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陈瑞春先生话桂枝麻黄各半汤之运用

陈瑞春先生话桂枝麻黄各半汤之运用导读: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其不得小汗,是汗出未透,寒闭而疼,风动而痒,扰及全躯,故身必疼痒。
因为表邪未尽,汗出不透,单用桂枝汤,恐不能发扬卫气,单用麻黄汤,又防其耗伤营血,只有合二方各取其半,是为恰到好处。
《伤寒实践论》—桂枝麻黄各半汤陈瑞春桂枝麻黄各半汤,是一张小剂合方。
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三合,按原方的剂量是一个小剂量的组合。
用以治疗既不可发汗,又不能止汗的太阳病变证。
王邈达说得好:“以其不得小汗,是汗出未透,寒闭而疼,风动而痒,扰及全躯,故身必疼痒。
因为表邪未尽,汗出不透,单用桂枝汤,恐不能发扬卫气,单用麻黄汤,又防其耗伤营血,只有合二方各取其半,是为恰到好处。
”所以,本方治风寒邪遏在表的身痒,能取良效。
临床上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等均可随症择用。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治荨麻疹荨麻疹治以凉血清热祛风为常法。
但临床上亦有风寒之邪阻遏肌表者,其特点是:见风即发,身体暴露部分明显,疹块颜色不甚红,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可以获效。
病案举例一:吴某,女,44岁,图书馆员。
1979年9月2日就诊。
患者荨麻疹反复发作,今全身瘙痒复发半年,发作时以身体屈曲部、头面部、腰部等处多见。
曾住院治疗,使用泼尼松(强的松)、奎宁以及杜冷丁等,但终未能达到控制复发的目的。
口不渴,大便多软溏,纳食一般。
经期提前,量中等,有痛经病史,颜色紫而不畅,经前后头痛。
脉缓稍弦,舌苔薄润。
处方:生地15g 赤芍、白芍各10g 丹皮10g丹参15g 淮山药15g 川贝母6g 防风10g地肤子10g 蛇床子10g每日1剂,分2次服,共服10剂。
二诊:9月26日。
前方服后,可以暂时减轻,但不能巩固。
近日吹风后,发作更甚,疹块不甚红,发后搔抓即转白色,其他无异,脉缓,舌白苔而润。
处方:桂枝5g 白芍6g 炙甘草3g 麻黄5g杏仁10g 大枣3枚生姜3片丹参15g丹皮10g 生地15g 当归10g 川芎6g知母10g 路路通5g服5剂有明显好转,继之服20余剂,基本痊愈。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

江西名医伤寒论研究者陈瑞春运用经方的思路与方法揭秘经方的生命力,贵在临床疗效,其运用的思路和方法,在乎医者在实践中去摸索、深化和总结。
现就个人的体会,陈述于下,以抛砖引玉。
一、正确理解原方《伤寒杂病论》问世,注家蜂起,见仁见智。
有的望文生义,越解越玄,毫无裨益。
笔者认为,对原文的理解,应本着是否指导临床,服务临床为原则。
反之,无论其说得头头是道,亦不可从。
比如,有的注家解释“太阳病”,谓太者,巨也,最也;太阳者,天之与日也,愈云愈远,令读者如坠云里雾中,令后学者作难。
《伤寒论》的原文,朴实无华,实实在在,没有半点虚设的文字游戏。
所以按其原文的排列顺序,如太阳表证的麻黄汤证的有关条文,前后连贯起来看,俨似一份病例雏形。
首先是表证的提纲,其次是主症、鉴别诊断、方药加减运用以及药后的种种变化。
只要前后贯通,表证的理法方药就跃然纸上,眉目清晰可察。
如仅在个别文字上作文章,即使穷极其意也不着要领。
对原文究竟该如何理解?概括地说:一是重原文本意。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概括了表证的主要脉证,故有太阳病提纲之称。
如此解释足矣。
二是注重原文前后连贯。
如“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不能认为有脉浮的、脉浮而数的就用麻黄汤,而应当把“脉阴阳俱紧”结合主症全面认定麻黄汤表实证的脉是浮紧而数,才符合临床实际,才有指导意义。
三是注意无方条文。
如“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气因合,身濈然汗出而解”,是指服用小柴胡汤的疗效。
但如果把原文反其意,读成“上焦不通,津液不下,胃气不和”都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样领悟原文之意,小柴胡汤的临床适应证,就随之扩大。
再如“病常自汗出者”与“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是指桂枝汤证。
临床上凡常自汗出而脏无他病者,皆可用桂枝汤。
笔者曾治一男孩13岁,经常自汗出,入睡更甚,饮食,二便均正常,其他无不适。
脉缓,舌苔薄润。
胸透:肺门处有钙化点,肺纹理增粗。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

【新提醒】陈瑞春谈经方临证体会经方为群方之冠。
近贤岳美中说,非经方不能治大病。
笔者幼承庭训,受父辈熏陶,师长教诲,对经方情有独钟。
从医执教50多年,本着“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的治学之道,几十年在伤寒园地里耕耘,有苦涩,有甘甜,现就粗浅体会,见诸笔端,以飨读者。
(1)辨析病机临床运用经方,首先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以动态的恒动观辨析病机。
临床上碰到一例类风湿的女患者,初则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川乌、草乌等,疗效不错,晨僵消失,疼痛缓解。
但经服药三个多月,两手腕、两脚踝关节却漫肿不消,影响功能活动。
有一次,患者诉背部怕冷,痰多,白带多,据此,改为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加味,服药一周,病者背冷等症状明显改善,手足漫肿有所缓和,继服前药三个月,漫肿全消,步履正常,怕冷,痰多等症状均消,可称临床痊愈。
本案两易其方,所据者病机也。
前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祛风湿痹阻,取得应有的疗效;后者苓桂术甘汤合二陈防己黄芪汤,从中焦饮邪入手,其效更显。
如果执定类风湿的病机就是风湿热痹,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虽取近效,但病无进展。
这势必要推究病机的变化,动态地观察疾病,无疑会提高临床疗效。
再以方为例,桂枝汤能治许多不同的病症,如虚人感冒,夏日腹泻,鼻塞流涕(过敏性鼻炎),自汗盗汗,颈项强痛(颈椎增生),风湿身痛等,但病机都是营卫不和,肺气不足,脾胃失衡等,所以都可用桂枝汤调理,异病同治。
