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宁做懒蚂蚁,不去伪勤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宁做懒蚂蚁,不去伪勤奋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惊人的“懒蚂蚁效应”:越努力,越平庸》颇有感触。
什么是“懒蚂蚁效应”呢?是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所做的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在一个蚂蚁群中,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奋,只有少数蚂蚁整天无所事事,东张西望。
而这些被称为是“懒蚂蚁”。
当断绝了蚂蚁的食物来源以后,勤奋的蚂蚁乱作一团,毫无头绪,而这一些被称为“懒蚂蚁”的蚂蚁却带领蚁群去寻找新的食物源。
原来懒蚂蚁并不是在偷懒,而是在忙于侦查和思考。
所以把看似游手好闲,实则脑子在思考的现象,叫做“懒蚂蚁效应”。
由“懒蚂蚁效应”,我想到了平时学生当中的一些现象。
经常会有学生跑到老师跟前,很苦恼的说:“老师,我每天早上比别人早起,晚上学到十一二点,下课我也不玩儿而在学习,别人在学习的时候我在学习,别人在玩的时间我还在学习,但是为什么我的成绩没有进步呢?”的确,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做的作业都是非常好的,能得到“优”,下课的时候他们也还在学习。
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埋头苦读的身影,也经常会表扬他们努力的样子。
但是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以后,发现这些学生的付出和收获并不成正比。
学生很灰心,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的可能一蹶不振,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做多大努力也学不会,干脆自暴自弃,不学了。
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对。
从外在形式上看,他们确实是在争分夺秒的学习,没有浪费一分一秒,但实际上如果按“懒蚂蚁效应”来看,他们真正思考的时候并没有多少。
残忍一点说,他们这种学习实际上就是假努力,伪勤奋。
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
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所以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他们的学习,会发现他们只是在流于形式的努力,只是动作上在努力,并没有让自己内在的思维努力。
人和人的差距就在思维。
如果不动脑子去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短处,不动脑筋思考应该如何弥补自己的弱项,不动脑筋思考如何来学透知识,即便再努力,花再多的时间,成绩还是上不来的,因为他并没有让事情发生本质的改变。
懒蚂蚁效应不仅让我想到了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想到了老师的成长。
承蒙赵老师的不弃和照顾,虽然做不了她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但是能在这个团体里一起跟着大家学习成长,这真是个难得的机会。
每一次都逼着自己周四一定要交一篇读书心得。
但是回顾一下,仅暑假两个月以来的8篇阅读感悟,只有两篇是自己经过思考,用心在写的,其他的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当天看一点东西,然后仓促地去写,思维还没打开,文章就写完了。
所以虽然是放假期间,自己有大块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和写作,而且还有任务要完成,但是并没有进步很大。
我想这一方面跟自己的态度有关系,更重要的应该还是自己的思考不到位。
关于自己的个
人专业成长方面,关于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方面,关于自己将来的目标方面,关于文章里面深层次的问题方面等,并没有考虑全面,思考透彻。
所以这种得过且过可以说是伪勤奋,走形式。
要想真正成长,还是得端正态度,多动脑子思考,多进行深层次思维锻炼,才能有明显进步。
宁做懒蚂蚁,废除伪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