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演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2021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章末综合提升演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地理术语第一节内部空间结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中央商务区交通便捷程度距离城镇中心远近第二节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交通拥堵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导航第三节文化地域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景观人地和谐城镇景观续表学科语言第一节1.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2.工业区多分布在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一般来说,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4.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第二节1.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2.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
4.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问题。
5.地理信息系统可对各类空间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和处理。
6.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功能第三节1.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2.人文景观是人类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3.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地和谐理念,也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地理调查活动——调查学校附近某一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调查目的】1.了解学校附近该功能区的范围和形成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该功能区的形成条件。
3.预测该功能区的未来发展。
【调查内容】土地利用的不同、功能区的变化。
【调查方法】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
【调查对象】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
【前期准备】1.文献资料。
调查之前,通过网络搜集该地土地利用的相关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并提取有用信息。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如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并分析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工具,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模拟。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规划中的融入,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方案。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提出针对地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可行性建议。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城乡景观图片、规划案例册。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教学课件、专题研究资料。
2.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室互动白板。
3. 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地图服务、数字化教学视频。
4. 教学手段:
b. 对于短文和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规划能力。
(2)实践作业:
c. 对学生的考察报告进行批改,关注学生对实地景观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入,以及报告的结构和文字表达能力。
d. 针对学生的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旨在使学生能够:一是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环境塑造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城乡建设的和谐共生;二是发展综合思维能力,能够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因素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三是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和模拟规划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素养目标的实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这两种建筑景观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A.气候差异B.地域文化差异C.地形差异D.经济差异2.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A.历史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因素D.自然因素1题,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故选B项。
第2题,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等,因此成为政治中心而不是中心商务区。
故选A项。
2.A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多兴建于明末至民国时期,现存1 800多座,为多层建筑,墙体厚实坚固。
更楼(下图)高耸挺立,视野开阔,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是碉楼中数量较少的一种类型。
据此完成3~4题。
3.除居住外,修建开平碉楼兼备的功能还有()A.旅游和商业B.供水和通信C.防洪和防匪D.防风和御浪4.更楼适宜建在()A.村庄中央B.村口山岗C.村后洼地D.水井附近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洪涝多发,且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
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和财富,人们修建碉楼居住,能够起到防洪和防匪的作用。
第4题,更楼的作用是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因此建在村口山岗上较合适。
4.B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6.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5题,“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项正确;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不同,B项错误;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布局,C项错误;北京的城市布局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与苏州不同,D项错误。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3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同步练习新(含答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选择题营造特色城市,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3.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五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
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A.苏黎世、香港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C.威尼斯、戛纳D.威尼斯、日内瓦【答案】1.C 2.A 3.C【解析】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第2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
第3题,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5.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4.B 5.C【解析】第4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培养学生的文化尊重与环境保护意识。
2.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不同地域城乡景观的图片、视频资料)•地域文化案例资料(如建筑风格、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调研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塑造独特的城乡景观。
