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1.举例说明“六书”及其特点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2.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我们现在所谈的只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本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本义及探求方式①分析字形盥,洗,浴,及(逮也),零(下雨毛毛雨),集(鸟栖于树),受(接受,通授)②结合文献用例。

朝,莫,乱(治乱)③部首的表意功能。

页(xie):人头(颠,题)辵:行走(迟徐走,迅疾走)3.什么是词类活用?举例说明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下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使动和意动的不同作用:君子之学也可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4.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几种形式。

(1)无标志的被动表示(意念被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2)有标志的被动句式①于(V+语+动作主动者)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②为(为+行为主动者+V)(为+V)(为……所)而身为宋国笑。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③见(见+动词)不直接引出行为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慈父见背(对自己……)④被(战国末,直接加在V前,不能引出行为主动者。

古代汉语重点资料

古代汉语重点资料

第三讲《论语》八章Ⅰ、重点和难点提示一)文字方面1、“德之不脩。

”脩——修通假字修行、培养。

2、“遇诸塗。

”塗——途古今字路途。

3、“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知——智古今字智慧,聪明。

4、“归孔子豚。

”归——馈通假字赠送。

5、“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时——伺通假字探察。

6、“使子路反见之。

”反——返古今字返回7、“植其杖而芸。

”芸——耘通假字锄草。

Ⅰ重点和难点提示二、词汇方面需要注意的词义:1、“颜渊季路侍。

”侍:侍立于尊者身旁。

2、“盍各言尔志?”盍:“何不”的合音字。

3、“敝之而无憾。

”敝:破,坏;动词,指用破。

憾:怨,不满。

4、“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夸耀。

施:显示,表白。

5、“学之不讲。

”讲:习,反复研究讨论。

6、“闻义不能徒。

”徒:迁从,改从。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憋闷,郁积。

这里指思路郁结不通。

启:开导,启发。

悱: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样子。

发:启发。

8、“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方角。

一隅,即四方形的一角,三隅,指四方形的另外三角。

反:类推。

复,重复。

9、“饭疏食。

”饭:动词,吃。

疏:粗。

“疏食”即粗粮。

10、“子适卫,冉有仆。

”适:动词,到……去。

仆:驾车。

11、“庶矣哉!”庶:众,人多。

12、“既庶矣,又何加焉?”既:时间副词,已经。

13、“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动词。

14、“是谁之过与?”过:过错,名词。

15、“且尔言过矣。

”过:错,形容词。

16、“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国。

1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陈列,摆出来。

列:位次,职务。

18、“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

持:扶持,把着。

颠:跌倒。

19、“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相:辅佐。

2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厌恶。

辞:言辞,此指托辞、借口。

2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患:担忧。

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

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

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古代汉语词汇1. 《说文解字》中的词汇:掌握《说文解字》中的重要词汇,包括形声字、会意字等,能够正确解读这些词汇的含义和构造。

2.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词汇:掌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用词汇,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3. 古代汉语中的特色词汇:例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性词汇、修辞手法所用的词汇等,需要熟练掌握。

1. 句子结构:了解古代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关系的组合方式。

2. 动词的使用方法:了解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用方法,包括时态、语态等变化规则。

3. 形容词和副词:了解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包括修饰对象的方式和位置等。

4. 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和否定句等特殊句型的构造规则。

三、古代汉语修辞手法1. 借代:了解古代汉语作品中常用的借代手法,包括比喻、拟人等。

2. 对仗和排比:掌握古代汉语中对仗和排比的常见形式和用法。

3. 夸张和反问:了解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夸张和反问手法,能够正确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四、古代汉语阅读理解1. 古代文学名篇的阅读:熟练掌握古代文学名篇的阅读方法,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够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综合鉴赏,包括文学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评价。

3. 古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能够对不同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包括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以上就是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重点考点的相关内容。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好相关知识和技巧,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第二篇示例: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语言阶段,涵盖了从先秦时代到清末民初的广泛时期。

在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考试中,古代汉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考核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及替代阅读能力。

以下就是2024年福建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的重点考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一、名词用如动词1、包括普通名词和方位名词用如动词两种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用如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1、不及物动词(常见),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求也退,故进之。

(论语·先进)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2、及物动词(比较少见)(1)有时读成另一个音(显得是另一个词了)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

(左传·宣公二年)(2)判断是否使动用法,关键还是上下文意。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3、使动用法实为以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内容使姜氏惊。

