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 比较
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七、排泄系统
原生动物:伸缩泡 海绵动物:领细胞中的伸缩泡 腔肠动物:皮层和胃层 扁形动物:原肾(焰细胞、排泄管、排泄孔) 线虫动物:原肾(排泄管、排泄孔) 环节动物:后肾(开口于前一体节内的肾口、本体节内的细肾管、排泄 管和本体外的肾孔) 软体动物:肾脏(鲍氏器)、围心腔腺(凯氏器) 节肢动物:甲壳类的绿腺(又称触角腺);肢口类的基节腺;蛛形和昆 虫类的马氏管 脊椎动物: 园口纲:前肾(肾口、肾小管、排泄管、排泄腔、排泄孔) 鱼纲:一对中肾,内有许多肾小体(排泄管膨大内陷而成的肾球囊、肾 血管绕曲而成的肾小球)、输尿管、泄殖腔或膀胱 两栖纲:同上 爬行纲:后肾(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泄殖孔) 鸟纲 :同上 哺乳纲:后肾(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尿道口)
四、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胞内消化 海绵动物:胞内消化 (领细胞) 腔肠动物:消化循环腔内进行胞外消化、胞内消化,有口无肛 扁形动物:同上 线虫动物:同上,出现肛 环节动物:消化道分化成前肠(口腔、咽喉、食道、嗉囊、砂囊、胃)、中 肠、后肠;机械消化和消化腺(咽腺、胃腺、盲肠) 软体动物:消化道分化大;独立于消化道的消化腺(肝脏) 节肢动物:甲壳类的胃分化成贲门胃和幽门胃,昆虫类消化道分化大,口腔 处有唾液腺,胃处有盲囊 棘皮动物:肠盲囊 脊椎动物:消化道分化成口腔、咽喉、食道、胃、肠(小、大)、泄殖腔; 鸟类食道处有嗉囊,胃分肌胃和腺胃;反刍类胃分瘤胃、网胃、瓣胃、 皱胃;两栖类以上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又分结肠(哺 乳类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消化腺(肝脏、胰脏、唾液腺、胃腺、肠腺)
5.肾上腺髓质(嗜络组织):园口类散在第二鳃囊到肛门后端的每一体节的主静 脉附近,板鳃鱼类有两列独立的旁神经节,硬骨鱼以上则埋在肾上腺皮质内 所分泌的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如猫、鲸)能产生应急反应。 6.肾上腺皮质(肾间组织):园口类散布主静脉周围,鱼类以上在肾脏之间。哺 乳类的肾上腺皮质有三层;外为球状带,能分泌盐 皮质激素(醛固酮),中 为束状带,能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内为网状带,能分泌性 激素。 7.性腺:雄性有精巢,能分泌睾酮、雄烷二酮。雌性有卵巢,其中卵泡中的颗粒 细胞分泌雌激素;内膜细胞分泌雌二醇和雌酮;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孕 酮)。 8.松果体:园口类在鼻孔后方皮下;爬行类松果体具有感光作用;哺乳类松果体 失去感光作用,能分泌褪黑激素,引起皮肤细胞收缩,体色变淡,抑制性腺 发育。 9.胸腺:位于胸腔前方,是免疫器官 10.尾下垂体:鱼类特有,分泌尾紧张素,参与渗透压调节。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八大系统中各纲特征一、运动系统1、圆口纲1、骨骼系统:仅有软骨,无硬骨。
(1)头骨:无上下颌。
颅骨不完全。
(2)咽骨(咽颅):为一软骨条相编结而成的软骨篮,称鳃笼,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咽弓没有同源关系,鳃笼紧贴在皮下,包在鳃囊外面,不分节;而咽弓是分节的,着生于咽内壁。
2、脊索:脊索终生保留。
3、鳍:无偶鳍。
具奇鳍4、肌肉保持原始分节,与文昌鱼类似。
2、鱼纲1.体形:纺锤形:适应快速持久游泳侧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平扁形:行动迟缓,底栖生活河豚型:不善游泳鳗鲡型:穴居生活2.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软骨鱼歪型尾,硬骨鱼正型尾)偶鳍:胸鳍、腹鳍3.皮肤和鳞片: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无角质层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内有鳞片,皮下组织少鳞片分盾鳞(软骨鱼特有,由基板和棘构成,与齿同源)、硬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
后两种为硬骨鱼特有,完全来源于中胚层。
4.骨骼系统: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硬骨鱼较发达)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鳍骨(胸鳍、腹鳍)、奇鳍骨5.肌肉系统:躯干肌(上、下轴肌)、头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3、两栖纲1、头骨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不高,骨块数目少。
蚓螈类骨片大,排列紧凑无大孔洞。
,由外枕骨形成。
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失去连接脑颅与咽颅的悬器作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
舌弓的其它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器支持舌,舌骨体由基舌软骨愈合而成,前角由角舌软骨形成,后角由第1对鳃弓演化成。
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
蝌蚪有4对鳃弓2、脊柱颈椎1枚,呈环状叫寰椎。
躯干椎椎体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椎体为二种类型者叫参差型椎体。
荐椎1枚,椎体前面与躯干椎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
横突发达与髂骨相连。
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