•图片与视频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特征,促进交流与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背后的文化差异。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城乡景观看起来如此不同?它们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明确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定义,强调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案例(如江南水乡、黄土高原窑洞、福建土楼等),详细介绍其地域文化背景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分析这些案例中城乡景观的构成要素(如建筑风格、布局特点、色彩搭配等)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方法突破
一、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二、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应用体验
明初,驻军在贵州、云南一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屯军据点——屯堡村落,建筑材 料以石材为主,其中贵州安顺一带较密集,现已成为安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下图 示意安顺屯堡村落景观。据此回答1~2题。
(√)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体现理念
__ 我国人多地少
害___的生活智慧
的丘陵地区
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 以福建永定土
态、__精__神__追__求__等
楼最为典型
意义 “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 水、低田便于灌溉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 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1. 屯堡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D )
①坚固防火 ②冬暖夏凉 ③美观大方
④原料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屯堡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石头坚固防火,可以抵御敌人的
撞击与火烧,①正确;石头建筑比热容小,夏季容易升温,冬季容易降温,并不能起
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并且门窗开口较小,夏季不易通风,反而会更热,②错误;美观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 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某地城乡景观的图文材料,说出城乡景观特点,说 明反映出的地域文化(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能够对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 议(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含解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
【学以致用】 (考点: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 响,右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
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
()
A.北面
D.城镇绿化面积
【答案】B
【解析】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
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风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的是城镇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
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4.我国民间竞技体育项目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对应关系
正确的是
()
A.赛龙舟——水量大、水流急的河流上游
B.赛骆驼——黄土高原
C.赛马、摔跤——内蒙古高原
D.赛牦牛——东北平原
【答案】C
【解析】赛龙舟需要在水量大、水流平缓的河段;骆驼被称为“沙
漠之舟”,赛骆驼应在西北地区;赛牦牛是在青藏高原。
5.荷兰地势低洼,因而有着一种独特的习俗——穿“木鞋”。荷 兰人穿“木鞋”是为适应冬天寒冷潮湿、地上结冰的地理环境,这说明
【基础清单】 一、地域文化 1.文化特点:具有地域性。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 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 __非__物__质__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 习俗、语言、艺术等。
3.从景观入手感受地域文化 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下表所示。
景观类型
含义
举例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 所体现的 __人__地__和__谐____理念更为鲜明。
新教材2025版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标要求学习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结合相关图片、视频,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缘由以及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域文化1.文化起源: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2.地域文化的内涵[特殊提示]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改变的,但在肯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从景观入手感受地域文化景观分为________景观和人文景观。
如下表所示:景观类型含义举例自然景观较少受到________的干脆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人文景观人类利用________加以创建形成的景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4.城镇和乡村地域文化的差异[特殊提示] 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都是在地域文化的孕育下形成的,都有各自独特的风貌和特性。
通过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可以感受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体现人地和谐的理念2.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市的色调、色调体现文化底蕴景观名称形成缘由文化内涵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又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追求“返璞归真、回来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质房屋的侵蚀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2.城镇建筑反映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北京的四合院以北房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体现了________的家庭文化⇨3.城镇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________为中心的思想,强调________、对称,宫城居中⇨4.城镇景观设计者的追求【学法指导】1.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含义2.图解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易错辨析】1.误认为自然景观是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日,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地球表面上几乎不存在不受人类影响的地区,也几乎不存在不受人类影响的景观,人类间接、稍微或间或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改变的景观,仍旧属于自然景观,如森林、草原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 为鲜明。 2.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⑤生活智慧。 3.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⑥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2.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一座城镇的⑦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能反映某种价 值追求。
5.城镇是受人类影响最集中、最深刻,地理环境变化最大的区域,城镇化的推进, 给城镇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 ( √ )
地域文化是如何影响城镇建筑的?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而它作为都城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经历了若干朝代的洗 礼,北京积累了浓厚的皇家文化气息,其皇家文化气息不仅体现在紫禁城、颐和园等 皇家园林上,也体现在其他的建筑上。