惊姜氏。

4、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

“胜之”和“败之”(“胜”为一般的及物动词,“败”是使动用法)(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赵策)(三)名词的使动用法(非常罕见)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认为宾语具有某性质或状态。

后面就是它的宾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二)名词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礼记·礼运)四、名词用作状语(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工具舜勤於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二)名词性词组用作状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三)时间名词1、在句中作为状语以表示时间修饰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

古代汉语重点难点复习资料(全,共21节)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节——七节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

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

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

2词形多样。

3相同相近的读音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

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

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园“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得失偏义失“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作息偏义作15.变义复词“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本为单音词。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古代汉语重点考点

古代汉语重点考点

古代汉语小知识点:●常用词:报P44;复P46;次P47;襲P49;克P54;無P55;介P60;河P65;池P66;谢P132;让P133;属P135;去P137;即P139;赴P141;冯P142;习P147;疾P147;饿P148;厌P149;固P153;再P154;识P217;见P217;患P222;信P226;臭P241;间P243;行P317;适P319;畜P324;淫P327;戚P328;孰P329;殊P331;江P337;宫P338;贾P340;年P341;岁P342;称P421;鬻P422;假P423;因P424;为P425;已P434;参P436;什P436;伯P437;晦P438;朔P438;期P439;权P441;归P511;采P514;叔P515;振P515;斯P517;伐P517;错P519;被P520;用P521;惩P523;薄P525;悠P526;皇P526;庶P527;裳P528;领P532;徵P576;发P578;封P578;迁P580;徒P580;遗P581;坐P582;省P587;曲P591;直P592;长P592;重P595;食P600;或P607;更P607;尔P610;●否定句+否定词:不+弗P264;毋+勿P265;未P266;否P267;非P267;无P268;莫P270●连词+介词:而P447;以P450;介词“以”P454;于P456;古音通假:P543;●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有三种: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P67—68●《康熙字典》P69;《辞源》P71;《说文解字》P77●研究《说文》清代最受推重的四大家P79;●《经籍纂诂》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P80●《词诠》是杨树达所著P80;《诗词曲语辞汇释》是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P81;●异体字的定义P173;●《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论语集注》和《论语正义》P18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节构成的词,叫做单⾳词。

在书⾯上,单⾳词⽤⼀个字来记录。

2古汉语的单⾳词的特点:多义性,模糊性,单⾳词向复⾳词的发展⾳节构成的词,叫复⾳词。

在书⾯上,复⾳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来记录。

联绵词:指两个⾳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的词。

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双声联绵词,叠韵词)复⾳词,⼜称合成词。

复合式合成词(词根加词根)附加式合成词(词根加词缀)6复合式合成词偏正式天⼦⼩⼈诸侯先⽣联合式⼲⼽国家社稷朋友动宾式将军执事司命知府主谓式⽉⾷霜降体验⾯熟补充式击破持久平定助长7附加式合成词①前附式阿爷第⼀有苗阿母②后附式欣然燕⼦⽯头率尔第⼀节古今词义的异同1词形上古今通⽤(不论其词义变化),被称为古今通⽤词。

历史词“膢”、“倡优”现代汉语新⽣词“电视”、“⽹络”2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a古今词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多为词汇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样,从古到今变化不⼤,相对稳定。

如:⼈、⽔、⼭、马、天等。

b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常⽤义和古代汉语中的常⽤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现代汉语中,常⽤的意义是“应当”,⽽在古代汉语中,该词的常⽤意义却是“完备”、“具备”。

c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这是古今词义对⽐中最常见到的情况。

如“劝”,古今皆有“劝说”之义,但古代侧重于积极提倡,即“勉励”,今义侧重于消极阻⽌,即“规劝”,既有不同,有相互联系。

3、词义的发展和变化a词义的扩⼤b词义的缩⼩c词义的转移d词义的⾊彩变化(贬义词,褒义词,中性词)(1)古今褒贬意义的变化(2)古今词义轻重程度的变化第三节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1、词的本义指⼀个词由⽂字形体所表现出来的,并有上古⽂献资料印证的初始意义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a 分析字形如“诛”从⾔,本义是谴责,(⽌⼽为武)b 考核⽂献如“狱”在先秦⽂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本义是“诉讼”。