有尾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脊椎动物学分纲特征
开始产生羊膜卵
纲
鸟纲
哺乳纲
外形
外形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流线型的外廓,减少飞行阻力
具角质的喙
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紧实,后肢强大
皮肤薄、韧、干、松而且缺乏腺体
皮肤衍生物:羽毛、喙、爪、鳞片、尾脂腺
尾脂腺:鸟类唯一的由多细胞构成的大型皮肤腺,能分泌油质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
羽毛着生方式:羽区和裸区;不致限制皮肤下的肌肉收缩,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腹部的裸区还与孵卵有密切关系
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
脊柱分为颈、胸、腰、荐5部分
脊椎锥体为双平型,椎体间有椎间盘
颈椎数目大多为7枚,尾椎一般退化
哺乳类特有3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
胸骨发达
四肢下位,出现肘和膝(跖行式、趾行式、蹄行式)
封闭式骨盆: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髂骨与荐骨牢固结合,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结合
头骨骨块的减少和愈合,下颌由单一的颌骨构成,颧骨发达
哺乳:母体具有乳腺和乳头,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
胎盘分类:非蜕膜型胎盘、蜕膜型胎盘
循环系统
心室不分隔,含有混合血
不完善的双循环(肺呼吸导致双循环的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流速)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血液,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于静脉窦的血液
左右心房血液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
心室内的肌柱可减少动、静脉血的混合
动脉圆锥内具有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的收缩而转动,具有辅助分配不同含氧量血液的作用
尾综骨、开放式骨盆、胸廓、龙骨突发达
肋骨间具沟状突
头骨薄而轻
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
脊椎动物 各纲的各器官系统 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1.脊椎动物皮肤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
从各纲的特点来看: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
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
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
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
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
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
肺囊状,分隔简单。
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
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皮肤、运动器官、消化器官
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 软骨鱼类:软骨棒 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 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两栖类肩带为固胸型和弧胸 型;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鸟类锁骨V型;奔跑型动物 无锁骨 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 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随进化出现孔洞
爬行类
眶蝶骨 额 泪 眶上骨 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骨化完全; 鳞骨颧突 骨骨 鼻 鳞骨 头骨为高颅型;自接型;单枕髁;具颞窝(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 骨 顶骨
窝,与眼窝愈合;龟鳖类为无颞窝型)
上枕骨
鸟 类
侧 头骨高颅型,且高度愈合,骨片轻,内有蜂窝状小腔;双颞窝(与眼窝 鼓骨 面 上颌骨颧突 颧骨 鼓泡 合),次生腭不完整;单枕髁 前颌骨
横突
带骨(肩带和腰带)和附肢骨(偶鳍和四肢骨)
肋骨
脊柱、肋骨及胸骨
脊 椎 动 物 脊 椎 骨 椎管
脉管
椎体的类型与椎间关节
双凹型 鱼、低等有尾类、低等爬行动物
后凹型
有尾类(蝾螈)、少数爬行类
前凹型
无尾类和爬行类
异凹型
即马鞍型;鸟类
双平型
哺乳类
脊 柱
脊椎骨产生顺序: 脊柱进化: 圆口类 鱼 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 类
哺乳类: 高度分化,结构机能无明显变化
体腔和系膜
体腔:中胚层侧板中间的空腔 鱼类--两栖类及绝大多数爬行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 鳄类和鸟类: 围心腔1、胸腔2、腹腔1(以结缔组织的斜隔分开) 哺乳类: 围心腔1、胸腔2、腹腔1(肌肉质的横膈 )
系膜:在体腔的背腹位置,为两层的腹膜 背系膜,腹系膜(因两侧体腔在腹部打通而大部分退化)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脊椎动物(上)要点
