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实验1: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实验

合集下载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一、概念题(共28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2、系统方法:3、认知结构:4、学习需要:5、认知发展:6、学习需要分析目的:7、认知策略:8、教学媒体作用:9、媒体内容:10、生成型教学策略:11、替代型教学策略:12、先行组织者:1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14、学习策略:15、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16、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17、支架式教学策略:18、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19、认知工具:2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21、信息化学习环境及特征:22、有意义学习:23、“整合协调”策略:24、发现学习的特点:25、引导性材料:26、绩效技术:27、学习绩效:28、教学绩效:二、填空题(共51小题)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和)。

5、ID 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三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 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三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6、教学系统包含了(、、和)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结构。

7、ID1的代表性模式应推肯普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需着重解决(),要适当安排()。

8、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和();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与()。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 )和( )的综合。

10、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

1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和(),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类型和结构,掌握操作系统的五大核心功能模块(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2. 掌握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主要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Mac OS)的特点及应用场景;3. 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原理,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等关键技术;4.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命令行或图形界面进行基本的系统操作与维护。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操作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2.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系统性能、诊断故障、优化配置等;3. 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其能够编写简单的系统程序或脚本,实现特定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热情;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交流、协作;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关注操作系统领域的最新发展,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可能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尚有不足。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驱动、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类型,比较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分析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述2. 进程与线程管理: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状态与转换,进程调度算法,同步与互斥,死锁与饥饿问题。

教材章节:第二章 进程管理3. 存储管理:介绍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虚拟内存技术,页面置换算法,内存保护机制。

《教学系统设计》课后答案

《教学系统设计》课后答案

第一章1 名词解释(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目标的关系,找到既使整体最优,又不使部分损失过大的方案,作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整体最优化的方法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么做,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他们关注的对象不同,前者关心的是设计问题,后者关心的是具体教学问题。

答: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和传播理论。

学习理论指导教学者从学习理论的视角提出教学设计的问题,为教学设计提供了解答问题的方式,以学习理论的措辞方式建构教学设计的措辞方式,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研究方式的转变;教学理论则在理性与创造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具有简单而新颖的设计特色,提出基于核心概念、生成性话题及综合主题设计的任务分析法;系统方法为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基基础及系统方法论的取向的反思;人们对传播理论的研究由早期的“枪弹论”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交互模式”,使得教学设计由先前的“单向灌输”的理念逐渐转变为现在“多向交互”设计理念。

答: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及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当做产品来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有时还吸收媒体专家和媒体技术人员参加,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评价;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和现有的教学资料,选择、开发适合的教学资源和策略完成目标,这个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一般由教师自己来完成,必要时,也可由教学设计人员辅助进行。

教学实验设计过程与方法

教学实验设计过程与方法

教学实验设计过程与方法实验设计过程与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并实施实验的一系列步骤和方法。

它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下是教学实验设计过程与方法的详细解释。

首先,教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目标设定: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明确希望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什么知识和技能。

目标设定应该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一致。

2. 实验内容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定,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实验应该贴近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 设计实验步骤:根据实验内容,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

实验步骤应该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逐步进行实验,并能收集到准确的数据。

4. 材料准备:根据实验设计,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

材料选择应该符合实验要求,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5. 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步骤和操作流程,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6.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记录和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实验数据。

7.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完成实验后,应该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和评价。

以上是教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教学实验设计方法:1. 开放式实验设计: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主题或问题,自主选择实验目标、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导引式实验设计: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3. 探究式实验设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新课标实验教材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实验教材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实验教材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一、教材分析对教材的透彻分析是搞好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如果教师吃不透教材,对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思路,每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系统中所占的位置似懂非懂,含糊不清,就很难把握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必须搞好教材分析,事实上教师对教材分析的过程,也是教师吃透课标和教材的过程,更是教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的前提。

