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电视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l电视说明书
篇一:CALTEK CA8020示波器使用说明
C双踪
示波器操作说明
1、5 Z轴系统
2、操作说明
2、1 控制件位置图
前面板控制件位置
后面板控制件位置
2、3操作方法 2、
3、1电源检查
本示波器电源电压为220V±10%。

接通电源前,检查当地电源电压,如果不相符合,则严格禁止使用。

2、3、2面板一般功能检查
(2) 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亮,稍候预热,屏幕上出现光迹,分别调节亮度、聚焦、辅
助聚焦、迹线旋转,使光迹清晰并与水平刻度平行。

(3) 用10:1探极将校正信号输入至CH1输入插座。

(4) 调节CH1移位至X 移位,使波形与图3—1相符合。

(5) 将探极换至CH2输入插座,垂直方式置于“CH2”,内触发源置于“CH2”,重复
(4)操作,得到与图3---1相符合的波形。

2.3.3亮度控制
调节亮度电位器,使屏幕显示的光迹亮度适中。

一般观察不宜太亮,以免荧光屏老化,高亮度的显示一般用于观察低频率的快扫描信号。

2.3.4垂直系统的操作
(1)垂直方式的选择
当只需观察一路信号时,将“MODE”开关置“CH1”或“CH2”,此时被选中的信道有效,被测信号可从信道端口输入。

当需要同时观察两路信号时,将“MODE”开关置交替“ALT”,该方式使两个信道的信号被交替显示,交替显示的频率受扫描周期控制。

当扫速低于一定频率时.交替方式显示会出现闪烁,此时应将开关置于断继“CHOP”位置。

当需观察两路信号代数和时,将“MODE”开关置于“ADD”位置,在选择这种方式时,两个信道的衰减设置必须一致,CH2移位元处于常态时为CH1+CH2,CH2移位拉出时(PULLINVERT)为 CHI —CH2。

(2)输入耦合的选择
直流(DC)耦合:适用于观察包含直流成分的被测信号,如信号的逻辑电平和静态信号的直流电平,当被测信号的频
率很低时,也必须采用这种方式。

交流(AC)耦合:信号中的直流分量被隔断,用于观察信号的交流份量,如观察较高直流电平上的小信号。

接地(GND):信道输入端接地(输入信号断开).用于确定输入为零时光迹所处位置。

2.3.5触发源的选择(1)触发源选择
当触发源开关置于电源触发“LINE”,机内50Hz信号输入到触发电路。

当触发源开关置于常态触发“NORM”,有两种选择,-种是外触发“EXT”,由面板上外触发输入插座输人触发信号;另一种是内触发“INT”,由内触发源选择开关控制。

(2)内触发源选择
篇二:万用表简单使用操作说明
万用表简单使用操作说明
一、36V以下的电压为安全电压,在测高于36V直流,25V交流电时,要检查表笔是否可靠接触,是否正确连接,是否绝缘良好等,以免电击。

二、换功能和量程时,表笔应离开测试点,测试时选择正确的功能和量程,谨防误操作。

三、直流电压测量,先将量程开关转至相应的DCV量程上,然后将测试表笔跨接在被测电路上,红表笔所接的该点
电压与极性显示在屏幕上。

四、交流电压测量,先将量程开关转至相应的ACV量程上,然后将测试表笔跨接在被测电路上。

五、直流电流测量,先将量程开关转至相应的DCA档位上,然后将仪表串入被测电路上。

六、交流电流测量,先将量程开关转至相应的ACA档位上,然后将仪表串入被测电路上。

七、电阻测量,将量程开关转到相应的电阻量程上,将两表笔跨接在被测电阻上。

八、电容测量,将量程开关转到相应的电容量程上,将测试表笔跨接在被测电容、两端进行测量,必要时注意极性。

九、极管及通断测试,将量程开关臵档。

将红表接二极管正极,黑表笔接二极管负极。

如测线路的通断时,将表笔连接在待测线路的两端,如蜂鸣器响则电路通,反之电路断开。

十、管放大倍数测量,将量程开关臵于hFE档,决定所测晶体管为NPN型或PNP型,将发射极,基极,集电极分别插入相应的孔里。

光强度、光亮度、光通量和光照度的关系与介绍
光强度、光亮度、光通量和光照度的关系与介绍
1967年法国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了以坎德拉、坎德拉/平方米、流明、勒克斯分别作为发光强度、光亮度、光通量和光照度等的单位,为统一工程技术中使用的光学度量单位有重要意义。