换言之,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方,因而无论用在什么病,只要营卫不和者皆能取效,这就是辨析病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绝不可以病对方,方药对应的方法来用经方,把活生生的经方按几个适应症,分几个症型,那是用不好经方的。
(2)抓住主证主证就是主要证候。
伤寒六经各有主证,细化分析,各经之下每病有主证,每方有主证。
比如桂枝汤发热恶风汗出即为主证,桂枝甘草汤心动悸是主证,芍药甘草汤脚挛急是主证,只要主证明确,选方准确,疗效就明显。
陈瑞春谈经方与时方合用

陈瑞春谈经方与时方合用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我要讲的是经方跟时方合用,这一方面也有很多新的思路,临床上不可能一刀切,我们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因时、因地、因人”,这个方子你不能死守,不能一成不变,这就是我们的法宝。
有的是要治病,有的是要治人。
下面我就介绍一些经方和时方合用的例子,它们之间互相补充,增强疗效。
1、桂枝汤合玉屏风散这个方,原方不要加减,治疗营卫不和表虚证。
如果气虚比较明显的,你就用桂枝汤合补中益气汤。
这个方子经常会用到,后来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变出来的。
所以这些方子我们务必要把它吃透,为什么?因为现在这种生活节奏,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耗气伤津的病人不少。
特别是刚才我讲到的,临床上的失治误治太多了。
我有两个特别典型的病例,一个从春节开始病,到五一劳动节,另一个从五六月份病到国庆节。
我们南方到了五一劳动节基本上穿衬衫啊,他还是羽绒服,戴帽子,我问你是怎么了,他说我就是怕冷,吹了一点风,一身都是凉的。
一看病人以前用过的方子,全是补药,什么都补了,就是没有很好的透表。
我就是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几包药下去就把羽绒服脱掉了,一个礼拜后复诊就穿衬衫了,这个都是因为前面“误表失表”啊。
还有一个,国庆节就穿得很厚,戴个帽子,说从5、6月份感冒后一直没好过,我也是开了桂枝汤,加了一点防风、葛根之类的药,就开两包。
第三天来复诊,这些衣服帽子就脱了一大半,他说你这个药真厉害、真管用。
所以我们治病,头脑要清醒,别人该补的都补过了,轮到你开什么药呢,你也跟着补吗?补肺、补血、补阴、补阳,都补了还补什么?所以我们看病,一定要擦亮眼睛,把前面所有的治疗过程很好的复习一遍,找出他以前为什么没有效,这时候好歹要走一条新路,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桂枝汤合二陈汤这个方子也是临床上很常用的,老慢支,肺气肿,经常容易感冒,一感冒痰就多的不得了,《伤寒论》里面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化痰的作用不是很好。
而桂枝汤合二陈汤效果很好。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
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
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
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
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
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
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
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
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
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
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
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
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类方的运用经验

仲景群方之魁——桂枝汤类方的运用经验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
该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结构严谨,辛散与酸收相配,散中有收,汗不伤正;助阳与益阴同用,阴阳兼顾,营卫并调。
桂枝汤类方的七则验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邓中炎教授运用桂枝汤类方有独到经验,认为桂枝汤及其类方为仲景群方之魁,用于外感可解肌发表,用于内伤可通气血、调营卫、和阴阳、调肝脾。
以下举几例以证。
1桂枝汤治疗慢性鼻窦炎陈某,男,37岁,患慢性鼻窦炎2年,时发鼻流黄白浓涕,伴眉棱部疼痛、头痛,舌淡暗,苔薄白,脉弦。
处方:桂枝12g,白芍10g,生姜6g,大枣5枚辛荑花12g,苍耳子15g,白芷10g,荆芥12g大青叶15g,野菊花15g,法夏12g,胆南星12g甘草6g服上方7剂后,症状大为减轻,续服半月后痊愈。
按:以桂枝汤宣发卫气通鼻窍,加以清热药而寒温并用,适用于该病例寒热并存现象,若方中不加桂枝汤,则诸药上行力大为减弱,难以宣发卫气而透邪外出。
2桂枝汤治疗慢性咳嗽张某,女,23岁,自诉1月前感冒,经抗菌消炎治疗后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消失,但咳嗽一直迁延不愈,时发干咳,少痰,舌淡白瘦薄,苔薄白,脉细。
处方:桂枝12g,白芍10g,生姜6g,大枣5枚白芥子12g,苏子15g,莱菔子12g,桔梗12g杏仁10g,甘草6g服上方3剂即觉咳嗽减轻,服至7剂即痊愈。
按:对于外感后慢性咳嗽,不可再按炎症观点而清热或抗菌治疗。
须以桂枝汤宣发肺卫,祛除余邪,配以三子养亲汤调畅肺气,如此咳嗽才可消除。
3桂枝汤治疗美尼尔氏病李某,女,50岁,时发眩晕,视物天旋地转,耳鸣,似有电扇吹风,泛恶,乏力等症,经确诊为美尼尔氏病。
查形体肥胖,面色淡白虚胖,舌淡胖,苔白腻,脉细弱。