对教材的分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本节课的课题。

2、教材编者的编写思路(知识结构)。

3、本节(本章或本单元)知识在本单元(本书或整个年级段)所占的位置(或重要性)。

4、本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什么。

5、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教具、学具、电教器材、电教课件。

二、学生分析对学生的透彻分析,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找出教学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分析应把握以下几点:1、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现有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知识的提出、探求、归纳、掌握等各个环节中,对常见问题、易发问题、偶发问题、要有充分的预见。

对学生的分析要从好、中、差三个层面进行。

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站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上,更要站在本章、本单元、本册,甚至整个年级段上。

要侧重确立以下两个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

即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必须了解、理解、知道或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学习应形成哪些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在情感方面,学生应形成哪些情感,如品德、礼仪方面、学术方面等。

四、设计理念任何教学设计都应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支承。

一是教师教的理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回答怎样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怎样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怎样照准教学切入点,怎样突出三为主原则等问题。

课程设计系统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系统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系统设计要求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核心概念,包括物质的组成、状态变化、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物质的微观组成,如原子、分子和离子。

–学生能够解释不同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原因。

–学生能够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包括热能、动能、势能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温度、热量和能量转换。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物质的能量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第三章“物质与能量”进行,详细教学大纲如下:1.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的性质。

2.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相变规律及背后的物理原因。

3.能量的转化:动能、势能、热能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4.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和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进行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解释复杂概念和理论,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实验结果和理论进行小组讨论,增强思考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4.实验法: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科学基础》第三章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额外的学术资料和图表,加深学生对物质与能量的理解。

3.多媒体资料:使用视频、动画等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能量变化过程。

4.实验设备:温度计、热量计、实验仪器等,用于实地操作和验证能量变化。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与能量”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进行评估。

《煤矿供电》教学大纲13版

《煤矿供电》教学大纲13版

《煤矿供电》课程教学大纲系(院):资源工程系二○一三年七月《矿山供电》课程教学大纲大纲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矿山供电系统、牵引变流所和牵引电网,掌握常用供电设备的用途、构造、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和选择计算方法。

懂得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技术。

具有采区供电设计的基本技能,具有采区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维修、调试以及故障处理的能力。

教学要求:1、对煤矿供电系统与电气设备、井下用电安全、煤矿井下机械设备的构造有明确的了解。

2、掌握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

3、掌握煤矿井下三大保护及其原理。

4、掌握煤矿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

5、初步掌握简单井下供电系统的设计计算的方法。

三、主要教学方法、手段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课堂讲授法、仿真模拟矿井教学法。

1、多媒体课堂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仿真模拟矿井教学法:在学校建设的井下仿真模拟矿井和地面仿真模拟采煤工作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分析和讨论,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实践教学分为3次6学时进行,具体内容如下:1、实验一:矿井漏电保护装置实验。

2、实验二:煤矿电气控制技能实验。

3、实验三:QJZ-400/1140磁力起动器操作。

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保证理论教学成果的同时,做到理论加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为煤矿现场技术应用型人才。

五、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第一章矿山供电系统(理论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矿山供电的基本要求;掌握矿山供电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和电力负荷计算,以及功率因数补偿。

2、教学重点:矿山供电的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

3、教学难点:电力负荷计算和功率因数补偿。

第二章矿山供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理论4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短路的基本概念;熟悉短路电流动热效应;掌握高、低压电网短路电流计算。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第1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2、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设计理论学科;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3、教学系统设计应用的三个不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包括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等,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进行设计,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系统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设计范围多指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教学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是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统,涉及内容面广,设计难度大,例如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等宏观系统。

需要由教学设计人员、学科专家、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共同完成。

4、教学系统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方法、传播理论*5、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1)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人类的潜力,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2)主要流派:①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②认知主义分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加涅;结构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

③建构主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3)①行为主义对教学设计的贡献:重视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客观行为与强化的思想;尊重学生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策略;行为矫正(态度的学习)贡献突出②认知主义对教学设计的贡献: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一、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与“程序”。

