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eb2eede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7.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fb743db52acfc789ebc97f.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ěn):庄稼成熟。
④本根: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 B征求无已.(停止)C百姓不堪.(忍受) D遂致.亡灭(导致)E惟欲.清净(欲望) 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不重美女珍玩 B不穷兵黩武C以民为本 D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91ba4bcc22bcd127ff0c3a.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67b062524de518974b7d3b.png)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a28ce3941ea76e58fa0473.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5e3b6f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c.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有答案.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有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cd3a128502768e9950e73828.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主成1-3题。
(14分)承拙斋家传张惠言(清)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
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
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
作《爰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侷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
有书数干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
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
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
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
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
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指趣如此。
常语学者日:"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
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
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侷武:空间逼仄、狭小。
②点笔:圈画改订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九试于乡,不得举()⑵客有至者,则延入()⑶常语学者曰()⑷于身心何所益()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爰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参考答案:1.⑴任用,选拔⑵领,邀请⑶告诉,对……说⑷好处2.⑴爰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e30a721fad6195f302ba601.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39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3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6ccc1deff9aef8941e0673.png)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书法)(2)平生于书.(写字)(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临摹)(4)或.答人简札(有时)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不,没有)(2)响遏.行云(阻止)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要知错就改,学习要谦虚,不能骄傲。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
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2f3b5ca3186bceb19e8bb57.png)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d2c3ee33d4b14e85246893.png)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c53e89be23482fb4da4cf4.png)
初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姓名:-------- 得分:-------《绍兴大鼠》蒲松龄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
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
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3分)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2)适异国来贡狮猫()(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4)既而鼠跳掷渐迟()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1)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 (2)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4. 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3分)A.釜底抽薪B.走为上计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E.声东击西《言默戒》杨时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01-10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01-105(附答案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8e122a55270722192ef7cc.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01-105(附答案与译文)101杨溥不私其子杨文定公溥①执政时,其子自乡来省②。
公问曰一路守令闻孰贤对曰儿道出江陵其令殊不贤公曰云何曰即待儿苟简③甚矣乃天台范里也文定默而识之即荐升德安府知府。
甚有惠政。
夫居位者方以趋奉之勤惰疏密,张我威福④。
其子弟即借父兄之势,以吓当路⑤。
而父兄即听子弟之言,即寄耳目⑥。
文定不私其子,反以此重其人,所以励官方者在此,所以垂家法者亦在此。
呜呼!贤矣!(清·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注释】①杨文定公溥:杨溥,明朝石首(今湖北石首县)人,字弘济,建文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等职,死谥文定公。
②省(xǐng):探望,看望。
③苟简:苟,草率。
简,简朴。
④张我威福:张,夸大。
威福,刑罚和奖赏。
⑤当路:当权者。
⑥寄耳目:寄,传递。
耳目,指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一路守令闻孰.贤() B儿道出江陵,其令殊.不贤()C文定默而识.之() D其子弟即借.父兄之势()E所以垂.家法者亦在此()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着重号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夫居位者方以趋奉之.勤惰疏密A文定默而识之. B父兄即听子弟之.言C不必若余之.手录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E宋何罪之.有三、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公问曰一路守令闻孰贤对曰儿道出江陵其令殊不贤公曰云何曰即待儿苟简甚矣乃天台范里也文定默而识之即荐升德安府知府四、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定不私其子,反以此重其人,所以励官方者在此,所以垂家法者亦在此。
呜呼!贤矣!译文:五、范理是一个怎样的人?杨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话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孰:谁。
B殊:特别。
C识:音zhì,记住。
D借:凭借,依仗。
E垂:流传。