处方:桂枝15g,白芍10g,生姜9g,大枣5枚党参20g,北芪20g,茯苓12g,白术12g木香10g,砂仁12g,泽泻15g,甘草6g 复诊时患者诉服上方3剂后症状大为减轻,再服1月得以基本痊愈。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

记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2017-06-26 龚鹏岐黄龚鹏说起陈瑞春陈老不得不提两位,一位是上海青年名中医高格非师兄(最早了解到陈老是从师兄那里了解到的),一位是我的恩师江西省中医院胡珂老师(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对陈老尤为喜爱)。
格非师兄,80后,本科期间跟师于陈老,江中本科毕业后直奔上海行医,陈老对师兄说“你不负中医,中医定不负你”,来到上海几乎没坐过冷板凳,按师兄的话说“他的中医之根在江中,起初能在上海迅速打开局面靠的就是陈老的诊疗思路”,刘英锋老师曾经评价格非师兄“他学陈老学的很像,他对中医的热爱异于常人”,依靠疗效和口碑赢得了大量忠实患者,如今坐诊于上海的同仁堂等医馆,尽管一周上9个半天的门诊,诊费200,依旧供不应求。
胡珂老师,我的导师,老师说他在四五十岁时因全国优才班机会有幸师承陈老,跟师期间发现陈老的疗效令人满意甚至惊讶,借鉴后验证于临床亦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疗效较自己以前大大增加,尽管跟师时间并不长但对陈老甚是佩服,因而精研陈老著作,广泛借鉴陈老诊疗思路,水平大涨。
如今我老师在省中消化科病人算最多一位,加班托点看完病人是常态,口碑颇佳。
从《伤何研究伤寒论1用经典指导临床,临床必须回归经典,把中医学术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1)《伤寒》、《金匮》、《温热论》等温病学著作(2)李东垣、吴鞠通、叶天士等人都是学伤寒而有所发挥者。
(3)虽然叶天士是温病派,但《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很多,他对附子应用十分自如。
(4)吴又可达原饮是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变方。
2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要在《伤寒》、《金匮》的方药上尊重仲景原意,在临床上去求证,而且要注意原方的整体性。
(1)《伤寒论》方是有固定的病机和方规:麻黄汤-发汗;桂枝汤-调和营卫;五苓散-化气利水;真武汤-温阳利水。
(2)中风偏瘫、口里流涎、语言骞塞-先用温胆汤吃上半年,吃到口涎没有、说话清楚,再加活血化瘀、补气的药,才会有用。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重读陈老(陈瑞春)医案之荨麻疹心病——来源:经方人生的新浪博客

重读陈老(陈瑞春)医案之荨麻疹心病——来源:经方人生的新浪博客•荨麻疹:陈老有陈柴胡之称,对于小柴胡汤及其加减,应用发挥颇多。
其中,对于柴胡桂枝汤一方,陈老就认为乃虚人调和营卫/表里之佳方,常用于中老年人的疾病。
而《伤寒实践论》中荨麻疹的第一案,就是一个老年女性,气血不足,营卫不充,乃至发病。
用柴胡桂枝汤,加防风、秦艽、路路通,疏风外达,乃陈老治疗之惯例。
而第二例,则是青年女性,面部/手臂/胸腹部散见疱疹,搔痒异常,难以入睡;脉缓浮弦,舌淡润苔薄腻。
用柴胡温胆汤,调和表里,疏泻肝胆,加味僵蚕/防风/路路通,疏风透表。
•冠心病:陈老对于冠心病的治疗,与动辄活血化瘀不同,而侧重益气通阳,以下为陈老在"中医治疗疑难病的思路与方法"中对于治瘀的论述: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证范畴,西医用扩张血管药(相当于活血化瘀法)治疗。
然而,从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来看,胸痹一证有痰、有瘀、有痰瘀交阻,而且有气虚胸阳不足之证,如病人胸痹特甚、气不足息、疲软无力等。
因此,治疗本病,补气是主要的,辅以通阳活血化瘀,疗效更好。
常用方为桂枝甘草汤加黄芪、党参(实即参桂保元汤以肉桂易桂枝)加郁金、川芎、丹参、橘络、玄胡、香附等。
全方是在益气通阳、活血化瘀法指导下所组成的。
其中黄芪是主药,用 30g~80g,其他药为 10g~15g的常用量。
方中突出补气为先,辅以活血化瘀,临床疗效是满意的。
这里有两点体会:一是补气即是活血,气血同源,气行则血行,故重用黄芪补气;二是本病以气虚为本(多数病者均为老年),血瘀为标,故不用桃仁、红花破血行血之品,而代之郁金、川芎、丹参之类,即有活血化瘀之功,而无伤血耗气之弊。
临床多年的探索,这样的治法有百利而无一弊,既符合中医的治则,又符合临床实际。
笔者的第一位研究生,以益气通阳法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有效率达70%,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
•肺心病书中有肺心病一例,懒得敲了。
搜到之前陈老有关肺心病的论述如下:从肺心病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它是从气管炎一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一肺气肿一肺心病,这样一个病理过程,时间跨度可长达几十年.西医在处理这类病变,统一治疗的模式是消炎抗菌,控制感染.如果从西医的病理变化来看, 消炎抗菌是无可厚非的.可在临床上,随着病情的发展,体质的动态变化,用千篇一律的抗菌消炎,实难胜病.究其实质就是缺乏整体辨证,无视疾病与体质的关系.中医认识疾病,病邪与体质并重,在治疗用药尤其重视体质,无论是内伤外感的治疗,都概莫例外. 如气管炎阶段,身体壮实,着重祛邪为主,寒甚者以麻黄汤化裁,热甚者以麻杏甘石汤加味,多能中病. 如支气管炎发展至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身体素质要差些,用药则应表里兼顾,如以小柴胡汤,或小青龙汤加味,或桂枝汤合二陈汤等,随症加减,可以取效. 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至肺气肿,此时身体素质再度下降,治疗上则应以补为攻,七分扶正三分祛邪,如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二陈汤,或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或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甚则以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旨在温补肺气为主,以温补而胜病. 若病变属心肺功能损害,发展至肺心病,治疗大法应以补益为主,振奋心阳,补益肺气是主要法则.常用方以真武汤加参芪,金匮肾气丸为基本方,治本为主,兼顾其标.若阴虚者,以生脉散为基础加味.随着脏腑功能损害,阴虚者治疗更为棘手,临床疗效也很不理想.陈老认为肺心病迁移日久,多为脾肺心肾之虚,容易招致外感,往往虚实夹杂,但是以虚为本。
