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笔记 《可见-紫外光度分析法》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十一章)
d z2
d x2
y2
2 Cu(NH3 )6 蓝色
d z2
d x2
y2
d xy
d yz
d xz
∆E
d xy d yz
d xz
跃迁类型 * n*
峰位 <150nm -200nm
-200nm
强弱 弱
分子基团 饱和烃类
(max=135nm)
举例 CH3-CH3
较强 含-OH, -NH2 CH3Cl -X,-S等 (max=215nm =140)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 原理和概念
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 - 可见光区 (200~760 nm)辐射的吸收特性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 结构分析的方法。
这种分子光谱是由于分子外层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属于电子光谱。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当两个原子结合成分子时,两个原子的原子 轨道线性组合成两个分子轨道,其中一个具有较低的能量叫做成键轨 道,另一个具有较高的能量叫做反键轨道。
(5) 电荷迁移跃迁
分子同时具有电子给予体和接受体,用光照射化合物时,电子从给予 体向与接受体相联系的轨道上的跃迁称为电荷迁移跃迁。这种跃迁谱带 较宽,吸收强度大,吸光系数一般大于104 。
R1 N R
2
h
-
+ N
R1 R2
电子给予体 电子接受体
(6) 配位场跃迁
在配体存在下,过渡金属能量相等的 d轨道和镧系、锕系元素能量相 等的f轨道分别分裂成几组能量不等的 d轨道和f轨道,吸收光能后,低能 态的d电子或f电子分别跃迁到高能态的d或f轨道上,这种跃迁称为配位场 跃迁。必须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有可能产生,摩尔吸光系数较小, 一般小于102,位于可见光区。
仪器分析 1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图文
61-19
二、UV光谱的有关知识和概念
2、物质吸光的程度表达
辐射功率P:单位时间内所传输的能量, 光度法中用光强 I 代替。 透过率 T:透过光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 吸光度 A :
I T
I0
A lgT lg IO I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61-20
3、UV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镧系元素:f-f 跃迁
二、UV光谱的有关知识和概念
1、物质吸光的选择性
M h I0 M * It h
ΔΕ ΔΕe ΔΕv ΔΕr
分子轨道包括三种: 分子轨道能级的量子化:光吸收具有选择性 电子能级差:约为1~20ev(1250~60nm)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一、分子轨道中的电子跃迁类型 二、UV光谱的常用概念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五、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吸收曲线 五、朗伯-比尔定律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61-3
练习:
下面五个电磁辐射区域
A:X射线区
B:红外区
C:无线电波
D:可见光区
E:紫外光区
请指出:
61-22
4、有关概念:
① 吸收带:吸收峰位置 ② 红移或长移 ③ 蓝移或短移 ④ 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
⑤ 强带 ε ≥104
弱带 ε ≤102
2020年9月13日星期日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61-23
⑥ 生色团(chromophore ):含π→π* 、 n →π* 等跃迁的基团,即能产生UV吸收的 基团
61-12
5、电荷迁移跃迁
Charge transfer transition
仪器分析2(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
白光除了可由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复 合得到外,还可由适当的两种颜色的 光按一定比例复合得到。能复合成白 光的两种颜色的光叫互补色光。
/nm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10 610-650 650-760
颜色 紫 蓝
绿蓝 蓝绿
改变溶剂的极性,会引起吸收带形状
的变化。改变溶剂的极性,还会使吸收带
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变化。下表为溶剂
对一种丙酮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正己烷 CHCl3 CH3OH H2O
* 230
238
237 243
n * 329
315
309 305
由于溶剂对电子光谱图影响很大, 因此,在吸收光谱图上或数据表中必 须注明所用的溶剂。与已知化合物紫 外光谱作对照时也应注明所用的溶剂 是否相同。在进行紫外光谱法分析时, 必须正确选择溶剂。
电子的跃迁吸收光的波长主要在
真空紫外到可见光区,对应形成的光 谱,称为电子光谱或紫外-可见吸收光 谱。
三.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 光谱
(一)、跃迁类型 主要有σ→σ*、n→σ*、n→π* 、 π→π*
n
E*
* n*
* n *
a.σ→σ* 跃迁主要发生在真空紫外区。 b. π→π* 跃迁吸收的波长较长,孤立
ε(480nm)=A/ cb
= -lg0.398/0.150×10-3 ×2.00 =1.33 ×103 ( L ·mol-1 ·cm-1)
由ε=aM , 得: a= ε/M
= ε /251=5.30(L ·g-1 ·cm-1)
三.实际溶液对吸收定律的偏离及原因: (一)偏离:被测物质浓度与吸光
仪器分析第六章UVVIS
C
O
CH3
—环己烷 …水
异丙叉丙酮的紫外-可见光谱
二、溶剂极性对吸收光谱精细结构的影响 例如:对称四嗪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光谱
Ⅰ:在蒸汽态中 Ⅱ:在环己烷中 Ⅲ:在水中
★
三、正确选择溶剂 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影响很大,因此选择溶
剂应注意下列要求: 1.对试样有很好的溶解力,且对试样应是惰性的; 2.在溶解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择极性较小的
二、配位场跃迁