3、为什么分析字形可以探求词的本义?⽂字形体据义绘形词的引申义因形求义4字形分析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古⽂字6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举例?(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考核要点一、常用文言虚词及其语法功能。

主要用法:答题技巧:是什么词+起的作用+翻译成现代汉语连词而: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构成并列关系。

2.连接的前后项在时间上的承接、事理上的联系。

3.连接前后项的转折关系。

4.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5.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不可能、不应该。

则:1.表示两个分句在事理上是条件和结果关系2.表示两种情况的列举或对比3.表示转折、发现(常用于连接倒叙的两件事) ,有“原来已经”的意思4.表示假设以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行为动作前后两项的并列或顺承关系;2.连词两动词性成分个,表示因果或目的关系;3.连词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

介词之:用于名词性中心语之前,表修饰、领属关系用于动词性中心语之前,取消独立性(1)使该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结构,充当主语或宾语(2)使该主谓结构成为复合句中的分句。

用于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使两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充当某个成分乎、于、於1.引进动作行为时间、处所及所涉及的范围2.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3.引进动作所涉及的对象。

4.引进比较的对象。

5.引出原因以表示凭借,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身份、原因等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对象引进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范围等为: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引进动作行为的的主动者语气词:也: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矣:表示动作已完成或事情已发展到某阶段的语气二、理解并运用古注术语读懂文言材料;体例、术语、三、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在形式上的区别,重点掌握近体诗格律。

能从句式、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说明两者的不同。

掌握近体诗平仄格式和粘对规则,并根据规则排除分别一四中不同平仄格式为起句的五言律诗的基本格律,能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四、古文句读掌握古书句读的常识和方法,能够在正确理解古文整理意思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并加上现代标点符号。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重点

1.汉字的源头:刻画记号,原始绘画2.形体:由构形、笔道形态、书写体势3.汉字演变两个历程、两个阶段:古文字(殷商-秦,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金文字(秦以后)4.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汉字形体从小篆到隶书5.汉字演变若干方面:表意方式(从象形表意牛到符号表意旦),字体(古文字线条构形,不规则,今文字笔画构形,方块字),字形(增繁支-枝、省简氣-气、讹变肉-月、分化水-水、氺、氵),其他(古文字一字记一词,今文字一字记一个词素)6.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7.六艺:礼、乐、射、艺、书、数8.六书实质:四体二用(造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用字之法:转注、假借)9.象形字:通过描绘该字所指称的客观实物的形象来表达意义的造字法10.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指事性符号或者由单纯的示意符号形成新字的造字法11.会意字: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而产生一个新字的造字法12.形声字:以声符表声音,形符表意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是最能产字的造字法13.什么是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一对字或者一组字。

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14.古今字产生原因:同源分化、同音假借15.什么是通假字:又称古音通假,是指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同或者音近字来代替的用字现象。

这个本该用的字叫本字或正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错字或通假字。

16.什么是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用法全同而写法不同的一组或一对字。

16.从词汇的音节形式、意义特点来观察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单音词占多数、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单音词加上词头词尾构成复音词虎-老虎,由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朋-朋友,古代单音词被不同形式的复音词所代替躬-身体)、一词多义17.古今词义差异类型: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褒贬、轻重不同18.古今词义的演变:古用今废词牲畜种类(牭-四头牛)、古代官职等级(尚书)、古祭祀名(祠-春祭)、古今义同词、古今异义词完全不同(行李:外交使节)同中有异19.词本义:词本来的意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势相对应并有文献证明的最古的意义20.词本义探求的步骤:分析字形:甘,是口中含有事物的形象,本义为味美,是指事字考察文献: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经·小雅·大田》22.词的引申义:在词本义基础上派生、衍化出来的另外一个或几个与本义有关联的意义。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整理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整理

古代汉语词汇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写到书面上,也就是一个汉字。

比如:走、则、道、股、远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先秦——魏晋段,以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仿古作品中也是),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部分。

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门路加同义词素信—诚信进—进献疑—嫌疑加加有关词素骨—骨血父—父亲忠—忠孝加反义词素成—成败作—作息寒—寒暑附前缀商—有商虎—老虎爷—阿爷附附后缀卓—卓尔忽—突然石—石头换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换成双音词铄—融化遏—阻挡御—抵抗绵延词:是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

又叫“绵延字”、“连语”等。

绵延词的特色:(认识)1、两个不一样的音节密不行分,合起来表示一个完好的意义,即两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可以打开。

