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

合集下载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

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

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

(57、15)(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医案4则桂枝汤类方治疗风湿痹病

医案4则桂枝汤类方治疗风湿痹病

医案4则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桂枝汤类⽅治疗风湿痹病医案 4 则作者/孟宇航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医药⽅家誉之为“群⽅之冠”。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味进⽽形成桂枝汤类⽅ 19 ⽅,故该⽅也成为《伤寒杂病论》中独⽴的⼀⾸药⽅。

我国著名医学临床⼤师徐灵胎长期研习《伤寒论》,认为每种疾病的治疗都有其基础的治疗⽅法,只要在该基础之上增减药味且适度适量,皆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此见解为桂枝汤以及类⽅的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于桂枝汤类⽅的变化,张仲景在《伤寒论》以及《⾦匮要略》中进⾏了全⾯的记录,仲景通过对桂枝汤成分增减药味⽽制成类⽅,从⽽对各种疑难杂症进⾏治疗,这样不但拓宽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且还为后⼈更加⽅便快速的运⽤桂枝汤类⽅提供⼀定的帮助。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卫彬教授认为,桂枝汤⽅为仲景群⽅之魁,⽤于外感可解肌发表,⽤于内伤可通⽓⾎、调营卫、和阴阳、调肝脾。

笔者就杨教授临床应⽤桂枝汤以及类⽅的医案介绍如下,以窥其应⽤桂枝汤类⽅的临床思路。

1 颈椎病宋某,⼥,35 岁,于 2013 年 5 ⽉ 9 ⽇初诊。

患者平时低头伏案⼯作较多,近 1 个⽉连续加班,⾃觉颈部肌⾁酸胀、疼痛不适。

2 天前晨起洗发后打开窗户通风,1h 后觉颈部僵硬,右肩沉重,右上臂抬动困难,汗出,恶风怕冷,⾆淡、苔⽩,脉缓。

X线摄⽚⽰:颈部椎体⽣理曲线变直,第 3、4 椎体⾻质增⽣。

西医诊断:颈椎病。

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风邪侵及太阳经脉,经⽓不舒。

治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

处⽅:桂枝、⽩芍、防风各 12g,⼤枣、葛根各 30g,⽣姜、⽢草各 6g。

7 剂,每天 1 剂,⽔煎,早晚分服。

⼆诊:颈部肌⾁松软,右肩疼痛不适消失,余症状解除。

按:桂枝加葛根汤出⾃《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主治的症状为颈部僵硬、疼痛、汗出、恶风、脉缓。

⽅中桂枝、⽣姜之⾟合⽢草、⼤枣之⽢,⾟⽢为阳;芍药⼀味⾟酸为阴;阳阴之味相配,能调营卫、调⽓⾎、调阴阳,⽤于营卫不和诸症。

桂枝汤类方资料.

桂枝汤类方资料.
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其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通过三才法辨阴阳,可知桂枝和生姜为阳性药,芍药为阴性药,甘草和大枣为平性药,体现了阴阳并用的配伍原则。四象法则进一步分析桂枝为君药,生姜为臣药,炙甘草和大枣为佐药,芍药为使药。桂枝和生姜主治上气及通痹,针对气血津液瘀滞于上、表的症状;芍药活血通滞止痛,照顾体表津液瘀滞及里微热症状;甘草和大枣则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发热、汗出、恶寒、恶风、头痛等症状,其加减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可根据不同病症进行调配。桂枝加桂汤在

3.桂枝汤

3.桂枝汤

适用人群: 体型多偏瘦,肤色萎黄或偏白(但光泽
不够),平素体弱,易于感冒,稍微活动后 易出汗,汗出相对较多,汗出后怕冷恶风, 常神疲乏力,纳食不香,睡眠欠佳,对寒冷 或疼痛敏感,易头痛、胃痛、腹痛或少腹拘 急、腹泻,易对花粉、粉尘类物质过敏,腹 部扁平,腹肌较硬,舌淡舌面湿润,苔多薄 白,脉或浮或缓或结代。
黄雅慧 教授
2019-07-15
[
黄雅慧
教授 主任医师 陕西省名中医 硕士研究生导师 陕西省三秦人才 现任国家级重点专科西安市中医医院脾 胃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学分会理事等
]
















