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前景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前景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经济发展迅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引起了国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和不少独到的见解。

1 理论界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
1.1 国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研究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对外直接投资是促使这一趋势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崛起使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以西方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为了西方主流优势理论。

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是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一,该理论是美国学者海默(Stephek Herbert 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1960)中首次提出的。

他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并把跨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与不完全竞争假设结合起来。

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而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以及规模经济、政府介入、关税所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在对外直接投资综合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是邓宁(J.H. Dunning),他在一篇《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跨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1977)中从厂商特定资产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国家区位优势三方面综合解释直接投资,强调了这几种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决定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共同决定作用。

该理论认为,在上述三项优势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时,才能进行有利的对外直接投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成为一股巨大热潮。

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Louis T. Wells)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1977)一文中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

他从三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1)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提
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2)在国外生产民族产品;(3)产品低价营销战略。

1.2国内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研究
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也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吴彬、黄韬在《二阶段理论:外商直接投资新的分析模型》(1997.7)中提出了两阶段理论,即“经验获得阶段”和“利润摄取阶段”。

前者是试探、熟悉或学习阶段,企业希望在一定的时期内,获得有关信息,积累经验。

对于后一阶段,企业希望其时间无限延续,以获取最大利润。

邢建国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初探》(1997.10)中说道: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本质上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或者说,是资本输出的一种新形式,称之为“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

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开始的,不仅不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而且国内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大规模地吸引外资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因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的跨国投资”。

同时他还指出“产业选择”在发展中国家“非资本过剩型跨国直接投资”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投资效益来看,合理的“产业选择”也是对外直接投资不可缺少的环节。

孙建中在《资本国际化运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2000.4)中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投资动机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

该理论认为中国兼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因此,其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呈现多极化和综合性;与东道国相比又具有多层次、综合性的差别优势;而且对外直接投资的各个阶段并存、投资空间全方位以及投资主体多元性。

李欣在《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与思考》(2000.8)中指出:浙江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较注重地缘文化优势。

他认为浙江对外投资的主体主要有外贸专业公司;驻港澳的中资大型贸易集团;大型生产企业;大型工贸、技贸、农贸集团;大型金融多功能服务公司;中小型企业。

并且,他还对浙江的对外投资产业进行了分析,得出与全国产均水平相比,浙江对外投资的加工制造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明显偏低,主要原因是其原因主要是浙江省服务灶并无多大国际竞争力。

2理论界关于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的现状
2.1 关于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优劣势的相关研究
朱春兰在《浙江民营企业跨国优劣势分析》(2009.11)中指出:浙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具有产业集群优势,浙江民企通过“家族制+产业集群”达到强势企业目标,实现做大做强。

专业市场跨国经营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商品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带来促进作用,成为浙江民企产品出口的“桥梁”。

同时,浙江民企跨国经营存在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管理能力不足、经营融资困难等不足。

乔红学在《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2010.2)中指出:浙江是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民营企业在全省企业总数中占很大比例。

对外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具有产业集群、创业精神和企业家资源、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等优势;也存在生命周期较短、投资方式比较单一、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投资长远规划等劣势。

同时,面临相对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环境优势以及国际竞争激烈、融资较难的机遇和挑战。

2.2 关于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相关研究
章伟坤在《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2008.12)中写道:对于浙江民营企业而言,企业希望通过FDI获取某种或多种优势与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市场资源与优势、效率优势以及技术资源与优势等促进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要素条件。

获得战略性资源成为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特别是推动了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

李翀在《发展中国家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2007.6)中指出:学习型直接投资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原因,而且是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对技术先进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原因。

中国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其中部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发展中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途径主要是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贸易两种。

直接投资的方式相对来说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技术,或者可以获得比较先进的技术,对外直接投资将成为发展中国家获得先进技术的一种重要方式。

孙伍琴、王玉钏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2008.6)中提到:浙江企业对外投资有3个特点:一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家数来说,浙江一直排在全国首位;三是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多样,涉及各个领域。

他们还指出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六种形式:建立境外营销网络、设立境外加工生产企业、进行境外资源开发、创建
境外研发机构、跨国并购以及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

赵建华在《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现状分析》(2009.11)中写道: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浙江省境外经贸合作区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经营"的运作模式,建设主体为经济实力较强、跨国经营经验丰富的企业,园区定位以中国优势产业在当地的产、供、销集群中心为主,投资行业集中于轻工、机电、建材、资源等领域。

但是,园区企业入驻数量与计划有一定差距,泰中罗勇工业园是所有合作区中完成情况最好的,被商务部评为"目前总体情况最好的工业园"。

胡勇、李占卫、李淼在《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兼对邓宁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检验》(2009.1)中指出:浙江境外投资具有以下特点:一、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私营企业异军突起;二、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三、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日益多样化,但仍以贸易机构居多;四、对外直接投资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

2.3关于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的相关研究
张承惠、朱明方在《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2009.3)中指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着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的环节偏多,效率低下;外汇审批制度手续复杂,时间长,影响投资机会和收益;“走出去”项目人员出入境管理过于繁琐,影响效率;在对待国企和民企、垄断行业内外部企业上还存在政策差异;行业组织发育不够,难以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给予实质性支持等问题。

