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皮肤的结构与机能比较
鱼纲 动 物 是变 温 水 生脊 椎 动 物 , 脊 椎 动 物 中种 是 类最 多 的一 个类 群 , 括硬 骨 鱼 和 软骨 鱼 两 大类 。鱼 包 纲 和 圆 口纲 一 样 , 是 营 水 栖 生 活 的种 类 , 皮也 没 都 表 有 角质层 , 但有些 鱼类 的雄性 在繁殖 时期 , 吻部 和胸鳍
动 物高 度 角质化 的死细 胞不 同 。这 种 轻 微 的角质 化 ,
在 一定 程 度上 能 防止 体 内水分 的蒸 发 。 蟾蜍 的表 皮 角 质化程度稍深 , 因此 它 比较 耐 干 燥 , 以 在离 水 较 远 可 的干燥 环 境 内活动 。但是 , 栖类 动 物 上 陆后 所面 临 两 的体 内水 分 蒸发 的 问题 , 还未 完 全解 决 。 与角 质化 相 联 系 , 皮 现 象从 两 栖 类 开 始 出现 , 皮 是在 脑 下 垂 蜕 蜕 体 和 甲状 腺 的控 制 下定期 发 生 的 , 如果 切 除这 些 内分
伤 和外界不 利 因素 的刺 激 , 故有 “ 外骨骼 ” 称 。 也是 之 这 鱼类 的 主要特 征之 一 型 : 可 檐鳞 、 硬鳞 、 骨鳞 。
3 两 栖 纲 动 物
圆 口纲 动 物是 最 原 始 的无 颌 脊 椎动 物 , 括七 鳃 包 鳗( 又名 八 目鳗 ) 盲鳗 。 圆 口纲动 物 的皮 肤 极薄 , 和 表 皮 只有 几 层 细 胞 , 因为 没 有 角 质层 的 分 化 , 以最 外 所
两 栖 类动 物 真皮 厚而 致密 , 显现 出陆生 动 物真 皮
的特 征 。 皮 包括 两层 : 层 为疏 松 的海绵 层 , 真 上 由疏 松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脊椎动物亚门六纲八大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分为6纲: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
八大系统中各纲特征一、运动系统1、圆口纲1、骨骼系统:仅有软骨,无硬骨。
(1)头骨:无上下颌。
颅骨不完全。
(2)咽骨(咽颅):为一软骨条相编结而成的软骨篮,称鳃笼,与其他脊椎动物的咽弓没有同源关系,鳃笼紧贴在皮下,包在鳃囊外面,不分节;而咽弓是分节的,着生于咽内壁。
2、脊索:脊索终生保留。
3、鳍:无偶鳍。
具奇鳍4、肌肉保持原始分节,与文昌鱼类似。
2、鱼纲1.体形:纺锤形:适应快速持久游泳侧扁型:游泳不多但敏捷平扁形:行动迟缓,底栖生活河豚型:不善游泳鳗鲡型:穴居生活2.鳍:奇鳍:背鳍、臀鳍、尾鳍(软骨鱼歪型尾,硬骨鱼正型尾)偶鳍:胸鳍、腹鳍3.皮肤和鳞片:皮肤分表皮和真皮,表皮无角质层有大量粘液腺,真皮内有鳞片,皮下组织少鳞片分盾鳞(软骨鱼特有,由基板和棘构成,与齿同源)、硬鳞、骨鳞(分圆鳞和栉鳞)。
后两种为硬骨鱼特有,完全来源于中胚层。
4.骨骼系统:中轴骨:头骨、脊柱、肋骨(硬骨鱼较发达)附肢骨:带骨(肩带、腰带)、鳍骨(胸鳍、腹鳍)、奇鳍骨5.肌肉系统:躯干肌(上、下轴肌)、头部肌肉(腮肌)、附肢肌肉3、两栖纲1、头骨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颅型。
不高,骨块数目少。
蚓螈类骨片大,排列紧凑无大孔洞。
,由外枕骨形成。
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失去连接脑颅与咽颅的悬器作用,进入中耳腔,形成传导声波的耳柱骨。
舌弓的其它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器支持舌,舌骨体由基舌软骨愈合而成,前角由角舌软骨形成,后角由第1对鳃弓演化成。
成体鳃弓大部分消失,小部分演变为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及气管环。
蝌蚪有4对鳃弓2、脊柱颈椎1枚,呈环状叫寰椎。
躯干椎椎体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椎体为二种类型者叫参差型椎体。
荐椎1枚,椎体前面与躯干椎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
横突发达与髂骨相连。
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
有尾两栖类尾椎在20枚以上。
脊椎动物学分纲特征
开始产生羊膜卵
纲
鸟纲
哺乳纲
外形
外形呈纺锤形,体外被覆羽毛,具流线型的外廓,减少飞行阻力
具角质的喙
颈长而灵活,尾退化,躯干紧实,后肢强大
皮肤薄、韧、干、松而且缺乏腺体
皮肤衍生物:羽毛、喙、爪、鳞片、尾脂腺
尾脂腺:鸟类唯一的由多细胞构成的大型皮肤腺,能分泌油质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并可防水
羽毛着生方式:羽区和裸区;不致限制皮肤下的肌肉收缩,有利于剧烈的飞翔运动,腹部的裸区还与孵卵有密切关系
脊柱分区明显,结构坚实而灵活
脊柱分为颈、胸、腰、荐5部分
脊椎锥体为双平型,椎体间有椎间盘
颈椎数目大多为7枚,尾椎一般退化
哺乳类特有3块听小骨:镫骨、砧骨和锤骨
胸骨发达
四肢下位,出现肘和膝(跖行式、趾行式、蹄行式)
封闭式骨盆: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髂骨与荐骨牢固结合,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结合
头骨骨块的减少和愈合,下颌由单一的颌骨构成,颧骨发达
哺乳:母体具有乳腺和乳头,以乳汁哺育幼兽,使后代在较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
胎盘分类:非蜕膜型胎盘、蜕膜型胎盘
循环系统
心室不分隔,含有混合血
不完善的双循环(肺呼吸导致双循环的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流速)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血液,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于静脉窦的血液
左右心房血液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
心室内的肌柱可减少动、静脉血的混合
动脉圆锥内具有螺旋瓣,能随动脉圆锥的收缩而转动,具有辅助分配不同含氧量血液的作用
尾综骨、开放式骨盆、胸廓、龙骨突发达
肋骨间具沟状突
头骨薄而轻
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脊椎动物 各纲的各器官系统 比较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比较1.脊椎动物皮肤脊椎动物的皮肤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和生殖等功能。
从各纲的特点来看:圆口纲:皮肤裸露,结构简单,表皮细胞之间夹有一些单细胞腺体。
鱼纲:皮肤由真皮和表皮组成,并具有鳞片。
表皮细胞间有粘液腺。
两栖纲:皮肤裸露,粘液腺丰富,部分还具有毒腺。
爬行纲:表皮角质化,缺少粘液腺,惟有角质鳞片或甲。
哺乳类和鸟类:鸟类的羽毛和哺乳类的毛都是表皮的衍生物。
鸟类的皮脂腺不发达(仅有尾脂腺),哺乳类的皮脂腺发达。
2.脊椎动物循环系统(如下图)各纲脊椎动物动脉弓和心脏比较图(1)圆口纲:开始出现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
(2)鱼纲:属于简单的类型,其本身只有一个心房和一个心室。
连接心房的有一个静脉窦,连接心室的有一个动脉圆锥(软骨鱼类)或动脉球(硬骨鱼类)。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心脏内的血,完全是缺氧血。
(3)两栖纲: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血液循环由单循环变为不完全双循环。
动脉弓数目减少,保留三、四、六对。
(4)爬行纲:心脏静脉窦退化而成右心房的一部分,动脉圆锥退化消失,除心房具有分隔外,心室具不完全分隔,动脉弓仍保持颈动脉、体动脉弓和肺动脉。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5)鸟纲和哺乳纲:心脏已分隔为二心房、二心室。
静脉窦完全退化,鸟类左体动脉弓退化,右体动脉弓保留。
哺乳类保留左体动脉弓,是完全的双循环。
3.脊椎动物的呼吸系统(如下图所示)脊椎动物肺脏发展的几个阶段(1)鱼类:软骨鱼类鳃有发达的鳃间隔,鳃裂直接通体表或具膜质鳃盖。
硬骨鱼类鳃间隔退化,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保护。
