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dea615a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5.png)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摘要】高校贫困生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心理压力、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自我意识不足和自卑感、以及缺乏适应高校生活的能力和资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并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服务。
这样可以帮助贫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入。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家庭经济困难、社会歧视、自卑感、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心理支持服务。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高校贫困生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深入了解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具有多种诱因,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对贫困生的偏见和歧视、自我意识的不足和自卑感以及缺乏适应高校生活的能力和资源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贫困生处于心理困境中。
寻找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塑造积极的心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和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服务等措施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系统化和全方位的干预措施,才能有效提升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高校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1.2 研究目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分析其根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探讨家庭经济困难、社会偏见和自我意识不足等因素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问题的本质;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心理疏导和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服务等对策,以改善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和促进其全面发展。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ca21e5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5f.png)
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诱因及对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高校的贫困生问题也逐渐加剧。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诱因主要是经济压力、自卑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等。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从教育、帮助和支持等多方面进行努力,建立完善的帮扶体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经济压力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之一。
由于家庭贫困,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会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会缺乏衣物、食品、交通和住宿等方面的资源,经济上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对未来感到忧虑和不安。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和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和补助金等帮助贫困生渡过困境。
同时,高校还可以提供各种方便贫困生的服务,如廉价食堂、生活用品的免费配给、学生助理的参考和免费的心理咨询等,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其次,自卑感和孤独感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困境的主要诱因。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其他学生相比有所不足,可能会感到自己与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认为自己没有完成学业的能力和资格等。
这时,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贫困生放松心情,与同学交朋友,增强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和团体合作精神等。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活动、组织俱乐部、提供志愿者和培训等方面提供各种机会,让贫困生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也是一份子,有着许多被关注、尊重和接纳的机会。
最后,不安全感是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主要原因。
由于贫困生通常生活在一个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他们可能会面对与家庭不同的困境和文化障碍,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
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程和培训,增强贫困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教他们健康的心理调节和管理技巧。
高校还应该增强贫困生的安全意识,开设必要的课程,防范和应对种种意外事件,保障他们的身心安全。
总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支持和关联支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b2e3c731711cc7931b71647.png)
作者简介 : 李泉(9 4 ) 女 , 1 8 一 , 山东潍坊人 , 在读 硕士 , 主要研究 方 向: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 , m i cm om i 2 .o 张 E— a :o en a @16 cm; l l
