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合集下载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

白芍说占有优势



桂枝汤整个方义是以“养正力大,发汗力小”为 主,且“汗出”者用之。而汗出的病机是风阳伤 卫阳,卫外失司,且风主疏泄,营阴外泄而为汗, 白芍具有敛汗收阴之作用。 吴谦云:“凡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 表虚,宜桂枝汤主之。……芍药酸寒,酸能敛汗, 寒走阴而益营。” 因此,临床多用白芍,尤其当太阳病误下而传太 阴之时,见腹时痛者,更当倍白芍以补营血之虚。

另一种思路:拆方与合方

桂枝汤可看作是《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合芍药 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其中桂枝甘草汤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 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病机是阳伤而气不 足。 芍药甘草汤主治:“两足当热,胫上微拘急”。 病机为阴伤而血不足。 两方合用则有调和阴阳气血之效,再加姜、枣, 既能增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又能增强调理脾 胃之效。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 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 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外证得之, 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枝药性回顾

桂枝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具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功效。《本经疏 注》载其功能包括和营通阳,利水,下气, 行瘀,补中等。
桂枝加芍药汤


(279)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非脏虚寒症 (273)因为:无吐利,病不在脏。(太阴经脉走 腹)。属太阴指太阴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太阴 中风-桂枝汤。)+芍-养血柔筋,和里缓急。 经脉受邪,气血失和后发展:
太阳病兼里虚寒

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先补里, 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因为里气刚复,不受 纯辛温。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演讲人
202X-06-08
01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编委会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编委会
02
主编简介
主编简介
03
黄煌序
黄煌序
一.
04
目录
目录
一.
05
第一章 表证类方
第一章 表证类方
06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06
(六)桂枝 去芍药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八)栝楼桂枝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九)桂枝加厚朴杏子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十)桂枝去芍药加皂荚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二十二)黄芪芍药桂枝苦酒 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二十三)防己茯苓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其加减类方
(二十四)防己黄芪汤
01
【方解】
02
【仲景 有关的 论说】
一、桂枝汤及 其加减类方
(二十五)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
01
【方解】

(四十六)苓甘五味姜辛
夏汤
4
(四十七)苓甘五味姜辛
5
夏仁汤
(四十八)苓甘五味姜辛

桂枝汤

桂枝汤
桂芝要炒姜枣【方剂名称】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寒气入胃,吐虫,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
桂枝汤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2.对汗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
分泌亢进,也能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3.抗炎镇痛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对抗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
鼠足肿胀,对小鼠甲醛性足肿胀也有抑制作用。还能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发
生数,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反应潜伏期。
4.抑制流感病毒和病毒性肺实变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减
少肺组织中增殖的病毒颗粒数量。以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角叉菜胶性足肿胀、
炭末廓清功能为指标所作的正交设计实验结果显示,桂枝汤全方抑制病毒性肺炎,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的作用显著强于组成药味的各种组合。方中各组
方歌(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四)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明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桂枝汤加/减/换三方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 桂枝汤加减应用(一)
讲课提纲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加附子汤 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②汗出恶风者,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14)
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 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 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③及禁忌。(臣亿等 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 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 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 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 耳。)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病机分析
基本病机:汗后营气损伤,不荣则痛。 身疼痛:营血不足,筋脉失养; 脉沉迟:营虚血少,脉道无以充盈。
桂枝加附子汤
现代应用
1.漏汗证:加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 2.寒痹:取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上肢-加羌活、姜黄; 下肢-加独活、牛膝; 腰背-加续断、狗脊、桑寄生; 顽痹-桃仁、红花、穿山甲。 3.尿频、遗尿: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等。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汤类

桂枝汤类

桂枝汤类:19方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枚十二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本证病程一般较短,平均在15天以下。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证病情变化较大,少则三天,多则半年。

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桂枝二两。

本证病程在二天到六月不等。

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脉促胸满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去掉芍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又兼阳气不足而致微恶寒证。

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再加一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太阳中风兼喘疾,太阳病误下所致微喘及素有喘疾之人。

朴加二两五十杏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病程4天到20年不等。

小建中汤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复因外感邪扰,以致心悸心烦腹中拘急疼痛证。

本方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白芍至六两再加饴糖一升。

病程短者4~5天,长者10余年之久。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后,气营不足身痛证。

