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作者:同济大学盛雪仪来源:《南方论刊》 2020年第10期盛雪仪(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摘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首要地位,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线索,是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以“实践”的本质内涵为出发点,探究其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可以说,脱离了实践观,就如同削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将轰然崩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类社会;新时代中国;现实意义“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探明“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吸收借鉴哲学史上各流派哲学家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成分,特别是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最终达到对实践本质的正确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本质内涵(一)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对实践本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曾经对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多次表露出劳动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承认劳动实践在自我意识与客观对象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黑格尔认为,通过劳动可以“加工自然界所直接提供的物质使之符合人的各种目的。

”[2]也就是说,人们进行某种实践活动必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得到某些现实的成果,这与马克思对劳动实践的理解是十分接近的。

黑格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认为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中介,利用这一环节能够达到主观与客观的最高统一,这种最高统一就是绝对真理的体现。

这些观点都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但由于黑格尔受到时代背景、资产阶级思想和唯心主义立场的影响,他的理论中充斥着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色彩。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论述试题:请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论述试题:请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论述试题:请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附2份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A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A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翁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宜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答:|实践,这一词汇在人类哲学和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实践更是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马克思在《关于哉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深刻阐述,不仅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也为我们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实践是趋向善的活动。

理论活动不以任何外在目的为目的,仅以臼身为目的,即为了求知而求知,求知本身就是目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是最高贵的活动,也是拥有闲暇的人才能从事的活动。

实践活动的本性是趋向善,”实践或行为,是对于可因我们(作为人)的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所进行的活动”。

也就是说,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其知识形态是伦理学和政治学,实践活动希冀解决的是个人的完善和善治问题。

马克思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实践趋向善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的劳动应该导向实践,而不是创制。

他认为任何物种的本质在于其存在,而人的存在就在于其生产性,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实践观,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文章全面扼要地批判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阐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中, 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 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 《提纲》; 实践观; 实践唯物主义; 理论基石1845 年春, 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提纲》中, 马克思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不彻底性, 科学地阐明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中的重要地位,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并且以实践为基础, 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 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提纲》指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社会实践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把客观世界当作直观对象而不是当作实践的对象,只是把人看做直观的主体而不是实践的主体,结果是主体的能动性被掩盖。

马克思在这里指出,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是人们感性活动的结果, 然后才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 人首先是感性活动的主体, 是改造世界的主体, 然后才是认识世界的主体。

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看待客观事物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只把客观事物当作认识对象, 而不把它们当作实践对象, 在理解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关系时, 又把人的认识当作消极的直观。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观为其核心,将实践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文将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察和实践的指导三个方面来论述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观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干预和改造活动,而理论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

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使之更贴近实际和现实问题,同时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更为科学和有效。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实践和理论相互借力,实现了对世界的更准确的认识和更系统的改造。

二、实践观的观察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实践观注重的是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实地调研。

通过实践观察,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实践观的观察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关注实际、针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体系。

三、实践观的指导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观认为,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来自于实践。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观的指导,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改造世界。

实践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活动,使其不仅局限于对世界的被动观察,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促使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同时也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使其能够不断地改造和进步。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

实践主义:马克思哲学论【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践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实践主义的概念,阐述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分析了实践主义与理论的联系,强调了实践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

然后探讨了实践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说明了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最后探讨了实践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强调了实践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践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丰富和发展,以及实践主义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说明实践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实践主义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实践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哲学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实践主义与理论联系、当代意义、重要性、丰富和发展、现实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实践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实践和经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主义的基本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实践主义在哲学界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人们从实践出发,从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出发,全面分析问题,科学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实践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实践主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问题,实践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科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践主义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和繁荣。

结束。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

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作者:李秋月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在新中国历来广受重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从人道主义到异化问题,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逐步推动其核心观点向广度、深度扩展。

但是,尽管马哲对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大家对其中某些基本问题的理解却仍停留在原始的马哲教材中的说教层面。

本文在继承以往实践观和认识观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平等地位和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

【关键词】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36-02前言我们的经典马哲教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及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其中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探讨,以及“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论曾给出了似盖棺定论的答案,但剖析马哲教材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汲取了上千年各国思想文化精髓的优秀学科,其根本目的并非只限于对“认识”与“实践”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辩,而是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阐述,进而以独特的方式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现实世界人类所做的实践活动,其根本任务是确立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即解决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世界、主观与客观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各种关系。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着眼点,反观现实世界,理解一切现象。

(一)实践论实现了辩证和历史的有机统一“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一切唯物主义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坚定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并进一步坚信存在决定思维。

它宣称,人的实践活动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社会的,又是历史的。

它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自然和历史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 科学试验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直接目旳旳实践形式,是在近 代为适应科学发展旳需要而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旳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及其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及其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及其意义摘要:实践范畴及其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众说纷纭,有的人赞同实践范畴及其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一个核心的范畴及意义,处首要的基本的地位。

本人认为实践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一个中介性的范畴。

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意义重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也是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之匙。