过渡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除了电荷迁移跃 迁外,还有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跃迁的产生:过渡金属离子配合物 在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5个能量相等的d 轨道或7个能量相等的f轨道裂分成几组能 量不等的d轨道或f轨道,当物质吸收光能 后,处于低能级的d电子或f电子可分别跃 迁至高能级的d轨道或f轨道,产生吸收光 谱。
最大吸收峰所对应的波长λmax是化合物中电 子能级跃迁时吸收的特征波长,对鉴定化 合物尤为重要,与λmax相应的εmax也是定性 和定量分析的另一重要参数。
整个吸收光谱的形状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反映物质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 定性的依据。
▲
6.2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有机化合物电子跃迁类型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中价电子在电
能复合成白光的两种颜色的光叫互补色光。物 质所显示的颜色是吸收光的互补色。
KMnO4的颜色及吸收光谱
▲
6.1 分子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一、电子跃迁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分子和原子一样,也有它的特征分子能级,
这些能级是由分子内部运动决定的。
①价电子的运动
分子内部运动
②分子内原子在平衡 位置附近的振动
使电子从给予体外层轨道向接受体相应的 轨道跃迁产生吸收光谱,此过程又称内氧 化-还原。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测量条件的选择 A的测定范围
当T%=36.8%即A=0.434时,△c/c最小
当T%在15-65%之间,即A在0.2-0.8范围内,
△c/c较小
实际测定时,可通过控制溶液的c及b使得A在0.2-0.8
仪器分析
目
录
Contents
1 2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光度法分析中的显/褪 色反应
判断波长
光度法的运用
仪器分析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显色剂用量
参比溶液
溶液酸度
测定时波长
显色时间
பைடு நூலகம்
显色温度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显色剂的用量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显色温度:
显色反应一般在室温下进行,但反应速度太慢或常温下不易
进行的显色反应需要升温或降温;
选择方法:作A-T(℃)曲线,选择在A较大的时间进行。
溶剂:实验确定—选择合适的溶剂(多为有机溶剂),提高
反应的灵敏度及加快反应速度。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测量条件的选择 测量波长的选择—根据吸收光谱一般选择Amax测定,考虑 到此波长下灵敏度高、A随波长变化小。若有干扰,根据 “
M + R ⇋ MR
合适的CR通过实验确定
仪器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三)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与反应条件 显色时间: 各种显色反应的速度不同,反应完全所需时间不同;有些
仪器分析[第十三章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四种跃迁所需能量△E 大小顺序为 n→π*<π→π*<n→σ*<σ→σ*
5.吸收带类型 K 吸收带:在共轭非封闭体系中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 K 带。其特征 εmax>104 为强带。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出现 K 吸收带,如丁二烯(CH2==CH— CH===CH2)有 K 带,λmax=217 nm,εmax=21 000。在芳环上有发色基团取代时,例 如苯乙烯,苯甲醛或者乙酰苯等,也都会出现 K 吸收带。极性溶剂使 K 带发生红 移。
10.计算α,β一不饱和羰基化合物λmax 伍德沃德一菲泽规则 取代基和溶剂对α,β一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包括不饱和酸酯)π→π*跃迁 λmax 的影响也可由经验公式伍德沃德一菲泽规则来估算(式 13—2)。 有关基准值和校正值见表 13—2,注意该表只适用于乙醇做溶剂时,由于羰 基化合物的π→π*跃迁和 n→π*跃迁吸收带不但受取代基的影响,而且还明显 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若使用其他溶剂必须进行校正。
山东大学 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 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1.紫外一可见光谱法及特点 分子的紫外一可见光谱法是利用物质的分子对紫外一可见光谱区(一般认为 是 200~800 nm)的辐射的吸收来进行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分子在紫外一可见区的吸收与其电子结构紧密相关,这种分子吸收光谱产生 于价电子和分 子轨道上的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故属于电子光谱。 根据 Franck-Condon 原理,在紫外光谱中电子能级发生跃迁的同时也必定伴 随着振一转能级 的变化,所以分子光谱是带状光谱。紫外吸收曲线一般都是宽 峰,这是由于电子跃迁与振转次能 级的变化相叠加所致。 紫外光谱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具有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它广泛用于有机和无 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紫外一可见光谱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10-4 一 10-7g·mL-1)和较高准确度,该 法仪器设备简单测定快速。 2.朗伯一比尔定律以及偏离线性的原因 朗伯一比尔定律是比色和光谱定量分析的基础。比尔定律表述为:当一束单 色光通过介质时,光被介质吸收的比例正比于吸收光的分子数目,而与入射光强 度无关。数学表达式为 A=一 lg(I/I0)=一 lg T=εcl (13—1) 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是:①入射光为单色光;②吸收发生在均匀的介质中; ③在吸收过程中,吸收物质互相不发生作用。 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发现朗伯一比尔定律偏离线性 的现象,这是由 于溶液的化学因素和仪器因素等引起的。比如样品浓度过高 (>0.010 mol·L-1)、溶液中粒子的散射和入射光的非单色性等。
