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优秀教案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优秀教案第【1】篇〗
13 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孩子学习古文的兴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翻译全文。
3.结合课文,感受精卫填海的精神。
4.能用自己的话将故事复述出来。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学习古文兴趣,感受精卫填海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神话故事吗?有这样一只鸟,他外形像乌鸦,白色的嘴,红色的爪子,这只小小的鸟却有一个大愿望——他想把大海填平!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只鸟叫什么?(生:精卫鸟)现在我们
就一起来看看这只精卫鸟为什么想把大海填平呢?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读古文,注意字音。
2、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w è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3、重点指导下列生字的读音:
少(shào)曰(yuē)溺(nì)
衔(xián)堙(yīn)
4、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研读古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词语使句子通顺。
(2)师:在刚才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觉得有哪个词或哪句话不理解的呢?
重点字词:
1女:小女儿②溺:淹没③故:因此
④返:返回⑤堙:填塞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其它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
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因此就成为精卫鸟。
精卫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5、教师小结:第一句话介绍精卫的身份和名字,第二句话说明精卫填海的原因。
四、感受精卫的精神
1、出示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
板书:溺而不返堙于东海
3、想象说话:大海广阔无垠,无边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会怎么说?精卫会怎么回答?
4、教师小结:精卫鸟每天都衔着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块丢到大海里。
一只小鸟想到用这样的方法填平大海。
真是谈何容易。
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
它坚韧不拔的意志是让人敬佩的。
板书:坚韧不拔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教师总结全文: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
中国的神话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
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六、
七、作业
将精卫填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七、板书设计:
溺而不返
13、精卫填海坚韧不拔
堙于东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优秀教案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堙”等6个生字,会写“帝”等5个生字。
能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2.读通、读顺课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
3.联系其他上古神话故事和生活实际,体会精卫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受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上古人民征服自然的渴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故事引入。
引导语: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这是一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说。
我听到有的同学提到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潘多拉魔盒》,还有的同学提到了北欧神话故事,电影《雷神》的主人公,其原型正是北欧神话故事中的人物。
今天呢,我们要接着学习一则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
2.幻灯片简介《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正是出自于《山海经》,比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中注音、借助工具书,把句子读通顺。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堙”等生字,讲解“衔”等生字的笔画笔顺和记忆方法,重点分析“少”的不同读音和含义,“曰”和“日”在字形方面的区别。
2.教师配乐范读,多媒体出示停顿的地方,要读出节奏。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3.“开火车”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内容。
炎帝的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而亡,化为精卫鸟。
常年衔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播放精卫填海的动画短片,小组讨论问题:东海和精卫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东海和精卫的力量悬殊,仅仅靠树枝和石子精卫很难将大海填平,需要漫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实现。
东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深不可测、巨浪滔天。
精卫——弱小但意志坚定、不畏艰险、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百折不挠。
2.和同桌交流:人们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明确:
(1)一个人对待一件事坚持不懈,不放弃的时候。
(2)一件事情很难办成,却依然坚持下去的情况下。
3.再一次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精卫填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今天,会怎么样
如果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在今天,人们可能会嘲讽精卫不自量力或者认为精卫更应该做的是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褒奖和学习精卫精神呢
明确:评价一个人、一件事必须结合时代背景。
精卫填海是上古神话故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处于食物链底端,生活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下,对于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其发生的原因。
所以,我们的祖先非常渴望能够征服自然,能够保护自己,进而产生了填平大海这样在现在看来有点荒诞的想法。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站在古代劳动人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去理解先人。
(四)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
想一想具有精卫填海精神的人还有哪些
预设:愚公移山、夸父逐日、苏秦刺股、孙敬悬梁、孙康囊萤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等。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再一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2.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找一找中国神话故事书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课文,体会精卫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
寓意深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精神美,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产生对精卫的钦佩之情,养成做事情持之以恒的习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优秀教案第【3】篇〗
[教学目标]
1.会认“帝、曰”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
2.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趣味,力求熟读成诵。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4.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想象讲故事,感受精卫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
【语文要素】
5.通过学习文言文,丰富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2.能和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课时]1~2课时
一、观看视频,揭示课题
1.观看介绍《山海经》的视频资料。
同学们,刚才视频里说《山海经》不但内容涉及广泛,关键还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汇编,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本书,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精卫填海》,齐读课题。
2.精卫是一只鸟,它长什么样呢?(课件出示精卫鸟的及原著中描述外形的文言文)
在《山海经》中是这样描述精卫鸟的: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学生自读这段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帮助学生明确生僻字的读音。
2.生认读生字新词:炎帝、名曰、溺而不返、衔、堙。
3.了解炎帝:炎帝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他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炎帝的资料,学生自读后谈认识)
4.学习“衔”字。
(1)课件展示:“衔”字的变形过程。
明确古意:“衔”指的是为了控制马匹的行进速度,横在马嘴里,两端系着缰绳的小铜棒。
(2)读文中句子:常衔西山之木石。
句子中的“衔”是什么意思?(口里含着)
5.在田字格里书写课文中的五个生字。
三、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1.指名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读后,全班按照节奏再读课文。
3.课件出示:金文版《精卫填海》。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些历史故事刚开始是口口相传,后来就有了文字的记载,这是用金文记载的《精卫填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
4.汉字经过演变,人们慢慢地把笔画、结构、大小进行统一,就出现了篆书。
课件出示:篆书版《精卫填海》。
生齐读。
5.汉字就是这样不断地演变着。
课件出示:繁体字的《精卫填海》。
这下子大家一定能认出更多的字了,谁来读读?指名读。
6.没有标点的课文,大家能够读得很流利了,如果现在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全班齐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读懂文意
1.借助注释,了解内容。
借助注释,同桌交流,说说文意。
2.检查学习情况,逐句解释,教师相机点拨。
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注释的方法理解“少女”“游”“溺”“堙”的意思,以及文言虚词“之”“以”“于”的意思。
比较三个带有“之”的句子,理解“之”的不同用法。
炎帝之少女常衔西山之木石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
比较后明确:“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会发生变化。
3.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溺而不返)故事的经过是什么?(常衔西山之木石)结果呢?(以堙于
东海)
4.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结合注释,说说课文的意思。
5.学生讲述故事。
(1)课件出示讲故事的要求。
起因经过结果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引人入胜:很久很久以前展开想象(加入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耐人寻味
(2)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3)这则文言文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了,那么谁能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讲一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呢?
6.集体再次诵读全文。
7.学生尝试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情感升华,感悟主旨
1.刚才我们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讲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可是这广阔无垠的大海,一只小小的精卫鸟每天衔点树枝、石头能把它填平吗?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还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在传颂精卫鸟儿坚韧执着的精神)
2.读诗文,感受精卫鸟的不屈精神。
精卫鸟被历代诗人盛赞:
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曾经这样说:(生齐读)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到了唐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曾写道:(生齐读)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后来到了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也说过: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就连著名作家茅盾也认为: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其实写的就是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种意志正是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秀品质。
3.读了这些诗文,你对精卫鸟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刚才这节课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我们已经完全读懂并且能背诵这一篇文言文了,在《山海经》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教学板书]
13精卫填海
溺而不返堙于东海坚韧不拔
精卫填海起因:女娃溺而不返
经过:常衔西山之木石
结果:以堙于东海坚韧执着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播放《山海经》的视频资料来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并结合《山海经》原著片段,让学生对
于《精卫填海》这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好停顿。
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了解大意,讲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最后熟读成诵,结合本课的学法,拓展阅读原著,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亮点在于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了金文、篆书和繁体字等多种版本,让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兴趣十分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