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时 空 条 件
实践结果
实践 客体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愚公移山
我校04级物信系顾建勋发明神奇的手套
“电脑操作手套”:有效解决了寒冷天气操作电脑 鼠标和键盘手冷受冻发肿、操作不灵活这一弊端。据 悉,该新型手套在具有手入口的套体下面手指指肚处 设有操作口,套体由保暖柔性材料构成,且操作口有 保护手指指肚皮肤和便于感受操作的保护层。套体手 入口处设有手腕托垫,有助于操作的舒适,延缓疲劳。 手心处设有汲汗层,可随手托进拉出,确保手心干爽。 而这一成果的构想竟源自于一位同学冬季使用电脑时 的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手很冷”。2008年1月获得国 家专利。 (视频:神奇的手套)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
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
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1.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2.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3.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4.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二、辩证唯物主义1.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2.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

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3.普遍联系,变化发展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辩证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4.可知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

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

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马原复习资料

马原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围观结构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

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经济:A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运动;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运动)2)马克思的努力:A深入工人,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B建党活动(1846年衬里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成立共产主义者问题)C理论创造:德意志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标志性事件: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新纲领(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1)历史唯物史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规律和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全部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而证明剥夺资本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4、辩证唯物论(包括“五观”: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意识观)1)物质观:客观实在性。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2)运动观: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

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重要标志,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就在于它们都忽视了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确立了人的实践活动在全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主体借助一定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物质转化为意识,意识又转化为物质。

在履行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同时得到改造;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进一步推动客观世界的改造。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一是客观实在性。

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目的支配下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活动则必须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实践的对象、手段、结果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二是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目的,有一定价值追求的活动;在客观世界中打下自己主观的烙印,在改变事物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的,从而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

三是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而实践的能力和水平都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

二、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都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旧唯物主义片面强调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相反,唯心主义夸大了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

马克思不仅强调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能动性,而且承认客观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制约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强调实践对于认识、改造和发展事物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重要区别之一。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并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并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实践既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实践等物质层面的活动,也包括思维、感情、意志等精神层面的活动。

通过实践,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思维和理论体系。

二、实践是决定认识的主体性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主体性作用。

认识的主体是人,只有人们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与客体相互作用,获得真理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超越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念,达到客观认识的目标。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造社会现实,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

实践观注重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实践,通过实践革命和生产发展来推动社会变革。

实践观强调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寻求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思维和方法,指导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条件下进行实践和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让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鼓励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创新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本质,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直接观察和实际操作的过程,是人们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获得对于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真正的认识,无一不是有感性转化为理性的,由经验转化为思维的……认识的实质在于现实世界的再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观点是实践决定意识,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人们与外界的物质世界进行作用和交往的过程,是人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实现自己理念和目标的途径。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条件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获得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实践是认识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实践不仅仅是认识的来源,更是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是人类通过与世界的互动和改造来获取认识的途径。

实践不仅包括物质实践,还包括精神实践。

物质实践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而精神实践是指人们对于社会规律和思维模式的认识和改造。

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体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实践不仅是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而且是对于自身的改造,同时也是对于自身改造的基础。

”三、实践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体,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而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和深化。

实践和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实践是基础,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实践是源头,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条件,而认识则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参考第一章一、主要观点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涵1)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2)内涵: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②存在与思维有没有同一性2.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②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③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4.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5. 怎样理解意识统一于物质?①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存在②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映像③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6. 怎样理解社会统一于物质?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③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7. 事物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8.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1)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2)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3)辩证关系: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②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形式与内容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9. 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1)两者相互区别:①本质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②本质则只能运用抽象思维,间接地被人认识;现象是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2)两者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10.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1)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区别2)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11.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2.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性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3.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4.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这两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只注重空谈、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实践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不断实践、实践发展。

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和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实践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主要包括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和辨证的方法论。

1. 辩证的观察方法辩证的观察方法是指在实践中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的观察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辩证的观察方法,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 辩证的思考方法辩证的思考方法是指在实践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这种思考方法强调研究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矛盾的矛盾进行分析和研究,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3. 辨证的方法论辨证的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实践统一起来的方法论原则。

它强调实践必须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之上,必须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中国的应用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事求是。

这一思想指导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实践,如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实践观点是指,人们在实际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活动中的实践是决定其认识和思想的,人的认识和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得出和检验、纠正和补充。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规律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认识、经验和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生产、科学和文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间一样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

