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之美的天赋人权说

合集下载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有这样一句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有这样一句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有这样一句“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也就说美国人民有权推翻不代表民意的独裁政府。

2、美国宪法第2条修正案:“"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的,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

"就是这条修正案,保证了美国人民拥有武器的权利,并在受到极权压迫的时候能够武装自己反抗残暴的统治阶级。

”美国宪法第2条修正案中关于枪的宣示很有讲究,它并不是说宪法给了人民拥有武器的权利,而是说,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

这两种表述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美国的建国者认为,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或政府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天赋人权。

因此美国政府必须是民选政府,代表民意,独裁政权在美国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所以美国人民可以持枪,其实在我国,守法老百姓都没枪,怕违法法律,而流氓黑社会却敢违法,因此流氓黑社会在我国都拥有枪支。

美国就不同了,守法老百姓手里有枪,流氓黑社会手里也有枪,因此流氓黑社会也是不敢轻易欺负老百姓的。

1、枪支和刀子落到坏人手里,就是杀人工具,落到好人手里就是防身和厨房用具。

因此邪恶是在人身上。

2、我国禁止公民拥有武器,因此好人会去守法,所以不会拥有枪支,而恶人或黑社会却敢违法法律的,因此中国黑社会或地方恶势力个个拥有枪支,美国则不同,好人拥有枪支,恶势力也拥有枪支,有一定的制衡作用(当然这些前提是国家机器不能提供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所以在美国私闯民宅是极度极度危险的(不管你势力有多大,在私闯民宅前,都要考虑考虑自己的生命可能玩完,而且对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执法机关人员如果不按照法律办事,私闯民宅,估计也会小命不保,因此执法机关上公民家里执行任务要手续齐全啊,那可是保命符。

3、政府有时也会做出侵害公民权利的事情,假设:美国房地产要组织强制拆迁的话,即便当地政府法律允许的话,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很可能会被钉子户一枪送上西天。

天赋人权的认识及研究

天赋人权的认识及研究

天赋人权的理解及研究天赋人权论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及资产阶级的持续成长,是其形成的时代条件。

这个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和重大成果。

但从实质上讲,它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论表现,是资产阶级的特权,具有非科学性和虚伪性。

一、天赋人权论的创立天赋人权论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的先驱者但丁第一个提出了“人权”概念,法国科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点。

第一个论述天赋人权论的是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思想家格劳秀斯。

他基本上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观的束缚,反对对人权作非理性的解释,认为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由此,他主张对财产的占有是人的一种普遍权利,是由自然法的理性要求派生出来的。

这个思想后来发展为天赋人权思想的核心内容。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在其代表作《神学政治论》中,专门提出和论证了“天赋之权”。

他写道:“我断言人的天赋权利都不能绝对为人所剥夺,而人民因为默认或公约,保留几许权利,这些权利若被剥夺,必大有害于国家。

”1他强调天赋之权的不可转让性。

与斯宾诺莎同时期的英国著名思想家霍布斯在创立天赋人权的理论中也起过重要作用。

他在其名著《利维坦》中提出,自然创造人类之初人本来是平等的,人类的目的“主要是自我保全,有时则仅仅为了自己的欢乐;在达到这个目的过程中,彼此都力图摧毁或征服对方”,2于是便引起人们之间的争斗。

但人类的理性又使人们想过和平的生活,所以便互相约定,建立国家,并将本来享有的权利转交给主权者。

因而在组成了国家之后,一切法律都是主权者的命令,而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要以一种方式限制个人的天赋自由。

二、天赋人权论关于人权本源的观点天赋人权论关于人权本源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洛克、卢梭和潘恩等人为代表的自然权利本源说;另一种是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本源说。

(一)人权自然权利本源说人权自然权利本源说的基础有:一是自然法思想。

美国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主义

美国霸权主义冷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以美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美国霸权主义极度膨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国是无发置身于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之外的,是无法回避美国霸权主义的。