食品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参考答案
紫外可见习题一、填空题1.朗伯定律是说明光的吸收与液层厚度正比,比耳定律是说明光的吸收与溶液浓度成正比,二者合为一体称为朗伯一比尔定律,其定义为A=KCL。
2.摩尔吸光系数的单位是L.mol-1.cm,它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L-1液层厚度为1cm时溶液的吸光度。
常用符号ε表示,故光的吸收定律的表达式可写为A=εcL。
3.吸光度和透射比(τ%)关系式是A=2-logT。
4.一般分光光度分析,使用波长在35Onm以上时可用玻璃比色皿,在350nm以下时应选用石英比色皿。
5.紫外吸收光谱法大多应用于鉴定含有双键尤其是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如含羰基、羧基、硝基等的脂肪族化合物,以及含有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
6.752型分光光度计,采用自准式光路,其波长围为200—1000nm,在波长320—1000nm围200-320nm围用氢弧灯作光源。
1.当有色溶液浓度为C时,其投射比τ,当其浓度增大1倍时,仍符合比耳定律,则此时溶液投射比为2τ。
(×)2.可见、紫外光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分子中原子的振动和分子的转动。
(×)3.比色分析中显色时间越长越好。
(×)4.摩尔吸光系数与溶液的浓度,液层厚度没有关系。
(√)5.摩尔吸光系数ε越大,表明该物质对某波长光透过的能力越强。
(×)6.摩尔吸光系数越大,表示某物质对某波长的光吸收能力越强。
(√)7.722型分光光度计和752型分光光度计都是以钨灯作为光源的。
(×)8.拿比色皿时只能拿毛玻璃面,不能拿透光面,擦拭时必须用擦镜纸擦透光面,不能用滤纸擦。
(√)9.饱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光区不产生光谱吸收,所以常以饱和碳氢化合物作为紫外吸收光谱分析的溶剂。
(√)三、选择题1.人眼能感觉到的光称为可见光,其波长围是( D )。
A.400~70Onm;B.2O0~40Onm;C.20O~6O0nm;D.4O0~76Onm;2.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后,产生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这是由于( C )。
仪器分析_课后答案解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思考题和习题1.名词解释:吸光度、透光率、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百分吸光系数)、发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
吸光度:指光线通过溶液或某一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该光线通过溶液或物质后的透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用来衡量光被吸收程度的一个物理量。
吸光度用A表示。
透光率:透过透明或半透明体的光通量与其入射光通量的百分率。
吸光系数:单位浓度、单位厚度的吸光度摩尔吸光系数:一定波长下C为1mol/L ,l为1cm时的吸光度值百分吸光系数:一定波长下C为1%(w/v) ,l为1cm时的吸光度值发色团:分子中能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结构单元,含有非键轨道和n分子轨道的电子体系,能引起π→π*跃迁和n→ π*跃迁,助色团:一种能使生色团吸收峰向长波位移并增强其强度的官能团,如-OH、-NH3、-SH及一些卤族元素等。
这些基团中都含有孤对电子,它们能与生色团中n电子相互作用,使π→π*跃迁跃迁能量降低并引起吸收峰位移。
红移和蓝移: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取代基)或采用不同溶剂后,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的移动,叫红移(长移);吸收峰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紫移,短移)2.什么叫选择吸收?它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吸收程度不同,往往对某一波长(或波段)的光表现出强烈的吸收。
这时称该物质对此波长(或波段)的光有选择性的吸收。
?由于各种物质分子结构不同,从而对不同能量的光子有选择性吸收,吸收光子后产生的吸收光谱不同,利用物质的光谱可作为物质分析的依据。
3.电子跃迁有哪几种类型?跃迁所需的能量大小顺序如何?具有什么样结构的化合物产生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有何特征?电子跃迁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σ→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最大;n →σ*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大,π→π*跃迁,跃迁所需能量较小;n→ π*跃迁,所需能量最低。
而电荷转移跃迁吸收峰可延伸至可见光区内,配位场跃迁的吸收峰也多在可见光区内。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正己烷
258
n=4
1,3,5,7-辛四烯
环己烷
304
不共轭双键不发生红移。
C=O双键同C=C双键的共轭作用使n→*和→*跃迁的吸收峰都发生红移。
3)溶剂效应
01
02
03
04
05
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发生红移。
pH值
Note: 测UV-Vis应注明溶剂
pH增大,苯酚π-π*吸收带发生红移。
1
2
特点:灵敏度高,实际工作中常用。
1
常将M与某L(显色剂)生成具有电荷迁移的配合物,然后进行含量测定。
2
-* 跃迁 配体具有双键的金属络合物
3
2.3光的吸收定律
郎伯-比尔(Lambert-Beer )定律 入射光强度 吸光强度 反光强度 透光强度 + IS 散射光强度 均匀溶液,散射光小,可忽略
由于n—π共轭参与,使分子整体共轭效应增强。
取代基 苯环或烯烃(吸电子基)上的H被各种取代基取代,多发生红移。 空间异构
蓝移(紫移):使化合物的吸收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效应。 影响蓝移因素: 1)溶剂效应 极性溶剂使n-π*跃迁发生蓝移 2)pH值 pH值减小,苯胺的π-π*吸收带蓝移n—π共轭参与少,使分子整体π共轭效应减少。
分子转动-转动能级(rotation)
分子整体能级 E=Ee+Ev+Er
01
03
02
04
05
分子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能级
当有一频率v , 如果辐射能量hv恰好等于该分子较高能级与较低能级的能量差时,即有:
激发态
基态
