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期末重点总结一、基础词汇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多词汇是我们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但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

这些词汇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掌握。

例如:“吾”、“尔”、“乃”、“若”、“之”、“所”等。

还有一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等的名词,如:“昔日”、“尧舜禹”、“中国”、“洛阳”等。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动作、情感和状态的动词要注意,如:“纣王丧心病狂”、“夫妇有仇”、“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伐”等。

二、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般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例如:“吾爱尔”、“雷公打雷”、“孔子教学生读书写字”等。

另外,古代汉语中有很多修饰语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明月照我尧舜之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三、文言文阅读在学习古代汉语过程中,我们还需要阅读一些文言文,这是古代文献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阅读文言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字义翻译: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字义翻译。

例如,“明”在文言文中表示“明亮”、“清晰”,而不仅仅是指白天的意思。

2. 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咂了咂舌道:你爷也好少道理呵,凡这些东西都是天生的,怕不便作得如数,可是你爷爷到底是老成持重之辈,不出来就不出来,何必瞒着他去做这无益处之事?”这句话中,句子的语序比现代汉语要灵活。

3. 文化背景:阅读文言文还需要了解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要求学习者不能只空谈,而要思考。

四、重要文献了解古代汉语的重点内容还需要研读一些重要的文献。

例如《论语》、《史记》、《文选》等,这些文献是我们了解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还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期末必考————————————————————————————————作者: ————————————————————————————————日期:ﻩ第一节古书的注解从时代看:汉代:毛传;孔安国注《尚书》;高诱注《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

王逸《楚辞注》魏晋南北朝: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三国时韦昭《国语》;刘宋裴駰《史记集解》;郭璞《尔雅注》。

唐代:孔颖达注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注》,颜师古注《汉书集注》。

陆德明《经典释文》注音张守节《史记正义》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

清代:乾嘉学派:《说文》四大家;高邮王氏父子;注释广,质量高。

从作品看:诗经:毛诗郑笺孔疏诗集传 (今)程俊英《诗经注析》论语:何晏集解皇侃义疏刘宝楠正义(今)论语集释论语译注左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今)左传译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汉书:颜师古注李白:王琦注杜甫: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十三经注疏后人把这些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仪礼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孝经尔雅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二、古注的类型诂、训:解释字词。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解析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在“出”字后不能断句,因为“出帷中”属于()句答案:谓补2.下列几组字中,哪一组字的读音反映的是重唇音和轻唇音的差异?答案:甫辅~莆圃3.下列几组字例中,哪一组都是全浊声母的字?答案:童潼僮瞳4.下列几组字中,哪一组字反映的是舌头音和舌上音的差异?答案:沼诏~迢貂5.以“佛陀”对应buddha,涉及的语音现象是:答案:古无轻唇音6.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奔齐,改为田氏。

这反映的语音现象是:答案:古无舌上音7.以“女”作为声符的字有:答案:汝_钕8.以下各字中,先秦时期跟“门”“芒”的声母读音接近的有:答案:望_问_闻9. 1.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C. 法10. 2.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哲11. 3.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D.发答案:B.哲13. 5.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C. 德14. 6.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B.别15.7.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D.月16.8.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白17.9.下列几个字中入声字的是()答案:A. 国答案:D.木19.下面八句话的排序构成一首律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功名误我等云过,岁月惊人还雪飞。

每事恐遗千古笑,此生甘与众人违。

艰难犹有君亲念,血泪斑斑满客衣。

答案:错误20.下面四句诗的排序是否正确:摩天专待振毛衣,雪爪星眸世所稀。

虞人莫谩张罗网,未肯平原浅草飞。

答案:错误21.“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四句诗的排序是否合适?答案:正确22.下列四句诗的排序中哪一种是正确的?答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23.下列各联诗句哪一联的排序是正确的答案: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24.“西”的本义是鸟巢,后来假借为方位词。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

