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认同: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2.价值观培养:
(1)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传承和弘扬民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重大战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3.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口述历史、课堂讨论等方式,获取和整理历史信息。
4.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内容:设计有关抗日战争的选择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方法:采用个别提问、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和问题实质。
2.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重大战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教育学生珍视和平,反对战争,关爱他人,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1)

第16课抗日战争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军民的抗争难点:如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探索课堂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的三、教学方法:设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全民族抗战1.卢沟桥事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历史纵横”栏目中列举了四件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提问学生:这四件史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
面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
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教师在讲述时可利用教材中“学思之窗”栏目,列举了从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到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过程的史实,然后提出问题: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学生思考一下,它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中国的过程有什么必然联系?2.全面抗战路线面对日本的侵略,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引导学生思考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然后指出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3.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抗日战争开始后存在着两个战场。
一个是正面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一个是敌后战场,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主。
这两个战场都是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面战场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这时期正面战场的特点是努力抗战与节节败退交织并存,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著名的五大会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1.抗日战争的经过: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如侵略中国的目的、手段等,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等。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2.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探讨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角色,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抗日战争的基本经过,包括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日本侵华的侵略行为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引导学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必然选择。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增强他们的历史判断力。
4.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受害者,学会尊重历史、关爱生命。
5.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个人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感悟。
2.针对课堂练习中设计的题目,请同学们进行自我检测,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并在家长监督下完成一套类似的练习题,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指定阅读:阅读教材中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如历史书籍、纪录片等,提高对抗日战争的了解,拓宽知识面。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抗日战争为鉴,追求和平、进步、公正的社会。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深入理解战争背景、具体战役及历史意义方面仍有不足。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兴趣较浓:抗日战争作为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此话题普遍感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胜利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
(1)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歧,以及国内外各种因素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尤其是对民族觉醒、民主运动、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历史图片、纪录片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完成抗日战争相关任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历史思维品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2.学生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形成共识,准备汇报。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a.列举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述其影响。
b.请简要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c.请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章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掌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了解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胜利原因、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
2.强调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3.提醒学生珍惜和平,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和关键战役。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深入分析,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章节之前,学生对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战争等内容已有初步认识。但对抗日战争的具体过程、深层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援助等。
3.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内涵。
4.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6.组织一次抗日战争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竞争意识。
4.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5.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评价,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4.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胜利原因等方面进行梳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教学设计: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战期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抗日战争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抗战精神的传承,以及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深入理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激发学生的思考。
目的: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抗日战争相关的书籍、文章,如《抗日战争回顾》、《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等,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5.小组合作: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某一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抗战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发挥个人作用,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的动力,以抗日战争为鉴,珍惜当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目的:检验学生对抗日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问答题: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简要阐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影响。
-介绍一位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并分析其精神品质。
目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胜利意义,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6课抗日战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抗日战争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能够分析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应对措施,评价其优缺点。
