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广辉摘要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三、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共4。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B1),蓝色的“黄”字(B2),黄色的“蓝”字(B3),红色的“绿”字(B4),共4。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docx3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心理141班黄梦萍摘要本实验要求被试完成念字和唱色两项任务来测被试面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用计算机记录所用时间,该实验重复进行7次,分别选择7种不同的顺序,通过比较分析各种任务所用的反应时的不同,来分析字义对颜色的干扰,从而验证stroop效应。
关键词 stroop效应念字唱色自动加工1引言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
即同一刺激的颜色和词义相互干扰的现象。
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和无意义刺激词的颜色时,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也就是说,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的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1]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其研究领域广为拓展,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
[2]2 实验方法2.1 被试情况杭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女学生三名,年龄在17-19岁之间,之前无相关实验经验。
2.2 实验材料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有: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和stroop效应实验程序。
2.3实验程序要求被试完成念字和唱色两项任务,念字即读出字音,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计算机记录所用时间。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
任务完成后,主试按“停止”键停止计时,屏幕下面给出反馈(总时间/2,即每念一遍所用时间)。
重复进行7次实验,分别选择7种不同的顺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表1 被试1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表2 被试2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表3 被试3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通过比较被试在任务1和任务2的平均反应时可以看出,她们在这两个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差异都不大。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导言:Stroop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其旨在研究人们在完成冲突任务时的干扰效应。
实验以测试参与者在阅读颜色名称时,是否受到颜色本身的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及讨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原理:Stroop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因经验积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惯性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阅读一系列的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名称的字体颜色却并不一定对应着所阅读的字面意思。
例如,"红色"这个名称可能以绿色的字体呈现。
理论上,参与者会因为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在脑中的冲突而受到干扰,使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延长。
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每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任务。
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而不考虑字体颜色。
这个条件被称为“字面一致”。
第二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字体颜色,而不考虑字面意思。
这个条件被称为“颜色一致”。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字面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而在“颜色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
这一结果表明,在阅读颜色名称时,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的冲突会显著延长反应时间。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学中广泛提到的“冲突干扰”的概念。
实验中,当参与者需要快速识别字体颜色而忽略字面意思时,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受到内在惯性反应的影响。
这种冲突效应与注意力的分配和处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部冲突的探讨,研究者们扩展了对认知与注意力的理解。
此外,Stroop实验中的任务类型也能帮助研究者们研究注意力的许多方面,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Stroop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规模较小,难以明确代表整个人群的普遍现象。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在一项研究中发现。
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出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的现象。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他们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于1935年设计了一种实验,使用的自于写这个字的颜色相矛盾,要求被试不念字而是念字的颜色,结果发现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字颜色的反应时要长,对10张色纸颜色的反应时为63.3秒,说出与自由矛盾的颜色的反应时为116.3秒。
后续的相关研究也表明:字色矛盾时,唱色的认知过程受到干扰。
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于念字和唱色的加工过程是不同的。
对于成人,念字可以说已经成为条件反射,而唱色要克服字义,单独对颜色进行加工,二者产生了冲突,造成念字对读色的干扰。
而对于幼儿,对文字还没有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干扰的作用也不大。
二、实验目的:2.1了解什么是STROOP 效应。
2.2通过使用STROOP效应,了解被试对七种不同的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促进效应。
2.3学习和掌握STROOP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实验方法3.1 被试一人,女,21岁,视觉或矫正视觉正常,无色盲或色弱。