重审桂枝汤

重审桂枝汤重审桂枝汤-JT叔叔方解2012-12-30 13:20阅读:659重审桂枝汤.正文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一般所言的「万方之祖」,「桂枝汤」,也就是敦煌遗卷《辅行诀》中的「小阳旦汤」。
首先,这个病「太阳中风」是怎么得的呢?一般而言,会得「桂枝汤证」的人,常常是身体不很强健的人。
也就是「腠理比较虚疏」的人,当他受到风寒的时候,他皮肤的抵御力不很好,风一吹,就像「吹绉一池春水」那样,风气的振波就透进皮肤,浸入肌肉里面去复制它自己了。
而人体中运行的「气」,在这里可以大分为两种,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荣)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
血管中伴随着血液一起流动的生命能,叫营气;而血管外的肌腠、组织之间的生命能叫卫气。
而无论是营气或是卫气,都来自于两路大本源:一路是吸收食物的精华而传布至全身的脾胃之气,一路是经过命门之火灌注能量而具有生命能的,「足太阳膀胱经」中的「寒水」之气。
一般分辨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二分法,就是说桂枝汤证是「风伤卫」,而麻黄汤证是「寒伤营」。
风气是克土气的(风=木,木克土),所以直接会欺负在肌肉上(肌肉属脾土),侵入人的「卫分」(「分」在这里是「份位」,也就是范畴、领域的意思。
),而「麻黄汤证」的寒气是沉实凝重的,所以窜入人体时它不会像风气一样一大片松松地来,而是像针尖一样刺穿进来,或者直接穿入「营分」,或者直接「同气相求」,附着于属性同属于水、属肾的「骨节」之中。
简单来说,桂枝汤证就是风邪(五邪的属性,容待下一章再论及)传入了人体的卫气之中,也就是大约波及皮腠和肌肉的范围,而还没有穿透进血管、骨节的一种状态。
因为卫气被搅乱了,已经不很强的卫气变得更弱,表阳虚,所以汗流得出来,不会像麻黄汤证那样汗被束住。
而因为肌肉中已有了风邪混入,一再吹到风,身体就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感到很不爽快,也就是「恶风」。
(这和麻黄汤证寒邪被束在里面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麻黄汤证的「恶寒」不只是怕受到寒,而是根本就觉得全身发冷,即使烧到39度半也要裹大棉被,而且骨节很痛,不像桂枝汤证仅是或许会有的肌肉酸痛而已。
试论桂枝汤为中医食疗第一方

试论桂枝汤为中医食疗第一方作者:程大宏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刊名:浙江中医杂志英文刊名:ZHE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年,卷(期):2008,43(7)被引用次数:0次1.期刊论文柴瑞震《伤寒论》桂枝汤应用研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6)本文从<伤寒论>桂枝汤的组成、方义及服法讨论入手,分析与研究了桂枝汤的临床应用,就大论范围而言,桂枝汤原方所治病证多达15种,桂枝汤加减化裁方所治病证则多达32种,可见先贤称桂枝汤为群方之冠,诸方之祖,确是名副其实.并由此提示我们只要熟练掌握桂枝汤组成与方义,临床之际,便可灵活加减,因证化裁,以一方面御百病,事半而功倍矣.2.期刊论文林黄果.徐丹苹桂枝汤方药在《伤寒论》中发挥探微-光明中医2006,21(5)本文从桂枝汤本方、类方、药对和单药运用等方面来探讨桂枝汤方药在<伤寒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桂枝汤方药为主线贯穿于<伤寒论>中,有利于学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伤寒论>主旨.3.期刊论文柯年美《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浅述-湖北中医杂志2005,27(7)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方中桂枝与生姜、甘草、大枣相伍,辛甘化阳;芍药与甘草、大枣相伍,酸甘化阴.合而组成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剂.仲景对原方药物或用量稍作化裁,以用于治疗多种病证.这一类方剂在<伤寒论>中总共有19首,统称为桂枝汤类方.笔者不揣冒昧,将它们分为以下八类,试浅述其不同功用.4.学位论文陈霁荣《伤寒论》营卫学说思想及其与桂枝汤相关性研究2005后人在研究营卫学说时,较多地关注于《内经》与叶吴的营卫思想,对张仲景则有所忽视.实际上张仲景对营卫却是极为重视的.在认识人体的生理机能,临床辨证认识病证的病因病机以及指导立法、遣方用药方面,仲景都大量应用了营卫学说.本研究旨在对仲景的营卫学说思想进行挖掘.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来完成:一、对营卫学说思想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包括对营卫二气的概念、生成、运行,还有其生理、病理等多个方面.二、对《伤寒论》中营卫学说思想进行探析.三、由于仲景关于营卫学说思想的论述多杂于条文中,而少于方证对证的研究,所以从方证入手来研究营卫学说思想就显得至关重要.桂枝汤是张仲景调和营卫的代表方剂,故而对桂枝汤与营卫学说思想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实属必要.四、桂枝汤是《伤寒论》调畅营卫的代表方剂,但上节所举并不是《伤寒论》中桂枝汤运用的全部.五、桂枝汤至今还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无论治疗外感、内伤,处处可见桂枝汤的影子.5.期刊论文叶勇浅议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湖北中医杂志2006,28(2)<伤寒论>一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因此柯韵伯称:"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伤寒论>中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后约有20余处,后世医家认为本方"乃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桂枝汤最切实用,外感风寒初起用之,内伤气血不和亦用之.