第五讲脊椎动物一、竞赛中涉及的问题在中学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涉及“脊索动物”这一概念。
在讲完无脊椎动物的几个门后,直接提出了“脊椎动物”的概念。
这容易造成同学们对知识的不完整理解:似乎动物界就只是由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组成的。
为了准确地理解动物的分类知识,适应国际IBO竞赛的要求,我们对脊索动物门的整体概况和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等内容进行了适当地补充,并且对脊椎动物各纲的进化特征进行了扩展和深化。
(一)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1.脊索位于消化道背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
能起骨骼的基本作用。
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素则仅见于幼体。
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由分节的脊柱取代了。
2.背神经管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上,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
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
3.咽鳃裂位于消化道前端的两侧壁上,左右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这是咽鳃裂。
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则只见于某些幼体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分类概况依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胚胎发育等特点,一般将脊索动物门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三个亚门。
1.尾索动物亚门l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
成体包围在被囊中,一般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代表动物如海鞘,海鞘的发育过程中出现逆行变态,成体失去一些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比幼体更加简单。
2.头索动物亚门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这三个基本特征终生保留,脊索前端超出神经管之前。
代表动物是文昌鱼。
3.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依据外形及内部特征可分为6个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纳、鸟纲、哺乳纲。
(三)几个常见的名称1.无头类指脊索动物中脑和感觉器官还没有分化出来,没有明显的头部的类群。
各类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
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目的要求通过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的比较观察,了解各纲骨骼系统的异同及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
实验材料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装及零散的骨骼标本,如鲤鱼、青蛙或蟾蜍、蜥蜴、家鸡、兔的骨骼标本,用于骨骼系统比较观察。
实验观察一、脊柱、肋骨1、硬骨鱼类的脊柱、肋骨:脊柱已全部骨化、形成身体强有力的支柱,但它的分化程度很低仅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
每一个椎体的前后两面都向内凹,称为双凹椎体。
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空隙还有脊索的存留。
躯干椎和尾椎相同的部分有椎体、髓弓和髓棘,尾椎在椎体的腹面有脉弓和脉棘,躯干椎的腹面连接有单头式的肋骨。
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2、两栖类的脊柱、肋骨脊柱除一般的增加坚固程度外,脊柱开始分区,椎体大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支持力加强且椎间关节较灵活。
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颈、躯、荐、尾4区,比鱼类多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胸部因两栖类肋骨不发达,并不成为明显的区域。
有尾两栖类尾椎明显,但在无尾类只是一块尾杆骨。
肋骨很短,不与胸骨相连,对呼吸也不起任何作用。
有尾类的肋骨属双头式,即典型四足类肋骨的样式,肋骨以二头与脊椎骨形成关节:一头称肋骨小头,与椎体相连;另一头称肋骨结节,与横突相接。
无尾类的肋骨为单头式。
3、爬行类的脊柱、肋骨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和尾5个区域。
椎体大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
颈椎数目比两栖类增多。
前两个颈椎分化为寰椎及枢椎。
枢椎向前伸出的齿突实际上是寰椎的椎体。
寰椎本身已无椎体,腹侧具关节面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
羊膜动物出现的寰椎-枢椎组合显然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进行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的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的利用。