右利手,从来没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3.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装有Psy 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刺激字有5种类型,统一用一号宋体字呈现,根据实验目的与2种任务搭配,共有七个系列,每个系列12个字。
在5种类型的刺激字中,黑色词指用黑色显示的字,字义是各种颜色;纯色指不同颜色的无义字符;字义无关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与颜色无关,而刺激字可以用各种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指刺激字的字义虽然不是颜色,却是一种与颜色相关度较高的事物(例如“草”、“天”、“火”等等),而刺激字用不同的颜色书写;字义干扰色词和字义矛盾色词的字义所指的颜色都与书写所用的颜色不同,但字义矛盾词系列里的颜色都是配对的,写字用的颜色会出现在刺激字的字义里,如有红色的“绿”字,就有绿色的“红”字;而字义干扰词系列里的颜色则不配对,写字所用的颜色不会在刺激字的字义中出现,如红色的“棕”、绿色的“紫”、黄色的“灰”,等等。
stroop效应实验心得
stroop效应实验心得一、实验介绍Stroop效应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颜色和文字信息在人类大脑中的处理方式。
该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于1935年首次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
二、实验流程1. 实验前准备:参与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个人基本信息问卷。
2. 实验任务:参与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地读出屏幕上显示的单词或颜色。
实验共分为三个任务:(1)字义一致任务: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单词,该单词所表示的颜色与其本身相符。
(2)字义不一致任务: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单词,但该单词所表示的颜色与其本身不符。
(3)颜色命名任务: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彩色方块,参与者需要快速地说出该方块所表示的颜色。
3. 实验结果分析:记录参与者完成每项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三、心得体会1. 面对字义不一致任务时,自己往往会出现“眼前一黑”的情况,需要更加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任务。
2. 在颜色命名任务中,由于大脑需要进行额外的信息处理,所以完成该任务所需的时间往往比字义一致任务更长。
3.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字义不一致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明显长于字义一致任务和颜色命名任务。
这表明,人类大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受到干扰,从而影响认知效率。
4.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大脑在信息处理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也意识到了集中注意力和提高认知效率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应该注重锻炼自己的认知能力。
四、实验启示1. Stroop效应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并为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2.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提高。
3. 实验还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认知效率,以更好地应对各种信息输入和处理任务。
斯特鲁普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斯特鲁普效应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通过实验验证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以及不同认知过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背景斯特鲁普效应(Stroop Effect)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
实验结果表明,当颜色的名字用另一种颜色显示时,与使用同样的颜色显示相比较,说出颜色的名字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错误率更高。
这一现象揭示了大脑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由于大脑内功能的相互竞争或不兼容导致反应速度减慢。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EPXX实验台、EPT801速示仪、测试卡片4套(共12张)2. 实验步骤:(1)被试分组:将20名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实验过程:a. 被试分别进行两个阶段的实验,每个阶段包含6个测试卡片。
b. 在第一阶段,被试需阅读卡片上的颜色名字,并记录反应时间。
c. 在第二阶段,被试需说出卡片上墨水的颜色,并记录反应时间。
d. 每个阶段的测试卡片颜色与字义不一致。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采用EPT801速示仪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第一阶段(念字阶段):- 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 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2. 第二阶段(命名阶段):- 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 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平均反应时间为(XXX)毫秒。
五、实验讨论1. 斯特鲁普效应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念字阶段,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反应时间明显短于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在命名阶段,同样存在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延长现象。
这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2. 不同认知过程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念字和命名两个认知过程在反应速度上存在差异。
念字阶段,字义对颜色信息的干扰作用较小;而在命名阶段,字义与颜色信息的冲突导致反应时间延长。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的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Stroop 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于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干扰和自动化加工等现象。
