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单元第16课课时跟踪训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1)
5.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3 (人教版必修2)基础训练1.中国轮船运输业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是在……()A.20世纪70年代后B.20世纪90年代后C.20世纪80年代后D.20世纪60年代后解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在交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答案:B2.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修筑的铁路是…()A.胶济铁路B.宝成铁路C.兰新铁路D.京九铁路解析:胶济铁路是1898~1904年德国在山东强行修筑的从青岛到济南的铁路。
答案:A3.1903年,一军人从满洲里至哈尔滨探亲,他可能…()A.没有直达的火车可坐B.先坐沪宁铁路一线的火车到南京再转至哈尔滨C.乘坐东省航线飞机D.乘坐东省铁路一线的火车解析:沪宁铁路1908年才开通,故B项错误;1909年中国方有第一架飞机,故C项错误。
答案:A4.公路修筑技术传入我国是在()A.明末清初B.清末民初C.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D.建国初解析: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后来,汽车相继在各大城市出现。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我国。
答案:B5.下图中所示列车线路最早在哪里开通()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性运营的磁悬浮列车线路A.日本大阪B.美国纽约C.中国深圳D.中国上海解析:2003年,上海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性磁悬浮列车线路。
答案:D6.下列哪条航线的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A.北京——上海B.北京——天津C.南京——上海D.广州——香港解析: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答案:B综合运用7.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上海——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B.广州——中国第一个有线电话交换所C.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D.无线电报——20世纪初民间普遍使用解析:中国第一个有线电话交换所出现于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出现于台湾;无线电报在20世纪初民间使用较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2022
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
这在本质上表明(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D.美国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调整”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3.1850~1914年和1950~1973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
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B.对东方的殖民掠夺C.科技革命推动发展 D.美国扶植欧日经济4.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
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6.“……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该言论适用于评价( )A.“混合经济”B.“苏联模式”C.西方“福利国家”制度D.“新经济”7.供应学派主张“供给创造需求”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派别,80年代该学派的理论被里根政府采纳,以应对美国当时的经济“滞胀”。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C.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2.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A.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3.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D.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4.“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
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
”材料认为近代报刊()A.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B.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D.人们更愿意去报刊中寻找真相5.电灯初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
后来则非常欢迎,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
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6.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氛,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文化、平民教育、新妇女等。
2019-2020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跟踪训练1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训练(十六)一、选择题1.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B.进行社会改革,改善生活条件C.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D.发展科技教育,实施科教兴国[解析]注意题干要求“最重要的一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迎来了黄金时代,主要原因在于推行凯恩斯主义,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故A项正确;B、D项不是最主要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故B、D项错;实行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主要是德日战败国,不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
[答案] A2.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
这里“藏富于民”指的是()A.“经营者革命”B.“人民资本主义”C.福利制度的建立D.实现企业国有化[解析]惠普公司的这种状况,实际指公司的股票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有,而是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故选B项。
[答案] B3.1961~1971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5233亿美元上升到10634亿美元,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A.重商主义B.自由主义C.凯恩斯主义D.计划经济评论[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是凯恩斯主义,故C项正确。
[答案] C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经济计划与前苏联的经济计划相比,其主要不同是()A.指令性B.干预性C.指导性D.计划性[解析]指令性是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特征,故A项错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对经济进行一定干预,故B项是二者共同点,故B项错误;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进行指导,减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延缓经济危机的到来,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指令性不同,故C项正确;二者都对经济有计划性,区别在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执行计划时具有指导性,而计划经济则是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执行计划,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第2册课后习题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孙中山曾为南洋路矿学校题写“造路救国”四字,甘地则发出过“回到纺车去”的倡议。
他们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A.非暴力不合作B.顺乎世界之潮流C.争取民主自由D.致力民族自强,而甘地发出的“回到纺车去”的倡议也是为了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二者的主题都是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故选D项,排除C项;甘地的倡议属于非暴力不合作,但是孙中山的题字不属于,故排除A项;孙中山的题字顺乎世界之潮流,但是甘地的倡议则是与之相反,故排除B项。
2.甘地曾说: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
但是我犯了一个错误。
怎么能责怪曼彻斯特呢?我们穿着曼彻斯特的衣服,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
当我觉察到孟加拉人的勇敢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
材料表明甘地( )A.主张用非暴力手段争取民族独立B.提倡手工纺织,抵制机器生产C.采用不合作的方式发动民众D.倡导民众抵制西方一切文明,所以曼彻斯特才生产它们”“在该管辖区内,没有纺织厂”可以看出甘地主张以手工纺织来抵制机器生产,故B项正确。
非暴力争取民族独立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采用不合作的方式发动民众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D项抵制西方一切文明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某历史人物在其《独立誓词》中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争取独立自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暴力。
我们准备……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
”该历史人物是( )A.甘地B.孙中山C.华盛顿D.凯末尔,争取独立自由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暴力。
我们准备……采取文明的抵抗,包括不纳税在内”可知,这是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A项正确。