因此,研究美国的霸权主义,特别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它,就构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

一、美国霸权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源“我们本应是座山巅之城,让全世界人民的眼睛都望着我们。

”这句话代表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源头。

它的意思是说,最早来新大陆的欧洲移民,就是为了逃避当时欧洲社会黑暗的封建统治,试图建立一个让他人敬仰,仿效的自由、民主的国家。

美国尽管没有像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那样明定基督教为国教,但基督文化一直是美国精神的核心,是其文化“主流的主流”。

所以美国人常常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是最优越的,有向世界宣传这种思想、价值观念和推广这种制度的责任,即“领导世界”的责任。

二、美国霸权之路: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1776年美利坚民族开始反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独立战争,经过几年浴血奋战,于1783年取得独立。

美国从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独立出来后,为满足资产阶级扩大市场和奴隶主扩大种植园的要求,在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不久,美国政府就违背自己信誓旦旦制订的“天赋人权”宣言,迫不及待地、迅速地走上了大规模扩张领土的道路。

美国扩张领土的手段多种多样,有在威逼之下的“购买”,有在颠覆之后的吞并,也有公开的战争掠夺。

凡是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的边界是随着领土的扩张而不断变化的。

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美国领土扩张之迅速是首屈一指的。

1803年,美国从拿破仑手里以每英亩不足2分钱的代价取得了比它原来十三州全部领土还要大一倍多的路易斯安那领地;1810年到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佛罗里达及其邻近的一大片领土;1834年到1845年,美国采取先支持得克萨斯脱离墨西哥而独立,然后加以吞并的手段从墨西哥手中拿走了得克萨斯;1846年到1848年,美国通过美墨战争将属于墨西哥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利福尼亚的大片领土攫为已有;1853年,美国又从墨西哥夺取了位于今天亚利桑那南部和新墨西哥州西南部的一大块领土。

美国政治制度优缺点概论

美国政治制度优缺点概论

比较政治制度美国组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我组将分别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联邦制度、政党制度、公民权利、选举制度等五个方面来分别探讨其优缺点以及感想。

一、三权分立制度(一)特点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洛克、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尤其是孟德斯鸠系统地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

他的三权分立思想中既强调权力的分工,又强调权力的制衡,这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独立战争后,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所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

其主要内涵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与法院行使,三权彼此独立,但又互相制约、保持均衡的一项政治制度,所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三权既分工又互相牵制的综合体。

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三权分立制度对于维护美国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功不可没。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从权力的来源上保障各自的独立性,使三种权力保持平行,是一种严格的三权分立模式。

三大部门权力来源不同,相互平行。

根据这个原则所设计的体制,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最初是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1913年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后改为现制),众议员由各选区选民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选出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团选出;联邦各级法院的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但一旦被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就终身任职。

因此,三个机关的地位是平行的,其中没有一个是最高权力机关。

2、三权分立体制下的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在动态的运作过程中维持彼此之间的制衡关系。

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

这也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区别。

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下,国家权力是僵化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分工,君主是绝对权威。