胸椎极其明显,与肋骨、胸骨相接成为胸廓。
荐椎的数目也加多,最少是两块,有宽阔的横突与腰带相连。
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比两栖类有所增强。
4、鸟类的脊柱、肋骨鸟类脊柱的分区与爬行类相同,但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变异较大。
脊索动物各纲特征
动物学脊索动物讲义脊索动物门1、具脊索或类似脊索的构造2、具背神经管3、具咽鳃裂尾索动物亚门海生,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成体在被囊中。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终生存在,贯穿身体。
体鱼形。
脊椎动物亚门1、身体左右对称,多分为头、颈、躯干、尾。
2、脊索仅存于胚胎期,成体为脊柱。
3、神经管位于消化管背侧。
4、多有上下颌,原口纲除外。
5、低等水生类呼吸器官为鳃,高等类群用肺呼吸6、完善的循环系统,心脏具肌肉。
7、排泄器官:1对肾。
8、多数为雌雄异体,行有性生殖。
脊椎动物分类:1、圆口纲2、鱼纲3、两栖纲4、爬行纲(爬虫纲)5、鸟纲6、哺乳纲圆口纲1、没有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2、身体分头、躯干、尾3部分。
3、头、躯干圆形,尾扁。
4、神经系统、骨骼、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不发达。
鱼纲1、体多为纺锤形、扁形、棍棒形2、体表多有鳞、具鳍(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3、一条循环路线(一心室、一心房)4、呼吸器官:鳃5、生活环境:水生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纲具有水生和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1、幼体水生,用鳃呼吸,没成对的附肢2、成体用肺呼吸,具五指形的附肢3、发育过程有变态现象4、水中生殖爬行纲1、身体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部2、骨骼发达3、肺呼吸4、心脏分为两心房、两心室5、感觉器官发达6、多为陆地生殖7、胚胎发育有羊膜、羊水原蜥亚纲、有鳞亚纲、龟鳖亚纲、颚亚纲鸟纲1、恒温动物2、肌肉发达,全身被羽3、前肢成翅,能飞翔4、骨骼坚硬,空腔内贮有空气5、肺呼吸,有许多气囊6、心脏具完整的两心室、两心房7、肠道短小,不积存粪便8、具泄殖腔9、卵生现生鸟类:平胸总目、企鹅总目、突胸总目1、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四肢5部分2、身体恒温3、身体被毛4、有乳腺,以乳汁哺育幼儿5、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6、齿有门齿、犬齿、臼齿之分7、心脏分两心室、两心房8、多为胎生原兽亚纲:如鸭嘴兽后兽亚纲:袋鼠、考拉真兽亚纲:如鲸、野马、大熊猫。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摘要:目的通过对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的形态解剖和各系统的横向比较来揭示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演化途径和规律。
方法以脊椎动物为材料,以解剖学为基础,用比较和实验分析的方法研究现代各类群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异同。
结果脊椎动物的大部分器官和系统在演化过程中越来越发达,但也有一些出现退化。
结论器官和系统不管是进化还是退化都是为了适应其生活习性,是其生活环境选择的结果。
关键词:脊椎动物比较解剖演化规律脊椎动物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现存的大多数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这些动物不论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以及生活方式上都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
从鱼纲到哺乳纲,虽然他们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它们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演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为了找出这些规律并揭示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我选择了脊椎动物各纲的代表动物进行了解剖并将其结构进行横向比较。
1.实验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鲫鱼,蟾蜍,家鸽,实验室饲养的小白鼠1.2.观察各个实验动物的外部形态,了解适应其生活习性的结构。
1.3.动物解剖前处理用镊子柄在新鲜鲫鱼的头骨上敲几下将其敲晕,蟾蜍则用双毁髓法将其处死,家鸽用窒息法将其处死,小白鼠用乙醚麻醉致死。
1.4.实验动物的解剖打开各实验动物的腹腔,观察各个系统,重点观察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2.实验结果2.1 消化系统2.1.1 口腔从鱼到哺乳动物,它们的口腔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其中的一些结构的演化。
2.1.1.1 牙齿牙齿的进化历程是:由同型齿到异型齿;又多出齿到再出齿;由端生齿或侧生齿到槽生齿;有数量多而不恒定到数量少而恒定;有着生部位广泛(上下颌、犁骨、颚骨、副蝶骨)到仅着生于上下颌。
2.1.1.2 舌鱼类有舌,但不能活动只能帮助吞食;无尾两栖类以上舌都能自由伸缩,有的还成为捕食器;鸟类的舌较硬因为上面覆有角化的上皮;哺乳类的舌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上面有味蕾,它们是味觉感受器。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括了我们熟知的脊椎动物(Vertebrata)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两个亚门。