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

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

2词形多样。

3相同相近的读音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

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

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园“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偏义失“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作15.变义复词“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本为单音词。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节构成的词,叫做单⾳词。

在书⾯上,单⾳词⽤⼀个字来记录。

2古汉语的单⾳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词向复⾳词的发展⾳节构成的词,叫复⾳词。

在书⾯上,复⾳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联绵词:指两个⾳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的词。

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复⾳词,⼜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6复合式合成词偏正式天⼦⼩⼈诸侯先⽣联合式⼲⼽国家社稷朋友动宾式将军执事司命知府主谓式⽉⾷霜降体验⾯熟补充式击破持久平定助长7附加式合成词①前附式阿爷第⼀有苗阿母②后附式欣然燕⼦⽯头率尔第⼀节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形上古今通⽤(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词。

历史词“膢”、“倡优”现代汉语新⽣词“电视”、“⽹络”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样,从古到今变化不⼤,相对稳定。

如:⼈、⽔、⼭、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的意义是“应当”,⽽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这是古今词义对⽐中最常见到的情况。

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a词义的扩⼤b词义的缩⼩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指⼀个词由⽂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a 分析字形如“诛”从⾔,本义是谴责,(⽌⼽为武)b 考核⽂献如“狱”在先秦⽂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字形体据义绘形词的引申义因形求义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古⽂字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1、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列出“六书”,其中“造字法”是指事,会意、象形、形声;“用字法”是转注、假借。

2、古典散文分成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四类。

3、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4、《史记》开创了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5、汉字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与通假字不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6、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

7、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8、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9、中国古代的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散文;二、韵文;三、骈文。

10、自传体的产生和写书有序言,都与司马迁有关。

11、我国最早的说理文,有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

12、真正可以称之为论说文,要从《墨子》算起。

13、“论”是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说”是说明,它的说理方式以解释为主。

二、名词解释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臣欲使人刺之,众终莫能就’,众字衍”。

2、象形;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日月田山3、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

4、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聲声、開开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万萬5、《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重点

1.汉字的源头:刻画记号,原始绘画2.形体:由构形、笔道形态、书写体势3.汉字演变两个历程、两个阶段:古文字(殷商-秦,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金文字(秦以后)4.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汉字形体从小篆到隶书5.汉字演变若干方面:表意方式(从象形表意牛到符号表意旦),字体(古文字线条构形,不规则,今文字笔画构形,方块字),字形(增繁支-枝、省简氣-气、讹变肉-月、分化水-水、氺、氵),其他(古文字一字记一词,今文字一字记一个词素)6.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7.六艺:礼、乐、射、艺、书、数8.六书实质:四体二用(造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之法:转注、假借)9.象形字:通过描绘该字所指称的客观实物的形象来表达意义的造字法10.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指事性符号或者由单纯的示意符号形成新字的造字法11.会意字: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而产生一个新字的造字法12.形声字:以声符表声音,形符表意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是最能产字的造字法13.什么是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一对字或者一组字。

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14.古今字产生原因:同源分化、同音假借15.什么是通假字:又称古音通假,是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同或者音近字来代替的用字现象。

这个本该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错字或通假字。

16.什么是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用法全同而写法不同的一组或一对字。

16.从词汇的音节形式、意义特点来观察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单音词占多数、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单音词加上词头词尾构成复音词虎-老虎,由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朋-朋友,古代单音词被不同形式的复音词所代替躬-身体)、一词多义17.古今词义差异类型: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褒贬、轻重不同18.古今词义的演变:古用今废词牲畜种类(牭-四头牛)、古代官职等级(尚书)、古祭祀名(祠-春祭)、古今义同词、古今异义词完全不同(行李:外交使节)同中有异19.词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势相对应并有文献证明的最古的意义20.词本义探求的步骤:分析字形:甘,是口中含有事物的形象,本义为味美,是指事字考察文献: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小雅·大田》22.词的引申义:在词本义基础上派生、衍化出来的另外一个或几个与本义有关联的意义。

