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篇)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典故大全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故事典故篇一:不翼而飞战国时,有一年秦王派大将王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一连攻了十七个月,也攻不下城池。
王稽非常烦恼,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
”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
”庄并没有被王稽的不耐烦而吓退,他继续说道:“你这样讲不太对。
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
……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木槌,就能把木槌弄弯;如果大家都口传消息,要求你改变指挥方法,这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
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
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
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王很是恼怒,就把王稽处死了。
不翼而飞这个成语较多形容东西突然不见了,看完今天的故事后大家知道它的另一层含义了吗?它也可以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故事中的王稽不听信士兵庄的建议,奖励士兵们这个消息传播的很快,几天后秦军发生叛乱,严重影响战事的顺利进行,最后秦王恼羞成怒处死了王稽。
这个成语教育小朋友们,要争做一个好孩子,这样佳名以飞快的速度传播出去,大家都会喜欢并且尊重你的。
成语故事典故篇二:齐大非耦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
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
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
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成语里的历史典故
成语里的历史典故成语里的历史典故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历经无数的风雨洗礼,中华文化愈显风韵,魅力四射,独领风骚!中华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成语故事,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故事去了解祖国历史的文化底蕴!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u)王荒淫(y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相提并论。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一:墨守成规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启示:阻止人们进步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恰恰是已知的东西。
因为过去的经验曾经带来过的成功,所以容易成为诱人的陷阱和前进的羁绊。
世上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成功的经验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尤其是现在,世界瞬息万变,总是恪守老经验、老方法是无法处理这些变化的问题的,我们千万不要做墨守成规的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及启示篇二: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帮他出主意。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深刻地反映在成语故事中。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一,忠孝节义。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为了救母亲,不惜与白骨精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打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而节义则是指忠诚、正直、不背叛。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忠孝节义的品质,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背叛朋友的信任。
成语二,仁义礼智信。
《岳飞挂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一位忠勇仁义的将领,他治军严明,威信素著,深受士兵爱戴。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礼指行为规范,智指智慧,信指信用。
岳飞挂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受人尊敬,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三,勤俭节约。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辞辛劳,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指勤劳俭约,不浪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工作,节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品质。
成语四,孝顺敬老。
《孝感动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感动了上天,母子得以团聚。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敬老。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古代成语故事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古代成语故事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成语是人类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结晶。
而成语故事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
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吗?下面就是学习啦XX给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1:哀鸿遍野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
哀鸿:哀鸣的大雁.《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
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
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2:安如泰山解释:安稳的像泰山一样。
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
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
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
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
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
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
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中国成语故事(15篇)
中国成语故事(15篇)中国成语故事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
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
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
”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
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中国成语故事21、后起之秀故事: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
