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井资料初步解释、评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采用钢丝+存储式电子压力计测试工艺,数据选用SN8219压力计计算。 、采用钢丝+存储式电子压力计测试工艺,数据选用SN8219压力计计算。 2、10月14日12:48探液面深度为2469.9m。 10月14日12:48探液面深度为2469.9m。 3、本次测试旨在探液面深度,折算的油层中部深度压力、温度仅供参考。
4.3选择合理的试井工艺 4.3选择合理的试井工艺 试井工艺的选择取决于井身结构、井内管串结构、 原油性质、硫化氢含量。 4.3.1试井工艺选择 4.3.1试井工艺选择 油井特征 选择的试井工艺
非稠油、不含H2S 非稠油、不含H2S 普通钢丝+存储压力计 普通钢丝+
非稠油、含H2S 非稠油、含H2S
3、试井工艺原理 利用钢丝或电缆将压力计下至井内设计设计深度, 压力计下入(起出)过程中按设计要求停点,求取 某一深度的压力、温度数据,并全程监测整个测试 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变化历史。 3.1地面连接测试工具串 3.1地面连接测试工具串
3.2安装放喷装置 3.2安装放喷装置
3.3试井车控制工具串下入深度 3.3试井车控制工具串下入深度
6.2测压报告中反映的信息: 6.2测压报告中反映的信息: a、测层井段为完井井段。 b、油层中部井深: 完井方式
射孔完井 直井裸眼完井 侧钻斜井完井 直井裸眼封隔器完井
油层中部深度
射孔井段中部深度 套管鞋~人工井底中部深度 套管鞋~人工井底中部深度 封隔器中胶深度~人工井底 中部深度 “A”点垂深 “A”点垂深
常规测压电子压力计展开图
压恢测试电子压力计展开图
6、试井资料初步解释、评价 试井资料初步解释、 6.1测试工作结束后,向工程院、采油厂提交的成果 6.1测试工作结束后,向工程院、采油厂提交的成果 报告 西 北 分 公 司 完 井 测 试 中 心 测 压 报 告 编号:2006编号:2006-435 测压 单位: 单位: 动态监测队试井分队
4.2塔河油田完井管串 4.2塔河油田完井管串
*
*
井井身结构示意图
CYY封隔器管串结构通井规遇阻、 CYY封隔器管串结构通井规遇阻、遇卡情况统计分析 封隔器管串结构通井规遇阻
1、遇阻位置:TP7井在3 1/2″油管内,其余4口井 遇阻位置:TP7井在3 1/2″油管内,其余4 在2 7/8″油管内,遇阻深度各井不一,但有其一定 7/8″油管内,遇阻深度各井不一,但有其一定 规律:多数井遇阻、遇卡点在封隔器或悬挂器以 上100~200m。 100~200m。 TP7井遇阻位置发生变化,与其通井时生产 TP7井遇阻位置发生变化,与其通井时生产 状况有关。 DLK2井不符合上述规律,可能与其通井工具 DLK2井不符合上述规律,可能与其通井工具 串单根长达5.0m有关。 串单根长达5.0m有关。 2、通井工具串结构:所有7次通井过程中,工具 通井工具串结构:所有7 串配重最重86Kg,最轻30Kg;通井规外径最大 串配重最重86Kg,最轻30Kg;通井规外径最大 57mm,最小38mm,都发生了遇阻现象。 57mm,最小38mm,都发生了遇阻现象。 可见通井遇阻与通井工具串配重、通井规规 格无关,而可能与通井工具串单根长度有关。
密度 动力粘度 (g/cm3) (mPa.s) 凝固点 (℃) 含盐量 (mg/l) 含硫量 (%) 含蜡量 (%)
区号
塔河4 塔河4区 塔河6 塔河6区
0.9611 0.9738
1240.16 1.1549 9448.26 3205.11 5.8699 6954.14
2.6348 2.7818
3.3772 2.4416
报告提交单位:完井测试中心
计算人:董志鹏
审核人:
b、试油过程中,利用测压资料判断管串内流体性质: AD1井井身结构及管柱结构示意图 AD1井井身结构及管柱结构示意图
AD1测压数据表 AD1测压数据表
井深 (m) 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压力 (MPa) MPa) 0.1 1 2.36 3.75 5.14 6.54 7.99 9.45 10.94 0.15 1.37 1.39 1.39 1.4 1.45 1.46 1.49 压力梯度 (MPa/100 m) 温度 (℃) 30.23 36.15 38.47 40.06 41.9 43.62 45.68 47.41 49.08 0.99 2.31 1.59 1.84 1.72 2.06 1.73 1.68 温度梯度 (℃/100m) /100m)
3.4按设计要求停点 3.4按设计要求停点
4、选择合理的试井工艺 4.1塔河油田原油特性 4.1塔河油田原油特性 塔河油田多数油井含硫化氢,天然气硫化氢含 量10~140000mg/m3。 10~140000mg/m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原油具有相对密度高、动力 粘度高、含盐量高、含硫量和含蜡量高的特点。
10月15日测液面结果 10月15日测液面结果
