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第一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
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
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去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
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
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
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
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文言文倒装句式做题三技巧:
技巧一:
用“是”或“之”作为提宾标志。
技巧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技巧三: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疑问代词有“谁、曷、恶、安、焉、何、奚、孰、胡”等。
第二篇: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复习资料——倒装句式
一、谓语前置
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否定词是“不、弗、未、非、否、勿”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③用“之”或“是”把宾语前提,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
2、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与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
三、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
.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不多见)
裹以帷幕。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如:
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寿毕,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座。
第三篇: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
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② 沛公安在?译:“沛公在哪里?”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译:“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
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扪心自问、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① 举贤以自佐
②忌不自信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如:
① 余是以记之……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
式。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
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中心词+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村中少年好事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中心词+数量词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3、状语后置
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2、介词“以”加名词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
3、还有一种介词“乎”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等形式。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斯用兵之效也。
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系”“本”等表示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1)“见+谓语”(2)“谓语+于”
(3)见+谓语+于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⑥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⑦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1)为+动词
(2)为+宾语+所+动词
(3)为所+动词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⑥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受”“受......于”表被动。
(1)受+谓语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2)受+谓语+于
受制于人。
4、被+动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语意被动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第四篇:《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语文组王凤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结合实例对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练习。
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巩固,适当结合高考题进行提高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文言文翻译中,准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分析“你怎么了?”和“怎么了,你?”的不同。
联系国歌中的“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和高考加油标语“加油,为了我们的明天”,进行分析,引入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学习。
二、明确考纲要求及定义
《考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
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三、明确现代汉语中语序:
现代汉语中语序:
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四、文言文倒装句式学习
1、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书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翻译例句。
(3)、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有疑问的例句,并补充宾语前置中的“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句:
“一以贯之”、“余是以记之”、“奚以知其然也”。
(4)、完成课堂练习。
并学生完成板书。
2、定语后置
方法: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定语后置的几种情况。
然后观看视频,学习定语后置的相关内容。
之后练习巩固。
并学生完成板书。
教师举例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状语后置(1)、学生自渎本部分内容,并翻译例句,最后进行归纳。
教师举例。
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访风景于崇阿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区分“状语后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中介词引起的介宾短短位于谓语的后面,故翻译时,应把介词引起的介宾短语整体放在谓语的前面。
而“介词的宾语前置”是介词的宾语位于介词的前面,翻译时只需先说介词后说它的宾语即可。
示例:
“具告以事” 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状语后置“一以贯之”正常语序为“以一贯之”——介词的宾语前置(3)、完成课堂练习。
4、主谓倒装
方法:师生共同分析例句,明确主谓倒装的特点。
并进行练习巩固。
主谓倒装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
”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
五、课堂练习,请说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
5 铸以为金人十二 6 微斯人,吾谁与归? 7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0不仁哉!梁惠王也。
11 一言以蔽之。
六、链接高考(2014年安徽卷)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2016天津卷)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译文:宗质站起来向他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七、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每一小组就本节课的知识点,出一个选择题,例句可以是书中的例句,或者是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内容。
时间三分钟,之后,小组汇报。
八、总结并布置作业。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二,被动句式三,省略句式四,倒装句式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① 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② 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③ 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亚父者,范增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④ ……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⑤ 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⑥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⑦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秦,虎狼之国.『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即“其贫若是”)(《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天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疑问代词+动词?)(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沛公[安在]?(在安)(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客[何为]者?(为何)(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唯利是图(图利)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惟马首是瞻(《冯婉贞》)□□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良曰: “长[于臣].”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使(∧之)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省略句式』□□①省略主语
.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 省略介词“于” ⑤介宾短语中介词“以” “为” “与”后省略“宾语”.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对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