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吴开元,曾昭池,朱志勇,等.胫骨远端髓内钉与胫骨远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胫腓骨
远端骨折的疗效[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43(6):716-720.
2赵燕鹏,苏秀云,郝明,等.钢板固定腓骨对闭合性胫骨远端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疗
效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9,40(2):113-116.
3De Giacoino AF,Tornetta P,3rd.Align⁃ment After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f Dis⁃tal Tibia Fractures Without Fibula Fixa⁃tion[J].Orthop Trauma,2016,30(10): 561-567.
4余新平,刘康,王金军,等.腓骨后外侧人路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
腓骨远端A3型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
志,2017,19(3):207-212.
5Marengo L,Nasto LA,Michelis MB,et a l.
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
(ESIN)in paediatric femur and tibia shaft
fractures:Comparison between titanium
and stainless steel nails[J].Injury,
2018,49Suppl3:S8-S11.
6JohnerR,Wruhs SO.Classification of tibia
shaft fractures and co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8:7-25.
7孙大川,胡春林,孙浩,等.胫腓骨远端双
骨折微创接骨联合LCP的效果[J].湖南
师范大学学报,2017,14(2):173-176.
8常宝生,党璐,宋建华.腓骨固定在治疗
胫腓骨远端复合骨折中的作用[J].临床
骨科杂志,2018,21(6):730-733.
9韩福胜,杨文珍,刘宝勋,等.三种不同方
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综合疗效比
较[J].河北医药,2016,38(11):1697-
1699.
10邓海棠,黄绍贤,成本强,等.MIPPO联合
LCP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
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比[J].中
国医学创新,2018,15(5):57-60.
11Mohammad LM,Messegee J,Chohan MO,
et a l.Fluoroscopic Cranial Radiation Ex⁃
posure in Spine Surgery: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Evaluation in Operating
Room Personnel[J].Int J Spine Surg,
2019,13(1):28-32.
[收稿日期:2020-03-15]
(编辑:杨小锋)
基金项目:社会发展科研自主申报项目(项目编号:20180533B91),项目名称:HGF调
控TGF—β1对疝囊成纤维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作者单位:310000杭州,浙江省杭州市儿童医院·诊治分析·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男孩多见,主要表现为腹股沟肿物不可回纳而出现疼痛、消化不良及小肠梗阻等症状。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治疗,但该术式切口较大,术后恢复慢。
欧阳辉旺等[1]人的文献报道,手术创伤还可能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有研究显示,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具有微创、出血少等优势已逐渐替代了传统手术治疗,但该手术对患儿的术后康复和并发症仍需深入研究[2]。
对此,本研究通过给予患儿传统术式及腹腔镜内
环口缝扎术治疗,探讨其对患儿的术后
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
2019年6月本院腹股沟斜疝患儿600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腹股沟斜疝诊断标
准[3];②年龄3月~7岁、无鞘膜积液、睾
丸下降不全、睾丸肿物、无嵌顿疝;③无
手术禁忌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
准:①有心、肝、肾等严重性疾病;②呼吸
系统疾病;③腹部或腹股沟手术史;④资
料不全者。
依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200
例)和B组(400例)。
A组:男178例,女
22例;年龄3月~7岁,平均(3.50±3.35)
岁。
左侧72例,右侧128例。
B组:男358
例,女42例;年龄3月~7岁,平均(3.15±
3.48)岁。
左侧140例,右侧260例。
本研
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两组一般资
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①A组:行传统开腹手术,即
患儿在全麻和骶管麻醉下,于患侧腹股
沟皮横纹处做一2cm左右切口,常规开
腹、确定疝囊位置后,2-0吸收线常规结
扎缝合,术毕常规关腹。
②B组:行腹腔
镜内环口缝扎术,即患儿在气管插管全
麻下,于脐部正中5mm空心Trocar穿刺
入腹腔,建立人工气腹,设置腹压,导入
腹腔镜,探查腹部腹股沟皮下内环开口
情况并确定位置,经患侧腹壁由疝气针
置入2-0吸收线,沿内环口1周做内缝
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黄小平钟菊红王瑞英毛春梅边钰李海云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小儿腹股沟斜疝600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200例)和B组(400例),A组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B组行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治疗。
结果B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床时间、FLACC疼痛量表评分、发热人数、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的手术时间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组满意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可减少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创伤及并发症,可促进患儿术后康复。
【关键词】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康复;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7147.2020.04.043
表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
组别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mm )下床时间(小时)手术时间(分钟)A 组2007.88±1.66 2.12±1.2220.66±2.6428.66±3.23B 组400 2.22±1.230.98±0.8515.66±1.5830.58±3.18t -38.74310.84322.9837.633P
-<0.001
<0.001
<0.001
<0.001
合,缝合完毕,放出气体,退出腹腔镜。
1.3
观察指标:①围术期情况:记录患
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下床时间;②疼痛指标[4]:术后1、6、12、24小时采用FLACC 疼痛量表评分进行评估患儿疼痛情况,总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明显;③发热情况:术后采用布朗耳温计测量患儿体温,统计术后发热人数;④满意度:制定医院满意度问卷量表,满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9~60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数)/总例数×100%;⑤并发症:腹胀、阴囊肿胀及继发鞘膜积液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
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依s )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
两组围术期情况比较:B 组术中出
血量、切口长度低于A 组,下床时间早于
A 组,手术时间略长高于A 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疼痛及发热情况比较:两组术
前FLACC 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
FLACC 评分低于术前且B 组低于A 组,B 组发热人数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比较:B 组并发症发生
率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3。
2.4两组满意度比较:B 组满意度高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3讨论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术式之一,但该手术切口较大,手术创伤难免会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紊乱,而加剧机体的术后康复,影响患儿疼痛。
而近年来,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等特点已逐渐受到临床认可,其可避免患者手术创伤产生的剧烈疼痛,有利于促进患儿的身体康复。