《伤寒论》主治或兼治脾胃病证的方剂 有61首,遵循类方组方及其衍生规律,可归 纳为8大类。
加味类方,如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等。桂枝的 有效成分桂皮醛有中枢及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 使血流通畅,改善胃肠粘膜缺血、缺氧症状,从 而对胃黏膜萎缩腺体的恢复、肠上皮化生和不典 型增生的消失或消退有较好的作用。
4.解痉和镇痛作用 桂枝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不仅可以治疗外
感性头痛,而且还可以治疗如胃脘痛、腹痛等多 种疼痛。方中桂枝、白芍、甘草都有明显的镇痛 作用。研究表明,脘腹疼痛与乙酰胆碱、五羟色 胺等中枢神经递质的浓度有关,而桂枝汤可降低 此类递质浓度,提高痛阈值,从而发挥作用。
无其余不适。嘱再用上方7剂巩固治疗。
按: 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四两。仲景制此方
的特点,是在桂枝汤原方中加大量葛根,重在健脾升 清。《本经疏证》载:“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瓜蒌 但滋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二者之长。 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太阳被下,利岁不止, 脉促喘汗者咸用之”。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也认 为,下利的程度越重,葛根的用量也越大。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桂枝汤类方(一)
经方与临床系列讲座之 桂枝汤加减应用(一)
讲课提纲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枝加附子汤 3.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②汗出恶风者,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14)
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 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 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③及禁忌。(臣亿等 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 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 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 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 耳。)
[原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 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病机分析
基本病机:汗后营气损伤,不荣则痛。 身疼痛:营血不足,筋脉失养; 脉沉迟:营虚血少,脉道无以充盈。
桂枝加附子汤
现代应用
1.漏汗证:加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 2.寒痹:取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上肢-加羌活、姜黄; 下肢-加独活、牛膝; 腰背-加续断、狗脊、桑寄生; 顽痹-桃仁、红花、穿山甲。 3.尿频、遗尿: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等。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 (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汤类

桂枝汤类

桂枝汤类:19方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枚十二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本证病程一般较短,平均在15天以下。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证病情变化较大,少则三天,多则半年。

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桂枝二两。

本证病程在二天到六月不等。

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脉促胸满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去掉芍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又兼阳气不足而致微恶寒证。

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再加一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太阳中风兼喘疾,太阳病误下所致微喘及素有喘疾之人。

朴加二两五十杏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病程4天到20年不等。

小建中汤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复因外感邪扰,以致心悸心烦腹中拘急疼痛证。

本方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白芍至六两再加饴糖一升。

病程短者4~5天,长者10余年之久。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后,气营不足身痛证。

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意蕴深。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生姜芍药的量再增加一两,另外再加入人参三两。

桂枝甘草汤主治:表证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之证。

证见心下悸,叉手冒心证。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繁。

叉手冒心虚几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病程短者5天,长者5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汗后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二两悸堪治。

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桂枝汤方出自《伤寒论》,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主方。

该方用药精当,配伍巧妙,结构严谨,《金匮要略》以此方为基础,灵活加减变化出十多首方剂,这些方剂称为桂枝汤类方。

迄今仍广泛用于各种内伤杂病的治疗,现就《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的运用归纳如下:1、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本方由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组成。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方中黄芪补气行血,桂枝通阳行痹,芍药和血除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奏益气通阳行痹之功。

凡阴阳气血不足,外感风邪,致使阳气痹阻,血行涩滞而出现局部肌肉麻木之血痹,可用本方治疗。

栝蒌桂枝汤由桂枝汤加栝蒌根组成。

《痉湿病脉证第二》云:“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仲景用其治疗风邪偏盛,化燥伤津,筋脉失养之柔痉,方中栝蒌根生津舒筋,桂枝汤解肌祛风,合而用之,可外散风邪,内滋津液,从而达到舒缓筋脉的作用。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组成。

原文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方中葛根升发津液,麻黄、桂枝发汗散寒,芍药敛阴,防止发汗太过,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共奏发汗散寒,升发津液,舒缓筋脉之效,仲景用其治疗寒邪偏盛,阻滞筋脉,津失输布之刚痉。

3 、桂枝附子汤治湿痹桂枝附子汤由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

《痉湿病脉证第二》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方中桂枝祛风通阳,附子温阳化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能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仲景用其治疗风湿偏盛而表阳虚弱之湿痹。

4、小建中汤治虚劳、虚黄及妇人杂病腹痛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在《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虚劳、虚黄及妇人杂病腹痛。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前言《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医药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中药方剂。

其中,桂枝汤及其类方是《金匮要略》中最为著名的方剂之一,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疗效。