马克思哲学能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实践范畴的理论功绩。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范畴、意义正文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恩格斯称其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哲学范畴。

实践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之匙,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性的范畴,实践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以及核心思想,这首先在于其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甚至说是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其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性缺陷——不彻底性和直观性,完成了对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体系。

所以说,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批判费尔巴哈·路德维西(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是在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主要提出了两种实践观,一种是马克思打破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而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另一种便是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马克思要建立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必先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复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复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教程》四、简答题:1、简述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①哲学和具体科学都以世界为研究对象,所不同的是,哲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主要研究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它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具体科学则主要研究世界的某个具体领域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

②哲学发展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总是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它们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简述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答:①实践是人们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的基本特点是: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不仅是人们的认识的基础,即物质和意识关系的现实基础,而且也是人所处的周围自然界变化的现实基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还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以,实践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总体性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最本质的特征。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答:对立和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务本质的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因;②辩证法的其他基本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因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基本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或对立统一规律,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分歧实质所在。

4、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①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②矛盾的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分离的倾向。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无同一性则无斗争性;同一性包含着斗争性,它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并受斗争性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重点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精髓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这种核心地位既体现在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方面。

在自然观中,它在确认自然界的先进性和客观实在性的同时,强调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历史观中,它主张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认为历史不过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主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在辩证法中,它在确认自然界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同时,认为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辩证运动,而思维的辩证运动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认为认识依赖于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在价值论中,它同样把实践作为价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认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科学的实践观犹如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基本环节,将其各个组成部分连接成一个有几整体。

2、社会生活之所以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唯物史观确认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必须坚持“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而正确指导实际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就在于,旧唯物主义离开认识活动的实践基础去谈反映,因而其反映论只能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阐述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规律,从而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作者:王刚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实现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实践的观点既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同时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理论体系,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并把它贯彻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立了同旧哲学有本质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造成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的科学真理。

理论的科学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观点之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 何为实践: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如何把握实践的本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理解。

旧唯物主义哲学以自然为本体,只是从被动的、直观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归结为类似动物的本能活动,抹杀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唯心主义哲学以精神为本体,只是从能动的、思辨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归结为人的精神活动,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抹杀了实践的客观现实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共同的缺陷是: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产生这种缺陷的客观原因是实践本身的矛盾特性:一方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一:什么是实践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

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在对二者的批判与继承中,引出了实践这一关键概念。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讲实践,即在强调主体活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实践理解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浅析作者:王伊琴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0期摘要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公共课后进行的关于马克思注意哲学中实践的理解的哲学反思。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观点,把实践的原则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哲学对整体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质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A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哲学的首要观点,把实践的原则作为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把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和客观世界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规定为自己哲学的研究任务,把主观见于客观并反映客观实在转化为自己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主观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揭示了唯心主义的本质,也指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决定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

2实践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时,要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实践的观点去思维,从而超越传统教科书哲学,是人类解放的需要,也是铁的必然性。

铁的必然性无法制约与取消,所以我们必须以一定的科学规律演进而发掘,在整个过程中,反思的批判的哲学突破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教育体系而存在的传统教科书哲学,而是晋升到抽象的物质本体论,也就是哲学基础、实践哲学。

实践始终和变化的东西打交道是面向未来的,呈现不同的样态,而理论确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实践,这一观点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就有所体现。

实践作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导力量进行研究的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领域。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本文将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观点。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被认为是对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物质存在是感性的人的实际存在。

”这一观点强调了实践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实践是分析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

只有通过实践,人民群众才能经历阶级斗争的过程,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本质。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

三、实践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在科学社会主义中,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关键。

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就的保证。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逐步消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共同分配,分享社会财富,形成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价值观念,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深刻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结语无论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实践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关键。

只有深入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实践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根本特点。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论文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论文

论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摘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限生命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赋予实践科学的含义并将科学的实践概念作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一根红线,从而科学的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分析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类认识世界并且改造世界,这是认识真理并推动实践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所以真理性认识的动力和目的是指导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真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实践真理观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理论的根本标志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首次赋予实践科学的含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就批判了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错误理解并提出了正确理解实践活动的原则,即: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揭示了实践的科学含义。

“对象性”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单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理解的缺点,也弥补了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主体的能动方面的缺陷,从而完美的将主体与客体统一在实践活动之中。

首先,实践活动既是“对象性”的活动,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意味着实践活动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是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理论的活动。

其次,“对象性”的活动既然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意味着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客体的能力,实践活动是实践主体本身实践能力的体现。

第三,实践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对现实世界的改造的活动。

因此,实践活动必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去理解,在一定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条件下去理解,这揭示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使实践第一次成为科学的概念,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其次,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根红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北京大学教授《生活与哲学》主编孙熙国在《生活哲学》教材中,我们把“物质”、“意识”、“实践”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个单元来讲。

如何理解教材的这一安排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关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作出如下概括:没有实践,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的人学观;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句话,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自然界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这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决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独有的特点。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世界,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他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则有原则的区别。