4.1918年,埃及资产阶级民族运动领袖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还要求到巴黎和会申诉,这说明( )A.埃及独立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B.埃及独立寄希望于巴黎和会的帮助C.埃及民族资产阶级担负着民族解放的重任D.埃及独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帮助,故A项错误;材料虽然涉及要求到巴黎和会申诉,但是并不能说明扎格鲁尔等人寄希望于巴黎和会的帮助,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为实现民族独立进行的一系列努力,说明埃及民族资产阶级担负着民族解放的重任,故C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国际社会的帮助,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习题
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A.近代社会转型曲折艰难B.晚清改制缺乏社会基础C.国人思想守旧不愿革新 D.士大夫研习西学已成风尚2、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口:“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一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3、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是幸运的,可不同的城市,机遇也不一样。
生活在下列哪一城市的孩子能有幸目睹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A.天津B.北京C.广州D.武汉4、1866年7月22日的《上海新报》,刊登了一则介绍英国机器图画的广告,内云:“本馆新到英国寄来画图一箱.镌刻工细,奇巧非常.本馆陆续印诸新报上,俾寄来新制之器皿,既能增人见识,复可开人心思,凡西国时尚之器,华人可一目了然.…如合己意,不论农工商贾,何妨自行买来,以应必需之用.”对上述材料理解有误的是()A.《上海新报》应该是外商在华创办的中文商报B.该广告极力向中国推销机器及产品C.广告促使农工商贾纷纷购买机器D.新报广告增长了国人对西方器物文化的见识5、下图反映了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变化.以下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评述,正确的是A.互联网将逐渐取代其它大众传媒B。
中国从2005年开始接入互联网C.互联网将很快成为“第一媒介”D.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人民生活6、1908年,《申报》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连续报道其病情的变化消息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文章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随堂练习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 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论性报刊的比重大,反映不出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政论性报刊所占比重,可知报刊关注政治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放弃实业救国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错误。
2.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上,评判委员会的评语是: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
这部获得“荣誉奖”的影片是( )
A.《定军山》B.《风云儿女》
C.《渔光曲》D.《歌女红牡丹》
【答案】C 【解析】《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故选C 项。
3.《喜羊羊与灰太狼》《快乐男生》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
A.艺术鉴赏性
B.传播信息作用
C.娱乐功能
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可知,《喜羊羊与灰太狼》《快乐男生》这些节目都是愉悦身心的,体现了电视的娱乐功能,故选C项。
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五单元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2018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这反映出当时( )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答案 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
2.(2019河南焦作模拟)1914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的《报纸条例》,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
这说明当时政府( )A.极力维护辛亥革命的既得成果B.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C.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D.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进行规范答案 B 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当时政府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故B项正确;《报纸条例》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不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更不是为了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进行规范,故C、D两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3.(2018河南八市联考)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
这表明《申报》( )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答案 A 材料中体现的是《申报》为弥补《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着重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以此扩大销路。
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没有涉及《申报》适应政治斗争需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据1903—1905年江浙地区多个城镇的调查统计,这些地区共订购报刊62种,共20227份,其中有11000余份多为私人订阅。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时检测及参考答案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A、新兴产业兴起B、劳动生产率提高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D、改善人民生活2、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A、推行国有化政府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C、制定经济计划D、加大科技投入3、20世纪西欧各国经济相对稳定并持续发展的时间是在()A、30年代中期B、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后期C、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D、70年代后期4、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A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B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C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D推行国有化政策5.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二战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主要表现有: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②普遍推行“人民资本主义”③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④实行“经营者革命”,扩大“新中间阶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6..“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A.积极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B.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D.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7.“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①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②改革社会制度③实行计划经济④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②③8.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映了A.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变革B.西方各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逐渐消失D.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9.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实施期间的言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不是作为一桩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2021-2022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xx·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考试)“当颇富文采的人开始于发表政论性观点——一种朝廷严格禁止的,只能在通商口岸的保护下才有可能从事的活动时,中国报刊业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
”材料是要说明( ) A.清政府严格禁止中国报刊业的发展B.中国报刊业局限于报道新闻C.政治变革运动推动中国报刊业的发展D.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归功于通商口岸的设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从题干来看,报刊业的发展“最终超过了纯粹事实报道的水平”开始于发表政论性观点,这与社会政治变革运动的推动有关,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xx·南京高一检测)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A.都创办于19世纪末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解析:《中外纪闻》《国闻报》都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报刊,《国民报》是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故A、B两项不是三者的共同点;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作用;维新变法运动与辛亥革命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C项是其共同点。
