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时 空 条 件
实践结果
实践 客体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愚公移山
我校04级物信系顾建勋发明神奇的手套
“电脑操作手套”:有效解决了寒冷天气操作电脑 鼠标和键盘手冷受冻发肿、操作不灵活这一弊端。据 悉,该新型手套在具有手入口的套体下面手指指肚处 设有操作口,套体由保暖柔性材料构成,且操作口有 保护手指指肚皮肤和便于感受操作的保护层。套体手 入口处设有手腕托垫,有助于操作的舒适,延缓疲劳。 手心处设有汲汗层,可随手托进拉出,确保手心干爽。 而这一成果的构想竟源自于一位同学冬季使用电脑时 的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手很冷”。2008年1月获得国 家专利。 (视频:神奇的手套)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
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
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理论价值。
实践观的思想渊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社会历史变革等角度来探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
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理论支柱,实践观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因素。
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从事的是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从而强调了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因此,实践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2. 辩证法的运用实践观的核心理念与辩证法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变化。
实践观关注实践与认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不断改变和认识世界。
这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得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思想渊源。
3. 社会历史变革的反思实践观的形成也离不开对社会历史变革的反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同时,他们通过对工人运动和社会革命的观察,强调了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性。
这种对社会历史变革的反思使得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产生并得以深化。
结语:总之,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社会历史变革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实践观的核心理念是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实践的认识和理论阐述。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根本关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
从实践出发、到实践回归,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而感性认识是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经验。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目的,更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认识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被证实,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检验者。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基础和方法论。
实践观告诉我们,任何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任何认识都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存在的,实践是认识的终点;任何认识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实,实践是认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观,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实践观教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阶段,注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创新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证实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南。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更是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正确理解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根源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根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独特特点和理论基石之一。
实践观的提出和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
本文将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探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根源。
一、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根源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物质生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的实践活动包括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实践活动决定着人们的认识和观念。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实践观的理论基础。
实践观的唯物论根源还可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物质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推动力,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体。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己。
实践活动中的反复实验、验证和调整,是人类认识的重要途径。
因此,实践观的唯物论根源在于对事物发展规律和认识过程的深刻理解。
二、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根源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基本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被认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思维工具。
实践观与辩证法的结合,旨在揭示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以及人类通过实践不断超越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实践观在辩证法根源上还体现在对实践活动中矛盾的理论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被认为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推动力。
实践活动中的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因此,实践观的提出不仅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实践中的矛盾,还要通过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推动实践活动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进。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观为其核心,将实践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文将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察和实践的指导三个方面来论述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观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干预和改造活动,而理论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
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使之更贴近实际和现实问题,同时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更为科学和有效。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实践和理论相互借力,实现了对世界的更准确的认识和更系统的改造。
二、实践观的观察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实践观注重的是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实地调研。
通过实践观察,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实践观的观察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关注实际、针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体系。
三、实践观的指导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观认为,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来自于实践。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观的指导,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改造世界。
实践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活动,使其不仅局限于对世界的被动观察,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促使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同时也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使其能够不断地改造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核心的思想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表明真正的知识与理论应该根植于广泛深入的实践中,而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种基于现实和实践的哲学思想,它是一种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曾经揭示过西方哲学的理论实用性、抽象理性的弊端,而对于实践的冷漠也是西方哲学的弱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它构建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的最初来源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而实践是通过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意识而实现的。
仅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事物,才能摆脱主观臆想,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积累经验,形成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掌握。
只有对实践的深入和广泛的了解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
三、实践是科学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宣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意思是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验证某些理论或思想的正确性,这也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
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和科学理论。
而只有真正的知识和科学理论,才有助于指导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四、实践是改变社会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改变社会的面貌。
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我们必须发扬实践精神,不断摸索和实践,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现实、认识科学、改变社会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为标准,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基础,实践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推动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
实践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也是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类实践活动为基础,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基础。
而实践活动又分为生产、科研、社会实践及革命实践等具体形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发现和确证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认识才是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推动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实践是社会存在的表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实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实际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让实践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际意义还在于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指导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的深入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念根源、实践的主体性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
一、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实践通过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的观念根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观念根源可以追溯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认为,真理只存在于实践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的自我解放。
费尔巴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念,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即实践是由人主体进行的。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是实践的主动者和创造者,实践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四、实践的良性循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良性循环,即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又必须回归到实践中去。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同时,理论又要指导实践,理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五、实践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社会的行为。
实践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不仅影响了个体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性意味着实践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能脱离社会的具体条件进行。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体。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两者密不可分。
实践和理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论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和论述。
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
但他作为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
而他所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动而已;费尔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根源。
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理论和历史却无关紧要。
"直至马克思对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做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形象地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可见,认识并不是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是一种主观生成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同时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所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而实践也不是胡适所说的,是一种"像蚂蚁,蛆虫一样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若按照旧唯物论者和胡适的观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是否也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呢?科学家改行不做实验了,是否就是难以适应他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结果呢?这显然是荒谬可笑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它强调实践对于认识、改造和发展事物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重要区别之一。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深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并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接触并改造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实践既包括物质生产、社会实践等物质层面的活动,也包括思维、感情、意志等精神层面的活动。
通过实践,人们从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思维和理论体系。
