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0139827677232f60ddcca172.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先秦文学常识》课件
![《先秦文学常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0b69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c.png)
《春秋》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词:鲁国史书详细描述:《春秋》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书,主要记述了鲁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 事件。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
要点一
总结词
注释《春秋》的著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左传》是一部注释《春秋》的著作,主要对《春秋》中 的史实、人物、事件等进行解释和补充。它不仅对《春秋 》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也是研究先秦历史和古代文学的重 要著作。
先秦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文 学、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
代特色的文学新作。
跨文化交流
通过先秦文学的国际传播,促进 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
国际化发展。
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视、网 络等,创新先秦文学的表达方式
和传播途径。
如何推广先秦文学文化
学术研究推广
05
先秦文学的现代意义与 传承
先秦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文化传承
先秦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价值
先秦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对 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 能力以及审美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学术研究
先秦文学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古代 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 料。
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 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社会政治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为先 秦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先秦文学逐渐形成了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4cbe8f5c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fc.png)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诗歌、赋、章句、典籍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楚辞》是楚国地方诗歌的总集,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先秦文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尚书》、《礼记》、《论语》、《墨子》等。
这些典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古代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注重韵律、音韵,注重文辞的表达和修饰,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同时,先秦文学也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潮。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奠定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ce3ca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3.png)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先秦文学《诗经》.
![先秦文学《诗经》.](https://img.taocdn.com/s3/m/c14f8d60e45c3b3567ec8b4f.png)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的主要内容
一、祭祖颂歌:《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赞颂了后稷、 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 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生民》记述后稷创建农业的事迹,采用铺 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富有传奇色彩。孙 鑛《评诗经》:“次第铺叙,不惟记其事, 兼貌其状,描摹如纤,绝有境之态。”
四、后羿射日的故事
《淮南子·本经》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 无所食。猰貐(yà yǔ) 、凿齿、九婴、大风、 封豨(xī) 、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 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 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 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 为天子 ,于是天下广狭、险易、远近始有道 里。
一、先秦文学的历史背景
人类文明·考古发现 巫山人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巫山人化石
云南楚雄州 元谋人陈列馆
蓝田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人类文明·新石器时代 考古发现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传说 轩辕、神农、尧、舜
仰韶文化
如《伐檀》《硕鼠》《民劳》《荡》《十月 之交》《节南山》等。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五、战争徭役诗:
战争徭役诗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 般被称为“王事”:
(完整版)先秦文学
![(完整版)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f10e0666bec0975f565e243.png)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 ' ,、\/■- 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第二讲:先秦文学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形态
![第二讲:先秦文学的文化背景与文学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0fb55a22866fb84ae45c8df3.png)
三、先秦文学的地位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都已经形 成,这是我国文学发展丰厚而坚实的基 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 开端。
问题之二:
先秦文学的形态 及特征
一、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为一体: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二、贵族文学的兴起: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 断。他们掌握了知识文化,成了西周、 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西周也有许多民间歌谣,这些歌谣的作 者大都是平民。
三、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贵 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升。
在贵族和庶民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文化 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他们聚众讲 学,影响渐大,成为统治阶级招徕的对象, 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议论时政,阐 述哲理,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宗教颂赞祷祝诗如甲骨卜辞中的韵文、《易》 卦爻辞、钟鼎铭文中的韵文等;
政治叙事诗如大雅的部分、小雅的小部分以及 颂等;
言志抒情诗如小雅的大部分和国风的全部。 南方楚地文化孕育出了“楚辞”。
产生于中原地区的《诗经》和南方楚地 的“楚辞”是先秦成熟的文学作品。 《诗经》和“楚辞”奠定了以风、骚为 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4.先秦文学的样式
原始歌谣 神话传说 早期诗歌(《诗经》、楚辞) 早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问题之三:
先秦文学作者的 流变
一、由巫到史: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 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 发生了明显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7cea06c1d5bbfd0a7956732a.png)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先秦文学概论
![先秦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763247158762caaedc33d44b.png)
先秦文学概论先秦文学概论一、何谓“先秦”广义“先秦”:即“秦先”,泛指秦统一六国(前221年)以前直至远古时代。
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文学,主要即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文学形式的演变口头文学:原始歌谣、神话传说书面文学:诗歌、散文诗歌:诗三百、楚辞散文:甲骨卜辞、钟鼎彝器铭文-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史传散文)★总体趋势:由口头而书面、由简而繁、由原始朴素而文采斐然。
三、先秦文学的时代背景1、社会制度层面:王纲解纽,礼崩乐坏2、思想文化层面: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四、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1、发愤著书,有为而作(创作动机)2、放言无惮,无所忌讳(创造氛围)3、深于取象,深于比兴(创作手法)4、紧贴现实人生,体现理性精神(思想内容))5、多非一人一时所著,作者难以确指(作者)6、文、史、哲合一、诗、乐、舞结合、文学尚未独立。
(学科特征)神话一、神话的产生和价值1、什么是神话是远古时期的人类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是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曲折反映和超现实的形象描述;是初民对世界的原始理解和阐释方式。
2、神话的产生◆神话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带有鲜明的原始思维特征。
◆原始思维的几大特点:a.以形象思维为主;b.以类比、模拟的行为方式为主要表现;c.以崇拜为主要倾向。
3、神话的价值*认识价值以特殊方式为后人探索远古历史及人类精神世界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是后世人类的精神“原型”。
*审美价值作为人类历史上永不复返的阶段所产生的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马克思),是文学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神话我国的神话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现存的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先秦典籍中。
