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速递
《疫苗接种不良事件紧急处理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1)要点
1.1 疫苗
疫苗是一种生物制品,接种后可使机体产生针对疫苗相关疾病的免疫力。按照疫苗制备技术途径可分为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疫苗、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不同种类,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灭活疫苗。已经在临床应用的疫苗包括针对30多种不同疾病共100多个疫苗品种,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卡介苗、肺炎球菌疫苗等(见表2)。
陈述7: 肾上腺素在抢救过敏性休克时无绝对禁忌证,首选肌肉注射,不推荐皮下注射,已建立输液通路时也可以静脉注射(证据级别高,一致性90%)。
陈述8: 肾上腺素单次剂量0.01 mg/kg(14岁以上≤0.5mg,14岁以下≤0.3mg); 或稀释到10mL 生理盐水中缓慢静脉推注2分钟(证据级别高,一致性90% )。
1.2 疫苗接种不良事件和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接种不良事件(AEFI) 是指疫苗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怀疑可能与接种有关的任何不良反应或事件,包括那些尚不确定的尚未排除与接种无关的不良事件。按照发生原因,AEFI 主要包括五大类: 疫苗不良反应; 疫苗质量问题相关反应; 疫苗接种差错相关反应; 心因性反应; 偶合症。疫苗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特性引发的反应,是五大类不良事件中唯一真正由疫苗引起的,又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是最常见的AEFI。一般反应是指受种者接种后发生的一过性、轻微的机体反应,如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等,一般无需处理可自行好转,少部分需要采取简单对症处理; 异常反应是指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影响的相关反应,如过敏反应、卡介苗感染等,比较罕见,与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可能需要采取相应临床措施或住院治疗。
4.1.2 维持气道和呼吸
4.1.3 监护输液
4.1.4 二线药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尘肺病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尘肺病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一、共识制定的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慢阻肺的发病是个体易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职业性粉尘暴露是诱发慢阻肺发病及进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也是尘肺病发病的主要因素。
截至2021年,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95.1万余例,占所有职业病病例的90%,主要由煤工尘肺和矽肺引起。
慢阻肺是尘肺病患者中常见且严重的合并症之一,两者相互影响与促进,加重患者肺功能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治疗、病情进展和预后,加速患者死亡。
尘肺病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并发症/合并症是患者病情恶化和最终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时诊断和治疗各种尘肺病并发症/合并症,能显著改变疾病转归,改善患者预后。
因此,重视慢阻肺合并尘肺病的治疗,或可成为降低患者死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临床上对慢阻肺合并尘肺病的认识普遍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指导意见。
本共识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慢阻肺合并尘肺病的认识,同时就识别和管理提出建议,希望激励更多关于慢阻肺合并尘肺病的研究,改善中国慢阻肺合并尘肺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二、共识形成方法与过程(略)三、共识主要内容(一)慢阻肺合并尘肺病的流行病学慢阻肺目前是全球前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9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持续暴露于慢阻肺危险因素和人口老龄化,预计慢阻肺负担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增加。
职业性暴露因素是慢阻肺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职业暴露、吸烟及反复呼吸系统感染等因素,尘肺病患者的慢阻肺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慢阻肺合并尘肺病使肺功能进一步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进而发展为慢性呼吸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目前多项横断面调查显示,尘肺病患者中慢阻肺患病率为18.6%~44.6%。
以矽肺、煤工尘肺病合并慢阻肺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40.0%和38.6%,石棉肺约17.7%。
合并慢阻肺的尘肺病患者可能比非慢阻肺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喘息、呼吸困难等。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2021)要点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2021)要点1 术语定义1.1 耐药1.2 多重耐药(MDR)、广泛耐药(XDR)、全耐药(PDR)和多重耐药的微生物(MDRO)1.3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CAI)、医院获得性感染(HAI)、医源性感染(II)和社区获得性感染(CAI)1.4 感染控制1.5 抗微生物药物管理2 临床重要耐药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9年结果显示,肠杆菌目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分别约为55%、45%。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平均耐药率分别约为25%、75%。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且我国不同省份不同医疗机构分离菌株的耐药率相差较大。
耐药基因在病原菌中的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
2.1 MRSA2.2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2.3 产ESBLs肠杆菌目细菌2.4 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2.5 多重耐药艰难梭菌2.6 多重耐药耳念珠菌3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防控通用要点3.1 手卫生正确执行手卫生可减少手部微生物(包括耐药菌)污染,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
手卫生被认为是预防和控制耐药菌传播的最基础、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