妊妇用之,产后亦用之".故桂枝汤非仅治太阳经的病,其它杂病亦可用之.方中主药虽同,然经化裁加减后所主治症候截然不同,由此可知桂枝汤法并非一方仅治一病,而是方因证而立,亦因证而变.<伤寒论>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思想.现就桂枝汤法的加减变化进行一些阐述.6.期刊论文赵忠顺《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针灸配穴浅论-江苏中医药2004,25(12)唐·孙思邈认为:单针不药或单药不针皆非良医.然历代医家皆重于药而轻于针,能用仲景理论指导针灸临床者寡.笔者不揣陋昧,把<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的条文汇聚一起,结合原文,探讨桂枝汤证在临床的用穴规律.7.期刊论文王明辉.WANG Ming-hui从桂枝汤证治的变化看《伤寒论》的辩证思想-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从整体与局部、原病与变证、常治与变的方、以及真假桂枝汤证方面,探讨<伤寒论>的辩证思想.8.期刊论文张翠玲从桂枝汤证看《伤寒论》的汤方辨证-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3)通过对<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运用阐述,揭示汤方辨证的特点在于其主症体现了病证的病理本质,辨证一旦明确,方药的使用也就随之明确,有利于辨证与治疗的客观化,可为从现代医学角度科学阐明方与证之间的实质,做初步探索.9.学位论文邓欣怡从桂枝汤的加减方变化探讨伤寒方的族类关系2006伤寒论是一本伟大的医书,因为他对后世的贡献极大,同时他也是第一部落实辨证论治概念的一本医书。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陈瑞春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陈瑞春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陈瑞春
众所周知,经方以其药味少、配伍精、疗效捷而深受医者的推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病种的变异,经方的应用不无局限。
年世所创的时方,也有其独到之处。
将经方与时方合用,取两者之长,提高疗效,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兹就临床常用的几个合方,谈谈我们的体会。
1:桂枝汤合玉屏风散
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同属固表祛邪之剂,但前者用桂枝、芍药,均入血会,能通心脉,故调和营卫而重在和营;后者用防风、黄芪,纯走气分,专入肺经,故益气固表而重在助卫。
若合而用之,则不仅合“肺气属卫,心主血属营”之理,有一营一卫之制,而且前方之姜、枣益胃与后方之白术健脾相伍,使营卫能自中达上,由内而外,全面贯通而恢复卫外抗邪的正常机能。
因此,虚人外感而营卫俱虚者,非此合方不可。
例如,仇某,女,41岁,1995年5月12日初诊。
其时气温已高达27 ,患者仍身穿棉袄,毛衣两件,戴棉帽,裹围巾,尚蜷缩恶寒,诉恶风寒以左侧为甚,曾更医多人,有用附子汤者,有用通脉四逆者,有用附桂八味者,皆乏效,年用用桂枝汤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诊见其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浮缓而弱。
脉证合参诊为虚人外感,遂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之。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3枚,生黄芪15g,炒白术10g,防风10g,炙甘草5g,川芎6g,秦艽10g。
服3剂则帽除,5剂后脱棉袄,7剂后已不甚恶风寒。
二诊时去秦艽再进7剂,恶风寒进一步改善,守方共进30余剂,一如常人。
论桂枝汤方后注的科学内涵

论桂枝汤方后注的科学内涵摘要: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这一句歌诀所讲的便是桂枝汤方,而桂枝汤方是仲景所有的药方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药方,被历代的医学家所称赞,但是桂枝汤方究竟是有关于补益的药方呢,还是发汗的药方,对于这一个问题,历代的医学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桂枝汤;方后注;科学内涵我国中医学界历来讲究药食同源,而桂枝汤方的存在更是能够深层次的凸显出药食同源的说法,而所谓的要药食同源,其主要讲的便是在众多的食物或者药物之中,它们各自的特性并不能将它们完全的区分开来,对于一些药物来讲,其就是食物,而对于一些食物来讲,它们也能应用到药物之中,而桂枝汤方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1.桂枝汤方概况桂枝汤方最早来源于《伤寒论》的第十二条,其中对于桂枝汤方的见解如下,所谓桂枝汤方是专门针对于太阳中风的相关病症而研究出来的,其在伤寒论中认为桂枝汤方是一种将息调护的方式。
而后来经过张仲景将其推向了群方之首,因此其声名大噪,而之后的葛根汤、桂枝价葛根汤方等一些方子在进行注意事项的填写时都采用了桂枝汤的禁忌,而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桂枝汤的功效终于在有了确定,那就是将息调护。
2.桂枝汤方后注的科学内涵2.1桂枝汤方的煎煮方法中的科学内涵:上五味,哎咀三,其中加入水700毫升,之后用微火煮到300毫升左右,再将药液倒入器皿中,去掉其中的杂质,病人服用100毫升,从煎煮所剩药量上分析,桂枝汤的煎煮时间当属文火慢煎,临床实验证实,煎煮的大概时间是武火至药液煮沸约10-15分钟左右,改为文火慢煎约35-45分钟即可达到所剩药量的要求,因此对于水量的控制和火候的控制都是需要较为注意。