最新(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考点资料

最新(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考点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论述题: (必考的)1.分开和合并(P544)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

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

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2.词类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1.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1.名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

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三).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的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某些詞作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

古代汉语1期末考试重点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1期末考试重点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1期末考试重点古代汉语知识点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古代汉语知识点”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汉字起源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汉字产生的途径:1、记号2、图画汉字的发展:1、甲骨文:(甲骨文在形体结构上的特点)2、金文3、六国古文4、秦系大篆和小篆5、隶书及其他由篆书变为隶书,前人称之为“隶变”。

具体来说,“隶变”有如下特点:(1)彻底地线条化、符号化。

(2)偏旁分化、混同,冲击了汉字的结构系统。

(3)结构简化。

(4)篆书的一些圆转不断的线条大多被改为方折的断笔,书写速度大大加快,并形成了“点”、”横”、”竖”、”撇”、”捺”、”钩”、”折”等几种笔画。

草书、行书都是日常使用的手写快字体,愈到后来,愈发展为一种纯艺术性的字体,与文字的一般实用目的渐渐有了脱离。

关于这几种字体的风格特点,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字形的变化:1、简化与繁化字形结构有下面几种简化方式:(1)图形线条化、符号化。

(2)删去字形中多余或重复的部分,只保留最具有表意特征的或必要的部分。

(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

(4)改变结构类型,使字形趋简。

字形繁化的情况主要分成两类:(1)增加偏旁(2)增加笔画简化和繁化的辩证关系:简化和繁化这两种现象,从表面上看是相矛盾的,其实,这两种现象是相反相成的,没有简化,就无所谓繁化,没有繁化,也就无所谓简化。

有时,字形的繁化反而给简化创造了条件,从而又导致简化。

2、循化与讹化所谓的循化,就是指汉字在笔画与结构上都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它们始终未曾与原有的造字原理截然脱离关系。

绝大多数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尽管有笔画的增减、形状的改易、位置的变换等方面的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原有字形与字义的不同程度的联系。

尽管有些字失去原有的形象特征,但整个字形的发展变化依然有例可循,脉络分明。

正是由于这种循化规律的作用,才得以形成并维持着汉字体系的完整系列性,使汉字形体的演变踪迹历历可寻。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古代汉语》复习要点注意:今年考试的题型与往年有所不同,没有多项选择题。

“复习要点”中有一些多项选择题,仅供同学们参考。

一、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10分)2、释词题(10分)3、简答题(20分)4、古文标点题(30分)5、古文翻译题(30分)二、考试范围(一)文选考核命题所选的文选是:(二)通论通论包括以下内容:文字----汉字的结构类型----古书中的用字词汇----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的发展语法----词类活用----判断句----被动句----宾语特殊的语序----句法成份的省略字典辞书古书的标点和翻译三、复习要点及解题方法(一)汉字的结构类型1、要点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解释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并对“六书”作也了定义,举出了例字。

关于“六书”,古人有“四体二用”的说法,“四体”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它们与汉字的结构有关;“二用”指的是:转注与假借两种用字方法,它们与汉字结构无关。

我们需要同学理解前“四书”,并能分析一般汉字的结构。

下面我们介绍汉字结构分析的步骤。

(1) 先排除指事字,这一类字数量很少,分纯指事字和加体指事字,单独记住。

常见的指事字有:一、二、三、四、上、中、下、亦、本、末、朱、刃、寸。

(2) 剩下的独体、表名词(形体)的是象形。

有少量合体象形可单独记忆,如:眉、须、齿、页、泉、果、瓜。

(3) 合体中有标音成分的是形声(包括会意兼形声),没有标音成分的是会意(合体象形已先排除掉)。

我们可以先用其中的一个部件去试一试这个部件的读音是否与整个字的读音有关,若无关,则再试另一部件。

若其中的一个部件与读音有关,那这个字一定是形声字。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由于古音的演变,有的形声字声符已不能表音,但这些声符往往可以类推出来。