二、与例句相同的是C,C与例句中的“之”字都是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代词,指杨溥儿子说江陵县令不贤明这件事。
文言文启蒙读本91--95篇(翻译)
![文言文启蒙读本91--95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e6bfe0b763231126edb11ac.png)
91.赌徒贷资有一富翁,很多商人都向他(富翁)借贷资金。
一天外出,有一个少年跟随在他(富翁)的后面,向他(富翁)借生意的本钱。
富翁答应了。
少年跟到了富翁家里。
正好看见桌子上有数十枚铜钱,少年闲来无事,用手把钱自下而上垒高,手法甚为熟练。
富翁拒绝了他的要求,最终没有给他钱。
有人问富翁问什么不借钱给他,富翁说:"这个人肯定是好赌而不是行为端正的人,赌博中熟悉的手法不自觉显露在手上。
"问那个少年,果然是这样。
92.张佐治遇蛙金华县郡太守张佐治到一个地方巡查,看见有无数的青蛙在道路两旁不停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是有冤情要诉说。
张佐治感觉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那些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全都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
到了一处田边,赫然看见三具尸体堆叠在一起。
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轻微的颤动,于是喂以汤水,不一会儿那人苏醒了,便讲述起了遇害经过:“我是一名商人,一日在路上遇见两个人担着两个筐,里面全是青蛙,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
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就算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很容易被别人捉住。
前面有潭水很深,是放生池。
’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深水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却想害死我。
我的两个仆人随后来找我,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两,那两个害我的人却把我的仆人引诱到这里,也把他们杀死了,并抢走了所有银两。
”张佐治听后立刻回郡里,下令逮捕那杀人越货的两人,第二天,便捉住了他们,而且连被抢夺的钱财也尽数追回。
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因此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所抢夺的钱财全部归还那位商人。
93.得过且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飞翔。
每当夏季来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它每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
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6-9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6-90(附答案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714de5bf5335a8102d2207c.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86-90(附答案与译文)86任目①而恶镜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②?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镜之贵不如目。
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潜研堂文集》)【注释】①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
②乌在其为明也:即“其为明乌在也”,意思是“它的明察在哪里呢?”【阅读训练】一、给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并解释其意义。
A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音()义()B客有任目而恶.镜者音()义()C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音()义()D左右匿.笑音()义()E客终不悟.音()义()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有()例句: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A而不知己面之.黑子 B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E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F宋何罪之.有G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镜何负于目哉!译文:②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译文:③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四、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请用简要的话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A咎:juù, 责备。
B wù,厌恶。
C xiǎn ,少。
D nì,暗暗地。
E wù,觉悟,明白。
二、与例句相同的有A和C,这两句与例句中的“之”字都是助词,的。
B助词,无实义。
D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E助词,表同一关系,可译为“这样的”。
F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G代词,他。
三、①镜子哪里不如眼睛呢?②这(镜子)害得我好苦。
我自己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③泰然自若地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美的。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c32938cc1755270722087c.png)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437b0827284b73f24250da.png)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一、学习(9篇)(一)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3(二)桓荣勤学不倦桓荣①初.遭仓卒②,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③,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注释】①桓荣:东汉人。
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2、翻译:(1)而荣讲诵不息(2)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三)宋太宗学书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③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④益⑤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
③内侍:此指太监。
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1)数遣内侍持书示著(2)又以问著(3)书固佳矣4、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四)崔景偁拜师余①始识景偁(chēng,同“称”)于京师,与①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②,请②为弟子..。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③之谓也。
先生不③为世俗之文,又不④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④焉。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f9935d647d27284b7351ed.png)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语言B.(1)wú 不(2)yù 告诉C.(1)wú 不(2)yù 词语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参考译文】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郭,门客们大多因为这件事来劝阻他。
靖郭君对通报的人说:“不要替门客通报。
”有个齐国人请求会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罢了,超过三个字,我愿意被烹煮。
”靖郭君便召见了他。
客人快步跑近来,说:“海大鱼。
”于是转身就跑。
靖郭君说:“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客人说:“我不敢把死当作游戏。
”靖郭君说:“希望你对我说清楚这三个字的意思。
”客人说:“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撒网不能捕住它,带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现在的齐国,也就是你的大海啊。
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靖郭君说:“对。
