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合集下载

第十一讲 新中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十一讲 新中国时期的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业务探索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抗美援朝中的报道 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发展
联系实际,联系群众
1950年3月29日-4月16日,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两个 任务,一是摸底,二是讨论。“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 群众的联系”。三个决定《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关于改进 报纸工作的决定》。 4月19日《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 定》 5月1日《中国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采编 合一”“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通讯员网、群众读报小组、读者来信、24小时值班电 话 1954年5月中共中央第二次宣传工作会议。7月《关于 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
毛泽东主席号召让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
新闻界加强调查研究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蹲点、点面结合、专题调查。
60年代初期发展
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
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通讯《为了六十一 个阶级弟兄》
1960年5月至6月间,《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郭超 人所写通讯《红旗插上了珠穆朗玛峰》和《珠穆朗玛山 中的日日夜夜》
公营新闻事业网建立
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业务探索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
公营新闻事业网建立
《人民日报》 中央和地方党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团体报纸 (《光明日报》1949年6月、《工人日报》1949年7月、 《中国青年报》1951年4月)政府职能部门报纸 新华社 1950年《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党 的宣传机关变为国家通讯社,报社分离;《关于统一新华通 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全国统一;1952年9月,中国新 闻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 传与管理合一。三项任务:发布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 各地区人民广播电台。100万台收音机,有组织收听。有线 广播网(九台式),引到农村去。

中外新闻事业史部分笔记

中外新闻事业史部分笔记

第八章人民解放战争的新闻事业史1.拒检运动A、时间:1945年8、9月间B、序幕: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不送检出版《延安归来》(黄炎培)。

C、发展:8月17日重庆杂志界发表“拒检” 联合声明,得到文化界和中共的支持和响应。

D、高潮:“拒检”运动扩展到其他省市,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E、结果:9月22日,国民党宣布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拒检”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F、后续:新闻文化界进一步争取新闻出版自由。

2.第三条道路的报刊(1)出现背景:1948年,国共两党激战。

(2)报刊主张:中国应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

(3)创办力量:民主党派人士(4)代表:1947年2月上海《观察》周刊储安平(5)结果:遭中共报刊批判,遭国民党当局封杀。

3.1945年9月12日:《晋察冀日报》迁往张家口市,为解放区第一份在城市出版的大型日报。

4.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深刻阐明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提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条件5.新华社的业务改进强调新闻报道的全局观点强调努力扩大报道范围城市报道城市工人运动经济建设要求新闻报道准确、迅速、简练6.新闻通讯社的转移及新闻工作报道(1)兵分两路:1947年3月——7月从延安向太行(河北涉县)转移。

●A、廖承志:总社大部分人员●B、范长江:称为“四大队”,随中央行动。

(2)加强军事宣传报道A、解放战争初:加强军事评论工作,分析战局,鼓舞军民必胜之心。

●1947年2月27日●《粉碎蒋介石进攻边区的阴谋》●1947年3月11日●《蒋机轰炸是进攻延安的信号》B、1947年反攻后:全力报道宣传反攻,由专人负责撰写军事综合报道与军事评论C、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军事新闻报道与评论。

D、成功组织瓦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

1946年7月刘善本《赶快退出内战漩涡》7.反客里空运动(1)晋绥日报(2)关于克里空乱嚷,好吹嘘,饶舌者(3)反“客里空”运动的背景1947年春,土改运动前后的报道失实和右倾错误,使群众对报纸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心理A、新闻失实的表现a、向壁虚构,凭空编造b、文艺手法,拔高典型c、添枝加叶,虚报成绩。

精品解析: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精品解析: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阳朔中学2022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政治期中考试卷高一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

下列对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①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①生产工具极其简陋①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①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2.卢梭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有两种:第一种是自然、生理上的不平等,例如年龄、健康状态、智力水平、体力状况等;第二种不平等,是精神、地位、特权、财富等的不平等,这并不是什么“上帝的安排”,而是进入社会之后的产物。

据此,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①原始社会是一个只有自然和生理上不平等的理想社会①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天然的不平等在生产领域被放大①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二种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①国家的建立使得贫富分化加剧,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10月,美国失业人口达740万人,失业率为4.6%,远高于疫情前约3.5%的水平。

