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德合龙洼铜金矿位于同德一泽库早印支造山带中段,矿体严格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主要
产于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地层内的粉砂质板岩和安山玢岩中。
矿体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矽卡岩化、褪色化蚀变等。
地球化学特征具有Au-Ag-Cu-As-Sb-Bi-Hg、Ag-Cu-As-Sb-Hg 等组合异常,与铜金矿体产状一致,对铜金矿的勘查工作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本文在认真研究前期勘查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矿区控矿特征,根据褶皱构造的对称性,首次提出了德合龙洼南翼和北翼可能存在与之对应的隐伏金铜矿带存在,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控矿因素;铜金矿;德合龙洼
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甘长福1 甘尕莲2 赵生龙3
(1、山金西部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16;2、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七队,青海 西宁 810000;3、青海齐鑫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 西宁 810016)
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属同仁县瓜什则乡管辖,该矿权自2001年设立以来,投入了大量的地质测量、物探、化探、槽探及钻探工作,因前期对地质成果的整理不细致,成矿规律认识不清等情况,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的找矿突破,本年度公司技术部组织精锐技术力量对该矿区前期地质成果资料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通过资料的二次开发,认为该矿区成矿潜力极大,有望今后成为青海省取得找矿突破的另一个重点铜金找矿项目。
1 区域成矿背景
德合龙洼铜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秦岭褶皱系西段,同德一泽库早印支造山带中段。
出露地层主
要有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及第四系。
岩
图1-1 德合隆洼区域构造图
青海国土经略·学术探讨
浆活动主要为印支期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
区内自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极复杂的褶皱及断裂构造形迹,总体构造线为北西向。
区内已发现的铜矿多与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关系密切(见图1-1)。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岗察背斜南翼,出露地层为下二叠统大关山群、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和第四系,其中本矿区以下二叠统大关山群地层为核部,由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地层为两翼构成了背斜构造。
铜金矿体产于褶皱两翼的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地层中,矿体受地层层位控制明显。
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按走向主要为北西向与北东向两组断裂,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沿裂隙有石英方解石脉充填,且伴生有绿泥石、绿帘石化,局部地段见有黄铜矿、黄铁矿化,本区金铜矿化均赋存于该组断裂中。
其次有近南北向断裂,形成较晚,对矿体有破坏作用。
矿区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印支期造山带“I”型系列花岗岩类,岩性由东向西分布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成岗察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在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内矽卡岩发育,矽卡岩呈不规则状,地表出露宽50~l00m,长1.5km,为石榴石矽卡岩。
矽卡岩内见有黄铜矿、孔雀石化。
矿区内脉岩发育,主要分布于下三叠统,与北西向断裂关系密切,一般分布于断裂发育地段,岩性为闪长玢岩、闪长岩、煌斑岩、细晶岩、辉长岩、辉绿岩等,走向几十米~百米,宽几米~十几米,脉岩破碎后,沿碎裂面有细脉状、网脉状石英、碳酸岩脉充填,石英碳酸盐脉中见有星点状、团块状的黄铜矿、黄铁矿、毒砂、辉钼矿化。
其中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与金铜矿体在时空及成因上紧密相关,区内的主要矿体均产在该脉岩带内。