本文将介绍桂枝汤及其类方的来源、组成、适应症以及临床应用。

桂枝汤的来源桂枝汤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作者是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成书于公元220年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全面论述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著作,被誉为古代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

其中,桂枝汤被认为是治疗伤寒病(一种由感染导致的急性传染病)的重要方剂。

张仲景将桂枝汤用于治疗伤寒病体温持续不退、表寒内热、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干、口渴等症状,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后,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中医药学中的一个经典方剂。

桂枝汤的组成桂枝汤的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甘草五味。

其中,桂枝、生姜和大枣具有温阳化气的作用,芍药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甘草则具有和中扶正的作用。

对于桂枝汤的组成,后来的医家与时俱进,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改进。

于大中、沈构等医家认为,桂枝汤不适用于病症严重、体弱多病的患者,因为该方具有扩张毛细血管和增加血流量的作用,易使病情加重。

为此,他们又对桂枝汤进行了改良,分别发明了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对桂枝汤的改良,主要适用于治疗气虚阳弱、表里不和、汗出不畅、头身疼痛、四肢酸软等症状。

具体组成为:•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5克•大枣5克•甘草5克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是对桂枝汤的又一种改良,与桂枝加芍药汤同属于桂枝汤类方剂,也主要适用于治疗因表虚里实、中阴不足而导致的感受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汗出不畅等症状。

具体组成为:•桂枝6克•葛根15克•生姜5克•大枣5克•甘草5克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临床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四肢酸痛、恶寒发热、寒疟、感冒、慢性肝炎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
(2)加温阳固涩药(附子)
代表方:桂枝加附子汤
适应证:阳虚漏汗不止。
(3)加滋阴养血药(芍药、饴糖)
代表方:小建中汤、《仁术便览》小建中汤(再加阿胶、黄 芩)
适应证:虚劳里急,梦失精。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18
(4)加固涩药(龙骨、牡蛎) 代表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适应证:阴阳两虚,精血衰少,目眩,发落,脉 极虚芤迟,失精。
半夏、杏仁、桔梗
茯苓、泽泻、防己
川芎、桃仁
陈皮、厚朴
龙骨、牡蛎
大黄
百分比(%)
22 16 14 14 8 8 5 5 5 3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8
3、加味方主治病证
太阳病12、伤寒4、太阳与阳明合病2、 中风、太阴病、霍乱、疟疾、疫疠、痉病2、 柔痉2、刚痉2、汗证、奔豚3、喘证、血痹、 腰痛、行痹、黄疸、腹痛、瘕疝、产后风、 遗精、小儿伤风、冻疮等。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23
谢谢!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24
③《医灯续焰》: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脚气发于太阳经, 发热头痛恶寒,目眩项强,腰脊、身体及外踝后至小趾外侧 皆痛。
④《伤寒附翼》: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 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愚 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1)加滋阴养血药(芍药、饴糖、当归)
代表方: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千金》内补当归建 中汤
适应证:虚劳里急,腹中痛,脉弦涩;太阳病误下后腹满 时痛;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绞痛不止。
(2)加滋阴清热药(芍药、阿胶、黄芩)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类方目录:1、桂枝汤2、桂枝加桂汤3、桂枝加芍药汤4、桂枝加大黄汤5、桂枝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甘草汤10、桂枝去芍药汤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桂枝救逆汤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小建中汤18、桂枝人参汤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类方衍方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桂枝汤类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探讨桂枝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历史悠久,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中年女性,以多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为特征。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风湿”范畴,病机在于风、寒、湿三邪侵袭关节引发关节气血瘀滞。

桂枝汤最早见于《伤寒论·条辨法》,由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中医古典名著之一,桂枝汤被称为三凡方之一,可见其在古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桂枝汤的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芍药、甘草具有活血化瘀,解毒镇痛的作用;生姜则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作用。

桂枝汤具有活血理气,祛风散寒的功效。

传统医学认为桂枝汤能够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舒筋活络,对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桂枝汤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 温经散寒: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局部的微循环,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

2. 理气祛风:桂枝和芍药具有理气祛风的功效,能够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舒筋活络,减少炎症的发生和发展,改善关节的功能障碍。

3. 活血化瘀: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中含有芍药和甘草,这两味药能够活血化瘀,清除体内的瘀血,促进关节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4. 调理免疫: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桂枝汤在调理气血的也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减少自身免疫反应,减轻疾病的症状和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虽然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使用桂枝汤。