(2)两栖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行肺和皮肤呼吸。
肺囊状,分隔简单。
行咽式呼吸,皮肤辅助。
(3)爬行类:完全肺呼吸,囊状肺,分隔复杂,呈海绵状,具有胸廓,胸式呼吸。
(4)鸟类:肺特殊,内部由各级支气管组成,形成细支气管树。
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可进行双重呼吸。
(5)哺乳类:肺由导管部、呼吸部和肺间质三部分构成,微支气管末端形成肺泡。
脊椎动物总结
脊椎动物躯体结构总结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出干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
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既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
除无颌类的园口纲外并都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本部分仅从皮肤、呼吸、循环和骨骼四个方面,对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认识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对环境的适应,并有助于加深理解脊椎动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1.皮肤1.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脊椎动物的皮肤是一种多层细胞的结构,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为复层上皮组织,来源于胚胎的外胚层;真皮主要为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中胚层而来,真皮中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以及各种皮肤腺。
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其机能多种多样,首先是保护作用,保护身体避免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防御化学、温度和光线等的刺激,防止微生物的侵袭。
其次是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此外,皮肤还具有分泌、调节体温,排泄、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皮肤的衍生物分为表皮衍生物和真皮衍生物。
表皮衍生物包括角质外骨路(如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和皮肤腺(如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
真皮衍生物主要是骨质外骨骼,包括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楯鳞和哺乳类的牙齿则是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衍生物。
1.2皮肤的特点鱼类的皮肤反映水生脊椎动物皮肤的特征。
表皮和真皮均由多层细胞组成,表皮内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直接与肌肉紧密相接。
真皮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除粘液腺、色素细胞外,还有骨质鳞片。
两栖类的皮肤代表着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性特征。
皮肤裸露,无任何骨质鳞片和角质鳞片(仅无足目中的蚓螈保留着残余的骨质鳞),表皮的1—2层细胞开始角质化。
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
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原肠衍生物:(内胚层的衍生物)消化道(两端除外),耳咽管、中耳腔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扁桃体、后鳃体鳔或肺,肝、胰、胆囊,卵黄囊、尿囊水生动物无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呼吸系统:内胚层产生,包括呼吸器官如鳔、肺和呼吸道等。
1)由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水生脊椎动物主要以鳃进行呼吸,而陆生种类则主要以以肺进行呼吸,一般认为肺是由古代总鳍鱼的鳔演变而来。
肺与鳔具有相同的起源,两者全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所形成。
两栖类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行使完备的肺呼吸。
2).肺吸氧面积逐渐扩大有尾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主要通过皮肤和外鳃进行气体交换。
无尾两栖类的肺呈蜂窝状,皮肤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
爬行类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的小室,没有皮肤呼吸。
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由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具有许多气囊辅助呼吸哺乳类的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在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又分成一个个的肺泡,因而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总面积。
3).呼吸的机械装备日益完善两栖类口咽腔呼吸,爬行类形成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与缩小来完成呼吸;鸟类在静止状态以肋骨升降胸廓的动作来呼吸,而在飞翔时利用翼的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独特的“双重呼吸”;肌肉质的横膈,横膈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呼吸。
4).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两栖类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肌肉的结构与机能比较
收机理会影响钙的吸收。一般来说, 离子钙吸收率还与机体缺钙程度有关, 严重缺钙时吸
补钙的同时宜适当多晒太阳, 紫外线也有利于胆
收率较高, 反之则较差。
固醇转化为维生素 D。
4.3 补钙产品在肠道中的溶解度
5.4 幼儿补钙
这是影响补钙效果的另一个因素, 也是关键因
第 22 卷第 11 期 2006 年
中学生物学 Middle School Biology
文件编号: 1003 - 7586( 2006) 11 - 0006 - 02
Vol.22 No.11 2006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肌肉的结构与机能比较
吴杨广 ( 福建省龙岩市雁石中学 364002)
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一起构成运动系统, 所有内 脏的活动( 如消化管道和泄殖管道的蠕动、血液的流 动、横膈的升降等) 以及动眼、动耳、竖毛等动作, 无一 不是肌肉收缩与舒张的结果。脊椎动物的肌肉可分为 骨骼肌(或称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三大类。骨骼肌是 由中胚层的上板变成的肌节而形成的。平滑肌和心肌 则是来自中胚层侧板的脏壁层。根据骨骼肌着生部位 的不同, 又可分为体壁肌、鳃节肌、附肢肌和皮肤肌。 其中的体壁肌、鳃节肌和附肢肌在各纲脊椎动物中的 变化, 是颇有进化意义的。 1 圆口纲动物
!!!!!!!!!!!!!!!!!!!!!!!!!!!!!!!!!!!!!!!!!!!!!!!
