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合集下载

4第十章动物的循环、呼吸和排泄系统

4第十章动物的循环、呼吸和排泄系统

1.3.2 人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十分重要的器官,是循环系统的 总枢纽,其收缩和舒张造成血液的循环流 动。心博一旦停止,血液循环不能进行, 各处组织不能获得营养,也不能排除废物, 生命就很快完结。 人的心脏重约400克左右。位于胸腔的 围心腔中。 心脏分为四室,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 房右心室。左右两半界限分明。右心房右 心室的血液是从大静脉流入的带二氧化碳 的血,左心房左心室的血液是从肺流回的 带氧的血。 但它们的博动却是心房与心室分别同步。 即左右心房先同时收缩,然后左右心室再 同时收缩。
心肌的特殊传导系统 数字表示兴奋从窦房结传 递到该点的时间(秒)
Ø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以浦肯野氏细胞为例: 0期——细胞快速去极化(动作 电位的升支) 1期——短暂而快速的复极化 2期——缓慢复极化(平台期) 3期——较快复极化 4期——复极化至静息膜电位 浦肯野氏细胞的动作电位
自律细胞到达静息膜电位水平 后又开始缓慢去极化,直到阈电 位水平,再引起心肌细胞的兴奋, 又开始出现新的动作电位。
Ø Rh因子
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称的头两个字⺟。兰德斯 坦纳等科学家在1940年做动物实验时,发现恒河猴和多数人体内的红 细胞上存在另一种抗原物质,命名为Rh因子。 凡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上有Rh因子者,为RH阳性。反之为RH阴性。 RH阳性血型在我国汉族及大多数民族人中约占99.7%,个别少数民族 约为90%。在国外的一些民族中,RH阳性血型的人约为85%。
Ø 血液成分
淡⻩色液体,约占血液体积的53%,其中水分 血浆(plasma) 约占92%,其余8%为溶于水的晶体物质(无 机盐)和胶体物质等(血浆蛋白)。 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 无颗粒细胞 淋巴细胞 起防御作用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鱼类: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

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脊柱的颈椎较多,而胸椎互相愈合,腰椎、骶椎及部分尾椎与腰带合成复合的骶部,尾椎最后为一块尾综骨。

哺乳类: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

2.头骨: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软骨鱼类只有软骨颅,硬骨鱼才变为硬骨,加以真皮形成的骨骼参加在内,头骨数目可多到180余块。

以后随着进化,合并和消失等方式,到哺乳类减到35块,到人类只留28块。

3.附肢骨:肢带(肩带和腰带)和肢骨是连动器官的支柱,依照动物生活状况而起变化。

鱼类:肩带和腰带都不与脊柱相接,末端为鳍条,成为胸鳍和腹鳍。

两栖类:肩带在腹中线上与胸骨相接,包括喙骨、前喙骨、肩胛骨和上肩胛骨。

前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

腰带与脊柱相接,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

后肢由股骨、胫腓骨、附骨、跖骨及趾骨组成。

哺乳类:腰带组成骨盆。

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

锁骨变化多。

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观察液浸标本,比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鱼类: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

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两栖类:幼体仍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但肺的构造简单,还得依靠皮肤帮助呼吸。

爬行类:终生用肺呼吸,但肺结构尚较简单。

鸟类:适应飞行,除肺外,尚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构成双重呼吸。

哺乳类:肺更趋于发达、完善,呼吸的动作也更复杂,尤其是膈的存在,呼吸作用更为加强。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

动物学思考题级答案动物学思考题⼀、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1.物种(species)2.⼆名法,举例说明3.简述⽣物界的5界系统4.简述动物界的主要类群⼆、动物体的基本结构1.简述动物体的基本结构机制及其发展进化趋势动物的对称类型可分为;动物的体腔类型可分为;同律分节、异律分节、⾝体分部。

2.真体腔动物真体腔(Eucoelomata);裂体腔法和肠腔法;原⼝动物与后⼝动物。

重要名词:物种,⼆名法,五界系统,侧⽣动物,分类阶元,分类⽅法,系统发⽣,个体发⽣3. 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3.1 动物的完全卵裂的2种主要形式和特点动物的完全卵裂有两种主要模式:即辐射卵裂和螺旋式卵裂。

卵裂⽅式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到胚胎后期的发育。

3.2 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的⼏个主要阶段及发育过程的特点囊胚(blastula):囊胚层(blastoderm),囊胚腔(blastocoel),原肠胚(gastrula):原肠腔(gastrocoel),中胚层和体腔(mesoderm and coelom) ,神经胚(neurula)。

3.3 动物的中胚层的发⽣中胚层的形成⽅式主要有2种:(1)体腔囊法(2)裂体腔法3.4 假体腔与真体腔3.5 简述神经胚的形成过程4.试⽐较原⼝动物与后⼝动物的差别胚孔(blastopore),原⼝动物(Protostomia)和后⼝动物(Deuterostomia)。

