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荷兰、韩国海洋开发对江苏沿海开发的启示
地 。因此 , 兰制 定 了“ 荷 三角 洲计 划 ”在 几 条 大河 人 , 海 口建造一 系列抵 御 风暴潮 水 的水坝 和水 闸 , 坝 内 把
水域变成储存淡水的水库 , 并在浅水区围垦土地。三 角洲 工程 不 但减 少 了灾 害威 胁 , 增 加 了耕 地 , 善 还 改
21 0 0年第 1 期 1
荷兰 、 韩国海洋开发对江苏沿海开发的启示
汪 海
内容提 要 :荷 兰、 国都是 人 多地 少 国 家 , 韩 虽然 陆地 面积有 限 , 海 洋空 间宽 广 . 洋 开发 取得 了显 著成 但 海
就 。 兰 自然条 件与 江 苏相似 , 荷 而韩 国则是 与 江 苏隔海相 望的近 邻 。 借鉴荷 兰、 国海 洋开发 经验 , 苏沿海 开 韩 江
了交通 条件 , 促进 了三 角洲 开发 。 () 3 鹿特丹 海港 工程 。 鹿特 丹港 是荷 兰最 大海港 , 位 于莱 茵河人 海 口, 号称 “ 欧洲 门户 ” 1 。 9世纪 后期西 欧 资本 主义经 济迅 速发展 . 鹿特 丹港 E腹地 运输 空前 l 繁忙。 为满 足急 速增长 的运输 需求 ,8 5 鹿特 丹建 19 年
已开垦 4 片圩 田共计 15 平方公里土地 ,余下水面 60 约 10 平 方公 里 , 为荷 兰最 重要 的淡水 湖 。 20 成
()三角洲 工程 。荷 兰西南 部是 莱茵 河三角 洲 , 2
一
向水灾 频 繁 .9 3年大 水淹 没 了 10 方公 里 土 15 60平
江苏位 于 中 国东部 沿海 地带 , 1密度 高于荷 兰 人5 1 和韩 国 , 资源 紧缺 。江 苏有 近 10 土地 0 0公里海 岸线 ,
国外城市群地经验以及对中国地一些启示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高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
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
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
美国“双岸”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对我国沿海经济带的启示和借鉴
其 中美国 “ 双岸”经济带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尤为突 出。近年 来,我 国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蓬勃兴起 ,产业集群发展 战略成为促 进 沿海 经济 带开 发 的 重要 力 量 。 学 习和 借 鉴 美 国 “ 岸 ” 经 济 带产 业 集 群 的 发 展 经 验 ,对推 动我 国 沿海 经 济 带 产 业 集群 的未 来 双 发展具有重要现 实意义。
西 海岸 旧金 山港 和军 事 设 施 工 业 区 的斯 子 产 品 创 新 中 心 。 在 经 历 了 2 世 纪 8 0 0 年代 的低 潮 发 展 后 ,这 一地 区通 过不 断 的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在 2 世 纪 重 新 焕 发 1
生机 。
从2 0世纪 六七 十年代 崛起 的信 息 技术 产业集 群到 2 世 纪的生物 制药 产 1 业集群 ,美国 “ 双岸 ”经济带的成功发
K y wor s id s y c u tr ” o b e a ”e o o i sr ; o t l c n mi ti e d : u t l s ; d u l n n r e bk c n m c ti c s o o cs p p a e r
一
、
美国“ 双岸 ” 经济 带两大产 业集
e p re c f ’ u l n ” c n mi t p i eUS h in fc n a i g f r ed v lp n f ei d s yc u t r i a x e n eo ’ i Do b eBa k e o o csd t A a asg i a t nh s i me n n e eo me t u t l se Ch n . o t h ot n h r n i
省理工学院获得政府的巨额 资金 支持后
世界著名城市群发展案例分析
世界著名城市群发展案例分析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该城市群成形最早,地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
从波士顿向南,经过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10座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以及它们附近的一些卫星城镇,连绵不断,构成带状大都市带。
该城市群面积6万km2,占美国面积的1.5%。
该区人口4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经济特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美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带内的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
若孤立地看待每个城市,其功能大多为单一的,但整体性功能远远大于单个城市功能的叠加。
纽约:是这个城市群的核心。
联合国6个主要机构的5个设在这里。
早在20世纪初,纽约就享有全美国“银行之都”的称号。
近一个世纪以来,其一举一动都左右着世界的金融、证券和外汇市场。
纽约历来又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约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形成了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中心。
费城: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它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重化工业发达,为美国东海岸主要的炼油中心和钢铁、造船基地,全市就业人口中的2/5从事制造业。
费城港也是美国主要港口之一,主要承担近海航运。
波士顿:是有名的文化城市。
全球闻名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就在该城。
以波士顿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已形成一个高科技产业园,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美微电子技术中心。
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也是世界各国中少有的仅以政府行政职能为主的政治中心,市区人口中的一半是受联邦政府雇佣的官员和服务人员。
从上可见,该城市群每个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彼此间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海洋强国的发展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海洋强国的发展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海洋强国的发展模式可以从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科技研究、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海洋法治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海洋强国需要拥有完善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体系和经验。
这包括了海洋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
在这方面,挪威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该国海洋石油开发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仅拥有自主开发的技术和经验,而且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也有着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
而挪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也成为了世界范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洋强国要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
海洋法治建设方面,海洋强国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制定和国际海洋事务合作。