元素钙的量到底有多少。
缓胃的排空, 故吸收率优于空腹。
4.2 吸收率的高低
5.2 补钙同时宜多吃含维生素 D 的食物
这是判断钙剂好坏的重要标准。钙剂吸收率高低
补钙的同时宜多吃含维生素 D 的食物, 因为维
受钙剂本身及其他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不同的吸 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要记述各亚门和各纲的特点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括了我们熟知的脊椎动物(Vertebrata)和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a)两个亚门。
脊索动物门按照现在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两个亚门、六个纲。
下面将对其特点进行简要记述。
一、无脊椎动物亚门(Invertebrata)无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庞大的一个亚门,主要包括了剑水螅纲(Cephalochordata)、甲壳纲(Tunicata)和环节动物纲(Annelida)三个纲。
1.剑水螅纲:剑水螅纲也被称为头索动物纲,是无脊椎动物中比较原始的一类。
剑水螅的身体呈纺锤形,约有2-7cm长,主要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沙泥中。
剑水螅具有一个明显的脊索(notochord),不具有头脑和眼睛,但有神经管。
剑水螅是过滤食物的动物,通过鳃裂滤去水中的有机物质。
2.甲壳纲:甲壳纲中的动物主要为海洋生物,具有外骨骼和甲壳,其身体躯干呈筒状。
甲壳纲中的动物是孤性动物,但有一些种类也可形成群体生活。
甲壳纲有两个亚纲,分别为参鞭亚纲(Ascidiacea)和海樽亚纲(Thaliacea)。
这些动物吸附在海洋底部或其他固定物上,通过鳃裂进行呼吸。
3.环节动物纲:环节动物的身体由一串相互相连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个腹足刺,用于附着和缩回时的运动。
环节动物的体内有明显的体腔,内部器官呈管状分布在体腔中。
环节动物有两个纲,分别为多毛纲(Polychaeta)和鞭毛虫纲(Hirudinea)。
多毛纲中的动物都是水生的,体长大多在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之间,寿命较短。
鞭毛虫纲中的动物主要分布在淡水环境中,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末端有唇吻,用于吸附宿主并吸取血液。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椎动物亚门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较少、较为进化的一类。
脊椎动物的身体都具有脊椎(vertebra)结构,脊椎构成了动物的骨骼系统。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总结
脊椎动物每纲的主要特征1、头索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三大主要特征(1分)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神经管前方,为头索动物(1分)缺乏真正的头和脑,为无头类(1分)肌肉按体节排列,为V型肌节(1分)狭心动物(1分)2、简述圆口纲动物的寄生性或半寄生性特征。
吸盘式口漏斗,挫舌(2分)鳃囊,利于寄生时的呼吸(2分)唾腺,能够防止血液凝固(1分)3、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表现为:(1)外形:鱼类多为纺锤形体形可减少在水中的阻力。
(2)鱼类一般均具有鳍,包括偶鳍与奇鳍是水中运动和平衡的器官。
(3)鱼类体表多具鳞片和粘液腺,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可减小水中的阻力。
(4)大侧肌是鱼类游泳的动力。
(5)鱼类均以鳃呼吸,鱼鳃是水中呼吸效能量高的呼吸器官。
(6)硬骨鱼类多有鳔可调节鱼的体重使其处于水中某一位置。
(7)鱼类均有侧线可感知水流。
(8)不同的鱼类具有调节体内水份平衡的器官;淡水鱼类通过发达的肾将体内多余的水份排出体外,海水硬骨鱼通过泌盐腺将体内多余盐份排出体外。
软骨鱼类通过体内积累含氮物来提高体体渗透压来保持体内水份的。
以上特点均表现为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4、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及两栖动物克服的矛盾。
水陆环境的差异:水域是由含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水温的变动幅度不大,一般不超过25℃~30℃,使它能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水又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千倍的物体,因而尽管它对于动物运动所产生的阻力要比在空气中大得多,但是水具有浮力,能轻而易举地把沉重的动物体承托起来,使它们能在水中遨游;然而,水中的溶氧量只及空气的1/20,每L水仅含氧3ml~9ml。
面临的矛盾有:(1)呼吸空气中的氧问题。
(2)在陆地上体内水份丧失的问题。
(3)陆上支撑身体与快速运动问题。
(4)保持体温问题。
(5)适应陆地复杂环境的神经系统。
(6)陆地上繁殖问题。
两栖类解决情况及不完善性:(1)解决了呼吸问题:两栖类出现了陆地动物用来呼吸空气中氧气的肺,但两栖类的肺仅是一对薄壁的囊囊内呈现蜂窝状以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但面积仍不大,不能胜任其对气体交换的需要。
各类脊椎动物骨骼得比较
脊椎动物骨骼得比较目得要求通过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得比较观察,了解各纲骨骼系统得异同及脊椎动物骨骼系统得演化规律。
实验材料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装及零散得骨骼标本,如鲤鱼、青蛙或蟾蜍、蜥蜴、家鸡、兔得骨骼标本,用于骨骼系统比较观察。
实验观察一、脊柱、肋骨1、硬骨鱼类得脊柱、肋骨:脊柱已全部骨化、形成身体强有力得支柱,但它得分化程度很低仅分化为躯干椎与尾椎。
每一个椎体得前后两面都向内凹,称为双凹椎体。
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得空隙还有脊索得存留。
