁速论》)8. 且: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记·陈涉世家》)9. 皆: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史记·陈涉世家》)10. 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四、实词用法举例及虚词的用法分析在掌握了常见实词的基础上,我们还将结合例句分析实词的常见用法及与虚词的组合搭配。
例如,“学”可以表示学习、学问、学校等含义,“而”可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虚词用法。
通过具体例句,帮助读者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用法的理解。
18个虚词120个实词详解
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18个虚词120个实词详解
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最新120各文言实词和18个虚词
120各文言实词和18
个虚词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仅供学习交流常见文言词
一、实词(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二、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要求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史记·淮阴侯列传》)——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谋攻》)——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分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论积贮疏》)——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④书本,稿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不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
(《狱中杂记》)——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2)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出师表》)——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蜀地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②轻视,瞧不起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②士兵未几,敌兵果舁炮至。
(《冯婉贞》)——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③军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④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故上兵伐谋。
(《谋攻》)——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略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2)动词①生病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②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③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④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训俭示康》)——古人把俭朴认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3)形容词①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②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9.察,chá(1)动词①观察,仔细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桓晋文之事》)——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③详审,考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赤壁之战》)——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
④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水清澈到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2)名词①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次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读音二:zhāo名词,早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江陵。
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
(《治平篇》)——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来。
(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涉江》)——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③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2)介词,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过秦论》)——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势。
(2)量词,辆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信陵君窃符救赵》)——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3)数词,四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殽之战》)——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
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