澜(98 )女 , 宁沈 阳人 , 16 一 , 辽 副教授 , 主要研究 方向 : 心理健康 教
理好 工作 、 习 的关 系 , 学 这无 疑成 为他们 沉重 的心
特殊群体 已成 为高校 中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他们 主 要来 自农村特别是 偏远和落后 地区 , 还有 农村 户 口
的比例远远 大于城 市 户 口。他们 由于家 庭 经济 困
育。
沈 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第2 5卷
寄托在 子女 身上 , 家庭对他 们 的期望 值很高 , 迫切
希望他 们有 个好 工 作 为家 庭 减 轻 负担 , 些 贫 困 这
以他们 容易 自卑 。
生 为了不辜 负父母 的期 望 , 力学 习 , 努 造成 很大 的
上表 现得 反应 迟钝 、 所 适从 。 无 13 孤僻 自我 封 闭 .
甚 至影响高校 的稳定 发展 , 因此高校 应高度 重视 贫
困生 心理 问题 。
1 高校贫困生存在 的心理 问题
大学生 处在 由不 成 熟 到成 熟 的过 渡 期 , 这 在
很多 贫 困生 内心 脆弱 , 敏感 多疑 , 情绪 容易激 动 。他 们 自尊 心很 强 同时 又很 自卑 , 怕 别 人瞧 害 不起 , 不愿 意让别 人知 道 自己的家庭 背景 , 不愿意
文 章 编 号 : 0 18 (0 8 0 0 4 0 1 7 35 20 )6— 13— 3 0
高校 贫 困生 心 理 问题 及 对 策 研 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fbb001844769eae009ed33.png)
高校 贫困生继续拧经济和生活上的关心比较容 易, 但是 更应该 关注 问题 的源头 , 那 就是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状况。只有对 高校
贫困生 的心理特点进行 了解,才能发现 心理 问题产生 的原 因, 进而提 出 有针对 性的措施 , 帮助贫 困大学生走 出心理 阴影 ,以
最为健康的状态成长、成才。
1 高校贫困生问题表现
高校贫困生问题 不仅仅表现在 生活上 的贫 困, 经济上的
贫 困 往 往 会 带 来 一 系 列 的 问题 。 在 这 里 将 高 校 的 贫 困 生 问 题
简单地归纳 了一下,具体表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 。
1 . 1 心 理 贫 困 问 题
径,大学 的人 际关系交往 内容十分丰 富,有着 比较开放 的交 往系统 ,而且 交往 的愿望 比较强烈,交往 的方式很随和,贫 困大学 生由于经济方 面的原 因使得他们基 本的生存 需要都 不能得 到满足 , 这样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呈现 出交往面 比 较窄、交往的主动性差 。尽 管他们很迫切和别人交往,但是 自身的处境使得他们有一种 自卑感 , 这种 自卑感使他们将 自 己封 闭起来 , 对于大学校园的一些团体活动他们往往缺乏参 与的热情 ,他们这种被动性不利于他们 的全面成长 。
些本来 是这群思 维活跃 、求 知欲强 的年 轻人学 习的 良好条 件,但是由于经济上 的贫 困使得其中一部分人 不安于现状 , 他们 急于改变 目前 的贫 困状况而走上了兼职打 工的道路 , 一 开始他们 还按照 学校 正常 的时间上课 ,但 是随着 时 间的推 移,他们花在外面打工 的时 间逐渐多 了,而花在 学习上 的时 间却越来越少 了, 而事实上有许多贫困的大学生刚开始也是
价过低 ,害怕别人 瞧不起 自己,变得非常敏感 。生活 中,他 们不愿意多接触周围的同学,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经常郁 郁寡欢 ,这样极易导致贫困生 自卑、敏感封 闭等 自我意识偏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5de70e6ba0d4a7302763a47.png)
%" ?@&A%TUVWXYZ[,"#$%G\.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 围 。 贫困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 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如果一个人与集体、 同学、 朋友 的关系良好, 他就会感到安全、 温暖, 感到自己能被人理解, 被人接受, 心情就会更加舒畅, 身体就会更加健康。 因此, 创 造一个和谐、 互助互谅、 团结向上的集体, 形成良好的校风, 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大力 倡导平等、 关爱的文明新风, 应充分发挥学生会、 社团的作 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特别是对有贫困生参与的社 团, 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使其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社 会和学校的温暖, 化解自卑、 焦虑、 自闭等不良心理, 进一步 增强自信心。
!"#$%&
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
赵 红 代艳丽
一、 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心理学认为, 自尊与自卑都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自 尊感体现的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一种肯定和认可。自卑 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贫困生在经济窘 迫的情况下, 排除外在种种诱惑,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进 入到大学学习,潜意识里有一种对自我价值感的肯定和认 可。 但是人的自我价值感具有不稳定性, 它会随外在条件的 改变而改变。特别对于世界观、 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 身心 发展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自我价值感难免会发生某些 变化。一些大学生的自尊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产生动 摇, 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一种体验, 进而否定 自己, 在能力、 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 从而导致自轻、 自 贱、 自我鄙视, 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否 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常表现出 胆怯、 畏惧、 怀疑, 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 行为中采取逃避方 式。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贫困生无论是穿着打扮、 生活用 品、 学习工具的使用, 还是见闻经历都远不如经济条件好的 同学。 他们害怕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和鄙夷眼神, 喜欢保持 沉默, 或者远离热闹人群独来独往。 有些性格偏外向的贫困 学生尽管笑口常开, 情绪却不太稳定, 常常担心别人看不起 自己, 处处想证明自己虽穷, 但并不软弱。通常不想让别人 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 助。总感到别人在背后讥笑自己的寒酸、 土气, 这正是贫困 生内心极度敏感引起的。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 在 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 动, 极力包装自己, 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更大的心理压 力。贫困生每年都要交纳对于他们来说很高昂的学费和各 种各样的杂费, 因此他们每花一分钱, 都要精打细算。一些 贫困生在花钱的时候常常牵挂家人辛勤劳作的辛酸,常常 担心明年的学费还能否按时交纳。贫困生中大多数来自贫 困地区, 他们的成长环境极为艰苦, 长期的艰苦生活, 使他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e36d0ade80d4d8d15a4fb9.png)