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
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
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
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
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2、名落孙山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篇)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篇)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1[不耻下问]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
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
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
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
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2[抛砖引玉]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
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
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成语故事8篇
成语故事8篇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成语,其实都来源于一些成语典故,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成语故事8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1誓死不二【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典狱官李离为人正直,秉公办案,执法量刑均以律法为准绳,对高官与百姓一视同仁,做到有法必依,有罪必罚。
他发现一起错判死刑的冤案,认为自己有责任,让下属绑了自己去见晋文公。
文公要放他,他则认为应该对律法誓死不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2三谏之义【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
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
”曹伯说不行。
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
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3蜀犬吠日【成语故事】唐朝散文家柳宗元因王叔文失势而被贬到湖南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期间收到韦中立的拜师信,非常感动。
他立即回信《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表达一个观点:少见多怪是常有的事情,就像蜀犬吠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4如见肺肝【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解释诚意的含义,他认为一个人如真有诚意就必须慎独。
不慎独的人背后无恶不作,等见到诚意的君子后就想去遮掩自己的罪行劣迹,却不知人家一看他就如见肺肝一样,是万万遮盖不过的。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精选5鼠窃狗盗【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
丞相赵高却指鹿为马说传信人在造谣生事,并把他们投入大牢。
秦二世胡亥问有关农民起义的事情,叔孙通则说是鼠窃狗盗罢了,不必惊慌。
二世升了他的官。
然而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中国成语故事15篇
中国成语故事15篇中国成语故事1【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中国成语故事2 神武挂冠【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
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出处】南朝梁陶弘景“家贫,求宰县不遂。
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解释】指辞官隐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成语示列】置吾兄于神武挂冠,华顶高服之间,而兄亦不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中国成语故事3 鹬蚌相争赵国在战国末期出兵打燕国,苏代是燕国的谋士,他知道以后马上去见赵惠文王,并且跟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夏天,有一只河蚌在河滩上张开蚌壳晒太阳,这时有一只鹬鸟看见了就用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壳给合上,结果鹬鸟的嘴被河蚌夹住了,鹬鸟支吾的说道:“快张开你的'嘴,要不几天不下雨的话你就会被太阳晒死的。
”河蚌说道:“我把你嘴夹住,若是几天不放你,你也要被活活的饿死的。
”于是它们始终不肯相让,这时侯一位渔翁从这里路过随手就把它们抓了回去。
说到这里苏代接着说道:“燕赵两国的势力相当,两国开战肯定互不相让,这样秦国就像那位渔翁那样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获利,即然如此,大王何必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呢?”赵惠文王听了以后觉得苏代说的非常有道理,便马上放弃了进攻燕国的行动。
成语故事及典故简短
成语故事及典故简短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经典,这些非常有趣而又难以忘记的短篇小说往往带有深刻的哲理性,以及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和人生见解的教训。
自古以来,成语故事就是以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让不少作家和作家们在故事中讲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历。
典故,也被称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以因果报应的故事为主,就像童话故事一样,流传至今。
它也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发挥情节创作的功能,以及帮助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以下就是一些中国最古老和最受欢迎的成语故事及典故:《井底之蛙》这是一个关于满足和自尊的故事。
传说有一只小青蛙从出生的那天起,就被关在了一口水井里,它知道自己比别的蛙要小得多,也不可能到达井外更大的世界,于是就再也没有多想过去。
但一天,另一只大蛙居然也被弄进了这个水井。
小青蛙很惊讶,但它仍然情不自禁地和大蛙争辩起来:“你可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你怎么会知道是不是可以去到更大的世界?”大蛙正色地说:“因为我一直都在那里!”《两只老鼠》被传为古老故事的这篇童话借用的是兔与熊的比喻来描绘一种动物反抗的情形。
据说一只老鼠抱怨着它的命运,另一只老鼠觉得不可能改变它,但仔细想想,它可以尝试,它跑到别的老鼠们的耳边,一窝窝,一丛丛,告诉他们:“有一只熊在往来搜索着,营救我们!”这只老鼠爱拼命工作,它一直走向大自然,它另一只耳朵听着熊的脚步,看着它把它们带离了危险。
结果,老鼠们被熊抢到了洞里,它们都很安全,永远不会再受外界的威胁了。
《金针草》这是一个关于坚持和担当的故事,传说有一片山谷里有一株金针草,它从来不屈服于风和雨,把自己的根子深深地扎进泥地,它的叶子十分坚硬,以至于别的植物都无法在它的身旁生长。
久而久之,一片草原,甚至一排山脉都被它占据了,由它而形成了一个安稳而美丽的世界。
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的景象,仔细看去,原来都是一株株坚持不懈的金针草!以上就是中国最为经典的成语故事及典故的简短介绍,它们都带有深刻的哲理性,是一种古老而有价值的文化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成语故事中的历史典故
成语故事中的历史典故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形式,通过简短的词语来传递丰富的意义和人生智慧。
许多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介绍四个著名的成语故事中的历史典故,以期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成语。
