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费尔巴哈章》部分)
![第四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费尔巴哈章》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758cb65b77232f60ddcca1ea.png)
《提纲》的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在谈论人的 本质问题时,忽略了对人的本质作历史的、实践的 考察,不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关于《提纲》的这一条,学界通常 把它理解为实践的人本质论。 《提纲》的第七条:上承第六条,指出费尔巴 哈哲学的对象、题材,如它所观察的宗教情感、他 所分析的抽象个人,并不是思想自身所面对的超历 史的课题,而是历史的产物,即“实际上是属于一 定的社会形式的。” 《提纲》的第八条: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 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才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关键前 提。而宗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的社会历史根 源,本身就是人类实践因其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 式。
是创造和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因而它是在外的、 感性对象性活动。因此,“这些个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 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历史不是思想史,而首先是生产 史。 三是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是 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历史之真正的本体论根据既 已确立,就不能再把历史与自然对立起来,应该以现实个 人的生产史相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 巴哈的抽象的感性本体论时,重点指出了他不能理解在人 的感性活动中建构的“历史的自然”既是自然科学的真正 对象与材料,又是人类社会状况演变的真实根源,从而必 定重新陷入唯心主义;“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 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 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活动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99efed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a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地位《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理论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方案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课程。
本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为学好各专业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课程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3.掌握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掌握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
熟悉真理的本质特征和辩证本性。
5.掌握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了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
6.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原理。
了解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
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
8.掌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四)课程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1学分16学时为实践课时,2学分32学时为理论课学时。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安排的课程讲授学时为32课时,16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时主要采取与校团委、校学生会、校学生社团和校外实践教学联系协作进行。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5884575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6.png)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社会生活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因为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各种活动和实践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社会。
首先,社会生活是实践的过程,因为人们在社会中通过各种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比如,人们通过工作来赚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通过交往来获得情感和支持。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们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其次,社会生活是实践的过程,因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社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比如,人们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创造出各种产品和服务;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创造知识和文化。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会生活是实践的过程,因为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改变自己。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
比如,人们通过工作和学习来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通过交往和沟通来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些活动都是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它们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因为它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各种活动和实践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实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造和创造社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点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4a3e7aa26925c52cc5bff8.png)
第4讲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点——从经验事实出发❝内容提要❝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生成❝(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点❝(一)从经验事实出发的科学性❝(二)选择经验事实的方法❝(三)马克思搜集材料的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生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近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较为科学的方法论,它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为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体现为三种生态表现样态。
❝ 1.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又称之为经典马克思主义。
❝ 2.次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列宁和斯大林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而形成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思想。
❝3、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核心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而形成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这个基本方法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中。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
大学马克思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 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c48273c850ad02de80419b.png)
教堂鬼节,美国游客神秘失踪
人骨教堂建于14世纪,当时由于疾病和战争导致了大量人的死亡,墓园存放不下如此多的尸体,所以当局决定用人骨来装饰教堂,这项工程直到19世纪末才完成。
2004年11月19日,由于是鬼节前夕,人骨教堂引来不少游客,美国大学生哈尔和威里也来此参观,跟随着讲解员转了一圈后,他们意犹未尽,便打起了赌。威里提出让哈尔在教堂内待上一晚,如果他害怕了,可以打电话,让威里救他出去,如果哈尔能坚持到第二天早上教堂开门,那哈尔就赢了,赌金100美元。