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生产出各种生产工具和产品,这种生产活动不仅提供了人的物质需要,而且也为各种文化、艺术等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自然的一种方式。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从人们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的实践中得出的。

因此,实践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人类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

文化的形式有很多,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是社会历史和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经验。

因此,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人们的实践与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证明一切”。

只有在实践中,一切的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和证实。

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也是人类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只有通过劳动,世界才能被认识,生活才能被改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在实践中,人们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目的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服务。

马克思主 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 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不是孤立、偶然的个体行为,而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人类活动总和。

人类通过实践与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不断地认识和改变着这个世界。

从人类的起源来看,正是劳动实践使猿进化为人。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地进行生产实践,逐渐发展出了复杂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实践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身体结构,也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例如,一个人如果从未接触过农业生产,就很难真正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一个人若从未操作过机器,也难以深入掌握机械原理。

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思考、探索,推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比如,在工业生产中,新的技术难题不断出现,这就促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靠主观的臆断或者权威的定论,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验证后,才能被确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

如果实践的结果与某种认识相符,那么这种认识就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反之,如果实践的结果与某种认识相悖,那么这种认识就需要修正或者摒弃。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在古代,人们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简单的手工制造;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实践的领域扩展到了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众多前沿领域。

同时,实践也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人们在实践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e e n e x p l a i n e d t h r o u g h d i le a c t i c l a ma t e i r li a s m,o r t h e p r o p o s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ma t e i r a l i s m o r p r a c t i c a l o n t o l o g y a n d o t h e r v i e ws , i t i s
关键 词 : 马 克 思 的 实践 观 ; 哲 学基 本 问 题 ; 世 界 存 在 方 式 的基 本原 理 ; 本 体 论 中图分类号 . 8 0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D O 1— 7 3 3 X( 2 0 1 4 ) 0 5— 0 0 4 8— 0 6
Ma r x i s t Vi e wp o i n t o f Pr a c t i c e a nd Ba s i c Phi l o s o ph i c a l I s s u e s
s t i l l f a r —f e t c h e d e x p l a n a t i o n,wh i c h i s b e c a u s e t h e b a s i c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i s s u e s i t s e l f i s p r o b l e ma t i c .I n t h i s p a p e r ,w e i n t r o d u c e
Ab s t r a c t : The c on c e p t o f pr a c t i c e i s t he c o r e c a t e g o r y o f t h e Ma r x i s t v i e w o f hi s t o y . Ba r s e d o n t h e c on c e p t o f p r a c t i c e,we c a n
c o n s t r u c t Ma r x i s t t h e o y r b u i l d i n g .Co r r e c t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Ma xi r s t v i e wp o i n t o f p r a c t i c e a n d b a s i c p h i l o — s o p h i c a l i s s u e s h a s f u n d a me n t a l i mp o r t a n c e,t h u s w e s h o u l d ma k e a s c i e n t i i f c a n s we r .T h o u g h Ma xi r s t v i e w p o i n t o f p r a c t i c e h a s
马 克 思 的实 践 观 与 哲 学 基 本 问题
照 日格 图
( 内蒙古 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 内蒙古 通辽 0 2 8 0 4 3 )

要: 实践概念是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的核 心范畴, 以实践概念为基础 能够建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正确理 解马克
பைடு நூலகம்
思的 实践观与哲学基本 问题 的关 系带有根本性意义 , 我 们应做 出科 学的 回答 。虽然一直 以辩 证唯物论 来解释 马 克思主
义的实践 观 , 或提 出了实践唯物主 义或 实践本体论 等观 点 , 但解释起 来仍然 牵强附会 , 因为哲学基本 问题本 身存在 问题 。 在 本文 中我们 引入 新的概念和原理 , 从分析 马克思实践观 的科 学内涵入 手 , 深入分析 实践过程 的 实质 , 以全新 的视 角重 新理 解哲学基 本问题和本体论 , 以崭新 的观 念阐明 了马克思实践观与哲学基本 问题之 间的 关系。
ZHAO Ri . g e t u
( 1 .C o l l e g e o f Ma r x i s m s t u d i e s ,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t h e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2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h i n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a n d F u n c t i o n ,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or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o n g l i a o 0 2 8 0 4 3 ,C h i n a )
n e w c o n c e p t s a n d p r i n c i p l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a n ly a s i s o f Ma r x i s t v i e p o w i n t o f p r a c t i c e o f s c i e n t i i f c c o n n o t a t i o n ,d e e p l y a n a l y z e d t h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