三、动物的系统与进化(各门类的特征与进化关系)1. 原⽣动物门2.海绵动物门3.腔肠动物门4.扁形动物门5. 原体腔动物6.环节动物门7.软体动物门8.节肢动物门9.棘⽪动物四、各门动物的分述1. 原⽣动物门(Protozoa)1.1原⽣动物的主要⽣物学特征及其在⽣物系统进化中的地位1.2 区别纤⽑⾍纲、鞭⽑⾍纲、⾁⾜⾍纲原⽣动物要点特征1.3 简述纤⽑和鞭⽑的结构及其在原⽣动物⽣活中的作⽤1.4 原⽣动物的⽔分调节和排泄1.5 纤⽑⾍的接合⽣殖和⽆性⽣殖的过程1.6 原⽣动物的⽆性⽣殖⽅式1.7 昏睡病、⿊热病是哪⼀类原⽣动物引起的疾病?(我国⼈体五⼤寄⽣⾍)1.8 原⽣动物分布在那些环境中1.9原⽣动物在污⽔处理系统中所起的作⽤1.10 简述疟原⾍的⽣活史,引起⼈类发病原因及症状(1)红细胞前期(2)红细胞外期(3)红细胞内期引起⼈发病的原因及症状:1.11 哪类原⽣物中的种类有外壳1.12 孢⼦⾍纲与丝孢⼦⾍纲的区别1.13 纤⽑⾍感受外界刺激和防御的结构2. 侧⽣动物—海绵动物门(Spongia)2.1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个侧枝?2.2 描述海⾯动物的体壁结构2.3 海绵动物⽔沟系的结构和功能2.4 海绵动物⽔沟系是如何进化的?2.5 以钙质海绵为例,说明海绵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2.6 海绵动物分为哪纲及主要区别2.7 海绵动物的体制与其⽣活⽅式的适应关系3. 腔肠动物门3.1 ⽐较腔肠动物中⽔螅型和⽔母型的异同3.2 为什么说腔肠动物的细胞出现了初步的组织分化?3.3 举例说明世代交替和多态现象3.4 如何区分⽔螅纲⽔母和钵⽔母纲⽔母?3.6 如何确定腔肠动物的进化地位?3.7 简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3.8 如何看待栉⽔母动物的进化地位4. 三胚层⽆体腔动物4.1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的主要特征4.2 ⽪肤肌⾁囊的结构4.3 形动物的中胚层分化的组织和器官4.4 扁形动物神经系统的特点4.5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的结构特点4.6 扁形动物门分纲及各纲的主要特征4.7 扁形动物⾼度适应寄⽣⽣活的特征4.8 寄⽣⾍和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防⽌原则4.9 为什么说三胚层⽆体腔动物是动物系统进化中的⼀个新阶段重要名词:原肾管,杆状体,囊尾幼⾍,厌养呼吸,中间寄主,终末寄主,幼体⽣殖,假分节,不完全消化管,牟勒⽒幼⾍。

脊椎动物五大类的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脊椎动物五大类的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脊椎动物五大类的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
鱼类: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单循环
两栖类: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动物:两心房一心室,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其中鄂类出现左右心室,但左右动脉弓基部存在“潘氏孔”,血液混合度较少)
鸟类:两房两室,仅保留右体动脉弓。

完全双循环。

哺乳动物:两房两室,仅保留左体动脉弓。

左心房和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

完全双循环。

(整理)脊椎动物

(整理)脊椎动物

中学生物竞赛试题资源库——脊椎动物A组一、单项选择1.未受精的鸡蛋是一个卵细胞,细胞膜是A 卵壳B 外壳膜C 内壳膜D 卵黄膜2.两栖类脑最发达的部位是A 间脑B 中脑C 小脑D 延脑3.猫头鹰在分类上属于A 鴷形目B 隼形目C 鸮形目D 佛法僧目4.鲸体表A 披粗毛B 披绒毛C 披粗毛和绒毛D 无毛5.下列哪种动物雌体乳头最多?A 家猪B 家兔C 家猫D 家鼠6.下列哪种动物不具泄殖腔?A 鲤鱼B 黑斑蛙C 石龙子D 家鸽7.黑斑蛙幼体与成体的食物A 主要是动物B 主要是植物C 幼体吃植物,成体吃动物D 幼体是杂食性的,成体吃动物8.下列哪一种两栖类在繁殖前必定会出现雌雄抱对的现象?A 极北小鲵B 中国大鲵C 肥螈D 中国雨蛙9.两栖动物的蝌蚪以鳃呼吸,成体则以肺呼吸,其血液循环方式是A 蝌蚪为单循环,成体是双循环B 均为单循环C 均为双循环D 蝌蚪为单循环,成体是不完全双循环10.蚓螈、中国大鲵和棘胸蛙卵的受精发生在A 均在雌性体外的水中B 均在雌性体内C 棘胸蛙在雌性体外,蚓螈和中国大鲵在体内D 棘胸蛙和中国大鲵在水中,蚓螈在雌性体内11.下列动物仅在幼体中保留有脊索的是A 海鞘B 鲟鱼C 七鳃鳗D 鳗鲡12.住囊虫属于A 尾索动物B 半索动物C 昆虫纲D 环节动物13.不具逆行变态的是A 柄海鞘B 玻璃海鞘C 住囊虫D 樽海鞘纲14.下列动物为雌雄同体的是A 文昌鱼B 七鳃鳗C 盲鳗D 柱头虫15.最早发现的古软骨鱼类化石是精品文档A 栅鱼B 梯棘鱼C 裂口鲨D 古鳕鱼16.进行家鱼人工孵化,常取鲤鱼的脑垂体研磨液注入亲鱼体内,这是利用垂体分泌的A 生长激素B 促性腺激素C 性激素D 促甲状腺素17.四大家鱼混合放养时,鳙鱼栖息在A 上层,吃浮游植物B 上层,吃浮游动物C 中层,吃草D 下层,吃软体动物18.素有“国鱼”之称的大黄鱼在分类地位上属于A 鲱形目B 鲤形目C 鳕形目D 鲈形目19.古总鳍鱼登陆是在三亿年前地质年代称为纪晚期的时期。