中国在海洋法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国际海洋法治合作,加强了海洋合作与协调,在国际海洋事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这一做法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推动国际海洋事务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海洋强国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充分利用海洋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推动海洋文化传承与发展等。
这些都是构建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在海洋强国的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借鉴到许多宝贵的经验。
首先是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和技术保障体系。
这需要我们建立健全的海洋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度,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其次是建立先进的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培养一批海洋科技人才,开展一系列重大海洋科学研究项目,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是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海洋运输港口、船舶制造业、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科技基地等方面,建设完善的海洋基础设施,成为全球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
最后是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治合作,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推动国际海洋事务合作提供重要保障。
国外城市群启示录
但 是 东京城 市 群发展 在促 进 地区 经
济大 发 展的 同时 ,也带 了~ 系列 负面 影 响 ,地价 迅速 飙升 ,年 轻人 口大规 划 流 向 城 市 ,山 村 人 口过 于 稀 疏 老 化 ,同 时 ,交通 噪音 、废 气污 染 等社会 公害 现 象不 断发 生 ,使得市 民 生活 质量 的提 高
与经济增长非常不协调 。 为 了 解 决 这 一 系 列 问 题 ,上 世 纪
、
.
由伦敦一 利物 浦一 线的城市构成 ,其 中包括世界纺 织工业之 都— —曼彻斯特
发展最早 、城市 密度最大 的城市群 硎
国外城市群启示录
日本模 式
由于 日本特 殊 的 自然地 理条 件 。 日 本 政 府 很 早 就 开 始 重 视 国土 开 发 和整 治 ,城市 群 的产业 结构 、产业布 局 以及 家 ,日本城 市群 又称 为 “ 东海道 太平 洋 遭 轰炸 ,7 万户 家庭房 屋被 炸毁 。为建 1 设新首 都 , 日本政 府先 后提 出了 《 战灾
。
美 国的
“ 铁城 ”、 “ 钢 汽车城 ”都在这 里。钢铁集中在匹兹堡 ,汽车集 中在底特律及周 围地 区。这 里有美国通用
、
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
车公司,其产量和销售额约占美国总数的8% o 左右,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工厂。
3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 市群
大阪 、神 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 东京 、大阪 、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 面积3 万平方公里 ,占日本国土的6 ;人 口将近70 万 占全 国 人 口的 6%。 . 5 % 00 1
沿岸城 市群 ” ,由东京 、名古屋、大 阪 三大都 市 圈组成 。其 中 ,以东京 为 中心
“洛杉矶模式”对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的启示
( 总第 9 期 ) 3
S r lNo 3 e i .9 a
“ 洛杉 矶模式 ” 对海峡 西岸城市群发 展的启示
谢 菲 Biblioteka (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0 0 ) 5 18
摘 要 :0世 纪 7 2 0年代 以来 , 美国城 市化进程 中出现 了新趋势 , 即多中心格局 大都 市 区显著 增长 。洛杉矶 因其独 特的发展历程 成为多 中心大都市区的典型代表 , 因此部分美 国学者称其为“ 杉矶模 式” 洛 。该模式 的形成
个中心城市 占有 绝对 的优势地位 , 是该 地域经
济、 文化 、 娱乐、 消费等的核心 。12 95年美 国芝加 哥学派城市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模式就
收稿 日期 :09— 6— 3 2 0 0 2 基金项 目: 福州大 学科技发展基 金项 目( 07一X S 0 ) 20 V( )一 8 作者简介 : 谢
与洛杉矶一样 的趋 势。在我 国, 上海和北京等大 城市也正在 向多中心模 式转 变。因此对 “ 洛杉矶 模式” 空间结构形成及效用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 洛杉 矶模 式 ” 的形 成
一
口、 就业 的分散化 、 密度发展模式 , 洛杉矶成 低 使
为了美 国第 一 个 现 代 意义 上 多 中 心 的 城 市 。 这 与传 统 的城市 发展 模式 —— “ 加 哥模 式 ” 着 显 芝 有 著差别 。 “ 芝加 哥模 式 ” 称 为 单 核 模 式 , 又 即土 地 使 用 强度 与人 口密度 依 据 离商 业 区的 距离 而 逐渐 递 减 的金字 塔式 空 间结 构 。单 核 模式 的大 都市 区 只有
汽车使用率最高的地 区之一。 汽车的迅速普及便利 了人 口由城市 向郊区分
国外城市群发展的规律及其启示
收稿 日期:0 8 0 —1 20 — 4 4
浦等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 。在伦敦 和英格兰 中部地 区形 成 了 由伦敦 、 明翰 、 伯 利物 浦 、 彻斯特 曼 等城市 聚集而成 的英格 兰城市群。随着资本 、 工
北 美五 大湖 城市 群 1 日本 太平 洋 沿 岸 城 市群 ; 国 英
一
般认 为 , 城市 群是 指在特 定 的地域 范 围 内具
以伦敦 为中心的城市群 l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其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 日本太平洋沿 依托一定的 自然环境条件 ,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 中, 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 借助于现代化 的交通 岸城市群最为典型。 西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开始最早 的地 区, 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 网络 ,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 共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数量多 , 密度大 , 均以多个城市 同构 成一个 相对 完整 的城 市 “ 集合 体 ” 。成熟 的城 集聚的形式形成城市群。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 英 市群具备如下特征 : 城市群人 口规模大 , 口密度 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 , 人 曼彻斯特 、 伯明翰 、 利物
维普资讯
第2 鸯 27年 期 08 第3 0
6月
Ju a o hnzo st eo eoat a Id syM ngm n( oi c neE i0 ) orl f eghuI tu f rnui nut a ae etS c l i c dt n n Z n it A c l r aSe i
3 城市群集聚和扩散功能进一步增强 , . 范围与
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
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关于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一、城市群概念与发展概述城市群是一种城市组织形态,是由若干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合作共同发展形成的空间范围,区别于传统城市规划的单一城市或单一区域。
随着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全球城市组织中的重要形态之一。