4、因为联系是需要条件的,所以说联系不是客观的。(错误)
5、主体就是主观,客体就是客观。(错误)
四、辨析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确)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造自然界。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通过劳动,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通过劳动,人类社会既构成了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因此,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生活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马克思原理判断题
![马克思原理判断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a946357375a417866f8fbd.png)
第一讲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是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3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8.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9.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两个最大发现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1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讲物质世界及其规律1.物质是世界的共同本质。
2.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3.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4.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统一性可言。
5.静止就是没有任何变化。
6.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着事物之间的联系。
7.发展就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8.苏联东欧剧变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9.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所在。
10.假象是一种错觉第三讲认识本质及其规律1.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2.“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3.多数人公认的就是真理。
4.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
5.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6.规律是可以人为改变的。
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8.人性是自私的。
9.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0.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职务的高低。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https://img.taocdn.com/s3/m/6b1341a7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0.png)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中,实践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整个社会的运转,都离不开实践的参与和推动。
首先,个人的社会生活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举止、言行
举止,都是通过实践来形成和塑造的。
比如,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工作来积累经验和技能,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又比如,一个人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实践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的。
其次,整个社会的运转也是依靠实践来推动的。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
个领域,都需要人们通过实践来不断地创新和改进。
比如,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更是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丰富和拓展。
因此,可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
实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
力源泉,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为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4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4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https://img.taocdn.com/s3/m/577deb36aaea998fcc220eb0.png)
二、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人与世界关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 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都 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 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人是通过实践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实践既是人 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也是 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人类正是通过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才使自己同 动物区别开来;而人类产生以后,又必须通过生 产实践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否则,人 类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感性世界”决不仅仅是感性直观的对象,它 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结果,并必然随 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 “感性世界”,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中与人相对 待的自然界,就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 然界,也就是“人化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 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由自在的自然转化而来 的,它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 统一。
七、实践的当代特点
大技术 大规模 大效应
八、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克服途径
当代实践所产生的正负双重效应突出地表明, 虽然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活 动,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并不总能有效地实现 预定的目的。要有效地实现实践目的、通过实 践促进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避 免实践的负面效应、防止和克服实践在人与世 界关系的各个方面所造成的那些问题,就必须 使实践本身合理化,尤其是要正确地解决实践 活动所内含的基本矛盾。
六、实践的历史发展
人类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表现为一个按 照其内在规律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后代人总是继承了前代人 实践活动的成果并在前代人的实践所达到的高 度上继续前进,它使得人类实践的方式、规模 和水平不断地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 因此,不同时代的实践既表现出整个人类实践 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又各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点。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https://img.taocdn.com/s3/m/3d2f7403dd36a32d737581b6.png)
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上一讲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懂得了客观世界是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物质性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我们可以认识它,但要改变它、利用它,就不得不付诸于实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来看,什么是实践?1、实践概念的来源在汉语中,《说文解字》:“实,富也。
”金文:“实”字从宀从田从贝,家中有田有贝,表示富有。
小篆:“实”字从宀从贯,贯指钱币,故也有富足之意。
所以,实的本义为富足、殷实;又指财富、财物;引申为充满,与“空虚”相对;又指真实,与“虚假”相对。
践,从足,戋(jiān)。
本义:踩,践踏,履行,实行,践行。
实践,实际上应为:“践实”,通过行动达到富足、充实。