09、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

09、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

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一、名词解释脊索、咽鳃裂、胸腹式呼吸、口咽式呼吸、晚成鸟、早成鸟、洄游、休眠、头索动物、后口动物、恒温动物、羊膜动物、逆行变态、性逆转、适应辐射二、填空题1、半索动物门肠鳃纲的常见代表动物是,它的全身由、和3部分组成。

2、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3、鱼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鱼类的头和躯干之间以或鳃孔为界,而躯干与尾的分界线是。

4、软骨鱼体表被有,硬骨鱼体表被有骨鳞,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可细分为、和三种类型鳞。

5、鱼类不仅具有、和等奇鳍,还出现了偶鳍包括_________和。

6、圆口纲动物的尾鳍为完全对称的尾,软骨鱼具有尾,而硬骨鱼大多数为尾。

7、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和编织巢4种。

8、反刍动物的“胃”可分为4室,即胃、胃、胃和皱胃,其中皱胃是胃本体。

9、现存两栖动物约5500种,分别隶属于目、目和目3大类。

10、鸟类的羽毛类型可分为羽、羽和羽3种。

11、现存的圆口纲动物约70多种,可分为2个目,即目和目。

12、突胸总目的鸟类可分为6大生态类群,分别为禽、禽、禽、禽、攀禽和陆禽。

13、鱼类的消化管由表及里由四层组成,即、、和粘膜层。

14、哺乳类的皮肤腺特别发达,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皮脂腺、、和。

15、罗非鱼属于目,中国林蛙属于目,巴西龟属于目,金丝猴属于目,褐家鼠属于目。

17、哺乳动物的齿型有分化现象,称为齿,即分化为齿、齿、齿和臼齿。

18、哺乳类口腔中有三对唾液腺,即、和。

19、鸟类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即游禽、_______禽、猛禽、_______、禽和鸣禽。

20、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炫耀、、产卵、和育雏。

21、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水面浮巢和编织巢4种。

22、根据鸟类迁徙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和。

23、哺乳动物是、运动快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24、哺乳类前肢的关节向转,后肢的关节向前转,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一:心脏⒈位置:心脏位于体腔前部,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围心腔中,由围心膜所包被。

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围心腔位于体腔前方。

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向后,向腹方移动至体腔的前腹位。

⒉结构: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两栖类演变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爬行类的心脏包括完全分隔的2个心房1个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完全的分为四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哺乳类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右心房之间有三尖瓣。

二:血液循环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即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入鳃动脉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出鳃的多氧血不再回心脏而是经出鳃动脉直接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返回的缺氧学经主静脉系统再流回心脏,形成一个大圈。

两栖类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它们最后均进入心室。

爬行类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为完全双循环,从体静脉回心的缺氧血经右心房进入右心室,被压入肺动脉弓,从肺静脉回心的多氧血经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被压入体动脉弓。

三:动脉系统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六对动脉弓的演变:鱼类:由于以鳃呼吸,动脉弓在鳃部断裂为两部分,即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中间以毛细血管联系,以进行气体交换。

软骨鱼类保留第2至6对动脉弓,硬骨鱼类保留第3至6 对动脉弓,其余退化。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成体因营肺呼吸,动脉弓不再断开,并只保留第3,4,6对动脉弓。

第三对为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为体动脉弓,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队为肺动脉弓;其中鸟类成体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四:静脉系统⒈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窦,一对后主静脉窦,一对总主静脉,最后汇入静脉窦。

动物学问答题

动物学问答题

动物学(乙)问答题1.原生动物有何主要特征?为什么它们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2.试比较原生动物门各纲的运动器官。

3.试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4.试述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5.中胚层和两侧对称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6.试述中胚层形成的意义7.试述疟原虫的生活史。

8.羊肝蛭的生活史。

9.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10.十二指肠钩虫的生活史。

11.比较实验中观察到蛔虫和蚯蚓体壁横切面上的主要不同点。

12.吸虫纲主要特征13.假体腔动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是什么?14.假体腔与真体腔有何不同?15.何谓次生体腔?它有何意义?16.线虫动物门的简要特征是什么?17.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8.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9.河蚌适于埋栖生活的特点20.试述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1.对节肢动物现有的6个纲作一分析比较22.以对虾为例说明甲壳纲的主要特征23.举例说明昆虫的生殖和变态24.试述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演化趋势25.简述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6.简述半索动物主要特点和半索动物在动物系统上的地位。