而在美国制宪者的设定下,国家权力的任何一方均不拥有绝对权。

美国最杰出的几位总统竟比希特勒更凶残

美国最杰出的几位总统竟比希特勒更凶残
“此战的目标是彻底灭绝苏部落。他们将被象野兽一样对待。”(林肯对即将出征剿杀印第安人的美国陆军中将John Pope交待他的作战目标) 被林肯下令屠杀的39名印第安人,没有一个经过法庭辩论程序,每十分钟判一个,比希特勒更利索。尤其令人发指的是,该部落的所有成人都被定了死罪,唯一的证据是他们反对政府,而且战争发生时,他们在场。
美国政府对本国贫困落后的弱势族群进行种族灭绝,使美国政府一举甩掉了本应承担的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又能无偿地征用他们的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产和无以计数的自然资源,从而使美国毫无负担地发展经济,因此能在短短的100百时间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主要资料来源:《美洲政治史纲》 作者:威廉·福斯特】
在1812年,杰弗逊说美国人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赶退印第安人,“(就如)将森林野兽赶入乱石山”一年后,杰弗逊继续他的反印第安人言论,美国人必须“追求灭绝印第安人或者将他们驱赶到我们不去的地方”
三、亚伯拉罕·林肯:每十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的美国总统
1862年,林肯总统下令绞死了38个明尼苏达曼卡托地区的达可它人苏语部落的38个囚犯。这些被绞死的人大部分都是他们营地的神职人员和政治领袖。他们之中没有人犯过他们所被控告的罪行,这铸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死刑.
美国政府为发展经济屠杀了数千万美国人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国家宣布成立时,在它领土内的所有居民,特别是原住民,就天然地自动地成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政府必须保护他们,不管他们有多么的落后和愚昧,政府都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对他们进行教化和帮助,使他们逐渐走向文明开化。
但美国的“民主”政府却不是这样做的。在美国立国之初,为了迅速发展一穷二白的美国经济,美国政府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爱心去教化和帮助这些“愚昧”和“野蛮”的北美大陆的原住民。美国政府认定印第安人是美国经济发展的累缀和包袱,实在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去教化和帮助他们。所以从那位起草《独立宣言》,并公开向全世界宣称“人人生而平等”的托马斯·杰斐逊总统开始,就对美国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执行种族灭绝政策。

天赋人权——美国早期民主政治的旗帜

天赋人权——美国早期民主政治的旗帜

第26卷第4期V oi.26N o.4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 nal of L vl i ang H i ghe r C ol l ege2010年12月D e e.2010“天赋人权”——美国早期民主政治的旗帜张发青(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山西离石033000)摘要:美国虽然并非现代民主制度的发源地,但它却最早将欧洲启蒙学者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政治理念付诸实践。

1776年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作为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意义不仅在于宣布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更重要的在于其表述了一种民主与自由权的理论,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

关键词:《独立宣言》;“天赋人权”;民主政治中图分类号:K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834(2010)04—0040—03短短的两百多年间,美国之所以由英国的殖民地一跃成为国际一流的经济和军事强国,原因之一就是其政治制度适应并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美国虽然并非现代民主制度的发源地,但它却最早将欧洲启蒙学者提出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政治理念付诸实践。

一、《独立宣言》中的“天赋人权”思想唤醒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意识在独立战争前,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北美大陆广泛传播,并成为殖民地各阶级建立政府机构的指导思想。

1776年夏,乔治梅森起草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在弗吉尼亚议会获得通过,这个法案论证了天赋人权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每个人天生平等,与生俱来享有某些权利:自由、拥有财产权及享受幸福的权利等;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而也来自人民。

“该法案在美国历史上还第一次提出了公民拥有出版和信仰自由等涉及基本人权的主张。

”¨3随着殖民地自治能力的增强和地方精英政治势力的崛起,殖民地的居民开始不断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施,但他们很快发现仅靠请愿、派遣代理人到伦敦游说等方式根本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只有摆脱殖民地的附属地位,实现自治,才有可能获得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

有一种美叫残缺

有一种美叫残缺

残缺之美的概念理解残缺之美,是指在事物的不完整、不完美之处所显现出的一种独特魅力和美感。

它突破了传统对完美的追求,通过残缺的存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这种美观观念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是一种超越完美的审美体验。

在残缺之美的理念中,人们不再局限于事物的表面完美,而是在其不完整中寻找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

文学作品中的残缺之美呈现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现出残缺之美的情感张力和内在张力。

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矛盾情感和命运的反复曲折,揭示了她的内在残缺之美。

她的柔弱与坚韧、傲慢与自卑交织成了独特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这种残缺,她的形象才显得更加饱满和立体。