在西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对实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认识:第一,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讨论的实践,大多数就属于这类范畴。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着自身而追求的知识是理论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这些属于思辨活动;第二类,为着行动而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政治学,这些属于实践活动;第三类,为着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技艺或创制知识,包括诗学、修辞学、辩证法,这些属于技艺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是最高的活动,实践次之,最低等的活动是技艺活动。
在他那里理论和实践是分开的,实践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且理论决定实践(思维决定存在),而不是实践决定理论(存在决定思维)。
第二,实践是一种实验、科学实践。
罗吉尔·培根(1214-1294年)英国人,在牛津任教。
两个培根,这个罗吉尔·培根,不是发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那个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但也非常了不起。
他是13世纪英国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实验科学的先驱。
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又任教于该学府。
在宗教迷信统治一切,只许崇拜神的权威,不准发表任何新思想的历史条件下,他公然向教廷挑战,向权威挑战,强烈抨击僧侣的愚昧无知。
第四讲人与社会
![第四讲人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f67326d40242a8956bece48e.png)
黑格尔:“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
本质:原因和根据。人的本质是人成其为人及 其特性的根据和原因。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 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形成独特的社 会品质。
“社会关系”,不是某一种社会关系,而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 马克思研究人不是就“人本身。
• 亚里士多德:
“人是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 “当人被隔离开时他就不再是自给自足的, 就像部分之于整体一样。不能在社会中存在的 东西或因为自足而无此需要的东西,就不是城 邦的一部分,它要么是只野兽,要么是个神, 人类天生就注入了社会的本能······人 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 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成最恶劣的动物。”
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 按照辈数来划分的:在家庭范围以内的所有祖 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 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 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 个集团的曾孙和曾孙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样,这一家庭形式中,仅仅排斥了祖先和子 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 务(用现代的说法)。同胞兄弟妹妹、从(表) 兄弟妹妹、再从(表)兄弟姊妹和血统更远一 些的从(表)兄弟姊妹,都互为兄弟姊妹,正 因为如此,也一概互为夫妻。兄弟妹妹的关系, 在家庭的这一阶段上,也包括相互的性交关系, 并把这种关系看做自然而然的事。这种家庭的 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 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
经济的原因,很少有实行多妻制的;同时,在 同居期间,多半都要求妇女严守贞操,要是有 了通奸的情事,便残酷地加以处罚。然而,婚 姻关系是很容易由任何一方撕破的,而子女象 以前一样仍然只属于母亲。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https://img.taocdn.com/s3/m/0660df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f.png)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
然而,如果深入思考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会发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为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进行着各种实践活动。
比如,一个工人在工厂里操作机器,一个商人在市场上交易商品,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照料家务,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中进行着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
社会是由人们共同构建而成的,而这种构建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比如,一个政治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一个企业家通过创业和经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一个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人才,一个环保志愿者通过环保活动来改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和塑造社会的例子。
最后,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而这些目标和追求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
比如,一个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一个运动员通过训练和比赛来实现自己的体育梦想,一个志愿者通过公益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家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https://img.taocdn.com/s3/m/a0a9a558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ad.png)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活动。
而社会生活的本质,可以说是实践的。
实践是指个体或群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目的活动。
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生活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
从个体层面来看,人们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工作、学习、娱乐等,来满足各种生活需求。
而在社会层面,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石。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人们的实践实践。
一切社会制度、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二、实践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实践活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个人素质。
实践活动还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创新和改革。
例如,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使社会得以快速发展。
三、实践经验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实践经验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
实践经验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实践经验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避免重蹈覆辙。
四、实践教育培养社会生活素质实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们实践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方式。
通过实践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感受社会,融入社会。
实践教育可以让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各种能力,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实践教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活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实践经验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0cac71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0.png)
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交往、合作、竞争的各种活动。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是人类在社会中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成果的过程。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依存,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无论
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区,人们都需要与他人交往,共同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需求和利益,需要通过交流、合作和竞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实现个人价值。
社会生活的本质还包括了人们对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念的遵守和认同。
