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气温变化与寒地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时期相关规律研究技术总结

合集下载

六月份水田管理注意要点

六月份水田管理注意要点

六月份水田管理注意要点!六月份水稻进入分蘖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加强对本田的管理,并且要关注天气变化(东北的天气真是让我们琢磨不透!有可能在一天里过上三个季节)。

为了促生长、早生蘖,为了实现预期的田间有效分蘖数量,本田管理应采取如下措施。

1、促生长、早返青、早分蘖应促使水稻插秧后返青快,在移栽当天,选择阿美滋甩施3瓶/垧地,使秧苗返青速度快,争得有效积温。

另应高度重视未来气温条件变化,针对气象灾害做好应对准备,应以“长年促早熟”为指导思想,实施促早熟技术,不要过于片面强调高产,应做到保稳产为目标。

2、科学施肥氮肥总量的30%,在水稻返青后立即施入或在插秧后3~4天及时施入。

蘖肥分二次使用,第一次蘖肥总量的80%全田施入,其余20%在11叶品种6叶期看田找施,哪黄哪弱施哪。

蘖肥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施用3~4公斤硫酸铵。

如果偏迟施用分蘖肥,会导致大量无效分蘖增加、过早封行。

在分蘖盛期氮肥过多,导致水稻基部节间过长,降低了抗倒伏能力。

3、浅水灌溉浅水灌溉3~5cm水层,加宽并延长水路、加宽垫高进水口等措施,提高水温和地温,促进稻苗根系发育。

如遇大量降水,雨后立即排水,保持浅水层。

直播田,稻苗较小者,如遇低温,夜间灌水护苗,防风害和冻害。

4、合理施用叶面肥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喷施优质叶面肥,增加水稻营养、促进秧苗生长,促进水稻早熟。

控制氮肥的施肥量,水稻氮肥施肥量过大会使地上部生长过旺,根系生长缓慢,很多分蘖因无根供养而形成无效分蘖,造成瘪粒。

植株生长茂盛但软弱,株形相对增高,造成早期下部荫蔽,通风不好,下部叶片枯死早,根易老化,无效分蘖的茎杆就会倒伏,带来严重减产。

5、病虫预防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1、水稻潜叶蝇:此处建议插秧前带天吉产品—苗床三宝(艾美乐+优富宽+敌杀死)下地,防治潜叶蝇效果非常好,插秧后田间一旦发现稻潜叶蝇后,要及时用金一佳2瓶/公顷进行防治。

2、水稻负泥虫:插秧后应经常对稻苗进行虫情调查,一旦发现有成虫发生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就应进行喷药。

气候变化对水稻种植产量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稻种植产量的影响

量从 7 月开始减少,逐渐发展成一个趋势,日照时间从 6 月
开始有所减少,水稻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受到日照时间和降
水量的影响不利于其成长。
2.2.2 影响水稻的受精过程 在水稻的孕穗-扬花期,降水 量和日照时长都是下降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受精
过程。水稻的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大约在 7-8 月,太低
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依靠稳定的气候。我国水稻主产区 的气候变化差异非常大,主要集中在 3-11 月,其中中稻(包 括一季晚稻)的播种和收获的时间是 4-10 月,水稻的生长在 这几个月也会受到气候影响。中稻(包括一季晚稻)主要生 长发育阶段和营养生长阶段(包括发芽期、幼苗期、分蘖期)的 时间是发生在 4-7 月,并进阶段(包括孕穗期、扬花期)主 要发生在 7-8 月,生殖生长阶段(包括乳熟期、完熟期)主 要是在 8-10 月;水稻的产量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很大,在一 定的月份,水稻的产量有所不同。 2.1 温度变化对水稻种植产量的影响 水稻的发芽期和幼苗 期在气温比较高的时候,呈上升发展趋势,水稻的发芽期和 幼苗期在 4-5 月,这个阶段温度的变化对水稻的生长的影响 比较大,温度较高不利于秧苗成长,会使秧苗枯萎,温度较 低同样也不利于秧苗成长,会使水稻成长得比较慢,水稻叶 片叶绿体的成长也会受到影响。我国水稻主产区的气温变化 中日最高温在 3-5 月的气温是上升的,日最低温在 3-4 月是 明显上升的。从这个发展状况中可以得出,气候变化对水稻 的生长有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总体来说,日 最低温的升高有利于水稻在发芽期和幼苗期的生长。 2.2 降水量和日照时长变化对水稻种植产量的影响 2.2.1 影响水稻的物质积累 在水稻的分蘖-拔节期,降水 量和日照时间下降,不利于水稻累积干物质。水稻的分蘖期、 拔节期在 6-7 月,水稻的分蘖生长受日照时长和降水量的影 响会有所减少,同时叶片的生长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我国大 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受气候的影响,我国的降水

寒地水稻要素调控技术总结

寒地水稻要素调控技术总结

寒地水稻要素调控技术总结水稻高产创建首先要设计目标产量,围绕目标产量进行技术调控,最终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要素管控技术是针对构成水稻产量的四大要素(平方米穴数、每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进行定量调控和管理,并将各项技术措施综合集成组装,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

经过一年的试验亩产达到802kg 现将实施的高产攻关技术总结如下。

一、采用大棚、三膜覆盖、钵育摆栽育苗在“两秋、三常年”的基础上采用高台钢骨架大棚育秧。

3月5日提早扣棚,育苗时采用三膜覆盖钵育盘,用该种方法育出的秧苗素质高,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壮苗标准。

调查表明,百株干重较常规育秧增加0.5g,带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提早返青分蘖5d,有效分蘖增加50株/m。

二、选用高产优质品种选用了高产优质品种——龙粳26(原种)。

三、置床处理与床土配制置床处理:每平方米置床施用腐熟有机肥8~10kg、尿素20~25g、磷酸二铵50~60g、硫酸钾25~30g,并混拌在3~5cm深的土层内,做到床平、土细、肥匀。