27.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是什么?28.试述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29.试述鱼类主要特征和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30.鱼类的亚纲分类情况。

31.软骨鱼和硬骨鱼的特征32.简述侧线器官的作用33.试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4.试述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35.羊膜卵的结构及羊膜卵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3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的循环系统也是不完善的双循环?37.试述鸟纲的主要特征。

如何适应飞翔生活?38.今鸟亚纲的有哪三个总目?特征如何?39.鸟类双重呼吸特点40.试述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41.哺乳动物三个亚纲的主要特征。

42.哺乳动物可分为哪三个亚纲,及其主要特征?并举代表种43.简述比较脊椎动物各系统:循环、呼吸、排泄44.比较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进化?45.比较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进化?46.鸟类的形态结构如何与其飞翔生活相适应的47.为什么说从爬行动物开始,才算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动物学(乙)问答题1.原生动物有何主要特征?为什么它们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从单细胞动物(细胞器)、分布广、营养(自养、异养)、呼吸、排泄、应激性和运动、生殖、包囊等方面阐述。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摘要:目的通过对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的形态解剖和各系统的横向比较来揭示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演化途径和规律。

方法以脊椎动物为材料,以解剖学为基础,用比较和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现代各类群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异同。

结果脊椎动物的大部分器官和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越来越发达,但也有一些出现退化。

结论器官和系统不管是进化还是退化都是为了适应其生活习性,是其生活环境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脊椎动物比较解剖演化规律脊椎动物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现存的大多数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这些动物不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

从鱼纲到哺乳纲,虽然他们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它们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演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为了找出这些规律并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我选择了脊椎动物各纲的代表动物进行了解剖并将其结构进行横向比较。

1.实验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鲫鱼,蟾蜍,家鸽,实验室饲养的小白鼠1.2.观察各个实验动物的外部形态,了解适应其生活习性的结构。

1.3.动物解剖前处理用镊子柄在新鲜鲫鱼的头骨上敲几下将其敲晕,蟾蜍则用双毁髓法将其处死,家鸽用窒息法将其处死,小白鼠用乙醚麻醉致死。

1.4.实验动物的解剖打开各实验动物的腹腔,观察各个系统,重点观察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2.实验结果2.1 消化系统2.1.1 口腔从鱼到哺乳动物,它们的口腔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结构的演化。

2.1.1.1 牙齿牙齿的进化历程是:由同型齿到异型齿;又多出齿到再出齿;由端生齿或侧生齿到槽生齿;有数量多而不恒定到数量少而恒定;有着生部位广泛(上下颌、犁骨、颚骨、副蝶骨)到仅着生于上下颌。

2.1.1.2 舌鱼类有舌,但不能活动只能帮助吞食;无尾两栖类以上舌都能自由伸缩,有的还成为捕食器;鸟类的舌较硬因为上面覆有角化的上皮;哺乳类的舌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上面有味蕾,它们是味觉感受器。

脊椎动物部分网上自测题及答案

脊椎动物部分网上自测题及答案

第十讲圆口纲和鱼纲(一)判断题1、七鳃鳗和鳗鲡都是无颌纲的动物。

2、七鳃鳗属于鱼类,具有偶鳍,可在水中游动。

3、软骨鱼类具有软骨,体表被以盾鳞或硬鳞。

4、鳃是鱼类唯一的呼吸器官。

5、七鳃鳗、鲨鱼和鲤鱼的鳃分别为囊鳃、板鳃和瓣鳃。

6、鲤科鱼类具有咽喉齿,着生于第五对鳃弓形成的咽骨上。

7、鱼类的鳔能调节身体的比重,有助于鱼停留在不同深度的水层。

8、动脉球为硬骨鱼类心脏前方的膨大部分,属于心脏本体。

9、鱼类的排泄主要是通过肾脏和鳃完成的。

10、鲤鱼为淡水养殖中的主要对象之一,属于四大家鱼。

11、鱼类都是卵生的。

12、“四大海产”都是鱼纲的种类。

13、胭脂鱼是鲤科鱼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4、韦伯氏器是鲤科鱼类特有的结构,能够感受低频率的声波振动。

15、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较低,分为躯干椎和尾椎,为双凹型锥体。

(二)填空题1、圆口纲又名、和,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是现存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古老的一个类群,代表动物为。

2、纲是终生水生生活的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相比,没有部。

3、鱼类的体型可分为、、、和 5种类型。

4、鱼鳍包括和,前者又分为、和,后者分为和。

5、鱼类的尾分为、和三种类型。

6、鱼类鳞片分为、和三种类型。

7、鱼类脊柱分化程度低,椎体为型,无骨胳。

8、鱼类的肌肉分化程度低,有呈形的肌节,文昌鱼的肌节呈形。

9、鱼类主要用呼吸,血液循环为循环。

10、纲是现存脊椎动物亚门中种类最多的一纲,分为和,前者分为和亚纲,后者包括、和亚纲,其中总目种类最多,多为海产;总目其次,多为淡水产。

(三)选择题1、七鳃鳗骨胳系统的特殊和原始结构是:A具有鳃笼和无偶鳍骨胳,脑颅只有底壁和感觉囊,无完整的脊椎骨;B有鳃弓,奇鳍骨和完整的脑颅和脊椎骨;C无鳃笼和有偶鳍骨,只有槽形脑颅和不完整的脊椎骨;D无鳃笼和偶鳍骨,只有槽形脑颅和不完整的脊椎骨2、七鳃鳗的心脏由:A1个静脉窦、1个心房和1个心室组成;B1个静脉窦、2个心房和1个心室组成;C由2个心房和1个心室组成;D由2个心房和2个心室组成。