疫情期间美国出现牛奶过剩,威斯康星州的奶农们被迫倒掉十万加仑的牛奶。

这()A.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社会退步B.说明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绝对过剩C.可以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解决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4.下列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说法对应错误的是()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可逆转的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D.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5.傅立叶一直幻想用和平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希望得到有钱人和社会名流的支持。

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说他每天中午12点在家接见答应出资建设和谐制度的人。

但是,一直到死,他也没有等到一位这样的有钱人。

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A.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具有历史进步性B.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C.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和正确途径D.主张阶级斗争,反对阶级调和6.社会性质决定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不同,主要矛盾就会不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也就有所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

新闻传播学院2014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学术硕士1.新闻理论参考教材: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考纲一、新闻本身(一)新闻1、新闻起源2、新闻本源3、新闻定义4、新闻的基本特征(二)新闻价值1、新闻的价值属性2、新闻的价值事项构成(1)新闻的本体价值(2)新闻的派生价值3、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1)新闻价值的发现(2)新闻价值的呈现(3)新闻价值的检验4、新闻价值取向(三)新闻真实1、新闻真实的基本内涵2、新闻真实的特征3、新闻真实的意义(四)新闻客观性原则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2、作为一种新闻职业理念的客观性3、作为一种报道方式的客观性4、影响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因素(四)新闻宣传1、宣传与新闻的不同2、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3、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五)新闻舆论1、舆论的定义和特点2、舆论的社会功能3、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4、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2)提高舆论引导能力①政治导向是新闻舆论导向的核心②做好重大主题宣传③做好典型宣传④积极引导社会舆论⑤积极引导网上舆论5、新闻舆论监督(1)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2)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3)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4)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二、新闻业态(一)新闻业属性与功能1、新闻业的性质与特征(1)新闻传播业的本质(2)新闻传播业的特征(3)中国新闻业的基本性质与特点2、新闻业的社会功能(1)新闻传播业实体机构的功能(2)新闻业包含的各种传播活动的功能(3)新闻传播的功能效应(二)新闻事业管理1、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2、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及管理特点三、新闻关系(一)新闻自由1、认识论视野中的新闻自由2、作为权利的新闻自由(1)新闻自由的实质(2)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3)新闻自由的实现(二)新闻法治1、新闻法治的内涵2、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3、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三)新闻职业道德1、理论视野中的新闻道德2、作为职业品质的新闻德性3、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2.传播学教材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传播学研究生考试大纲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二、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信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与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二、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产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变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法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3.中国新闻史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新闻佳作

新闻佳作

新闻佳作,折射新中国的风雨沧桑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新闻照片《斗地主》《新闻和报纸摘要》与《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广播特写《冰雪除夕夜—汉水公路桥工地特写》《访上海资本家荣毅仁》通讯《当你们熟睡的时候》新闻杂志片《新闻简报》《人民日报》改版会议发言《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储安平“党天下” 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报刊大论战——“九评”《孙敬修讲故事》新华社通稿《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报刊杂文《三家村札记》新闻照片《尼克松同周恩来的握手》摄影画册《人民的悼念》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写《战后凉山》:对越自卫反击战《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一辆二十六路无轨电车翻车》:事故报道《新闻联播》电视新闻《王府井停车场见闻》《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舆论监督功能 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系列报道《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阳光·阴影·希望——南游百日记》《午间半小时》“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我们叩开大陆之门》新闻照片《我要上学》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东方时空》与《焦点访谈》《九江城哭了》新年献词:《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常识性了解:新闻总署及其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报纸“企业化经营”、“邮发合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创办、“双百方针”、《致读者》、《新闻学原理大纲》、赵超构◆怎样评价新闻工作学苏联?积极意义/教条主义◆简述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经过。

◆评述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常识性了解“四大晚报”、左叶事件、《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全党办报◆1957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有哪些?◆1958年“大跃进”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哪些影响?◆请说明邓拓杂文的特点以及1960’S杂文兴起的主要原因。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18120113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总学时:45 学分: 3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暨大外国新闻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暨大外国新闻史课程-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教学大纲07年下学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代码80000437课程性质选修课先修课程新闻理论总学时数40 周学时数 2开课院系新闻系任课教师蒋建国编写人蒋建国编写时间2007.8.25使用教材丁淦林等著:《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教学参考资料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家林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新闻史作全面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了解新闻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新闻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从事新闻学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学要求新闻事业史涉及到新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并在课前作好预习工作,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标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的提问,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同时,通过课后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展示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掌握中国新闻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难点是对近现代报刊史作全面的介绍,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本课程考试采取“开卷”的方式进行。