手卫生是减少病原体感染和传播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感染防控的基础措施之一,是整体防控策略的一部分。
3.2 接触预防3.2.1 基本要求MDRO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需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预防措施。
3.2.2 管理要求制定MDRO感染防控相关制度。
3.2.3 接触预防措施(1)患者隔离(见3.3)。
(2)接触隔离:对实施接触预防的患者进行诊疗护理3.3 患者隔离3.3.1 病原体对于CRE、CRAB、CRPA、MR-SA、VRE、CD感染或定植者,需要隔离。
3.3.2 隔离方法(1)单间隔离:(2)集中安置:3.3.3 隔离期限原则上应隔离至耐药菌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设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1]。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一、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2,3]。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
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
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
雾化器根据文丘里(Venturi)喷射原理,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入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
鼻-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
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旨在解决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
这类药物在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起初主要用于治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但随着新药的问世,多黏菌素类药物逐渐淡出临床。
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菌的增多,多黏菌素类药物重新受到重视而重返临床。
虽然现在有各种新药治疗MDR革兰阴性菌感染,但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仍然无法被取代。
本共识首先介绍了多黏菌素类药物的药学概述,包括结构特点、规范化名称以及剂量单位和换算方法。
多黏菌素类药物包括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注射用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注射用黏菌素甲磺酸钠)和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E(注射用硫酸黏菌素)。
剂量换算方法为硫酸多黏菌素B,1 mg =1万U;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100万U≈80mgCMS≈33mgCBA;硫酸多黏菌素E,1mg≈2.27万U。
剂量应根据各自药品说明书或本指南推荐意见应用。
本共识还介绍了多黏菌素类药物的药敏折点和药敏试验方法。
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包括磁珠凝集法、微量稀释法、扩散法和E-test法。
判断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临床响应情况。
推荐意见2:针对中国的临床实际,本共识建议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BMD)作为多黏菌素类药物的敏感试验国际通用标准。
此外,也可以使用多黏菌素E(黏菌素)肉汤纸片洗脱(CBDE)、多黏菌素E(黏菌素)琼脂试验(CAT)和品化的肉汤稀释法作为参考。
但不推荐药物梯度扩散法。
本共识建议将多黏菌素类药物的敏感折点定为:敏感(S):≤2mg/L;耐药(R):≥4mg/L。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的药敏结果可以相互替代,测试一种药物可以预测另一种药物的敏感性。
推荐意见3:在我国,革兰阴性菌株对多黏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仍然很低,但质粒介导的mcr耐药是其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
《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
《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一、前言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反复发生的化脓性感染,导致中小支气管反复损伤和(或)阻塞,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或)间断咯血、伴或不伴气促和呼吸衰竭等轻重不等的症状。
支扩在亚洲人群中属于常见病,然而目前针对支扩的临床关注度和研究热度要远远低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
目前临床上主要关注针对支扩急性加重的处理,对稳定期支扩缺乏有效的管理。
我国呼吸界学者在2012年制定了《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对支扩的规范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内开始逐步重视支扩的诊治和全面规范的管理,并开展了一些研究。
二、流行病学近年来国际上报道的支扩发病率和患病率有所升高。
三、发病机制尽管各种原因导致的支扩具有异质性,但都具有气道重塑和气道扩张的共同特征。
支扩本质上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四、病因学1. 既往下呼吸道感染:2. 免疫功能缺陷:3. 遗传因素:4. 气道阻塞和反复误吸:5. 其他肺部疾病:6. 其他系统疾病:五、临床诊断支扩患者必须存在影像学上支气管扩张的表现,应行胸部CT检查,其中HRCT对诊断更具敏感度和特异度。
1. 高危人群筛查:(1)长期(超过8周)咳嗽、咳痰(特别是脓痰)、痰血,或者以反复咯血为唯一症状,尤其是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2)慢阻肺频繁急性加重(≥2次/年),重症哮喘或哮喘控制不佳,且既往痰培养PA阳性的患者;(3)慢性鼻窦炎、RA或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4)既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史、实体器官或骨髓移植史、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史,出现慢性咳痰或反复肺部感染的患者。
2. 影像学诊断:支扩的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
目前国内外诊断支扩最常用的影像学工具是胸部HRCT,其中扫描层厚≤1mm的薄层CT对支扩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能帮助明确支扩潜在的病因,如ABPA、PCD及异物阻塞等。
《生物类似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
《生物类似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主要内容(全文)为加深对生物类似药这一新兴概念的正确认识,规范我国生物类似药的临床用药,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用药体会,经充分讨论沟通,达成本共识。