城市群发展不仅有着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城市协作、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众多具有实际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等;日本的关东地区、名古屋都市圈和关西地区都市圈等;法国的巴黎大区、里昂都市圈等等。
二、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启示1.区域协同发展:以珠三角为例,珠三角地区内有较多产业互补性,而广东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平均,因此可以在技术创新、人才共享等方面开展协作,以推进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
中原城市群也可以借鉴这种地区合作的模式,通过加强各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2.形成优势互补: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苏州、南京等南部城市较为发达,可以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等方面与上海等北部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的发展和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中原城市群也可以探索各城市间产业上的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城市的优势产业链。
3.贡献度分配: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尽管北京、天津在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在区域发展上,需要将各城市的贡献度纳入考虑。
中原城市群也需要在区域发展中遵循公平原则,协商合作,实现各城市间共同发展。
4.资源共享:以法国的巴黎大区为例,巴黎大区内不仅有着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和旅游资源,还有一批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周围城市可以通过密切合作,实现巴黎大区内外的资源互通共享。
中原城市群也可以通过整合文化、自然资源,鼓励跨城市旅游发展,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
5.绿色发展:以意大利的米兰都市区为例,米兰都市区内有着大量的公园、景观和绿地,这些资源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美丽的生活环境,还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启示与借鉴
台 了完 善 的法 律 法 规 , 早在 2 0世 纪 6 O年 代 , 美 国 国会 就 通 过
了《 海 洋资源与 工程 开发法》 , 并成立海洋 科学 、 工程和 资源总
统委员会, 由总 统 直 接 负 责 对美 国 与 海 洋 有 关 的 问题 和 事 务 进 行 全 面 审 议 。 美 国 政 府 还 将 海 洋 经 济 发 展 政 策 细 化 为 区 域 政 策, 针 对 不 同海 洋 和 沿 海 区 域 的特 点 , 采 取 不 同 的措 施 , 以实 现
经济 /产业
《 合 作 经 济 与 科 技 》
] N o . 4 s 2 O l 5
国外海洋 经 济发展 成功 经验启 示 与借鉴
口丈 /王
( 辽 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志
辽宁 ・ 大连 )
[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 , 陆地 空间和资源的开
发 利 用 压 力 日益增 大 , 人 们 逐 渐将 关 注 的 目光 转 向 了 占地 球 总
面积 7 0 % 的广 阔海洋 , 蓝 色海洋正越 来越 成为社会 经济活动的
重要领域。为此, 世 界 各 国政 府 均加 大对 海 洋 的 重视 和 开 发 利
用程度 , 采取 多项政 策措施 , 也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 文梳理和
分析 澳、 美、 韩、 日等典型海 洋经济发 达 国家的成功 经验 , 并结
2 0 1 1 年的9 . 7 %,海洋经济 已经成为支撑 中国经济增长 的重要
力量 。 尽管如此, 中国 海 洋 经 济 发 展 却还 存 在 着 诸 多 问题 , 如海
海洋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 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和环 境质量监测
体系 , 对 重 点海 域 环 境 实 施 定 期 跟 踪 监 测 。渔 业 管 理 部 门还 根
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著名湾区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湾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引擎和增长极。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著名湾区的发展经验,并深入分析这些经验对我国湾区发展的启示。
我们将首先概述国外著名湾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状况,然后详细分析这些湾区在规划、政策、创新、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我国湾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我国湾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湾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发展。
二、国外著名湾区概况全球范围内,著名湾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创新活力,成为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以下是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著名湾区的简要概况。
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被誉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摇篮。
这里汇集了硅谷等高科技产业聚集地,孕育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如谷歌、苹果、脸书等。
旧金山湾区不仅科技产业发达,还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全球人才汇聚。
纽约湾区(New York City Bay Area):位于美国东海岸,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和商业枢纽之一。
纽约湾区拥有华尔街等世界著名的金融机构,以及众多跨国公司的总部。
同时,这里也是文化艺术和时尚的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
东京湾区(Tokyo Bay Area):位于日本本州岛东部,是亚洲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东京湾区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同时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空枢纽。
这里的教育资源丰富,科研实力强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伦敦湾区(London Bay Area):位于英国东南部,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伦敦湾区拥有世界顶级的金融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同时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贸易的重要中心。
这里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为湾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国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
