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6课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点同步解读1.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核心素养聚焦1.课前思考:古代的大众传播媒介都有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变化和发展?报刊、影视、互联网作为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各有什么样的利弊?你认为目前什么方式是人们使用最多的传媒方式?2.通过观看老电影和使用E-mail的实践等活动,加深对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并正确对待各自的利弊,尤其对互联网,在肯定它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要对其弊端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3.以“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朋自网上来,不亦……”或者《我与网络》为题,写一篇小文章,要反映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并能表达出自己对网络的看法。
4.设计一张表格,调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给同学们提几点关于使用网络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2)通过对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3)通过学习近代传媒的发展变迁,比较出四大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等文化媒介的学习,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_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A.奉行凯恩斯主义B.实行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西欧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故A项正确。
答案:A2.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
这里“藏富于民”指的是()A.“经营者革命”B.“人民资本主义”C.福利制度的建立D.实现企业国有化解析:惠普公司的这种状况,实际指公司的股票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有,而是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故选B项。
答案:B3.美国股票持有者从1953年的4.2%增长到20世纪末的70%,股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主体的根本原因是()A.企业规模的扩大B.生产力的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解析:题干中的数字说明美国股票持有者大量上升,这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人民资本主义”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B4.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
后者出现的原因是()A.“经营者革命”B.福利国家的出现C.国有化的推行D.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
由于二战后企业经营方面出现了“经营者革命”,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5.一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如果你曾试着工作过,但不喜欢,也可以停止工作。
在富裕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为富有而感到更幸福,与朋友和亲戚们在一起的时间才能带来幸福……而今欧洲国家正在禁止懒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共28张PPT)
问 1931年 《歌女红牡丹》 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题 1935年 结合教材内容,请简述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 《渔光曲》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情 境 《风云儿女》的插曲 后来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六
建国后
20世纪80年 代中期后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称为电 影主题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形成
课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否总结出近代以来报刊 程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小 业的发展史? 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结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红色中华报》 《新华日报》 《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上 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 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 重要窗口
上
问 题 探 究
下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问 提示:时效性不强;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 题 电影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情 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能给观众 境 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五
上
下
退
推进新课
影视事业的发展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代表 《定军山》 影响 标志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上
下
退
课堂导入
《天龙八部》中阿朱飞鸽传书的镜头
上
下
退
课堂导入
俗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 问 题 一想这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今天我们如何传递信息呢? 探 飞鸽传书、烽火传信等。 究
上
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5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课型】高一新授课【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材分析】一堂成功的课需要有一条贯以始终的线索,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魂”。
其实这个“魂”并不难找,教材的编写者往往就会给予一些提示。
譬如人教版教材在单元导入部分,设置了学习建议一栏,提出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可以作为对课程线索的参考。
具体来说本单元的学习建议有二,其中第一点提示:“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导致这种变迁的因素。
”我们注意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二的第16 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3 课,其他两课分别是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和第15 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单元中各课标题均使用了“变迁”一词,说明其正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本课的主旨不仅在于罗列报刊、影视、互联网各自的发展历程,更在于让学生体会一百多年来,由大众传媒之进步所引发的社会生活方式转变。
学习建议的第二点则提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学习本单元的内容,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就本课来说,从报刊的照搬模仿,到互联网与世界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发展,其背后是中国对世界的不断追赶、靠拢、甚至超越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容设计中,需要在兼及世界传媒演进背景的基础上,建立将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一隅的视野。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现代报刊发展的两个阶段(洋人办报阶段与国人办报阶段),知道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知道影视在我国普及的大概过程;简单叙述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2、理解报刊业、影视业及互联网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3、分析影视业繁荣的原因,评价互联网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形成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6课
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宣传、发动。
历 史 必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
修
② 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特点 (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 办的。 (2)“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 期刊。 (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大部分报刊都是为适应政治斗争的 需要创办的。
(4)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__革__命__战__争__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
主题。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2.电视事业 (1)诞生:1958年,__北__京__电__视__台___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普及:_改__革__开__放___后,电视逐渐普及。
新文化运动时 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_民__主__科__学___
期
思想
发展
20世纪前期
中共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 _《__新__华__日__报__》_《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人民日报》_《__红__旗__》_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的内容也比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
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 材料一反映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
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 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原因:列
高中必修二历史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件(27张PPT)(共27张PPT)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课标要求: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回顾: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1)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2)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政府大
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战后西方国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
目的: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有序
特点:指导性(不是指令性)
△思考:有了经济计划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不是计划经济?