脊索动物门按照现在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个亚门、六个纲。
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简要记述。
一、无脊椎动物亚门(Invertebrata)无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庞大的一个亚门,主要包括了剑水螅纲(Cephalochordata)、甲壳纲(Tunicata)和环节动物纲(Annelida)三个纲。
1.剑水螅纲:剑水螅纲也被称为头索动物纲,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原始的一类。
剑水螅的身体呈纺锤形,约有2-7cm长,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沙泥中。
剑水螅具有一个明显的脊索(notochord),不具有头脑和眼睛,但有神经管。
剑水螅是过滤食物的动物,通过鳃裂滤去水中的有机物质。
2.甲壳纲:甲壳纲中的动物主要为海洋生物,具有外骨骼和甲壳,其身体躯干呈筒状。
甲壳纲中的动物是孤性动物,但有一些种类也可形成群体生活。
甲壳纲有两个亚纲,分别为参鞭亚纲(Ascidiacea)和海樽亚纲(Thaliacea)。
这些动物吸附在海洋底部或其他固定物上,通过鳃裂进行呼吸。
3.环节动物纲:环节动物的身体由一串相互相连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个腹足刺,用于附着和缩回时的运动。
环节动物的体内有明显的体腔,内部器官呈管状分布在体腔中。
环节动物有两个纲,分别为多毛纲(Polychaeta)和鞭毛虫纲(Hirudinea)。
多毛纲中的动物都是水生的,体长大多在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寿命较短。
鞭毛虫纲中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淡水环境中,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末端有唇吻,用于吸附宿主并吸取血液。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较少、较为进化的一类。
脊椎动物的身体都具有脊椎(vertebra)结构,脊椎构成了动物的骨骼系统。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比较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比较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演变的趋势是由软骨变为硬骨,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备到完备。
一般脊椎动物骨骼系统可分为中轴骨骼(头骨、脊柱、胸骨和肋骨)和附肢骨骼(包括带骨、鳍骨或肢骨)。
下面就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作一下比较。
1 圆口纲动物圆口纲动物的头骨很原始,也很特化。
脑的腹面依靠一个软骨的基板棒托着,脑的背面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脑盖覆盖起来,1对耳软骨囊和单个的鼻软骨囊以结缔组织连接在脑盖上。
头骨不完整,还未形成顶部。
这种情况同其他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情况很相似。
无颌弧,鳃弧很特别,呈篮状,包围在鳃囊的外面。
由于营寄生和半寄生的生活方式,所以成体具有由一系列分散的软骨棒支持着吸吮的口器和舌。
2 鱼纲动物鱼类的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2部分,现存硬骨鱼类的头骨约由130块骨片组成,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头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
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囟由膜覆盖,这样的脑颅称软颅。
有的软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
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是形成其头骨的主要组成部分。
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并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
第一对增大成颌弓,颌弓背段叫腭方软骨,腹段叫麦克尔氏软骨。
二者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
上、下颌的出现较圆口纲更先进,能积极主动摄取食物。
而硬骨鱼类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上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麦氏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关节骨、齿骨和隅骨等,第二对舌弓由两侧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中央的基舌软骨组成,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也协助支持上、下颌,第3~7对为鳃弓,支持鳃和鳃隔,让鳃裂彼此分开,利于呼吸。
3 两栖纲动物两栖纲动物处于由水栖转向陆生过渡的地位,骨骼系统已具备比鱼纲更大的坚固性和灵活性。
脊椎动物学]各纲特征
个)、荐椎(1 个)和尾椎组成。
胸骨: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胸骨,陆生四足类所特有(上胸骨1块、肩胸骨1块、中胸骨1块、剑胸骨1块)附肢骨(肩带,腰带,上肢骨,下肢骨)又加强了肺呼吸;脊椎牢固性加强,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数骨骼坚强,多数为硬骨。