我国古代神话类别主要有: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45691b650e52ea5518980e.png)
什么叫做"先秦文学"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诗歌、散文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形成。
它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丰厚而坚实的基石,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光辉而良好的开端。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先秦”的概念,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全国各地发掘的远古遗物遗存证明,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类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①传说中三皇时代的,反映了二、三十万年到六、七千年前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形;②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生活,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从父亲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时的情形;③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
相当于传说中的这个时代,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夏禹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记载,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情形。
夏代文化遗存较少,文献的有关记载多属传说性质。
从夏禹建国到夏桀灭亡,约四百余年(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成汤灭夏,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有六百年的历史(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商代奴隶主对奴隶的压榨异常残酷,统治者以人殉葬,大批奴隶被杀戮。
奴隶主贵族迷信上帝鬼神,有巫和史的占卜与记录。
商代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商代遗留的最可靠的文献,商代创造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
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
周继承了殷商文化。
周统治者亦敬天事神,但比商更重人事。
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同姓宗室与功臣为诸侯,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典章制度,加强了王室的统治。
先秦文学汇总
![先秦文学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fbdc6af6c175f0e7cd137eb.png)
先秦文学汇总1.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的人类历史阶段。
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2.先秦散文之诸子百家:(1)儒家:思想核心:仁孔子:名丘,字仲尼,《论语》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2)道家:思想核心:无为而治,自然洒脱老子《道德经》、庄子《逍遥游》(3)墨家:思想核心:兼爱、非攻、尚贤墨子:名翟《墨子》(4)其他:法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3.《左传》(1)作者介绍左丘明 (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
(2)内容介绍《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
[知识补充]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
例: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4411e3b80029bd64783e2cd8.png)
编年体:按年、月、日编排史实。如《春秋》、
《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史实的史
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
历史散文:第一阶段
《尚书》和《春秋》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
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 书”。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的反映了这一 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 度等。
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 国的历史。
第三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记载了
“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 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本书也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 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 它基本上自成于纵横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 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 世学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 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 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先秦文学主要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 2、《诗经》 3、先秦散文:历史散文和诸子散 文 4、《楚辞》
史书体裁简介: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诸子散文:三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之交: 《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二、战国中期: 《孟子》、《庄子》为代表
三、战国末期: 《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 表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05篇。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c7014233d4b14e852468e5.png)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与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就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与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与。
其主要作品当就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与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就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就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就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她们所献诗、所采诗就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与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就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就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就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就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 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先秦文学》课件
![《先秦文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5c29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f.png)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
汉赋的发展
汉赋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文体 ,其特点是篇幅较长、气势磅礴、辞藻华丽 。汉赋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赋的演变
汉赋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感转向歌功颂德、讽谏时 政等主题。同时,汉赋在形式上也发生了变
05
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诸子散文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详细描述
诸子散文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而创作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 具有思想性强、文笔优美、语言精练、逻辑严密等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诸子散文举例
总结词
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诸子散文作品。
VS
详细描述
例如,《论语》、《孟子》、《墨子》、 《庄子》等,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 思想价值。
诸子散文的文化影响
总结词
分析诸子散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诸子散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 不仅代表了当时各个学派的思想成果,而且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例如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观念,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同时,诸子
化,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规范。
楚辞与汉赋的艺术成就
要点一
楚辞的艺术成就
楚辞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独特的诗歌形式和表 现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楚辞 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要点二
汉赋的艺术成就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db9d8acc5da50e2534d7fa7.png)
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文学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fa5ebe59168884868762d66d.png)
《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 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屈 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 方楚文化的产物。《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 楚文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 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 差异而面貌不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 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