脊椎动物心脏的进化历程

脊椎动物心脏的进化历程

脊椎动物心脏的进化历程摘要:在动物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因为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动物的身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以进化论的观点、比较解剖学的手法, 以心脏的进化为例,论述了脊椎动物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哺乳类,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按一定的顺序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关键词:循环系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心脏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类群,也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

生物的结构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由于运动和适应复杂环境的需要, 脊椎动物进化出了能够支撑身体的脊柱。

随着脊椎动物从水生环境到陆地环境的过渡, 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其身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本文用进化的观点,用比较解剖学的方法, 论述了脊椎动物心脏结构发生的演变过程。

循环系统是生物体的体液及其管道组成的系统。

从动物有了心脏以后,心血管循环系统分心脏和血管两大部分,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按照一定的方向循环流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动力的源泉,具有较厚的肌肉壁,内有空腔,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心脏产生有节律的搏动,使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一、用鳃呼吸的动物的心脏模式典型的用鳃呼吸的脊椎动物的心脏,由后向前依次为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

静脉窦接受来自全身的静脉血,静脉血依次通过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心房和心室没有任何的间隔,只是在静脉窦和心房之间、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能防止血液的倒流。

有些动物,如软骨鱼和硬骨鱼,它们的心脏模式与原始的以鳃呼吸的心脏结构相似,但是由于心脏的扭曲,心脏的整体形态逐渐向“S”型过渡,因此这些动物心脏的静脉窦和心房都位于心室的背面。

有些动物动脉球代替了动脉圆锥。

二、用肺呼吸的动物的心脏模式动物在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过程中,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呼吸器官——肺,两栖类的循环系统也因此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循环路线由于增加了肺循环而由单一循环转向双循环,心房此时出现房间隔,由一心房变为两心房;到了爬行类,心室出现了不完全间隔(类似于现在临床上的一些室间隔缺损病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心脏病,因为主动脉输血到全身各处,室间隔缺损会导致主动脉射出的血液不足而导致组织器官供血不足,出现一些缺血症状),鳄类则出现了完全的室间隔;到鸟类和哺乳类,心房和心室都分为两部分并且发育完备。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总结

综述——脊索动物:名词解释:无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无分化,无明显头部(尾索、头索)有头类:脑和感觉器官有分化,有明显头部(脊椎动物亚门)无颌类:没有上下颌(圆口纲以前的种类)颌口类:有上下颌(鱼纲以后的种类)鱼形类:附肢为鳍(鱼纲以前的种类)四足类:五趾型附肢(两栖纲以后的种类)无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无羊膜出现(两栖纲以前种类)有羊膜类:胚胎发育中有羊膜出现(爬行纲以后种类)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爬行纲以前种类)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鸟纲哺乳纲)逆行变态: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1、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⑴具有脊索。

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的一条棒状结构,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被脊柱所代替。

⑵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⑶有咽鳃裂。

位于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与外界相通的裂孔叫做咽鳃裂。

在咽鳃裂上硫酸阿米卡星有许多毛细血管,有呼吸作用。

次要特征:⑴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管腹面。

⑵多为闭管式循环,多具红血细胞。

⑶肛后尾。

⑷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

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共同特征:(说明脊椎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⑴后口。

⑵三胚层。

⑶两侧对称。

⑷真体腔。

⑸某些器官具分节现象。

2、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比较:类群, 骨骼, 心脏, 神经索, 脊索无脊椎动物, 外胚层形成外骨骼, 消化道背面, 实心,两条,消化道腹面,无脊椎动物, 中胚层形成内骨骼, 消化道腹面, 中空,一条,消化道背面,有</TD></TR></TBODY></TABLE></DIV>3、如何理解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过度类型,因为:A、半索动物与非无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a、腹神经索。