计 .0 9 全 国 普 通 高 校 在 校 生 总 人 数 2 8 . 万 人 , 20年 2 51 5 其
中家 庭 经 济 困难 学 生 人 数 5 7 人 , 2万 占全 部 在 校 生 总 人
果 是 学 习 成 绩 差 ,这 也 直 接 导 致 他 们 成 为 生 活 困 难 生 的
、
高 校 贫 困 生 心 理 健 康 方 面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从 整 体 上 讲 。 校 贫 困 生 大 多 来 自欠 发 达 地 区 或 者 高
2 14号 旬 0-P 上 刊又放赘 1-l #
高 校 贫 困 生 心 理 健 康 问 题 及 x 策 研 究 - , l
任 倩
442 ) 3 0 3
( 江 大学 , 北 荆 州 长 湖
摘 要 :贫 困生 由 于 经 济 地 位 的 脆 弱 性 和 所 处 年 龄
性 和 主动 性 , 郁孤 僻 . 抑 自我 封 闭 。 长 此 以 往 就 丧 失 了 挑 战困 难 的勇气 和 信心 。 ( ) 反 心 理 。具 有 这 种 心 理 的 学 生 反 抗 权 威 , 2逆 拒 绝 服 从 教 师 或 家 长 的 正 当要 求 , 的 逃 学 、 不 归 宿 , 有 夜
的 不 平 衡 性 进 一 步 凸 显 。 0 9 ̄ 我 国 东 部 地 区 年 人 均 收 20 ' g 人 为 3 5 7 . 部 地 区为 10 0 , 困 人 口 已 J4 0 88元 西 89元 贫  ̄ . 07 2 _ 万 人 …。 同 时 。 校 贫 困 生 的 绝 对 数 量 和 所 占 高 校 在 校 高
成 精神 病 。
() 虑 症 。主要 有 三 个 方 面 : 是生 理 症 状 , 口 1焦 一 如 干 、 汗 、 晕 、 频 ; 是 情 绪 症 状 , 不 必 要 的 不 安 和 出 头 尿 二 如 害 怕 ; 是 运 动 症 状 , 坐 立 不 安 、 回走 动 、 手 顿 足 三 如 来 搓 等 。 困 生 中常 见的 是考试 焦 虑 症 , 见于学 习成绩 较好 贫 多 的 学 生 . 考 试 前 就 开 始 担 忧 :我 这 次 考 试 考 不 好 ,泥 石 流 和 全 国 大 部 分 地 区 发 生 的 玉 舟 洪 涝 等 自 然 灾 害 , 高 校 家 庭 经 济 困 难 学 生 数 量 进 一 步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b5844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6.png)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分析与思考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学深造。
然而,高等教育收费也不断增加,贫困生的人数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贫困生身处于较为特殊复杂的环境下,很容易面临经济、生活、人际等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发展前途。
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积极探究其原因和解决方法,为贫困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状况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不太好。
由于经济状况困难,这些学生往往需要面对严重的生活压力。
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情绪波动大,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人际关系。
压力来源贫困生的压力来源比普通学生要多得多。
一方面是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如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
另一方面来自于学业上的压力,这些学生有更大的压力面对各种考试和任务,而缺乏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另外,他们还需要面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如理解不同文化、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等问题。
影响因素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经济条件是影响贫困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也会加重贫困生的负担。
另外,来自家庭和朋友的压力也会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对策建议优化经济条件贫困生经济问题的解决是减轻他们心理负担的关键,因此,优化经济条件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国家应该为贫困生提供资金补助,减免学费等方式来减轻经济负担。
高校应该开设一些贫困生专享的项目,倡导学生们共同关注、支持并关爱这些身居困境中的同学,从加强工学结合、提升职业素养等方面出发,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调整教学体系以往的教学体系往往忽略了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更多地关注于唯一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毕业时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在贫困生的案例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因此,教育部门需要更多地关注贫困生的特殊需求,改进教学体系、方法和内容,给予贫困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f40f6c48d7c1c708a1459f.png)
压力 , 容易 引 发 诸多 心理 困 扰 , 至 出现 心 理 疾 病 。本 文 着 重 探 讨 了 目前 高 校 贫 困生 的 主 要 心 理 问 题 ,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解 甚 并 决措施。
关键词 : 高校贫困生 ; 心理问题 ; 对策
中 图分 类 号 : 4 G4 4 文 献 标 志 码 : 1 3
、
高校 贫困生存 在的主要 心理问题
较 窄、 动手 能力较 差 。 因而 对 于别 人谈 论 的 话题 难
从 整体而 言, 高校贫 困生 在 吃苦耐 劳 、 志坚 意 韧 、 活 自理能 力等方 面具有优于 其他学 生的一些 生 心理 品质 。但 从个体来 看, 贫困大 学生 由于 经济上
文 教 与卫 生
《 内蒙 古 煤 炭经 济 》
2 1 第 1期 00年
高 贫 大 生 理 题 对 研 校 困 学 心 问 及 策 究
杨 姝 琛
( 内蒙 古机 电职 业 技术 学院 , 蒙古 内 呼和浩特 005) 10 1
摘
要 : 困生 作 为大 学 生 中 的特 殊 群 体 , 仅 背 负着 沉 重 的 经 济 压 力 , 且 还 承 受 着 因物 质 贫 困而 带 来 的 诸 多精 神 贫 不 而