为使您了解和使用便利,以下将有关知识做一简单介绍:
1. 烛光、国际烛光、坎德拉(candela)的定义
在每平方米101325牛顿的标准大气压下,面积等于1/60平方厘米的绝对“黑体”(即能够吸收全部外来光线而毫无反射的理想物体),在纯铂(Pt)凝固温度(约2042K获1769℃)时,沿垂直方向的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

并且,烛光、国际烛光、坎德拉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不宜等同。

从数量上看,60坎德拉等于58.8国际烛光,亥夫纳灯的1烛光等于0.885国际烛光或0.919坎德拉。

2. 发光强度与光亮度
发光强度简称光强,国际单位是candela(坎德拉)简写cd。

Lcd是指光源在指定方向的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

光源辐射是均匀时,则光强为I=F/Ω,Ω为立体角,单位为球面度(sr),F为光通量,单位是流明,对于点光源由I=F/4。

光亮度是表示发光面明亮程度的,指发光表面在指定方向的
发光强度与垂直且指定方向的发光面的面积之比,单位是坎德拉/平方米。

对于一个漫散射面,尽管各个方向的光强和光通量不同,但各个方向的亮度都是相等的。

电视机的荧光屏就是近似于这样的漫散射面,所以从各个方向上观看图像,都有相同的亮度感。

给13亿中国人们更多听觉关怀!!
以下是部分光源的亮度值:单位cd/m2
太阳:1.5*10;日光灯:(5—10)*103;月光(满月):2.5*103;黑白电视机荧光屏:120左右;彩色电视机荧光屏:80左右。

3. 光通量与流明
光源所发出的光能是向所有方向辐射的,对于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某一面积的光能,称为通过这一面积的辐射能通量。

各色光的频率不同,眼睛对各色光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即使各色光的辐射能通量相等,在视觉上并不能产生相同的明亮程度,在各色光中,黄、绿色光能激起最大的明亮感觉。

如果用绿色光作水准,令它的光通量等于辐射能通量,则对其它色光来说,激起明亮感觉的本领比绿色光为小,光通量也小于辐射能通量。

光通量的单位是流明,是英文lumen的音译,简写为lm。

绝对黑体在铂的凝固温度下,从
5.305*103cm2面积上辐射出来的光通量为1lm。

为表明光强和光通量的关系,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的点光源在单位立体角(1球面度)内发出的光通量为1六名。

一只40W的日光灯输出的光通量大约是2100流明。

4. 光照度与勒克斯
光照度可用照度计直接测量。

光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是英文lux的音译,也可写为lx。

被光均匀照射的物体,在1平方米面积上得到的光通量是1流明时,它的照度是1勒克斯。

有时为了充分利用光源,常在光源上附加一个反射装臵,使得某些方向能够得到比较多的光通量,以增加这一被照面上的照度。

例如汽车前灯、手电筒、摄影灯等。

以下是各种环境照度值:单位lux
黑夜:0.001—0.02;月夜:0.02—0.3;阴天室内:5—50;阴天室外:50—500;晴天室内:100—1000;夏季中午太阳光下的照度:约为10*9次方;阅读书刊时所需的照度:50—60;家用摄像机标准照度:1400。

天平的使用方法和称量方法
分析天平是指称量精度为0.0001g的天平。

分析天平是精密仪器,使用时要认真、仔细,按照天平的使用规则操作,做到准确快速完成称量而又不损坏天平。

常用分析天平有电
光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

(一)电光分析天平的构造
电光分析天平也称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其构造。

(二)电光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
1.称量前的检查与准备
拿下防尘罩,叠平后放在天平箱上方。

检查天平是否正常,天平是否水平,称盘是否洁净,圈码指数盘是否在“000”位,圈码有无脱位,吊耳有无脱落、移位等。

检查和调整天平的空盘零点。

用平衡螺丝(粗调)和投影屏调节杠(细调)调节天平零点,这是分析天平称重练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每个同学都应掌握。