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使读者更容易对主人公产生共鸣,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艺术作品中的残缺之美表达在艺术作品中,残缺之美通过形式、结构和意义的缺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比如在日本的“不完美之美”艺术风格中,通过损坏、残缺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特质。

这种残缺的表达使艺术作品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观者在欣赏时也能够自由联想,从而获得更多的心灵享受。

残缺之美的心理学解读心理学上, 残缺之美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在精神层面上,人们逐渐认识到完美并非唯一的美好选择,也意识到残缺之美所蕴含的更多情感和内涵。

这种认识可以让人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从而减少自卑感和焦虑感,培养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残缺之美对生活的启示残缺之美启示人们在生活中,不必一味追求完美,而是要学会从自身的不足中发现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生活中的挫折、伤痛、失败,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恰恰是这些残缺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独特的美丽。

因此,人们应该学会接纳和珍惜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发掘出无限的可能性。

残缺之美的审美意义残缺之美在审美上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使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取向。

这种审美意义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触动,而不是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学。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美国独立战争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学案:第二单元 第5课 美国独立战争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美国独立战争[课程标准]1.说出《独立宣言》中体现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化进程要有一个从思想理论到制订法律的准备阶段。

2.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规定。

比较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与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异同,认识民主制度因国情各异而必然呈现多样化的基本特点。

一、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1.北美殖民地的自由传统(1)各级地方政府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2)殖民地居民享有广泛的参与政治的机会和权利,培养了自治的意识和能力。

(3)殖民地的初等教育相当普及,就读于欧洲和北美大学的人数逐渐增多。

(4)18世纪中期,欧洲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了殖民地。

2.北美人民的抗税斗争(1)起因:英国七年战争后,向殖民地人民征收各种赋税。

(2)表现:提出了“无代表不得征税”的口号,采用各种方式抗议英国对殖民地征税。

(3)高潮: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1.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

2.《独立宣言》(1)起草人:杰斐逊等人。

(2)通过: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

(3)内容: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阐述了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家的基本原则。

(4)意义: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

3.结果(1)1781年,美法联军包围约克镇,英军投降。

(2)1783年9月,美英签订了《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思维拓展]《独立宣言》体现了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等思想,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其民主思想成为后人的追求目标。

但其本质目的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穷苦白人、妇女和黑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政权。

三、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1)1781年成立的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

(2)各邦之间矛盾重重,形势动荡不安。

2.制定:1787年5月,各邦代表齐集费城,通过了一部新宪法。

3.内容(1)美国联邦政府由立法机构、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部分构成。

孟德斯鸠论教育

孟德斯鸠论教育
5、以教育之名生存着
高三(12)班张俊逸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5“表达交流”作文训练一例——孟德斯鸠论教育
编辑:茹清平
一、作文试题
材料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弛”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跟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
最近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的冲突已把上个世纪人们没有想到的危险带到了我们的眼前,事情似乎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心灵的邪恶一面被放大后的影子,社会残酷地向我们揭示人的劣根性而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明白高尚品德之于我们的重要性由此体现的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可概括为:一个人如果不承认对客观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是人的最高和终极目标,他将不会受到尊重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弛”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跟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
二、审题指导
材料分析
作文要求我们谈自己的体会,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懂孟的这段话,并提炼关键词
1、教育(三种)
2、背道而驰(内容、过程、方法、途径)
所以,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背道而弛
两者的背道而弛,不仅体现在方式上,亦体现于受教育者身上在家庭与学校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父母老师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我们是被动地接受而在社会中,人必须转为主动,比如拿现今大学生就业来说,只有大学生主动地去找工作,主动去尝试,尽管四处碰壁,但碰壁的同时也是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也是社会经验的积累守株待兔的人难以接受到这种经验,没有这样的经验,亦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成熟心智与钢铁意志是不能像在大树底下等撞死的兔子一样偶然地等出来,而是需要在不断地碰壁中锻炼出来