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意蕴深。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生姜芍药的量再增加一两,另外再加入人参三两。

桂枝甘草汤主治:表证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之证。

证见心下悸,叉手冒心证。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繁。

叉手冒心虚几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病程短者5天,长者5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汗后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二两悸堪治。

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

胡希恕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3)

胡希恕胡派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 (3)

胡希恕三代经方病案子于归•水无香辛卯兔年冬月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第1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目录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 (7)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7)(一)桂枝汤类方 (7)(二)麻黄解表类方 (1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20)(一)正阳阳明 (20)(二)太阳阳明 (30)(三)少阳阳明 (34)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37)㈠小柴胡汤方 (37)子于归·水无香第2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柴胡桂枝汤方 (38)㈢四逆散方 (38)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39)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39)㈠四逆汤方 (39)㈡茯苓四逆汤方 (40)㈢甘草干姜汤 (41)㈣理中汤方 (41)㈤附子汤方 (42)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42)㈦吴茱萸汤方 (42)㈧旋复代赭汤方 (43)㈨芍药甘草汤方 (44)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4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 (44)子于归·水无香第3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㈡桂枝加附子汤方 (45)㈢甘草附子汤方 (45)㈣真武汤方 (4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医案 (47)㈠乌梅丸方 (4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47)㈢半夏泻心汤方 (48)㈣甘草泻心汤方 (49)㈤生姜泻心汤方 (50)嫡传弟子冯世纶教授案解析 (50)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51)㈠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 (51)㈡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 (51)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 (54)子于归·水无香第4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55)㈤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 (56)㈥小青龙汤治咳喘案 (58)二、阳明病(里阳证)医案 (59)㈠大青龙汤合半夏厚朴汤治小儿咳嗽案 (59)㈡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 (60)㈢附子泻心汤治胸脘痞闷案 (62)㈣大承气汤治神昏谵语案 (63)㈤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治肺部感染、胸胁胀满案 (63)三、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医案 (64)㈠小柴胡汤合橘枳姜汤、桂枝茯苓丸治胁痛案 (64)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 . 66㈢柴胡桂枝汤治感冒案 (71)四、太阴病(里阴证)医案 (72)㈠枳术汤治左下腹包块案 (72)子于归·水无香第5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五、少阴病(表阴证)医案 (73)㈠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感冒偏头痛案 (73)㈡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附子汤治右膝痛案 (74)㈢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治双下肢后外侧隐痛案 (76)六、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医案 (77)㈠乌梅汤治蛔厥案 (77)㈡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腰背痛案 (78)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治腰背痛案 (80)再传弟子案 (82)一、石应轩医案 (82)㈠四逆汤治贲门癌术后亡阳案 (82)㈡四逆汤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心悸案 (83)㈢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面部黄褐斑案 (84)二、赵厚睿医案 (84)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鼻窒案 (84)子于归·水无香第6页复兴中医网胡希恕三代经方医案解析思路子于归·水无香 第7页 复兴中医网三、清峰医案 (86)㈠小柴胡汤治不明原因发热案 (86)四、鲍艳举医案 (86)㈠小柴胡加生石膏治感冒后低热案 (86)㈡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治感冒后干咳案 (88)㈢五苓散加味治腰肌劳损案 (89)㈣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眩晕案 (90)㈤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感冒后乏力失眠案 . 91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案解析一、太阳病(表阳证)医案(一)桂枝汤类方㈠桂枝汤方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桂枝汤方原文解读,方歌方解

桂枝汤方原文解读,方歌方解

桂枝汤方原文解读,方歌方解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复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按语:《医宗金鉴》曰:“桂枝汤,桂枝下有去皮二字,夫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后世注家皆认为是去皮外之粗皮,宜从后世注家。

注:方剂组成中的剂量单位及煎服法皆遵仲景原著,而书中所举病例用药皆用现代重量单位,以下同。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方解】桂枝汤的发汗作用,主要在桂枝、生姜,二者均属辛温发汗药,有健胃作用,并且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气而滋津液,增强荣卫之气。