2、写在书面上,固然是两个不一样的字,但这两个字不是代表两个词素,而是代表两个音节。

3、绵延词的意义与用来代表音节的那两个字的意义一般是没有关系的。

绵延词中的两个字拆分开来,有的存心义,有的没存心义。

固然有的字能够打开使用,但独自使用时与绵延词的整体意义没关。

参差——长短不齐貌参( shēn)——古代指星名绵延词的词性形容性(多半)《诗经 ?邶风 ? 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朱熹传:“差池,不齐貌。

”名词性(较少)蟋蟀、鸳鸯、勺药、仓庚动词性(极少)婆娑、爬行绵延词的类型双声绵延词忧如崎岖踌躇玲珑参差淋漓相逢首施大方憔倅恍然琵琶叠韵绵延词逍遥隐约玫瑰婀娜霹雳彷徨蹉跎龙钟峥嵘缠绵薜荔纷緼双声叠韵绵延词辗转优游缠绵间关非双声叠韵绵延葡萄浩大倾盆芙蓉铿锵嚣张词忧如迷离囫囵蒺藜脊令(水鸟名)绵延词——因声求义(一)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

”《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说: 1、望视太阳2、望着大海3、仰望貌4、远视貌类推:格式“望×兴叹”望书兴叹望题兴叹望车兴叹望船兴叹望海兴叹望山兴叹叠韵绵延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迷茫直视的样子(二)踌躇解说: 1、犹是犬名。

古代汉语大二上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大二上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大二上考试重点记》(2)表示时间和顺序,如“先后”、“早晚”等。

例如,“先攻城门,后攻城墙。

”(3)表示原因和结果,如“因为”、“所以”等。

例如,“因为天气太热,所以他选择在室内活动。

”(4)表示方位和处所,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

例如,“他向北走了几公里,就到了一个小村庄。

”在《赤壁之战》中,XXX先派人在南岸放火,后派XXX在北岸放火,以此引诱曹军上岸,最终取得胜利。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刻画记号和原始绘画。

刻画记号主要有书契和陶符两种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体系逐渐成形,分为殷商初创时期、西周汉字、春秋战国汉字和秦汉字四个阶段。

汉字的来源也非常多样,其中包括汉汉字、殷代的甲骨文、绘画等。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古文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等七个阶段。

许多汉字的形体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增繁省简讹变分化等。

《说文解字·叙》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对于汉字的解释和分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通假字的分类中,音同通假字、音近通假字和声韵相邻通假字都有不同的特点。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语音变化最大,而词汇活跃,语法较为稳定。

单音词的特点包括多义性、音形义的统一和使用频率高等。

在文章中,举例说明了名词作状语的四种情况,分别表示动作、时间和顺序、原因和结果以及方位和处所。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XXX利用南北两岸放火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据《史记·陈涉世家》,XXX的子孙三夫荷担,叩XXX,箕畚运粮,表示时间的推移。

在《列子·渤海》中,XXX说:“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每天都要自省。

”这种态度也可以在《荀子·劝学》中找到,臣欲奉诏奔驰,却因XXX而放弃,不想购买官位。

名词的活用包括名词变动词、名词使动用法和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变动词是指名词在特定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例如,《左传》中的“今京不度,非制也,使立于后。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必考重点
古代汉语的必考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字:包括汉字的起源、字义、字形和演变,特别是对重要汉字的字义、来源、用法等的掌握。

2. 词汇:包括对古代汉语中常见词汇的掌握,理解其意义、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功能。

3. 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理解句子成分、词序、虚词等要点,并能够辨析常见的语法现象。

4. 音韵: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

5. 文法:掌握古代汉语中的文法,包括句式、语气、时态等,理解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6. 文化背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社会风俗等,理解这些因素对古代汉语的影响。

在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考生需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参考古代汉语重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第一单元(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古代汉语的时限,1919年5月4日之前称古代汉语,“五四”是下限,上限无法确定。

2、字典辞书排列汉字的方法a按音序排列。

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c按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3、《康熙字典》的作者是张玉书和陈廷敬,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的注音方法。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可以避开生僻字,方法有效,是古代的主要注音方法。

直音法简明准确,但难以避开生僻字,还有互注。

4、工具书:刘淇(清)《助字辨略》王引之(清)《经传释词》杨树达(近人)《词诠》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汉字的发展演变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知识重点一名词解释1.疏:“疏”就是疏通的意思,又叫正义,盛行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