《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短短的四句八字,写出了人们砍削竹子, 制造弹弓,射出弹丸,投击野兽的整个劳 动过程,是一种质朴简略的原始猎歌。
《吕氏春秋· 古乐篇》的“葛天 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 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 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第二节 原始歌谣与神话
一、原始歌谣
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歌。最初的诗 歌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践。原始人 在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交往和抒发感情 的需要,除了借助语言之外,他们还会 发出一些抑扬顿挫的呼声。这种呼声就 是歌唱的前身。当人们在有声无义的呼 声中加入简单的语言,就形成了最简单 的诗歌。
1、应用性与现实性 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 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 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 很强的应用性。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 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 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 看法与感受,从来学史
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概况、文 学创作的主要成就、特点及其形成 原因;历史上各种文学体裁发生、 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和原因;各个时 期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特点、地 位及影响;各种文学流派的形成及 其文学主张、创作成就、特点及影 响。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3b241b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3.png)
先秦文学的概念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先秦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一直为后世所传承和发扬。
本文将深入探讨先秦文学的概念、特点及影响,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一、概念解析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上古神话、传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类文体。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先秦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特点展示1. 多元性: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多样,既有神祇、英雄人物,也有平民百姓;形式也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
这种多元性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面貌。
2. 社会现实反映:先秦文学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生产劳动、婚丧嫁娶等方面都有生动的描写。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史诗和民间故事中。
3. 思想启蒙:先秦文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对后世的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影响探源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
它对中国古代诗词、散文、戏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
例如,《诗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吟咏和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之一;诸子百家的著作则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源泉。
四、未来展望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先秦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
我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等,对先秦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传播。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文学爱好者,让他们了解并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五、结语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是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通过学习和研究先秦文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历史,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7bef1ce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1.png)
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
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
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
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
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
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
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
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
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ba5a2903376baf1ffc4fadd7.png)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章先秦文学先秦时代先秦文学的主要文学形式:上古歌谣古代神话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楚辞: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1]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2]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4-5]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6]一.古代神话《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
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
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神话 《山海经》中“夸父追 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 《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英雄神话
《山海经》中 “鲧禹治水” 的故事(扩展 到有关“禹三 过家门而不 入”、“禹娶 涂山氏”等禹 的故事)。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传奇神话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
羽。(《山海经〃海外南经》)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各操 一鱼。(《同上》) 厌(餍,吃)火国在其南,其为人兽 身黑色,火出其口中。(《同上》)
《韩非子》中记鲁哀公问孔子"
夔一足"的问题,孔子解释为" 夔非一足也,夔有一,足矣"。 夔是舜的臣子,据说只有一只 脚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
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 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 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 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 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 记〃五帝德》)
《大雅· 生民》层次
第一章:后稷母亲姜嫄受孕之异; 第二章:后稷诞生之神异; 第三章:后稷被弃不死之神异; 第四章:后稷成长之神异; 第五章:后稷种植作物能力之神异; 第六章:天赐嘉种、助后稷获大丰收之神异; 第七章:后稷率族人准备举行大祭; 第八章:上帝欣然受祭,保佑周族平安至今。
孔子论《诗》(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论语· 为政》)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 子路》)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 而学诗。(《论语· 季氏》)
第一章 先秦国文
上古歌谣
刘安《淮南子· 道应训》一文谈到《邪
许》:“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 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门外文谈》:“我们的祖先原始 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 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 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 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 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 作……”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
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 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 献如《山海经》、《楚辞》、《淮 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 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山海经》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 古籍。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 末期或西汉初期。关于它的作者以 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它里 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 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 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 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 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孔子删诗之说,倡自司马子长。历代儒生, 莫敢异议。惟朱子谓:“经孔子重新整理, 未见得删与不删。”又谓:“孔子不曾删去, 只是刊定而已。”水心叶氏亦谓:“《诗》 不因孔子而删。”诚千古卓见也。窃以《诗》 者,掌之王朝,班之侯服,小学大学之所讽 诵,冬夏之所教,莫之有异,故盟会、骋问、 燕享,列国之大夫赋诗见志,不尽操其土风。 使孔子以一人之见,取而删之,王朝列国之 臣,其孰信而从之者?