2.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的发展:思想萌芽190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理论发展20世纪50、60年代初程序教学和行为目标理论孕育了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理论形成20世纪60年代末学科建立20世纪70年代以后3.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将教育教学做为一个系统实地考察;系统方法就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理论性与创造性(设计活动就是理论的应用领域活动,同时具备多样的情境);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模式的创造性地应用领域);具体性(教学设计的过和每一个环节都就是具体内容的)。

4.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方法论性质的学科,设计理论学科,规定性理论学科。

5.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同层次:以“产品”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系统”为中心。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信息。

6.系统方法: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把单一的要素放到整体中,考虑它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特点:综合性,整体性和最优化。

7.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et)(宏策略):一个目标:按照心智主义自学理论同时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而有效地非政府。

两个过程:挑选起始概述;对挑选出的概述展开细化等级设计。

四个环节:挑选,定序,综合和总结。

七条策略:确定课程的细化顺序、每一堂课的内容顺序、总结的内容和方式、综合内容综合教学系统方法的构成及教学设计方法的广泛应用心智心理学、系统科学理论稀释至了教学系统设计中方式;创建当前所学科学知识与学习者旧有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心智策略;同时实现学习者在自学过程中的自我掌控。

教学系统设计课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系统设计课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系统设计课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教学系统设计课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要使实验教学目标具体化,加强各独立实验项目之间内在的联系,实验内容的选择要与时俱进,教学设计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变封闭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等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教学系统设计实验教学教学设计师教学系统设计课的实验教学力求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实验项目,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将理论教学中学到的东西有机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培养其设计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教学系统设计课的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教学系统设计课实验教学的现状为了了解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普遍状况,笔者就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以问卷的形式对陕西师范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和渭南师范学院三所高校正在学习本课程和已经学完本课程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对本课程的一些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验项目以程式化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为指导,各独立实验之间缺乏内在的天然联系。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项目多以教学系统设计的环节展开,如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等,学生一般只需要查阅文献资料,在网上查找资料就可以完成,而且各独立实验分开进行,学生难以对于教学系统设计达到一个系统的设计。

甚至有些学校该课程只有理论课,没有开设实验课程,只是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根据学习内容完成一个学习资源或学习过程的项目设计,这就相当于要求学生“一步登天”,难度太大。

第二,实验教学目标太过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目标,多数学校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者分析的方法、内容分析的方法或者掌握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方法,掌握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法,掌握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法,或者设计制作一份多媒体教学资源。

这些目标太过宽泛,学生难以把握,而且还涉及其他相关课程,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内容。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教学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的系统“过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

狭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8、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

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9、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10、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5、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6、建构主义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

7、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教学中,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和测度功能。

8、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9、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育目标分为归为三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7、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包括:环境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18、常用的教学活动程序有传递—接受程序、引导—发现程序、示范—模仿程序、情境—陶冶程序。

19、与获得认知类学习结果有关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

20、与获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模仿法、练习—反馈法。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简介
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电工技术、电 气安全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基础、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 处理、图像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生物医学检测与传感技术、人体运 动信息检测与处理;医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材料、人体解剖学、人 体生理学、医疗器械工程概论;医用检测仪器、治疗仪器、成像仪器、 康复仪器、医疗器械设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安全工程与产品 质量管理。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系列数据库、 ()数据 库、 数据库、 科学文献库
3)教师队伍 由医学仪器、电子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基础课等4个
教研室组成
共26名教师,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助教1 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10人;3人分别获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和湖北省政 府津贴,校学科带头人4人,校重点骨干教师2人,校优秀 青年教师2人。
教师队伍中硕士生导师13人,主要从事医学信息检测与仪器、 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神经工程等 4个方向。
4)学生队伍
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了近1500名种层次专 门技术人才,其中本科生1300多人、硕士 研究生150余人。 60%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 地区。
5)建设基础 2001年该学科被国家民委确定为重点学科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
金工实习、电子技术实训、电子电路 课程设计、医疗仪器课程设计、创新 创业课程、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2、医学信息工程(方向) 修业年限为4年 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包括:
离散数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 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原理、 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 号与系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 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信息系统分析与 设计、医学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生物学导 论、生物医学工程概论、解剖生理学、临床医学 概论