这里要特别注意,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的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起来用,不致大汗。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枝、生姜的辛散,又用以助大枣、甘草的滋津。

本方既是发汗解热药,又是安中健胃滋液,对于精气虚,不足以祛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之最当,使邪不复留于肌表。

根据其煎服法,以水七升,从每服一升可以看出古时升的容积比较小,只相当于现在的一茶杯,应注意七升水为煎三服药所需。

古人以烧柴之微火煎药,使药物成分缓慢析出而溶解于水中,现代使用煤气灶,其火势较猛,故可以稍多加些水。

服一升就是喝一茶杯。

尤其药后还要喝稀粥,喝粥的量要稍大于药量,以助药力。

遍检全书,仅桂枝汤服法有言啜粥以补精气,又喝药又喝热粥,但仍需多盖棉被,可知发汗力不大。

一时许,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类方目录:1、桂枝汤2、桂枝加桂汤3、桂枝加芍药汤4、桂枝加大黄汤5、桂枝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甘草汤10、桂枝去芍药汤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桂枝救逆汤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小建中汤18、桂枝人参汤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桂枝汤——精选推荐

桂枝汤——精选推荐

桂枝汤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25)桂枝汤6.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7.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8.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9.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10.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234)1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12.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以桂枝汤小和之。

(387)1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第十七篇)14.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二十篇)【桂枝汤古方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桂枝汤的类方

桂枝汤的类方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汤。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 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 均有用本药的机会。故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表气虚弱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 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 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 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 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本条可分五段解之如下:①黄汗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不充于下,故两胫自冷。假如发热而历节黄汗出 者,此属历节而非黄汗。②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故称之为劳气。③汗出不应发热, 汗出而复发热,故谓反发热,乃精怯邪留之候。久久不已,则组织枯燥,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日久,更必伤及荣血而 出恶疮。④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有水气,久久必身瞤,即所谓水气相击,冲逆动经之候。水气攻冲胸中则胸中痛,故瞤 即胸中痛。⑤气冲于上故从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湿著于下,故腰髋弛痛,水气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状。若证之剧 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髋弛痛,而全身疼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亦气上冲的结果,此为黄汗证,无论微剧, 宜以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诸黄疸证,多为瘀热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若见脉浮,为病在表,这时宜用桂枝加黄芪 汤汗以解之。 按:由本条可知,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者,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机会,临证时宜适当选用之, 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验案】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变”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变已确切无疑。 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胸胁串痛,肝脾肿大,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特来 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 伴见腰胯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苔白腻,脉沉细,确认是黄汗之证,乃由表虚湿盛所致,故以调和营卫,益气 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0克 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行走,继依证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二年后特 来告知仍如常人。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方解【方组】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1.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

“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份。

煎时当用微火。

2.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

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

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

(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

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经方剂量与辨证要点

经方剂量与辨证要点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二、桂枝加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六、栝蒌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黄芪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温服。