2.2利用米粥的米气出汗:桂枝汤药方中明确了在服药之时要保证药的温度,必须在温热状态趁热喝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温养经络,并且趁热服用的话还可以舒缓身体绷紧的肌肉,促进汗液的排出,而在药方中明确标注了在用药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将药物留在胃中待一会,也就是过一会儿(患者实验大约10-20分钟左右为佳),再将100ml热米粥喝下,一方面能在借助米粥温热之性很大程度上激发出药物的温散之性,以促汗出;另一方面米粥的米气和药物中姜枣相合,健运中州,滋养汗源;第三方面,米粥之米气之性又能佐制温药过汗伤阴。
桂枝汤新用

桂枝汤新用
陈瑞春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9(030)001
【摘要】1方意新解桂枝汤是《伤寒论》第1方,有群方之冠的美誉。
柯音员伯称之为“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5味药可分为2组(或者说2对药),桂枝、甘草为温通阳气的一组药;芍药、甘草为滋养阴血的一组药。
配以生姜...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陈瑞春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白虎加桂枝汤临床新用体会
2.柴胡桂枝汤临床新用
3.桂枝汤临床新用探索
4.柴胡桂枝汤治疗杂病性汗出新用四则
5.柴胡桂枝汤新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

桂枝汤临床应用分析1. 引言1.1 桂枝汤简介桂枝汤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四味药物组成。
该方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症状。
桂枝汤以其独特的配伍和疗效,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方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桂枝汤作为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对于桂枝汤在临床上的应用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探讨。
因此,对桂枝汤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规律,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丰富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桂枝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2.1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源自《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它由以下五味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和甘草。
每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共同发挥疗效。
•桂枝: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是方中主药。
•白芍:有养血调经、缓解肌肉疼痛的作用,与桂枝相配,既能调和营卫,又能防止桂枝过汗伤阴。
•生姜:可以温中止呕、解表散寒,协助桂枝增强发汗之力。
•大枣:能补脾和胃、养血安中,与生姜相配,有助于调和营卫。
•甘草:具有和中调药、缓解药性的作用,是使药,使整个方剂各药效相辅相成。
桂枝汤的药物配伍严谨,药性温和,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营卫不和等多种病症。
2.2 桂枝汤的药理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汤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解热作用:桂枝汤能有效地降低实验性发热模型动物的体温,其解热作用可能与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及降低前列腺素E2含量有关。
•抗炎作用: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力。
•镇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能与其调节内啡肽等疼痛相关物质有关。
•保护心血管作用:桂枝汤能够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桂枝汤-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桂枝汤-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桂枝,祛在表之风邪;芍药,敛外泄之营阴,两者合用营卫同治。
桂枝得芍药汗出而有源,芍药得桂枝滋养而能化,两药合用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是本方的基本结构。
生姜、大枣合用补脾和胃、调和营卫。
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药理研究显示,桂枝汤具有抗炎、镇静、镇痛、镇咳、平喘、祛痰作用,对体温和汗腺呈现双向性调节作用。
你可以编制更好、更喜欢、更适合自己的方歌。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

陈瑞春:经方使用思路这篇《经方临床应用思路》,让我在昏昏沉沉的时候仍然能一口气一字一字地读完,各位也不要浪费哈~关于伤寒论的研究方面,我提这些供大家参考,也可以说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还回过头来说一句,千万不要读多了注家的注解,不过我倒是建议大家读读柯韵伯、成无己、尤在泾的书,对我们有些帮助。
在《伤寒论》的认知方面,一定要本着尊重《伤寒论》的原文,读懂多少就用多少,理解多少就用多少,这样才能踏踏实实的进步。
下面我们讲经方临床应用。
(一)辨识病机,不拘病名《内经》里面讲了“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明辨病机,《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以脏腑辨证为目。