生长期 处于 自卑 状 态 , 自信 心 丧失 , 有 强 烈 的挫 具
折 感 和愧 疚 感 , 进而 引起 紧张 不 安 、 心 、 望 、 担 失 焦
之 一些贫 困障 碍 , 而 长 期 处 于 人 际 孤 独 感 的 煎 熬 当 进
全社 会所关注 的焦点 。为解决这 一难 题 , 教育部和
产生 了不同 的心理问题 。 ( ) 一 自卑 心 理
已有研 究和高 校教学实 践均表 明, 贫困大学 生 较为 普遍地 存在 不 同程 度 的 自卑 心理。 自卑是 贫 困大学 生最为 突 出 的心理 问题 之 一 。 自卑是 一种 因过 多的否定 自我而产 生的 自惭形 秽 的情 绪体验 。
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
![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a3dabc4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b.png)
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及对策刍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送子女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有一部分贫困生面临种种不良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本文将对高校贫困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心理问题之一:自卑感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大学生而言,家庭的支持无法跟得上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这使得他们在校园里感到不适应。
长期以来,这种不适应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没有自己的优点,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交际。
对策建议:学校和社会要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建议高校为贫困生开设心理咨询服务,让他们能够倾诉自己的心声。
此外,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开设课程专门为贫困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课堂上鼓励他们敢说、敢拿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更重要的是,学校可以通过给予贫困生一些荣誉奖励,改变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心理问题之二:焦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贫困生在学校里可能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信心。
他们日渐消瘦,缺乏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经常出现身心疲惫、情绪波动等身体上的不适,这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
对策建议:一方面,学校可加强对贫困生的经济保障和生活补贴。
通过为贫困生提供生活费用足够的最低保障基础,能够减少他们生活上的焦虑。
同时,学校也应在精神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活动,参加团体,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减轻焦虑。
三、心理问题之三:心理压抑对于一些贫困生,经济困难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角色身份间进行切换,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
因此,这些压力不断积压,很容易导致心理压抑情绪。
对策建议: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维的心理辅导服务,且以创新方式举办各类活动,透彻地了解状况,并开设专门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帮助贫困生解除内心的困扰。
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帮助贫困生,例如,通过聘请心理专家、自愿者或学长学姐等提供咨询或亚健康指导,以及提供一些兴趣课或免费活动等多种活动来开导及支持他们。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135cac284ac850ad0242e4.png)
关键词 : 大学生 ; 贫 困; 心理 ; 教育 情, 拒绝接受困难补助、 不申请助学贷款和费减免 ,
而是一再伸手 向父母要钱, 无视家庭贫困的现象。
( 四) 嫉妒 且 怨恨
力同时增强其 自 倍 , 培养其自立 自强的意识, 以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的 必然要求。 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高校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校 同文化是校园中的青年文化形态, 一旦形成 就具有其独立性 , 即能够 以其历史沉淀而成的场域 约束力对社会文化 中的思潮导向、 价值原则及能力 要求进行过滤和折射,然后体现在 自己的结构 中。 并通过活动实践和风气熏 陶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潜 移默化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 具有思想引导 、 素质培 养、 感知协调、 人J 聚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要 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 ,以各种活动为载 体, 结合贫困生的思想 实际 , 营造健康 向上的校 园 文化氛围。 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着的高消费和攀比消 费等现象 , 可 以通过知识讲座、 宜传板报等形式来 培养大学生理智消费的意识 , 还可通过倡导勤俭节 约。 让贫困生来引领勤俭节约的消费风潮 , 树立他 们在经济上的自信 对考试作弊等行为应给予应
一
的方式方法, 尽量维护其隐私和 自尊, 使他们在一 个相 对 自然、 轻松的环境 中 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 三) 营造 健康 的校 园文化 氛 围
、
( 一) 自 卑且 自 闭 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家庭经济条件差, 生活简朴。进人大学后, 他们看到了 自己与周围同 学在经济上的差距 。 这一差距时刻提醒他们自身的 贫困现状 , 使f 电 1 门 难以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挥洒 自 如, 并由此认 为自己低人一等 , 产生了严 重的 自卑 心理。久而久之, 与周围同学相 比, 他们在各项活动 巾 缺乏锻炼 , 文体特长、 交际能力明 显不足。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体 能力不能使个体 需求得到满足时, 就产生了心理上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5767630580216fc710afd07.png)
.