国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成效与经验启示作者:金世斌来源:《上海城市管理》2017年第02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的集群化、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呈现出一体化共生、网络状格局、嵌套式结构等特征。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有:完善基础设施,密切城际联系;推进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注重规划引导,强化城际对接。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群一体化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市场驱动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逻辑起点,政府推动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联动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7.02.008城市群是多城市聚集产生的形态,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的集群化、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梳理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更好地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与特征(一)城市群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对城市群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国内学界目前尚没有统一认识。
简单地说,城市群一体化包括“城市群”和“一体化”两个基本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单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借助现代的交通通讯网络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联系紧密的城市空间。
在这个城市空间里,既包括作为骨架的区域城镇体系,又包含作为基质的城市群腹地。
[1]所谓一体化,是指原来互相独立的地区,通过某种方式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彼此包容、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因此,我们认为,城市群一体化是指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为了达成经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不断推进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治理协同、制度统一,进而形成一种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城际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世界各国围海造地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最后,我国在围海造地过程中,要立足国情,充分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在围海造地方面应该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
1、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我国在围海造地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 差距,因此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我国在围海造地领域 的整体竞争力。
项目背景与目标
阿联酋围海造地工程项目位于迪拜海岸线附近,项目旨在通过围海造地,增加 土地资源,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住房和就业机会。项 目的范围包括海域填筑、堤坝建设、道路修建等,预期成果为形成10平方公里 的人造陆地。
项目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阿联酋围海造地工程项目的管理组织架构较为明晰,主要由项目经理、 工程师、技术人员等组成。然而,项目在管理流程、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等方 面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流程不够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 水平滞后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效益提升。
文献综述
围海造地工程是指通过建造堤坝、防波堤等工程设施,将海水围起来,形成人 造陆地。阿联酋围海造地工程的研究主要涉及施工工艺、土方工程、海岸防护 等领域。已有研究表明,围海造地工程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推动经济发展、 缓解人口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围海造地工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生态破坏、土地盐碱化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项目管理改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流程优化: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流程图和手册,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目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 全管理等方面,确保项目的规范化管理。
3、人才培养:加强项目人员素质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项目。
世界各国_地区_围海造地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围海造地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大部分沿海国家或地区都有围海造地的历史,也因此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
我国海岸线长、海湾多,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活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其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资源量锐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与人民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因而向海洋空间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优化生态环境以及保障人口食物安全、维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因此,研讨各国(地区)围海造地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提炼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将对我国沿海区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同国家因地理环境特征与国情不同,其围海造地的原因及做法各不相同,其结果成败也各异。
其中,欧洲的荷兰、北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中国的香港与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根据各国围海造地的成因可以分为生存安全需求主导型、工业化发展需求主导型、城市化发展需求主导型三种主要模式。
荷兰围海造地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并因此而著名。
荷兰境内地势低洼,一半土地须长期防洪,其中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另有三分之一仅仅高出海平面约1米,而60%的人口居住在这些低洼地区。
从13世纪至今,荷兰土地被北海侵吞了5600多平方公里。
为了与洪水抗争,排除积水,防洪防潮,拓展生存空间,荷兰开展了持续的大规模围海造地行动:修筑沿海岸线和海(河)堤岸,修入海(河)口的闸坝,在原海底开垦农地、兴建排灌水利、繁荣海洋运输、营造和谐生态等。