在社会中,人们需要遵守各种规则和法律,同时也需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此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需要人们共同遵守和传承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比如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
问题。
同时,社会生活也会带来各种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和合作来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幸福。
总之,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生活、共同
劳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同时也需要通过合作和竞争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幸福。
社会生活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共同努力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a42392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c.png)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
学习以及各种社交活动。
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来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首先,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个人
生活,都需要通过实践来解决各种问题。
比如,家庭生活中的家务琐事、孩子教育等都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摸索和改进。
而个人生活中的健康保健、情感交流等也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调整和适应。
其次,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也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中。
在工作中,人们需要通过实
践来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工作难题。
在学习中,人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还体现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中。
无论是朋友聚会、商务
交流还是公益活动,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社交问题。
这种实践性的社交活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拓展人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是不可或缺的,它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
习以及社交活动之中。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使自己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不断进行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PT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PPT](https://img.taocdn.com/s3/m/33e29f411ed9ad51f01df2f9.png)
实践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
牛耕人种
猿人劳动
机械收割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流水线
插秧
实践的形式
2.社会政治实践
社会交往
国际交往
实践的形式
3.科学文化实践
科学实验
科学研究
• 袁隆平:
•
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你要下田, 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 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 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出来的,他也要到 田里面种出水稻。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不怕困 难,努力钻研,我想他一定还是会出成果的,你 一次不行,两次、三次、五次、一百次,他会出 成果的。他有些反正有一些思想不大正点,他就 搞腐败了,包括搞科技工作者也有腐败现象,弄 虚作假、哄骗人家,欺人欺己,最后没有好下场 的。
•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构成 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 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 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 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 特征。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 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 决定性因素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其次,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 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马克思哲学诞生之前对实践的观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已对实 践作了种种富有启迪的探讨,但是,他们 未能揭示实践的本质,无法对实践作出科 学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践的五个层面之间的关系 “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 是三个不同的阶段, 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三 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 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 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 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从历史的 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 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 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 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 历史上起着作用。 历史上起着作用。”
3、理解实践问题的关键:如何在人的感 理解实践问题的关键: 理解实践问题的关键 性活动中赋予它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内 容。 马克思发现劳动生产活动是把人从动物 中提升出来、 中提升出来 、 使人成为人的第一个历史 活动, 活动 , 由此既揭示了人之为人的真实本 同时也解决了实践观中的矛盾, 质 , 同时也解决了实践观中的矛盾 , 建 立起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立起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二、实践内涵的发展演变
1、实践内涵的几个主要环节: 、实践内涵的几个主要环节: 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 目的性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环节。中国的 孔子、 孔子、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实践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康德 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费希特 主观改造客观的活动。 主观改造客观的活动。黑格尔 感性的活动。 感性的活动。费尔巴哈
四、认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观
1、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结构 、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 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 对象。 对象。
2、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 : 第一, 人本身的自然力” 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 构中的物质基础。 构中的物质基础。 第二, 第二,进入主体实践活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掌 运用的知识和经验, 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 中的智力因素 。 第三, 第三,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 中的精神因素, 中的精神因素,它对主体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 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实践的五个方面统一为人的“现实生活” 实践的五个方面统一为人的“现实生活”。 第一, 现实”而言。 第一,就“现实”而言。它的涵义是这里的 生活”不是“概念” 范畴” “生活”不是“概念”、“范畴”层面上的思 想性、理智性的存在,而是“实存” 想性、理智性的存在,而是“实存”层面上的 “实实在在”的存在,是“人的感性活动”。 实实在在”的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第二, 生活”而言。 第二,就“生活”而言。现实生活并非一个独 立于“人之存在”之外,与人“比肩并立” 立于“人之存在”之外,与人“比肩并立”的 外在“对象” 也不是“人之存在” 外在“对象”;也不是“人之存在”自身的一 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看, 个组成部分;从根本上看,它恰恰就是人的存 在本身。 在本身。
