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创新性学习习惯为数学学习插上翅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数学创新性学习习惯为数学学习插上翅膀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尊时期。
故此,在小学数学课中老师应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除了仍要增强对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外,也要注重培养创新性的学习习惯。
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实行训练和培养。
一、培养质疑提问、会问善问的习惯
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擅长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然后鼓励小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
即时鼓励小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小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放开让小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问题太多影响教学进度。
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对胆小不敢发言的小学生要多鼓励。
这也是在培养小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二、培养自觉动手
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外物。
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这种动手动脑,主动实践的习惯不但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能促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三、培养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持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
四、培养自信、不怕挫折的习惯。
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自信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在个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数学课程是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是构建美好人性的课程,是真正面向人的课程。
透过自信的学习习惯培养过程能使孩子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持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
五、培养倾听、尊重他人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更开放、更自由、更注重合作,它不但要求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建构知识的过
程,同样也要求学生能养成倾听的习惯,倾听是收集意见相互交流的第一步,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听你讲话,当老师或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同学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要做其他的事。
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假如有其他问题或想法时,能够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可随便插话抢话,要等到老师或其他同学说完了,才能够举手提问或提出意见。
只有学会了倾听的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漫不经心的听讲者,叽叽喳喳的听讲者是很难提升学习水平的,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
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
传统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学得轻松,而小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创新性的数学学习习惯,将会为数学学习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