荷兰围海造地的主要动因是生存安全的需求,其围海造地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3年以前,为居住和生活进行的大规模围垦;1953-1979年,为安全进行围垦;1979-2000年,为安全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围垦。
国外城市群地经验以及对中国地一些启示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高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
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
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
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借鉴与启示作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沿海城市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城市率先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快速发展经济。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一些可供借鉴和启示的建议。
一、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当前,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 经济总量大、增速低: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通常是内陆城市的几倍以上,但是增速却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提升: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3. 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沿海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集群不断形成;4. 资源约束增强,环境压力加大:沿海城市的资源约束越来越严格,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沿海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面临如下的挑战和机遇:1. 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压力增大、外部不稳定因素影响、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
2. 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化机遇、“一带一路”合作机遇、东北振兴和中西部崛起机遇、自贸区建设机遇等。
三、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借鉴和启示为了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沿海城市需要借鉴和启示:1. 坚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按照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可持续发展,积极培育新动能,提升经济增长质量;2.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大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3. 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城市间合作,形成城市群,发挥集群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环境保护,实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发展;5. 进一步对外开放:积极利用自贸区等平台,扩大外贸规模,改善外贸结构,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潘芳田爽来源:《前线》2018年第02期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被公认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北起缅因州,南至弗吉尼亚州。
纽约距城市群北端的波士顿约350公里,距城市群南端的华盛顿约370公里。
城市群占地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总面积的1.5%。
2015年,城市群总人口达到5345万,占美国总人口的17%,预计2025年人口将达到5840万,2050年人口达到7080万,这将比2010年增加35.2%。
2016年,城市群GDP达到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万亿元),占全美GDP的比例超过20%。
相比而言,京津冀城市群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为1.1亿,2016年GDP为7.5万亿元。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呈金字塔型结构,城市群的增长由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中心城市逐步向外辐射和扩展,出现纽瓦克、卡姆登、安纳波利斯等次级中心城市,各等级城市相互交织构成该城市群的城市网络。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中人口大于100万的城市有9个,人口介于50万~100万的城市有29个,这两类城市集聚了区域内65%的人口;人口介于20万~50万的城市有34个,人口小于20万的城市有116个,这类城市的平均规模只有6.4万人。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随着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有规律的变化。
首先,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在美国城市化前期迅速增加,随着城市化逐渐进入成熟阶段,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稍有下降并保持稳定。
1820年,美国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率仅有7.2%,但是美国东北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达到11%,5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占比仅为6%左右。
美国的城市化率在1840~1860年间从10.8%上升至19.8%,同期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城市化率从18.5%上升至35.7%,这5个大城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占比迅速增长。
国外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启示
国外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启示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外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启示1. 引言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转型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并逐渐成为了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城市群中,有一些城市群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成功城市群的案例分析,总结出城市群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是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员流动、物资流通和信息交换具有重要作用。
伦敦-巴黎-阿姆斯特丹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通过修建高速铁路、建设多式联运中心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内部的快速、便捷和多样化的交通连接,从而促进了城市群的经济融合和产业转移。