在摆盘播种的前一天,置床浇1浓度的硫酸水3kg/m,使置床土壤ph值达到4.5~5.5,并用杀菌剂消毒。

床土配制:将酵素有机肥、过筛旱田土按1:2拌匀,每平方米床土用硫酸铵40~50g、磷酸二铵50~60g、硫酸钾20~30g并拌匀。

四、蒸汽催芽和适期播种种子经比重1.17盐水选后,浸种6~7d,水温为11~14℃,当达到浸种标准时,进行蒸汽催芽。

4月5日,机械播种,每盘播芽种105g,覆土厚度0.5~0.7cm。

后覆膜。

种子通过蒸汽催芽及精确播种,表现芽齐、芽壮和苗匀、苗齐、苗壮,提高了秧苗素质。

苗后除草100m用千金9ml.五、加强秧田管理,确保旱育壮苗按旱育壮苗模式,以调温、控水为手段,重点抓好4个关键时期,使秧苗地上和地下均衡发展,育成标准壮苗。

1.控制好温度1叶期棚温控制在25℃左右,2叶期控制在22℃左右,3叶期控制在20℃左右。

北方寒地水稻的生育进程

北方寒地水稻的生育进程

北方寒地水稻的生育进程11-12叶品种,要求有效积温2400-2600℃。

生育期130-135天。

生育进程:四月一至十二日育秧准备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工作:盐水(比重:1.1-1.13克/厘米3)选种→种子消毒→浸种(7到10天,要满足110℃)有效积温→催芽(30-32℃)→播种;四月十二日至五月十一日育秧期,后期要进行本田整地,30-35天;五月十一日至五月廿五日插秧期;五月卅一日至七月二日分蘖期:其中六月十五日至七月二日为生育转换期,六月二十二日以后水稻开始进入穗分化。

从六月二十二日到七月二十五日是长穗期。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三日为抽穗扬花期;八月三日至九月十九日为结实期,大约要40-50天,满足900℃有积温;九月十九日温度低于13℃,水稻停止生长。

13、14叶品种,要求有效积温2600-2900℃,生育期135-140天。

三月二十五日,进入育秧准备阶段育秧准备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工作:盐水(比重:1.1-1.13克/厘米3)选种→种子消毒→浸种(7到10天,要满足110℃)有效积温→催芽(30-32℃)播种;四月七日可以播种育秧;五月六日至五月二十日为苗期病害本期田病害虫害插秧期;五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二日为分蘖期,其中六月二十日至七月八日为生育转换期;六月二十五日至七月二十六日左右为长穗期;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七日为抽穗扬花期,八月七日至九月十九日为结实期。

九月十九日温度低于13℃,水稻停止光合作用。

插秧后本田返青、分蘖期的管理1、生育过程:插秧以后,由于植伤等原因,幼苗有一段暂时停滞生长的恢复期。

这个时期的长与短和秧苗素质的好与差、气温水温的高与低、插植深度的深与浅等有直接关系。

此时叶色有些变淡。

当叶色重新变浓时,就意味着地下部新根已经长出,秧苗已经返青,开始了正常生长。

2、分蘖过程: 11 叶品种进入 4 叶龄,一叶节上有部分分蘖发生; 5 叶龄( 12 叶品种为 6 叶龄)田间茎数达到计划茎数的 30% 左右; 6 叶龄( 12 叶品种 7 叶龄)达到计划茎数的 50-60% ; 7 叶龄( 12 叶品种 8 叶龄)达到计划茎数的 80% ; 7.5 叶龄( 12 叶品种 8.5 叶龄)前后,达到计划茎数。

科技成果——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减灾保产关键技术

科技成果——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减灾保产关键技术

科技成果——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减灾保产关键技术技术开发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站、东北农业大学成果简介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寒地水稻主产区阶段性低温冷害及其他灾害频发,造成水稻插秧返青期死苗、分蘖期群体生长延迟,干物质积累不足,难以搭建高产框架;孕穗期颖花发育畸形,开花期授精不良,后期籽粒灌浆不充分,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受损、品质降低,稻农种稻效益下降,严重威胁我国口粮安全。

寒地水稻抗灾生产已经成为常态。

该技术通过品种布局、栽培调控、耕作措施的结合,实现了灾年减损保稳产,常年增产促丰收,解决了寒地水稻安全生产的难题。

通过抗冷稳产水稻品种筛选及区域布局防灾,钵育壮苗、适时插秧、侧深施肥、促进灌浆避灾,优化施肥、壮体健群、适时灌溉抗灾,秸秆还田、提升地力、秋翻整地抢农时稳灾;实现了寒地水稻防低温冷害安全生产,保证水稻稳产、优质,维护了稻农种稻效益,保障了国家口粮安全。

应用情况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东北水稻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资助下开展本技术体系的研究、集成与示范。

目前,已在黑龙江、吉林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9年在黑龙江省肇源县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585.4千克,较常规生产田增产8.3%;2020年在黑龙江省通河县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530.1千克,较常规生产田增产5.3%;2020年在吉林省松原市进行大面积示范,平均亩产753.5千克,比常规生产田增产7.6%。

2018-2020年该技术在黑龙江省累计推广735.73万亩,在吉林省推广79.25万亩。

技术效果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了低温冷害成灾的风险,提升了寒地水稻生产抵御低温的能力。

和常规技术相比,应用该技术可实现轻灾不减产,重灾减损15%以上,常年增产5%以上。

自2018-2020年推广应用该项技术以来,黑龙江省累计增收稻谷1.98亿千克,吉林省累计增收稻谷0.24亿千克。

技术要点(一)品种选择运用抗冷稳产水稻品种是实现减灾保产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需注意两点:一是应选择适合当地积温或稍早(少100℃积温)的水稻品种,严禁越区种植。

