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名词解释(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先秦文学)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易卦爻辞《易经》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
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爻,《易经》八卦的两个符号,一般认为“爻”代表着阴阳气化。
礼乐文化礼乐文化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们的本义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
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礼乐文化取代了旧的巫术宗教文化,也就是说自西周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的自觉认同,“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的巫祭文化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这些礼仪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积极的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他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THANKS
诸子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虽以议论为主, 但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实际事例阐述道理,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与实践
《楚辞》中的浪漫主义诗篇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先秦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充满了奇幻、夸张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浪漫情怀。
寓言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表现
先秦寓言故事如《庄子》、《列子》等,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 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想,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 学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4
目录
• 先秦文学概述 •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 《诗经》与《楚辞》 • 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 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影响 •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01
先秦文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也称为“前秦文学”或“古文学” 。
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 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文学作为这个时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夏商周时期
06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 就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lasepillo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广义先秦:1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河(《汉书·(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2、间献王传》颜师古注))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3、,后亦应之,此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4、“杭育杭育派”:《淮南子·道应训》)重权力之歌也”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5、重要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原始时代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集体性、综合性等。
它们具有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是指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文学。
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古代神话、古代歌谣、《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先秦寓言和《楚辞》等,这些作品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先秦文学1.绪论●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作者的流变●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2.上古神话●神话定义《山海经》●神话分类●民族精神●思维特征●神话历史化●对后世文学影响3.诗经●名词解释:风雅颂,三家诗词●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现实精神●艺术特点赋比兴,四言为主,语言生动●地位影响4.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的艺术特色●感情色彩●叙事手法●描写人物●言近旨远●国语文学特色●战国策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5.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过渡●荀子韩非子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论辩缜密●气势浩然●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寓言为主(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形象诙诡●语言诗意●后世影响传统文化源泉,散文创作典范,语言艺术成功6.屈原与楚辞●文化政治背景●楚辞离骚艺术成就●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天问等●楚辞流变,后世影响(二)秦汉文学1.绪论●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汉代文学基本态势●文学经学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和分期2.秦及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淮南子》及其他散文3.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骚体赋及“九体”●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艺术特色●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4.司马迁与《史记》●发愤著书说与《史记》“三家注”●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因果●条理清晰●人物刻画●人物广泛●共性和个性结合●多维透视法●旁见侧出法(互见法)●风格特征●画面宏阔●浓郁悲剧气氛●传奇色彩●雄深雅健●地位和影响5.两汉乐府诗●乐府诗与《乐府诗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贫富悬殊男女爱情乐生恶死●叙事手法●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详略得当●题材丰富●人物栩栩如生●诗体演变6.东汉辞赋●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两都赋》的艺术成就●《二京赋》的艺术上的突破●《两》《二》之辩●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7.《汉书》及东汉散文●《汉书》的艺术成就史记与汉书之辨●《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8.东汉文人诗●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绪论●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独立门类●体裁区分●追求审美特性●乱世文人命运●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门阀制度和其文学创作——不平之意,文学家族,强调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玄学对文学的渗透——魏晋玄学魏晋风流●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历程●建安风政治理想人生短暂强烈个性悲剧色彩●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末陶渊明田园诗●晋宋之间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南北朝文学●四声发现永明体●文学集团宫体诗●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南北文风交流●鲍照七言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地位●新变●自觉阶段个性化●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新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文体发展●五言古诗继承传统并发展到鼎盛●骈文兴起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抒情小赋增加骈文成分●七言古诗发展确立●民歌新鲜气息加入●小说初具规模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2.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文学●曹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末实录+雄心壮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深刻真实感慨深沉●语言古朴率真笔力雄健悲凉之中有跌宕慷慨之气●曹丕(典论论文)诗歌新变●个人情感的抒发●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邺下文人集团●曹植诗歌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典雅,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对五言诗发展作出贡献●建安七子●王粲刘桢蔡琰《悲愤诗》●时代特征●政治理想高昂——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哀叹人生短暂功名未立or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正始诗歌●阮籍《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两晋诗坛●太康诗风●拟古追求形式技巧和繁缛诗风大量排偶●繁缛表现●语言华丽藻饰●描写繁复●句式散行趋骈偶●左思《咏史诗》寒室之不平和对士族的蔑视抗争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郭璞游仙诗寄托仕宦失意壮志未酬抒发苦闷情怀“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兰亭集》预示山水诗的兴起●东晋玄言诗玄释合流心隐适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3.陶渊明●儒家入世精神重道德修养老庄思想影响讲求实际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诗歌●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出仕与归隐●行役诗●赠答诗●其他发挥哲理形影神训诫儿子●艺术成就●自然总体特征自然流露一片神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历久弥淳的诗味●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礼为统摄四者浑融一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节奏舒缓沉稳●散文辞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4.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反映水乡景物市井风情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柔美细腻五言四句●北朝民歌——反映生活各个方面质朴无华直抒胸臆刚健豪放四言七言杂言5.诗风转变●谢灵运山水诗●先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谓●情必极貌以写物尚巧似注重写实性细致观察敏锐感受精心细致的刻画●新奇语多生撰●鲍照●内容●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被压迫被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抗争●边塞战争征夫生活慷慨不平●描写游子思妇哀怨凄怆●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疾苦●艺术特色●抒发寒门强烈呼声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难以抑制的怨愤●汉魏乐府和民歌营养句式长短参差●笔力酣畅淋漓风格奇矫凌厉●山水诗以五言为主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6.永明体和齐梁诗坛●永明体八病●谢朓诗歌艺术成就●永明声律运用音调和谐流畅朗朗上口●融裁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新体诗●语言清新情致含蓄南朝民歌气息耐人寻味●沈约清怨王融构思含蓄有韵致何逊对游宦生活的厌倦羁旅乡愁阴铿离愁别绪羁旅思乡江上景色●齐梁诗人集团——萧子良竟陵八友萧统《文选》萧纲宫体诗●宫体诗——描写女性咏物无寄托发展吴歌西曲艺术形式继续永明体艺术探索(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情景交融风格清新流丽)7.南朝文风北渐——徐庾体:梁朝徐擒庾信父子置身东宫创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后期”华实相扶,情文兼至“ 庾信”穷南北之胜“8.辞赋骈文散文●魏晋文坛——重”气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应用文抒情小赋论辩文●南朝美文●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为题材山居赋长溪赋●颜延之骈文典丽缜密●鲍照以奇峭之风运骈丽之辞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水经注洛阳珈蓝记9.小说●笔记体小说文言小说——志人志怪●世说新语文学成就●记言玄远冷隽记行高简瑰奇●独特言谈举止写出独特性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夸张语言●语言简约含蓄幽默机智●影响深远。