动物学复习题10

动物学复习题10

第四篇动物的生命活动第一章支持、保护和运动一、名词解释1、流体静力骨骼:动物体内充满了体液,使动物体保持一定的体态并传递运动的作用力。

2、外骨骼:位于体表,来源于外胚层,为死物质,有保护和肌肉附着功能。

3、内骨骼:位于体内,来源于中胚层,为活物质,有保护、支持、造血、维持矿物质平衡、肌肉附着功能。

4、肌丝滑动学说:肌肉收缩通过肌动蛋白沿着肌球蛋白滑动所致。

5、滑动微管模型:纤毛、鞭毛的双联体微管彼此相对滑动通过由基底到末梢或由末梢到基底的波动产生一个反向的推动力而产生运动。

二、填空题1、甲,蹄,角是角质化(表皮)衍生物;鱼的鳞片是角质化(真皮)衍生物。

2、动物骨骼系统经历了(流体静力骨骼),(外骨骼),(内骨骼)三个阶段的演化。

3、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包括(带骨)和(附肢骨)。

三、判断题1、内骨骼起源于内胚层,外骨骼起源于外胚层。

(F)2、鱼类鳃盖骨属于膜化硬骨,脊椎骨属于软骨化骨。

(T)3、肩带支持前肢骨,腰带支持后肢骨。

(T)4、纤毛、鞭毛结构通常由9对双联体微管和中央2微管组成。

(T)五、问答题1、比较各纲脊椎动物的皮肤及其衍生物,总结出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皮肤系统进化的趋势。

脊椎动物的皮肤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皮肤衍生物:1)角质化表皮衍生物:甲,蹄,角2)角质化真皮衍生物:鱼的鳞片3)皮肤腺:黏液腺,汗腺,乳腺,毒腺皮肤的功能:防止体内物质过度丢失;感受刺激;调节体温、分泌、吸收、运动、生殖、排泄保护防止外界各种侵害,即体表屏障;2、比较鱼、蛙、兔的脊柱和附肢骨骼,归纳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中,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进化趋势。

脊柱进化:分化明显,促进身体运动的灵活性鱼类有躯干椎和尾椎组成两栖类: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组成哺乳动物:寰椎,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组成附肢骨进化:有鳍进化为五指型附肢,能适应复杂环境和迅速运动的要求带骨:支持附肢骨,并与中轴骨骼联络鱼类不与脊柱相连,现代四足类与脊柱相连,支持身体附肢骨:鱼类:鳍四足类:五趾型附肢前肢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指骨后肢骨:肢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3、动物运动有哪些方式,分别说明不同运动的机理。

脊椎动物演化趋势

脊椎动物演化趋势

动物各系统演化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两栖类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

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

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爬行类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

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

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

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

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胸椎5~6枚。

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

肋骨不具软骨,而且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十分牢固。

普通生物学及答案

普通生物学及答案

普通生物学及答案四川大学普通生物学试题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同时注意相应的英文名词)生物膜干扰素稳态光周期诱导光合磷酸化光敏色素无氧呼吸细胞呼吸菌根双受精生物节律等位基因细胞分化基因库非共质体途径内皮层无氧呼吸再生作用适应原核细胞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体液免疫形成层克隆共质体途径细胞周期三羧酸循环世代交替蛰伏基因库内皮层无氧呼吸再生作用适应应激性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原肠胚中心法则内起源协同进化成花素光能细菌病毒粒子反馈调节基因突变细胞外消化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光呼吸春化作用化能细菌内吞作用无限维管束细胞分化稳态基因文库菌根生态位光系统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环境容量群落二次污染物不可再生资源种群质壁分离年轮抗原体循环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领地行为细胞克隆选择学说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压力流假说团聚体学说内聚力学说灾变论大气圈学习血液循环周围神经系统腐食性营养染色体组型细胞骨架酶细胞周期减数分裂肺活量有丝分裂变态生态金字塔遗传漂变基因工程生物节律微球体学说本体感受器生物钟多倍体拟态渐变式进化和跳跃式进化自然发生说自然分类五界系统病毒和反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生态系统生态幅最低量定律寄生和共栖化学互助和拮抗生态位顶级群落生物地化循环稳态耗散结构生物大分子胞饮作用端粒内环境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干细胞反射弧光周期双受精孤雌生殖孢原细胞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上位效应抑制基因互补基因转化中心法则操纵基因结构基因遗传漂变异地物种形成协同进化趋同进化共进化趋异进化人口问题第二部分:填空题⒈细胞呼吸全过程可分为糖酵解、、和电子传递链。

⒉细胞核包括核被膜、、和核仁等部分。

⒊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两部分组成。

4.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着隔离,同一物种的种群之间存在着隔离。

5.细胞周期包括和两个时期。

6.神经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组成的。

7.异养营养可分为吞噬营养和。

8.DNA和RNA的结构单体是。

9.消化管管壁的结构由内至外分为4层,即粘膜层、、和浆膜。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起源假说广泛认同的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动物演化大树的两大基本分支谱系中,位于后口动物谱系顶端的脊椎动物与原口动物谱系没有直接联系,它根植于后口动物脊椎系的演化轮廓是:从现在最低等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始点,先后经由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动物和脊索纵贯全身的头索动物,最后通过脊椎和头部构造的出现,诞生出该谱系的终端产物脊椎动物。

1999年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评论为“逮住第一鱼”,为难题的破解投进了一缕曙光。

2003年初,舒德干等人再度在《自然》杂志著文,他们通过对数百枚海口鱼标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们一方面已经开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头部感官,另一方面却仍保留着无头类的原始性器官,从而证实了它们不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而且还属于地球上一类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早期后口动物的系列性发现,不仅与现代动物学关于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说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这“四步走”更为原始的“第一步”,从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说。