肋骨,胸骨,带骨及附肢骨, 肩带,腰带,附肢骨1、头骨:1)2)头转动灵活。
3)胸椎愈合,与肋骨和胸骨构成牢固的胸廓。
4)尾骨愈合为尾综骨5)胸骨发达,隆起的龙骨突。
3、附肢骨:1)肩带:肩胛骨、呼吸1)游离时:水口呼吸管内鳃管鳃囊外鳃孔(2)吸附时:水外鳃孔鳃囊外鳃孔水咽分背腹两管,靠背面的食道,靠腹面的为呼吸道,入口处有缘膜,当食物进入咽时,缘膜将呼吸道的通路挡住。
呼吸管的左右两侧的7个内鳃孔。
鱼类是终生用鳃作为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耙,鳃弓,鳃瓣,1、幼体:营鳃呼吸,与鱼类一样2、成体:4种呼吸方式均有。
肺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和鳃呼吸。
1、特点:1)肺的结构更加复杂、完善。
2)喉部构造复杂。
3)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分化。
2、呼吸方式:1)类似两栖类的呼吸动作,口咽式呼吸。
2)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称为胸腹式呼吸。
1、肺:海绵状,缺乏弹性,有各级支气管组成。
2、气囊鸟类呼吸系统的特殊结构,是与飞翔生活所需的高氧消耗相适应气囊作用:(1)、辅助呼吸;(2)、减轻体重;(3)、减少肌肉内脏器官的磨擦。
(4 )、调节体温,帮助散热呼吸道:由鼻腔、咽、喉和气管组成。
肺与胸腔:哺乳类的肺是一对海绵状器官,位于密闭的胸腔内,下部以横隔为,界与腹腔分开。
许多微细支气管盲端为肺泡,空气在肺泡处与微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特点概括如下:1、气体交换面积增加,有大量肺泡囊和肺泡。
2、喉头的构造复杂,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是发音的器官。
3、次生软腭完善,使内鼻孔后移,消化道与呼吸道完全分开。
4、呼吸装备完善化,出现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总结
消失(兽类)
七、排泄系统
前肾 系统发生上: 无羊膜类胚胎期
个体发生:
最早
位置:
体腔前部
结构特点:
肾小管少
肾口开口体腔: 有肾口
体腔联系:
体腔联系
中肾
后肾
无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成体
羊膜类胚胎期
较后
最后
中部
后部
肾小管数多
肾小管数量极多
有肾口
无肾口
开始建立血管联系 仅与血管联系
2)咽颅(七对咽弓):
第1对咽弓:颌弓(上、下颌)
{
第2对咽弓:舌弓(舌颌骨、角舌骨、基舌骨)
第3~7对咽弓:鳃弓:由鳃变成肺
2、脊柱 1) 圆口类:无分区 椎骨雏形
鱼类: 2分区 躯、尾椎 双凹型
两栖类:4分区 颈、躯干、荐、尾椎;双凹、前凹、后凹
羊膜动物:5分区—— 颈、胸、腰、荐、尾椎,出现胸廓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
3块
外耳
爬行类雏形
兽类:外耳道、耳廓。
硬骨鱼有四对入鳃和出鳃动脉,胚胎期的一、二动脉弓退化。以鳔呼吸的种类,鳔动脉由 第六对动脉弓发出,同源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动脉。
• 二 两栖类 无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消失,第三对动脉弓形成颈动脉,第四对动脉弓形成体动脉,左右体动 脉汇合成背大动脉,第六对动脉弓形成肺皮动脉。 有尾两栖类第五对动脉弓保留,最终汇入背大动脉。肺动脉和体动脉之间的血管联系保留成为动 脉导管。
三、肌肉
轴上肌
骨骼肌 中轴肌
轴下肌 由分节
不分节
附肢肌
量少
量多
脏肌
皮下肌
皮下肌:两栖类出现
爬行类发展
脊椎动物9大系统归纳和相关思考题
(一)皮肤鱼纲——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腺,可分泌粘液,真皮内具有神经纤维、色素细胞等。
鱼类的皮肤衍生物主要有鳞片、色素细胞、毒腺和发光器等。
两栖纲——由表皮和真皮构成;柔软、湿润和裸露;富含色素细胞和粘液腺,有些种类的粘液腺特化为毒腺。
爬行纲——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高度角质化,形成鳞片或盾片,真皮内富含色素细胞;一般缺少皮肤腺,皮肤干燥;有蜕皮现象;指(趾)端表皮角质层演变成爪;有些种类具皮内成骨。
鸟纲——薄而松,缺乏皮肤腺,干燥,唯一皮肤腺是尾脂腺;表皮所衍生的角质物包括羽毛、角质喙、鳞片、爪。
哺乳纲——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构成;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韧性强;被毛,毛是表皮角质化的产物;皮肤腺发达,主要有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臭腺)等;指(趾)端表皮角质层演变成爪、蹄、甲;某些哺乳动物头部的表皮和部分真皮特化成角。
(二)骨骼海鞘——无内骨骼;幼体尾部具脊索,逆性变态后消失。
文昌鱼——无骨质骨骼;具纵贯全身的脊索,前端超过背神经管;无偶鳍。
圆口纲——全为软骨;脑颅顶部未形成软骨而包以结缔组织膜;具鳃笼;脊索终生存在,出现雏形脊椎骨。
鱼纲——中轴骨骼:脊柱由躯干椎和尾椎组成,椎体为双凹型,在凹入处残存有念珠状脊索;下颌通过舌弓的舌颌骨与脑颅相连—舌接式;鳃弓5对,在硬骨鱼中第5对鳃弓特化成咽骨,其上长有咽齿;头骨与脊柱之间直接以骨缝相连,无枕骨髁,头部不能单独活动;鲤形目鱼类最前面的3枚脊椎骨的一部分演变成韦伯氏器,包括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脚骨。
附肢骨骼:软骨鱼的肩带不与头骨或脊柱关连;硬骨鱼的肩带通过上匙骨牢固地关连在头骨上,但不与脊柱连接;软骨鱼和硬骨鱼的腰带均不与脊柱相连。
两栖纲——头骨:宽而扁平,属平颅型;具2个枕髁,头部可上下活动;下颌与脑颅的连接方式为直接式(自接式);舌颌骨演变成为听骨—耳柱骨。
中轴骨骼:脊柱由颈椎(1枚)、躯干椎、荐椎(1枚)、尾椎组成;大多数种类椎体为前凹或后凹型;具胸骨,无肋骨,未形成胸廓;附肢骨骼:肩带不与头骨或脊柱相连,肩带有弧胸型和固胸型两种;具五趾型附肢骨骼。
脊椎动物的骨骼