1 生物类似药概述1.1 生物类似药的概念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通常指原研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用生物制品,其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与参照药高度相似:由于生物药固有的自然属性,生物类似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方面不可能与参照药完全一致,即使参照药的同一批次内或不同批次间,都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因而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只能高度相似,允许存在不影响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微小差异。
(2)与参照药临床意义相同: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的临床表现无任何差异。
(3)差异性被严格限制:只有在科学证据表明不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时,这种微小差异才被允许。
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间允许的差异范围与参照药不同批次间允许的差异范围相同(图1)。
(4)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严格标准:生物类似药是按照与其他药品同样严格的质量、安全和疗效标准批准的。
我国生物类似药现行的审批监管流程与新生物制品一样,包括注册审批、生物制品的批签发和上市后监管三大流程。
1.2 生物类似药的发展现状随着越来越多的原研生物药专利到期,在临床需求、医保控费、商业效益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当前全球生物类似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景象。
1.3 生物类似药与化学仿制药的区别化学仿制药是与参照药具有相同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药品。
生物类似药之所以不称为仿制药,是因为生物药的自然变异性和复杂的生产工艺导致生物类似药与参照药只能高度相似。
生物类似药与化学仿制药的具体区别见表1。
1.4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过程:全面、完整、递进式比对试验1.5 生物类似药适应证的“外推法”对于生物类似药来说,当其与参照药高度相似、并在一个适应证中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对研究时,这些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可以外推至参照药的其他适应证,但是外推其他适应证的数据必须有全面比对研究(质量、非临床和临床比对研究)科学证据的支持。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中国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摘要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后来因同样有效但更安全的新药不断问世而逐渐淡出临床。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增多,此类药物重新受到重视而重返临床。
但由于其上市时间早,至今仍有许多问题给临床造成困惑。
因此,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多学科相关领域著名专家与权威学术组织共同编写本共识,全文以问答的方式展示,分为11个部分,37个问题,10条推荐意见,希望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问世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主要用于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
后来因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好的新药不断问世,此类药物逐渐淡出临床。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因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革兰阴性菌的增多,具有特殊抗菌机制的多黏菌素类药物重新受到重视而重返临床。
到目前为止,虽不断有各种新的治疗MDR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新药产生,但多黏菌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仍无法取代。
因上市时间早,多黏菌素类药物没有经历过现代药物开发过程中的各种严格验证,至今仍有许多问题给临床医师和药师们造成困惑。
因此,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牵头,联合多学科相关领域著名专家与权威学术组织共同编写本共识,在充分参考国内外此类药品循证医学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历经一年多时间,反复讨论,九易其稿,最终成文。
其主要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多黏菌素类药物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一、共识的背景问题1:多黏菌素类药物为什么会重新回归临床?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硫酸多黏菌素B(polymyxin B sulfate)、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polymyxin E methanesulfonate sodium)和硫酸多黏菌素E(polymyxin E sulfate)。
该类药物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治疗,后由于肾毒性与神经毒性明显,逐渐退出临床[1]。
最新: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中成药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最新: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中成药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新冠肺炎自2020年爆发以来,中医药取得举世瞩目的救治效果,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获得了WHO的高度肯定。
2021年11月新冠肺炎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首次出现并迅速传播,我国吉林、上海先后出现爆发并蔓延全国。
为了更加有效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中西医结合急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组、上海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上海中医药大学急危重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组织奥密克戎新冠肺炎变异株一线救治专家,根据上海、吉林等奥密克戎感染地区患者中医临床症候,并结合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就中成药应用相关问题展开调研与讨论,形成本共识,以期对当下新冠肺炎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乃至以后疫情防控起到临床指导作用。
医学观察期1 .乏力伴纳差临床表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食易胀满不适。
推荐中成药:蕾香正气水(丸、胶囊、口服液)、保和丸。
蕾香正气水(丸、胶囊、口服液)具有解表化湿,和中理气之功。
该药适用于湿邪困表、湿阻中焦,多见乏力、身困者。
蕾香正气水:口服,一次10m1.,一日2次,疗程4~7d0蕾香正气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疗程4~7d。