临床认识疾病,是以病机为中心的,以八纲归纳,用八法辨治。
喻嘉言讲“先议病,后议药”,这个“议病”就是讲病机,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
要解决中医的病机问题,病理问题,我对大家有几个建议。
第一,《内经》的相关篇章要好好读一下:上古天真论、至真要大论、异法方宜论等等;第二,建议大家读一下《伤寒明理论》,这是成无己的晚年作品;第三,读一下巢氏《病源》。
这些都对研究病机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什么是病机?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实际上我们讲的病机包括病因、病性、病位,通过认证审因,认定它的病机。
通俗地讲,临床上有什么证,必然就会有相应的病机,病机和证候是统一的。
正因有这个原则,我们中医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规律。
比如临床上肾阳虚水邪上犯的浮肿,心源性的水肿,水气凌心、水气凌肺的肺气肿、肺水肿,甲减的水肿,还有很多原因不明的水肿,如果是阳虚,都可以用真武汤,我觉得这个就是中医的精髓。
像这些在辨明病机的前提下,不要去推敲病名,中医的病名不准确。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觉得可以把西医的病名和中医的辨证结合起来。
中医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但是这个与时俱进不是说把西医的东西全部拿过来,就叫做与时俱进了,我觉得中医的与时俱进就是吸取西医的知识服务于中医的理论及临床,取得更好的临床实效,唯有疗效,处处落实在临床实处,才能体现与时俱进,若是没有疗效,还谈什么进步?所以,不要管什么病名,病机很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
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
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
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
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
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
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
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
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
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
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
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
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
《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
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
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
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
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
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
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
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
至于论中“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仍主以桂枝加朴杏汤,这就应当活看。
因为它只是下后表未解的治法,既不能认定“微喘”一证,亦不可执定桂枝加朴杏一法。
(三)兼风湿证《伤寒论》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这是太阳病的类似证,属杂病范畴。
《内经》称为痹证。
日本丹波元坚说:风非中风,盖总括风寒之词。
”体现了《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意思。
三气杂合的痹证,与风寒致病虽有类似之处,但性质上又略有区别,临床证候亦不尽相同。
本方实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且附子用量(三枚)特大,旨在驱散寒湿以镇痛,有别于回阳救逆的附子之用法。
若“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风湿留着关节证,则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以定痛。
(四)兼郁热证《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即太阳表邪未解,因循失汗,里热已成。
究其病机亦属表实内传阳明,故必有口渴、心烦、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若与大青龙汤比较,病机大致相同,且两者的禁忌一样。
所不同者仅病势有轻重之别,应当细辨。
论中还有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热色,不能得小汗出而身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如疟状一日再发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前者发汗力较强,后者发汗力稍逊,两者皆属于桂枝汤的权变法。
(五)兼阳虚证本证是表虚证的常见证,柯韵伯说:“太阳病……虚则易陷少阴”,证之临床确实如是。
如表病汗不如法,损伤心阳,以至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主治,二味扶阳补中,是阳虚之轻症,笔者常以此方合枳实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短气,属痰浊闭阻心阳者,常获疗效。