这一区别,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了明确的阐述。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说:“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就是说,同样讲物质世界,但马克思和旧唯物主义不同,这个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从实践和主体出发,将物质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所指向的进入了主体视域的世界,没有进入主体视域和实践领域的存在只是抽象的存在,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并非真正的不存在。

马克思说:“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世界,因而对费尔巴哈来说也是‘无’。

”他又说:“抽象地孤立地理解为与人分离的存在,对人来说也是‘无’。

”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意义,对人来说,没有价值。

联系康德。

以此出发,我们分析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命题:南镇观花。

王阳明与众弟子游南镇观花时曾说:“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在汝心中一时明白起来。

”“寂”不是空无,而是没有关系,即“未看此花”时,花和人心没有关系,并非花真的不存在;待到看时,花的颜色便“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有了人的观照参与,花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打上了人的烙印,因此而被赋予了人的精神力量,花与人心建立起了联系。

高晨阳。

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

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这个世界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是活生生的世界。

中国唐宋以来特别推崇山水画,山水画体现的是人个体对宇宙世界的体悟。

看山顶上孤悬的小亭,却是自然世界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攀上山顶,在亭中望远,眼界何其宽阔,觉得古往今来的宇宙世界都在心中了,这正是从主体的体认中达到于天地世界的合一,从个体的有限性中把握了世界的无限性。

论天心和灵明。

王阳明问弟子什么是天地之心,弟子答人是天地之心。

王阳明又问什么是人之心,弟子答灵明。

王阳明很赞赏此回答,说:“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只有人能“仰天之高,俯地之深,辨鬼神之吉凶。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存在。

王阳明又说:“今看死了的人,他的精灵游散了,他的山河大地又在何处?”这即是说,没有了主体,客体又在哪里呢?客体都是相对于主体的对象性存在,人死了,主体死了,世界便不再作为他的对象而存在了。

因此,这个命题强调的是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主体的世界。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不仅批评他的历史观,更主要的是批评他的自然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把自然和历史相割裂,反对自然和历史的对立。

人们现实的自然界,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一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可见,是否从实践出发、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物质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人类社会请老师们注意看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和第八条的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内容。

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的观念决定环境”?这是爱尔维修1758年在《论精神》一书中遇到的尴尬和困惑。

87年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三条中作出了回应,认为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这就超越并解决了爱尔维修这两个判断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但是,马克思这一理论贡献的意义决不仅仅止于此,而在于从此出发,把社会(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改变、尤其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改变归结为实践,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由于翻译等方面的原因,其含义一直未能得到全面准确的揭示,与此相应,人们对人的本质理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也就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我们从讨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德文原文中这段话的含义入手,探析马克思这一理论对解决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理论问题的重大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本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时,把它作为附录首次公开发表。

出现在恩格斯附录中的原文是“Das Zusammenfallen des Änderns der Umstä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 kann nur als umwälzende Praxis gefaßt und rationell verstanden werden.”这段话的正确的译文应该是:“环境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或者“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黑体为笔者所加)但是,1972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把这句话译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则把1972年版中的“革命的实践”改译为“变革的实践”,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革命的实践”和“变革的实践”,二者的含义大致相同。

这里的问题是,1972年和1995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都把这句话理解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实践。

在汉语中,“人的活动”和“实践”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因此,汉译本“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就陷入了“实践只能被看作是实践”这样一个毫无意义的重复和循环。

这显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

可见,汉译本的问题在于,把原稿中“人的活动的改变”(德文中可理解为“人的改变”)译为“人的活动”,删掉了“改变”,这就使得原文的含义变得极其模糊了、不准确了,从而妨碍了我们对涉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把握和理解。

应当注意的是,“人的活动”(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在这里是作为名词的第二格形式使用的,在德文中第二格是作为定语来修饰限定前面的句子成分的。

具体到这句话中,“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人的活动)是作为Änderns (“改变”)一词的定语来使用的,它和der Umstände(环境)一起共同修饰前面的Änderns(“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版关于这句话翻译的错误就在于,把“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人的活动)看作是Das Zusammenfallen (一致)的第二格,认为它是修饰“Das Zusammenfallen”(一致)的,这样一来,“Das Zusammenfallen des Änderns der Umstä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这一词组就被误译成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而正确的译文应该是“环境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或“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

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根据恩格斯附录中的德文原文译出的,俄文“人的活动”(“челове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也不是作为名词使用,也是作为名词的“第二格”,即作为定语来修饰“改变”(“изменения”)的,原文是Совпадение изменения обстоятельств и челове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может рассматриваться и быть рационально понято только какреволюционная практика.俄文版中的这句话的基本含义也是“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因此,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对这句话的翻译,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1845年德文稿本的原文是“Das Zusammenfallen des Ändern[s] der Umstä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ätigkeit oder Selbstveränderung kann nur als revolutionäre Praxis gefaßt und rationell verstanden werden.”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附录中的原文相比,马克思的原稿中还有“或自我改变”(oder Selbstveränderung,也可译为“或人自身的改变”),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原意,意义极其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