它由美国心理学家 John Ridley Stroop 于 1935 年提出,至今仍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颜色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冲突对个体反应时间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人类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机制和信息处理方式。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具体数量名年龄在年龄范围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的志愿者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制作了三种类型的刺激卡片:类型一:文字与颜色一致,例如用红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二:文字与颜色不一致,例如用蓝色字体写“红”字。
类型三:只有颜色块,无文字。
2、每种类型的卡片包含了具体数量个不同的颜色和文字组合。
(三)实验设计采用了 3(刺激类型:一致、不一致、颜色块)×重复次数的被试内设计。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安静、光线适宜的房间里,面对电脑屏幕。
2、实验开始时,屏幕上会依次呈现不同类型的刺激卡片,每张卡片呈现呈现时间。
3、被试的任务是尽快并准确地说出卡片上文字的颜色(对于只有颜色块的卡片,直接说出颜色)。
4、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四、实验结果(一)反应时间1、对不同刺激类型的平均反应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被试在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短,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最长,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在颜色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介于两者之间,平均为具体时间毫秒。
2、通过方差分析(ANOVA),发现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自由度, 自由度) =具体 F 值, p < 005)。
(二)准确性1、计算不同刺激类型下的准确性(正确反应的比例),结果显示:在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高,达到了具体比例;不一致条件下的准确性最低,为具体比例;颜色块条件下的准确性居中。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Stroop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描述了当人们尝试识别某些单词的颜色时,会受到单词本身的意义所影响,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变慢。
在这份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探讨Stroop效应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参与者:我们邀请了20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
所有参与者都是右利手,并且没有任何阅读或语言障碍。
材料:我们使用了一组颜色和单词列表。
颜色包括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单词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紫色”。
程序: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所有参与者解释了Stroop效应的定义,并提供了一个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然后,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两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每个屏幕上快速读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实验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忽略单词本身的意思,并快速说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两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是控制组,第二轮是实验组。
每个测试中,参与者需要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读出屏幕上的颜色名称。
结果分析我们用平均反应时间来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控制组:平均反应时间为23.4秒。
实验组:平均反应时间为32.1秒。
这些结果表明,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是因为大脑必须处理两种信息: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
当这两种信息不一致时,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它们。
结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证明了Stroop效应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我们希望这个实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Stroop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1.2 相关研究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2.2 参与者2.3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4. 结果讨论5. 实验结论6.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表现,探讨人们在面对干扰性信息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1.2 相关研究以前的研究表明,stroop效应可有效反映出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的材料包括颜色词和色块,颜色词与字体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2 参与者实验参与者为20名成年志愿者,均无色盲和色弱,并在参与实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进行stroop任务前接受基本信息采集。
2. 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参与者面对屏幕,根据指示进行颜色字体识别。
3. 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参与者在stroop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发现参与者在面对颜色与文字信息不一致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出现stroop效应。
4.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支持之前的研究,即stroop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干扰效应,体现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认知控制机制。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stroop效应实验,我们验证了参与者在面对信息干扰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表现。