6月份气温变化与寒地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时期相关规律研究技术总结

6月份气温变化与寒地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时期相关规律研究技术总结
科研 ◎农 业科 学
2 0 1 4 年第2 期( 下半月)
6 月份气温变化与寒地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时期 相关规律研究技术总结
高向达 董元香 李新军
( 黑龙江省八五 。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黑龙江虎林
1 5 8 4 2 2 )
【 摘 摹】 黑龙 江寒地水稻属早熟粳稻型 , 生育期短 , 具有感温性、 重叠型和非蓄积性。本文 中主要研 究 6月份气温与水稻 生育转 化和抽穗时期的相关规律 , 为今后指导水稻 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关键 词1 气温 寒地 水稻 种植 【 中图分类 号】 ¥ 5 1 1 【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1 1 0 0 3 — 1 6 5 0( 2 0 1 4 ) 0 2 — 0 0 5 4 一 O l
中旬低温 影响相关性强 。 6 月中下旬高温与抽穗和生育转换期的 相关规 律性不强 。
4 . 2 0 0 1 - 2 0 1 3 年 6月份 日平均气 温与水稻抽 穗期和 生育转 化期的相关规律 比较分析。 将按 6月份 日 平均气温 由高至低降序排 列比较 分析 , 6月份 日 平均气温低于 1 7 . 2 ℃以下 ,其相关规律性没有 6 月上 中旬 低 温影响相关性强 。高温也与抽穗和生育转换期 的关系规律性不
旬日 平 均气温在 2 0 . 4 ℃以上 , 这 5 o 天 的综合 高温在 l 9 . 5 比较分析 。 将按 6 月份 一 7 月上 中旬 日 平 均气温 由高至低降序排 列比 较分析 , 日平均气温 低于 1 9 . C C以下 , 使0 2 、 0 6 、 0 9 年这 3 个低 温年的抽穗期和生育转换期滞后 , 其规律 同上 。 6 月份 ~ 7 月上 中
2 0 o 1 — 2 0 1 3年问 6月 一 7月上中旬各 旬 日平均气 温与水 稻常规品种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调查记 录汇总。

对于寒地水稻实现稳产培育技术的研究

对于寒地水稻实现稳产培育技术的研究
灌溉 , 证本 田的湿 润状 态 , 保 以利 提温 促 进水 稻生 育 。在水 稻孕 穗 期 、 花 期 如迂 l℃ 以下 低温 时 扬 7 水层 加深 至 1e 以利 深水护 胎 , 冷 害。同时 7 m, 防御 要加强病 、 、 虫 草害的防治, 确保稻作安全。 水温影
响水稻生育, 尤其是寒地稻区更加突出。 我县井灌 面积 占6% 0 左右。 在提高水温促进水稻生育上 , 我 们一 是延 长灌 溉渠 道 ; 是渠 道覆 膜增 温 ; 二 三是设 证 晒水池; 四是早晨灌水 , 只灌不排 , 利用回水 ; 五是 以超稀植为重点的三高栽培,要依据寒地稻 本田加宽池 口, 定期交换位置 , 曲线灌水 ; 六是 山 区水稻生育期短, 前期营养生长要早生快发 , 后期 区沟塘地挖沟排水 , 降低水位 , 提温增氧 ; 七是推 生殖 生长要 防止脱肥 早 衰的特 点 。 施肥技 术 上 , 广空 气增 温技 术 , 提高 水温 2 3 在 可 - ℃。 要 控氮 、 磷 、 稳 增钾 。 二要 遵循 底肥 要重 、 肥要 追 3结论 早、 要适中、 量 穗肥 要 稳 的原 则 , 特别 是 氮 肥 的使 寒地三高栽培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用应向穗粒并重, 提高穗 的质量方向发展。 同时要 就栽 培而 言 , 紧密结 合 当地 气候 、 源 等生 态条 要 资 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 挖掘潜力增施有机肥 , 实 件。以选用优质品种为前提 , 以旱育壮秧、 稀植栽 施全 层施 肥法 。 目前方 正稻 区 N K比为 2 l 14 培为基础 , P :: 、, 以科学的肥 、 植保管理为调控手段 , 水、 亩施 N91k 、4 5gK 、。其 中 N肥 按 基 、 、 以全生育期群体质量和数量性状 同步发展 为目 ,6 gI 、k、 67 ' 蘖 穗 比为 53 2 次施用 , 全 部作底 肥 , :: 三 P肥 K肥基 、 标, 以安全抽穗成熟、 培育秋优型稻作为中心。实 穗比为 64 蘖肥在水稻 4叶期 、 叶期两次施用, 现高产、 :。 6 高质、 高效之 目的。 另外 , 在部分寒地应用 穗肥在水稻倒 2叶长出一半时施用。 的水稻钵体育苗摆秧栽培技术 ,是 目前寒地水稻 栽培中较为先进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它具有秧 2 . 秧稀 植是 “ 4壮 三高 ” 培 的关键 栽 从生产实践看。目前方正稻区大力推广超稀 苗根部营养面积大 , 营养块不散, 返青块 , 分蘖早 , 植技术, 依据现有的品种、 施肥水平及管理和地力 有效分蘖多, 从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 , 提高结实 等 因素 ,平 方 米 2 左 右 ,0 以上 方 可获 得 率 , O穴 40穗 促早熟, 提高成熟度 , 产量高 , 品质好 , 具有省 较好 的产 量 。就栽培 密 度而 言 以行距 9 1 —0寸 , 穴 工、 省力、 省成本、 高产 、 高效 、 优质等特点。 距 5寸 , 穴插 24株为 宜 。大 面积 于 5月 2 每 ~ 5日 参 考文 献 前( 在增产期内) 结束插秧 , 目前由于机插面积的逐 f1 l李广福 , 刘大军. 浅谈寒地水稻三高栽培技术 步加大,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不育 5 月苗、 不插六 lI 民致 富之 友 ,0 7 ( ) 3 3 . J农 . 20 ,7 : — 5 3 『1 龙 . 方 寒 地 水 稻 超 高产 栽 培 技 术 措 施 探 2赵 北 月秧, 也充分发挥了【晚熟品种的增产潜力。 } l 2 . 5本田管理叶龄指标计划化、 精细化 讨 『. 农 业 科 技 ,0 8 ( ) 2 2 . J 现代 1 20 ,6 : — 4 2 3g 志 l 、 叶金 文 . 浅析 寒 地 水稻 栽培 的 关键 技 本田管理全面实施叶龄诊断栽培技术,按照 『1, 强 , 叶龄指标计划管理 , 做到实时准确诊断, 提高各项 术 『1 村 实用 科 技 信 息 ,0 8 ( 1 : — 0 J. 农 2 0 , 1 ) 9 2 l 栽培措施 的到位率 。 对施肥、 防病、 防虫、 灭草的时 期 和 各生 育 阶段 的 灌水 标 准进 行 叶 龄 指标 确 定 。 根据叶龄进程和叶色 , 诊断水稻植株营养状况 , 随 时调整管理措施 , 改善水稻生长环境 , 调控生育进