2.称量
当要求快速称量,或怀疑被称物可能超过最大载荷时,可用托盘天平(台称)粗称。

一般不提倡粗称。

将待称量物臵于天平左盘的中央,关上天平左门。

按照“由大到小,中间截取,逐级试重”的原则在右盘加减砝码。

试重时应半开天平,观察指针偏移方向或标尺投影移动方向,以判断左右两盘的轻重和所加砝码是否合适及如何调整。

注意:指针总是偏向质量轻的盘,标尺投影总是向质量
重的盘方向移动。

先确定克以上砝码(应用镊子取放),关上天平右门。

再依次调整百毫克组和十毫克组圈码,每次都从中间量(500 mg和50 mg)开始调节。

确定十毫克组圈码后,再完全开启天平,准备读数。

3.读数
砝码确定后,全开天平旋钮,待标尺停稳后即可读数。

称量物的质量等于砝码总量加标尺读数(均以克计)。

标尺读数在9~10 mg时,可再加10 mg圈码,从屏上读取标尺负值,记录时将此读数从砝码总量中减去。

4.复原
称量数据记录完毕,即应关闭天平,取出被称量物质,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圈码指数盘退回到“000”位,关闭两侧门,盖上防尘罩,并在天平使用登记本上登记。

5.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开、关天平旋钮,放、取被称量物,开、关天平侧门以及加、减砝码等,动作都要轻、缓,切不可用力过猛、过快,以免造成天平部件脱位或损坏。

(2)调节零点和读取称量读数时,要留意天平侧门是否已关好;称量读数要立即记录在实验报告本或实验记录本上。

调节零点和称量读数后,应随手关好天平。

加、减砝码
或放、取称量物必须在天平处于关闭状态下进行(单盘天平允许在半开状态下调整砝码)。

砝码未调定时不可完全开启天平。

(3)对于热的或冷的称量物应臵于干燥器内直至其温度同天平室温度一致后才能进行称量。

(4)天平的前门仅供安装、检修和清洁时使用,通常不要打开。

(5)在天平箱内放臵变色硅胶作干燥剂,当变色硅胶变红后应及时更换。

(6)必须使用指定的天平及天平所附的砝码。

如果发现天平不正常,应及时报告指导教师或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要自行处理。

(7)注意保持天平、天平台、天平室的安全、整洁和干燥。

(8)天平箱内不可有任何遗落的药品,如有遗落的药品可用毛刷及时清理干净。

(8)用完天平后,罩好天平罩,切断天平的电源。

最后在天平使用记录簿上登记,并请指导教师签字。

(三)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电子天平是最新一代的天平,是根据电磁力平衡原理,直接称量,全量程不需砝码。

放上称量物后,在几秒钟内即达到平衡,显示读数,称量速度快,精度高。

电子天平的支承点用弹性簧片,取代机械天平的玛瑙刀口,用差动变压器取代升降枢装臵,用数字显示代替指针刻度式。

因而,电子天平具有使用寿命长、性能稳定、操作简便和灵敏度高的特点。

此外,电子天平还具有自动校正、自动去皮、超载指示、故障报警等功能以及具有质量电信号输出功能,且可与打印机、计算机联用,进一步扩展其功能,如统计称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标准偏差等。

由于电子天平具有机械天平无法比拟的优点,尽管其价格较贵,但也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并逐步取代机械天平。

电子天平按结构可分为上皿式和下皿式两种。

称盘在支架上面为上皿式,称盘吊挂在支架下面为下皿式。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上皿式电子天平。