这些始见于澄江化石库地层最底部的“第一步”动物群古虫类和云南虫类,是一些创生出咽腔型鳃系统的原始分节后口动物,极可能代表着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节的共同祖先与由于躯体特化而丧失分节性的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十分有趣的是,尽管它们由于咽鳃的出现而引发了动物体在取食、呼吸等新陈代谢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为真正的后口动物,但其躯体却仍保留着其祖先的分节性特征。

舒德干解释说:“实际上,既出现创新特征又继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状的镶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动物类群十分奇特:对1400多枚海口虫标本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们不仅缺少脊索构造,而且在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神经等器官系统上与脊索动物存在着根本区别;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其由6对外鳃组成的呼吸系统,这与较为高等的后口动物的内鳃迥然有别。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

一、呼吸的进化1、呼吸方式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栖种类用鳃呼吸,在水与鳃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鳃分内鳃及外鳃二种类型,内鳃在园口类,鱼类终生存在,外鳃存在于所有两栖类的幼体及部分有尾两栖类的成体。

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在空气与肺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此外一些种类尚有辅助呼吸器官,如蛙的皮肤,乌鳢的口壁粘膜,泥鳅的消化管等。

2、呼吸特点a、鱼类:鱼类的鳃位于咽部两侧,由鳃弓支持着,每一鳃弓上有两列鳃丝(软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只有1个鳃瓣,硬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多特化为咽骨,其上无鳃丝)。

软骨鱼有鳃间隔自鳃弓伸到体表下,鳃瓣(软骨鱼的鳃瓣多不为丝状)附在鳃间两侧。

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丝附于鳃弓上,鳃裂被鳃盖骨所覆盖,以鳃孔通于体外。

水流从口进入以后流经鳃,水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氧进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随水流排出体外。

b、两栖类:幼体用腮呼吸,变态后,内腮消失,用肺呼吸。

鳃是由外胚层发育来的,而肺则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形成的。

因此,鳃与肺不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而是同功器官(形态和功能相似,起源和构造不同的器官)。

鳔和肺才是同源器官。

虽然有些鱼类的鳔已执行肺的功能,但专门作为呼吸器官的肺则是起源于两栖类。

两栖动物的肺构造简单,仅为1对薄壁的囊(如蝾螈)或囊内稍有些隔膜(如蟾蜍)而已。

其表面积比较小,不足以满足两栖类对氧的需求。

因此,两栖类还需借助于皮肤呼吸来摄取更多的氧。

c、爬行类:爬行类的肺较两栖类进步,肺的内表面积相对比较大,这是由于肺内具有很多发达的隔膜。

一些结构高等的爬行类(如鳄和某些蜥蜴),肺内腔一再分割,腔内壁呈蜂巢状小室,从而扩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由于开始形成了胸廓,靠肋间肌的收缩,胸廓的扩张与缩小,改变容积,从而使气体吸入或排出。

d、鸟类:鸟类的肺极为特殊,外观上看是一对海绵状体,内部则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和血管系统组成,称为网状管道肺。

脊椎动物动脉弓的演化

脊椎动物动脉弓的演化

脊椎动物动脉弓的演化动脉弓是脊椎动物心血管系统中的重要结构,它在不同的物种中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动脉弓的演化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类群的动物角度,探讨脊椎动物动脉弓的演化。

我们来看哺乳动物的动脉弓演化。

在哺乳动物中,动脉弓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哺乳动物的动脉弓分为左右两侧,通过颈动脉和颈静脉相连接。

在进化的过程中,哺乳动物的动脉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最早的哺乳动物的动脉弓形态与现代爬行动物相似,但随着哺乳动物进化,动脉弓逐渐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状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来看鸟类的动脉弓演化。

鸟类的动脉弓与哺乳动物有所不同。

鸟类的动脉弓主要由一对主动脉组成,分别是左侧的主动脉和右侧的主动脉。

这两条主动脉通过一个环状的动脉弓相连接。

在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动脉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高度特化的结构,以适应鸟类的特殊飞行需求。

鸟类的动脉弓形态独特,使得鸟类能够在飞行过程中维持高效的血液循环,为其飞行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除了哺乳动物和鸟类,爬行动物的动脉弓演化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爬行动物的动脉弓形态较为简单,通常由一对主动脉和一个环状的动脉弓组成。

爬行动物的动脉弓相对较原始,与早期脊椎动物的动脉弓形态相似。

然而,随着爬行动物的进化,动脉弓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以适应爬行动物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生物学需求。

我们来看无脊椎动物的动脉弓演化。

与脊椎动物相比,无脊椎动物的动脉弓结构相对简单。

无脊椎动物的动脉弓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主动脉组成,它们在动物体内形成一个简单的环状结构。

无脊椎动物的动脉弓演化较为原始,与早期脊椎动物的动脉弓形态相似。

然而,无脊椎动物的动脉弓也有一些特殊的形态和功能,以适应无脊椎动物特殊的生物学需求。

脊椎动物动脉弓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

不同类群的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动脉弓逐渐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物学需求。

哺乳动物的动脉弓演化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状结构,鸟类的动脉弓演化成为一个高度特化的结构,爬行动物的动脉弓相对较原始,无脊椎动物的动脉弓演化较为简单。