寒地水稻田间管理各阶段栽培技术措施

寒地水稻田间管理各阶段栽培技术措施

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水稻所占比例非常高,而东北地区特有的寒地水稻是水稻大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寒地水稻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注重做好插秧、施肥、灌水、除草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为寒地水稻的良好生长,获得高产和优质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针对寒地水稻生产过程中各个主要阶段的田间管理进行了分析。

从插秧开始就进入了寒地水稻栽培中的田间管理阶段。

此阶段是产量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将决定水稻能否正常生长并如期成熟。

一、寒地水稻插秧期的管理1、插秧的时间要确保农时,在农时范围内插秧是水稻栽培的关键,错过农时对水稻生产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寒地水稻插秧的具体时间应根据寒地水稻的品种、秧苗的类型、水稻的抽穗期及安全移栽期来决定。

在黑龙江地区栽培水稻,插秧的时间应在5月15日-25日,此时气温已经基本保持定在13℃以上,地温也达到了14℃左右,可以适时进行插秧。

应尽量在适期内早插秧,可以充分利用积温,水稻可保持良好的生长,使秧苗提早分蘖或保证在适期内正常分蘖,将抽穗期提前,增加有效的稻穗数量,提高结实率和稻谷的重量,有利提高水稻的产量,保持稳产和高产。

如果将插秧的时间拖后,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2、插秧的密度插秧的株距和行距应根据水稻品种的特点、土壤肥力、插秧的具体时间、秧苗的质量等因素来确定,本田土壤比较肥沃、适期内插秧的时间比较早、秧苗的质量高、品种的分蘖力比较强、有较长生育期的应尽量稀植,相反的情况下应密植。

一般来说,寒地水稻插秧的密度应为,穴距13厘米,行距30厘米,每穴插秧3-4株。

如果栽培的品种生育期比较短,应适当的将株间距缩小。

3、插秧的质量要求一般插秧的质量标准为,深度在3厘米以下,保持秧苗直立,横竖成一条直线,插秧的走向为南方方向。

尽量做到浅插,以有利于充分利用地温及土壤的透气性等条件,使秧苗快速扎根,及时返青与分蘖。

另外,还要做到每穴的苗数不超过4株,并保持深浅一致。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
管理 模式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地 概 况 .
从 图 1 以看 出 , 穗 分化 期处 理 3的干物 重 最 高 , 可 幼 这 与农 垦 高产 生育 前 期施 氮量 较 高有 关 ; 抽穗 期 、 熟 期 以处 成 理 4的干 物重最 高 , 熟期处 理 4的干物 重达 到 l. h 2 成 58 t m 。 7/
13 试 验 设 计 -
试验共 设 5个处 理 , 处理 1 当地农 民 习惯施肥 模式 )施 ( : 用纯 N 1 0k ,m 作 基肥 、 蘖肥 、 肥 , 施用 比 例 为 6 : 5 gI , l 分 穗 其 0 5 :0 施 用 PO 6 gh 2K0 5 g mz采 用常 规 育 苗 ( 5 04 , z 0k/m 、 2 0k/ , h 2 穴 / , 秧 密度 3 , mx 32o 处 理 2 养 分 优 化管 理 模 m )插 0 c l . n; 0 (
8 6 4 2 O 8 6 4 2
试验 在七 星科技 园区 多年 老稻 田进行 , 验地土 壤为 草 试
甸 白浆 土 , 势 平坦 。 测定 , 壤 有机 质 含量 为 3 . k , 地 经 土 71 g
碱 解 氮 1 01 /g 速效 磷 2 . mgk , 2 . mgk , 88 /g 速效 钾 2 1 /g 2 . mgk , 2
节 肥 、 肥 , 用 比例 为 4312 施 用 P0 5k /l2K O 9 穗 施 :::, 25 gh l 2 0 5 T
k ,m 采 用钵 育 苗 ( 8穴/ , gl , l 2 m ) 插秧 密 度 3 mx 2e 处 理 0c l m; 4 高 产 高 效施 肥 模 式 ) 施 用 纯 N 10k /m , 基 肥 、 蘖 ( : 1 gh 2作 分

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影响分析

温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各个时期的影响分析
第 3 7卷 第 6期 ・ 术 学
V 0I . N o 37 6




2 0年 01
11 月
HUNAN AGR CUL I TURAL MACHI NER Y
N 0v. 201 O
温 度对 水稻 生 长发 育 各 个 时期 的影 响 分析
张 秀英
( 四川 宜宾 职业技 术 学 院 , 四川 宜 宾 640 ) 40 3
14 温 度 对 水 稻 结 实 的 影 响 .
该实验 通过 没定 温度 梯度来 考 察温 度对 水稻 结实 的影 响。 实的好坏 是通过种子的干重来衡量的 。 结 将萌发的种子放 在3 5℃条件下进行营养生长 。当水稻快开花时将植株在不 同
温度 下 处 理 , 到 结 种 。 后将 种 子 摘下 5 直 然 5℃烘 干 , 后 称 量 然 种 子 的干 重 。该 试 验设 置 的 温 度 为 2 5℃ 、0℃ 、5℃ 、0℃ 。 3 3 4 每 个 试 验 设 置 了 3个 重 复 , 组 试 验 植 株 为 1 , 后 计 算 每 O株 然
为 3 c 最适 储 存 温度 为 1 O c, 0℃左 右 。
关键词 : 稻 ; 度 ; 水 温 开花 ; 实 结
中 图分 类 号 :一 S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7 8 2 (0 0 0 — 2 9 0 10 — 3 0 2 1 )6 0 2 — 2
Te mpe a u e o i e g o h i i e e tp ro so na y i r t r n rc r wt n d f r n e i d fa l ss
K e o ds:ie;e yw r rc t mpea u e; o nn sr ng rt r f we g;to l