本研究结果发现B 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下床时间明显低于A 组,表明B 组术式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围术期情况较佳,而郑斌等[5]人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具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分析原因可能是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在可视化环境下治疗,有效地避开周围组织,减轻术中对周围组织如输精管、精索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的破坏,并且该术式是一种微创术式,切口小,更能减少对患儿手术创伤,提高其术后恢复,故其围术期情况表现较佳。
但B 组的手术时间略长高于A 组,这可能是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需要置入腹腔镜并调节腹压,手术程序比A 组多,增加了部分时间。
本研究还发现B 组术后各时间点FLACC 评分及发热人数低于A 组,表明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患儿术后发热,这可能是
两组术式均为外科手术,手术创伤均可导致机体产生疼痛状态,但B 组术式符合微创理念,围术期情况良好,对机体手术创伤较轻,避免和减少手术操作对神经的意外损伤,故术后疼痛程度较A 组,有利于降低患儿术后创伤性发热。
此外,B 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 组,表明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能够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可能是腹腔镜术中可清晰获得手术视野,有利于医生精准地对病灶进行缝扎操作,避免伤及其他周围组织,且该术式创伤小,降低了对患儿的解剖性损伤,故并发症较少。
而在满意度方面,B 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A 组,提示B 组术式更容易令家属认可,这可能该术式术后疼痛轻、发热例数少及并发症少,从而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可减少腹股沟斜疝患儿手术创伤及并发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a P<0.05
表2
两组疼痛及发热情况比较组别
n
FLACC (分)
术后发热人数(n /%)
术前
术后1小时术后6小时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
A 组2001.02±0.116.66±1.22a 5.33±1.25a 4.33±0.78a 3.41±0.54a 66(33.00)
B 组4001.03±0.124.02±0.98a
3.08±1.05a 2.26±0.32a 2.11±0.22a 38(9.50)χ2-0.869
14.821
10.82917.94831.53010.187P
-0.385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
组别
n 腹胀局部肿胀继发鞘膜积液发生率A 组20012(6.00)22(11.00)6(3.00)40(20.00)B 组400
5(1.25)3(0.75)4(1.00)
12(3.00)χ2----15.789
P
----<0.001表4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n /%)
组别n 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A 组200
125(62.50)
43(21.50)
32(16.00)0(0.00)
168(84.00)
B 组400335(83.75)
55(13.75)
10(2.50)0(0.00)190(97.50)χ2-----73.179P
-----<0.001
作者单位:317605玉环,浙江省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陈建军);台州市中心医院(金冲)
在临床肠胃疾病中,粘连性肠梗阻属于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对于其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但引发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较多,包括感染、创伤及腹腔出血等[1,2]。
一旦患有该疾病则易降低患者肠道通畅性,致使患者出现呕吐、腹部疼痛等症状,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3]。
为改善患者病情状况,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对其进行干预。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多实施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然而其治疗疗效一般,且术后具有较高的复发率[4]。
为提升患者预后
质量,临床应选取合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针对上述情况,本研究对医院收治的患者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通过探讨其临床治疗情况,以对临床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
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经CT 检查确诊。
纳入标准:①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者;②具有手术治疗指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存在腹部手术史者:②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因肿瘤引发的肠梗阻;④合并精神类疾病者;⑤合并意识障碍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24~68岁,平均(54.72±7.21)岁;发病时间1~20小时,平均(12.73±3.15)小时;病程3个月~1年,平均
(0.57±0.11)年。
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25~68岁,平均(55.11±7.35)岁;发病时间1.5~20小时,平均(12.87±3.21)小时;病程4个月~1年,平均(0.59±0.13)年。
针对上述一般资料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研究方案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给予对照组常规开腹手术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全麻后在腹部前正
中位置进行切口,并进行仔细探查,对手术视野锁定后对肠粘连梗阻位置进行查找。
逐层分离粘连组织,切除部分分离难度大的组织,在上述操作中如果损伤了周围肠管或肌层,应即可进行修复。
完成分离操作后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反复清洗,最后手术切口进行缝合。
1.2.2
给予观察组腹腔镜肠粘连松解
术: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全麻后对患者脐平面进行气腹针穿刺,距离原切口4cm 左右,并对两个操作孔及辅助操作孔进行确定,对二氧化碳气腹进行建立,腹内气压维持12mmHg 左右,于合适部位将腹腔镜置入腹内实施全面探查操作,以对粘连情况进行了解。
针对束带粘连性患者,在腹腔镜引导下通过电凝钩彻底切除束带,逐层剥除组织,同时给予患者止血,分离粘连后仔细检查肠管及周围肌层,一旦发现损伤应即可进行修复,将
·诊治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陈建军
金冲
【摘要】
目的
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
月医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
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对两组各项手术指标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88%与对
照组75.0%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手术各项指标方面,观察组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3.13%与对照组18.75%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能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656.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9-7147.2020.04.044
症,可促进患儿术后康复,有利于提高住院患儿家属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汪岩,王明考,孙枭雄,等.传统及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嵌顿疝的疗效[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5):440-443.
2曾伟,刘克玄.右美托咪定在小儿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中的最佳剂量[J].广东医
学,2017,38(9):131-134.
3范桂权,陈华,何永柯,等.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应用[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6):80-83.
4宋伟,童彦炜,章跃滨,等.腹腔镜微创技术和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单中
心对照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8,24(6):568-570.
5郑斌.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5):110-111.[收稿日期:2019-09-12]
(编辑:徐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