样章第一部分基础必修实验Ⅱ、动物的形态、结构比较实验实验6 脊椎动物的骨骼[目的要求](一)比较观察鲤鱼(鲫鱼)、蜥蜴、蟾蜍(蛙)、家鸽(鸡)和家兔等脊椎动物各主要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二)了解脊椎动物各纲骨骼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差异;(三)掌握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及其意义。
[材料和器具]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体骨骼标本及部分骨骼模型。
[实验内容](一)观察鱼类的骨骼系统脊椎动物的骨骼系统由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
1.中轴骨:由头骨和脊柱组成(1)软骨鱼类的头骨:观察星鲨的头骨标本。
头骨终生保持软骨状态,由脑颅和咽颅两部分组成。
脑颅为一个完整的软骨匣,保护脑部及嗅、视、听觉器官。
脑颅最前端为吻骨。
吻骨基部两侧为鼻囊。
鼻囊后方两侧的大窝为眼窝。
眼窝后方两侧的突起为耳囊。
吻骨基部背面有一较大的孔为囱门,其上覆以结缔组织形成的纤维膜。
脑颅后端有一孔为枕骨大孔。
咽颅由7对咽弓组成:第1对称颌弓,背部的左右两块为腭方软骨,构成上颌;腹面的左右两块为麦氏软骨,构成下颌。
第2对称舌弓,支持舌部,共由5块软骨组成,最背方的1对为舌颌软骨。
舌颌软骨由结缔组织与脑颅相连构成下颌的悬器,将颌弓连雨脑颅上(舌接型)。
其余5对为鳃弓,支持鳃;每对鳃弓均由5部分组成,由背向腹依次为: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和基鳃软骨。
(2)鲤鱼头骨(图1、2):鱼类头骨骨片数目多,也分为脑颅、咽颅两大部分。
①脑颅:包括4个骨化区。
筛骨区:位于最前端,环绕鼻囊的区域。
主要有中筛骨1块、前筛骨1块、侧筛骨1对。
蝶骨区:紧接筛骨区的侧面,环绕眼眶四周。
主要有组成眼眶内侧壁的翼蝶骨和眶蝶骨各1对,基蝶骨和前蝶骨各1块。
耳骨区:前接蝶骨区,围绕耳囊四周。
包括前耳骨1对,蝶耳骨1对、翼耳骨1对、上耳骨1对。
枕骨区:由围绕枕骨大孔的4块骨片组成。
包括位于头骨后端中央的1块上枕骨;枕骨大孔两侧的1对外枕骨;以及脑颅腹面后端正中的1块基枕骨。
脊椎动物总结
总结:1、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双接式: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
舌接式:颌弓借舌颌骨与脑颅连接。
多数软骨鱼和硬骨鱼属于这种类型。
自接式: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相连,其上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见于肺鱼和路生脊椎动物。
颅接式:上颌颚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耳的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接脑颅。
见于哺乳类。
2、脊椎动物咽颅的演化:原始有头类咽弓名称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哺乳类第一对咽弓颌弓颚方软骨(上颚)方骨方骨方骨砧骨麦氏软骨(下颚)关节骨关节骨关节骨锤骨第二对咽弓舌弓舌颌软骨舌颌骨耳柱骨镫骨角舌软骨基舌软骨舌器舌器舌器舌器第三对咽弓鳃弓第一鳃弓咽鳃软骨(2)上鳃软骨(2)角鳃软骨(2)下鳃软骨(2)基鳃软骨(1)与软骨鱼相同,但通常骨化舌器舌器舌器第四对咽弓第二鳃弓舌器舌器甲状软骨第五对咽弓第三鳃弓甲状软骨第六对咽弓第四鳃弓会厌软骨第七对咽弓第五鳃弓喉部软骨喉部软骨喉部其他软骨陆生动物呼吸系统的演变趋势1)呼吸表面积逐渐扩大2)呼吸的机械装置更加完善:①两栖类的呼吸运动是借助口腔底部的上下运动来完成的。
②爬行类开始形成了胸廓,通过肋间肌的收缩完成呼吸。
③鸟类在静止时胸腹式呼吸,飞行时利用翼的扇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完成呼吸。
④哺乳类依靠膈肌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作用完成胸腹式呼吸。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的鳄到哺乳类,形成了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逐渐完善。
脊椎动物心脏各部分的比较:圆口类软骨鱼硬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静脉窦有有有有退化并入心房动脉圆锥无有动脉球有无无心房 1 1 1 2 2 2心室 1 1 1 1 1(有室间隔)2各纲脊椎的特点:⑴圆口纲:终生具脊索,出现脊椎雏形(神经弧片)。
⑵鱼纲:体椎(具肋骨),尾椎(具脉弓),双凹椎体,具脊索痕迹。
脊椎动物的分类
鱼类生活习性
鱼类栖息环境:水 生,淡水或海水均 有分布
鱼类食性:因种类 而异,有肉食性、 植食性和杂食性等
鱼类繁殖:大多数鱼 类通过产卵和孵化来 繁殖后代,少数鱼类 胎生或卵胎生
鱼类适应性:鱼类具有 多种适应性,如鳃呼吸 、鳍运动等,使其能够 在水中游动和觅食
鱼类面临威胁:过度捕捞、污染和 栖息地破坏
鸟类分类
按照生活习性分类:水鸟、陆鸟、两栖鸟 按照食性分类:食肉鸟、食谷鸟、杂食鸟 按照体型分类:巨型鸟、大型鸟、中型鸟、小型鸟、微型鸟 按照栖息地分类:森林鸟、山地鸟、平原鸟、海鸟
鸟类生活习性
迁徙性:许多鸟类会因季节变 化而迁徙
群居性:部分鸟类喜欢群居, 共同抵御天敌
领域性:鸟类会划定自己的领 地,不容侵犯
两栖动物分类
有尾两栖动物:如蝾 螈、蜥蜴等,具有长 尾巴,四肢短小,身 体呈圆柱形。
无尾两栖动物:如青 蛙、蟾蜍等,没有尾 巴,四肢相对较长, 身体呈扁平状。
幼体生殖两栖动物: 如某些蝾螈,其幼体 与成体形态相似,但 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
陆生两栖动物:如某些 蝾螈和蜥蜴,可以在陆 地上生活和繁殖,但需 要水域环境进行产卵和 孵化。
科研价值: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对于人类认识生命科学和生物演化等方面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重视两栖动物的科研工作,加强相关研究。
爬行动物概述
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大类,包括蛇、蜥蜴、龟、鳄鱼等。