寒地水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寒地水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水稻生产当中面临的问题1.1品种选择由于在进行品种选择时只是注重选择品种的成熟时间,对于品种积温能力并没有合理的进行了解,导致部分从热带地区购入的品种并不能有效适应当地环境,虽然成熟时期相同,但生育期较为落后,会出现空瘪粒现象,降低生产效率,而从高寒地带引进的品种则会出现发育提前现象,造成当地水稻产量得不到有效提升。

在进行水稻品种选择时对于一些新兴的品种,稻农往往并没有仔细的了解就会购买和使用,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搭配,导致在遇到极端天气或者特殊年份时,部分抵抗能力差的水稻品种就会出现空瘪粒现象,对水稻产量和经济具有严重的影响,例如:绥化市在2020年秋季降雨量就较大,出现暴雨情况,土壤中的水份较多,并且在冬季降雪量较大,气温极低,回暖时间较晚,导致春季的水稻种植受到影响。

1.2育苗问题育苗作为水稻种植的关键步骤,在育苗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问题,造成水稻出苗率降低或者水稻苗溃烂现象,其中育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种子处理不当、育苗质量较低、播种数量不合理、通风不规范等问题。

种子处理不当:在对种子进行催芽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

由于稻农在浸种时,对于种子的翻动次数较少,换水不及时,长时间就会产生懊味,这时如果不对种子进行彻底的清洗,就会使种子的催芽过程出现问题,种芽长势较弱,存活率较低。

育苗质量较低:部分稻农在进行催芽过程中对于温度、湿度没有进行有效的管控,经常会出现温度过低、湿度较高等现象,导致催芽成功率得不到提升,并且在催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育苗取土较难、苗床土壤水份较高、床面没有合理的进行平整等情况,这也造成育苗更加困难,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出苗较慢、种芽溃烂、出苗率较低等,另外,苗床质量低、地势坑洼等问题会导致苗床的排水不顺利,造成苗床出现积水现象,如果是盐碱地还会出现返碱状况,使秧苗发生立枯病,降低秧苗的产量。

播种数量不合理:在对种苗进行播种时,每平方米播种数量较多就会导致秧苗长势较弱,据调查播种每平方米数量超过0.5kg,就会造成秧苗长势较弱,虽然秧苗数量仍然很多,但秧苗较细,分葵较少,特别在定值结束后秧苗生长更加缓慢,在寒地水稻的育苗当中这种问题发生次数较多,造成寒地种植水稻生产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二黑二黄”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二黑二黄”

寒地水稻高产高效“二黑二黄”变化理论与应用由于寒地水稻生育期短,幼穗分化和拔节同时发生,一般只有“二黄二黑”。

所谓寒地水稻高产高效“二黄二黑”是指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水稻生长过程中叶色两次浓(黑)、淡(黄)交替变化,从而实现杆壮、穗大、粒饱,并获得高产高效。

第一次“黑”出现在分蘖盛期叶色浓绿,到分蘖末期,叶色转淡,出现第一次“黄”;第二次“黑”出现在孕穗前叶色转浓,到抽穗前转淡,出现第二次“黄”。

叶色的浓淡不仅直观地反映了水稻叶绿素的含量,还反映了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水平。

叶色“黑”,说明较多的光合产物与氮素结合形成蛋白质以供器官生长建成,进行所谓扩大型代谢;“黄”的时候则氮素代谢削弱,功能叶的光合产物贮存较多,即进行所谓贮藏型代谢,使苗健壮而不过旺。

水稻叶色的黑黄变化是高产水稻的生长规律。

如果到时候叶片不转黑或不落黄,说明水稻生长不正常,产量自然不会高。

研究表明,凡是叶色黑的时候,都是水稻新器官大量生长的时候;凡是叶色落黄的时候,都是水稻从一个生长发育时期转入另一个生长发育时期的时候。

第一次黑黄变化发生在分蘖盛期和分蘖末期(11叶6月25),即通过追“分蘖肥”,出现第一次“黑”,分蘖末期水层落干晒田,出现第一次“黄”。

“一黑一黄”的作用是促进适当分蘖、扎根、壮苗。

如果不出现第一次黑,说明分蘖生长慢,搭不好高产架子,分蘖少,穗数不足或晚生分蘖多;相反,如果此时期叶色过分黑,说明前期旺长,封行早,中期易发生病虫害,产量不会高。

如果不出现第一次落黄,则分蘖太多(主要是晚生分蘖),叶片长得长而软,茎秆也软,这种苗前期好看,后期病虫害多,穗小,容易倒伏。

所以,第一次“一黑一黄”交替有利于建立高产的群体骨架。

第二次黑黄变化发生在孕穗前和抽穗前,即通过追“穗肥”,出现第二次“黑”,到抽穗前3—5天叶色褪淡,出现第二次“黄”。

把握好这次叶色交替变化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获得高产。

如果不出现第二次黑,茎秆长不粗,叶片长不厚,植株内部积蓄养分少,就会影响幼穗发育,难以实现穗大粒饱。

试析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

试析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

试析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作者:乔丹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19期乔丹寒地水稻从插秧开始,即进入了本田管理的时期。

此期间是决定水稻植株生长、直至成熟的关键,也是形成产量的过程,对于水稻的稳产和高产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本文对寒地水稻本田管理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插秧(1)插秧期应抓准农时,适期内早插秧,具体时间按照秧苗的类型、安全移栽期和抽穗期确定。

黑龙江地区以气温稳定在13℃以上、地温达到14℃时进行插秧。

日历时间应在5月15日-25日,如果时间拖后,会影响产量。

在适期内早插秧,可以使秧苗提早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提前抽穗期,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有利于稳产和高产。

