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练习题高考第8~9题 古代诗歌阅读(一)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专题十一古代诗歌阅读 [学法――知人论世,缘景明情] [考题位置――第8~9题]1.(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x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x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 答:解析:比较分析两诗题目,可见写作角度的差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在征戍地送友,写眼前之景;本诗是“将赴”而“留别”,通过想象写边塞风光,内容相同而手法不同。
参考答案: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实写,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答出第①点给2分;答出第②点给3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解析:尾联“勤王敢道远”的意思是为王事敢于到遥远的地方去,表现了诗人愿意为君为国去戍边的雄心豪气;“私向梦中归”的意思是在戍边之地私下里在梦中回到故乡,表现思乡的隐隐私情。
但从全诗的内容看,雄心豪气为主,私情为辅。
参考答案:①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答出“羁旅思乡之愁”给1分;答出“爱国思想”,给1分;两种感情答全,给3分) 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含答案)(1)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清)纳兰性德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③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②相关:关心。
③湔(jiān)裙:溅湿了衣裙。
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A. 4B. 5C. 6D. 8(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花飞絮飘泊零落。
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 “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 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 “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1)C(2)D(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词押韵的字是“残”“寒”“关”“山”“难”“弯”,共六个。
故选C。
(2)D项,“‘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也没有用到“拟人”。
故选D。
(3)用词方面:“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侧面描写:“五更寒”“明月”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手法方面:“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D;⑶“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 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在高中阶段学习语文,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古代文化,并通过古代诗歌学会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国家文化的瑰宝之一。
因此,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重点考虑了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这个考点测验用来考察我们的阅读理解和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考试的古诗歌考点,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诗歌鉴别和诗歌解题能力。
如何更好地准备这一考点,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在开始复习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华文化制度的基本概念:如五言诗、七言诗等。
2、古代诗人的基本作品: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
3、读懂古代诗词的技巧:如平仄、押韵等。
二、阅读练习题的重要性通过练习试题,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诗歌,并且加强自己的复习效果。
以下是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古代诗歌的一些练习题: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的意思是:A、秋天的景色真美,猿猴也喜欢晒太阳B、登高以观天地之大,猿猴凄厉声鸣,景色优美C、长江之大,水势滚滚,无数琉璃般的黄叶飘落D、山中的景色清秀,江河之中河水清透,小鸟飞回晚秋答案是B,诗人杜甫用登高的方式观察自然,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猿猴的声音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声音的凝结,强调了山水自成一体的美景。
2、唐代张旭的《滕王阁序》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今世事如棋局。
谁人曾识,轻财重义,狎客临风,自逐东吴之绿舟。
”,其意思是:A、迎着柔和的春风,我随意地飘荡《滕王阁序》,慵懒而愉快B、我死之后,我想要我们国家的人民能够保持仁义道德的本质C、文艺的人在谈论和交流,那些风中凌乱的衣物是闲逸和无忧的象征D、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像下棋,谁是赢家还未可知,要坚守中庸之道答案是D,他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赏析滕王阁,阐述所感所想,关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
(完整版)高考语文专题古代诗歌阅读试题(含答案)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分) 残春旅舍 韩 ��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 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 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约 842―923):字致尧,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 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 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 分) 答: 解析: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 “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 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 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 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 风。 参考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 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 “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答出①构 思巧妙,给 3 分;答出②用词巧妙,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颈联 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 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 诗人的感情。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 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 心。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 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 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 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答出思想感情的,给 3 分;进行简要分 析的,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 3.(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 题。(11 分)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完整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完整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赵鼎①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 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docx
(一)2018~2019学年度衡水中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9分)咏史(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①。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①《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珥: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前一句中“蹑”字显示出士族子弟世居高位的强势,后一句中的“沉”字则流露出寒门才俊沉沦于底层的颓唐。
B.“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此句是过渡句,既概括总结了前句,又自然引出后句的典例,同时也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积重难返的愤慨。
C.“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写了汉代的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得任汉朝的高官,其官勋可于帽上插七条貂尾,尊贵非常。
D.“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运用了有关冯唐的事典,借此表达的情感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的表达完全相同。
9.请简要分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有何作用。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考卷》《试题调研》《教材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9分)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测试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测试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唐)岑参酒泉太守能剑舞,高堂置酒夜击鼓。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和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明)张楷高台秉烛看剑舞,四坐欢声杂鸣鼓。
酒阑罗袖动轻寒,门外萧萧杏花雨。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岑诗以“剑舞”“击鼓”写出戎旅间的酒会特色,点染边地酒会的气氛。
B. 张诗善写细节,“动”字描写罗袖在微寒的夜风中轻轻飘动,尽显柔美。
C. 岑诗“能剑舞”与张诗“看剑舞”均暗含对自己不能舞剑的遗憾之情。
D. 张诗以“欢声”写出座中人的情感,与岑诗中的“断人肠”截然有别(2)两首诗的结尾同是一个“雨”字,各有妙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元)王冕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诗歌第一联以“________”字写出了层楼之高,以“________”字写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艺术特色。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羸骏白居易一骅骝失其主,赢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1.(2020·重庆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冶城①刘克庄②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在今天江苏南京市内朝天宫一带,这里是春秋时代冶铸刀枪剑戟的中心。
②刘克庄:南宋末年豪放派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曾是铸造兵器之地,而今寻断镞遗枪都不可得,首句把人带入沉重孤绝的历史感中。
B.西风萧瑟,古意悲凉,“满原头”凸显出一片苍茫之境,使抽象的思想活动变得形象化了。
C.作者追慕和冶城有关的孙刘、王谢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
D.第三联回到现实,诗人借所见“高塔”、所闻“暮笳”,来抒发自己的感慨愁情。
E. 作者登临冶城,思接千载,怀古伤今,总结兴亡教训,意在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2.诗人为什么“度度来时怕上楼”?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CE2.因为不忍登楼远望,害怕看到沦陷的神州。