关于激励残疾人的励志名言

关于激励残疾人的励志名言

关于激励残疾人的励志名言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残疾人的励志名言,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关于残疾人的励志名言精选1、在盲人国里,独眼龙就是国王。

——拉丁语2、残疾并不是性格的标致。

——培根3、有残疾者往往对造物怀有不平之心。

——培根4、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

——霍金5、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

——孟子6、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圣经7、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

——霍金8、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

——王小波9、对瞎子来说,鹅卵石和金刚石毫无区别。

——托·富勒10、人类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类心灵的残疾!——佚名11、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霍金12、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霍金13、残疾并不是性格的标记,而只是导致某些性格的原因。

——培根14、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张海迪15、人若软弱就是自己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佚名16、只有我在为他人服务时,我才真正品尝到生活的乐趣。

——张海迪17、每个人都有残疾,我的残疾你们能看到,那你们的残疾呢?——约翰库缇斯18、在困厄颠沛的时候能坚定不移,这就是一个真正令人钦佩的人的不凡之处。

——贝多芬19、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霍金20、身体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种遭人轻蔑的自卑,但这种自卑也可以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

——培根21、盲人是产幸的人,不幸的人也是盲人,因为前者谁也看不见,后者谁也不去看。

——冯·洛戈伊22、但是,意志坚强的人绝不会服从命运和天数的安排,他们会一如既往地奋斗、求索!——丁尼生23、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

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

浅论“残缺美”

浅论“残缺美”

希 腊 帕 提 农 神 庙 公 元前 4 2 建 成 以后 3年

今 中外 大 量 的 艺 术 作 品 .都 存 在 瓦 当 上 由 于 受 到 自然 之 力 而 呈现 的苍 桑
直 命 运 多舛 。 后 被 改 做 基 督 教 堂 、 先 清
这 种 现 象 , 至 某 些 艺 术 品正 是 由 甚 感 ,却 是 任 何 人 工 所 难 以 模 仿 的 艺 术 效 真 寺 、 军火 库 。18 年 在 土 耳 其 与 威 尼 斯 7 6 缺 ”而 名 扬 天 下 。对 这 些 艺 术 品加 果 . 自然 的 状 态 。因 而 这 种 缺 陷 美 更 战 争 中毁 于 炮 火 .只 剩 下 3 根 石 柱 和 是 O多
个雕像 的整体 了 .
对 人 们 的心 理产 生影 响 . 现 为期 待 视 野 体
所 以 我 不 得 不 把 它 的落空 . 与人们 的愿望相违背。正是这种
砍 下来 。 但 这 个没 ”
哥 窑 瓷片
期 待所 带来 的落 差 破 了人 们 审 美心 理 打
有 手 的 巴 尔 扎 克 的 的 平衡 ,使 欣 赏者 形 成 强 烈 的心 理 活 动 .

果。
件 导 致 大 量 佛 教 雕 像 被 毁 , 来 仍 不 断 发 后
我 国汉 代 的 艺 术 形 式一 一 瓦 当 ,保 生 的 盗 凿 事 件 等 , 其 残 破 不 堪 。 比 如 令 再

“ 残缺美 ”产 生的原 因
留到 现 在 的 ,很 少 有 完 整 无 缺 的 。但 是 .
( ) 自然 原 因 一
在历史上 , 由于社会动乱 、 治因素 政
而致使 艺术品残 缺。历史 原 这 些 艺 术 品 在 诞 生 之 初 并 不 残 缺 , 或人 为破坏 .