不是,因为计划经济的特点一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企业没 有自主权,二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三是用排斥市场的指令 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资本主义用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经济,企业是独立 自主的经济实体,其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 ,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和指导,所以,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
一些大企业通常把股票划分数百万份上市销售,同时鼓励公司职工个人购 买。如20世纪末,美国约有70%的人直接或间接持有股票。1986年,日本 持股人数为2210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20%,日本东芝公司每个工人都 拥有公司的股票。
德国的西门子公司,1996年营业额达118亿马克,但西门子家族只 拥有公司股票的4%左右就控制了西门子公司。 美国的股票总值中,占 90%的居民只有11%的股票,而10%的最富有者占了63%的股票。小股 东虽有权参加股东大会,但不能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施加影响。 【思考】持股人数的不断增长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 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 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活总值的16% ;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
状元365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
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
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
大变化。
状元365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 年的唐代《邸报》(一说源于西汉初期),是世界上现存 最古老的报纸。 世界上最早印刷出版的周报是: 1609年德国的《新闻报》 最早的日报是: 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 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是: 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
三、互联网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 互联网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风靡全球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2、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1996年10月,上网人数62万; 4、1999年底,上网人数890万; 5、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 580万,居世界 第五位; 6、2003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6 800万,居 世界第二位; 7、截至2009年1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2.98亿。
状元365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翠岗红旗》
新中国成立以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 命战争题材的故事纷纷被搬上银幕。
状元365答疑网 中小学在线互动答疑领导品牌
电影发展历程
时期或时间 1905年 1931年 1935年 1935年 建国后 20世纪80 年代中期后 代表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 《风云儿女》 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中国电影从无声走向有声的标志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其插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歌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主要的 电影题材 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历史必修二第十六课
1、报刊业的兴起阶段
表现: A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申报》 B )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昭文新报》 (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 ——《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传 播的重要性、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前所 未有。请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 哪些方式获得信息?
书籍、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互联网……
“知讯者生存!” ——广告 语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报纸的故乡在哪?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 的故乡在中国。” 西汉的邸报,是官员间
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作用: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题辞: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
①时效性不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 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2.电视事业
(1)诞生:
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
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于 1958 年 5 月 1 日试验播出,标
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
2. 戊戌变法前后,报刊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革命派办报同维新派展开论战3.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6.改革开放后,除党报党刊外,专业性、娱乐性报刊纷纷出现。
追求新闻价值,扩大信息量和报道领域。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2.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日趋丰富,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互联网的兴起1.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随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1994年以后正式接入互联网2.第四媒介,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生活更加方便和快捷,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前言: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在广州创办,这是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而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则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是报刊这种大众传媒的起步阶段。
总结:1.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的发展,反映出科技发展带来媒介手段的不断进步2.不同历史时期,各种媒介手段发挥作用的程度各不相同3.媒介手段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快、越来越广地获得信息,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
网络媒介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相比,有哪些优势?1.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43
12345 6
5.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中国将举行阅兵式等隆重纪念活动,共同捍卫二战 胜利成果。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第一时间获知这一盛况可通
过下列哪一途径( ) A.电影 C.杂志
B.书籍 D.互联网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44
12345 6
6
3.繁荣 (1)除党报党刊外,各种专业性、 娱乐性 报刊创办起来。 (2)各报刊把真实、及时、客观和讲求 新闻价值 作为自 己的发展方向。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7
误区警示 报刊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 治生活,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影视 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需求,其次是影 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21
探问题 材料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 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操,遂致力 于办报,藉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22
(1)据材料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答案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 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23
(2)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你如何看 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 答案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国报刊在列强 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 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 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6课.