躯干椎与尾椎相同得部分有椎体、髓弓与髓棘,尾椎在椎体得腹面有脉弓与脉棘,躯干椎得腹面连接有单头式得肋骨。
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
2、两栖类得脊柱、肋骨脊柱除一般得增加坚固程度外,脊柱开始分区,椎体大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支持力加强且椎间关节较灵活。
两栖类得脊柱分化为颈、躯、荐、尾4区,比鱼类多了颈椎与荐椎得分化。
胸部因两栖类肋骨不发达,并不成为明显得区域。
有尾两栖类尾椎明显,但在无尾类只就是一块尾杆骨。
肋骨很短,不与胸骨相连,对呼吸也不起任何作用。
有尾类得肋骨属双头式,即典型四足类肋骨得样式,肋骨以二头与脊椎骨形成关节:一头称肋骨小头,与椎体相连;另一头称肋骨结节,与横突相接。
无尾类得肋骨为单头式。
3、爬行类得脊柱、肋骨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与尾5个区域。
椎体大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
颈椎数目比两栖类增多。
前两个颈椎分化为寰椎及枢椎。
枢椎向前伸出得齿突实际上就是寰椎得椎体。
寰椎本身已无椎体,腹侧具关节面与头骨得枕髁相关节。
羊膜动物出现得寰椎-枢椎组合显然就是对陆地生活得一种适应,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进行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得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得利用。
胸椎极其明显,与肋骨、胸骨相接成为胸廓。
荐椎得数目也加多,最少就是两块,有宽阔得横突与腰带相连。
后肢承受体重得能力比两栖类有所增强。
4、鸟类得脊柱、肋骨鸟类脊柱得分区与爬行类相同,但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变异较大。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比较
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比较脊椎动物骨骼系统演变的趋势是由软骨变为硬骨,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备到完备。
一般脊椎动物骨骼系统可分为中轴骨骼(头骨、脊柱、胸骨和肋骨)和附肢骨骼(包括带骨、鳍骨或肢骨)。
下面就脊椎动物中各纲动物头骨作一下比较。
1 圆口纲动物圆口纲动物的头骨很原始,也很特化。
脑的腹面依靠一个软骨的基板棒托着,脑的背面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脑盖覆盖起来,1对耳软骨囊和单个的鼻软骨囊以结缔组织连接在脑盖上。
头骨不完整,还未形成顶部。
这种情况同其他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情况很相似。
无颌弧,鳃弧很特别,呈篮状,包围在鳃囊的外面。
由于营寄生和半寄生的生活方式,所以成体具有由一系列分散的软骨棒支持着吸吮的口器和舌。
2 鱼纲动物鱼类的头骨分为脑颅和咽颅2部分,现存硬骨鱼类的头骨约由130块骨片组成,古代的原始鱼类头骨可多达180块,是脊椎动物中头骨数目最多的一类动物。
软骨鱼的脑颅为一软骨腔保护着脑部,构造简单,无分界和缝合,仅背面留有脑囟由膜覆盖,这样的脑颅称软颅。
有的软骨鱼类的软颅骨骨化成几块枕骨、耳骨、蝶骨、筛骨,还有由膜骨来源的鼻骨、额骨、顶骨、犁骨等膜颅部分,因而结构非常复杂。
硬骨鱼类的脑颅由许多块骨片合成,是形成其头骨的主要组成部分。
脊椎动物自鱼类开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颌,并形成咽颅,鱼类的咽颅最为发达,由7对“>”形的咽弓形成。
第一对增大成颌弓,颌弓背段叫腭方软骨,腹段叫麦克尔氏软骨。
二者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
上、下颌的出现较圆口纲更先进,能积极主动摄取食物。
而硬骨鱼类进化为膜性硬骨前颌骨和上颌骨,代替了软骨上颌(腭方软骨),麦氏软骨进化为软骨性硬骨的关节骨、齿骨和隅骨等,第二对舌弓由两侧舌颌软骨、角舌软骨和中央的基舌软骨组成,主要为舌的支持物,也协助支持上、下颌,第3~7对为鳃弓,支持鳃和鳃隔,让鳃裂彼此分开,利于呼吸。
3 两栖纲动物两栖纲动物处于由水栖转向陆生过渡的地位,骨骼系统已具备比鱼纲更大的坚固性和灵活性。
脊椎动物学]各纲特征
个)、荐椎(1 个)和尾椎组成。
胸骨: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胸骨,陆生四足类所特有(上胸骨1块、肩胸骨1块、中胸骨1块、剑胸骨1块)附肢骨(肩带,腰带,上肢骨,下肢骨)又加强了肺呼吸;脊椎牢固性加强,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数骨骼坚强,多数为硬骨。
肋骨,胸骨,带骨及附肢骨, 肩带,腰带,附肢骨1、头骨:1)2)头转动灵活。
3)胸椎愈合,与肋骨和胸骨构成牢固的胸廓。
4)尾骨愈合为尾综骨5)胸骨发达,隆起的龙骨突。
3、附肢骨:1)肩带:肩胛骨、呼吸1)游离时:水口呼吸管内鳃管鳃囊外鳃孔(2)吸附时:水外鳃孔鳃囊外鳃孔水咽分背腹两管,靠背面的食道,靠腹面的为呼吸道,入口处有缘膜,当食物进入咽时,缘膜将呼吸道的通路挡住。
呼吸管的左右两侧的7个内鳃孔。
鱼类是终生用鳃作为呼吸器官鳃的结构:鳃耙,鳃弓,鳃瓣,1、幼体:营鳃呼吸,与鱼类一样2、成体:4种呼吸方式均有。
肺呼吸、口咽腔呼吸、皮肤呼吸和鳃呼吸。
1、特点:1)肺的结构更加复杂、完善。
2)喉部构造复杂。
3)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分化。
2、呼吸方式:1)类似两栖类的呼吸动作,口咽式呼吸。
2)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使气体吸入或排出,称为胸腹式呼吸。
1、肺:海绵状,缺乏弹性,有各级支气管组成。
2、气囊鸟类呼吸系统的特殊结构,是与飞翔生活所需的高氧消耗相适应气囊作用:(1)、辅助呼吸;(2)、减轻体重;(3)、减少肌肉内脏器官的磨擦。
(4 )、调节体温,帮助散热呼吸道:由鼻腔、咽、喉和气管组成。
肺与胸腔:哺乳类的肺是一对海绵状器官,位于密闭的胸腔内,下部以横隔为,界与腹腔分开。
许多微细支气管盲端为肺泡,空气在肺泡处与微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特点概括如下:1、气体交换面积增加,有大量肺泡囊和肺泡。
2、喉头的构造复杂,不仅是呼吸器官,而且是发音的器官。
3、次生软腭完善,使内鼻孔后移,消化道与呼吸道完全分开。
4、呼吸装备完善化,出现哺乳动物。
五纲脊椎动物比较