《朋友》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

《朋友》阅读答案记叙文阅读

《朋友》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朋友》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篇一」(二)(20xx江苏模拟,8—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朋友和书朋友不是书,书却是朋友。

朋友可能背叛你,书却永远忠实。

怎么办呢?像选择书一样去选择朋友,像爱朋友一样去爱书。

书是从不疏远我们的朋友,它却可能把我们和朋友疏远。

世界上确实还有比书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实践、友情、现实和行动。

[来源:]人类在写两种书,一种是有字书,一种是无字书。

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写好无字书,才能写好有字书。

有字的书不好写,无字的书写好更难。

朋友可以带给你一本好书,也可以带给你一本坏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害你。

但是不用怕,因为更多的情况是: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①对待书,要在无疑处有疑;②对待朋友,要在有疑处不疑。

书,是生活中最好的调味酒;朋友,是闲暇中最好的依托。

读好书很难,交朋友一样难。

唉,朋友不是书;书却是朋友。

朋友可能背叛你,书却永远忠实。

怎么办呢?像选择书一样去选择朋友,像爱朋友一样去爱书。

9.请找出能体现中心观点的一句话。

提示:此题考查对语料中作者观点的归纳概括能力。

因此必须统览全文,了解作者主要想表现的中心观点。

作者的观点有时在文段中有明显的句子体现,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文段所述内容自己归纳概括。

本题属前种,在前面大部分文字叙述了书、朋友与自己的关系后提出了“读好书难,交朋友一样难”的问题,最后一句则是对问题的解答,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参考答案:像选择书一样去选择朋友,像爱朋友一样去爱书。

10.试分别补写一个事例,使①②两句更有说服力。

提示:此题设计是为观点提供论据,要注意所举例子必须能恰切地说明观点,还要尽量选用较典型的例子。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均可。

答案示例:①如徐霞客读《尚书》,对“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疑问,通过实地考察,终于作出金沙江是长江上源的新结论。

②如曹操用人多疑、刘邦“疑而不疑”、“刮目相看”等等典故均可。

高三历史选修2_课文注释:“天赋人权”思想

高三历史选修2_课文注释:“天赋人权”思想

课文注释:“天赋人权”思想
“天赋人权”(natural rights)又译为“自然权利”,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这些权利绝不应该被剥夺。

较系统的天赋人权理论可以追溯到荷兰哲学家、法学家格劳秀斯(1583-1645),他提出“自然权利乃是正当理性的命令”。

他的追随者、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632-1677)提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

这些观念被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者霍布斯(1588-1679)和洛克(1632-1704)所继承和发扬。

霍布斯认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都有保存自己、企求安全的欲望,都有大自然赋予的理性和平等的权利。

洛克认为自由、平等和财产都是人们自然的权利。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也都提倡“天赋人权”。

欧洲启蒙思想家所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在各自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反对封建专制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之一。

1/ 1。

《中国孤儿》读书笔记

《中国孤儿》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中国孤儿》读书笔记〕1754年,伏尔泰依据法国传教士马约瑟翻译的元代纪君祥所作悲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了五幕悲剧《中国孤儿》。

1755年在巴黎公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他把事情的发生年代从中国的春秋时期拉到了宋元之交成吉思汗的年代。

今天,我们就看看这家专做二道生意的伏氏酒坊,酿的酒与原装的相比味道究竟如何。

伏尔泰《中国孤儿》剧情的主线是这样的:成吉思汗早年流浪到宋朝,爱上一个叫伊达美的中原女子,并向她求婚。

可是出于传统礼教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以及铁木真当时落魄的身份,伊达美的父母不让女儿和铁木真交往,铁木真郁郁而走。