主要考查新闻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测评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等能力,考察学生对于新闻史一些重大事件的认识。

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数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2 课堂讲授 1 1二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初步发展4 课堂讲授 1 1三国人办报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4 课堂讲授 1 1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六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八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九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4 课堂讲授 1 1十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2 课堂讲授 1 1十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事业8 课堂讲授 1 1**合计40 11 1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口头、文字传播的发展历程,古代新闻媒介的发展状况。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一)公营报刊系统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1、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2、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社长:金仲华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

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考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私营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大潮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媒体行业的一部分,私营报业的改革与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放初期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进行考察,分析私营报业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探讨私营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

一、私营报业的地位和作用私营报业作为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在解放初期占据重要地位。

私营报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是中国新闻传媒行业的主要力量,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

私营报业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多样化的新闻信息,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私营报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私营报业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先导,存在着新闻报道不够客观、公正,以及偏向于迎合特定社会群体的问题。

私营报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和政治倾向,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动因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内在需要。

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促进私营报业健康发展、理顺市场秩序、提升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

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传媒事业随着新中国成立,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私营报业的存在形式和经营理念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冲突。

社会主义制度下,新闻传媒事业的宗旨是为了充分发挥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服务于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而私营报业则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往往将商业利益置于首位。

在这种情况下,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了必然要求。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社会,它要求新闻传媒事业起着在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而私营报业则由于存在私有制、商业利益等因素,导致其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营报业的存在形式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产生了矛盾。

政治背景

政治背景

政治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个断代。

就新闻业发展来说,以前的新闻业基本消失。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传媒替代了原来执政的国民党的传媒,也替代了解放前各大城市出版的影响全国的商业媒体,逐渐成为国家的传媒。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1949年到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1949-1956)这一时间段发生了三件事:(1)公营新闻传播事业网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即对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党的新闻事业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这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①报刊事业:《人民日报》成为了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并向外国发行。

它主要报道评论国内外重要时事和重要思想、政策问题;介绍全国各地及首都的情况与中心工作,交流经验,开展各种思想与工作问题的讨论;刊登文艺作品和介绍文艺工作经验;并发表读者来信问答。

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在建国前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有些是由原在本地出版的党报改组而成的报纸,如《大众日报》、《东北日报》等;有些是由以解放区新闻干部为骨干并吸收当地进步知识分子组成编辑队伍新创建的报纸,如《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

与此同时,许多地(市)乃至县的党委机关报也纷纷创建,其中不少是原在本地出版的解放区报纸。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组成的党报系统,是公营报刊系统的主体。

此外,建国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

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②在新闻通讯事业建设方面,党和国家迅速将新华社组建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建立分社,取消支社,而且分社的人事编制和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财务则纳入新华社的财务系统。

【VIP专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VIP专享】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2020/5/18
中国新闻传播史
7
《解放军报》创刊号,1956年1月1日。
2020/5/18
中国新闻传播史
8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改组成为国家 通讯社;
“消息总汇”;
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 立;
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0年4月10日,北京广播电台正式 成立;
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 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 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2020/5/18
中国新闻传播史
3
《人民日报》创刊号 1948年6月15号
2020/5/118 950年7月《人民中国新画闻传报播史》创刊。
4
《东北日报》1945年11月1日在沈阳 创刊,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1954年8 月31日终刊。
主持了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
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 的新办法。
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党中央 及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代替政府部门主管新闻 事业与新闻宣传工作。
2020/5/18
中国新闻传播史
12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
业务的探索与改进
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 我批评
中国新闻传播
2020/5/18
中国新闻传播史
1
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949-1956)
2020/5/18
中国新闻传播史
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 与初步发展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 事业网;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模拟试题(附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模拟试题(附答案)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新闻报道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某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它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材料中的“消息”指的是()A.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B.解放战争结束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西藏和平解放2.漫画以其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来反映历史的本质或特征。