ΔE电=1-20eV ΔE振=0.05-1eV ΔE转 在分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能量变化,电子跃迁能量变化最大,它对应电磁辐射能量主要在区紫外—可见区。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均呈现n →σ*跃迁。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 →σ*跃迁的λ分
别为173nm、183nm和227nm。
13
3. n* 和*跃迁:有机物的最有用的吸收光谱是基于n* 和*跃 迁所产生的,和n电子比较容易激发,这类跃迁所需的能量使产生的吸收 峰都出现在波长大于200nm的区域内。既然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近紫外区, 即 200-400nm,那么就只能观察 *和 n *跃迁。也就是说紫外光 谱只适用于分析分子中具有不饱和结构的化合物,这种含有键的基团就称
11
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反键轨道)跃迁。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分子中这三种电子能级的高低次序大致是:
(σ)<(π)<(n)<(π*)<( σ* )
可以跃迁的电子有:电子, 电子和n电子。有机分子吸收紫外光引起的 电子跃迁有以下几种类型:
*>n*> * > n*
光分光,得到的不可能是真正的 单色光,而是一个有限宽度的谱带,称 为光谱带通,随着光谱带通宽度的增大,吸收光谱的分辨率下降,并且
偏离比尔定律。
2. 非吸收光的影响 当来自出射狭缝的光,其光谱带通宽度大于吸收 光谱谱带时,则投射在试样上的光中就有非吸收光,这会导致灵敏度下
降,非吸收光愈强,被测试样浓度愈大,对测定灵敏度的影响就愈严重。
15
在解析有机物的紫外光谱时,可把吸收带分为一下四类: 1. R吸收带是由生色基的n*跃迁产生的,由于εmax 值太小,有时往往被强吸收带所掩盖。 2. K吸收带是由*跃迁产生的,含共轭生色基的化 合物的紫外光谱 都有这种吸收带。 3. B吸收带是芳香族化合物(包括杂环芳香族)的特征 吸收带,由苯环本身振动及闭合环状共轭双键* 跃迁产生的,苯的B吸收带在230nm~270nm呈现精 细的振动结构。 4. E吸收带也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谱带,其εmax为 2000~14000,苯的两个E吸收带分别在184nm和 204nm处。
仪器分析笔记
第一章原子发射光谱法(AES)一、原理1、发射的定义:基态微粒吸收能量到达激发态,不稳定,迅速跃基态激发:低能级→高能级激发态驰豫:高能级→低能级2、谱线强度:g,统计权重,正比A,跃迁几率,正比E,激发电位,负指数T,激发温度N,基态原子数,正比T↑,谱线强度↑,T过高,谱线强度↓二、应用1、定性(标准光谱图:在放大20倍的不同破断的Fe的光谱图上标出68种元素的主要谱线)2、半定量(大概)3、定量(准确)(自吸干扰的消除,自吸会使谱线强度↓)自蚀 b lgI=lga+blgc第二章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一、原理1、吸收的定义:基态粒子选择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到激发态。
2、谱线及其测定(1)宽度(多普勒宽度、碰撞宽度、场致宽度、自然宽度)(2)朗伯比尔定律二、应用1、标准曲线法ii i igI A h N egν=iEKT-*,*X E X X X hν+→→+I ac=}*X h Xν+=I Ie=KNb-lg 2.303IA KNbI==A KC=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I-UIS)以分子的外层电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在分子的电子能级发生跃迁的基础的分析方法。
(使用材料简单,仪器造价低,广泛用于有机物的定量分析)一、原理分子光谱简介:电子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能级差约为1-20eV。
振转光谱,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5-1eV。
转动光谱,远红外光谱,能级差约为0.005-0.05eV。
紫外光谱吸收光线各类有机分子紫外光谱二、应用1.结构分析:分子骨架推断由于特征性差,UV-VIS应用于结构分析有局限性,仅用于两个方面:1.鉴定生色团种类2.辅助确定分子结构2.定量分析:多组分分析法测定色素、蛋白质、核酸、激素三、有机分子键、电子、轨道类型:键的类型:ζ键和π键电子的类型:ζ电子、π电子和n电子轨道类型:ζ成键轨道、π成键轨道、n非键轨道、π*反键轨道和ζ*反键轨道有机分子跃迁类型:ζ→ζ* 跃迁-单键,π→π*跃迁-双键、三键,n →ζ*跃迁-单键、杂原子,n→π*跃迁-双键、杂原子,电荷迁移跃迁-取代芳烃朗伯比尔定律基本式:A=abc 摩尔式:A=εbc,使用广泛质量式:A=Ebc 吸收曲线的绘制: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待测物质,测得不同波长下的吸收参数,称为扫描。
仪器分析 第五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不饱和烃及共轭烯烃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除含有键外,还含有键, 它们可以产生*和*两种跃迁。 *跃 迁的能量小于 *跃迁。例如,在乙烯分子中, *跃迁最大吸收波长为180nm
在不饱和烃类分子中,当有两个以上的双键 共轭时,随着共轭系统的延长, *跃迁的吸 收带 将明显向长波方向移动,吸收强度也随之增 强。在共轭体系中,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又 称为K带。
在λmax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幅度最大,
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
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3.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与电子跃迁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 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 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
⑶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 区的近紫外端或近紫外区,摩尔吸光系数 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属于 强吸收。不饱和烃、共轭烯烃和芳香烃类均 可发生该类跃迁。如乙烯π→π*跃迁的 λmax为162nm,εmax为1×104L·mol-1·cm -1。
⑷ n→π*跃迁 需能量最低,吸收波长λ>200nm。 这类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 摩尔吸光系数一般为10~100L·mol-1 ·cm-1,吸收谱带强度较弱。分子中孤 对电子和π键同时存在时发生n→π* 跃 迁。丙酮n→π*跃迁的λmax为275nm εmax为22 L·mol-1 ·cm -1(溶剂环 己烷)。