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

服六七日乃解。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0克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牡蛎9克十三、小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十四、当归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当归12克十五、黄芪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黄芪9克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芪9克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十九、桂枝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方剂组成】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白术12克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术9克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术9克,桂枝12克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皂荚6克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蜀漆9克,牡蛎15克,龙骨12克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方剂组成】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方剂组成】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蛎6克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方剂组成】防己9克,黄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炙甘草6克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方剂组成】防己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三十、桂枝人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组】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组成】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6克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方剂组成】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五味子14克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细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方剂组成】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大黄6克四十一、五苓散方【方剂组成】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第二章·麻黄汤类方一、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去皮尖)9克二、麻黄加术汤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9克,白术12克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薏苡仁18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四、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膏45~100克五、越婢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六、越婢加术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白术12克七、越婢加半夏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八、甘草麻黄汤方【方剂组成】甘草6克,麻黄12克九、麻黄附子甘草汤方【方剂组成】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十、麻黄附子汤方【方剂组成】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十一、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方剂组成】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十二、葛根汤方【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十三、葛根加半夏汤方【方剂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生姜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半夏12克十四、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连9克十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方剂组成】桂枝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克,大枣2枚十六、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方剂组成】麻黄3克,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6克,炙甘草4克,杏仁3克,大枣2枚十八、大青龙汤方【方剂组成】麻黄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6克,生姜9克,大枣4枚,生石膏45~100克十九、文蛤汤方【方剂组成】文蛤15克,麻黄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生石膏15克,杏仁9克,大枣4枚二十、小青龙汤方【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二十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方【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石膏30~60克二十二、射干麻黄汤方【方剂组成】射干9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9克,紫菀9克,冬花9克,五味子13克,大枣3枚,半夏15克二十三、厚朴麻黄汤方【方剂组成】厚朴15克,麻黄12克,石膏30-60克,杏仁15克,半夏15克,干姜6克,细辛6克,小麦30克,五味子14克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二十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方剂组成】麻黄6克,生姜6克,生梓白皮15克,连翘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赤小豆30克,杏仁6克二十六、续命汤方【方剂组成】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石膏、当归、杏仁各6克,川芎3克二十七、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二十八、三黄汤方【】麻黄8克,独活6克,细辛3克,黄芪3克,黄芩5克二十九、牡蛎汤方【方剂组成】牡蛎12克,麻黄12克,甘草6克,蜀漆9克三十、麻黄升麻汤方【方剂组成】麻黄8克,升麻4克,当归4克,知母3克,黄芩3克,萎蕤3克,芍药1克,天门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术1克,干姜1克三十一、升麻鳖甲汤万【方剂组成】升麻18克,当归9克,蜀椒9克(炒,去汗),甘草18克,鳖甲手掌大一片,雄黄5克(研)第三章·承气汤类方一、大承气汤方【】大黄12克,厚朴18克,枳实9克,芒硝18克(分二煎二、小承气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三、调胃承气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四、大黄甘草汤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炙甘草6克五、厚朴三物汤方【方剂组成】大黄9克,厚朴18克,枳实11克六、厚朴七物汤方【方剂组成】厚朴15克,枳实9克,大黄6克,桂枝5克,生姜9克,大枣3枚,甘草6克七、麻子仁丸方【方剂组成】麻子仁30克,芍药24克,枳实24克,大黄18克,厚朴24克,杏仁18克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一、白虎汤方【组成】知母18克,生石膏45-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二、白虎加人参汤方【方剂组成】知母18克,石膏60~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人参9克第五章·下瘀血汤类方一、下瘀血汤方【方剂组成】大黄27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二、桃核承气汤方【方剂组成】桃仁9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分二煎)三、大黄牡丹皮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2克,桃仁9克,丹皮11克,冬瓜子12克,芒硝12克(分二煎)四、抵当汤方【】水蛭(熬)6克,虻虫(熬)6克,桃仁6克,大黄9克五、抵当丸方【方剂组成】大黄27克,虻虫(熬)20个,水蛭(熬)20个,桃仁25个六、大黄蟅虫丸方【方剂组成】大黄(蒸)8克,黄芩6克,甘草9克,桃仁24克,杏仁24克,芍药12克,干地黄30,干漆3克,虻虫40克,水蛭60克,脐螬40克,蟅虫25克七、桂枝茯苓丸方【方剂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八、土瓜根散方【方剂组成】土瓜根、芍药、桂枝、蟅虫各9克第六章·陷胸汤类方一、大陷胸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8克,芒硝12克,甘遂末3克二、大陷胸丸方【组成】大黄24克,芒硝30克,葶苈子18克,杏仁18克三、十枣汤方【方剂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指南]经方传真精简版

[指南]经方传真精简版

[指南]经方传真精简版经方传真精简版胡希恕冯世纶著第一章•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

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

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

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

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

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故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表气虚弱者。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黄芪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一杯煮取半杯,温服。

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

服六七日乃解。

(方解)此于上方去草枣的甘壅和生姜的辛散,增加黄芪补虚实表。

另加苦酒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汗多以致于渴者。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0克。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

桂枝加附子汤即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

(方解)于桂枝汤加人参生姜健胃,增芍药以养液,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脉沉迟者。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消胀除满、理气化痰。

于桂枝汤加消胀满的厚朴,和治咳逆的杏仁,故治桂枝汤证而咳逆喘满者。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牡蛎9克。

(方解)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

而有作用于烦惊、不眠,以及幻觉等神经证,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桂枝汤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而梦交失精者。