教 育 研 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 问题 的研 究及对 策
◎周富彦 赵 玉强 郭瑞鹏 西 安理工大学经济 与管理学 院
【 要 】 目前 高校 贫 困生 的心 理 问题 已成 为 学生 工作 中 的一个 突 出 问题 。 由于 高校 贫 困生 的特 殊成 长 经历 和家 庭 背景 ,造 成他 们 身心 负 摘 担过 重 和心 理缺 陷。本 文 就高校 贫 困生 心理 健康 的特 点及 成 因进 行 了分析 ,就高校 对 贫 困生教 育 与资 助 中存在 的 问题进 行 了探 讨 , 最终针 对 高校 贫 田生 的心 理特 点提 出了一些 应对 策略 , 以期帮 助他们 走 出心理 困扰 ,成长 为 自强 自立的人 才 。 【 键词 】高校 贫 困 生;心理 问题 ;现 状 成 因;对 策措施 关
随着 社会经 济 的不 均衡发展 ,贫 富差 距 的进 一步扩 大 ,使 得一些 贫 困人 群在 生 活和工 作上都 表现 出软弱 性和特殊 性 。 目 前 ,在 高校贫 学 生身上 这些特性 表现 的 更为突 出, 困学生要 } 】 占学生 总人数 的2% 4% O一 0 ,其 中家庭特别 困难 的占l% 1% ] 0一 5 『。这些特殊 的学 生群 2 体不 仅 经 济 上 与 其他 学生 有 差 距 ,而 且 在 心 理 上 也 有 很 大差 距 ,显 示 出其 特 殊 性 和 软弱 性 。
据 调 查 , 当 代 贫 大 学 生 心 理 问 题 最 突 出 地 表现 在 自卑心 理 上 _。高 校 3 ] 贫 困生 的 自卑 感 主要 … 以下 几 个方 面 形 成 :首 先 是 家庭 经 济 困难 ,生 活条 件 落 后 ,让 争 强 好胜 的年 轻 大 学 生 感到 在 起 跑 线 上 输 给 非 贫 困生 ,更 让 贫 困生 觉 得 低 人 一 等 : 其 次 是 随着 学 习环 境和 生 活 环 境 的改 变 ,现 代 高科 技 学 习 工具 或 时 尚 的 文 化 消 费 方 式 ,他 们 一 时 难 以 适 应 ,也 无 条 件享 用 , 由此 产 生 自卑 感 : 第三 ,由 于他 们 大 多数 来 自农村 ,较 为 老 实 憨 厚 , 说话 耿 直 ,人 际 交往 中不 能 很 好 地 处 理 各种 关 系 ,特 别 是 个别 同学 的言 行 过 于 随便 ,极 容 易 挫伤 他 们 的 自 尊 心 。这 些 原 因共 同 导致 了高校 贫 困生 自轻 、 自贱 、 自我鄙 视 的心 理 。 12 抑 郁和 孤 僻 的心 理 . 高 校 贫 困 生 的父 母 一 般社 会 地 位 较 为低 下 , 文 化程 度偏 低 , 山于 生活 中 的 重压 和 挫 伤 , 家 长与 子 女 很 少 有思 想 和 心 理 上 的 沟 通 , 家庭 内部 气 氛 并不 是 祥 和 而 愉 快 的 ,所 以绝 大 部 分 贫 困生 内心 深 处 普 遍 存 在抑 郁 ,并 带 有 羞 怯 、胆 小 现 象 。当 一 直专 心 学 习的 贫 困 生进 入 高 校 后 ,面 对 来 自五湖 四海 的优 秀学 子 , 他 们 朝 气 蓬 勃 ,物 质 牛活 条件 富裕 ,与 自己有 H 显 差距 。贫 困生 就 不敢 面 对 贫 』 j 富差 距 在校 中 凸显 的现 象 ,更 不 敢 面 对 同学 问 的 正常 交 往 、感 情 的沟 通 ,生 活 上 的 攀 比 , 开始 躲 避 , 孤独 自己 ,性 格 逐渐 变得 孤 僻 与 内 向。
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320b7f3910ef12d2af9e7b5.png)
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摘要:我国高校家庭贫困生数量庞大,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但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依然不能忽视,甚至出现了由助学金引起的过激行为。
实现教育公平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源,贫困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是应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教育公平高校家庭贫困生数量较为庞大,作为一个比重较大的特殊学生群体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国家的资助政策相对完善,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到缓解,但由此引起的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高校家庭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大多数贫困生的首要心理问题。
经济的拮据让他们在穿衣吃饭方面与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学生中家庭经济好的学生穿用讲究名牌,甚至奢侈品,吃饭方面讲究情调,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只能一边打工一边维持生活,还要节约一部分用于交学费,甚至补贴家用。
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从小接触到更多先进思想,拥有更多的先进电子产品,熟悉更多的娱乐方式;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这些知之甚少,强烈的对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贴上贫困的标签,产生自卑心理。
(二)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引起他们的敏感心理,对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过度敏感,个别学生由此引起过激行为。
有真实案例,某学生因为助学金未被评选上,对他人的话语过度敏感而走向杀人的犯罪道路。
由于经济的困扰,娱乐、社交方面的缺失,由此很容易产生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判断,部分贫困学生会对其他同学谈及品牌等过度敏感,严重的同学会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一个眼神而产生仇视情绪。
这些贫困生的自卑心理越是严重,他们就越是敏感。
(三)自闭心理自闭心理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缺乏,而人际关系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进入大学是学生开始接触社会的开始,大学生渴望友情也期待爱情。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0e03f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5.png)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通过对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发现现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径。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心理帮扶工作在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通过总结与展望,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建议与措施,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旨在引起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实现自身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研究、工作、心理状况、问题、重要性、有效途径、案例分析、总结、展望、发展方向、建议、措施。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是当前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庭提升社会地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其中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不容忽视,他们可能感到自卑、焦虑、无助甚至绝望,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心理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和生活质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帮扶工作势在必行。