这为进一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6. 参考文献- Smith, J. K. (2010). The stroop effect: A dose of cognitive science.- MacLeod, C. M. (1991).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 An integrative review.。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 t r o o p效应实验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Stroop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范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着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三、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共4张。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实验编号
032107201325*
实验名称
Stroop效应
实验类型
验证性
实验时间
2012-2-29
实验地点
北6-528
小组成员
倪安品、诸葛一朔
Stroop效应
10应用心理学倪安品诸葛一朔
摘 要:采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两名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注意分配的测试。测验结果发现:字色一致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快;字色矛盾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232.000
-3008.839
2886.839
-.043
1
.836
对1
D1 - C1
-62.500
269.408
190.500
-2483.032
2358.032
-.328
1
.798
表4:第二次实验A、B、D组与C组的显著性差异检验
成对样本检验
成对差分
t
df
Sig.(双侧)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stroop效应实验原理
stroop效应实验原理一、概述stroop效应实验是心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
该实验通过测量人们在颜色词汇和颜色本身出现不一致时的反应时间,来研究人类对信息处理的认知机制。
该实验被广泛用于研究注意力、自动化过程、抑制控制等方面。
二、实验设计stroop效应实验通常采用以下设计:在屏幕上以不同颜色呈现颜色名称,如“红色”、“蓝色”、“黄色”等,但是文字所表示的颜色与文字本身所呈现的颜色不一致,即“红色”可能以蓝色显示,“蓝色”可能以绿色显示。
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是根据文字呈现的颜色来进行反应。
参与者需要尽可能快地回答出文字呈现的颜色。
三、实验结果stroop效应实验发现,参与者在处理相同数量和类型信息时,当信息之间存在冲突时会导致反应时间增加。
具体表现为: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不一致时,参与者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来完成任务;而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一致时,则能够更快地完成任务。
四、实验原理1. 自动化过程stroop效应实验中,参与者在进行任务时会出现自动化的过程。
即,当参与者看到一个词时,他们会自动地将该词的意义和颜色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无意识的,不需要额外的注意力。
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一致时,这种自动化过程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快地完成任务;而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不一致时,则需要抑制这种自动化过程。
2. 注意力stroop效应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是根据文字呈现的颜色来进行反应。
因此,在该实验中注意力具有重要作用。
当参与者需要抑制自动化过程时,他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颜色上,以便正确地回答问题。
3. 抑制控制stroop效应实验还涉及到抑制控制。
即当字面意义和字体颜色不一致时,参与者需要抑制自动化过程,并且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抑制状态。
这种抑制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强。
五、应用1. 临床应用stroop效应实验被广泛用于临床上,如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通过训练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快速反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根据最新的实验研究,Stroop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
本次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别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并考察认知控制机制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参与者共计120名,分为三个年龄组:青年组(20-30岁),中年组(40-50岁),老年组(60-70岁)。
每个年龄组包含40名参与者,确保性别比例均衡。
所有参与者在实验前都通过了视力和认知功能的基本筛查,确保他们适合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系列印有颜色名称的文字,这些文字的颜色与名称可能相符或不符。
例如,“红色”一词可能以绿色墨水打印。
参与者的任务是尽快准确地说出文字的颜色,而非阅读文字内容。
结果显示,青年组在Stroop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最短,错误率最低,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认知控制能力。
相比之下,老年组的反应时间最长,错误率最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控制能力有所下降。
中年组的表现位于两者之间。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任务难度增加,即文字和颜色不一致时,所有年龄组的反应时间均有所延长,但老年组的增幅最为显著。
这可能意味着在面对冲突信息时,老年人的认知资源调配能力较弱。
此外,实验还采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大脑活动。
结果显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青年组的前扣带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更为活跃,这两块区域与认知控制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老年组在这些区域的活动较弱,这可能与他们处理Stroop效应的能力下降有关。
本实验的结论是,年龄对Stroop效应的表现有显著影响,老年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即如何通过训练或其他干预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控制能力,以减轻Stroop 效应带来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等因素对Stroop效应的潜在影响。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一、引言在认知心理学领域,Stroop 效应是一个经典的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和注意力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和测量,深入探究 Stroop 效应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验证 Stroop 效应的存在。
2、考察不同刺激条件(如颜色与文字的一致性)对反应时的影响。