陆。肺)裸。 受精。卵壳。 心(2+2)肺。 温。脑。胎。
心(2+1)不 温不,
气囊温恒。卵 乳
恒温
1 体表被毛 2 分部;
(1)粘液 产生听觉 (2)侧线 (1)鳍
有 的很薄,
有的愈合,长骨中空,充满源自空气有 发 达的 胸
肌
有消化管和 有口胃肠泄
无齿,胃分腺 牙齿有分化,
消化腺,口内 殖腔,有肝脏
胃和肌胃,小 消化管长,盲
无齿,有咽喉 和胰脏
肠很长,直肠 肠粗大,
齿和肝胰脏
很短
鳃
肺兼皮肤
完全用肺,肺 双重呼吸,肺 肺
五纲脊椎动物比较
纲 代表 外 部形态
骨骼
肌肉 消化
呼吸 排泄 循环
神经
生殖
主要特征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鲫鱼
青蛙
蜥蜴
家鸽
家兔
1.体色: 1 体色;2 体 2.分部: 表 裸 露 分 泌 3.体形: 黏液,3 分部 4.体 表 : 无眼睑,鼓膜
1 分部;头 颈 躯干 尾 四 肢 皮肤干燥 有细磷
1 体形;流线 形 2 体表被 羽毛,3 前肢 变成翼
脑皮层,小脑
放射
不发达
雌雄同体,异 雌雄异体,体 体内受精,卵 体内受精,卵 体内体受精,
体受精,水中 外水中受精, 外有卵壳,摆 生
胎生,哺乳
受精
变态发育
脱对水的限
制
水。鳞。鳃鳍。 变。幼(水。 鳞甲。肺。心 有 喙 无 齿 。 毛。牙。膈。
心(1+1)
鳃)成体(水 室不全。体内 羽。翼。骨。 肺。心(2+2)。
泡很多
兼气囊
动物学作业,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动物学作业,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进化和分类等。
在动物学作业中,绘制对比总结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对这几个纲的简要概括和总结。
一、圆口纲
圆口纲动物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圆形的口腔,无上下颌。
这一纲的代表物种有七鳃鳗、盲鳗等。
在研究圆口纲时,要注意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点。
二、鱼纲
鱼纲是脊椎动物中最为繁盛的一类,分为硬骨鱼、软骨鱼两大类。
硬骨鱼具有硬骨骼和鳞片,如鲤鱼、草鱼等;软骨鱼则没有硬骨骼,如鲨鱼、鳐鱼等。
研究鱼纲时要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生理特点和分类体系。
三、两栖纲
两栖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如青蛙、蟾蜍等。
它们的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能在水和陆地上生活。
研究两栖纲时要关注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生态适应性。
四、爬行纲
爬行纲动物是完全陆生的脊椎动物,如蜥蜴、蛇、龟等。
它们具有鳞片或角质化的皮肤,可以防止水分蒸发。
在研究爬行纲时,要注意了解各类爬行动物的生态、行为和生理特点。
五、鸟纲
鸟纲是最高级的脊椎动物,具有羽毛、空心骨、产卵等特点。
鸟纲动物分为鸟类和恐龙类,如鸡、鸭、鹅等。
研究鸟纲时要关注鸟类的生活习性、羽毛结构和飞行能力等方面。
在对比总结这些纲的特征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生活环境、生理特点、生殖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时,也要关注各个纲之间的共性,例如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骨骼结构和血液循环系统等。
脊椎动物门各纲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门各纲的主要特征一、圆口纲1.外形身体圆筒形,分头、躯干、尾3部分,体表光滑无鳞,皮肤柔软,富黏液腺头部:七鳃鳗口漏斗位于头腹面,内壁有角质齿,周边有穗状皮褶;盲鳗无口漏斗。
短管状单鼻孔位于头背部。
鼻孔后方皮下有松果眼,具有晶体和视网膜,能感光。
顶眼在松果眼下方,也能感光。
眼无眼睑,位于头侧,七鳃鳗眼大;盲鳗眼萎缩埋在皮下,无晶体。
眼后部有鳃裂,七鳃鳗每侧7个鳃裂;盲鳗每侧15个鳃裂,有一个总外鳃孔躯干部:无偶鳍,背中线上有1-2个背鳍,尾侧扁,尾鳍为原尾型。
雄性第2背鳍高,雌性有一臀鳍,雄性无臀鳍。
体侧和头部腹面有排列成行的感觉小窝,称为侧线。
肛门位于尾基部,其后是泄殖突。
七鳃鳗营体表半寄生生活,盲鳗营寄生生活。
2.结构特征(1)原始特征✧无可咬合、能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具适应寄生、半寄生生活的可吸附的口漏斗和角质舌✧无成对的附肢✧终生保留脊索✧皮肤裸露无鳞,有发达的单细胞腺✧具软骨脑颅✧支持鳃囊的软骨鳃笼✧肌肉按体节排列,成“V”形✧胃未分化。
有独立的肝脏,无胰脏✧肛门位于泄殖孔前方✧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和静脉窦组成。
无肾门静脉。
红细胞有核✧脑分化为大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延脑。
10对脑神经节。
混合神经✧有相对比较集中的感觉器官✓听觉器官:内耳。
七鳃鳗2个半规管,盲鳗1个半规管✓视觉器官:眼,晶体球状,角膜薄,不发达✓嗅觉器官:单一外鼻孔相通的圆形嗅囊✧雌雄同体或异体,变态发育✧具集中的肾脏,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与生殖系统无联系(2)寄生及半寄生特征✧口漏斗由胚胎时期的上唇极度扩大发育形成。
当吸附在鱼类身上,其内壁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具有环肌、纵肌和角质齿的舌能作活塞样运动,刮取捣成浆状的血肉并吸食。
七鳃鳗眼眶下方、口腔后侧有一对“唾腺”,以细管直通舌下,分泌抗凝血物质,阻止动物创口血液凝固,有助于浆状血肉流入消化道✧呼吸管✓七鳃鳗胚胎时期,具鳃裂的部分向下分离,结果咽后部在消化管腹面形成一条盲管,叫呼吸管,管口处有5-7个缘膜触手,取食时封闭呼吸管,防止肉浆状食物进入呼吸管。
各类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