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总结出规律。 第四,在读图和分析图的基础上,提取与设问相关的内容,联系教材有关的地理概 念、地理原理作答。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两大类,如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 景观图为自然景观图;人种、城乡风貌、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农业生产情景 等景观图为人文景观图。 在解答涉及景观图的题目时,首先要对景观图进行分析,提取信息,从中寻找标志 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标志性建筑、服装特色等,然后整合运用地理知 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作出正确的解答。判读景观图的基本方法是: 第一,仔细阅读图名,观察并提取与主题有关的最能反映地理特征的关键信息。 第二,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准确判读地理景观图主要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 主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景观不会产生影响✕。 ( ) 提示: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如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 等城市空间结构。 2.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也往往能反 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 ) 3.地域文化主要影响城市的建筑景观和格局。 ( √ ) 4.影响深圳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经济。 ( ✕ ) 提示:深圳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发展兴起的城市。影响深圳市兴起的 主导因素是政策。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章乡村和城镇第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训练提升学考过关检验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饮食习惯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
据此完成第1~2题。
1.由材料分析,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2.下列关于材料中提到的湖南等地居民喜辣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这些地区是我国的高温地区,居民吃辣可以帮助消化,增强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B.有助于防止高湿期间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少、肠胃蠕动减弱现象C.有助于防止凉季高湿期间人们易患风湿病、腰肌痛等D.主要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适宜辣椒生长,辣椒的生产量大2.D1题,文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人文社会环境在文化形成中也具有作用;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有相似之处;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某一地区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第2题,湖南气候热的时候潮湿,冷的时候涩寒,吃辣椒可祛湿气、助消化,能缓解胸腹冷痛,增强食欲。
文化设施是一个城镇的文化名片,它不但承载着这个城镇的精神和文化高度,更代表着一种生活质量。
近五年来,嘉兴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一批乡镇(街道)文化中心相继投入使用。
早在2003年,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就达625平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3%,仅次于杭州,居全省第二。
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关于嘉兴市文化设施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一片群众的生活方式②满足了各种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需求③成为提高市民素质的教育基地④提高了城镇化的水平⑤促进该市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4.嘉兴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下列不属于文化设施的是( )A.嘉兴大剧院B.嘉兴博物馆C.南湖D.图书馆4.C3题,城镇的文化设施能够提高城镇的文化品位,与城镇的精神文化密切相关,与城镇化水平及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
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时间:15分钟分值:44分[备注]知识点1: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知识点2: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知识点1]某学者在一段野外考察游记中写道:“除了江边有少许的水田外,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真可谓山多高,地多高,人也多高。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族人发明了‘千脚落地式’的建筑,即用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房屋。
”读“千脚落地式”房屋景观图,完成第1~2题。
1.文中“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土壤2.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 )A.团聚状B.条带状C.网状D.棋盘式【答案】1.A 2.B【解析】第1题,由材料“傈僳族人在陡峭的大山上垒石造地,在飘游的白云间扎木盖房”可知,“千脚落地式”房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第2题,当地为山地,较大村落的平面形态可能是沿河谷分布的条带状。
[知识点1]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被称为“地下四合院” 。
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 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下图甲),其中一处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供人们出行(下图乙)。
据此完成第3~4题。
甲乙3.地坑院反映出当地环境特点是( )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稀少D.木材短缺4.图乙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答案】3.A 4.B【解析】第3题,“地下四合院” 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建造的传统民居,其建造的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
这种建筑冬暖夏凉,并不是环境特点;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 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
第4题,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室内,当地人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习目标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自主预习预习模块一:基础知识清单说明:在课本上找到该知识点,理解概念或过程。
(1)含义(2)特点(3)体现:城乡景观的差异(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丘陵地区的“宅高田低”中蕴含的地域文化(2)南方传统土楼中蕴含的地域文化(1)城镇的色调和色彩中蕴含的地域文化(2)城镇建筑反映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3)城镇的空间格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预习模块二:重点知识梳理说明:结合教材,分组讨论“特色民居建筑——某某客家土楼”有哪些地域文化特点? 特点具体表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外墙内墙筑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建筑选址建筑景观建筑造型土楼作用预习模块三:拓展知识补充“东辣西酸”蕴含的地域文化中国饮食口味,除南甜北咸之外,还有东辣西酸之说。
这里的“东”是指太行山以东,“西”是指太行山以西。
(一)东辣的地理成因我国东部地处沿海,包括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
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
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另外,地处非“东”之地的潮湿地区,也有很多地方喜食辣,如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素有“某某人不怕辣、某某人辣不怕,某某人怕不辣”之说。
如今,人们除了管某某女子叫“川妹子”外,还称其为“辣妹子”,原因也基于此。