二、实践是决定认识的主体性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主体性作用。
认识的主体是人,只有人们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与客体相互作用,获得真理的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超越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念,达到客观认识的目标。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造社会现实,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
实践观注重通过实践创造新的实践,通过实践革命和生产发展来推动社会变革。
实践观强调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寻求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思维和方法,指导我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条件下进行实践和改革,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维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的哲学思维让我们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鼓励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创新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入调研和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思考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构建;实践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一、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思考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
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现象,以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
马克思批判性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是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类自由的解放。
他们的这些观察与思考为后来的实践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构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实践观的理论框架逐渐形成并得到阐释。
他们认识到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注社会实践的主体、目的、方法和规律,强调实践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起点”。
他们认为,人们的认识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逐步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实践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和决策中,将实践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深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落实,使中国党和国家事业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思考和批判。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
一政 工 视 点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马文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 它 的 实 践 性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哲 学 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 出了人与世界 的关系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 改造世界的关系 。
马 克 思 认 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的”。
二 实践特征(一)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指人们直接去接触我们能 够感觉的到的现实客观的东西 。
对一些事情的认识 ,我 们 不 仅要抽象出它 的 本 质 ,而且还要将这种认识应用到现实生活 中,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 。
“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我们的认识正确与否 ,只有把它 置于实践中才能得到答案 。
经过实践的认识可以更好地指导 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
也就是说,我们 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更 应 该 上 升 到 实践的高度。
对一些事情我们不能只是发现它 、研 究 它 和 认 识它,我们还要用实践来检验它 。
要想把我们美好的愿望变 成可以摸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现实 ,必 须 通 过 实 践 。
人 在 实 践 中不断深化认 识 ,这些获得的新的认识又可以更好地指导实 践。
(二)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在客观物质世 界 里 ,人 类 的 衣 、食 、住 、行都不可能脱离 客观物质世界 而 单 独 存 在 。
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就 必然要跟自然 界 打 交 道 。
人 为 了 生 存 ,不得不从自然界中挖 掘对他们有价 值 的 东 西 。
人在做这些事情之前 ,头 脑 里 已 经 形成了某种计划和打算 。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其他动物最 根本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生 产 劳 动 实践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 。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强调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实践是认识的起源和基础,只有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实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认识不是通过感觉直接从事物上反射到人的头脑中去,而是从事物出发,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在事物上反射回来的。
”这表明了实践对于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真理的来源和标准在于实践。
只有实践能够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
只有通过实践不断纠正和发展理论,才能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三、实践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要力量。
只有通过实践改变客观环境,才能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实践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去改变现实,才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命运。
四、实践是人的活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本质。
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创造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改造现实、创造美好未来。
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实践观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认识之根,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活动的进行激发了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望,促使人们主动去探索和发现世界。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断地思考和总结,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提。
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真理的最终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真理性。
实践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桥梁,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真正的认识。
总之,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理论是否符合实际。
实践观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4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都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是通过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实践既是人 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也是 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人类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才使自己同 动物区别开来;而人类产生以后,又必须通过生 产实践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否则,人 类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感性世界”决不仅仅是感性直观的对象,它 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结果,并必然随 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感性世界”,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与人相对 待的自然界,就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 然界,也就是“人化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 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由自在的自然转化而来 的,它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 统一。
七、实践的当代特点
大技术 大规模 大效应
八、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克服途径
当代实践所产生的正负双重效应突出地表明, 虽然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活 动,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并不总能有效地实现 预定的目的。要有效地实现实践目的、通过实 践促进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避 免实践的负面效应、防止和克服实践在人与世 界关系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那些问题,就必须 使实践本身合理化,尤其是要正确地解决实践 活动所内含的基本矛盾。
六、实践的历史发展
人类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表现为一个按 照其内在规律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后代人总是继承了前代人 实践活动的成果并在前代人的实践所达到的高 度上继续前进,它使得人类实践的方式、规模 和水平不断地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因此,不同时代的实践既表现出整个人类实践 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又各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实践观点是指,人们在实际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等活动中的实践是决定其认识和思想的,人的认识和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得出和检验、纠正和补充。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规律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主要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认识、经验和技能。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实践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生产、科学和文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说,“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间一样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
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生产出各种生产工具和产品,这种生产活动不仅提供了人的物质需要,而且也为各种文化、艺术等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自然的一种方式。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科学研究所得出的知识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是从人们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的实践中得出的。
因此,实践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人类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
文化的形式有很多,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是社会历史和人类实践的产物,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经验。
因此,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人们的实践与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证明一切”。
只有在实践中,一切的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和证实。
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也是人类的自我实现的过程。
只有通过劳动,世界才能被认识,生活才能被改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才能。
在实践中,人们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目的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家的利益服务。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1、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范畴? 2、联系实际谈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精品课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的 客 观
世 界 的
地 改 造
目 的 地
实 践
物一和进就
质 活 动
切 社 会
探 索 现
行 的 能
是 人 类
性实动有
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第二节
实践的基本特征
精品课件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 以下特性
客观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精品课件
2010月10月4日,温家宝会见萨科齐
1996年,健康部长菅直人大口吃小萝卜芽
(3)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首先包括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 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 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第四节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精品课件
四、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 态过程
1、实践主体
实践主体是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实际 地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的人。
2、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 象,是进入主体的实践活动领域从而为主体所探 索和改造的客观事物精品课件
主、客体的实践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 主体—客体关系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客体精品主课件体化
实践 客体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3、实践中介系统
实践的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
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系起来的纽
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
体并把主体的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
践客体的媒介,它是各种实践手段的总
和。
精品课件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第三节
实践的基本形式
精品课件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 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精课件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 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 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 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国哲学的“知行观”:“行”即实践,但主要指 个人的品德修养或行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学生:刘婷婷 学号: 314030506003
精品课件
科学的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实践的科学内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的系统结构及动态过程
精品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第一节
实践的科学内涵
精品课件
一、实践的科学内涵
(一)旧哲学的实践观
1.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2.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人与人的交往实践 主体—主体关系或互主客体关 系
精品课件
主、客体的实践关系
主体客体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 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也就是主体对象化。
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 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