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和现有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心理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可以为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提供指导和借鉴,进一步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和未来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是当前我国高校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面临着生活困难、心理压力大等问题。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帮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心理帮扶工作可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06709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d.png)
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现代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探讨了心理辅导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建议建立健康的心理支持体系。
通过本研究,我们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探讨贫困生心理问题,为高校贫困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建议高校在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时,应该注重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并建立起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帮助贫困生树立健康的心态,面对困境,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成因分析、对策探讨、心理辅导、支持体系、展望、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进入大学校园,但由于经济困难、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往往面临各种心理困扰和压力。
对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推动高校贫困生的全面发展。
深入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我们在正文部分深入探讨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对策。
1.2 研究意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了解和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表现,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关注和关心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个人发展和社会融合。
开展研究还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意义在于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是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亟需关注的重要议题。
2. 正文2.1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83bb66addccda38376baf26.png)
对涉及 自己的事情非 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 感上的强烈波 学 生 行 为会 比较 偏 激 , 甚 至 会 出现 反抗 、 逆 反 心 理 ,长 久 下 来
动。
他们非 常敏 感脆 弱, 比较容 易陷入痛苦和 焦虑之中 ,有 的还会
3 .孤独 。孤 独指个体 因没有知心 朋友而致 使其情感 和思 产生暴力倾 向,甚至产生仇视社会 的行为 。 想得不到他人理解和尊重 的一种主观体验 ,表现 为性格孤 僻,
为 自卑 与 自尊 的 矛盾 性 。 他 们 因 家 庭 贫 困而 自卑 ,但 作 为 一 个 过分敏感 、多疑,总觉得是在嘲笑 自己、讽刺 自己,错把别人 对 他 们 善 意 的 关 心 和 帮 助 当 成 是 怜 悯 、 同情 或 施 舍 。通 常 这 些
自我意识 已经成熟 的个体 ,他 们又有强烈 的 自尊要求 。因此,
金 、 勤 工 助 学 、 学 费 减 免 等 高 校 助 困 体 系 。 但 贫 困 问题 不 仅 仅 4 .焦 虑 。焦 虑 指 对 当 前 或 将 来 会 出 现 的 对 自我 的 自尊
是物质 问题 ,高校在物质扶贫 的同时还需加强精神扶贫 ,以解 心 、生存环 境 、未来 发展 等方面 有潜 在威 胁 ,可能会 有某 种 决 目前在高校贫 困生 中存在 的心理 贫困现象。如何做好贫 困生 不 良后果 出现时 的紧张 、不安情 绪 。当前 ,市场经济 中的竞 争 的精神扶贫工作 ,并在必要 时辅之 以经 济帮扶,从而在根本上 意识 己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 ,要生存得靠实力 。社会 由文凭崇 解 决贫 困生的心理 问题和生活 负担 ,无 疑是时下各高校大学生 拜 走 向 能 力 崇 拜 ,大 学 生 以 一纸 文 凭 作 为 心 理 优 势 已被 社 会 发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6eafbbf65ce05087632139e.png)
李
中 图分 类 号 : 4 4 G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霆
孙 英 楠
辽 宁 ・ 阳 103 ) 沈 116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0 )4 0 9 0 17 — 84 2 1 2 ~ 1 ~ 2 1 6
( 阳航 空航 天 大 学北 方科 技 学 院 沈
文 献标 识 码 : A
摘 要 随 着 高 等教 育 “ 众 化 ” 发 展 , 困 生 工 作 越 来 大 的 贫
越 受到 关 注 . 为高 校 工 作 的重 点 之 一 。贫 困生 所 面 对 的 不 成
加 了他们 内心的痛苦。
14 多疑 心 理 .
仅 仅 是 经 济 困难 , 而且 承 受着 较 大 的心 理 压 力 。本 文 从 高 校
高校贫 困生 已成为社 会 、 政府 、 校关 注的焦 点 , 学 目前 社会 、 政府 、 学校积极努力 , 通过“ 、 、 、 、 、 ” 奖 贷 减 助 补 缓 等方 式对贫 困大学生给予经济资助 , 帮助其完成学业 。然而贫 困 生很容 易心理 失衡 , 成为经济 与心理的双 困生。因此 , 思想 教育工作者要有针对性 地做好心理健康 教育和思想政 治教 育, 促进 贫 困大学 生形成 良好 的心态 、 完善 的人 格 , 顺利 完 成学业 , 为社会栋梁之才。 成
贫 【 因为经济的原 因对人际关系 比较敏感 , 祠生 自尊心 比 般学生强 。由于经济地位较低 、 心理负荷较重 , 他们精神经 常处于紧张 、 压抑状态 , 心理 比常人更加敏感 , 对身边事情易 产生多疑。其他 同学无 心的说笑或行 为都会给他们 的心灵 造成伤害 , 形成情绪 上的强烈 波动 , 极易产生多疑心理 。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1e609e16294dd88d0d26b3a.png)
一
( ) 经 济 困 难 的 认 识 。 有 些 学 生 怨 天 尤 人 , 有 些 1对 还
学 生把 责 任 全都 揽 在 自己身 上 。
( ) 大 自 己 的 困难 ( 意 或 无 意 的 ) 2夸 有 。 () 乏担当, 胸狭隘。 3缺 心 三 、 困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解 困 方 法 贫 考 虑 到 贫 困 大 学 生 的 特 殊 性 ,我 们 要 做 好 他 们 的 思 想 工 作 , 须 及 时 了 解 他 们 的 思 想 动 态 , 时 多 关 , 们 必 平 t他 k
的思 想 变化 。对 贫 困大 学 生 的心 理解 困应 主 要 通 过 以下 几个 方 面进 行 。
1正 面 引 导 .