因为桂枝汤具有温补作用,对于气血虚弱、阳虚阴盛型的患者,或者有热症、阴虚火旺的患者,不宜使用桂枝汤。

孕妇、儿童以及体质虚弱的患者也应该慎重使用桂枝汤。

除了桂枝汤之外,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艾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例如配合桂枝汤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更有效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结合艾灸疗法,可以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同时配合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改善关节的功能障碍和僵硬。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前言《金匮要略》是中国医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晋医学家张仲景创作完成。

《金匮要略》集中了张仲景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思考,是原始的中医经典之一。

桂枝汤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代表性方剂之一,其主要适应病证为太阳病。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经常被用于治疗轻度发热、喉咙痛、头痛、恶寒、寒战、身体疲惫等相关症状。

除了桂枝汤之外,《金匮要略》还提出了许多类似的方剂,它们都采用类似的组方原则。

本文将着重探讨《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运用。

桂枝汤的药材组成桂枝汤的主要药材包括:•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这些药材在《金匮要略》中被称为“五物”。

桂枝作为领草,具有活血通络、温阳散寒和发汗的作用。

芍药和甘草的作用是舒肝、止痛和调和药味。

大枣主要起到调和和滋补作用,生姜则主要辅助桂枝的发散功能。

桂枝汤的药性温和,不但适用于治疗太阳病,还经常被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病证,如伤寒、湿热、心烦等病症。

桂枝汤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桂枝汤在《金匮要略》中被广泛地运用于治疗太阳病、伤寒、湿热和失调等病证。

桂枝汤的主要功效包括发散、解表、舒筋、止痛和调和药味。

在太阳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格少阴,解太阳”,主要是通过发汗、舒肝、补阳来治疗症状。

在伤寒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调胃气,畅肝气”,主要是通过调理胃肠和肝脏的功能来治疗病症。

在湿热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散寒,清湿”,主要是通过发散和清热来治疗病症。

在失调病阶段,桂枝汤的总体原则是“调和骨肉,清热解毒”,主要是通过调和骨髓和身体肉体的功能来治疗病症。

桂枝汤类方的组成在《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桂枝汤类方,它们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剂组成原则。

这些方剂的主要特点是温和、易于理解、方便使用和可配合其他药材和方剂使用。

举一些例子:•桂枝加葛根汤:此方剂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葛根、黄芩、黄连等药材来治疗因风热引起的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桂枝汤的类方

桂枝汤的类方

桂枝汤类方

二、桂枝加桂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注解:《金匮要略》有“奔豚病,以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 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 病在表,当发汗,但以烧针劫使大汗出,是不得法的治疗,病必不除。大汗表不解,本易导 致气上冲,若针处被寒(实即感染)红肿如核者,则更促进气上冲的剧烈,故必发奔豚,气从少 腹上冲心者,即其候也。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治针处被寒,与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也。 按:关于奔豚病的病因,《金匮要略》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过多年的体 验研究,知此所谓惊恐,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刺激,而是指机体自身发惊发恐的神经证。例 如痰饮瘀血诸疾,常有惊恐的为证,尤其不得法的治疗,更常致惊恐的发作。《伤寒论》中也有 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 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常于此惊恐神经证的基础上而发生的。本条之 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误治,再加针处感染,给神经以剧烈刺激,未有不使其惊 发者。由于烧针逼汗太过,或练气功不得法等而使气逆而上。皆可导致奔豚的发生。 【辨证要点】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了桂枝加桂汤证,为治桂枝汤 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验案】张某,女,59岁,门诊病历号: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 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苔白润,脉缓。证属营卫不和,汗出上 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跳动已,睡眠 仍差。继用酸枣仁汤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汤。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 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 均有用本药的机会。故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表气虚弱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 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 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 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 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本条可分五段解之如下:①黄汗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不充于下,故两胫自冷。假如发热而历节黄汗出 者,此属历节而非黄汗。②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故称之为劳气。③汗出不应发热, 汗出而复发热,故谓反发热,乃精怯邪留之候。久久不已,则组织枯燥,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日久,更必伤及荣血而 出恶疮。④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有水气,久久必身瞤,即所谓水气相击,冲逆动经之候。水气攻冲胸中则胸中痛,故瞤 即胸中痛。⑤气冲于上故从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湿著于下,故腰髋弛痛,水气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状。若证之剧 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髋弛痛,而全身疼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亦气上冲的结果,此为黄汗证,无论微剧, 宜以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诸黄疸证,多为瘀热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若见脉浮,为病在表,这时宜用桂枝加黄芪 汤汗以解之。 按:由本条可知,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者,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机会,临证时宜适当选用之, 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验案】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变”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变已确切无疑。 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胸胁串痛,肝脾肿大,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特来 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 伴见腰胯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苔白腻,脉沉细,确认是黄汗之证,乃由表虚湿盛所致,故以调和营卫,益气 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 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0克 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行走,继依证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二年后特 来告知仍如常人。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汤剂入门:桂枝汤方解