通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出良好的异常特征,以背景值Au2.73×10-9、Cu22.41×10-6、As19.08×10-6、S b1.06×10-6、B i0.34×10-6、A g91.84×10-9、Hg15.01×10-9;异常下限Au4.0×10-9、Cu29×10-6、As37×10-6、Sb2.0×10-6、Bi0.5×10-6、Ag139×10-9、Hg25×10-9圈定出金异常10个、铜异常7个、银异常12个、砷异常12个、汞异常9个、铋异常8个、锑异常10个。
根据各异常组合特征及所处地质背景划分出四个土壤综合异常,其中在II号(Au、Ag、Cu、As、Sb、Bi、Hg)综合异常内圈定了铜金矿体4条,铜矿体6条,金矿体8条。
该异常位于矿区中部偏东侧,呈北西向带状展布,面积0.66KM2,由6个金异常(Au2、Au3、Au4、Au5、Au6、Au7);6个银异常(Ag4、Ag5、Ag7、Ag8、Ag9、Ag10);5个铜异常(Cu1、Cu2、Cu3、Cu4、Cu5);7个砷异常(AS4、AS5、AS6、AS7、AS8、AS9、AS10);7个锑异常(Sb3、Sb4、Sb5、Sb6、Sb7、Sb8、Sb9);4个铋异常(Bi1、Bi3、Bi4、Bi5);两个汞异常(Hg5、Hg6)组成。
综合异常元素齐全,峰值高,金最高含量达123×10-9、铜201.25×10-6、银960×10-9、砷242×10-6、锑52.9×10-6、铋8.9×10-6、汞42×10-9。
金、银、铜、砷四元素套合性较好;铋、锑、汞元素部分套合。
综合异常空间上与地表铜金矿体的分布很吻合。
在矿区南部,圈定了III号(Au、Ag、Cu、As、Sb、Bi、Hg)综合异常,该异常总体呈北西向展布,条带状,面积0.18KM2,元素组合为Au、Ag、Cu、As、Sb、Bi、Hg,银、铜、锑、汞元素异常;金、砷、铋异常套合。
金、银、铜元素异常面积较大,银含量最高达760×10-9,具内、中、外三个分带。
该异常内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系龙务河群下岩组第一岩性段第二层条带状硅质板岩夹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石硅化、碳酸盐岩化及角岩化均较强。
与II号矿致异常相比其元素组合基本相同,成矿地质背景相似,推测可能是由隐伏矿体而引起,具有较好的找矿意义。
2.2 矿化特征及矿体特征
本区矿体分布于岗察岩体南接触带东段,矿体分布于三叠系碎屑岩与闪长玢岩、闪长岩接触带及断裂破碎带中。
总体分为三条铜金矿带,分别为Ⅰ号、Ⅱ号和Ⅲ号铜金矿带,矿带总体走向120度,矿体以北倾为主,其中Ⅰ号矿带东段的矿体南倾。
共圈定12条矿体,其中金矿体4条,铜矿体2条,铜金矿体6条。
金矿体厚0.96~1.04米,长100~300米,金品位1.01~4.07×10-6;铜矿体厚1.34~6.09米,长170~500米,铜品位为0.47~1.25%;铜金矿体厚0.67~4.55米,长180~700米,铜品位为0.36~5.02%,金1.03~27.75×10-6。
具体特征见表2-1。
其中I-1、II-1和III-1号矿体为三条矿带中的主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延伸均为稳定,其深部特征见(图2-1)。
矿体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赤铁矿化、
图
2-1 德合龙洼铜金矿剖面图
矽卡岩化、褪色化蚀变等。
其中,硅化分布于岩体接触带及破碎蚀变带内的碎裂岩,节理密集带及片理化带,以细脉状~网脉状为主,脉宽1~5cm,最宽达10cm,密度4~5条/m,脉中见有褐铁矿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及毒砂。
碳酸盐化分布于矿体围岩节理及裂隙发育部位,呈脉状、细脉状、网脉状分布,脉宽2~5cm,最宽达10cm,密度4~5条/m,脉中见有褐铁矿化,黄铜矿化,黄铁矿化、毒砂矿化,与铜
金矿化关系密切。
赤铁矿化分布于下三叠统碎屑岩中破碎蚀变带内的碎裂岩中的石英碳酸盐脉中,沿粗晶石英脉及细晶方解石集合体间呈不规则、网脉状分布或呈粉尘状散布在细晶方解石集合体中。
矽卡岩化分布于闪长岩、闪长玢岩与板岩接触带内,主要见到透辉石、绿泥石、阳起石,多与铜钼矿化有关。
褪色化蚀变受到脉岩侵入的烘烤,板岩普遍褪色化,沿裂隙或层理可见。
矿石按自然类型划分为氧
化铜金矿和原生铜金矿。
氧化
矿石主要为褐红色的含金赤铁矿化粉
末~土状矿石,矿物主要有赤铁矿、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自然金),黄铜矿、黄铁矿偶见。
脉石矿物为绢云母、长石、石英方解石角砾及土状物质。
氧化带深度10~15M。
原生矿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自然金、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白云母、黑云母、角闪
石、斜长石,少量电气石、锆石等。
这些矿石矿物组合可划分为三种:黄铜矿、黄铁矿组合;赤铁矿、褐铁矿(黄铜矿、自然金)组合;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辉钼矿、毒砂、(自然金)组合。
矿石结构主要为填隙结构、乳浊状结构,放射状结构、骸晶结构、交代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有条带状~团块状、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脉状、网脉状、花斑状、角砾状、揉皱构造等。
表2-1 德合龙洼铜金矿区铜金矿体地质特征一览表
矿体编号矿体形态长度(m)
厚度(m)矿体品位(Cu:%;Au10-6)备注最低品位最高品位平均品位Ⅰ-1脉状660 1.32Cu:0.42Au:1.03Cu:2.97Au:9.96Cu:1.97Au:4.60
铜金矿体Ⅰ-2脉状100 1.04Au:2.27金矿体Ⅰ-3脉状120 1.26Au:1.16金矿体Ⅰ-4脉状1800.67Cu:0.62Au:27.75
铜金矿体Ⅱ-1脉状500 6.090.240.56Cu:0.47
铜矿体Ⅱ-2脉状200 2.34Au:4.07