因此,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一步强化落实“走出去”战略的统筹组织工作;从企业需要出发,改善现有的投资、外汇和人员出入境审批制度;加大税收、融资政策等支持力度;构筑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体系;加快海外投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马郑惟在《浙江省民营企业跨国直接投资问题探析》(2008.2)中指出:浙江境外投资主要存在5大问题及阻碍:(1)跨国投资规模偏小;(2)投资定位层次不高;(3)投资决策不科学,缺少完整规划;(4)投资产品结构低级化;(5)缺乏投资长远规划及跨国交往的人才和经验。

因此,他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一方面企业自身战略和体制的制定改革,另一方面是政府职能和政策的转变和支持。

他还指出,技术获取型投资要注重本土化,并且要寻求多方合作,确保投资项目的成功率。

赵建华在《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现状分析》(2009.11)也指出:浙江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也存在大量的问题,主要有东道国政策变化加大合作区建设难度;
融资困难使园区建设面临资金压力;宣传和政策支持不到位影响合作区招商进程。

因此,他针对浙江省境外合作区建设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准确定位,形成海外产业链优势;(2)宣传推广,营造"走出去"发展氛围;(3)积极扶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4)做好服务,降低企业投资风险。

3理论界关于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研究的趋势及述评
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对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更是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面对这一突出的经济现象,本人认为,今后理论界关于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研究的趋势会偏向于研究金融危机下浙江民企对外投资存在的风险以及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而且理论界会让企业更偏向于对外进行生产性直接投资,从而避开贸易壁垒和关税壁垒。

同时也会结合浙江民企自身的情况来研究预测未来浙江应往何处开拓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以及发展前景如何,此外,理论界应该会用集群式这一概念来研究浙江民企的对外直接投资。

综上所述,以往的理论界对于浙江民企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浙江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劣势、浙江民企对外投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上面。

并且是在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来解释浙江民企的对外直接投资。

这些研究主要是在理论界对于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数据统计上整理得来的,或者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出的结论,大多是表面上的研究。

对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深层研究的不多,对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进行的研究也非常少。

因此,本文将依据这些理论及相关资料,对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前景进行研究分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探索未来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方向。

同时通过对浙江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来了解整个中国民企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和特点,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刘庆生,蒋萍.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于产业升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3]孙伍琴,王玉钏.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程惠芳.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孙建中.资本国际化运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马郑惟.浙江省民营企业跨国直接投资问题探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2):第94-95页.
[7]朱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危机式机遇”[J].特区经济,2010(2):第261-262页.
[8]李元,杨薇钰.东道国外资规制政策互动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J].华东经济管理,2010(1):第73-78页.
[9]赵婷.对外直接投资与地区外贸结构:以浙江为例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5):第84-85页.
[10]李萍,刘永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研究——跨国并购动因十二要素模型[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第64-65页.
[11]郑亚莉,杨益均.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与趋势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9):第32-37,123页.
[12]李晨,陈林莉, 毕誉馨.基于投资要素理论的民营企业FDI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现代商业,2008(12):第21-22页.
[13]胡小龙,沈友华.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及应对[J].科技管理研究,2010(8):第104-105,113页.
[14]姚晴霞.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准[J].西安财经学院院报,2010(2):第77-80页.
[15]张慧洁.浙江企业对外投资进入新阶段[J].当代社科视野,2008(7-8):第119-120页.
[16]赵建华.浙江境外经贸合作区现状分析[J].浙江统计,2009(11):第9-11页.
[17]潘颖,刘辉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第102-104页.
[18]任伟.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第85-86页.
[19]胡勇,李占卫,李淼.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实证分析——兼对邓宁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检验[J].当代财经,2009(1):第92-96页.
[20]徐人生,葛学,田原源.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策略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0(32):第69-71页.
[21]张颐.宁波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浅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第83-92页.
[22]乔红学.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2):第77-79页.
[23]吴彬,黄韬.二阶段理论:外商直接投资新的分析模型[J].经济研究,1997(7):第25-31页.
[24]邢建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初探[J].国际经济合作,1997(10):第22-26页.
[25]朱春兰.浙江民营企业跨国优劣势分析[J].社科纵横,2009(11):第37-38页.
[26]章伟坤.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切入方式及动因分析[J].当代经济,2008(12):第96-97页.
[27]赵伟、赵婷.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分析[J].浙江经济,2006(22):第50-52页.
[28]李欣.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分析与思考[J].经济师,2000(8):第170-171页.
[29]李翀.发展中国家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7(6):第4-7页.
[30]张承惠、朱明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第4-8页.
[31]黄玉婷.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路径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2]卢洪雨.浙江企业国际化程度研究——以民营企业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33] 何晓丹.浙江省对外投资渐成趋势
[EB/OL]./html/news_37/201006108228.html,2010.06.10.
[34]Deepak Sethi ,William Q.Judge, Qian Sun.FDI distribution within China: An integrativ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intra-country FDI variations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9.5.
[35]YIN-WONG CHEUNG, XINGWANG QIAN.EMPIRICS OF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9.8,第312-34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