一、亡羊补牢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一位农夫将羊群放牧,不幸有一只羊走失。
他没有留心,也没有立即去寻找。
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位农夫发现了这只走失的羊,并立即进行修补围墙,以防止其他羊再次走失。
历史典故: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九歌·东皇太一》篇。
作者屈原通过描述楚国王室失去权力的悲剧,借用了农夫亡羊补牢的典故,表达了补救错误要及时行动的道理。
二、画蛇添足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位画家被人请来画蛇。
他原本画得很好,但在完成之后,他却不满足于现有的画面,决定再在蛇的脚下画上一只脚。
结果,这幅画就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本来的优美和完整性。
历史典故:相传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逍遥游》。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嘲笑了一位共工国的画家,他在画蛇的时候不谙事理,多画了一只脚,使得画作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要贪多嚼不烂。
三、刻舟求剑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有两个人一同划船。
当他们经过一处河流时,一人将剑落水。
他们停下来刻了个记号,希望在回程时能找到剑。
但当他们划船回来时,水流已经冲走了剑,但另一人仍然坚持在刻记号的位置下水寻找。
历史典故:这个成语典故源于《庄子·列御寇》。
庄子讽刺了人们坚持固执己见的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荒谬和无效。
他通过描述这个无谓的行动来表达寓言的含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及时改变策略,不要固步自封。
四、守株待兔成语故事:战国时期,一位农夫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守株待兔。
有一天,一只受伤的兔子恰好向他奔来,撞死了树边的株。
农夫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历史典故: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吕氏春秋》中的《本心解意觋辨讼》。
中国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成语典故大全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
引导幼儿适当地接触成语故事,既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能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成语典故篇一:身无长物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恭的人,做过将军、刺史等高官,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当俭朴。
有一次,王恭跟随父亲到了会稽(kuàijī,今浙江绍兴),因为那里盛产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时带了一领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个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
王忱见他坐的那领竹席既舒适又美观,心里非常喜欢,便对王恭说:你从盛产竹子的地方回来,这样的好席子一定带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给我一领呢?王恭笑笑,便答应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让人把竹席给王忱送了过去。
因为仅有的一张竹席已经送给了王忱,所以王恭读书、吃饭只好坐在草垫子上。
王忱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十分吃惊,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对他说:我还以为你有好几领这样的席子呢,所以才开口向你要的,没想到你只有一领。
王恭笑了笑,说:看来你还不怎么了解我。
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中国成语典故篇二:颐指气使唐朝汴[biàn]州节度使带温因镇压黄巢起义而名闻天下。
公元900年,宦[huàn]官刘季述乘昭宗大醉之时发动政变,立太子李裕为帝而废黜[chù]了昭帝。
他派人去联络朱温来支持他,以便控制朝局。
朱温的手下李振建议朱温何不趁机以勤王为名消灭宦官,独揽大权。
朱温采纳了李振的意见,派他去京城长安联络宰相崔胤[yìn]共谋大事。
崔胤答随后便调兵冲进宫杀了刘季述,恢复了昭帝的帝位。
朱温因功被封为梁王,从此更加信任李振。
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和他的亲信,任用裴枢、柳璨等人当宰相。
接着,又叫裴枢[shū]强迫昭宗、百官和长安百姓迁往洛阳。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一: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
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二:自欺欺人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字成语(8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字成语(8篇)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字成语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语故事】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
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
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
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字成语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成语故事】古代《乐府诗集》中有一首《长歌行》,作者借园中葵来揭示人生该如何度过青年这黄金时代,诗文如下:“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睎。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晖。
常恐秋节至,睎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字成语3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成语故事】明成化年间,苏州倒运汉文若虚拿朋友送的一两银子买了几篓太湖橘子随商船航海,到了国外他一篓橘子卖了百两银子,朋友劝他买一些货物回去倒卖,他运气特别差惯了,就说:“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绳,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字成语4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成语故事】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等国。
974年,他召南唐后主李煜到汴京朝见。
李煜担心自己被扣押,就派徐铉到汴京求和。
宋太祖直截了当地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中国历史成语故事10字成语5人面逐高低,世情着冷暖【成语故事】明朝时期,奸相严嵩父子专权,忠臣沈符因揭露他们的劣迹被害至死,子女被流放。
严嵩吩咐押解差官张千、李万在途中杀死沈小霞及其妻闻氏,被沈小霞识破,借口中途讨要巨款逃脱。
又短又好的成语典故故事_中国最有名的典故
⼜短⼜好的成语典故故事_中国最有名的典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化的必经之路。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短⼜好的成语典故故事,供⼤家参考。
成语典故故事1【成语】:趾⾼⽓扬【拼⾳】: zhǐ gāo qì yáng【解释】:趾⾼:⾛路时脚抬得很⾼;⽓扬:意⽓扬扬。
⾛路时脚抬得很⾼,神⽓⼗⾜。
形容骄傲⾃满,得意忘形的样⼦。
【成语故事】: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是个专门重视外貌,不学⽆术的⼈,只要稍有点成就,就很骄傲、⾃满。
有⼀次,他打败了骠悍的绞国,凯旋归来,从此骄傲⾃得,从不把其它的朝⾂放在眼中。
第⼆年,屈瑕⼜奉命要去打罗国,有⼀个叫做⽃伯⽐的将军前往送⾏。
当⽃伯⽐回来时,悄悄的对车夫说:“屈将军这次⼀定会打败仗;因为我看他⾛路的样⼦,脚步⼀昂⼀翘的,便知道他的⼼并没有真正的⽤在作战上,⽽是去吓唬敌⼈的,这样⼦怎么能打胜仗呢?”⽃伯⽐说完,沉思了⼀下,就进宫去见楚王,要楚王⽴刻派兵去接应。