二、优化产业布局城市群发展还需要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合理分工和合作,实现城市群内部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例如,东京-大阪城市群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群,而上海-杭州-宁波城市群则以制造业为主导。
这两个城市群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了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使得整个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三、加强城市群间的合作与协调城市群发展必须依靠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
南加州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将洛杉矶、圣地亚哥和圣路易斯奇波西特等城市纳入统一的合作框架,通过合作项目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内的协同发展和资源整合,从而推动了整个城市群的增长和繁荣。
四、保护生态环境城市群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伦敦-剑桥-牛津城市群是一个生态友好型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动循环经济等举措,实现了城市群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城市群治理能力城市群发展需要强大的城市群治理能力。
东京-仙台-名古屋城市群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城市群建立了有效的城市群管理机制,并通过城市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了城市群的有序发展和良好治理。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一)
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一)摘要: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类型主要有原位膨胀型、市场拉动型、外来移植型和异地孵化型,它们是根据沿海地区各地的特点而形成的;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总量,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了当地城市化进程;沿海地区20多年产业集群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了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大的启发:地方政府对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相当重要;发展产业集群一定要与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相结合,这样的集群才是长久而有生命力的;要改善产业集群融资环境,拓宽产业集群融资渠道;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集群;沿海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全国之先河,率先在当地发展产业集群,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纵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从中寻找到一条适合本地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之路?一、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发达地区以产业特色明显的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镇经济,并逐步形成规模,产业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广,进而形成了产业集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初期(20世纪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以浙江、广东和苏南等地区为代表,开始时家庭作坊多为社队企业做配套,也有少数人凭借亲戚或朋友在外地的关系自己销售产品,这时地下交易市场非常活跃,家庭作坊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各地的专业镇(乡、村)?有些民营中小企业不断向某一地区集中,企业数目大量增加,但这些企业之间尚未有明显的联系,产业群内部呈无序状态?这个阶段生产工艺简单,产品质量档次低,劳动生产率也很低,所有的工序基本可以在家庭内完成,专业分工比较少?由于当时全国正处于短缺经济时期,所以产品的销路相当好,发展也非常快?这一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企业组织形式以家庭作坊为主,辅以少量的联户经营?家庭作坊形式的企业规模小,以家庭劳动力为主,雇用少量工人?(2)企业的生产环节和工序简单?这一阶段企业一般以“代人加工”、“来样加工”和“来料加工”为主,仅仅从事产品生产的个别环节和工序的生产活动?(3)技术水平低?生产工具以手工类型为主,也采用一些非传统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4)营销方式相对落后?主要依靠供销员的“游击式”的原始营销方式推销产品?为加强和供销员的联系,家庭企业大都在集镇上设门市部即“前店后厂式”?供销员和生产企业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常常凭所接业务随机地选择生产企业?交易频率高,批量小,市场主要集中于边远矿区?2.成长扩张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各地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推动乡镇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促进了家庭作坊的繁衍和成长?此时企业间专业化分工深入到相当水平,专业化分工结构发生飞跃性改进,社会网络关系也因分工网络的扩张而更为加强,并且二者互相嵌套,一个低聚合的社区已渐形成?集群成为成员企业的稳定栖息地,并吸引来更多相关企业进入产业区,甚至还衍生出商业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服务等专业组织?这一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企业制度多样化?最初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几乎全部都是家庭制企业,但经历20世纪80年代的股份合作化和90年代初的集团化之后,部分大企业的家族制企业制度不断得以改善,股权不断得到稀释,由封闭走向开放;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管理日趋科学化?企业制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个人独资、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同时并存,混合经济的态势初步形成?(2)企业数量迅速增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由于民营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资金需求量少,几台机器、几个员工就能生产,行业进入的门槛低,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随着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竞争异常激烈起来,为了争夺客户,各企业竞相压价,甚至出现了过度竞争的势头?3.深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这个时期企业间分工精细化,工艺技术及产品技术大大创新,资产专业化程度达到相当水平?专业化分工的提高使企业间协调成为关键性问题,企业间以某种方式的整合一体化倾向增强,这时如果集群能够在不从根本上动摇集群优势的前提下,以灵活的方式实现适当的整合,企业就会完成整体起飞,这要求集群内有一个或若干某种意义上的中心缔约者,成员间形成多维的、制度化的联系规则以及高度专门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机构,共享资源大大丰富,集群成为一个网络组织,其发展呈现外向化势头,并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时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生产网络初步形成?