答案:C3.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解析:《大公报》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三项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
答案:C4.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地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 )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来看,其背景为民国成立,①④说法与史实不符。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作业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08年,《申报》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连续报道其病情的变化消息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脉案”和药方。
在报道中,文章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
据此可知,当时《申报》A.刊发的消息主要来自官方通报B.重视新闻报道信息的准确性C.该报的相关报道成为独家新闻D.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标准杂乱2、下图《谣言宜禁》刊登于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其上配有文字:“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
乃近有匪徒造谣言,谓电报局所用电气系以死者之魂炼成。
故专收人家供奉之神主牌,每牌值价洋四五十元,须在三年以内者方为合用。
”上述图文信息从侧面说明了A.谣言散布阻碍了通讯工具应用B.晚清时期社会生活实现近代化C.大众传媒关注科技成果的传播D.民众普遍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3、《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
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
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⑧B.②⑧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有资料说:“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自唐代起,中国就有了邸报。
但邸报的作用仅限于传达朝政信息,所载内容无非是皇帝诏令,诸臣奏议与宫廷动态而已,且只供官吏士大夫阅览。
及至晚清,欧美传教士和商人来华办报,将西方报纸模式输入中土,开启中国近代报业之端绪。
从上述资料中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报纸起源的信息是()①唐代“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②晚清时中国有了近代报纸③“邸报”是官吏士大夫创办的私人性质的报纸④中国近代报业是欧美传教士和商人开创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晚清的留日学生刊物多以《四川》、《江苏》、《河南》、《江西》、《新湖南》、《浙江潮》等命名,欧集甲在长篇文章《新广东》中提出“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同步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同步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 娱乐大众 B. 报道国内外大事 C. 宣传政治主张 D. 传播商业信息2.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是( )A. 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B. 1888年建的宫廷专用铁路 C. 粤汉铁路 D. 1909年京张铁路3.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C. 通过电视了解到了武昌起义的消息D. 在外出时,被人强行剪掉了自己的辫子6.不少学者认为,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边远地区的孩子选择想要学的课程,得到全球最好的教师,我们可能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 A. 有线电视B. 无线广播C. 卫星电视D. 互联网7.1903年,山东第一份《济南汇报》创刊,以后,《济南日报》等多种报纸在济南陆续出现,读报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报刊对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8.2019年3月11日,日本突然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
15分钟后,这一不幸的消息已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
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①报刊杂志②电影③电视④互联网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9.以下有关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或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 B.在客观上会带来更为复杂的犯罪问题C. 便于人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D. 互联网上面的信息大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10.1905年诞生了中国第一部电影A. 《定军山》 B.《风云儿女》 C.《渔光曲》 D.《霸王别姬》11.中国“天宫一号”飞船成功升空,中国迈出了组建太空实验室的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清朝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并且被人们所接受。
A 项说法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D
2.下列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发展状况的表述的是()
A.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B.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办
C.刊物的种类有所减少
D.党报党刊发挥主导宣传作用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恢复了生机,刊物的种类急剧增加,而不是有所减少。
答案:C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①《红色中华》②《新华日报》③《解放日报》④《文汇报》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20世纪前期中共创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红色中华》等报刊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范畴内,而《文汇报》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报纸。
答案:A
4.下列影视作品中,标志着我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是()
A.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渔光曲》
D.《风云儿女》
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它标志着我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答案:A
5.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这座电视台是()
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
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6.以下有关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信息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解析: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各有各的特点,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它们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存在着替代关系,它们都是作为一种新事物出现的,故D 项说法错误。
答案:D
7.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辨识能力。
材料显示清末上海徐园的夜生活包括三项娱乐活动:猜灯谜、看电影和变戏法。
与此对应的说法,只有B项是吻合的。
答案:B
8.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
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
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的能力。
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
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
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
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哪些人?报刊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10分)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6分)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2分)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和作用。
第(1)问依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回答,内容提炼材料,原因要结合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背景回答,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考虑;第(2)问,从报刊的宣传内容可总结报刊的核心内容,特点要依据材料中的
“报刊约120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南……”“推动……促进……”等信息分角度总结;第(3)问需要注意问题的几个限制词,“综上材料”“自办”“当时”,回答意义时,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角度的影响。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方面,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