蕾香正气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疗程4〜7d o蕾香正气口服液:口服,一次10m1.,一日2次,疗程4〜7d o保和丸: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疗程4~7d。
保和丸适用于食后容易消化不良者。
2 .乏力伴郁热临床表现:乏力伴郁热,平素胃有积热,大便偏干或便秘。
推荐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颗粒(胶囊)、热炎宁合剂、金花清感颗粒。
除上述证候外,侧重于热毒袭肺证,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等证候,则选用连花清瘟颗粒(胶囊)以清瘟解毒,宣肺泄热。
除上述证候外,侧重于外邪引起的发热,咽痛,鼻塞流涕,口渴,咳嗽,咯痰等证候,则选用金花清感颗粒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要点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1)要点2015-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甲状腺、碘营养状态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其中2型糖尿病(T2DM)患者人数占比达90%以上。
然而,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率尚不足50%,采用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是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单独使用可改善血糖控制,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是T2DM 患者最新治疗选择。
GLP-1RA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缓胃排空,减少葡萄糖的吸收和热量摄入等多重机制改善血糖,此外长期使用可持久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目前我国上市的GLP-1RA依据药动学分为短效的贝那鲁肽、艾塞那肽、利司那肽和长效的利拉鲁肽、艾塞那肽周制剂、度拉糖肽和聚乙二醇洛塞那肽。
表1主要推荐意见(主要推荐内容/证据等级)1洛塞那肽可作为单一疗法或与口服降糖药或基础胰岛素联合疗法使用/A2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一级预防,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洛塞那肽,但长期应用需全面考虑费用、不良反应、耐受性等因素/C3HbA1C<7.5%的初发T2DM患者,在干预生活方式后仍血糖控制不佳基础上单独使用洛塞那肽作为治疗手段,或二甲双胍不能耐受或禁忌,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洛塞那肽单药治疗/B4HbA1C在7.5%~9.0%的患者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治疗失效后,可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洛塞那肽,必要时可进行三联治疗/A5HbA1C>9%的情况下,无症状的患者,可使用含洛塞那肽的双药或三联治疗,HbA1C>9%且有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胰岛素治疗/A6在任何治疗方案下,洛塞那肽推荐起始剂量均为100μg,如需从低剂量调整至高剂量,可根据临床应答情况逐步进行剂量调整/C7不推荐包括胃轻瘫或严重胃食管反流病等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使用/B8轻度肾功能不全(CLCr60~89mL·min-1的患者使用洛塞那肽不需调整剂量,但在中度肾功能不全(CLCr30~59mL·min-1)患者可能需要减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速递
痰液潴留、咳痰困难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之一,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可能影响临床预后。
常用祛痰治疗包括物理祛痰及药物祛痰,后者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和雾化吸入;其中,雾化吸入祛痰总体上安全、快速、有效,适用于伴有痰液黏稠、咳痰困难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以及围手术期等多种疾病。
2021年最新《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该共识对常用雾化装置及雾化祛痰药物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疾病患者雾化祛痰指征、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要点速递如下:
1. 祛痰管理的常用方法包括危险因素干预、物理祛痰以及药物祛痰。
目前临床常用祛痰药物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4类:
①祛痰剂:促进痰液从呼吸道排出的药物,如高渗生理盐水雾化吸入,愈创甘油醚;②黏液溶解剂:即通过裂解黏蛋白复合物间二硫键等方式促进痰液溶解和排出,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厄多司坦;③黏液调节剂:即通过促进浆液分泌、减少黏蛋白生成等方式调节黏液分泌,主要有氨溴索、溴己新、羧甲司坦等,糖皮质激素和抗胆碱能药物也具有抑制黏液分泌作用;④黏液动力药:即通过促进气道黏膜纤毛运动、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帮助排痰,包括桃金娘油、桉
柠蒎、β肾上腺能受体激动剂。
此外,一些复方中成药也具有祛痰作用。
2. 常用雾化祛痰药物包括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和吸入用N-乙酰半胱氨酸等
(点击查看大图)
3. 规范化雾化祛痰药物的应用流程
4.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雾化祛痰有助于清除痰液、提高抗感染
效果
5. 咳痰困难的支扩患者患者建议长期雾化黏液溶解剂
6. 气道黏液高分泌阻塞小气道增加慢阻肺患者死亡风险
7. 哮喘患者痰量较多或黏稠难咳出,可加用雾化吸入祛痰药物
8. 胸外科术后多种因素可造成黏液高分泌,肺部并发症高发
9. 围术期术后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帮助清除气道分泌物
10. 气道介入术后雾化祛痰可有助于痰液排除、减少痰潴留
11. 机械通气患者可采用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或氨溴索联合
物理方法进行祛痰
12.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帮助清除气道分泌物
13. 特殊人群雾化祛痰:儿童&孕妇
总结:
(1)黏液高分泌和(或)排出障碍见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围手术期、气道介入治疗等情况,雾化祛痰是这些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循证证据显示,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可帮助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疾病远期风险,在大部分情况下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3)为了确保雾化祛痰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应掌握雾化祛痰药物的适用人群、雾化吸入方法和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雾化祛痰临床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4) : 340-348.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