(技术规范标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技术规范标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初级中学分册(试行)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二○○六年三月目录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加快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的通知 (1)江苏省初级中学实验室装备标准 (3)江苏省初级中学图书馆装备标准 (17)江苏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装备标准 (24)江苏省初级中学地理教室装备标准 (35)江苏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实践室(场所)装备标准 (37)江苏省初级中学艺术装备标准 (51)江苏省初级中学体育装备标准 (60)编制说明一、本标准依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苏发〔2005〕15号)精神,到201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装备的要求;以及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和近几年来装备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本标准参考或直接引用以下标准文件:1、GBJ99—86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986年)2、GB/T19851—2005 中小学体育器材和场地(2005年)3、《教育部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2002年)4、《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2002年)5、《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2003年)6、《建设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7、《江苏省中小学基本实现现代化校舍建设标准(试行)》(1995年)8、《江苏省中小学基本实现现代化装备条件建设标准(试行)》(1995年)9、《江苏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试行)》(2003年)本标准包括实验室、图书馆、信息技术、劳技、地理、艺术和体育装备七大类。

编制原则:1、本标准每个学科分为建设、配备、管理和应用四个部分。

2、每个学科根据学校的装备水平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高水平、示范性的;第二类为中高水平、先进性的;第三类为最基本的、是合格学校必须达到的装备水平。

基于web教学系统课程设计

基于web教学系统课程设计

基于web教学系统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Web教学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功能和操作流程。

2. 学生能够了解Web教学系统在现实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掌握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3. 学生能够掌握Web教学系统中涉及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Web教学系统,进行课程学习、作业提交、在线测试等。

2. 学生能够利用Web教学系统进行协作学习,与他人分享学习资源,开展讨论交流。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Web教学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 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

3. 学生能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尊重他人,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Web教学系统的使用方法,提高网络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操作能力和网络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网络素养。

同时,教师需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Web教学系统概述- 系统介绍:Web教学系统的定义、功能特点、应用场景- 技术背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2. Web教学系统操作与使用- 用户注册与登录:注册流程、登录方法、密码找回- 系统界面与功能:课程学习、作业提交、在线测试、讨论交流- 课程学习:选课方法、学习进度管理、学习资源下载3.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网页设计:HTML、CSS、JavaScript基础- 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概念、SQL语句、数据查询与更新4. 网络学习技巧与方法- 自主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时间管理、学习方法- 协作学习:团队协作、资源共享、讨论交流- 信息技术素养:网络安全、网络道德、信息检索与筛选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1-2课时:Web教学系统概述、用户注册与登录- 第3-4课时:系统界面与功能、课程学习- 第5-6课时: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第7-8课时:网络学习技巧与方法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学气动课程设计

大学气动课程设计

大学气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气动基本理论,包括流体力学基础、气体动力学方程及流动特性分析;2. 了解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3. 熟悉气动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流程,掌握气动系统的仿真与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气动基本理论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具备解决气动问题的能力;2. 能够独立设计简单的气动系统,并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3. 能够熟练使用气动设计软件,进行气动元件和系统的模拟与仿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气动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气动领域新知识的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中沟通与协作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气动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气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气动问题的能力。

针对大学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气动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1. 气动基本理论:包括流体力学基础、气体动力学方程、流动特性分析等,对应教材第一章;- 流体力学基础:流体性质、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 气体动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 流动特性分析:层流与湍流、边界层理论、分离流动与附着流动。