下面是以志愿军援助朝鲜为主题创作的漫画,它反映的战争()A.导致了朝鲜半岛分裂B.使美国实现占领朝鲜的目标C.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D.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前后共修改五次,吸取了苏联的经验,将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由20%下调到14%至15%,这既符合实际,又留有余地。

并以“边制定、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展开,到1955年正式通过。

上述材料旨在强调,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A.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B.完全照搬苏联的经验C.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4.数据统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面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基本建设投资情况A.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国际地位提高毛泽东为大寨题词③1963—1965年17481150 2.5 6.7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与时代发展共振的日记、谈话等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改进工作综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改进工作综述

2016年第6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振纸改进工作鏟述[文/白~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新闻报纸宣传经历了从农村办报到城市办报的转变,读者群也由老区的干部群众向新区的一般群众直至全国的所有普通群众扩展。

无论从宣传对象、编辑方针、内容、编排形式看,党的报纸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针对党的报纸工作的不足与缺陷,中国共产党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具体改进措施,及时加强和改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宣传工作。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新闻宣传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6323(2016)06-0101-04随着1949年北平的和平解放,《人民日报》、新华总社等主要新闻机构的进驻,北京逐渐成为 全国新闻出版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 着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正式上升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 会主义改造的这段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 闻出版事业在不断创建中得到了发展,通过封停、没收、协助改造、赎买等政策手段对旧中国新闻出 版事业进行清理整顿。

形成了以《人民日报》、新华 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规模的 公营新闻事业网。

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是阶级斗争 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

1950年3月,中央人 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上指出,新中国的报纸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成就,其 表现就是“以1949年为界,真正的人民报纸在数 量上已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性质上与国民党时期 大资产阶级反动派的报纸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的报 纸完全不同”。

根据新闻总署的调查统计显示,此 时全国报纸的总数为336家,其中公营报纸257 家,约占总数的76%[1暂。

虽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 下的公营报纸占据了绝对数量,但是对于长期以 来习惯于农村办报的党报新闻干部来说,城市的报道领域和读者对象近乎是陌生的,党报的城市 宣传方法仍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铜川市印台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铜川市印台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铜川市印台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束埔寨王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束埔寨王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安排,双方将加强在服务贸易、投资、“一带一路”倡议、电子商务、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双方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税目比例均将达到()A.85%以上B.80%以上C.95%以上D.90%以上【答案】:D2.2022年1月18日,《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发布。

2021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首位的城市是()。

A.上海B.北京C.深圳D.广州【答案】:B3.事业单位真正的用人主体是:A.企业B.享受公益服务的当事人C.公民D.国家【答案】:D4.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客体含义的是()。

A.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1/ 16C.客体是外部自然界D.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B5.在一起民事侵权案件中,当事人提起上诉时()。

A.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B.由第二审人民法院接收上诉状,然后移交给原审人民法院C.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接收上诉状,第二审法院不接收上诉状D.只能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答案】:A6.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检查、分析、研究、评价并作出书面结论的文书是()。

A.述职报告B.简报C.报告D.总结【答案】:D7.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 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

这表明()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答案】:C8.下列有关书画知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
1949—1976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956
2
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 3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公营社 会媒体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迅即对中 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新 闻媒体进行调整与充实,建立起一个 以北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 新闻媒体网。
收获与意义:是建国以来新闻 界的一件大事。
⑴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 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
⑵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 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 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十年探索时期

进行改版工作

百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家办报

大兴研究之风
“双百”时期
改版 工作
(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 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 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指导思想。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并发 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简述1956年新闻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简述1956年新闻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简述1956年新闻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一、1956年新闻改革的背景
1956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氛围相对宽松。

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高度重视,新闻改革的需求应运而生。

二、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
1.调整新闻机构:在这一年,我国对新闻机构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2.改进新闻报道形式:1956年的新闻改革重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提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报道,增加新闻的吸引力。

3.拓展新闻来源:鼓励群众参与新闻写作,提高新闻报道的广泛性。

4.改进新闻传播手段:开始采用无线电、电视等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三、1956年新闻改革的意义
1.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新闻改革使得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2.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新闻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推动了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3.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新闻改革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4.增强新闻事业的竞争力:新闻改革使我国新闻事业具备了更强的竞争
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邓拓在主持《人民日报》的日子里