3、分析个体差异在 Stroop 效应中的表现。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_____名被试,年龄在_____岁之间,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二)实验材料1、实验使用了计算机程序呈现刺激材料,包括三种类型的任务: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相同(例如,红色的“红”字用红色显示)。
不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不同(例如,蓝色的“红”字用蓝色显示)。
中性任务:呈现无意义的彩色字符串(例如,“”用红色显示)。
2、每种任务包含_____个刺激,随机排列呈现。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 3(任务类型:一致、不一致、中性)×_____(重复测量)的混合实验设计。
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因素,重复测量次数为_____。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距离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前,屏幕上显示指导语,向被试介绍实验任务和操作方法。
3、每个刺激呈现_____毫秒,被试需要尽快准确地判断文字的颜色,并通过按键反应(例如,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
4、刺激呈现间隔为_____毫秒,以避免被试的预期反应。
5、每种任务完成后,被试有短暂的休息时间,然后进行下一种任务。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被试在每种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反应时数据进行剔除异常值(超过均值±_____个标准差的数据)处理。
3、使用 SPSS 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任务类型之间的反应时差异。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斯特鲁普效应,即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斯特鲁普实验的经典范式,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文字中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颜色。
文字可以是颜色的名称(如“红色”)、颜色的字母缩写(如“R”代表红色)或颜色的不相关词语。
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有30名参与者(15名男性,1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25岁。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被试组设计,实验条件包括颜色词汇条件和颜色方块条件。
每位参与者需要完成两组实验条件,顺序随机排列。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前面放置着一台电脑。
2. 研究者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确保他们对实验内容有清楚的理解。
3. 参与者进行熟悉练习,以熟悉实验任务和执行方式。
4. 实验正式开始。
参与者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实验材料,并通过按键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选项。
5. 研究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颜色词汇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较长,而颜色方块条件下,反应时间较短。
2. 参与者在颜色词汇条件下的错误率较高,在颜色方块条件下的错误率较低。
讨论:斯特鲁普效应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即当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颜色信息和文字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斯特鲁普效应揭示了这种差异。
同时,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因素如干扰抑制能力、注意力分配等对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斯特鲁普实验范式,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和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基础。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Stroop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一种冲突的任务时,会出现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
该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R·斯特鲁普于1935年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验证Stroop效应的存在。
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化对照试验设计,共有30名大学生参与。
实验分为两个条件:颜色条件和文字条件。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的含义,只关注文字的颜色,并尽快说出文字所示颜色。
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颜色,只关注文字的含义,并尽快说出文字的意思。
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实验。
实验过程中,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2.5秒,错误率平均为5%。
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4.2秒,错误率平均为15%。
通过t检验,发现参与者在颜色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文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t = -3.76, p < 0.001),错误率显著低于文字条件下的错误率(t = -2.84,p < 0.01)。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Stroop效应存在。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更快地识别颜色,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受到文字的干扰,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这一结果与Stroop效应的理论一致。
Stroop效应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两种认知过程的冲突:自动处理和控制处理。
自动处理是指对于熟悉的信息,大脑会自动进行处理,而控制处理则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自动地识别颜色,因为颜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信息,所以反应时间较短且错误率较低。
而在文字条件下,文字的含义会干扰参与者对颜色的识别,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进行控制处理,因此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Stroop效应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Stroop效应是指在一个词汇与其字体颜色不同的任务中,当被试要求报告字体颜色时,会发生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增多的现象。