如:暑、署、屠、箸、煮、赌,形符很明显,韵母都读u,说明有相同的声符,即“者”;赭、者、锗,韵母都读e,也有相同的声符;又如:捂、悟、梧、唔、蜈、晤,声符为吾。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的必考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包括汉字的起源、字义、字形和演变,特别是对重要汉字的字义、来源、用法等的掌握。

2. 词汇:包括对古代汉语中常见词汇的掌握,理解其意义、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3. 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成分、词序、虚词等要点,并能够辨析常见的语法现象。

4. 音韵: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

5. 文法:掌握古代汉语中的文法,包括句式、语气、时态等,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6. 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理解这些因素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自考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自考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自考古代汉语考试重点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翻译〕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就很讨厌他。

而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首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的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一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先王的制度:大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

现在京这个地方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

”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又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力)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

你姑且等着瞧吧。

”2〔原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全国)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全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2)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3)第三章古书的用字 (4)第四章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4)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5)第六章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6)第七章词义关系 (6)第八章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7)第九章动词、形容词、名词 (8)第十章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8)第十一章副词 (9)第十二章代词 (9)第十三章介词 (9)第十四章连词 (10)第十五章语气词 (12)第十六章判断句 (14)第十七章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14)第十八章语序和省略 (15)第十九章古代文献的阅读 (16)第二十章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16)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季氏将伐颛臾★★★★★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翻译题)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翻译题)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地点,到、在。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翻译题)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即助手。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翻译题)固:城墙坚固。

子适卫★解释划线词的词义子曰:“庶矣哉!”(翻译题)庶:众,指人多。

阳货欲见孔子★★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翻译题)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词,代指阳货。

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

第三章古书的用字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第二节复合词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以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为例,说明如何从意义的角度辨别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还是复合词。

(1)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B.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

(2)A.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B.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爲?(分析题)(1)中,A 句的“春秋”指春天和秋天,是两个单音词连用;B 句的“春秋”指年龄,是一个复合词。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第一单元(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古代汉语的时限,1919年5月4日之前称古代汉语,“五四”是下限,上限无法确定。

2、字典辞书排列汉字的方法a按音序排列。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c按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3、《康熙字典》的作者是张玉书和陈廷敬,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可以避开生僻字,方法有效,是古代的主要注音方法。

直音法简明准确,但难以避开生僻字,还有互注。

4、工具书:刘淇(清)《助字辨略》王引之(清)《经传释词》杨树达(近人)《词诠》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汉字的发展演变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任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 1)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2)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 1)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2)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的字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5 种)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1)没有同音字无法注音。

(2)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不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

3.叶音法:为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义引申发展的结果。

(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性质也就消失了。

(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以今之词性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

如“乘肥马,衣轻裘” “衣”兼属名词、动词。

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策蹇驴,囊图书。

E.“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

名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

“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像对待……一样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方位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

王力先生观点:A、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左传·僖公十四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2)主语+之+ “于”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

主语(名词)+之+谓语=其+谓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师之)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彼,其(=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

(庄子·逍遥游)5、“者”字结构(1)指示代词“者”:①adj./v.或词组+者(指示代词)=名词性词组。

表示“……的人”、“……的事物”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②主谓结构+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③数词+“者”: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2)语气词“者”:①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②用在“有”字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③用在时间词“今、昔、古、曩”等后面。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④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孙丑下)(2)助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之四)6、“所”字结构(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所”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作中介)。

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战国策·赵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2)所+Vt.+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所”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

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

此所以乱也。

(韩非子·显学)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3)所+介词“以、为、由、从、与”+动词“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

①表示处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②表示工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③表示方式方法: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

(孙膑兵法·威王问)④表示原因:——今“所以”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战国策·赵策)("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⑤表示相关的人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4)所+形容性词语:(不常见)“所”指代描述的对象。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墨子·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无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战国策·赵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有所谓” “无所谓”7、先秦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为韵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

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

——舌尖音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

——齿音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

——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