、
贫 困大 学生 常 见心 理 问题 的 类型
1 自卑 、 闭 心 理 . 封 贫 困 大 学 生 渴 望 融 人 群 体 , 更 多 的 朋 友 交 往 . 获 和 收 理 解 和 友 谊 。 但 经 济 实 力 上 的 差 距 给 他 们 带 来 了 多 方 面 的 消 极 影 响 , 易 使 他 们 自惭 形 秽 , 生 低 人 一 等 的 自卑 容 产 心 理 , 以 独 来 独 往 的 方 式 对 自 己 进 行 软 性 防 御 . 成 了 易 形 孤 僻 、 闭 的心 理 。这类 学 生 往往 表 现 为 远离 集 体 生 活 , 封 不喜 欢参 加 公 益 活动 . 喜 欢 与老 师 和 同 学接 触 , 为 自 不 认 己 什 么 都 不 行 , 理 压 力 大 , 往 成 绩 上 不 去 。 而 过 分 的 心 往 自我 否 定 , 导 致 他 们 在 机 会 面 前 逃 避 退 缩 , 失 良 机 , 义 错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d451ba9f524ccbff1218469.png)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 目前,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普遍性社会问题,引起政府、社会、学校进一步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研究并思考对策。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研究对策高校贫困生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而且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10%至20%左右,可以说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根据调查研究贫困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分析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认真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1.自卑与自尊交织。
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
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愈加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这给贫困生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但与一般大学生相比,家庭、社会环境的激励使贫困生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和坚强的毅力,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争强好胜的心态,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想方设法改变贫困的现状,希望能出人头地,为此他们努力奋斗,因此自尊心相对更强。
一些生活本无着落的贫困生却拒绝领取助学金,甚至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有的对学校和别人的好意资助断然拒绝。
这就是贫困生自卑和自尊心里交织的真实写照。
2.敏感和孤僻共生。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很敏感,容易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者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陌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以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尽量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活动,独来独往,离群索居,结果变得越来越孤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由于经济困扰,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纷繁复杂、相互交错,有些甚至互为因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依赖心理形成畸形的人格特征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为贫困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是,这种帮助,也会产生反作用,导致一些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强烈的依赖心理可能导致贫困生的人格特征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畸形。
部分依赖性贫困生,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国家和学校为其解决经济困难的一系列措施当成理所当然要求享受到的待遇,有的甚至抱怨补助太少,而并没有意识到应该依靠自己克服困难。
不思进取,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
2.严重的自卑心理与自我封闭恶性循环由于经济贫困,贫困生大多都缺乏自信心,表现在对自己能力、知识的过低评价和对他人的过高估计上。
缺乏自信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懦弱、心虚、胆小,不敢独自面对挑战和看到别人取得成功后就懊悔、自责的心理。
部分贫困生由于严重自卑、缺乏自信,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常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封闭,甚至把内心思想也禁锢在一个寂寞、偏僻、孤独的角落里。
在茫然空虚的思考过程中,他们很可能产生一种缺乏根据的自我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甚至是错误的观念。
他们不容易接受别人对这种准则的评价和建议,甚至认为如果别人不认同这种观点就是浅薄,就是不理解他们所经过的和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就是对他们思想的压制。
由此,他们进一步产生对别人的敌意和排斥,更不容易与别人进行思想接触,从而在严重自卑与自我封闭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3.过度的自尊心理与嫉妒、敏感相互交织贫困生多数是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高等学府,所以比起其他学生,他们更为自尊、好强、不甘落后、渴望成功。
他们对外界的评价非常看重,很多贫困生有时宁愿挨饿受冻,也不愿意接受学校他人的资助,认为那是同情、怜悯。
甚至有些人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生活困难羞于启齿,抗拒学校师生、社会善意的同情和帮助,更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有的甚至做出一些与自己经济状况不相称的“豪爽”举动来“包装自己”,支撑表面上的“富有”。
自尊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验,但如果自尊心过强却容易引发心理障碍。
出于自尊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大多嫉妒心比较强,对人对事过度敏感、多疑,与同学相处难以掌握分寸,对涉及到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往往别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都会触动他们内心蛰伏的伤痛,引起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和应激反应,甚至会出现反抗、逆反心理,长久下来容易产生仇视社会的行为。
贫困生这种过分的自尊与嫉妒和敏感相互交织,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4.极度的自卑心理与自尊心理导致学习和人际关系状况日趋恶化从高考竞争中取胜的贫困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胸有成竹,在其他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把成绩看作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因而要求成绩出类拔萃。
但是,过度的自卑和自尊往往使他们对学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许加明赵俊源(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摘要]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存在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外界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但是,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借助于经济、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与治疗三个方面的援助,可以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实现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心理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习倾注过高的期望和过强的动机,然而大学的学习是一种高难度的学习,按照“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反而会抑制困难任务的完成[1]。
因此虽然他们从早到晚忙忙碌碌,到头来学习效果却不理想,一帆风顺、高高在上的他们遇到了学习上的挫折,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
过度的自卑心理使得贫困生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