脊椎动物骨骼的比较目的要求通过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骨骼标本的比较观察,了解各纲骨骼系统的异同及脊椎动物骨骼系统的演化规律;实验材料脊椎动物各纲代表动物整装及零散的骨骼标本,如鲤鱼、青蛙或蟾蜍、蜥蜴、家鸡、兔的骨骼标本,用于骨骼系统比较观察;实验观察一、脊柱、肋骨1、硬骨鱼类的脊柱、肋骨:脊柱已全部骨化、形成身体强有力的支柱,但它的分化程度很低仅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每一个椎体的前后两面都向内凹,称为双凹椎体;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空隙还有脊索的存留;躯干椎和尾椎相同的部分有椎体、髓弓和髓棘,尾椎在椎体的腹面有脉弓和脉棘,躯干椎的腹面连接有单头式的肋骨;肋骨按体节排列,一端与椎骨相关节,另一端游离;2、两栖类的脊柱、肋骨脊柱除一般的增加坚固程度外,脊柱开始分区,椎体大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支持力加强且椎间关节较灵活;两栖类的脊柱分化为颈、躯、荐、尾4区,比鱼类多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胸部因两栖类肋骨不发达,并不成为明显的区域;有尾两栖类尾椎明显,但在无尾类只是一块尾杆骨;肋骨很短,不与胸骨相连,对呼吸也不起任何作用;有尾类的肋骨属双头式,即典型四足类肋骨的样式,肋骨以二头与脊椎骨形成关节:一头称肋骨小头,与椎体相连;另一头称肋骨结节,与横突相接;无尾类的肋骨为单头式;3、爬行类的脊柱、肋骨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和尾5个区域;椎体大多为后凹型或前凹型;颈椎数目比两栖类增多;前两个颈椎分化为寰椎及枢椎;枢椎向前伸出的齿突实际上是寰椎的椎体;寰椎本身已无椎体,腹侧具关节面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羊膜动物出现的寰椎-枢椎组合显然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进行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的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的利用;胸椎极其明显,与肋骨、胸骨相接成为胸廓;荐椎的数目也加多,最少是两块,有宽阔的横突与腰带相连;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比两栖类有所增强;4、鸟类的脊柱、肋骨鸟类脊柱的分区与爬行类相同,但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变异较大;颈长,颈椎8~25块,椎体呈马鞍型,颈部关节极为灵活;胸椎3~10块,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前面几个尾椎完全愈合成一个整体,称综荐骨;后肢的腰带和综荐骨相接,形成甚为坚固的腰荐部;显然,鸟类颈椎的高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腰荐部活动的不足;鸟类脊柱的5个区域全具肋骨;颈椎的肋骨大多以两头与椎骨愈合,故在中间形成一孔,椎动脉由此穿过;每一胸椎各具一对肋骨伸至胸骨;肋骨的背端部,称椎肋,和胸椎相连;肋骨的腹端部,称胸肋,和胸骨相连;鸟的椎肋与胸肋都是硬骨,两者之间有关节;椎肋大部具向后伸出的钩状突,搭在后一肋骨上,以增强胸廓的坚固性;腰、荐、尾椎的肋骨皆愈合在综荐骨之中;5、哺乳类的脊柱、肋骨脊柱分化为明显的5个区域;椎体属于双平型,两椎体间有弹性的椎间盘相隔;颈椎的数目恒为7块,共同的特点是:椎弓短而扁平,棘突低矮,全无肋骨相连;胸椎9~25块,共同的特点是:棘突甚发达,强有力的举头肌肉就附着在棘突的垂直面上,各胸椎全与肋骨相连,横突短小,前、后关节突扁而小,彼此很靠近;腰惟一般为4~7块,共同的特点是:椎体粗,棘突宽大,横突长,伸向外侧前方,无肋骨附着;荐椎数目变化较大,荐椎的特点是:棘突较低矮,椎体及突起等部全愈合为一整块,称荐骨;荐骨是后肢腰带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前面1一2块荐椎两侧突出成翼,荐骨翼与髂骨翼形成荐髂关节;通过荐部,后肢可推动躯干,并承当体重;尾椎由3~50块;一般来说,尾椎数目和尾长度成正比;哺乳类的椎肋段是硬骨,而腹肋段为软骨,这是和鸟类不同之处;颈椎、腰椎和尾椎缺少肋骨;第一荐椎具膨大的翼,为横突及肋骨愈合而成;直接和胸骨相连的肋骨称真肋;间接连胸骨,即连接到前面的肋软骨上再连到胸骨上者,称假肋;肋骨末端游离者,称浮肋;每一肋骨分为椎端、肋骨体与胸骨端3部;椎端具肋骨头、肋骨颈和肋骨结节;肋骨头与相邻两椎体间形成关节,肋骨结节和横突形成关节;肋骨头与肋骨结节之间的较细部称肋骨颈;二、胸骨和胸廓1、鱼类没有胸骨;从两栖类开始有胸骨出现,但无足目和有尾目中的一些种类也不具胸骨;有尾两栖类中具有胸骨者,也只是一块简单的软骨板;无尾两栖类开始有较发达的胸骨;蛙的胸骨包括位于上乌喙骨前方的肩胸骨和位于上乌喙骨后方的胸骨体及剑胸骨;蟾蜍缺前方的肩胸骨;两栖类尚无明显的肋骨,故胸骨不与脊柱相连,而仅和肩带相接;2、羊膜类全有胸骨,而且很发达;蜥蜴的胸骨为位于腹中线的一块软骨板,两侧与数对肋骨相连;膜原骨除锁骨外,另有间锁骨即上胸骨,把锁骨和胸骨连接起来;大多数爬行类皆有间锁骨,这块骨片一直保存到原始哺乳类;3、鸟类的胸骨特别发达,绝大多数鸟类的胸骨中央具高耸的龙骨突,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这类具尤骨突的鸟在分类上归入突胸总目,不善飞翔的少数鸟,如鸵鸟类,胸骨扁平,无龙骨突起,分类上归入平胸总目;4、哺乳类的胸骨包括一系列骨片,最前一节为胸骨柄,中间各节称胸骨体,最后一节为剑胸骨;剑胸骨末端接一宽而扁的软骨,称剑状软骨;善于飞翔的翼手类,胸骨也和鸟类一样,具龙骨突,供发达的胸肌附着;胸廓是由胸椎、肋骨及胸骨借关节、韧带连接而成;鱼类没有胸骨,两栖类没有肋骨,只有到羊膜类,胸骨与肋骨都得到发展,才与胸椎共同组成胸廓;胸廓的作用除保护心、肺外,又可以通过其本身的活动改变胸腔的容积,从而直接影响肺呼吸;三、头骨1、软骨鱼类鲨鱼的头骨鲨鱼头骨终生停留在软骨阶段,由脑颅和咽颅组成;脑颅为一完整的软骨匣,无分界及合缝,相当于脊椎动物胚胎中的软颅;不过背面已有软骨盖;背前方有前囟,上盖纤维膜;脑颅的最前端有3条吻软骨,吻软骨基部两侧是鼻软骨囊,其后面有一对眼窝保护眼球;两眼窝的后方各有一对听软骨囊,其中埋有内耳;脑颅腹面靠后方为一宽阔平坦区,名基板;位于脑颅最后端的1个大孔,称枕骨大孔;是延脑与脊髓相通的部位,也是脑颅与脊柱相连部分;孔两侧的突起称枕髁,与脊柱相关连,但头骨多与脊柱愈合在一起,所以枕髁并未起作用;咽颅由7对咽弓组成,第一对咽弓为颌弓,形成上下颌;背部左右两块腭方软骨组成上颌;腹部左右两块麦氏软骨组成下颌;上下颌在后端相关连,形成口角;第二对咽弓为舌弓,支持舌部;由一块基舌软骨、成对的舌颌软骨及角舌软骨组成,其中舌颌软骨充当悬器,把颌弓连在脑颅上;第三对至第七对咽弓支持鳃部,称鳃弓;5对鳃弓结构相似,由背向腹形成半环状,依次为成对的咽鳃软骨、上鳃软骨、角鳃软骨、下鳃软骨和单块的基鳃软骨;除最后一对鳃弓外,在各对鳃弓的上鳃软骨和角鳃软骨的后缘伸出许多软骨的鳃条,用以支持鳃间隔;2、硬骨鱼类的头