第四讲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本讲主要内容: 本讲主要内容: 一、以往教科书对实践的界定和理解 二、实践内涵的发展演化 三、本体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四、认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五、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六、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 基础
一、以往教科书对实践的解释
1、实践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 就是 它的实践性。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 它的实践性 。 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 , 随着实 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他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 他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 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 。 人的认识一点 也离不开实践,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 也离不开实践 , 一切否认实践的重要性 、 企 图使认识离开实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图使认识离开实践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对实践的第二重规定: 马克思对实践的第二重规定:物质生活 资料的再生产 。 第二个事实是,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 个需要本身、 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 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 需要, 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 历史活动。 历史活动。”
马克思对实践的第三重规定是人自身的生产。 马克思对实践的第三重规定是人自身的生产。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 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 外一些人,即繁殖。 外一些人,即繁殖。” 人自身的生产包含两方面的因素, 人自身的生产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人自身 的自然生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 的自然生产;二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前 者通过生育的方式, 者通过生育的方式,后者则从人的自然血缘关 系开始。 系开始。
2、以上几种观点的根本缺陷 :人的能 以上几种观点的根本缺陷 人的能 动本质和感性基础统一起来的问题 承认实践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承认实践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 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活动; 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抽象的理性活动; 如果把实践活动看作一种感性的活动, 如果把实践活动看作一种感性的活动, 那么这种活动就不仅仅是人的活动。 那么这种活动就不仅仅是人的活动。
对实践的历史认识过程
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知先行后” 知先行后” 知先行后 “行先知后” 行先知后” 行先知后
朱熹( 朱熹(1130-1200)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 )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 康德:从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去理解, 康德 : 从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去理解 , 把实践 看作一种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看作一种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黑格尔:从绝对观念出发, 黑格尔 :从绝对观念出发 , 把实践理解为主观 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费尔巴哈:基于感性生活角度, 费尔巴哈 :基于感性生活角度 , 把实践理解为 表现日常直观生活的物质性活动。 低层次性、 表现日常直观生活的物质性活动。(低层次性、 无变化性、无创造性、无差别性。 无变化性、无创造性、无差别性。)
实践的五重规定不应看作五个不同的阶段, 实践的五重规定不应看作五个不同的阶段,而 应看作“同时存在着”的五个方面或因素。 应看作“同时存在着”的五个方面或因素。也 就是说,它们不是五个不同的“东西” 就是说,它们不是五个不同的“东西”,而是 同一“东西”的五个不同的方面。 同一“东西”的五个不同的方面 马克思的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人自 马克思的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 身的生产、 身的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五个方面或因素相 互交织、相互缠绕、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 互交织、相互缠绕、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在 这一整体中,物质生产居于基础地位, 这一整体中,物质生产居于基础地位,是第一 级和原生的方面。 级和原生的方面。
4、实践的两个基本界定 : 第一、实践不是“概念” 范畴” 第一、实践不是“概念”、“范畴”层 面上的思想性、理智性的存在,而是 面上的思想性、理智性的存在, 实存”层面上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实存”层面上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人的感性活动” 是“人的感性活动”。 第二,实践不是超时空的现成性存在 现成性存在, 第二,实践不是超时空的现成性存在, 而是处于特定时空之中“生生不息” 而是处于特定时空之中“生生不息”、 变动不已”生成性存在。 “变动不已”生成性存在。
2、以往教科书对实践的定义 、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或者说是 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 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改造世界 的活动,或者说是人们自由自觉地、 的活动,或者说是人们自由自觉地、有意识地 改变现实事物的合目的的活动。 改变现实事物的合目的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人运用一定的工具改造客观事物 的现实的、能动的、感性的物质活动。 的现实的、能动的、感性的理解 一方面, 一方面,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 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身的客观性方面。 身的客观性方面。 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 的概念, 的概念,客观事物只有被纳入到主体活 动范围内, 动范围内,作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 体相对立的东西时才成为客体。 体相对立的东西时才成为客体。
实践是人类驾驭、 实践是人类驾驭、掌握和改造自然及社会的特 殊活动方式。 殊活动方式。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社会活动。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的相互作用, 实践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的相互作用, 或者说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实践的物质、 或者说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实践的物质、能量和 信息的变换过程。 信息的变换过程。 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对象化的过程。 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对象化的过程。 实践是除了认识、意识、观念、 实践是除了认识、意识、观念、思维活动之外 的一切人的活动。 的一切人的活动。
三、本体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观
1、马克思为什么没有给实践下一个明确的定 马克思为什么没有给实践下一个明确的定 义? 定义的核心是通过“抽象”的方式, 定义的核心是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对象从 生生不息” 变动不已” “生生不息”、“变动不已”的时间世界之中 出来,并予以固定化、概念化、范畴化, “抽”出来,并予以固定化、概念化、范畴化, 以获得超时间性的“解释” 以获得超时间性的“解释”。 实践的“真义”是现实具体的、 实践的“真义”是现实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人的感性活动” 一旦给实践下一个定义, “人的感性活动”,一旦给实践下一个定义, 就必然将其固定化、概念化、范畴化, 就必然将其固定化、概念化、范畴化,那么得 到的也只能是一个概念, 到的也只能是一个概念,而这实质上就等于取 消了实践。 消了实践。
马克思对实践的第五重规定: 马克思对实践的第五重规定:意识 只有现在, “只有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 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 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 我们才发现:人还有‘意识’ 我们才发现:人还有‘意识’。” 由此可见,实践由物质生产、再生产、 由此可见,实践由物质生产、再生产、 人自身的生产、 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及意识五个层 面组成。 面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