桂枝汤方解【方组】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法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上5味,破碎,以水1400毫升,微火煮取6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200毫升。

注:1.煎法:“㕮”,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

“哎咀”指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份。

煎时当用微火。

2.服法: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1服200毫升须臾,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作汗之资助。

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于留邪。

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

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医为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1服药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如服第1服药不汗,继进第2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完。

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迫病愈为止。

(全量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病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

一般每次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数排列,依次为:
发热(6次),汗出6,恶寒3,恶风2,头痛2,身痛 1,鼻鸣干呕1,气上冲1,衄1,烦1,便坚1,渴1 常见体征有:脉浮9(数2,弱2,大1,虚1),迟1 桂枝及生姜的主治为上气及通痹。主要是针对气血 津液瘀滞于上、瘀滞于表的症状。芍药的主要功效 为活血通滞止痛,可以照顾体表的津液瘀滞的症状, 各种痛;同时针对里微热症状,因为津液大量体表 聚集,向上聚集,同时有汗出,内部下部津液就少, 就会相对有微热,出现烦,渴,干呕,便坚等情况, 草枣主要功效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
佐药都是平性药,性质平和,甘滋生津,甘淡 渗湿,固护中土胃气。 使药起到沟通阴阳的作用,与君臣药性相反, 作用不可低估。


以桂枝汤为例分析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两 30克),芍药(三两 30 克),甘草(炙,二两 20克),生姜(切, 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三才


以桂枝去芍药汤为例

桂枝去芍药汤: 君:桂枝(辛温)3两 臣:生姜(辛温)3两 佐:甘草(甘滋)2两,大枣(甘滋)12枚

为什么去赤芍?宋本《伤寒论》第22条说了: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 去芍药汤主之”。已经攻下而里虚了,不 能再用芍药继续虚其里了。上节课讲过, 芍药有泻里实的作用,单纯的里虚寒证, 不要用。280条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 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 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桂枝汤类方

于建成先生在其《中医固有理论》中指出: “中医理论的本来面目,并非当前《教材》 所阐述的样子,而是一个概念确切、逻辑 严谨、理论自洽的认知体系,具备现代科 学的基本属性。它的超前性若被揭示出来, 足以让世界震惊。它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强 大的自我发展能力。就像中华民族一样, 海纳百川,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产生这样 的伟大医学。”
万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也就是说,桂枝 汤的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切 方剂的创制,都可以以桂枝汤的配伍法为 根本法则。说到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拿到一个中医处方,应该怎样去分析? 作为医生,开方应该遵循怎样的配伍法则? 这都需要对方剂进行解析。
方剂解析法:
三才—辨阴阳 四象—分君臣

此外,还有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新加汤,黄芪桂 枝五物汤……都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予以 分析,达到条理明晰,应用自如。
谢 谢!

小建中汤: 君:赤芍6两 臣:无 佐:饴糖或蜂蜜1升,甘草2两,大枣12个 使:桂枝3两,生姜3两

常见症状:腹中急痛,心烦,咽干,口燥, 或黄疸。 发热,汗出,身体疼痛,恶风寒。 心悸,乏力,面体少色,饮食无味, 多卧少起。 常见体征:阳脉涩,阴脉弦

阳脉涩,就是脉浮取不足,主津液大伤; 阴脉弦,即沉取弦实,主里欲结实。仲景 云: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肘 后备急方》说的更清楚:若患痰满及溏泻, 可除胶饴。呕家,分两种,一种是气机上 逆夹微饮,一种是水饮重而上逆。对于水 饮较重的患者,不管有没有上逆作呕的症 状,都要少用甘滋药助饮。
五味—司职守
三才法辨阴阳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我们拿到一个方子, 首先要分阴阳,也就是分寒热药的比例。
一个方剂首先用三才法区分阴阳属性的药 物,这是对一个方剂的大体印象,也是大 的方剂处方原则。