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部分强势企业通过兼并扩张,组建企业集团,规模迅速扩大,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他们纷纷建构了自己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致使集群内企业之间竞合关系发生变化,从自由竞争转变为少数企业集团的寡头竞争,形成以这些企业集团为核心的结构模式?在以企业集团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中,销售和生产从社会化分工转变为企业内部分工,集团公司居主导地位,调节和组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整个集群结构呈塔状分布,居于塔尖的是少数企业集团,塔身和塔基是大量中小协作企业?(2)营销方式创新,市场范围由国内走向国际?到20世纪90年代初,部分供销员开始安营扎寨于某个城市,从“游商”变为“坐商”,固定销售一个或多个厂家的产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产企业规模扩大,企业集团将品牌资源和一定的资产,与供销大军的优势互相嫁接,组建了遍布全国的独享式销售网络,销售和生产实现了某种意义上企业对市场的替代?而且营销手段日益先进,不少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随着营销方式的变革,营销内容由原先的简单推销商品,变为市场策划,直接服务用户,反馈用户信息,塑造企业形象的营销服务?企业对营销的管理由以往的感情联络式转向制度化,大大改善了市场营销的机制和能力?(3)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产业集群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了大企业集团,市场的竞争比较激烈,促使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而迅速占领市场?产业集群增强了竞争,竞争也同时提升了集群的竞争力,相互竞争给集群内企业带来了一定威胁,然而合适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所处产业的结构?企业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等不同形式进行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集群竞争力?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类型与模式1.原位膨胀型?在产业集群初生阶段,它主要采取原位膨胀的发展模式,当某一类产业在某一特定空间区位初萌生机,由于赢利示范效应,则不断有新的民间投资进入,新的同类型民营企业开业,逐渐形成了一个专业性的产业集群区?在生产性企业集群衍生、扩张的同时,商贸服务性企业也相依伴生繁衍,并促使专业市场的出现?专业性市场的出现标志着该产业集群进入到快速膨胀扩张期?随着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辐射半径的延伸,越来越多的民间资金和生产要素被诱致进入该产业集群区,使产业集群在原生区位上出现全方位高速扩张,企业数量、就业人数、产值规模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进一步深化,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产品品种、门类更加丰富,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方式不断引进、普及,配套服务更加完善?2.市场拉动型?这种类型的产业集群的成长和演化基本上要依赖于市场与产业的互动方式来完成,其产业也是自下而上地通过企业对经济聚集带来好处的追逐而自发形成的,所以其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产品同质性引发了低水平的过度竞争;成本低、投入少和加工技术简单等实现的经济规模迅速扩张容易被其他区域模仿,从而使得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难以保证;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低,其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市场风险都较为突出?3.异地孵化型?即在一个不同的通常距离较远的地理空间上孵化出与自身同质的新的产业集群?在异地孵化阶段,原生的产业集群不但向外输出商品,而且还向外输出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生产要素,以图在原产业集群市场辐射力难及的地方构筑一个新的小产业集群?通过异地孵化,产业集群可以突破原生区位上的发展限制,开辟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外来移植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正在不断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就是明证?外来移植型的集群式民营企业正是产业转移的结果?由于此类集群式民营企业对外来资本和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其并未真正嵌入或根植于当地,主要表现在:这些外资企业对当地相关产业关联效应差,没有完全把当地企业纳入其商品链中,“外生型”企业在当地的聚集是所谓“复制群居链”,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地相继前来投资办厂,以维持原有的生产联系,从而造成了企业集群内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特征的发展演变弱、约束力小?这种企业具有可迁移性或者说可复制性,当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容易空洞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作者:陈秀山
来源:《市场周刊》2008年第05期
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
目前,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沿海城市群主要有: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荷兰兰塔斯德城市群等等。
这些沿海城市群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主要载体,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城市群的主要驱动力——外向型经济
从发展历程看,外向型经济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兴起和壮大的主要驱动力量。
虽然技术进步使生产的区位约束条件日益宽松,但海运仍然是实现国际贸易物资交流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临海地区在利用全球资源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全球临海工业带普遍兴起的主要原因。
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沿海口岸还可以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沿海地区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如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大阪,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并且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城市绵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高科技产业和研究机构、高校在这些沿海城市群聚集,增强了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孵化功能,为城市群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
从产业空间演化过程来看,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趋势。
城市群内各主要城市、港口通过垂直和水平分工,形成了各异的职能和优势产业部门,而且彼此间紧密联系。
发展为若干个相互交叠的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
进而推动城市群的发展,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其首位城市纽约是全美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