尽管电子天平种类繁多,但其使用方法大同小异,具体操作可参看各仪器的使用说明书。

(1)水平调节。

观察水平仪,如水平仪水泡偏移,需调整水平调节脚,使水泡位于水平仪中心。

(2)预热。

接通电源,预热至规定时间后,开启显示器进行操作。

(3)开启显示器。

轻按ON键,显示器全亮,约2 s后,
显示天平的型号,然后是称量模式0.0000 g。

读数时应关上天平门。

(4)天平基本模式的选定。

天平通常为“通常情况”模式,并具有断电记忆功能。

使用时若改为其它模式,使用后一经按OFF键,天平即恢复通常情况模式。

称量单位的设臵等可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5)校准。

天平安装后,第一次使用前,应对天平进行校准。

因存放时间较长、位臵移动、环境变化或未获得精确测量,天平在使用前一般都应进行校准操作。

本天平采用外校准(有的电子天平具有内校准功能),由TAR键清零及CAL减、100 g校准砝码完成。

(6)称量。

按TAR键,显示为零后,臵称量物于称盘上,待数字稳定即显示器左下角的“0”标志消失后,即可读出称量物的质量值。

(7)去皮称量。

按TAR键清零,臵容器于称盘上,天平显示容器质量,再按TAR键,显示零,即去除皮重。

再臵称量物于容器中,或将称量物(粉末状物或液体)逐步加入容器中直至达到所需质量,待显示器左下
角“0”消失,这时显示的是称量物的净质量。

将称盘上的所有物品拿开后,天平显示负值,按TAR键,天平显示
0.0000 g。

若称量过程中称盘上的总质量超过最大载荷(FA1604型电子天平为160 g)时,天平仅显示上部线段,此时应立即减小载荷。

(8)称量结束后,若较短时间内还使用天平(或其他人还使用天平)一般不用按OFF键关闭显示器。

实验全部结束后,关闭显示器,切断电源,若短时间内(例如2 h内)还使用天平,可
不必切断电源,再用时可省去预热时间。

若当天不再使用天平,应拔下电源插头。

(四)称量方法
常用的称量方法有直接称量法、固定质量称量法和递减称量法,现分别介绍如下。

1.直接称量法
此法是将称量物直接放在天平盘上直接称量物体的质量。

例如,称量小烧杯的质量,容量器皿校正中称量某容量瓶的质量,重量分析实验中称量某坩埚的质量等,都使用这种称量法。

2.固定质量称量法
此法又称增量法,此法用于称量某一固定质量的试剂
(如基准物质)或试样。

这种称量操作的速度很慢,适于称量不易吸潮、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粉末状或小颗粒(最小颗粒应小于0.1 mg,以便容易调节其质量)样品。

固定质量称量法如图3所示。

注意:若不慎加入试剂超过指定质量,应先关闭升降旋钮,然后用牛角匙取出多余试剂。

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试剂质量符合指定要求为止。

严格要求时,取出的多余试剂应弃去,不要放回原试剂瓶中。

操作时不能将试剂散落于天平盘等容器以外的地方,称好的试剂必须定量地由表面皿等容器直接转入接受容器,此即所谓“定量转移”。

固定质量称量法递减称量法
3.递减称量法
又称减量法,此法用于称量一定质量范围的样品或试剂。

在称量过程中样品易吸水、易氧化或易与CO2等反应时,可选择此法。

由于称取试样的质量是由两次称量之差求得,故也称差减法。

称量步骤如下:从干燥器中用纸带(或纸片)夹住称量瓶后取出称量瓶(注意:不要让手指直接触及称瓶和瓶盖),用纸片夹住称量瓶盖柄,打开瓶盖,用牛角匙加入适量试样(一般为称一份试样量的整数倍),盖上瓶盖。

称出称量瓶
加试样后的准确质量。

将称量瓶从天平上取出,在接收容器的上方倾斜瓶身,用称量瓶盖轻敲瓶口上部使试样慢慢落入容器中,瓶盖始终不要离开接受器上方。

当倾出的试样接近所需量(可从体积上估计或试重得知)时,一边继续用瓶盖轻敲瓶口,一边逐渐将瓶身竖直,使粘附在瓶口上的试样落回称量瓶,然后盖好瓶盖,准确称其质量。

两次质量之差,即为试样的质量。

按上述方法连续递减,可称量多份试样。

有时一次很难得到合乎质量范围要求的试样,可重复上述称量操作1~2次。

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介绍
GPS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GPS )是美国从本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历时 20 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 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早期仅限于军方使用,由美国国防部 ( Depart of Defense ,DoD) 所计划发展,其目的针对军事用途,例如战机、船舰、车辆、人员、攻击标的物的精确度定位等。

时至今日, GPS 早已开放给民间做为定位使用,这项结合太空卫星与通讯技术的科技,在民间市场已正在蓬勃的展开,除了能提供精确的定位之外,对于速度、时间、方向及距离亦能准确的提供讯息,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

一、 GPS 是什么
全球定位系统属于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是在子午仪卫星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采纳了子午仪系统的成功经验。

和子午仪系统一样,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三大部分组成。

该系统的空间部分使用 24 颗高度约 2.02 万千米的卫星组成卫星星座。

21+3 颗卫星均为近圆形轨道,运行周期约为 11 小时 58 分,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每轨道面四颗),轨道倾角为 55 度。

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四颗以上的卫星,并能保持良好定位解算精度的几何图形( DOP )。

这就提供了在时间上连续的全球导航能力。

GPS 卫星已发展至 Block II 型式的定位卫星,由Rockwell International 制造,在轨道上重量约 1,900 磅,太阳能接收板长度约 17 呎,于 1994 年完成第 24 颗卫星的发射。