2. 气动元件及其应用:介绍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 气动元件:气源装置、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 应用案例分析:气动机械手、气动阀门、气动压力机等。

3. 气动系统设计:包括气动系统的设计原理、流程、仿真与优化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 设计原理:气动系统设计要求、气动回路设计;- 流程与方法:气动系统设计步骤、气动元件选型、系统性能分析;- 仿真与优化:气动系统建模、仿真软件应用、系统性能优化。

4. 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气动元件和系统设计,进行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对应教材第四章;- 实验教学:流体力学实验、气动元件性能测试;- 实训教学:气动回路搭建与调试;- 课程设计:气动系统设计、仿真与优化。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总复习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___信息资源__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___系统化过程___。

2.传统ID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两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著名教学设计专家加涅提出“为学习设计教学”。

.巴纳西强调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提出了宏观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加涅教学设计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条件。

7.__梅瑞尔__等人在《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阐释:“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science-based-technology〕。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__学习经验__和__学习环境_。

8.教学设计是运用 _系统方法__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__教学目标__,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__评价__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__修改__的过程10.1900年__杜威__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

12.20世纪90年代,__建构主义学习理论__对教学设计理论起了较大的作用。

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13.软件、声像教材、印刷教材、学习指导手册、教师用书等属于以__产品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4.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等宏观系统等属于以__系统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5.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教学属于以__课堂__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层次。

16.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假设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__特定功能__的有机整体。

17.教学效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3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互动教学系统课程设计

互动教学系统课程设计

互动教学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互动教学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运用互动教学系统进行课堂交流、资源共享和信息检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 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互动教学系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掌握互动教学系统中常用工具的操作方法,如在线讨论、投票、问卷调查等。

2. 学生能运用互动教学系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策略运用能力。

3. 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互动教学系统开展课堂活动,提高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积极参与互动教学系统的使用,增强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通过互动教学系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学生在互动教学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能遵循网络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互动教学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互动教学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系统介绍:互动教学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 功能模块:在线讨论、资源共享、实时问答、投票、问卷调查等。

2. 互动教学系统的操作与使用- 系统登录与界面导航:介绍登录方法、界面布局及功能按钮。

- 常用工具操作:详细讲解各功能模块的操作方法,如发起讨论、上传下载资源等。

3. 互动教学系统在课堂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教学中互动教学系统的应用案例,了解其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

- 课堂活动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在线问答等。

4. 互动教学系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运用互动教学系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 合作学习:教授合作学习策略,运用互动教学系统开展小组合作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主题教案调研
一、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比较主题相同但设计不同的教案,分析其各自的优劣,充分感知和理解教学系统设计原理。

二、实验内容或原理
各类教参文献和教学法论文中教案的收集和比较。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编制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理论。

三、需用的仪器设备
计算机和电子文献库
四、学时安排:4学时
五、实验步骤
(2学时)
1、分组,3人一组,确定组长。

2、小组商议确定一主题,根据主题查找3篇主题相同但设计不同的教案。

3、组长和小组成员商议,确定小组各成员的工作任务,分别承担分析该主题教案在其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特点、异同点、以及不同处理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等。

(2学时)
4、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针对该主题教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提出系列对策建议。

5、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一份主题教案调研报告,并将其制作成PPT。

6、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共同填写实验成绩组内自评表
六、教学方式
自学式、探究式、讨论式
七、上交的实验作业
1、每人交1份实验报告
2、各小组交1份主题教案调研报告的PPT(电子稿)
3、各小组交1份实验成绩组内自评表
八、实验成绩自评
实验成绩组内自评表
成员姓名评价指标成绩总评成绩完成具体工作情况
团队协作意识
小组讨论参与度
对小组成果的贡献
完成具体工作情况
团队协作意识
小组讨论参与度
对小组成果的贡献
完成具体工作情况
团队协作意识
小组讨论参与度
对小组成果的贡献
注: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