既解正文又解前人的注文,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正义”是奉诏官修的注疏,“疏”则是属于私家写的注疏。

2.《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

这是一部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的书。

成书于东汉。

作者许慎,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3.骈体文:骈体文是受汉代辞赋的影响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魏晋时期开始形成。

唐代一般叫做时文,唐晚期又叫做四六或四六文,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它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我们把它看作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裁。

4.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5.一字豆: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

豆,就是“逗”,即句中语气上很短的停顿。

其作用是领起一句或几句。

6.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格。

7.字母:字母就是古人的声母。

一个字母(汉字)代表一个声母,如字母“明”代表声母/m/。

据说唐末和尚守温首创字母,他参照佛教梵文,创制三十字母。

8.楚辞:按其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它是一种具有浓厚楚国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的开创者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

汉代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人模拟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

9.文赋:是受唐宋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的不受骈赋在骈偶、用韵方面的限制而趋向于散文化的一种赋。

10.避讳:所谓避讳,一种是指修辞格。

遇有犯忌讳的事,不直接说出。

另一种避讳是指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对于皇帝、自己的祖先以及自己最尊敬的人的名字必须回避,不写不说或改写改说的行为。

11.句读:古书是不加标点的,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在字旁加一个圈或点,叫“句”;一句话没有完,但又需停顿,在字下加一点,叫“读(dòu)”。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全国)

自考古代汉语重点知识(全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 (2)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 (3)第三章古书的用字 (4)第四章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4)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 (5)第六章多义词和词义引申 (6)第七章词义关系 (6)第八章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7)第九章动词、形容词、名词 (8)第十章数词及数量表示法 (8)第十一章副词 (9)第十二章代词 (9)第十三章介词 (9)第十四章连词 (10)第十五章语气词 (12)第十六章判断句 (14)第十七章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14)第十八章语序和省略 (15)第十九章古代文献的阅读 (16)第二十章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 (16)第一章汉字的结构与演变第二章汉字的结构与词义的探索季氏将伐颛臾★★★★★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翻译题)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翻译题)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地点,到、在。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翻译题)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即助手。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翻译题)固:城墙坚固。

子适卫★解释划线词的词义子曰:“庶矣哉!”(翻译题)庶:众,指人多。

阳货欲见孔子★★说明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词性和作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翻译题)诸:“之于”的合音。

之,代词,代指阳货。

于,介词,引进动作发生的地点。

第三章古书的用字第五章古今词义的差异与沟通第二节复合词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以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为例,说明如何从意义的角度辨别是两个单音词连用还是复合词。

(1)A.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B.且陛下春秋高,法令無常。

(2)A.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B.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爲?(分析题)(1)中,A 句的“春秋”指春天和秋天,是两个单音词连用;B 句的“春秋”指年龄,是一个复合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

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

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

(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性质也就消失了。

(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以今之词性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

如“乘肥马,衣轻裘” “衣”兼属名词、动词。

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策蹇驴,囊图书。

E.“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

名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威王欲将膑。

(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

“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像对待……一样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方位夫以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

失期,法皆斩。

(史记·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

(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

王力先生观点:A、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经常用这种句法。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2)主语+之+ “于”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

主语(名词)+之+谓语=其+谓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师之)入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逍遥游)彼,其(=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

(庄子·逍遥游)5、“者”字结构(1)指示代词“者”:①adj./v.或词组+者(指示代词)=名词性词组。

表示“……的人”、“……的事物”等。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②主谓结构+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③数词+“者”: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告子上)(2)语气词“者”:①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②用在“有”字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③用在时间词“今、昔、古、曩”等后面。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策)④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公丑下)(2)助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愈《杂说》之四)6、“所”字结构(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所”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作中介)。

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战国策·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史记·项羽本纪)(2)所+Vt.+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所”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

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

此所以乱也。

(非子·显学)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3)所+介词“以、为、由、从、与”+动词“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

①表示处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②表示工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议兵)③表示方式方法: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

(膑兵法·威王问)④表示原因:——今“所以”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也。

(战国策·策)("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⑤表示相关的人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者"字称代,"所"字指示。

)(4)所+形容性词语:(不常见)“所”指代描述的对象。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墨子·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无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战国策·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有所谓” “无所谓”7、先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为韵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

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

——舌尖音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

——齿音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

——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

(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