3.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和抗战精神,认识其在中华民族精神传承 Nhomakorabea的地位。
4.能够运用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分析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思维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感教育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抗战先烈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胜利原因。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影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同时,我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如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等。
4.抗日战争的启示:总结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抗日战争对现代战争条件下我国应对战争的战略策略的启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话题:教师提出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新课导入】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
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新课教学】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
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
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
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程兆奇《东京审判研究手册》,转引自《人民法院报》。
教师:中华儿女是否被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吓倒而屈服呢?这张闻名于世的中国士兵肖像,出自当时世界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之手,1938年卡帕在汉口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而这一肖像也成为了1938年5月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人物,这位年仅15岁的国军士兵,精神饱满、目光坚毅有神,他让美国及世界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决心。
二.走进历史之英勇抗击(自主学习P74-P76页并归纳下表)主要战役投影抗战历史地图、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台儿庄战役等历史图片以及凤凰大视野《中国远征军》战果影像资料。
教师:通过地图让学生从空间上了解抗战史实:七七事变后,日军从华北、华东两个方向进攻,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华东方面,日军进攻邻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且为中国经济重心的上海,过敏政府被迫组织淞沪会战;华北战场,日军沿着平绥线、平汉线、津浦线三条铁路线迅速向南推进,国民政府被迫组织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后,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日军溯江而上、自东向西进攻武汉,国民政府组织武汉会战。
武汉失守后,中国丢失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国民政府初期作战失利,但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日军继续周旋,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战略相持阶段。
在正面战场以及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以及全民族的共同抗击下,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日军无条件投降的消息。
三.感悟历史之北定中原这幅图片反映的是1945年9月9日9时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投降仪式,会场中央是日军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为了这一刻,中华民族足足等待了八年。
1.合作探究一:抗战胜利的原因材料一:至9月22日,中央通讯社播发《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中共中央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材料二:在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武汉成立了中国工人抗敌总会、中国青年救亡协会、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组织。
同年秋,八路军一二零师李井泉率领大青山支队挺进绥远,与当地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河北等地先后成立数十支回民抗日武装……——李云峰《二十世纪中国史》材料三:1937—1945年海外华侨捐款统计(以法币计)——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以上三则材料说明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材料四:据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共向中国提供飞机924架、坦克82辆、牵引车602辆、汽车1516辆、大炮1140门、轻重机枪9720挺,步枪5万枝、子弹约1.8亿发,炸弹31600颗、炮弹约200万发……——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材料五:据统计,从1942年1月到1944年9月,美国援助中国的军火器械即有:飞机326架,战车防御炮362门,各类火炮657门,迫击炮514门,火箭筒1030具,战车防御炮1269挺,重机关枪3044挺,手提机关枪16690挺,步枪21000支,手枪442支,各类子弹26950万发,各类炮弹90万发,各种汽车700余辆。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2)以上两则材料又说明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2.合作探究二: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教材P77页内容,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
材料一:抗战后期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提升,延续了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最终名列四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抗战使中国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带走到中心舞台。
——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材料一说明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材料二:中日战争前,日本是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工业年产值达60亿美元,中国现代工业微弱……年产值只有13.6亿美元;日本能自制大炮、坦克、飞机,中国缺乏生产能力。
日本有庞大的海军和航空队,海军居于世界第三强国(仅次于美、英),飞机2700架,全国总兵员数(含后备、补充兵员)448万人。
中国海军、空军非常幼弱,飞机只有340架;陆军现役兵员170余万人,但装备、训练远不及日本军队,且无后备役兵员。
——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材料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不仅收回了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占的领土,也收回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占的中国东北三省和热河等国土,并且收复了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列岛,洗雪了国耻。
——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2)材料二、三说明抗战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材料四:1937至1940年日本陆军步兵师团兵力分布(3)材料四、五日本陆军步兵师团兵力分布表,说明抗战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材料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约场景、抗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4)材料六中的四幅历史图片,说明抗战在近代中国反侵略历史上处于怎样的地位?是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四.感悟历史之军国迷途材料一:1881年,日本军阀山县有朋主持编纂了详细论述中国军备情况的《邻邦兵备略》,提出了日本的侵略方针和步骤,即第一步侵略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略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全世界。
这就是著名的“大陆政策”。
——李云峰《二十世纪中国史》材料二:1930年春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1931年达到顶峰,国内企业纷纷倒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日本大肆宣扬日本的“满蒙生命线”受到威胁,并宣称“满蒙问题”靠外交方式已无法解决……——李云峰《二十世纪中国史》材料三:1931年7月,蒋介石声称“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
”“故不先剿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即不能御侮;不先剿平叛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即不能攘外。
”——李云峰《二十世纪中国史》材料四:1937年上半年始,美英法三国工业生产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21.9%、9.5%和15.5%……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国的实力,为保持自己的殖民地和海外利益,英法美对德意日的步步进逼政策姑息迁就,以赢得喘息和恢复的时间。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在满洲危机中苏联嘲笑国联恢复和平的努力过于微弱,但在其他方面并不触怒在北满的日本。
莫斯科如此渴望讨好日本……这些行动的背景是苏联唯恐卷入对日作战……——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五:(表一)1937年7月前中日国力比较表(表二)1937年7月前中日陆军师实力比较表——蒋纬国总编《抗日御侮》,转引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合作探究三:根据以下材料分析归纳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制定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共对峙内战,提供可乘之机。
英法的绥靖、苏联的自保。
中日国力军力相差悬殊。
【课堂小结】抗日战争【结束语】战争的硝烟过去不及百年,许多人除了残留着抗战那个空洞的名词之外,一无所知。
人们忘却的不仅是侵略本身,更忘却了那一代人抗争的初衷:侵华日军的所作所为践踏了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尊严、自由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因此,纪念就不单是防止侵略本身,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防止类似践踏人的基本权利那样的悲剧在这片土地上重演!【结束】《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重要将领由右缓慢移动至屏幕左方,以缅怀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