井深(m 井深(m) 0 2500 2600 2700 2800 2900 3000 3100 3200 3300 备注 压力(MPa) 压力(MPa) 0.1 0.89 1.85 2.82 3.8 4.8 5.8 6.78 7.77 8.74 0.03 0.96 0.97 0.98 1 1 0.98 0.99 0.97 压力梯度 (MPa/100m) MPa/100m) 温度(℃ 温度(℃) 64.7 69.53 71.64 73.76 75.9 78.02 80.02 82.03 83.86 85.45 0.19 2.11 2.12 2.14 2.12 2 2.01 1.83 1.59 温度梯度 (℃/100m) /100m)
试井资料初步解释、评价 试井资料初步解释、
王志敏 2006年11月 2006年11月
目 录
1、工作流程 2、试井的目的 3、试井工艺原理 4、选择合理的试井工艺 5、试井资料质量检查 6、试井资料初步解释、评价
1、工作流程 接受任务 → 了解任务(设计)要求 → 动态跟踪 → 根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编写专报 → 提交报告。 2、试井的目的 2.1常规测压 2.1常规测压 获取油井井底压力、温度数据、了解井筒内流体流动 相态,为后期措施方案提供依据。 2.2系统测试 2.2系统测试 通过产能试井,求取地层压力、流体物性,并通过地 层能量的变化加深对储层的认识,确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通过压恢测试,求取油层的渗透率、流动系数、地层压力 等参数,了解储层特征,为储量计算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
防硫钢丝+存储压力计 防硫钢丝+
稠油
防硫电缆+ 防硫电缆+存储压力计
管串有缩径或有座落短接
DPT压力计 DPT压力计
根据硫化氢含量不同,选择不同级别的防硫钢丝(电缆)。
4.3.2下入深度选择 4.3.2下入深度选择 a、不过造斜点。 b、不过滑套。 c、不出喇叭口。 5、试井资料质量检查 a、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现场记录时间准确、过程 全面详细。 b、压力计数据齐全、准确,数据无漂移,两支(或 多支)数据趋势一致。 c、压力数据起始点回零。
a、试油过程中通过测液面恢复求取产量 如:塔深1井,14日12:48探液面2469.9m,15日16:00探液 如:塔深1井,14日12:48探液面2469.9m,15日16:00探液 面2416.1m,27.2小时液面上升53.8m,液面上升范围内为内 2416.1m,27.2小时液面上升53.8m,液面上升范围内为内 径118.62mm钻杆,折算日产水0.52m3。 118.62mm钻杆,折算日产水0.52m3。
1、采用钢丝+存储式电子压力计测试工艺,数据选用SN8219压力计计算。 、采用钢丝+存储式电子压力计测试工艺,数据选用SN8219压力计计算。 2、10月15日16:00探液面深度为2416.1m。 10月15日16:00探液面深度为2416.1m。 3、本次测试旨在探液面深度,折算的油层中部深度压力、温度仅供 参考。
如:AD1井,本井泥浆密度1.36g/cm3,梯度结果显示目前钻杆内 600m以下泥浆密度已经达到1.42g/cm3,900m以下泥浆密度已经达到 1.46g/cm3,证实钻杆内泥浆已经发生沉淀,由此判断环空内泥浆也已 经发生了沉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井深(m 井深(m) 0 2500 2600 2700 2800 2900 3000 3100 3200 3300 备注 压力(MPa) 压力(MPa) 0.1 0.41 1.46 2.43 3.42 4.42 5.43 6.42 7.41 8.39 0.01 1.05 0.97 0.99 1 1.01 0.99 0.99 0.98 压力梯度 (MPa/100m) MPa/100m) 温度(℃ 温度(℃) 22.56 69.27 71.49 73.64 75.78 77.93 79.96 81.96 83.8 85.44 1.87 2.22 2.15 2.14 2.15 2.03 2 1.84 1.64 温度梯度 (℃/100m) /100m)
侧钻水平井完井
c、压力梯度:选择最大测深梯度(要有代表意义)。 d、温度梯度:选择最大测深梯度(要有代表意义)。 e、油层中部压力:油层中部压力=(油层中部井深 -电子压力计下深)/100*选用梯度+最高测压。 电子压力计下深)/100*选用梯度+ f、油层中部温度:油层中部温度=(油层中部井深 -电子压力计下深)/100*选用梯度+最高测温。 电子压力计下深)/100*选用梯度+ g、液面位置:液面深度=测点压力/0.00981/流体 、液面位置:液面深度=测点压力/0.00981/流体 密度。 6.3现场应用 6.3现场应用 试油过程中,可利用测压资料进行测液面求 产、判断管串内流体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