很多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不在众人面前暴露弱点,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同时,过度的自尊心理则使贫困生在与人交往时敏感、多疑、嫉妒心强,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常常给人以难以接近、不合群的感觉,不能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5.就业压力和社会现实造成强烈的无助感和心理失衡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在人际交往、言谈、气质等方面存在不足,而就业不是扶贫,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不现实;加上社会机制不够完善,在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高校贫困生缺乏可供依赖的“社会资源”,在就业方面往往遭受很多不公平待遇,因此,贫困大学生择业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心理失衡。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造成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方面来说,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导致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从主观方面来说,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是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客观环境因素首先,社会文化中的不良风气造成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势利和虚伪,在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似乎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没有。
另外,在传统文化中,财富“是能力的象征”,贫穷“是自己的过失”,地位低也被认为“是个人的懒惰与能力的缺乏使然”。
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延伸到大学校园中来,势必给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其次,社会公开资助的方式及来自弱势群体身份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贫困生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资助,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社会上一些善意的动机由于实施不当或被扭曲也无意中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贫困生往往在物质上得到了资助,但心理上遭受了挫折,挫伤了自尊心,从而加剧了自身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嫉妒等消极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更加偏颇。
再次,择业、就业的压力使得贫困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自费上学、双向选择、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都使今天的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加之不公平现象和恶性竞争的存在,对贫困大学生来说这种压力就更大。
这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悲观的消极心态。
最后,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仍带有自己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所谓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
尽管在大学里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大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新环境和新困难时心理素质水平的差异。
如果不考虑先天遗传因素的差异,家庭教化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
在面临同样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忧虑时,不同家庭对孩子不同的教化方式,必然对大学生早年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2.个人主观因素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内因,不少贫困学生的自我评价偏低、自我定位不准,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自我认识上的偏差“认识自我”表达了人们与生俱来的对自我的内在要求。
在支持、鼓励和赞许的氛围中,为了实现父母的夙愿而发奋学习,为了光宗耀祖而寒窗苦读,他们是老师、父母和邻居夸耀的对象,是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和重托迈入大学校门的。
贫困生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缺乏对真实自我的了解。
随着贫困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了解自我并实现自我的要求与日俱增,现实使他们不断地关注自我。
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发现自己在经济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巨大差距,与心中的理想状态有天壤之别,从而否定自己,怀疑自己。
他们这种“狭隘比较”的认识,往往高估别人的优势,夸大自己的劣势,过分谦让、委屈自己,甚至无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无法真正地看待自我,导致自我的丧失。
(2)抱负水平偏高,抗挫折能力低多数贫困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原因,对上大学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就是希望通过上大学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现状。
应当说,这种个体的抱负水平与现实水平的适当差距可以对个体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平过高又缺乏一定的挫折容忍力,则极易导致挫折体验的产生,而这正是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弱点。
一些贫困生在个体的抱负水平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较大差距,个体目标很难实现时,便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有时甚至导致个人意志消沉、行为失常。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我国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的话,可能会使之继续恶化,使贫困生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论是对人才的培养,还是对社会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因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经济援助高校贫困生最大的困难就是经济困难,而诸多的心理问题也是由经济原因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因此,要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首先就要帮助其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的解决包括他助和自助两种途径,分为开源和节流两种手段。
(1)他助首先,在开源方面,主要是有赖于国家各项相关的教育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近年来,国家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想了许多办法:其中之一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其二是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
这两项政策的出台,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意义是毋庸质疑的。
另外,各高校也要努力完善各种助学体系,通过内引外联,拓宽资助渠道,并在新形势下,寻找一种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资助手段,针对不同的对象,各有侧重、互相弥补,是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的主要途径。
其次,在节流方面,主要是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赖于国家在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前提下逐渐减少高校教育收费甚至实施免费教育。
2007年两会在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方面采取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
这项措施的出台,使得直属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解除了贫困的困扰,脱去了贫困生的帽子。
另外,各高校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为贫困生适当减免教育费用,如许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实行绿色通道,不让一个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进不了校门;有的学校甚至承诺:不让一位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自助首先,在开源方面,一方面,贫困生应积极争取政策性照顾,克服羞于言贫的观点。
申请助学贷款不仅可以减轻父母的压力和自己的负担,还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一份动力。
通过助学贷款上大学,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可以得到暂时的解除,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和优势,更轻松地投入大学生活,有利于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