生色团与助色团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 和n→π*跃迁产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 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键 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简单的生色团由 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 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㆔ N等。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
录
Conten点 方法原理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对照品 比较法
定量分析
比色法
定量 分析
吸收系 数法
计算分 光光度
法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对照品比较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分别配制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对照品溶液 中所含被测成分的量应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规定量的100%±10%, 所用溶剂也应完全一致,在规定的波长测定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 吸光度后,按公式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求得cb。
对于(3),需要解方程组
感谢观看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对照品比较法
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溶液的浓度∶ cx=(Ax/Ar)cr
式中 cx为供试品溶液的浓度; Ax为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 cr为对照品溶 液的浓度; Ar为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吸收系数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在规定的波长处测定其 吸光度,再以该品种在规定条件下的吸收系数计算含量。用本 法测定时,吸收系数通常应大于100,并注意仪器的校正和检 定。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单组分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系列(5-9)个不同c的标准溶液,在 适当λ-通常为λmax下,以适当的空白溶液作参比,分别测定 A,做出A-c曲线,在相同测定条件下测得试液吸光度Ax, 计算出对应的Ax。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单组分定量分析方法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
定量分析 计算分光光度法
计算分光光度法有多种,使用时应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进 行。当吸光度处在吸收曲线的陡然上升或下降的部位测定时, 波长的微小变化可能对测定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故对照品和供 试品的测试条件应尽可能一致。
仪器分析第三章(含练习题)
C
C
p
极性
非极性
n → p*跃迁:兰移; ;
p → p*跃迁:红移;
N-亚硝基二甲胺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图
由于溶剂对电子光谱图影响很大,因此,在吸收 光谱图上或数据表中必须注明所用的溶剂。在进行紫 外光谱法分析时,必须正确选择溶剂。选择溶剂时注 意下列几点:
3.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如:异丙叉丙酮
吸收带
max(正己烷)
max(氯仿)
max(甲醇)
max(水)
p→p *p n→
*
230nm
329nm
238nm
315nm
237nm
309nm
243nm
305nm
溶剂极性增加,n→π *跃迁吸收带蓝移是因为:
C
O ‥ n轨道
· C
· O
p * 轨道
从上面C=O(羰基)键的电子云分布可以知道,相 对于激发态π*轨道来说,基态时氧原子上的n电子处于定 域状态,更为集中,使得羰基的极性较为明显,因此,在 n→π*跃迁中,基态的极性比激发态更强一些。
3.1.4 常用术语
吸收峰、谷、肩峰、末端吸收
3.1.4 常用术语
☺吸收曲线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 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 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 波长(λmax)
λmax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 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 λmax不变。而对于不同物 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 和λmax则不相同。 ——定性分析依据
第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metry (UV-Vis)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朗伯-比尔定律
北大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3
示例
芦丁含量测定 分别移取0.200mg / mL标样0 ~ 5mL 25mL
样品3.0mg 25mL
0.710mg/25mL
(三)对照法
前 提 :固 定 仪 器 和 测 定 条 件截;距 为0; 标样与样品浓度相近
过程:一定 分别测定A样和A标
• 同样条件:、C标、A标、A样
随着导数阶数增加,极值数目增加 (极值数=导数阶数+1)。谱带宽度 变小,分辨能力增高 可分离和检 测两个或两个以上重叠的谱带。
• 药物中的杂质: 制定一个允许其存在的限量
(与分析误差的存在相比较)
A < 最大值 A 峰 / A 谷 > 最小允许值
例:肾上腺素中微量杂质——肾上腺酮含量计算 用0.05mol/L的HCL配制成2mg/mL的溶液,λ 310nm下测 定。规定 A310≤0.05 即符合要求的杂质限量≤0.06%
C
A E11c%m
l
0.05 435 1
1.1104 g /100ml
1.1103 mg / ml
肾上腺酮% 1.1103 100 0.06% 2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定量依据:
A = C l A~C(一定)线性
注意要求:
选择:吸收峰, 大,A大,测定灵敏度高。 几个峰,选不易被其它物质干扰的、较高吸收峰。 不选光谱中靠短波长末端的吸收峰。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法
一、定性分析 二、纯度检查和杂质限量测定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四、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计算分光光度法 五、结构分析 六、比色法
一、定性分析 (一)定性鉴别
定性鉴别的依据→吸收光谱的特征 吸收光谱的形状 吸收峰的数目、位置(波长) 吸收峰的强度 相应的吸光系数
【仪器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绘制方法:在c、b固定的情况下,测定某
一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各个波长下的吸光度,
作A-λ图。
(P6)
图例:
0.300
0.200
0.100
0.000
400
500
600
XXX的吸收曲线
λ(nm)
吸收曲线的绘制练习
试验溶液:
λ(nm) A
λ(nm) A
XXX的吸收曲线实验数据表
480
490
500
505
0.193 0.225 0.338 0.385
根据E=hc/ 可知
E越大,越小。 E越小,越大。
波谱分区
能量 大
小
书上P5
紫、蓝、青、绿、黄、橙、红
可见光波长范围400-760nm
光谱分区
能量 大
小
波长 光谱区域
分析方法
200nm 400nm 760nm 2.5um 25um
紫外光区 可见光区
紫、蓝、青、绿、黄、橙、红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吸收曲线的意义
为定量分析选择测量波长; 定性分析。
返回
标准(工作)曲线
吸光度随浓度变化的曲线
绘制方法:
在、b固定的情况下,测定一系列不同浓 度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作A-c图。
注意浓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铁的标准曲线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练习
标准系列:
浓度 (mg/L)
吸光度A
XXX的标准曲线实验数据表
注意k的符号与c的 对应关系
关于K:
K 的物理意义:单位厚度、单位浓度溶液对一定波 长光的吸光度。
与溶液性质、温度和入射光波长有关。 K越大,吸收能力越强,灵敏度越高。 K与浓度单位之间的变化关系(P9)
仪器分析全知识点
分子光谱的分类分子吸收光谱转动光谱(远红外光谱)振动光谱(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分子发射光谱电子光谱(分子荧光、磷光)原子光谱的分类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光、电、色1色谱法分类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分类电位分析法电位滴定法伏安法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进行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
紫外-可见光区分为远紫外(10~200nm)、近紫外(200~360nm)和可见部分(360~760nm);远紫外的吸收测量在真空下进行;通常研究近紫外-可见光范围的光谱行为。
第2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4§2-1 分子光谱概述1.分子光谱产生M+hν==M*基态激发态E1 E2分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分子内部电子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光谱:紫外-可见光谱5吸收光谱(吸收曲线): 横坐标用波长或频率表示;物质的吸收峰位置对应于分子结构,是定性依据。
纵坐标用光强的参数表示,如透光率、吸光度、吸光系数等,是定量依据。
2.吸收光谱特征63.光吸收定律: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当一束强度为I0 的平行单色光照射到均匀而非散射的溶液时,光的一部分(强度为Ia)被吸收,一部分(强度为It)透过溶液,一部分(强度为Ir)被器皿表面所反射,则I0 = Ia + It + Ir光的反射损失Ir 主要决定于器皿材料、形状、大小和溶液性质。
在相同条件下,这些因素是固定的,且反射损失的量很小,故Ir 可忽略不计,则:I0 = Ia + It散射:光通过不均匀悬浮颗粒时,部分光束将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到各个方向去。
单色光: 单一频率(波长)的光 7透光度(透光率或透射比)(T ,Transmittance ) :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 : T = I / I0吸光度(A, Absorbance ):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其值为透光度的负对数: 注:A 、T 无单位方便起见, 透过光强度 It 用 I 表示 8人们对光吸收定律认识,经历了较长历史过程。
《仪器分析实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食品安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用 于食品中添加物和有害物 质的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步骤
1
样品准备
首先,准备好待测样品,并根据实验
仪器调节
2
要求进行必要的稀释或前处理。
将样品装入分光光度计中,调节仪器
参数使其满足测量需求,如选择合适
的波长范围和测量模式。
3
数据记录
进行测量并记录吸光度值,可以通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量物质对紫外和可见光的吸收来分析样品的成 分和浓度。该方法基于分子的电子跃迁,利用波长选择性吸收的特性来获取 分析信息。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领域
药物分析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可用 于药物中成分的含量测定 和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
该方法可以检测水质和大 气中的污染物,以及环境 中的其他重要分析参数。
《仪器分析实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在本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实验中,我们将探索这一先进的分析技术,并了 解其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步骤。让我们一起来开启这个令人兴奋的实 验之旅吧!