骨头骨全部骨化成硬骨,由脑颅和咽颅组成;硬骨鱼头骨的特点是骨块数目多,兼有软骨原骨和膜原骨,而且变异性大;脑颅具有鳃盖骨及眶骨,它们的数目也多,各自成为一组;第一组为围绕眼窝者,共6片;第二组为组成鳃盖的,共4片;咽颅和软骨鱼一样,由颌弓、舌弓、鳃弓组成,但已骨化;颌弓的变化最大且有膜原骨加入,构成软骨鱼上颌和下颌的软骨仅在胚胎时期存在;执行上、下颌功能的是后加入的膜原骨,分别为前颌骨和上颌骨、齿骨和隅骨;这种由后加入的膜原骨取代软骨的“初生颌”的地位,而成为执行功能的上下颌,称之为次生颌;舌弓基本上和软骨鱼相同,即包括基舌骨、角舌骨、舌颌骨,此外,还增加了舌内骨、上舌骨和下舌骨;鳃弓5对,每对基本上由成对的咽鳃骨、上鳃骨、角鳃骨、下鳃骨和单块的基鳃骨构成,均已骨化;最后一对鳃弓变化较大,多特化为下咽骨,其上着生有下咽齿;3、两栖类的头骨头骨有很大的变异,骨块数目己大大减少,无尾类头骨之最后端为一对外枕骨,包围着枕骨大孔,其前外侧为一对前耳骨,再外侧为一对鳞状骨;在枕骨之前为一对额顶骨,最前面为一对鼻骨;头骨腹面中线上有一块副蝶骨,呈倒置的T字形;副蝶骨之前为一块蝶筛骨,骨化程度不高,在两侧仍保留软骨状态;腭骨一对,位于蝶筛骨之两侧,其前方有一对片状的犁骨;上颌最前端为一对小的前颌骨,其后为一对上颌骨、一对方颧骨;颌弓与脑颅的连接属自接型;此外,在上额的内后面还有一对三叉形的翼状骨;下颌的最前端为一对小的颐骨,其后为齿骨,再后为隅骨;咽骨除一部分骨化形成上下颌骨片外,有少部分形成支持舌的舌骨及喉头软骨,而舌弓的舌颌骨则进入中耳形成传导音波的耳柱骨;4、爬行类的头骨现代爬行类和现代两栖类的头骨区别很大,它们的膜原骨骨片都很多,在顶骨正中线处均有颅顶孔,可以作为爬行类起源于坚头类的一个证明;头骨的形状较高而隆起,属于高颅型,单一的枕髁;脑颅底部有次生腭形成;鳄类的次生腭最为完整,是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完整的次生腭使内鼻孔的位置后移至咽部;其他多数爬行类的次生腭不完整;爬行类在头骨的两侧,眼眶的后面有一或二个明显的孔洞,称颞窝;颞窝周围的骨片形成骨弓,称颞弓;颞窝是颞肌所附着的部位,它的出现和颞肌收缩时的牵引有关;颞窝是爬行类分类的重要依据;5、鸟类的头骨鸟类的头骨基本上和爬行类相似:典型的高颅型,单一的枕髁,眶间隔发达,具颞窝,中耳的听小骨由单一的耳柱骨所构成;但是,鸟类由于适应飞翔生活、脑体积大以及取食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头骨轻而坚固,为气质骨;成体骨片愈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脑颅,眼窝大;上下颌骨伸延构成鸟喙,外套以角质鞘,用以啄食;6、哺乳类的头骨脑颅大,全部骨化,仅鼻筛部留有少许软骨;骨块坚硬,接缝呈锯齿形,并且愈合,头骨成为一个完整的骨匣,异常坚固;颧弓首次出现;颧弓是由鳞状骨的颧突、颧骨及上颌骨的颧突组成,供咀嚼肌的附着;有两个枕髁,次生腭完整,次生腭的骨质部分称硬腭,由前颌骨、上颌骨和腭骨构成;硬腭后面为哺乳类所特有的肌肉质的软腭;硬腭的完整以及软腭的形成,使哺乳类的内鼻孔后移到咽部,从而使咀嚼食物时不影响呼吸的进行;下颌由单一的齿骨构成,颌弓与脑颅的连接属颅接型;四、附肢骨与带骨一、肩带软骨鱼的肩带只是一个半环形的软骨棒,横列于胸部腹面,名乌喙骨棒,棒的两端各有一关节面,称肩白;与基鳍骨相关节,自关节面向上,有肩胛突伸向背面,此突基部有时尚有上肩胛软骨;硬骨鱼的肩带共有6块硬骨;属于软骨原骨的,除了肩胛骨和乌喙骨外,在腹面前方有一呈鞍形的小骨,跨于肩脾骨与乌喙骨之间,称中乌喙骨;属于膜原骨的约有锁骨、匙骨、上匙骨及后颞骨;鱼类的肩带位置靠前,在硬骨鱼中肩带通过上匙骨、后颞骨直接与头骨相连;这样,头的活动受到限制,而心脏得到保护鱼的心脏位置靠前,缺胸骨;四足类的肩带中,软骨原骨基本上是由3块骨组成,即肩胛骨、乌喙骨和前乌喙骨,其中最稳定的只有肩胛骨;膜原骨的匙骨、上匙骨已消失,仅留下锁骨;有尾两栖类的肩带大部分仍为软骨,仅在肩臼的附近开始骨化;左右乌喙骨在腹面重叠,且与胸骨前端相接;肩带的膜原骨仅有锁骨,位于上乌喙骨的前方,将前乌喙骨包在其中;肩臼由锁骨、肩胛骨及乌喙骨共同组成,游离的前肢即关节于此处;爬行动物肩带中肩胛骨与乌喙骨最为稳定;膜原骨除锁骨外,另有间锁骨;间锁骨又名上胸骨是早期四足动物新出现的一块膜原骨,位于腹中线上,把胸骨和锁骨连接起来;鸟类适应飞翔生活,肩带的形态变化较大;肩胛骨为狭长的骨片,位于肋骨的背面;乌喙骨粗大,牢固地与胸骨相连;锁骨细长,两侧锁骨呈V字形连合,富有弹性,阻碍在鼓翼时左右乌喙骨的靠拢,起着横木的作用;失去飞翔能力的平胸鸟类,锁骨退化,成为乌喙骨的一部分;鸟类缺间锁骨;哺乳类肩带由肩胛骨和锁骨组成,肩胛骨为一较大的三角形骨片,其下方是一凹窝即肩臼,与前肢的肱骨相关节,肩臼上方可见一小而弯的突起,称乌喙突,它相当于低等种类乌喙骨的退化痕迹,肩胛骨背方的隆起称肩胛脊冈,是前肢肌肉附着的地方;锁骨是一根细长的小骨,埋在肩部的肌肉中;存在与否和运动方式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善于跳跃、奔跑的哺乳动物,锁骨大多退化;前肢具有多样性活动的哺乳动物,包括用前肢掘土如鼹鼠、飞翔如蝙蝠和攀缘如灵长类的种类,锁骨较发达,这样的前肢在多样活动中具有更大的坚固性;二、腰带腰带与肩带相比,在各纲中缺少变化;鱼类的腰带作用很小,不与脊柱关连,这是和鱼的偶鳍不承担体重相关的;现代四足类的腰带皆与脊柱相连,作为脊柱与后肢之间的桥梁,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软骨鱼的腰带非常简单,仅是一条横贯躯干后部的软骨,名坐耻骨棒;棒之两端微向上突,称为髂骨突,可以认为是髂骨的雏型;腰带末与脊柱连接;硬骨鱼的腰带甚简单,仅由一对无名骨组成,其内缘后方有小部与对侧愈合;有尾两栖类的腰带大部分尚未骨化,髂骨的两端末骨化,坐骨也有一部分末骨化,耻骨仅由一块形如盾牌的软骨板组成,耻骨前端有上耻骨;无尾两栖类的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3部分构成;适应于跳跃生活,髂骨特别加长,前端与荐椎的横突相连,后端与对侧的髂骨相接;髂骨和荐骨之间的关节荐髂关节是可动连接,当蛙作跳跃动作时,该关节有推拉的移动;其他陆栖脊椎动物荐髂关节大多是不动连接;坐骨位于后部,耻骨位于腹面,三骨相连处的外侧为髋白;爬行类的腰带完全骨化,耻骨与坐骨之间分开,形成一个大孔,叫耻坐孔;左右耻骨在中线处结合称耻骨连合,左右坐骨结合称坐骨连合;这样的腰带结构可以减轻重量,而支持的力量并不减弱;鸟类腰带的3块骨愈合为一;并和脊柱的腰荐部综合荐骨愈合在一起,形成大的骨盆,这就增加了它的坚固性,成为后肢强有力的支持者;髂骨为一长大的薄骨片,位于背部,其下后方接坐骨,两者之间有髂坐骨孔;耻骨细长,伸延于坐骨的腹缘,两者之间形成一裂缝状的闭孔;左右耻骨在腹中线处末愈合,构成"开放式骨盆",这是和鸟类生产硬壳的大型卵相关的;产卵时,耻骨间距增大,局部去钙变软;哺乳类的腰带3对骨块愈合成一对无名骨,或称髋骨;左右无名骨与荐椎组成骨盆;3骨会合处共同形成的髋白,与股骨头形成髋