某某人为什么特别爱吃辣椒,其饮食习惯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因素: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
气候干燥食为咸、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
某某地处山区,雨多潮湿寒冷,以前常听到这样两句话一是“某某的太阳,某某的风,某某的下雨像过冬”;二是“某某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章第三节[合格考达标练]一、选择题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D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B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解析]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据气候特点可知该地腌腊制品较多。
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又以山地为主,耕地稀少,因此农业以种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为主,因此B项正确。
(2023·宁夏固原五中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景观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宅高田低”,主要原因可能是( A )A.河流流量变化大B.河流流程长C.河床坡度较陡D.河流泥沙含量大4.图示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是( B )A.共御外敌B.人地和谐C.耕读传统D.长幼有序[解析]第3题,读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丰水期淹没河漫滩,地势较低的河流沿岸泥沙淤积较多,土壤较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宅高田低”的住宅位于高处,可减少丰水期洪水的影响,A正确;“宅高田低”与河流的流程、含沙量关系较小,B、D错误;读图可知,该地河床坡度较小,C错误。
故选A。
第4题,读图可知,耕作区位于较低的河流沿岸,灌溉取水方便。
居住区位于高处,能避免丰水期的洪涝灾害,其布局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B正确;其布局未体现共御外敌、耕读传统、长幼有序的地域文化,A、C、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基础巩固】
1.下列旅游胜地,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是( )
A.苏州园林
B.承德避暑山庄
C.万里长城
D.杭州西湖
解析:杭州西湖属自然景观;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万里长城都为人文景观。
答案:D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据此回答2~3题。
2.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3.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 )
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
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第2题,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少见摩天大楼。
第3题,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答案:2.C 3.D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中国园林美国园林
4.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方面的差异(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5.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4.B 5.D
读图,回答6~7题。
日本东京城市规划示意图
6.日本东京以皇宫为中心,将皇宫摆放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思想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民主与法制精神
D.城市格局历史悠久
7.影响日本东京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历史因素
D.环境因素
解析: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明显,皇宫建在城市中轴线上,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东京早期的城市建筑对现代城市格局的影响体现的是历史原因。
答案:6.B 7.C
【拓展提高】
以下图片所示景观反映了不同类型的天津地域文化。
据此回答8~9题。
8.据图片信息概括可知,天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 )
A.多样性
B.区域性
C.独特性
D.相对稳定性
9.形成天津地域文化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 )
A.靠近首都
B.温暖湿润的气候
C.平原地形
D.沿河靠海
解析:图片反映出天津的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国内外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与天津位于海河和渤海交汇处的位置特点密切相关。
答案:8.A 9.D
陕北靠山(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外加砌砖墙(如图所示)。
近年来,随着陕北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窑洞作为陕北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住功能日渐衰弱。
据此回答10~12题。
10.图示窑洞建筑方式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冬暖夏凉
B.森林茂密
C.土厚坡陡
D.降水稀少
11.在窑洞外加砌砖墙的主要作用是( )
A.阻挡风沙进入窑洞
B.减少侵蚀保护崖面
C.抗震防塌确保安全
D.加厚墙体减小温差
12.为保护和传承窑洞文化,当地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扩建更多窑洞②技术改良窑洞③居民搬出窑洞④发展特色旅游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0题,该地窑洞建筑方式是靠山(崖)式,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所以主要是结合当地的黄土土层深厚且该地为陡坡而修建的;冬暖夏凉是窑洞的作用;黄土高原上植被较少。
第11题,在窑洞外加砌砖墙是为了防止坡面受到侵蚀而损坏窑洞。
第12题,为保护和传承窑洞文化,可以通过技术改良窑洞,使其能够吸引当地年轻人重新入住新式窑洞;或者借助窑洞来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农家乐,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使得窑洞能够长久不衰。
答案:10.C 11.B 12.D
【挑战创新】
13.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各地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景观,并不断地发展变化。
下面两图是我国距今7 000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房屋结构示意图,属世界最早的原始房屋雏形。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1)越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越大,带有环境的印痕越深。
请判断甲、乙两图分别属于哪个遗址中的房屋雏形,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我国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曾采用“巢居”和“穴居”形式,甲、乙两图由“穴居”演变而来, 由“巢居”演变而来。
(3)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建筑设计风格不仅融入了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许多建筑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
下面三种传统建筑都采用了用木桩或水泥柱将房屋高架起来的方式,但它们的设计目的是不同的,请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简要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
云南傣族的竹楼海边一些地区的房屋冻土地带的民居
解析:第(1)题,陕西西安和浙江余姚分属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气候条件的干湿、冷暖相差很大,因此在居住时要考虑的重点不同:北方重在防风、防寒,南方主要以通风、防潮为主。
第(2)题,南方气候湿热,多毒蛇等且多洪水,因此多“巢居”;北方气候比较冷干,“穴居”适于抗寒。
第(3)题,傣族竹楼适应当地气候湿热,多毒蛇、野兽的地理环境;海边房屋高架是为了适应风浪大的海边环境;冻土地带的季节冻土不稳固,为保证房屋稳固,桩基应打在永久冻土层上。
答案:(1)甲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房屋雏形,乙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房屋雏形。
依据:甲房顶坡度小,较适应干燥寒冷的北方;而乙房顶坡度大,适应高温多雨的南方。
(2)甲乙(3)由于云南傣族居住的地区气候终年湿热,竹楼高架可以防潮、防野生动物袭击,并利于通风。
海边一些地区的房屋高架,主要是为了减少风浪的破坏。
冻土地带的房屋桩基打在永久冻
土层上,比较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