又如“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邪未解,卫阳已虚之证,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其效甚捷,往往以小量一二服即取效。
再如,烧针令汗发奔豚的桂枝加桂汤,是属心阳损伤,寒气乘之上犯。
其实,未经发汗,素禀阳气不足而见“气上冲”者,用之亦验。
他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均属汗后伤阳,随其病机不同,变证各异,而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运用,其辨证立法,组方用药郡是十分严谨的。
(六)兼营虚证《伤寒论》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汗多伤营血证,用新加汤主治。
因为桂枝汤原方旨在调和营卫,但由于汗出过多而使营血耗损过甚,故加芍药以滋养营血,复加人参以补汗后之虚,所以能治营血失养的身痛证。
本方与后世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治气虚感冒身痛,一则偏重气虚,一则偏重营弱,两相比较,病机殊别,各有侧重。
(七)兼里实证本太阳病下后大实痛,是因腐秽积滞于肠胃,其病属实,用桂枝加大黄汤除邪止痛。
许宏说:“表邪未罢,若便下之,则虚其中,邪气反人里。
……若脉沉实,大实而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脾实也,急宜再下,以桂枝汤以和表,加大黄以攻其里。
”许氏补出了脉沉实,按之痛不止的腹痛证,这样更为贴切。
但此证属太阴,是否当行大黄之攻下,尤当审慎,不可粗疏。
至于桂枝加芍药汤所主治的腹满,是阳邪下陷,脾气不和,这里就不赘述。
四、变证桂枝汤的变证,与上述兼证稍有不同,其所同者是表虚的变证,虽以桂枝汤之法,而易桂枝汤之方,这就有必要分开来论述。
(一)阳虚停水证《伤寒论》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本条应与《金匮》“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论述合参。
因为脾胃中阳不足,水气内停,蒙闭清阳,有形之饮停聚中焦,故头眩心下痞满,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以化饮。
这就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意思。
此外,苓桂甘枣汤证,是因汗后欲作奔豚,其人脐下悸,属心阳不足,下焦水气偏胜,故变桂枝汤为苓桂甘枣汤以利水气,平冲逆。
至于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病机与上述有相同之处,但因其去桂去芍争议甚多,这里就略而不谈。
(二)中阳不足证《伤寒论》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所谓二三日是指未经汗吐下而“心中悸而烦”。
《医宗金鉴》说:“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
”故用小建中汤补虚建中。
论中尚有土虚木旺,木抑土中的“腹中急痛”,亦可用上方主治,其所以悸烦腹痛均可以小建中汤治疗,因为甘药之用,足以资养脾胃,生长营血,所谓“肝得之而木气疏和,心得之而火用修明”,故腹中急痛,心悸而烦两者都能获效。
五、病案举例(一)桂枝加附子汤案吴某,男,32岁,农民。
1970年3月就诊。
患者因劳动时淋雨,当晚头身重痛,恶寒发热无汗,次日就诊时,体温38.8℃,脉象浮数,舌苔薄白,二便如常,不呕不渴。
已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蔓荆子、川芎、白芷等祛风胜湿药,服1剂,汗出甚多,身痛反剧,不发热,身寒怕冷,围帐覆被而睡且身不热,体温36.5℃,舌苔白润,脉象微细。
处方:制附片、桂枝各6g,西党参15g,白芍6g,炙甘草5只,生姜3片,大枣3枚。
服1剂后,肢体暖和,恶寒减轻,汗少身不痛。
继服1剂后,恶寒自罢,知饥索食,诸症痊愈。
休息2天后恢复劳动。
[按]风寒感冒虽未用麻桂发汗,而祛风胜湿药亦可过汗。
本例即发汗伤阳,故汗后身寒更甚,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益卫,加党参益气补虚而获效。
(二)桂枝加葛根汤案雷某,女,41岁,教师。
1978年2月初就诊。
自述颈项部不灵活,转动不自如已2~3个月,且伴有上肢麻木感,手臂举动不便,其他如常。
脉缓,舌苔薄润。
当即以桂枝加葛根汤方数剂,并嘱其摄片检查。
二诊,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颈椎增生症,并诉服前方后,颈部略感转动灵活,脉舌均正常。
处方:桂枝6g,赤芍、白芍各6g,生黄芪15g,秦艽;姜黄各10g,葛根15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g。
服20余剂,自觉颈部俯仰灵活,手麻木减轻。
近一年多,病未复发。
[按]此虽颈椎增生症,表现仍为“项背强几几”,病位属太阳经,故以桂枝汤滋阴养阳,加益气活络升津药取得近效。
是否能巩固,还有待长期观察。
(三)桂枝甘草汤案王某,女,41岁,教师,1978年4月初就诊。
主诉:胸闷闭憋,时而感气促,气不足息,喜欢叹气,遇阴雨天,胸闷更甚,心悸心慌,疲乏无力,舌白润滑,脉缓而弱,偶见间歇。
心电图正常。
诊为心阳不足,胸阳闭阻。
拟用桂枝甘草汤合枳实瓜蒌薤白汤加味。
处方:桂枝10g,生黄芪15g,瓜萎壳20g,薤白12g,枳壳、炙甘草、橘络各10g,服5剂。
二诊,服前方后,胸闷减轻,心胸舒畅而欢快,不叹气,心悸减,脉息平和无间歇。
守前方加党参15g,继进5剂。
三诊,服前方10余剂,诸症已罢,一切正常。
嘱其服归脾丸以善后调理。
随访至今,心悸气短之症未复发。
[按]桂枝甘草汤温养心阳,加参、芪益气,合枳实瓜蒌薤白汤宣通心阳,故能主治心悸气短的胸痹症。
如确诊为冠心病者,加活血化瘀药合用,亦可缓解症状,能获近期疗效。
(四)桂枝麻黄各半汤案王某,女,28岁,工人,1979年2月就诊。
病者患荨麻疹多年,经常反复发作,遍身瘙痒,尤以身体暴露部位,疹块特多,痒得难以坚持工作。
检查所见,头面四肢一经风吹即起红色疹块,高出于皮肤,瘙痒特甚,烦躁不宁,饮食无异常,二便正常,月经先期。
脉息如常,不缓不紧,舌苔薄润。
曾服清热祛风凉血药,以及西药镇静剂,抗过敏药均罔效。
姑拟麻桂各半汤合四物汤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