楚王不相信,回到后宫将这件事告诉了宠妃邓曼,邓曼认为⽃伯⽐的见解很对,应该派兵救援。
楚王听了,⽴即派⼤军前去,希望能够挽回局势。
但是,战事已经发⽣,屈瑕因为轻敌⽽不设防,被罗国和卢国两⾯夹攻,⽽⼀败涂地,只好⾃杀谢罪。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被后⼈流传着,⽽屈瑕⾛路的姿态,也被引申成“趾⾼⽓扬”这句话,⽐喻⼀个⼈傲慢⾃得,⽽不把任何⼈放在眼中。
成语典故故事2【成语】:众⼝铄⾦【拼⾳】: zhòng kǒu shuò jīn【解释】:铄:熔化。
形容舆论⼒量⼤,连⾦属都能熔化。
⽐喻众⼝⼀词可以混淆是⾮。
【成语故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是我国古代伟⼤的爱国诗⼈。
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
他主张联合东⽅的⼤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偏信谗⾔,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0篇)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1尔虞我诈【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
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
于是两军讲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2大放厥词【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柳宗元与刘禹锡主张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他在官场上屡屡失意。
但文学成就很高。
散文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他死后,韩愈写《祭柳子厚文》称赞他:“玉佩琼琚,大放厥词。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3乘人之危【成语故事】东汉凉州刺史梁鸿的属官苏正和不畏强权,依法查办武威太守。
梁鸿担心会牵连朝廷高官,想杀了苏正和灭口,就找好友盖勋商量对策。
虽然盖勋和苏正和是死对头,但他还是认为不能趁别人危难时候去害别人,这是不仁的表现。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4才气无双【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中郎将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等地诸侯叛乱,他立了大功,调任边境上谷太守,他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闻风丧胆。
公孙昆邱担心他的安危就上书汉景帝,请求保护这个才气无双的将领。
汉景帝就把他调往内地任职。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讲解5道不拾遗【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
古代不常见的成语典故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古代不常见的成语典故精选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不常见的成语典故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不常见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一:楚弓楚得的故事据《说苑·至公》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
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共王有一张宝贵的“乌号之弓”。
据传说这把弓是黄帝遗留下来的,尽管此说难以让人相信,但它无疑是一张绝好的弓。
楚共王很爱打猎,经常带着一批随从人员,骑着快马,拿着弓箭,在山野里猎取各种飞禽野兽。
有一次,他骑马追逐几只野兽,眼看快要追上了,他想拿出弓箭向野兽射去。
不料,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在颠簸中把弓给丢了。
丢了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随从人员都觉得非常可惜。
于是,他们焦急万分地对楚共王说:“大王,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
”楚共王摇摇头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
我是楚国人,这弓丢在楚地,让楚国人拾去了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有什么必要再去寻找它呢?”随从人员听了,钦佩地说:“大王的话讲得真有道理。
”就这样,他们不再去寻找弓了。
这事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则不以为然地说:“可惜啊,楚共王的话包含得还不够大。
应该这样说:一个人丢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何必一定要是楚国人呢?”人们听了孔子的话,都称赞说:“孔子的话,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古代不常见的成语典故精选篇二:怙恶不悛的故事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
前赵的国君刘濯[zhuó],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
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
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
石勒对刘濯的篡[cuàn]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中国经典成语故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成语故事凝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短小精悍,含意深远。
每个成语背后都有它的历史、传说、典故,让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与思想。
1、“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成语故事起源于《论语》,其中孔子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醴。
”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应该像水一样淡雅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则是如甜蜜的糖浆般虚假和不稳定。
这句话告诫人们要珍惜真正的友情,与高尚的人为伍。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故事源自《战国策》中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苏秦的人,他为了向战国七雄游说,潜入了秦国的虎穴。
他在穿越虎穴时咬破手指,流下了鲜血,大声喊叫,声嘶力竭。
他吓住了秦王,并成功地达成了他的目标。
这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行为主张勇气、果敢和冒险精神。
3、“杀鸡儆猴”这个成语故事来源于春秋时期鲁国元帅孟子路威逼士兵所说的“杀鸡儆猴”的故事。
孟子路要训练士兵,但是有一个士兵偷懒不工作。
孟子路为了惩罚他,杀了一个鸡,示范了如何杀鸡。
士兵们目睹这个场景,都听从了孟子路的指挥,变得更加勤奋和刻苦。
这个成语主张用一个人的行为来警戒更多的人。
4、“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源于《庄子·内篇》,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农民守着自己的树苗,却不幸看到一只兔子撞到了树根上,摔死在了树旁。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有主动性和拓展思维,而不是一味地等待好运。
5、“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起源于《史记》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疏于防范,让羊逃了出去。
他反应过来后,马上补牢,防范下一次羊逃跑。
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做好防范措施。
6、“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源于《庄子·外篇》中的一个故事。