爬行动物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们需要晒太阳来调节体温。
爬行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卵生,通常在地下或水中产卵,孵化后的小爬行动物会自己爬出来。 爬行动物是地球上最早的陆生脊椎动物,出现在大约3亿年前,比恐龙还要早。
食性:鸟类的食物来源广泛, 包括昆虫、果实、种子等
脊椎动物门各纲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门各纲的主要特征一、圆口纲1.外形身体圆筒形,分头、躯干、尾3部分,体表光滑无鳞,皮肤柔软,富黏液腺头部:七鳃鳗口漏斗位于头腹面,内壁有角质齿,周边有穗状皮褶;盲鳗无口漏斗。
短管状单鼻孔位于头背部。
鼻孔后方皮下有松果眼,具有晶体和视网膜,能感光。
顶眼在松果眼下方,也能感光。
眼无眼睑,位于头侧,七鳃鳗眼大;盲鳗眼萎缩埋在皮下,无晶体。
眼后部有鳃裂,七鳃鳗每侧7个鳃裂;盲鳗每侧15个鳃裂,有一个总外鳃孔躯干部:无偶鳍,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尾侧扁,尾鳍为原尾型。
雄性第2背鳍高,雌性有一臀鳍,雄性无臀鳍。
体侧和头部腹面有排列成行的感觉小窝,称为侧线。
肛门位于尾基部,其后是泄殖突。
七鳃鳗营体表半寄生生活,盲鳗营寄生生活。
2.结构特征(1)原始特征✧无可咬合、能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具适应寄生、半寄生生活的可吸附的口漏斗和角质舌✧无成对的附肢✧终生保留脊索✧皮肤裸露无鳞,有发达的单细胞腺✧具软骨脑颅✧支持鳃囊的软骨鳃笼✧肌肉按体节排列,成“V”形✧胃未分化。
有独立的肝脏,无胰脏✧肛门位于泄殖孔前方✧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和静脉窦组成。
无肾门静脉。
红细胞有核✧脑分化为大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延脑。
10对脑神经节。
混合神经✧有相对比较集中的感觉器官✓听觉器官:内耳。
七鳃鳗2个半规管,盲鳗1个半规管✓视觉器官:眼,晶体球状,角膜薄,不发达✓嗅觉器官:单一外鼻孔相通的圆形嗅囊✧雌雄同体或异体,变态发育✧具集中的肾脏,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与生殖系统无联系(2)寄生及半寄生特征✧口漏斗由胚胎时期的上唇极度扩大发育形成。
当吸附在鱼类身上,其内壁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具有环肌、纵肌和角质齿的舌能作活塞样运动,刮取捣成浆状的血肉并吸食。
七鳃鳗眼眶下方、口腔后侧有一对“唾腺”,以细管直通舌下,分泌抗凝血物质,阻止动物创口血液凝固,有助于浆状血肉流入消化道✧呼吸管✓七鳃鳗胚胎时期,具鳃裂的部分向下分离,结果咽后部在消化管腹面形成一条盲管,叫呼吸管,管口处有5-7个缘膜触手,取食时封闭呼吸管,防止肉浆状食物进入呼吸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的脊椎动物各纲的各器官系统比较(因为总做到这样的题啦)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
1.脊椎动物皮肤
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
从各纲的特点来看:
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
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
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
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
(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
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
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
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
(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
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
肺囊状,分隔简单。
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
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
具有嗝肌,呼吸运动更加完善。
腹式呼吸或隐式呼吸。
4.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
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维持,要求内环境稳定。
代谢废物经循环系统,被汇集到专门的器官而有效地排出。
脊椎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部分是肾。
从低等种类到高等种类,肾脏的发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前肾脊椎动物在胚胎时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在鱼类和两栖类的胚胎中,前肾才有用。
圆口纲的鳗鳗仍用前肾作为排泄器官。
(2)中肾这是鱼类和两栖类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其位置在前肾的后方。
排泄小管的肾口显著退化。
*近肾口的排泄小管壁,膨大内陷成为双层的囊状结构,称肾小囊,把血管球包围,共同形成一个肾小体。
肾小体和它的排泄小管一起构成泌尿机能的一个基本结构,称
为肾单位。
到了中肾阶段,原来的前肾导管纵裂为二,其一为中肾导管,在雄性动物有输精的作用,另一管在雄体已退化,在雌体则演变为输卵管。
(3)后肾这是羊膜动物胚胎期以后的排泄器官。
后肾的排泄小管前端只有肾小体,肾口已完全消失。
各排泄小管汇集尿液通入一总管,即后肾导管,常称输尿管。
后肾发生以后,中肾和中肾导管却失去了泌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