金矿体Ⅲ-1脉状700Cu:4.55Au:0.62Cu:0.36Au:1.20Cu:1.79Au:5.95Cu:0.81Au:3.46
铜金矿体Ⅲ-2脉状170 1.34Cu:1.25铜矿体Ⅲ-3脉状380 1.18Au:1.37Au:10.27
Cu:5.02
Au:7.67铜金矿体Ⅲ-4脉状3000.96Au:1.01金矿体Ⅲ-5脉状3800.79Au:1.19Au:3.53
Cu:1.73
Au:2.47铜金矿体Ⅲ-6
脉状
300
3.16
Cu:1.15Au:2.28
铜金矿体
注:表中数据均来自参考文献6“青海省同仁县德合龙洼铜金矿详查2015年度设计”青海国土经略·学术探讨
3 控矿因素分析
通过对本矿区地质特征的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区铜金矿体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多重因素控矿明显。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区内的铜金矿体均产于下三叠统隆务河群地层内的粉砂质板岩和安山玢岩中;②铜金矿体受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双重控制明显,已发现的铜金矿体均产于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内,其中矿区东部矿体南倾,矿区西部矿体北倾,推测该区域内褶皱运动发生的时代晚于铜金矿体的成矿时代和近东西向断裂运动的时代。
③印支期岩浆作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矿源,热液成矿主要受区域性北西向深大断裂多期次活动及脉岩侵入活动的影响,形成铁(赤铁矿)、铜、金、砷、钼矿化组合,出现铜金、金或铜矿化类型,矿化的强度取决于断裂构造变形强度、矿化热液蚀变复杂程度及脉岩等因素,在碎屑岩中出现碎裂岩、片理化带,见有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毒砂化、黄铁矿化,且有煌斑岩出现部位矿化强度大,在变形弱的部位(节理密集带)、蚀变不强,闪长岩脉地段矿化弱,一般形成铜金矿化。
通过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德合龙洼矿区内的金铜矿体具有以下特征:①矿区内的金铜矿体与区内的安山玢岩和花岗闪长岩关系密切,金铜矿体基本上产于安山玢岩与地层或花岗闪长岩与地层的内接触带上,与区域上已发现的铁、铜、金铜矿(床)点环绕岩体分布的特征一致;②本区金铜矿体受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双重控制,其中褶皱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及产状,断裂构造控制了矿体的矿化程度,在距断层面较近的上下盘较为清晰。
③I号金铜矿带产于德合龙洼背斜南翼,带内的金铜矿体沿地层走向向南西倾斜,II和III号金铜矿带产于德合龙洼背斜北翼,带内的金铜矿体沿地层走向向北东倾斜。
④矿区内主矿体I-1金铜矿体、Ⅱ-1铜矿体和Ⅲ-1铜矿体,为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重点;⑤德合龙洼背斜北翼II和III号金铜矿带内发现了规模较大II-1号和III-1号铜矿体,而背斜北翼I号矿带内只发现了规模较大的I-1号铜金矿体,推测在德合龙洼南翼深部可能存在与II 号矿带一致的隐伏金铜矿体存在。
通过对德合龙洼金铜矿的控矿因素分析和矿体产出特征,下一步勘查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开展工作:第一个阶段以I-1、II-2和III-1号铜金矿体为工作重点,在0线、40线和56线沿倾向布设钻探工程,验证矿体向深部的延深、规模和品位变化特征等情况;第二个阶段根据上一阶段的成果在7线、0线、8线、16线、24线和32线布设钻孔控制I-1和与II-1号铜矿体对应的隐伏矿体延伸(深),探求333铜金资源量和部分334铜金资源量。
第三阶段根据褶皱构造的对称性,在东北部验证与I号矿带对称的隐伏铜金矿体;结合III号(Au、Ag、Cu、As、Sb、Bi、Hg)化探异常,对德合龙洼南翼深部可能存在与II号和III号矿带一致的隐伏金铜矿带进行深部验证,从而实现矿区找矿突破。
4 结论
通过本次工作充分理清了德合龙洼铜金矿矿体的产出特征、主要控矿因素及矿体特征,在下步找矿工作中通过褶皱构造的对称性首次提出来在矿区南部寻找I号、II号和III号铜金矿带在两翼的隐伏矿体。
明确了找矿方向,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地质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董想平,杜占美,刘青云,管波,张晓娟.青海省谢坑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黄金科学技术,2010,18(1):46-49.
[2] 李欢,奚小双,吴城明,郑宇,卿得成.青海同仁江里沟钨-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J],地质与勘探,2010,46(5):872-879.
[3]傅晓明,息朝庄.青海德合龙洼金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找矿论丛,2010,25(2):124-128.
[4]曹勇华,赖健清,康亚龙,樊俊昌.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J],地学前缘,2011,18(5):147-158.
[5]傅晓明,戴塔根.青海德合龙洼铜金矿成矿流体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4):1066-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