本实验将通过测量反应时和错误率来探究Stroop 效应的影响。
方法
参与者为20名本科生(10男性,10女性),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
实验在计算机
上运行。
每位参与者执行2个任务,探究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在名称
条件任务中,参与者需要报告每个单词的颜色,字体为黑色,在颜色条件任务中,参与者
需要报告文字的颜色,而不是单词的名称。
通过分析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比较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
在名称条件任务中,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783.60毫秒,错误率为2.75%;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31.15毫秒,错误率为14.85%。
t检验表明,在名称条件下,参与者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均值明显低于颜色条件(反应时间:t(19)=9.31,p = 0.00;错误率:t(19)=9.57,p =0.00)。
讨论
结果显示,在Stroop任务中,参与者在名称条件下的表现优于颜色条件。
这表明Stroop效应确实存在,即单词的名称对字体颜色所产生的掩盖作用会导致参与者对于字体颜色的处理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不受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表明Stroop效应可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总的来说,本实验提供了证据证明Stroop效应存在,同时展示了Stroop任务可用于
探究注意、认知和语言等领域的基础问题。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引言。
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跟我们开些小玩笑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个超有趣的Stroop效应啦。
简单来说,就是当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就会变得很奇怪,就像大脑突然卡壳了一样。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绿色的,然后你要说出这个字的颜色,是不是感觉有点纠结呢?所以啊,我就好奇,这Stroop效应到底有多厉害,于是就搞了这个小实验来看看。
四、实验目的。
1. 验证Stroop效应是否存在。
2. 探究不同条件下(一致和不一致)被试的反应时差异。
五、实验方法。
# (一)被试。
我找来了[X]个小伙伴,他们年龄大概都在[年龄范围],而且视力都正常,没有什么色盲色弱之类的问题,毕竟这对看颜色很重要嘛。
# (二)实验材料。
1. 我在电脑上用一个超简单的软件做了两组卡片。
一组是文字的颜色和它所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比如说“红”字就是红色的,“蓝”字就是蓝色的;另一组呢,就是文字颜色和意义不一致的,像“红”字是绿色的,“蓝”字是黄色的这种。
每个字都在屏幕中央,字号也一样大,保证公平嘛。
2. 还有一个秒表,用来记录小伙伴们的反应时间。
# (三)实验设计。
这是一个超级简单的单因素两水平(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的实验设计。
每个小伙伴都要做这两种条件的测试,为了避免先做一种条件对后面的有影响,我还让一半的小伙伴先做一致条件,另一半先做不一致条件,这就叫平衡实验顺序,很科学吧。
# (四)实验程序。
1. 我先把小伙伴们带到一个安静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面对着电脑屏幕。
然后跟他们讲清楚实验的要求,就是要尽快说出屏幕上字的颜色,不管这个字写的是什么。
2. 先进行练习阶段,给他们看几个例子,让他们熟悉一下这个流程。
如果有小伙伴不太明白,我就再解释解释,直到他们都清楚为止。
3. 正式实验开始啦。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范文一、实验者。
[你的名字]二、实验日期。
[具体日期]三、实验目的。
咱就是想看看这个Stroop效应到底是咋回事儿。
简单来说呢,就是想验证一下当文字的颜色和文字表达的意义不一致的时候,是不是会影响我们认读的速度。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写着“红”字,但是这个字却是蓝色的,你脑袋会不会有点懵,反应会不会变慢呢?四、实验器材。
1. 自制的Stroop效应测试卡片若干张。
这些卡片上写着不同颜色的表示颜色的汉字,比如说“红”字可能是绿色的、“蓝”字可能是黄色的,当然也有字的颜色和字本身表达的颜色相同的,像“黑”字就是黑色的。
2. 一个计时器,用来精确记录认读每张卡片所花费的时间。
五、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
我先找了个安静舒适的小角落,没有什么干扰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嘛。
然后把测试卡片打乱顺序,就像洗牌一样,让它们处于一种随机的状态。
2. 测试过程。
我先从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相同)的卡片开始测试。
拿起一张卡片,比如“绿”字是绿色的,然后按下计时器开始计时,眼睛一瞅,嘴巴快速读出这个字的颜色,再按下计时器停止计时,把时间记录下来。
就这么一张一张地测,测了大概10张一致条件的卡片,取个平均值,这个就是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啦。
接着就开始测不一致条件(字的颜色和意义不同)的卡片。
同样的操作,拿起一张卡片,像“红”字是蓝色的这种,计时开始,读出字的颜色,计时停止,记录时间。
也测10张,再算个平均值,这就是不一致条件下认读颜色的平均时间喽。
六、实验结果。
1. 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X]秒。
这个时间感觉还是挺快的,就像小火车在顺畅的轨道上跑一样。
2. 不一致条件下。
认读10张卡片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列出10个时间值]秒,平均时间是[Y]秒。
哇塞,这个平均时间明显比一致条件下的长呢,就好像小火车遇到了一些障碍物,得绕着走,速度就慢下来了。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1.引言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
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t r o o p效应实验报告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摘要
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范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着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
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三、仪器与材料
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张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
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共4张。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B1),蓝色的“黄”字(B2),黄色的“蓝”字(B3),红色的“绿”字(B4),共4张。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C1),黄色的“爱”字(C2),蓝色的“中”字(C3),绿色的“华”字(C4),共4张。
D套(字色语义无关而音义有关):绿色的“洪”字(D1),蓝色的“皇”字(D2),黄色的“拦”字(D3),红色的“滤”字(D4),共4张。
3. 被试:华东师范大学09级本科生生16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8名,年龄均在20岁左右。
四、方法