邓拓在主持《人民日报》的日子里

邓拓在主持《人民日报》的日子里作者:***来源:《世纪风采》2022年第03期邓拓,1912年2月出生,福建闽侯县人。

他青年时代献身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等职务。

1944年,他主持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1950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在主持《人民日报》工作期间,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坚决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各种歪风邪气。

在办报刊和宣传工作中,他不做“新闻官”,永远是一名普通的编辑、记者。

向报社人员提出“我们要拼命”的口号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邓拓受命主持《人民日报》,任总编辑。

同时,继续兼任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新中国刚刚成立,这时,正处在历史的大转变中,百废待举。

面对波澜壮阔而又错综复杂的局面,《人民日报》的任务是艰巨的。

它必须根据中央的指示,迅速反映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反映各条战线上伟大的群众斗争,指导恢复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办报经验的邓拓,首先抓了办报的方针问题。

他认为:“要办好报纸,必须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他鼓励报社工作人员到第一线去,到全国各地担任地方记者,同时又从各省市选拔一批水平较高的干部,担任特约通讯员。

随着各地通讯网的建立,《人民日报》通讯员由原来200来人增加到万人以上。

大量的读者来信,也使报纸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声音。

据人民日报社的同志回忆:那时,邓拓住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社宿舍后院的夹道里,三间平房几乎见不到阳光。

后来,报社腾出了房子,几次请他搬家,他还是不搬,说:“叫别的同志住吧!这比农村打游击好得多。

我经常上夜班,没有阳光也不要紧!”一次,他的老领导、老战友聂荣臻前来看他,见他住得如此简陋,关切地说:“你怎么住这样的房子呀?”邓拓说:“这里安静,我做夜班,对睡觉有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建立起一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一、公营报刊网1948年《人民日报》就已正式出版。

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后,迅即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先后建立。

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党报宣传网,构成了我国人民新闻事业的主干。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报纸相继出版,如《工人日报》(中华总工会机关报)、《光明日报》(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机关报)、《大公报》、《文汇报》等。

《健康报》、《解放军报》分别由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铁道部主持出版。

此外,还出版了数十种少数民族报纸和军队报纸。

二、通讯社网在新闻通讯事业建设方面,党和国家对新华通讯社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迅速地将新华社组建为国家通讯社。

根据中央的部署,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对一些需要设立相当于支社机构的城市,则派驻记者组或记者。

经过一个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

同时,新华社的摄影报道工作也日益加强;通讯技术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同塔斯社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通讯社的合作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同路透社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由金仲华任社长。

属非官方通讯社。

中新社最初是新华社的华侨广播组,1957年3月16日,脱离新华社,成为单独的一家通讯社。

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新社已建立起覆盖全球华文媒体的新闻供稿体系,初步建成可为全球华人提供多元服务的新闻、文化机构。

作为一家国家级通讯社,中新社已和海内外近三百家新闻传媒和网络媒体建立了长期的供稿关系,为他们提供多元化服务。

三、广播电台网①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初步形成全国广播宣传网党和人民政府为了迅速发展人民广播事业,一方面积极发展全国性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地区建立了一批地方广播电台。

一个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自上而下的广播宣传网初步形成。

②建立和发展广播收音网1950年4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

收音网的建立对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使人民广播事业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有利的发展条件。

③完成了对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工作从1950年至1951年开始对私营台进行改造工作,到1953底私营台经公私合营方式收归国有,顺利地完成对私营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④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1950年4月起,先后开办了藏语、蒙古语等多种民族语言广播节目。

着重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之间团结奋斗搞好生产建设的情况。

⑤正式开办国外广播1950年4月中央台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对国外广播的呼号是“北京广播电台”,为以后国际广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建立。

“九台式”是建国初期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

四、新闻总署成立于1949年,是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

胡乔木为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为副署长。

新闻总署成立后作了很多重要工作,主要有:(1)制定与颁布了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并对对这些法规加以贯彻、落实,促进了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建设;(2)加强和改进报纸经营管理工作。