风
15國風共160篇,「風土之
《诗经》的分类
音曰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 歌。
雅
大雅31篇,小雅74篇,「朝
廷之音曰雅」,是宮廷正樂,用 於典禮。
颂
周(31)、商(5)、魯頌 (4)共40篇,「宗廟之音曰頌」, 是宗廟祭祀時唱的讚歌。
郑樵《通志· 乐略· 正声序论》
《诗》在于声,不在于
义,犹今都邑有新声, 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 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 耳。
《山海经· 西山经》:西王母"其状
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庄子· 大宗师》:"夫道,……西 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 莫知其终。"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 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
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
同于"文学"。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 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 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 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 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 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 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 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
采诗、献诗与删诗(2)
《国语· 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 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 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国语· 鲁语》:“昔正考父校(当读效,奉 献之意)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
孔子论《诗》(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 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与?”(同上)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 口之覆邦家者。”(同上)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 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 殆。(《论语·卫灵公》)
上古神话的特征
以生存斗争为主题
显示了博大坚韧的精神 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
史化、寓言化和宗教化。
1、历史化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
语〃述而》)。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 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 话,使之化为历史。鲁迅曾说,“孔 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 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 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 大,而又有散亡。”
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
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 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如 《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 《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 等。
《诗经》
《诗经》的编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一般称为 “诗”或“诗三百”。《墨子·公孟》有“诵《诗》 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说明《诗经》为配乐歌唱的乐歌总集。 《庄子·天运》记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 《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荀子·劝学》提及为学“始乎诵经”,《诗》亦列 入其中。这说明春秋末、战国时已用为教材。由于儒 家的推崇,到了汉代,诗被尊为“经”,于是,后世 便都称之为《诗经》。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 而无辞,乃所谓“笙诗”,故实有305篇。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
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 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 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 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 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 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 维"。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
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 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 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 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体现 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 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采诗、献诗与删诗(1)
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班固《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 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 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男 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 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 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 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古者《诗》三 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者,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 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 《风》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 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采诗、献诗与删诗(3)
朱彝尊论删诗之说不可信
《诗· 大雅》中的周民族史诗
《生民》讲述后稷诞生的神奇及他对农业的贡献。 《公刘》:歌颂周远祖公刘率部落从邰迁豳之事。 《绵》:写文王祖父古公亶(dǎn)父(太王,王 季之父、文王之祖)率其部落从豳迁岐山的过程, 这是周部落再次创建国家。 《皇矣》:记周文王伐崇、伐密的战争事迹。 《大明》:记载的是周武王牧野伐商的战绩。
本类代表作品
1.
2.
3.
《周颂》中《思文》祭后稷,《清庙》祭文王, 《执竞》祭武王,《昊天有成命》祭成王;《时 迈》祭山川,《天作》祭岐山,《我将》祭天帝, 《载芟》祭土神谷神。《商颂》中的《玄鸟》记 商人始祖契的降生,《长发》则专写商代先王契、 相土和成汤的创业。《鲁颂》则歌唱鲁僖公治国 有道。 《大雅》中的《文王》、《思齐》、《棫朴》、 《旱麓》、《下武》、《文王有声》等主要歌颂 文王、武王、上帝和天命,《江汉》、《常武》、 《六月》、《车攻》、《采芑》等则赞美宣王中 兴的。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大 明》、《皇矣》五首诗,则是专记周人古史,堪 称史诗的作品。
上古神话
神话的定义
茅盾:“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
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 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 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 确信以为是真的”。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 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 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 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 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 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 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 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 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