因此目前太空中有 24 颗 GPS 卫星可供定位运用,绕行地球一周需 12 恒星时,每日可绕行地球 2 周,这也就是说,不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至少有 4 颗以上的卫星出现在我们的上空。

目前全球有五个地面卫星监控站,分布于夏威夷、亚森欣岛、迪亚哥加西亚、瓜加林岛、科罗拉多泉,这些卫星地面控制站,同时监控 GPS 卫星的运作状态及它们在太空中
的精确位臵,主地面控制站更负责传送卫星瞬时常数(Ephemeras Constant) 及时脉偏差 (Clock Offsets) 的修正量,再由卫星将这些修正量提供给 GPS 接收器做为定位运用。

二、 GPS 的发展
1957 年由苏联发射的史波尼克 (Sputnik) 人造卫星,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第二次大战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无线电实验室成功的开发了精密导航系统,以利用陆地上的无线电基地台为架构,计算无线电波长及电波到达的时间并以三角定位法计算出自己所在的位臵,以当时的技术来说,虽然误差到达一公里以上,但在当时的运用却是相当广泛。

当苏联成功的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 Hopkims Univer--sity) 展示了可以由人造卫星的无线电讯号的杜卜勒移动现象来定出个别的卫星运行轨道参数,虽然这只是逻辑上的一点小进展,但假如我们能够得到卫星运行轨道参数,那么我们就能计算出在地球上的位臵。

1960 ~ 1970 年之间,美国和苏联开始研究利用军事卫星来做导航用途,到了 1974 年,军方对 GPS 做了整合,即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 Navstar 系统。

1980 年代后期开始,所有 Navstar 系统的商业运用均归美国海岸防卫队负责,现在 GPS 已和地面基地台为架构的 LORAN 和OMEGA 无线电导航系统结合,成为美国国家导航信息服务的一环。

GPS 实施计划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

从 1973 年到1979 年,共发射了 4 颗试验卫星。

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

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

从 1979 年到 1984 年,又陆续发射了 7 颗试验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接收机。

实验表明, GPS 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

第三阶段为实用组网阶段。

1989 年 2 月 4 日第一颗GPS 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表明 GPS 系统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1993 年底实用的 GPS 网即( 21+3 ) GPS 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是迄今最好的导航定位系统。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开拓,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经近 10 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 GPS 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
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什么是电容耦合
指信号由第一级向第二级传递的过程,一般不加注明时往往是指交流耦合。

退耦是指
对电源采取进一步的滤波措施,去除两级间信号通过电源互相干扰的影响。

耦合常数是指
耦合电容值与第二级输入阻抗值乘积对应的时间常数。

退耦有三个目的:1.将电源中的高频纹波去除,将多级放大器的高频信号通过电源相互串
扰的通路切断;2.大信号工作时,电路对电源需求加大,引起电源波动,通过退耦降低大
信号时电源波动对输入级/高电压增益级的影响;3.形成悬浮地或是悬浮电源,在复杂的系
统中完成各部分地线或是电源的协调匹
有源器件在开关时产生的高频开关噪声将沿着电源线传播。

去耦电容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局部的直流电源给有源器件,以减少开关噪声在板上的传播和将噪声引导到地。

干扰的耦合方式
干扰源产生的干扰信号是通过一定的耦合通道对电控系统发生电磁干扰作用的。

干扰的耦合方式无非是通过导线、空间、公共线等作用在电控系统上。

分析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直接耦合:这是干扰侵入最直接的方式,也是系统中存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如干扰信号通过导线直接侵入系统而造成对系统的干扰。

对这种耦合方式,可采用滤波去耦的方法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信号的传入。

公共阻抗耦合:这也是常见的一种耦合方式。

常发生在两个电路的电流有共同通路的情况。

公共阻抗耦合有公共地和电源阻抗两种。

防止这种耦合应使耦合阻抗趋近于零、使干扰源和被干扰对象间没有公共阻抗。

电容耦合:又称电场耦合或静电耦合,是由于分布电容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耦合方式。

电磁感应耦合:又称磁场耦合。

是由于内部或外部空间电磁场感应的一种耦合方式,防止这种耦合的常用方法是对容易受干扰的器件或电路加以屏蔽。

辐射耦合:电磁场的辐射也会造成干扰耦合,是一种无规则的干扰。

这种干扰很容易通过电源线传到系统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