四象法分君臣佐使

君药,就是治疗主症的药,一般药量使用大。

臣药,顾名思义,是大臣,宰相。协助君王做 事的。它主治的,就是主症以外的兼症,同时 加强君药治疗主症的药力。君药是寒凉药,那 么,臣药也必须是寒凉药。臣药药性一如君药。
四象

三才确定了,我们再用四象解析法分析: 【桂枝汤】 君:桂枝3(辛温) 臣:生姜3(辛温) 佐:炙甘草2(甘滋)大枣12(甘滋) 使:芍药3(酸凉)
五味司职守






神农本草药证: 1、桂枝——辛、甘,温。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 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芍药——苦酸而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 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3、生姜——辛热。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 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 明。 4、大枣——甘咸而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 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 四肢重。和百药。 5、炙甘草——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去阴性药的方

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 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 四个方子的共同点,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 上,去掉了凉性的使药。

阴-中-阳、君臣佐使的三才四象配伍法, 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的至善理念。三才四象俱全的方剂较平和, 安全而稳妥。以上四个方剂,都由阳性药 +平性药,君(臣)药+佐药组成,没有 使药,不遵守阴阳互根的法则,单刀直入, 没有牵扯,偏性较大,药力迅猛。


这一条是说,发汗后,津液本来就不足了, 再用温泄的火针来发汗,且没有遵守无菌 操作规程,针眼处感染了,那么津液和正 气就更虚,此时,机体就要调动正气涌到 肌表去祛邪,中焦下焦的水饮也要随之上 冲,然而,表还有点微微的滞证,表证未 解,水气不得发越,就会上逆冲心,形成 奔豚。

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 焦津液虚,下气乘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 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不均衡了。所以, 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后面桂枝 去芍加茯苓白术就需要化饮了),补一补 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 就行了。有很多西医的“脑血管”病,如 高血压,中风,都是这个原理,一发汗, 血压就降下来了。即所谓“气不旁流”。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用续命汤类方治疗中风 的原理。
桂枝汤中的阳性药有桂枝(性温),生姜(性 温);平性药有甘草(甘滋),大枣(甘滋); 阴性药有芍药(性凉)。 总体来看,2个阳性药,1个阴性药,2个平性药。 因此,桂枝汤为阴阳并用,顾护中气且阳多阴少 的方子,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的三才之道。三才之道,为经方的典型配伍法则, 阴+阳+中气的三才配伍模式,可保扶阳不伤阴, 益阴不抑阳,且顾护胃气津液。桂枝汤阳药多, 阴药少。因此桂枝汤的三才属性分析得知本方可 以治疗寒热并见,寒多热少的病症。

胸满,指的是胸部满闷。这是因为攻下后, 里虚,胃气不足,下焦之气上冲了。这个 方证,里饮不盛,主要是气机上逆夹微饮。 这一点微饮,生姜就可以解决。姜这味药, 治疗胸满咳逆上气,并可止呕吐,“生者 尤良”,用生姜比干姜更好。而如果是水 饮重而上逆,就要加用茯苓白术了,也就 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条服桂枝汤 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加阳性药的方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当归四逆汤…….
以桂枝加桂汤为例
桂枝加桂汤: 君:桂枝5两(辛温) 臣:生姜3两(辛温) 佐:甘草2两(甘滋)大枣12枚(甘滋) 使:赤芍3两(酸凉)

这是桂枝汤,更加桂2两。桂枝加量,是增 加了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那么 反推,使用桂枝加桂汤的指征,就是桂枝 汤证,气逆上冲和津液不足较重者。这种 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 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加阴性药的方子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 黄汤,小建中汤。这四个方子的共同点, 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1-2味凉药。
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为例

桂枝加芍药汤: 君:芍药6 臣:无 佐:甘草2,大枣12 使:桂枝3,生姜3
桂枝加大黄汤: 君:大黄2 臣:芍药6 佐:甘草2,大枣12 使:桂枝3,生姜3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治疗阳明 病本证合并太阳病中风证。症见桂枝汤的 太阳病中风证症状,以及阳明病本证典型 症状:胃家实(腹满腹痛,便秘,甚或 “大实痛”)赤芍表里兼顾,对温热性的 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效果很好。尤其能 通大小便,号称“小大黄”,泻而不虚人, 对于虚劳体弱而需要泻下者,是很合适的。 使用它的前提是寒热不要搞错,虚寒证不 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