综述鱼类动脉演化情况

综述鱼类动脉演化情况

综述鱼类动脉演化情况鱼类动脉演化情况的综述引言:动脉是鱼类循环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随着物种的进化和环境的改变,鱼类的动脉系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化。

本文将对鱼类动脉演化情况进行综述,从鱼类的起源、不同物种的动脉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对动脉演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鱼类起源与动脉的出现鱼类是脊椎动物的最早出现的一类,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5亿年前的古生代。

最早的鱼类是无颌鱼类,它们并没有真正的心脏和动脉系统,血液循环主要通过体腔和血窦完成。

随着演化的进行,颌下纲鱼类的出现标志着动脉系统的初步形成。

颌下纲鱼类的动脉系统由心脏、主动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实现了血液的有序流动。

二、不同鱼类的动脉结构1.软骨鱼类软骨鱼类是一类原始的鱼类,如鲨鱼和鳐鱼等。

它们的动脉系统相对简单,主要由心脏、主动脉和分支动脉组成。

主动脉从心脏发出,分为躯干动脉和鳃弓动脉。

躯干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而鳃弓动脉则将血液输送到鳃部。

2.硬骨鱼类硬骨鱼类是鱼类中最为多样化的一类,包括了大多数现代鱼类。

与软骨鱼类相比,硬骨鱼类的动脉系统更加复杂完善。

它们的心脏分为单心室和双心室,主动脉分为体循环动脉和鳃循环动脉。

体循环动脉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而鳃循环动脉则将血液输送到鳃部进行氧气交换。

此外,硬骨鱼类还具有较为发达的毛细血管网络,有助于血液的供应和循环。

三、环境对鱼类动脉演化的影响1.水深和水温水深和水温是影响鱼类动脉演化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深海鱼类由于生活在深海环境中,其动脉系统需要适应高压和低温的特殊条件。

这些鱼类通常具有较为发达的血管壁和血液循环系统,以保证足够的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

相反,热带鱼类的动脉系统相对简单,因为水温较高,氧气溶解度较高,不需要过多的动脉分支。

2.生活习性不同鱼类的生活习性也对其动脉演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洄游鱼类需要长途迁徙,其动脉系统需要适应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系统的演化
一:心脏
⒈位置:
心脏位于体腔前部,消化管腹侧的一个围心腔中,由围心膜所包被。

鱼类和有尾两栖类的围心腔位于体腔前方。

陆生脊椎动物的心脏向后,向腹方移动至体腔的前腹位。

⒉结构:
鱼类的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动脉圆锥组成。

两栖类演变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

爬行类的心脏包括完全分隔的2个心房1个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完全的分为四室,即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其中哺乳类的左右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左右心房之间有三尖瓣。

二:血液循环
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即由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入鳃动脉进入鳃部进行气体交换,出鳃的多氧血不再回心脏而是经出鳃动脉直接沿背大动脉流到全身,从各组织器返回的缺氧学经主静脉系统再流回心脏,形成一个大圈。

两栖类为不完全双循环,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右心房接受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它们最后均进入心室。

爬行类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鸟类和哺乳类为完全双循环,从体静脉回心的缺氧血经右心房进入右心室,被压入肺动脉弓,从肺静脉回心的多氧血经左心房进入左心室,被压入体动脉弓。

三: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的基本模式:腹大动脉,背大动脉,动脉弓胚胎期一般为六对
动脉弓的演变:
鱼类:由于以鳃呼吸,动脉弓在鳃部断裂为两部分,即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中间以毛细血管联系,以进行气体交换。

软骨鱼类保留第2至6对动脉弓,硬骨鱼类保留第3至6 对动脉弓,其余退化。

两栖类以上的脊椎动物:成体因营肺呼吸,动脉弓不再断开,并只保留第3,4,6对动脉弓。

第三对为颈动脉,分布于头部和脑;第四对为体动脉弓,左右体动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队为肺动脉弓;其中鸟类成体仅保留右体动脉弓,哺乳类则保留左体动脉弓。

四:静脉系统

鱼类:具H型主静脉系统,一对前主静脉窦,一对后主静脉窦,一对总主静脉,最后汇入静脉窦。

两栖类:四足类的基本模式—Y型大静脉(腔静脉)和肺静脉,出现一对前大静脉,一对后大静脉。

肺静脉的出现与肺的出现相适应,肺静脉直接进入左心房。

爬行类: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鸟类:肾门静脉更趋退化,对提高后肢血液回心脏的血流速度和血压有积极意义。

哺乳类:进一步简化,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消失,多数哺乳类仅保留右前大静脉。

⒉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两端为毛细血管,官腔内无瓣膜。

肝门静脉,肾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系统。

脊椎动物静脉系统的演变趋势为:
a Y型大静脉系统代替了H型主静脉系统,静脉主干逐渐简化和集中。

b陆生脊椎动物出现了肺静脉,与肺脏的出现相呼应
c肝门静脉在各纲动物中均很稳定,保证营养代谢的需要
d肾门静脉由发达逐渐退化消失,提高回心血流的速度和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