伊达美后来嫁给一个叫臧悌的中国官员。

五年后,成吉思汗的大军席卷亚欧,摇撼宋廷,攻入中国京城,灭了皇室,只有一个小皇子因收养于臧悌家中而幸免于难。

中国皇帝临终前托付臧悌保住这个“孤儿”。

不多久,成吉思汗的将领窝阔塔得知这一消息,率兵包围了臧悌家,打算搜出皇室遗孤。

无奈之下,臧悌决定送上自己的儿子来代替皇子,并坚定地承认这个孩子就是皇室的遗孤,同时暗地里派手下艾丹护送皇子逃到安全之地。

然而,他们的计谋被伊达美识破了,出于做母亲的天性和普天下人人平等的意识,她不认为自己儿子的命不如皇子的命,因此坚决不肯交出儿子,并且坚持认定被抓的孩子不是皇子。

窝阔塔无奈,只好让成吉思汗来处置。

成吉思汗一方面让人彻查此事,一方面向窝阔塔倾诉衷肠。

说他如何早年在此间曾遇上一个丁香花一样芬芳的姑娘,如何对她恋恋不忘。

当士兵终于要杀孤儿的时候,伊达美跑来找成吉思汗评理,把事情的真相和盘托出后,她也承认,当初确也曾倾心于铁木真,只是碍于礼教无法结合。

但嫁给臧悌后,她一心只爱着丈夫,不会再对任何人有想法。

成吉思汗一看到早年的恋人,兴奋异常,整个心都化掉了。

声称只要臧悌交出真的皇子,就放了他们。

可是,臧悌宁死不从,伊达美也一心向夫,甘愿和丈夫一起死。

成吉思汗怒了,打算一块杀了他们。

可是看到伊达美时又心软了。

西方人权历程

西方人权历程

仍然是个梦
种族隔离制度虽然已经取消,但 种族平等的梦想仍然没有真正实现。
被 美 国 警 察 殴 打
的 我 国 女 游 客 赵 燕
虐待伊拉克囚犯 生存权受到侵犯
饱 受 压 迫 的 法 国 农 民
西方人权的历程
古代社会被压 迫者争取人权
的斗争
极其有限
14-16世纪 的文艺复 兴
蒙 娜 丽 莎 的 微 笑
争取人权斗争中的典型人物
但丁
卢梭
首次明确提出“人权”的概念 提出“天赋人权”思想
人权观念 的诞生
文艺复兴(14-16世纪) —“人性之美”
启蒙运动(17世纪起) —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 ”
……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 曲径成通衢(qu),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ye)。
近200年
“人人生而平等”
“我有一个梦想”
想一想:
这说明什么问题?
在那时,真正实现人权仍然是个梦
西方人权的历程
文艺复兴
1963年8月28日 43年
古代社会被压 近现代人民 当代世界
西方人权的历程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古代社会被压 近现代人民
迫者争取人权 争取人权的斗
的斗争
争和成果
极其有限
人权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时间
名称
在人权史上的影响
17-19世纪 初
启启蒙蒙运运动动
第一次提出“天赋人权” 口号
1776年7月4 美国《独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

立宣言》 言
1789年
法国
“天赋人权”第一次进入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色山岗上,昔日奴隶 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同席而坐,亲如手足。

残缺之美rBouke de vries的陶艺作品欣赏

残缺之美rBouke de vries的陶艺作品欣赏

残缺之美rBouke de vries的陶艺作品欣赏
来元茜
【期刊名称】《陶瓷研究》
【年(卷),期】2016(0)4
【摘要】Bouke de vries,出生在荷兰乌得勒支,曾在埃因霍芬设计学院和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习。

此后,他又进入英国西迪恩学院学习古陶瓷保护和修复技术。

米洛斯的维纳斯,作为世界女性艺术美的典范,因其芳臂残断给受众留下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的空间,从而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来元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残缺,一种美的梦幻——论塑造树桩陶艺艺术的残缺美 [J], 包志宽
2.寻找残缺美的艺术大师——“树桩型”陶艺艺术传承人、天津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包志宽的艺术人生 [J], 黄雷
3.浅谈现代陶艺造型中的残缺之美 [J], 唐黎标
4.现代陶艺造型的残缺美 [J], 董琛
5.大成若缺·大巧若拙——陶艺设计演绎的残缺美 [J], 孙蒸明;涂国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缺之美的天赋人权说
在西方思想史上,没有一种理论像天赋人权说那样同时具备了这样的特点:第一,深深打动了普通民众的心灵,第二,思想转化成了客观的政治法律制度,第三,理论本身又缺少历史的厚重和智力的纵深。