(2)插秧密度可根据水稻品种特性进行确定,土壤肥力高、秧苗素质好、插秧期较早、分蘖力强、生育期长的宜稀植,反之应密植。

一般采取行距30厘米、穴距13厘米,每穴3-4株为标准。

生育期短的品种,可适当缩小株间距。

(3)插秧质量标准插秧的深度不得超过3厘米,浅插可充分利用土温高、透气性好等条件,有利于秧苗迅速扎根、返青和分蘖。

另外,插秧要直、穴苗数均匀、深浅一致。

2、本田管理要点(1)基肥施用特点寒地水稻提高产量,要靠地力来实现。

在对土壤进行合理耕作和改良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培肥地力,采取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适量化肥及微肥等方法,提高稻田的地力,平衡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中有机质活力。

基肥施用种类及用量为,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每亩用量为1000-1500千克,再加上氮肥总用量的30%-50%。

采取全层施入或深层施入的措施,保证早期低温条件下可对氮素养分进行充分的利用,使水稻早生和快发。

另外,还应在基肥中加入适量的磷肥和钾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可用60%-70%。

磷肥有利于植株健壮生长和根系发育,可以促进分蘖量增加,提高产量,宜进行全层施用。

钾肥作为基肥可全层施用,其余30%-40%用做穗肥,可促进水稻中后期光合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水稻高产。

夏至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研究

夏至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研究

夏至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研究夏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中一个,通常出现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的直射日最高,也正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夏至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从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气候环境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来探讨夏至和农作物的关系。

1. 备水灌溉夏至过后,气温逐渐上升,作物对水分需求增加。

因此,在这一时期,适当增加灌溉频次,保证农田土壤的湿润度,有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

特别是在夏至之后,对于水稻这类以水田为主要生长环境的农作物来说,备水灌溉工作尤为重要。

2. 肥料施用在夏至之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加快,养分需求也增加。

此时应及时补充土壤养分,施用适量的有机肥料或者化肥,帮助作物健康生长。

同时,应避免施用过量肥料,以免造成土壤污染和作物生长过旺导致品质下降。

3. 病虫害防治夏至过后,气温和湿度适宜病虫害繁殖,农作物易受到病虫害侵袭。

因此,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清理病虫害源头等,有效防止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保证作物的生长发育。

4. 种植适应性对于不同的农作物来说,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生长季节的转折点。

有些作物如水稻、玉米等需要水分充足的地区种植,而其他作物如小麦、大豆等则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生长。

在夏至之后,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作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选择种植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5. 增加光照夏至过后,白天的光照时间较长,光照强度也增加。

这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因此,在夏至之后,农民可以适当增加农田的光照时间,保证农作物得到足够的阳光照射,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增加养分合成,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夏至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民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特点,适时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保证农作物的良好生长状态,提高产量和品质。

只有充分认识夏至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六月份水稻管理

六月份水稻管理

绿色农科Green agricultural 6月份是水稻进入返青分蘖的主要阶段,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水层管理、施肥时机、封闭药剂应用、病虫害防治都非常关键。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6月份水稻管理技术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返青 插秧后由于秧苗受伤等原因,幼苗有一段暂时停滞生长的恢复期,恢复期的长短与秧苗的品质、气温、水温、插秧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当叶片颜色重新变浓绿色、有新的根系生成时就意味着秧苗已经返青了,也叫缓苗。

早返青一天就可以为结实期抢回20℃以上的活动积温,对水稻安全抽穗意义十分重要。

由于近期部分地区出现连续低温冷害,今年的返青期对比往年延后了一周左右,而且现在秧苗都比较弱,所以一定要借助这两天气温回升的良好时机,抓紧施肥,喷撒叶面肥促进返青,水层保持在秧苗的1/2~2/3,不可水层过深,否则缓苗过慢且容易出现药害及潜叶蝇。

二、水层管理 这时期的水层管理一定要垫好排水口,以免雨水过大淹没秧苗造成药害,可保持3~5厘米水层,既可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又给二次封闭提供有力条件,达到良好灭草效果,又有利于提高水温、地温,促进秧苗早分蘖、快分蘖。

三、促进分蘖 整个6月的田间管理重点是促进水稻分蘖,6月上中旬是水稻分蘖盛期,科学管理促进有效分蘖是高产的关健。

1.浅水层增温促早生快发,包括施肥、灭草的时候田间也不要深水。

深水灭草效果不好,还抑制分蘖。

水层保持3~5厘米,但不能没有水,对于促进分蘖,水温比气温重要。

在低温天气下,水温对于促进分蘖的作用更明显,水被太阳晒热可以储存热量,利于秧苗生长。

2.合理施肥促分蘖。

具体要根据天气、田块情况决定施肥量。

四、控制青苔 青苔也叫水绵,主要影响水稻生长的温度,附着六月份水稻管理4748绿色农科Green agricultural出现伤口,用硫酸铜、苯乙锡铜等撒施。

五、二次封闭 水稻秧苗完全返青后就要及时进行二次封闭除草,以免草荒,药剂以苯噻酰草胺、丙草胺、莎稗磷等灭稗草,阔叶杂草多的地块要再配合吡嘧磺隆、苄嘧磺隆。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拔节抽穗期水层管理

寒地水稻栽培技术:水稻拔节抽穗期水层管理

水稻拔节抽穗期水层管理水稻幼穗发育期,光合作用强,代谢作用旺盛,外界气温一般较高,水稻蒸腾量较大。

此时期生产1g干物质需要395~635g水,是水稻一生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分最为敏感,为满足水稻生育中期的需水需要,把水层灌为6~7cm比较适宜,并要求活水灌溉。

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出现低温时(平均气温低于18℃,最低气温为13℃),应将水层加深到15~20cm。

这时大部分颖花处于地上8~14cm高度,使幼穗淹没在水层之中,可免遭低温冷害,低温过后立即正常灌水。

可是水稻进入长穗期间,一般气温都较高,有机物质分解加快,微生物活动旺盛,耗氧量多,造成有毒物质积累,不利于根系的生长,这又要求不能长期淹水。

因此在拔节、长穗期的水分管理上,前期保持湿润,保持通气良好,后期适当建立浅水层,特别是抽穗前5~15d内的减数分裂及花粉内容物充实期,保持浅水层。

其余时期,以间歇湿润灌溉为主,采取“陈水不干,新水不进”的管水办法协调地上地下部生长。

排水搁田是拔节、长穗期的重要田间管理措施。

搁田主要是通过土壤中水、气、肥三个方面影响水稻生长,达到促根、控蘖、保穗的目的。

搁田的好处是:1.改善了土壤环境。

搁田使土壤表层失水,空气大量渗入,一些嫌气环境下生成的有毒物质被氧化,为根系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根系活力增强,不断向下层深扎。