先秦文学名词术语解释(4)
先秦文学名词术语解释2008-10-11 11:10:23| 分类:中国古代文学史|字号订阅1.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一切文学现象,主要包括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先秦散文、先秦诗歌等文学类型。
2.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远古时期文学主要的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集体的口头创作,已经具备了诗歌有节奏、有韵律的最基本特征。
原始劳动歌谣是原始歌谣的主要形式。
3.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神话是指原始人类应用幻想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是人类早期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认识社会的强烈愿望的表现。
神话是一种原始人类不自觉的叙事文学作品,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汉代学者明确提出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6.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
据《国语》、《左传》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
7.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删诗说长生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
8.《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2)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の,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の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の影响。
切忌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の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の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の幻想用一种不自觉の艺术方式所加工の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の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の具有艺术意味の解释和描述の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の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の解释,有の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の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の神话,但保存下来の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の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の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の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の地方,我不会打。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の《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の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の“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の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の归纳。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10、四家诗:1)齐诗:作者辕固生,齐国人,今文,亡于三国;2)鲁诗:作者申培,鲁国人,今文,亡于西晋;3)韩诗:作者韩婴,燕国人,今文,亡于北宋;4)毛诗:作者鲁国人毛亨,赵国人毛苌,古文,流传至今。
·11、“赋、比、兴”:1)赋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方法,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场面描写和事实称述之中。
如:《七月》、《生民》;2)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用与之相类似的事物来打比方。
例如《王风·采葛》;3)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例如:《关雎》12、古代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单行的文句所写成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是与韵文(非散文)并称的一个文体类别。
13、《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先秦时叫《书》,到汉代时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14、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始皇焚书之后由汉初经师故秦博士济南伏生所保存、传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有28篇。
包括虞、夏书各2篇,商书5篇和周书19篇。
1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陆续被发现,用先秦“古文”书写,故名。
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后亡逸。
今本《十三经注疏》中所载的58篇,乃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其所增25篇,经考辨,全属伪作。
16、《春秋》:《春秋》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鲁国简史。
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实。
是继《尚书》后第一部以记事为主的史书。
其样式、内容、叙事、语言自具特色。
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孔子曾做加工修订。
17、“春秋笔法”:原指《春秋》的语言凝练含蓄,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例如: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
18、“春秋三传”:除《左传》(内传)外,给《春秋》做传的还有两部书,一部是齐国人公羊高所作,叫《春秋公羊传》;另一部是鲁国人谷梁赤所作,叫《春秋谷梁传》。
这两部书不同于《左传》的共同特点是叙事较少,而主要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但多失之穿凿附会,故其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都不及《左传》。
19、《国语》:《国语》(外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国语》以记言为主,也记载这八国的史事。
记事起于周穆王征犬戎,迄于赵、韩、魏灭智伯。
相传《国语》为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有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0、《左传》:《左传》(内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比《春秋》多了27年,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左传》的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21、《战国策》:《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是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
共33卷,杂记东西周、齐、秦、楚、赵、韩、魏、宋、卫、燕、中山等12国史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短书等。
西汉刘向整理,始称《战国策》。
22、《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体现了孔子“仁”与“礼”的思想核心。
23、《墨子》:《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等。
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24、《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25、《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老庄不考)26、《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7、《荀子》:《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28、《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29、《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30、寓言:就是以假托他人之言来阐发自己的道理。
31、重言:借重古代先哲或当代名人的话,来压抑时论。
32、卮(zhi)言:处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
33、《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又称“骚”或“骚体”。
34、《离骚》:《离骚》是战国后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代表作。
全诗共有373句,2477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诗篇。
35、《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主要是诗人自叙身世和遭遇,其内容和感情基调与《离骚》将近,后人或称之为“小《离骚》”。
不是一时一地所作。
36、《天问》:《天问》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性哲理诗,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长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天问”即“问天”,“对天发问”之意。
它采用巫术降神时一问到底的句式,一连串提出172个问题,共370多句,1500多字。
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宇宙天体各类自然现象、远古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朝代兴亡等方面,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表现出屈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及其勇于探索真理和对旧观念的批判精神。
37、《九辩》:《九辩》是模仿《离骚》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250句。
主要是抒发作者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对楚国黑暗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揭露,也表达了自己“宁处穷而守高”的高尚节操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