1.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Srtoop”效应。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或使用默认值),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可先进行练习实验,也可以直接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第一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
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
汉字是什么颜色,你就用优势手按2号反应盒上相应的颜色键,而不要管那个字的内容
是什么。
反应越快越好。
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先进行练习,然后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第二次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反应时的实验,实验中屏幕会呈现一系列汉字。
请你使用2号反应盒对呈现的汉字准备反应。
汉字一旦出现,你就大声念出这个字,同时根据汉字的颜色用优势手按相对应的颜色键。
反应越快越好。
在你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可以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实验就可以继续。
3.第一次指导语后,被试根据要求对呈现的汉字作出相应反应,直至弹出休息对话框。
倒计时3分钟休息结束,第二次出现指导语,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按任意键,实验即继续。
被试按指导语要求反应,程序记录第二次实验时的反应时。
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无效,程序自动补足。
4.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
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五、结果
1.男女被试的实验结果表格及直方图excel呈现
表 1 男女被试实验结果
图 1 男性被试实验结果的直方图呈现
图 2 女性被试实验结果的直方图呈现
此处由于数据形式的限制,只能将男女被试实验结果的直方图呈现形式拆分为两个图表,但是不影响实验结果的表述,完全可以通过直方图纵轴数值比较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相关实验数据。
2.对实验数据应用spss软件分析
对实验所得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中表2、表3为“A-C、B-C、D-C、A2-C2、B2-C2、D2-C2”的配对T检验结果。
表4、表5为“A-A2、B-
B2、D-D2”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表 2 对配对样本检验的基本数据描述
Paired Samples Statistics
Mean 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Mean
Pair 1 A 16
C 16
Pair 2 B 16
C 16
Pair 3 D 16
C 16
Pair 4 A2 16
C2 16
Pair 5 B2 16
C2 16
Pair 6 D2 16
C2 16
表 3 对配对样本的显着性检验
Mean Lower Upper
Pair 1 A - C 15 .009 Pair 2 B - C .423 15 .678 Pair 3 D - C 15 .995 Pair 4 A2 - C2 15 .031 Pair 5 B2 - C2 .250 15 .806 Pair 6 D2 - C2 15 .222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一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中, A—C、A2—C2的显着性小于,
其差异性显着;而B-C、D-C、B2-C2、D2-C2的显着性均大于,他们的差异性不显着。
表 4 对配对样本检验的基本数据描述
Paired Samples Statistics
Mean 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Mean
Pair 1 A 16
A2 16
Pair 2 B 16
B2 16
Pair 3 D 16
D2 16
表 5 对配对样本的显着性检验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一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中,三对样本的显着性小于,它们的差异性都很显着。
1.根据本实验的结果说明有无干扰现象发生。
与理论上预计是否一致。
由“A-C、B-C、A2-C2、B2-C2”的配对比较以及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字色一致的条件下明显比色字矛盾的条件下的反应时短,可见字义对颜色的判断是有明显的干扰作用的,另外由“A-A2、B-B2”的配对比较中可以看出当人大声的读出所看到的文字的时候,也激活了对应字义的脑区,从而影响对文字颜色判断的反应时,也可以证明干扰现象的存在,与理论上的预计结果一致。
2.当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的速度有无个体差异
通过表1和图1、图2可以看出在字色矛盾的条件下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一些被试反应较快,也存在反应时稍长的被试,这是允许纯在个体差异,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对B型刺激的反应时一定是最长的,这说明stroop效应是存在的,个体差异基本没有影响。
3.你认为这种干扰作用会受练习的影响吗
一方面这种注意的选择方式是在潜意思层面的,并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另一方面,有相关的研究显示人具有潜意思学习的能力,在stroop效应上表现为启动效应,所以我初步假设练习可能对干扰作用长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方向并不确定,也就是说习练的作用到底能够扩大stroop效应还是减小stroop效应不能确定,有待进一步验证。
而从本实验被试的实验结果看由于是初次进行此实验且并没有进行多次联系,所以并不能做出准确判断。
七、参考文献
1. 杨治良.心理实验指导手册.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印制,2006年,144~145
2. 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55~359
被试1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2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3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4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5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6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7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8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9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10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11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12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13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14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15的实验结果呈现
被试16的实验结果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