2.调整植株长势,抑制无效分蘖。

搁田抑制了土壤中氮素养料对植株的供应,使吸氮量减少,控制了叶片等器官的暂时生长,特别是抑制了后期无效分蘖的生长。

3.增强茎秆抗倒能力。

搁田期间由于氮素供应减少,使茎秆节间的伸长速变慢,有利于节间组织的充实,增加茎壁厚度,特别是使茎基部节间组织坚韧,增强了植株的抗倒性。

4.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搁田改变了田间的小气候,使田间温度降低,控制了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特别是水稻纹枯病的蔓延大大减轻。

5.使成穗率提高。

有了适宜的土壤环境,健壮的稻株和根系,搁田后复水根系的吸收能力增强,能满足长穗期对肥、水的大量需要,特别表现为单株增重快,成穗率高。

六月份水稻管理要点

六月份水稻管理要点

六月份水稻管理要点六月份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时期,也是水稻管理工作的关键阶段。

正确的管理措施能够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从水稻的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灌溉管理等方面,介绍六月份水稻的管理要点。

一、肥料施用在六月份,水稻进入了抽穗和拔节期,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

为了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应合理施肥。

首先要进行基肥的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情况,科学调配氮、磷、钾等主要养分。

在抽穗期适量追施氮肥,以提高产量和稻谷品质。

此外,还要注意配施微量元素,如硼、锌、铜等,以促进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病虫害防治六月份是水稻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因此要加强防治工作。

首先要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

对于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如纹枯病、稻飞虱等,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使用农药、合理施肥、加强排水等。

同时,要加强灌溉管理,避免积水,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三、灌溉管理六月份是水稻的关键灌溉期,要合理安排灌溉,保持适宜的水分条件。

一般情况下,每次灌溉的水量应使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

在灌溉前要检查灌溉设施是否完好,确保灌溉水能够均匀地覆盖整个田面。

同时,要注意排水,避免因降雨过多或灌溉过量导致积水,以免影响水稻的生长。

四、除草管理六月份是水稻的拔节期,此时水稻生长迅速,杂草也同样生长迅猛。

杂草的生长会抢夺水稻的养分和光线,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要加强除草管理,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

可以采用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

五、田间管理除了上述几点,六月份水稻管理还需要注意一些其他方面。

首先是密植稀植的管理,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品种特性,及时调整水稻的密度,保证每株水稻都能够充分生长。

其次是注意田面平整,及时修整田埂,确保水稻生长的稳定性。

此外,还要加强田间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水稻的生长异常情况,如疫病、营养不良等。

寒地水稻长穗期的田间管理

寒地水稻长穗期的田间管理

寒地水稻长穗期的田间管理幼穗分化到抽穗这一段时间为长穗期,长穗期一般为30天左右,寒地水稻长穗期主要是6月下旬到7月下旬。

这个时期水稻生长量大,变化快,管理的重点为促进水稻健壮生育,构建高光效群体,协调个体与群体矛盾,壮杆促大穗,防御障碍型冷害,确保适期安全抽穗,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1 长穗期穗肥的施用穗肥是长穗期调节水稻长势的肥料。

主要是为寒地水稻适时安全抽穗和提高结实率、粒重打好基础。

一般穗肥有促花肥和保花肥两种。

由于寒地水稻栽培的早熟粳稻品种属重叠生长类型,可以只施用保花肥。

一般在倒二叶露尖到长出一半时施用。

施肥时要作到“三看”,一看叶色没褪淡不施,等叶色褪淡再施;二看底叶是否枯萎,如有枯萎,说明根系受损,可先撤水凉田壮根,然后再施穗肥;三看水稻有无病害,如有病害,要先进行药物防治,然后再施穗肥。

穗肥施用量:每亩施用氮肥2-3千克,钾肥1.2-2千克。

2 长穗期的灌水管理长穗期是水稻一生需要水份较多的时期,也是寒地水稻容易遭受障碍型冷害的时期。

这时水分不足或气温、水温偏低,容易引起花粉发育不良,降低结实率。

而长时间深水灌溉,土壤缺氧,又不利根系生长。

因此,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中长穗期的灌水仍然采用浅水间歇灌溉。

当剑叶部分抽出,灌10厘米水层,做防御障碍型冷害准备。

在出穗前8-14天内,如有17摄氏度以下低温,水层要增加到17厘米以上,防御障碍型冷害。

冷害过后恢复浅水灌溉。

注意如果用井水灌溉的要将水温提高到18摄氏度以上,再灌深水防御冷害。

3 长穗期的病虫草害的防治寒地水稻长穗期的主要病害是稻瘟病。

这个时期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调查防治。

防治方法同分蘖期相同。

虫害主要有稻冥蛉。

防治药剂50%杀冥凇1000倍液,亩用75千克喷施。

长穗期田间除草作业基本结束,但残留杂草仍不能忽视,要及时拔除田间大草和水稗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寒地水稻抽穗期长短与温度关系研究

寒地水稻抽穗期长短与温度关系研究

寒地水稻抽穗期长短与温度关系研究
王立志;王春艳;李忠杰;王连敏;矫江;许显滨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气象》
【年(卷),期】2004(025)002
【摘要】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寒地水稻不同品种发生早穗现象的程度及危险性不同;抽穗期长短与移栽时秧龄、移栽后第11~20d积温、21~30d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寒地水稻抽穗期拉长造成早穗的主要原因是大秧龄移栽和移栽后遇高温.【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王立志;王春艳;李忠杰;王连敏;矫江;许显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哈尔滨,15008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栽培所,哈尔滨,15008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相关文献】
1.寒地水稻抽穗期的灰色关联分析 [J], 王立志;王连敏;王春艳;李忠杰
2.播期和抽穗期温度对水稻岳优9113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J], 姚俊萌;李迎春;张金恩;舒婷;陆魁东
3.小麦生理拔节-抽穗期的长短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J], 陈恩谦;王碧英;江村
4.不同类型水稻亲本的抽穗期遗传关系研究 [J], 赵明富;吴春珠;黄珊;方珊茹;郑建
华;郑燕梅;蔡巨广;杨聚宝
5.基于高光谱的抽穗期寒地水稻叶片氮素预测模型 [J], 王树文;牛羽新;马昕宇;陈双龙;阿玛尼;冯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月份气温变化与寒地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时期相关规律研究技术总结
作者:高向达董元香李新军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下半月》2014年第02期
[摘要] 黑龙江寒地水稻属早熟粳稻型,生育期短,具有感温性、重叠型和非蓄积性。