其中一个人有一副画蛇的画,又觉得不够完美,就在蛇身上添加了一些脚趾来让它看起来更真实。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有些时候过度追求完美会适得其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篇)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1[不耻下问]西周后期,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不断搜刮钱财,发动战争,压迫百姓和奴隶。
周厉王即位后,对百姓和奴隶的剥削压迫更重。
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
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眼看周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关心国家的大臣都很痛心。
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
可是周厉王不听,一些权臣也嘲笑凡伯,说他昏庸无能,不识时务。
凡伯非常气愤,挥笔写了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焦急的心情。
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
老夫我一片诚意,小子们却是骄傲自得。
我进谏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反倒拿来取笑戏谑。
你们的气焰炽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这首诗的内容,是劝说周厉王千万别把忧患当做儿戏,应趁它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尽力防止它。
若是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后来的势态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国都的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
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后来,人们就用“不可救药”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2[抛砖引玉]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
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
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
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
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
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
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
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3[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4[杀鸡吓猴]有个耍猴戏的,新买了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
这猴子可机灵了,他一听到鼓声就会跳舞,一听到锣声就会翻斤斗,可是就不听新主人的指挥。
耍猴戏的使劲打鼓,使劲敲锣,猴子眨眨眼睛,一动也不动,只做没听见。
耍猴戏的想了个法子,他抓了一只公鸡来,对着公鸡又打鼓,又敲锣。
公鸡怎么会演戏呢,他听到鼓声锣声早吓呆了,蹲在地上动也不敢动。
耍猴戏的拿起一把刀,一刀把公鸡宰了。
这一下可把猴子吓坏了。
耍猴戏的一打鼓,他就连忙跳舞,一敲锣,他就连忙翻斤斗,一点儿也不敢含糊。
“杀鸡吓猴”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惩罚一个不相干的人,来威胁另一个人,可以说是“杀鸡吓猴”。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5[塞翁失马]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
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
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
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
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
”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
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
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这算不得什么。
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
”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
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
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
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
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
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
那老头儿的儿子因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
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
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6[天真烂漫]南宋末年,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参加博学词科考试。
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但未被采纳。
南宋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
原来,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肖”是赵的偏旁。
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并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
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脸,匾上是他亲笔写的“本穴世界”四个字:原来,“本”由“大”、“十”两字组成,把其中的“十”字放在“穴”字中间,就成为“宋”加上“大”就是”大宋”。
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大宋”的疆域内。
有一次,他画了二卷高五寸,长一丈多的墨兰。
画上的墨兰,自然全无土根的。
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赞不绝口,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生气勃勃。
这个成语出自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大会,高可五寸许。
天真烂漫,超出物表。
这则成语常用来指人心地单纯,坦率自然。
也用来比喻青少年或儿童心地单纯善良。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7[道听途说]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
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非凡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
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
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中国古代文化成语故事典故8[才高八斗]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
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划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他的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
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
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人们用“才高八斗”来比喻极有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