“黄金时代”
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是在以私有制 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经济运 行基本方式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 发展要求、巩固资本主义统治而对其 生产关系进行的某些局部调整。它以 不同的类型和方式促成了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 义的基本矛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 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同期 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 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 上升到72%。 材料二: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 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英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 38% 60% 法国 2% 38% 60% 日本 3% 40% 57%
课标要求: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 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背景 (1)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 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2)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 (3)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迫 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国公 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 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 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 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 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 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 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巨大的负担。 连现今的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都感慨万 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得过头了。
高一历史必修二16课
本节知识框架
原因
战后资本 主义经济 的调整
影响
内容
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调整
福利国家出现
企业调整 “人民资本主义” “经营者革命”
“黄金时代” “滞 胀”
一、历史背景
1,三十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调整
(一)、国家宏观调控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
在发达国家中,美 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
比重最高
(一)、国家宏观调控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
2、建立福利制度
①前提条件
②福利资金构成:
③福利种类:
④特点: ①变化、②种类繁多,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⑤实质: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⑥影响 积极:使----生活得到保障,缓解了-----,扩大了--------消极: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福利国家
失业了也不怕
瑞典实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些保障 主要有六大类:
三、养老保障,全国所有人无论有没有工作过都可以在年 满65岁后领取到最低限额的养老金。
法国:一男子24年未工作 靠政府救济过富足生活
44岁男子提尔里·F 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 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 他开一辆黑色阿尔法·罗米欧豪华跑车,住在上流社区 的公寓中。他一直靠一项名为“特别互助救济金”的 福利补贴维持生活,每个星期为99.75欧元(大约 1000元人民币)。除了每月要支付23.88欧元房屋贷 款之外,所有开销都由政府埋单。此外,他可以享受 免费医疗。24年来充分利用制度中的漏洞,成功地令自己
高一历史必修二16课课件
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跨学科学习的意义
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学习,学生应思考 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以促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课涉及到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学科 领域,学生应认识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以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明朝实行皇帝制度,皇帝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官僚制度
明朝建立了严格的官僚制 度,官员的任免和升迁都 由皇帝决定。
监察制度
为了监督官员的行为,明 朝建立了监察制度,设立 了都察院等机构。
明朝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明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 业发展,限制商业活动。
海禁政策
为了防止海患和外敌入侵,明朝实 行了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
1 2
手工业的繁荣
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 得到提高。
商业贸易的兴盛
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商业城市增多,商业资本活 跃。
3
海外贸易的拓展
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贸易往来 增多。
思想的变革与冲突
儒学的发展与变异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在传承中有所变异,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等新 学派。
郑和下西洋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强大国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还为后来的中外交流奠 定了基础。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在明 清时期逐渐传入中国的过程。
随着欧洲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 ,他们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 文化知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的变革和进
本课详细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学 习,学生应能掌握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经济 中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二第十六课
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繁荣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 原因 ( 1) 外国人办报潮流的推动及利润的吸引。 ( 2)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 3) 近代资产阶级宣传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 无产阶 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都需要通过报刊。 ( 4) 科技的发展、政府的政策等。
2. 特点 ( 1)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 2) 反映时代的主题。 ( 3) 种类不断增多, 内容不断丰富, 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 密切等。 3. 影响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报刊成为宣传改良、 革命和新文 化的武器, 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
点击思维
1. 中国近代几种重 要报刊
知识梳理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 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 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 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为夺取革 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新中国成立后 ( 1)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 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 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 2)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其他类型的报刊, 在介绍学术文 化、社会生活方面, 内容丰富。
一、选择题 1.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 直报中分, 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 万 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 D 本题主要考查报刊这种近代传媒的社 会功能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一纸 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可判断出报纸 已经有较大的影响力。由“万般提创总由君”可 排除 A 项, B 、C 两项材料无体现。
( 3) 例“ : 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 4) 上网搜索, 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参观博 物馆, 走访调查与本领域有关的人士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了解报刊业发展的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
2.掌握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分析影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重点难点】1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2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兴起
19世纪中期前后,(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
②19世纪70年代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
2、发展
①戊戌变法时期,
②辛亥革命时期,
③新文化运动期间,
3、新阶段
①20世纪前期,
②新中国成立后,
4、繁荣
①改革开放后,
【合作探究1】思考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电影。
不久,电影传入中国。
②1905年,
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
④20世纪30-40年代,
【1931年,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⑤新中国成立后,
⑥改革开放后,
2.电视:
①1958年,
②改革开放以来,
【合作探究2】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
三、互联网的兴起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
90年代以来,
1994年,到2006年6月底,
(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外的“第四媒体)
【探究延伸】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那么,网络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18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C.辛亥革命时期的《申报》是政府刊物
D.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2、1905年,中国人首次自己摄制电影并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
步,这部电影是()
A.《歌女红牡丹》B.《渔光曲》C.《风云儿女》D.《定军山》
3、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风云儿女》4、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是下面的哪家电视台的试验播出()
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
C.广州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
5、在电视普及之前和当今对于不方便看电视、报纸的人来说,他们了解信
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是()
A.听评书B.收听广播C.看电影D.欣赏京剧6(2007·海南历史14)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7、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下列活动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的有()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
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A.①② B.②④ C.③④D.②③
8、(2010·海南单科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
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
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