仪器分析实验概述
仪器分析是一门重要的实验学科,用于定量和定性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
对照样品进行校正以提高准确性。
数据处理
4
根据测量பைடு நூலகம்果绘制吸光度曲线,计算 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实验测定的吸光度值和对照标准,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特定物质的浓度。 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结果,可以评估样品的质量和性质,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总结和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吸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5.1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概述(了解)5.1.1 吸光光度法概述——现代分析化学的“常规武器”1、分子光谱与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分子光谱原子光谱发射光谱吸收光谱2、吸光光度法定义:分子光谱分析法的一种,又称分光光度法,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基于外层电子跃迁。
分类:比色法光电比色法(光电比色计)吸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a、灵敏(可测1%~10—3%微量组分,甚至10—4%~10—5% 微量组分);b、准确度高(2%~5%E );rc、操作简便,快速(测微量);d、应用广泛(无机、有机均可测)。
表7-1-1 各类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类别含量相对误差滴定分析法化学分析法>1% 0.1%~0.2%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仪器分析法<1% 2%~5%5.1.2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及在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1、特点①设备及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易普及推广应用;②灵敏度高。
特别适用测量低含量及微量组分,适宜测定的含量范围为0.001%~0.1%;③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一般为1%~3%;④应用范围广。
能测定周期表中几乎所有金属元素,也能测定N、B、Si、As、O、S、Se、Te、F、Cl、Br、I等非金属元素,也能定量测定有机物,还可以用于测定平衡常数、配合物组成及分子量等物理化学常数;⑤选择性好;⑥谱带较宽,易与其他组分的光谱重叠引起光谱干扰,有时造成选择性不好;2、在石化工业中的应用比色法——主要用于无机元素的测定;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具有芳香结构的化合物及含有共轭体系的化合物§5.2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理解)5.2.1 吸收光谱产生的原因1、单色光与复合光A、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折射光的衍射波动性λν光的偏振光的干涉光的波粒二象性粒子性E光电效应普朗克方程:hc E hνλ==式中——E:光子的能量(J,焦耳);ν:光子的频率(Hz,赫兹);λ:光子的波长(nm);c:光速(2.9979×1010cm.s-1)。
B、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的长短顺序排列而成可见光:400-750nm;近紫外:200-400nm;近红外:750-2500nm。
C、单色光、复合光与光的互补单色光:单一波长的光,通常意义的单色光是指波长处于很窄的某一范围的光;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光的互补: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A、颜色与光的关系光作用于物质时,物质吸收了可见光,而显示出特征的颜色。
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光有着密切的表5-2-1 光的互补关系3、吸收曲线(吸收光谱)——吸光度(A)与波长(λ)的关系曲线吸收曲线中吸光度最大值处(吸收峰)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吸收波长,以λ表示。
4、分子吸收光谱A 、光谱、吸收光谱及分子吸收光谱的概念白光经过棱镜而发生折射,各种光波的折射率(n )随着波长λ↘而↗,可用科希经验公式表示:24B Cn A λλ=++式中——A 、B 、C :常数。
因此,凡是按波长顺序排列的电磁辐射都可以称为光谱。
如果让光源先通过吸光物质(溶液、液体或气体),再经过棱镜色散则所形成的光谱中就会出现一个至数个暗区或若干暗线,这就是该吸光物质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光谱中的暗区或暗线就是被吸光物质所吸收掉的光波区或光线。
因此,把吸光物质对电磁辐射吸收时其透过的光谱称为吸收光谱。
若吸光物质为分子或离子团,则称为分子吸收光谱;若吸光物质为原子蒸气,则称为原子吸收光谱。
根据物质分子所吸收光的波长及能量的不同,可将分子吸收光谱区分为三类: ①可见—紫外吸收光谱(200~780nm ) ②红外吸收光谱(0.78~25μm ) ③远红外吸收光谱(25~1000μm ) B 、分子吸收光谱的测定其测定方法是:利用棱镜的色散作用或光栅的衍射作用,从具有连续辐射的光源(如可见光用钨丝灯、紫外光用氢灯或氘灯、红外光用炽热的硅碳棒)中逐步分离出各个波长的光波,并使之一次通过吸收池中的被测物质溶液,测出溶液对每一波长的吸光度或透光度,绘制吸收光度—波长曲线或透光度—波长曲线。
这种曲线就是吸收物质分子的吸收光谱,又称吸收光谱曲线或分光光度曲线。
5.2.2 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尔定律)——可见—紫外光度分析法及红外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朗伯—比尔定律及其意义 1、吸光度的意义吸光度表示光束通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用A 表示:01lg lg tI A T I ==式中——I :入射光强度;I :透过光强度;T :透光率。