”于是就终止了(念头),不在薛地修筑城郭。
92晏子逐高缭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说苑·臣术》)【注释】①仕,旧时做官为仕。
②仄陋,卑贱,低贱。
③四,四周,周围,指身边的人。
④维,维系,引申为扶助,帮助。
⑤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为纠正。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晏子逐.之() B高缭之事.夫子()C三年曾无以.爵位() D其义.可乎()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高缭之.事夫子。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C宋何罪之.有? D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②译文:四、这篇短文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答:五、春秋时的晏婴是齐景公的相国,以贤能著称,有关他的故事较多,你还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答:【参考答案】一、A 赶走,辞退。
B侍奉,辅佐。
C给。
D道义。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A,例句与A都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D代词,指马。
三、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②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四、示例: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只有不断改正错误才能进步,作为领导应该欢迎下级提意见。
五、答案不求一律。
例如叙述晏子使楚,晏子谏杀烛雏等。
【参考译文】高缭辅佐晏子,晏子把他赶走了。
(晏子)周围的人向晏子进谏说道:“高缭侍奉您三年,您都没有提拔他,却把他赶走了。
这从道义上怎么说的过去呢?”晏子说道:“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93愚公之谷齐桓公①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②,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③,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④。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⑤。
管仲正衿⑥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⑦为理⑧,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说苑•政理》)【注释】①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他任用管仲进行整治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②仪状:容貌,姿态。
仪,容貌,外表。
③牸(zì)牛:母牛。
④驹:小马。
⑤管仲:名夷吾,齐桓公辅臣。
⑥衿(jīn):衣领。
⑦咎繇:即皐陶,舜帝的贤臣,唐尧时为刑法官。
⑧理:狱官。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跑) B是.为何谷(这)C臣请陈.之(陈述 D遂持.驹去(拿)E傍邻闻.之(听说) F请退.而修政(回去)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见一老公而.问之曰②卖之而.买驹B①以.臣名之②何为以.公名C①此夷吾之.愚也②今视公之.仪状D①臣故.畜牸牛②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译文:②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译文:四、针对“愚公与驹”的事情,齐桓公和管仲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持”在这里是“牵”的意思。
二、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和B。
A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B以,介词,因为。
C①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助词,的。
D①副词,本来;②连词,所以。
三、①你实在是愚笨啊!为什么(把马驹白白地)送给他呢?②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因为现在这位)老人知道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所以(就把马驹白白地)给那个年轻人了!四、示例:齐桓公认为老人愚笨,而管仲则认为老人明智。
他们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齐桓公没有参透老说陈述这件事的目的,没有真正理解老人的话中话;而相管仲从老人陈述的故事中明白了狱讼方面存在的问题——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
【参考译文】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鹿而跑进一个山谷中,看见一个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回答说:“叫做愚公之谷。
”齐桓公问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老人又)回答说:“因为我的缘故才这样称呼它的。
”齐桓公(又)问道:“现在,(我)看你的容貌姿态,不像是愚笨的人,为什么要因为你而称它为愚公之谷呢?”(老人又)回答说:“请让我(为你)陈述事情的经过,我本来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就去)卖掉它买(一匹)马驹。
(可是有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下马来。
’于是就牵着马驹离开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这件事,认为我愚笨,所以就称这个山谷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说:“你实在是愚笨啊!为什么(把马驹白白地)送给他呢?”齐桓公于是就返回来了。
第二天上朝,齐桓公把(这件事)告诉管仲。
管仲(一听就立即)整了整衣领,拜了两拜,说:“这是我愚笨啊!假使尧帝在位,皐陶为狱官,怎么能有(随随便便)牵走人家马驹的(事)呢?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因为现在这位)老人知道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所以(就把马驹白白地)给那个年轻人了!请让我回去修明政治吧。
”94越使诸发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子①惭之。
”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
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②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
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今大国有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
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③邑,弊邑之君亦有命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
乃逐韩子。
(《说苑》)【注释】①二三子:诸位,几个人。
②垂:通“陲”,边。
③弊:通“敝”,谦辞,表示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A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送,赠送)B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哪里)C请为二三子惭.之(羞辱)D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帽子)E梁王闻之,被.衣出(通“披”)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乃.处海垂之际②乃.逐韩子B①屏外蕃以.为居②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C①梁王之.臣曰韩子②彼越亦天子之.封也D①而.蛟龙又与我争焉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译文:②于大国何如?译文:③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译文:四、诸发不愿意戴着帽子去见梁王,他讲了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并对这三条理由作简要地分析。
答:五、下列这两个句子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句式不同。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①客冠则以礼见②冠则见以礼答:六、诸发是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评。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冠:名词用如动词,戴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