关节;左右无名骨在腹中线形成骨盆合缝,因坐骨也参与形成,故末用耻骨合缝这一名称;雌兽在怀孕时,骨盆合缝之间韧带变软,使骨盆腔变大,以利于胎儿的产出;坐骨与耻骨之间的大孔,即闭孔,供血管与神经的通过三、附肢骨1、鱼类水生脊椎动物的附肢是鳍;鳍分两类:一类是不成对的奇鳍,如背鳍、臀鳍及尾鳍;另一类是成对的偶鳍,即胸鳍和腹鳍;无论奇鳍还是偶鳍都有鳍条支持;鳍条可分为鳍棘和软鳍条两种,前者刚硬而不分节,后者柔软分节且末端往往分叉;软骨鱼类的鳍已有偶鳍,奇鳍有两个背鳍、一个尾鳍和一个臀鳍;尾鳍为歪尾型;偶鳍有胸鳍及腹鳍各一对,都有基鳍骨、辐鳍骨及真皮鳍条;在雄鲨和鳐的腹鳍内侧,由后基鳍骨延伸出一对棒状交接器,称鳍脚clasper;硬骨鱼类的鳍偶鳍骨和软骨鱼略有不同,多数硬骨鱼偶鳍的基鳍骨消失,辐鳍骨退化或不存在,真皮鳍条直接连在带骨上;2、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和鱼鳍有很大的区别:鱼类的鳍是单支点的杠杆,只能依着躯体作相对应的转动,而陆生动物的四肢是多支点的杠杆,不仅整个附肢可以依躯体作相应的转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彼此也可以作相对应的转动,既坚固又灵活,适于载重和沿地面行动;四肢骨的典型结构,前后肢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骨块名称不同,肱骨股骨、桡尺骨胫腓骨、腕骨跗骨、掌骨跖骨、指骨趾骨;1两栖类的四肢从两栖类开始,发展了陆生五趾型附肢;蛙或蟾蜍的四肢和一般四足类相似,唯前肢的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有尾两栖类多数具四肢,少数种类仅具前肢,肢骨细弱,大部分末骨化;无足类如蚓螈营穴居生活,四肢均退化;2爬行类的四肢是典型的五指型四肢,比两栖类的肢骨更为坚强;指趾端具爪;是对陆地爬行运动的适应;和两栖类不同的是:后肢踵关节不在胫部与足部之间,而在两列跗骨之间,形成所谓的跗间关节;3鸟类的四肢鸟类向空中发展,四肢发生很大的变异,前肢变为翼以适应飞翔,前肢骨中桡骨较细,尺骨比较发达,翼羽即着生于尺骨外缘;腕骨仅留两块独立骨块,一块在尺骨之下,名尺腕骨,另一块在桡骨之下;名桡腕骨,其余腕骨均与掌骨愈合成为腕掌骨;前肢只有三指,其中第一和第三指短;只有一节指骨,第二指长,有二节指骨;鸟类后肢的股骨较短,胫骨长而发达,它是由胫骨和近端的跗骨相愈合而成,称为胫跗骨;腓骨很退化;跗骨的远端和跖骨愈合成为跗跖骨;同其他陆生四足类相比,鸟类多出这一节直立的跗跖骨;这可能和鸟类起飞和降落着地时增加缓冲力量有关;鸟类一般具四趾,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鸟类的趾数及朝前朝后趾数的变化是鸟类分类的依据之一;4哺乳类的四肢哺乳类四肢强大,善于行走,具有四肢的扭转和行走时四肢着地的特点;哺乳类的四肢经过扭转后近端紧贴身体,肘关节向后,膝关节朝前,支持体重及行走都极其稳健而灵活;高举身体离开地面,既稳固又有弹性,行走时前肢举起身体将之拉向前方,随之后肢则推动身体向前;这样效率既高,又很省力;在不同的哺乳类脚着地的部位也有不同;猿猴与人以全部脚腕着地行走,是原始的方式,称为跖行性;猫、犬等以脚趾着地行走,趾以上的部分抬起离开地面,称为趾行性;偶蹄类和奇蹄类如牛、马等以趾尖即蹄着地行走,称为蹄行性,这种方式,蹄着地面积很小,行走轻快灵活,适于快速奔跑;总的来说,哺乳类是典型的五指趾型四肢,但纲内的变异很大,和其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作业:1.总结哺乳类头骨的特征,并与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比较;2.比较各类脊椎动物的脊柱分化,在进化上有什么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椎动物各纲的比较
原肠衍生物:(内胚层的衍生物)
消化道(两端除外),耳咽管、中耳腔
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扁桃体、后鳃体鳔或肺,肝、胰、胆囊,卵黄囊、尿囊
水生动物无唾液腺,水生动物无唾液腺哺乳类唾液腺含淀粉酶其他动物的唾液仅湿润食物
呼吸系统:
内胚层产生,包括呼吸器官如鳔、肺和呼吸道等。
1)由鳃呼吸演变为肺呼吸:
水生脊椎动物主要以鳃进行呼吸,而陆生种类则主要以以肺进行呼吸,一般认为肺是由古代总鳍鱼的鳔演变而来。
肺与鳔具有相同的起源,两者全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所形成。
两栖类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呼吸方式,在不同的生活状态下,分别进行鳃呼吸、皮肤呼吸、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行使完备的肺呼吸。
2).肺吸氧面积逐渐扩大
有尾两栖类的肺构造极为简单,只是一对薄壁的囊状物,主要通过皮肤和外鳃进行气体交换。
无尾两栖类的肺呈蜂窝状,皮肤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
爬行类的肺虽然和两栖类一样为囊状,但有复杂的间隔把内腔分隔成蜂窝状的小室,没有皮肤呼吸。
鸟肺为一对海绵状体,肺的内部由各级支气管形成一个彼此吻合相通的网状管道系统,和气体接触的面积极大,鸟类特有的高效能气体交换装置;具有许多气囊辅助呼吸
哺乳类的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支气管树,支气管入肺后,一再分支,在微支气管的末端膨大成肺泡囊,囊内又分成一个个的肺泡,因而大大增加了肺和气体接触的总面积。
3).呼吸的机械装备日益完善
两栖类口咽腔呼吸,爬行类形成胸廓,依靠肋间肌的收缩使胸廓扩大与缩小来完成呼吸;
鸟类在静止状态以肋骨升降胸廓的动作来呼吸,而在飞翔时利用翼的搧动使前后气囊收缩与扩张,独特的“双重呼吸”;肌肉质的横膈,横膈的升降和肋间肌收缩的协同呼吸。
4).呼吸道和消化道渐趋分开
两栖类口咽腔交叉。
爬行类的鳄和哺乳类,具有完整的次生腭,内鼻孔后移,使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两栖类短的喉头气管室,喉头和气管的分化不明显。
两栖类开始有声带作。
爬行类的气管长,呼吸道有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除少数种类外,爬行类一般皆不发声。
鸟类的气管为一圆柱形长管,以完整的骨环支持,发生器(鸣管)位于支气管分叉的地方而不在喉部,鸣管外有特殊的鸣肌,哺乳类的喉头构造复杂化,支持喉头的软骨除勺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外,新增加了甲状软骨及会厌软骨。
声带位于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