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山河破碎、恢复无望的痛心,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担忧,深挚的爱国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两句的意思是,孙权、刘备,他们不都是当的英雄豪杰吗?最终还不是归为一场春梦!王谢风流,盛极一时,如今也只剩下昔人“旧游”之地罢了。
并无追慕其英雄业绩的意思,此处也并非表达为国效力的愿望。
E项,“总结兴亡教训,意在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说法有误,属于无中生有,诗中并不有提及这方面。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 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 含答案
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新高考新教材)古代诗歌阅读群文通练高频主题1咏史怀古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①城东楼许浑②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今属陕西,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
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
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以怀古诗见长。
③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代指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抒情写景。
其中“蒹葭”,暗用《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心绪。
B.“山雨欲来风满楼”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景致凄迷,意远而势雄。
C.颈联写近景,诗意转折,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
D.尾联融情于景,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愁”。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夷门歌王维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生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但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本诗成为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
B.这首诗是古体诗,标题中的“歌”与《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意思相同。
C.七、八两句,强调侯嬴、朱亥二人卑微的地位,意在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子不以富贵骄士的精神。
D.最后两句专写侯生,慷慨豪迈,有浓郁的抒情风味。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专练 古代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复习练(新高考)(解析版)
专练04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
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
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
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
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
“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
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这是作者所肯定的。
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升训练:第2板块第8~9题 古代诗歌阅读 Word版含答案
第8~9题古代诗歌阅读(·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抓住“乃晚唐巧句”的“巧”字分析“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两句巧在何处。
可以从遣词造句的特点、构思的技巧、意象的选用、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第8~9题古代诗歌阅读(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文森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沈德潜评价此诗曰:“语不必深,自然蕴藉。
”结合首尾两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借景抒情。
广袤的原野一望无际,天际的白云和远方的树林融为一色;天气寒冷,南飞的大雁正聚集在河滩上休憩。
诗人借空旷萧索的环境与自由南飞的大雁,表达思乡而不得返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如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亦可)(2)①本诗的语言自然、朴素,如首联“三载”“不在家”等,用语浅显、直白。
②思乡之情含蓄蕴藉。
尾联以“京华”代指家乡,以“无限意”表达心中的万千感慨,不直言吐露思乡的悲切,但思乡之情已不言而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岳阳楼戴复古①袖剑飞吟②。
洞庭青草,秋水深深。
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
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南宋诗人。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
②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词的上片借吕洞宾的典故以及洞庭湖深邃、广袤的景象,塑造了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旷达、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形象。
(2)作者通过“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了反差与强烈对比,并由此联想到国家命运,表现了作者伤时忧国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枕上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①,残年但欲慕初平②。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
②初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诗人枕不成眠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或“从听觉的角度”),通过写诗人听到漏报三更、鼠出犬行等声音,从侧面描写出枕不成眠的情景,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2)通过叙写壮年想报国而无门,晚年欲长寿而不得,转而要纵情山水,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之意和激愤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居遣怀十首姚合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1)诗中的“闲”体现在哪些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姚合的诗追求“静趣”,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听鹤唳,望秋山,赏绿萍,看青苔。
(2)环境幽静:听鹤唳和望秋山,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满池的绿萍,斑斑点点的青苔,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心境清静:没有徭役的烦扰,清闲;“料无车马客”,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心里清净。
环境幽静是心境清静的折射,对“静趣”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张渊懿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此词是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下片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2)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
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
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乐天《春词》[唐]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注]。
春游湖[宋]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1)徐诗中的“蘸”字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都写了“春天”,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蘸”是动词,拟人手法,写两岸的桃花蘸水而盛开;写出桃花鲜艳饱满的形态,烘托出生机盎然的美好春天的景象。
(2)刘诗写闺中女子的动作情态,抒写其在春日中的闲闷忧愁之情;徐诗则通过描写游人所见之景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帐夜①吴兆骞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草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国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被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市)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
②连山:就着山势。
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颔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诗歌尾联,对“空”字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大雪铺地、雁群南飞的景象,含蓄地传达出痛苦无奈之情。
②视听结合,“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苍凉凄清。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空”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写出因为边城苦寒,五月还未见花开,因而妻子给自己寄来的春衣,白白空放在那里穿不着。
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白花一番心意的疼惜和相思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孤独与无奈。
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好问落红吹满沙头路。
似总为、春将去。
花落花开春几度。
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
欲写幽怀恨无句。
九十花期能几许。
一卮芳酒,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
(1)简析上片“落红吹满沙头路”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词看,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落花满地,点明暮春的时令特点,营造出哀怨、伤感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2)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去的伤感、年华已逝的感慨、幽怀无以言表的苦痛和孤独寂寞之情。
落红满地,春天在不知不觉间转瞬即逝,而词人自己也如落花一般年华不在。
此等伤感,词人无语诉幽怀,只能独自面对西窗之雨,一杯酒,一襟泪,寂寞抒怀。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许古①秋入鸣皋,爽气飘萧。
挂衣冠、初脱尘劳。
窗间岩岫,看尽昏朝。
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
醉模糊、信手挥毫。
等闲陶写,问甚风骚。
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注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隐后所作。
②消摇:同“逍遥”。
(1)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景色怡人的山中秋日图,抒发了词人刚刚从官场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心情。
(2)词人的形象特点:放荡不羁、淡泊名利、率真自然、闲适洒脱。
下片前四句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他放荡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
五、六句写词人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表现了词人的洒脱。
“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
(性格特点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分析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