指导新闻业务工作的改革,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3)对不同新闻工具之间和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进行统一协调,主持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4)协助进行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5)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随着对私营新闻机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新闻行政管理机构逐渐弱化,1952年,新闻总署被撤销。

五、经营“企业化”是我国建国初期在报纸经营方面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

就是要求全国报纸特别是公营报纸,转变长期供给制思想,把报纸作为生产企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精简机构,厉行节约,逐步改变依靠政府定期定额补贴状况,达到经费全部或大部分自给。

六、“邮发合一”我国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实行的一项报刊发行制度。

在这种发行制度下,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发行模式。

这种模式拓宽了报纸发行的深度和广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了浪费和混乱。

然而,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邮发合一”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我国的报刊发行模式逐渐演变为“邮发”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格局。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一、1950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同年5月新闻总署发布《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

这两个决定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闻体制方面,实行采编合一制与总编负责制。

2、成立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3、报纸进行通俗化改革,更好地反映群众、引导群众,从而与读者贴得更近。

二、建国初期新闻工作的特色:1.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3、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1)1950年《人民日报》出版《新闻工作》专刊,成为交流新闻工作经验的园地。

(2)1951年新华社创办内部业务刊物《新闻业务》。

(3)1951年2月新华社开展练笔运动。

(4)1951年6月,全国新闻界开展了学习语法修辞活动。

三、新闻业务改进1.新华社(1)1953年3月新华社明确提出其总任务是“消息汇总”。

新华社的总任务是要充分地、及时地、精确地报道对人民群众有教育意义、对实际工作及斗争有指导意义的新情况、新事物、新人物和新经验。

(2)新华社的通讯技术也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加快了新闻传播的时效,并保证了新闻抄收质量。

2.广播1952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确定了“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发展方针,在宣传上提出了“精办节目”的方针。

3.报纸刊物实现版面编排由传统的直排改为横排,完成了我国报刊编排形式的重大变革。

四、新闻教育发展(1)创办新型的新闻学校,如北京新闻学校、上海华东新闻学院。

1949年10月北京新闻学校正式成立,它是新华社在北京创办的新闻训练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校成立后附属新闻总署,新闻总署副署长范长江兼任校长。

(2)1954年,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开办新闻班,主要培训相当于省委机关报报编委以上的新闻干部。

(3)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新闻系,这是解放后新创办的第一份额大学新闻系。

经过几年的建设,新中国的新闻教育进入了以正规大学新闻教育为主的新阶段。

五、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学习社会主义苏联的新闻工作经验,是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有关新闻工作改进的要求。

1.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1)通过学习苏联经验,我国新闻界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体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2)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

2.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教训(1)报刊在学习苏联经验中,不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盲目模仿,生搬硬套,翻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如《人民日报》盲目学习苏联《真理报》的“经验”,一度曾每天必有一篇2500字社论放在头版头条,有些文章由于无的放矢,读者不爱看。

(2)在广播方面:①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

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②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

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认为广播不宜于进行批评,只能谈成绩,不能讲缺点。

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第四节 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1.背景(1)建国以后,新闻界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闻工作经验,特别是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盲目照搬的教条主义错误,严重束缚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致使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新闻报道面窄、缺乏自由讨论以及文风枯燥等。

(2)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表《论十大关系》成为新闻改革的指导方针,中共中央指示新闻改革。

2.经过(1)《人民日报》的改版1956年的《人民日报》改版是一场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致读者》正式宣布改版。

改版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①扩大报道范围;②开展自由讨论;③改进文风。

通过改版,《人民日报》的面目焕然一新,新闻数量大增,新闻报道题材广泛,言论明显改进,副刊与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

(2)新闻工作改革全面开展在《人民日报》进行新闻工作改革的同时或稍后,中央和各地的新闻单位也都先后进行改革,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新闻工作改革热潮。

①新华社提出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在提高报道质量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②广播系统的改革在纠正学习苏联广播工作经验中的某些错误中展开:a.改进新闻报道,扩大取材范围;b.开展广播批评;c.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d.办好文艺广播。

3.意义1956年新闻工作的改革是建国以来新闻界的一件大事。

(1)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解放与更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破除了盲从迷信;(2)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继承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并进一步创新,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3)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4.结局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这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因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原因而中途夭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