透光度也称为透光率或透射比,表示透过光占入射光的比例,也是物质吸光程度的一种度量,以T 表示:t I T I =其中,I I I =+ 朗伯定律(1760年):光吸收与溶液层厚度成正比,即'A b A K b ∝=, 比尔定律(1852年):光吸收与溶液浓度成正比,即''A c A K c ∝=, 两者结合起来,得到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样品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及光程(溶液的厚度)成正比关系,即:1lgA Kbc T== 式中——A :吸光度;T :透射比;b :溶液厚度;c :溶液浓度;K :比例系数,其与吸光物K 值的表示方法依赖于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在液层厚度b 以厘米为单位时,比例系数K 的名-1-1b 、与、1cm A 与之间的关系M εα=1%110cmMA ελ=⋅ 式中——M :吸光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5、吸光度的可加和原理多组分混合体系中,如果各组分分子之间不存在离解、聚合、化学反应等化学平衡时,其吸光度具有加合性,即:nnni i i i i A A bc b c εε===∑∑∑(二)Lambert —Beer 定律发生偏离的原因Lambert 定律是普遍成立的,而Beer 定律却有时会偏离。
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较多,基本是可分为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
物理方面主要是入射单色光不纯及杂散光等的影响;化学方面则是溶质的解离、缔合及互变异构反应等。
1、单色光不纯的影响(仪器本身造成的)仪器使用的是连续光源,用单色器分光,由于单色器色散能力的限制和出口狭缝要保持一定的宽度,所以我们不可能得到纯的单色光。
非单色光引起的偏移:复合光由1λ和2λ组成,对于浓度不同的溶液a 和b ,引起的吸光度的偏差不一样,浓度大,复合光引起的误差大,故在高浓度时线性关系向下弯曲,即用不纯单色光所测得的吸光度较用波长为max λ所测得的吸光度小。
图5-2-2 对比尔定律的偏离 图5-2-3 不纯单色光的影响克服方法:A 、尽量选用较好的单色器,使入射光的波长范围尽可能窄;B 、入射波长λ选择在峰值位置(在波峰有一个A 值相差较小的区域); 2、非平行入射光导致光束的平均光程b ′大于吸收池厚度b ,实际测得的吸光度大于理论值,产生正偏离。
3、介质不均匀入射光会因散射而损失,导致T 减小,实测的A 偏高。
✓ 克服方法:避免溶液产生胶体或浑浊。
4、化学因素吸光物质常因稀释、pH 值及试剂浓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例如离解、缔合、溶剂化、互变异构反应及吸光物质组成改变等,结果使溶液中吸光物质的真实浓度与溶液的指示浓度不再成正比关系,破坏了吸光度与浓度的线性关系,于是偏离了光吸收定律。
如:Cr 2O 72—+H 2O —=2HCrO 4—=2H ++2CrO 42— PAR 的偶氮-醌腙式5、最佳的吸光度测量范围——=0.2~0.8A5.2.3 可见—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分子结构的关系1、分子的能级与吸收光谱的产生A 、物质分子内部三种运动形式:(1)电子相对于原子核的运动;(2)原子核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相对振动; (3)分子本身绕其重心的转动。
分子具有三种不同能级: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 三种能级都是量子化的,且各自具有相应的能量分子的内能:电子能量E e 、振动能量E v 、转动能量E r即 E =E e +E v +E r ΔΕe >ΔΕv >ΔΕr分子的这三种能级分布情况如下图示。
112A A A ∆=- 234A A A ∆=- 12A A ∆∆>B 、能级跃迁紫外—可见光谱属于电子跃迁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 讨论:ΔE r :0.005~0.050eV ,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
远红外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E v 约为:0.05~1eV ,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位于红外区,红外光谱或分子振动光谱;(3)电子能级的能量差ΔE e 较大1~20eV 。
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可见光区,紫外—可见光谱或分子的电子光谱;(4)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的依据;(5)吸收谱带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
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尔吸光系数εmax 也作为定性的依据。
不同物质的λmax 有时可能相同,但εmax 不一定相同;(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定量分析的依据。
2、可见—紫外吸收光谱的主要类型①*ππ→跃迁引起的吸收谱带; ②*n π→跃迁引起的吸收谱带; ③*σσ→跃迁引起的吸收谱带; ④*n σ→跃迁引起的吸收谱带;⑤电荷转移引起的吸收谱带(p d →跃迁);⑥配位体场跃迁引起的吸收谱带(d d →,f f →跃迁)。
3、基本概念 A 、生色团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 →π*跃迁产生的。
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
这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
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 =N —、乙炔基、腈基—C≡N 等。
B 、助色团:有一些含有n 电子(孤对电子)的基团(如—OH 、—OR 、—NH 2、—NHR 、—X 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200nm 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 —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C 、红移与蓝移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或长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