十三、小建中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 。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

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当归12克。

(用法)水煎温服。

若大虚加胶饴45克(分冲)。

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

若出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18克,阿胶6克。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加有补血作用的当归,故治疗该方证而有血虚的征候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黄芪9克。

(方解)此于小建中汤中更加黄芪,故用于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芪9克。

(方解)此于桂枝加黄芪汤,增辛温的生姜,而加强散寒作用;去甘缓的甘草,使有利于阳气外发。

此用于荣卫外虚,风寒内侵,因致血痹、身体不仁者。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桂枝汤加芍药,治桂枝汤证而腹满痛者,今去芍药,当治桂枝汤证无腹满痛,而且腹中必虚可知。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温性亢奋药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少阴证者。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桂枝1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过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

由于附子除湿痹,桂枝利关节,增此二味用量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汤,以示与前方主治有别。

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寻味。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白术12克。

(方解)术附为伍,不但逐湿解痹,且治小便自利,故本方治桂枝附子汤证小便自利而不气上冲者。

(见桂枝附子汤条) 。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茯苓9克,白术9克。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利小便的苓术,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小便不利者。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炙甘草9克,炮附子9克,白术9克,桂枝12克。

(方解)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无生姜则不治呕,无大枣则缓中力差。

但术附同用温中利湿作用强,故用于寒湿痹痛效佳。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皂荚6克。

(方解)皂荚辛温,有通关窍排痈脓的作用,故此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蜀漆9克,牡蛎15克,龙骨12克。

(方解)此于桂枝去芍药汤加驱痰的蜀漆、镇惊的龙牡,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而惊狂不安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方解)此于桂枝汤去芍药大枣,故不治腹挛痛,去生姜,故不治呕。

但二药加重用量,则治气上冲缓急迫的作用远非原方所及。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分别捣筛已,合治之。

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杯煎沸纳散6克,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方解)半夏有治咽喉肿痛作用,本方是因其合于桂枝甘草汤中,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咽喉肿痛。

或痰涎多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蛎6克。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而加龙牡,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烦惊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防己9克,黄芪9克,桂枝9克,茯苓18克,炙甘草6克。

(方解)既用防己茯苓协力以逐水,又用桂枝甘草加黄芪实表以和外,不使水气复留于皮中,此即治皮水的正法,故治表虚气冲,水居皮中不去,水气相搏,而四肢聂聂动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防己12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方解)此和上方虽均治水肿,但去桂枝茯苓,故不治气冲身重。

因有白术、生姜、大枣,并增量黄芪,则补中实表的力量较优,故治水气病而身重汗出恶风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

(方解)此即桂枝甘草汤与理中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30--100克,粳米30克,桂枝9克。

(方解)白虎汤加桂枝,实即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

(方解)于桂枝甘草汤加利水止悸的茯苓,和治腹挛痛的大枣,故治脐下悸或痛,而气上冲胸者。

此和上方药物看来无大出入,但于主治大异其趣。

方中无术,则知胃无停饮或少停饮,故不治心下痞硬和眩冒。

但增大茯苓用量,则治悸烦;变加大枣则治腹挛急,并增量桂枝则加重治冲气。

故此治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较甚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6克。

(方解)茯苓伍生姜治心下悸,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治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而小便不利或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生姜12克。

(方解)此于茯苓甘草汤加倍茯苓的用量,又加泽泻、白术,大大加强了逐饮利尿的作用,故治茯苓甘草汤证饮多呕剧而渴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炙甘草9克。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甘草汤加利尿逐饮的茯苓和治咳逆上气的五味子,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五味子14克。

(方解)细辛、干姜温中逐饮,合苓、甘、五味故治痰饮咳而胸满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细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汤,更加逐饮止呕的半夏,故治苓甘五味姜辛汤证饮多而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更加逐水气的杏仁,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而有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15克,大黄6克。

(方解)此于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再加通便的大黄,故治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以上五味为细末,白饮和服3克,多饮暖水。

汗出愈。

以上量作煎剂也可,但水逆证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猪苓、泽泻、白术、茯苓诸利尿药,合以解外降冲气的桂枝,故治脉浮有热、气冲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