本文中主要研究6月份气温与水稻生育转化和抽穗时期的相关规律,为今后指导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气温寒地水稻种植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54-01
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

根据水稻三性(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推断,北方寒地水稻最少叶片数应为6-7片叶,即:水稻3叶生长期及之后如遇高温随时可以转入生育转换期,将叶原基分化转为穗分化,这也是苗床管理2.5叶期持续25℃高温出现早穗的原因。

也体现北方寒地水稻感温性强的特点。

此外黑龙江寒地气候特点为: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冬季严寒,低温冷害多等。

因此,除苗床育秧管理阶段,由于采用保护地栽培,既要防低温冻害,又要防高温徒长早穗外。

通过2001-2013年水稻的叶龄跟踪调查,比较分析年际间水稻抽穗期差异很大,将2001年-2013年间6月份气象资料和4个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常规品种叶龄跟踪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一、2001-2013年间6月-7月上中旬各旬日平均气温与水稻常规品种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调查记录汇总。

通过2001-2013年间水稻定时定点的叶龄跟踪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影响水稻叶片生长速度的因素有:⑴水稻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直接影响水稻秧苗返青速度;⑵蘖肥施用时期及施用量直接影响水稻叶片长度和出叶速度;⑶水稻除草药剂应用的安全性和潜叶蝇的危害程度直接表现为水稻生长的抑制程度;⑷井水增温灌溉和水层管理水平等栽培措施均可影响水稻叶片生长速度;但通过与当地气温相比较,影响水稻出叶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高温使水稻叶片生长快,田间繁茂个体发育强,分蘖速度快,低温则相反。

水稻生育转换期与6月份温度相关性最强。

经调查整理看出不同年际间田间直观看到水稻抽穗期和内在叶龄跟踪调查的水稻生育转换期差异均很大。

1.2001-2013年6月中旬日平均气温与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的相关规律比较分析。

将按6月中旬平均气温由高至低降序排列比较分析,水稻6月中旬平均气温低于17℃以下可使出叶速度慢及水稻增叶而导致生育转换期滞后,抽穗偏晚,但6月中旬平均气温高于17℃
以上的高温差值多少与抽穗期早晚与相关规律性不强,也就是说水稻早抽穗不仅与6月中旬高温有关,还与其它时段高温有关。

2.2001-2013年6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与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的相关规律比较分析。

将按6月上中旬平均气温由高至低降序排列比较分析,6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7℃以下,例2002年16.4℃、2006年16.1℃、2009年15.6℃,其低温使抽穗期和生育转换期滞后的相关规律比与6月中旬低温相比规律性更强。

6月上中旬平均气温高于19.4℃以上可使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换期提早7-10天。

也就是说6月上中旬的日平均气温高低与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期呈正相关。

3.2001-2013年6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与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的相关规律比较分析。

将按6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由高至低降序排列比较分析,6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8℃以下,其相关规律性没有6月上中旬低温影响相关性强。

6月中下旬高温与抽穗和生育转换期的相关规律性不强。

4.2001-2013年6月份日平均气温与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的相关规律比较分析。

将按6月份日平均气温由高至低降序排列比较分析,6月份日平均气温低于17.2℃以下,其相关规律性没有6月上中旬低温影响相关性强。

高温也与抽穗和生育转换期的关系规律性不强。

同第3点。

5.2001-2013年6月份-7月上旬日平均气温与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的相关规律比较分析。

将按6月份-7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由高至低降序排列比较分析,6月份-7月上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8.3℃以下,6月上中旬低温导致出叶速度慢及水稻增叶生育转换期延迟,致使抽穗期滞后。

6月份-7月上旬间高温与抽穗和生育转换期的关系规律性较强。

6.2001-2013年6月份-7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与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化期的相关规律比较分析。

将按6月份-7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由高至低降序排列比较分析,日平均气温低于19.0℃以下,使02、06、09年这3个低温年的抽穗期和生育转换期滞后,其规律同上。

6月份-7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在20.4℃以上,这50天的综合高温在19.5-20.0℃之间,水稻抽穗和生育转换期较为正常。

但高温与抽穗和生育转换期的关系规律性较强。

这些规律与第5点相似。

二、结论
水稻生产中的各项栽培措施不当虽影响水稻出叶速度,从而影响水稻抽穗2天左右,但影响田间直观看见水稻抽穗时期早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水稻内因生育转化期的早晚,水稻内因生育转化期的早晚主要与6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高低界限所影响的出叶速度快慢及水稻增减叶程度所致,使水稻抽穗差异很大;抽穗延迟与6月中旬日平均气温偏低相关性较强。

具体相关规律如下:
1.6月上中旬日平均气温低于17℃以下,使水稻增叶生育转换期延迟,抽穗期滞后3-5天。

即使在水稻生育转换-抽穗期间高温也不能完全弥补前期的低温所致的抽穗期滞后现象;
2.6月上中旬平均气温高于19.4℃以上,可使水稻抽穗期和生育转换期提早7-10天。

3.6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在17.3-19.2℃之间,水稻生育转换期在6月16-23日之间较为正常,抽穗期在7月23-26日之间,与计划安全抽穗期相比相差±2天左右。

综合分析:水稻生育转换和抽穗期提早或延迟的限制因素与6月上中旬的日平均气温高低呈正相关规律。

参考文献
[1]孙雯.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王筠菲.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和效率的影响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