天赋人权说的现代起源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当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时候,人类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每一个存在物都有自身的价值,同时都有自己的权利,这种权利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国王赐予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换言之,它是一种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权利。

这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就是自然的权利。

17-18世纪的学者们设计出从天赋人权到社会契约的精巧制度:放弃人性中的某些权利,换得一个公共权力来保障自己最低限度的法律上的权利。

这就是政治权力和法律权利的起源。

拿洛克的比喻来说,那就是:在受狸猫和狐狸骚扰与被狮子吞噬之间,我们宁愿选择前者。

政治的权力和法律的约束是对天赋权利的一种威胁,但是它们是不可缺少的制约。

通过社会契约创立了国家和政府,制定了法律,这意味着,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宣告。

当政府和法律置人民利益于不顾的时候,人民有权利废除旧的社会契约,创立新的保护人民天赋权利的政府和法律。

就是这样一种直白的理论,法国人写进了《人权宣言》,雅各宾派以此发动了法国大革命,美国人写进了《独立宣言》,潘恩在它的指引下奔波于美国独立战争
和法国大革命之间。

随着西方文明的扩张和渗透,欧美的天赋人权说演变成了世界性的口号。

“天赋人权”观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权”概念,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起过积极作用,也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利用这一概念、并引申出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权内容提供了基本前提。

“天赋人权”观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使“人”拥有了自由平等的权利。

在奴隶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根本不被当作“人”,而是被当作主人的“物”;在封建社会,广大农奴虽然被当作“人”,但却是“主人的人”,他们对封建地主存在着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仍然没有自由和平等可言。

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观的提出和确立,反映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

它一方面使资产阶级摆脱了封建的政治束缚,建立了本阶级的自由平等;另一方面也使广大劳动群众摆脱了狭隘的封建经济关系和政治桎梏,在政治上和人身上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平等。

这相对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来说,无疑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人”的地位的提高。

20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重新冷静地审视这套理论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这套理论实践效果的有限性和理论本身的脆弱性。

从理论上看,自19世纪开始,天赋人权说就一直饱受抨击,因为这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乃凭空而生,并没有历史的和哲学的根源。

边沁称之为“修辞上的胡闹”,黑格尔视为“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积极狂热”,梅因称之为“纯粹理论的信条”,马克思则用历史唯物史观取代
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称权利并非人生而有之,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了权利的范围和内容。

20世纪之后,涂尔干和狄骥以社会学批判了天赋人权说,认定这个学说只强调了个人的权利,而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合作。

人类本性中既有“个人性”又有“社会性”、人们既要“分工”也要“同求”,也许,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服从义务比享受权利更加重要。

肯尼迪的法律政治学则揭示了天赋人权说内在的矛盾性,人们永远都在利己与利他、个人与社群之间无所适从,天赋人权说不能够给我们肯定和明确的价值判断。

欧洲的后现代主义学者则称,人类永远都在权力和训诫下挣扎,天赋的权利说不过是以文明的压迫代替了野蛮的压迫。

可以说,天赋人权理论所引起的争议与困惑,最为真实而细微地昭示了:具有必死性的人类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寻求自身、社会之起源的努力。

具体言之,当那些历史的尘烟随着时间流逝化为空无,当古代的宗教、礼仪等社会建制遭逢现代性的侵袭,当现代人突然如“被抛”般落入“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夹缝,人们如同尼采所说:像一艘没有航向的船,舵手面对的是无边无尽的海水,流动而毫无根基。

人们抛却了“上帝”的佑护,但他们却无法逃脱柏拉图早已写下的断语:人之世界终究需要神的指引和安守。

只是,在“祛魅”之后的世界,新的造神运动所造就的神乃是人本身。

这是人类命运的吊诡,也是历史与理性的狡计,它让人绝望,因此让人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