也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及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的聚集地;费城是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重工业发达,利用进口原材料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重型机器制造、造船、铁路机车制造与汽车制造工业群;巴尔的摩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地位重要:而波士顿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以它为中心的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形成了一个高技术工业群。
城市群的空间扩展模式——从点轴扩展到联网辐射
国外沿海城市群的空间扩张,大多经历了点轴扩张和联网辐射两个阶段:起初,少数经济中心集中在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呈斑点状分布。
随着极化和扩散作用不断增强,中心港口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周边地区中小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
大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各自的都市圈,如日本东海道城市群内的以东京为核心的首都圈,以大阪、神户、京都为中心的京阪神城市圈等。
沿海主要交通干线将中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圈沿着海岸方向扩展融合,并且在干线两侧集聚人口和各种经济要素,形成新的聚落中心。
在此基础上,整个区域建立起具有密切联系的功能性网络,形成了区域发展的空间一体化。
国外沿海城市群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着力发展临海经济
国际经验表明,依托深水大港发展临海经济,是沿海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的重要条件。
以日本为例,其工业自然资源十分贫乏,自给率很低。
二战后,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优良海湾和漫长的海岸线,兴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业带;又针对其陆地面积小的特点,围绕港口大量填海造陆,在沿海地带填就了东京湾、大阪湾等连绵数百公里长的海岸工业用地。
其中,东京湾港口群包括东京、川崎、横滨、千叶、君津等六大港口,沿着东京湾海岸带两翼伸延100余公里,港口密布,工厂林立,构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业区和城市集团。
凭借这些庞大的港口群,日本得以大规模地利用以海外石油与矿石为代表的全球性资源来发展本国工业,其产业重心也从北海道、北九州等煤炭产地迅速转移到拥有深水良港的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等地,并很快在这些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集聚。
诞生了所谓的东京大都市圈、名古屋大都市圈、大阪大城市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内虽然包含多个港口,但各港口在发展中都有合理的分工。
例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内,纽约港是商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而波士顿则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同时兼有海港的性质,港口间的分工协作构成了城市群产业错位发展的重要基础。
重视城市群交通体系建设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经验表明,交通网络的发展对城市群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城市群空间扩展并改变着城市外部形态,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另一方面又直接改变着城市群的区域条件和作用范围,产生新的交通优势区位、新城市或城市功能区,进而改变原有的城市群产业空间结构。
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是城市群内交通体系的两种主要方式。
美国城际交通体系以高速公路为主,轨道运输为辅。
高速公路体系极大地增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另一方面也使人口郊区化趋势日益凸现,在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过于依赖公路运输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交通拥挤问题已成为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与美国的交通体系发展截然不同,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建设了以东海道新干线为主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它可在4小时之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化地带及中间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使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大幅度改善,大大促进了新干线沿线地带产业的形成,并且有力地推动了东海道城市群的发展。
政府规划促进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
在沿海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为解决核心城市过度膨胀问题,各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以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
荷兰的兰塔斯德地区是城市群建设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
上世纪60年代,荷兰为解决大城市的拥挤问题,开始了新城建设运动。
他们先后规划了15座新城,其中13座分布在著名的兰塔斯德地区。
新城建设非常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疏散了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的人口和功能,兰塔斯德地区也最终形成了一个体系健全、有机分工的城市群。
其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城市功能和交通体系都属世界一流。
反观东京都市圈在控制核心城市空间扩张方面则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失误,195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东京的空间发展模式是绿带加卫星城“一极集中”模式,即单核“外溢”发展模式,最后城市空间的扩张失去了控制,造成急速的畸形集聚和不受约束的连绵外溢。
单核外溢发展的“回波”效应还导致中心区的地价急剧上升,竞争力和活力下降。
由此可见,如何在做大做强核心城市的同时,避免核心城市的过度膨胀和连绵外溢,并在建设周边城市、疏解核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同时,避免核心城市的“空心化”,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难题。
注重城市间的管理协调
大城市群内往往存在许多城市,而单个城市政府又无法独自应对广域行政问题,对此国外各沿海城市群采取了不同的区域协作模式。
日本各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事务委托”和“部分事务委托”的方式共同处理特定事务,由各地方政府通过议会决议,授权政府签订合作协定。
欧洲一些城市群则出现了像大伦敦这样的广域城市政府,对大城市群内的港口体系、机场体系、高速公路体系、通勤铁路体系、环保体系等做出全盘规划和统筹安排。
而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其城市间虽然经济联系紧密,但却并未形成统一的、具有实体性质的城市群管理机构。
区域间的协调和跨区域管理大多通过一些专业性管理机构进行。
例如,纽约和新泽西州于1921年就共同成立了纽约和新泽西港务局。
如今,该局仍然控制着区域内多数交通运输设施,包括机场、桥梁、隧道和海港设施等,该局的财政相对独立,收入来源于其所执行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