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 专题一 第5讲 整体性与差异性

合集下载

整体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与差异性

4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B )
A.垂直分布高差大
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5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A A.山体陡峭 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 D.热量充足 6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B ) A.光照条件不同 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 D.耕种历史不同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 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因素 地区
海陆 分布
南半球中 高纬度地 区
南美洲巴 塔哥尼亚 高原
地形 科迪勒拉 山系西侧
东非高原
考点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理想 非地带性分布(现
状态)
实状况)
苔原带、针叶林 带

温带草原带、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东西延伸,南北 南北延伸,南北更 更替,呈带状 替,呈狭长条状
地形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
生存空间 天敌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广; 森林、湿地面积广,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或少大型捕食动物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考向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考向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10 11 12 13 14
9.深陷塘天坑坑壁退化程度最弱的是( A )
A.西北坡
B.西南坡
C.东南坡
D.东北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该天坑海拔相同的四个典型样方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是
( C) A.①
B.②
C.③
内 容 索 引
考点诠释 【例1】 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 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 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考点诠释 (1)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D ) A.翅碱蓬—芦苇—光滩 B.翅碱蓬—光滩—芦苇 C.光滩—芦苇—翅碱蓬 D.光滩—翅碱蓬—芦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从甲地植被覆盖率的角度提出措施,并选择图 2 中任一与之关联 的要素,说明该措施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答案】(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不乱砍滥伐)。地表水体面积:植被覆 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补给河 湖水量增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土壤水分: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 源能力增强,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壤水分增加。地表温度:植被覆盖率 提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地表温度下降,土壤 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加(或地表蒸发减弱,地表水体面积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与甲地相比,分析 2019 年乙地地表温度上升幅度较小的原因。
【答案】(2)乙地地处背风坡谷地,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干燥(干热河谷), 植被稀疏且耐热耐旱;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时降水减少,植被所受影响较 小,植被覆盖率下降较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幅较小,地表吸收热 量增幅较小。

专题五整体性、差异性规律

专题五整体性、差异性规律

04
整体性、差异性规律的实践 意义
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整体性规律
在科学研究中,整体性规律强调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功能,探究 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例如,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整体的功能和 稳定性,物理学研究物质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
差异性规律
科学研究中的差异性规律关注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探究不同事物之间的 差异原因和表现。例如,生物学中物种之间的差异,化学中不同物质的性质差 异。
在个人发展中的应用
整体性规律
在个人发展中,整体性规律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例如,通过综合 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差异性规律
在个人发展中,差异性规律关注个人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鼓励个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例如,通过个 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特长的个体。
整体性、差异性规律
$number {01}
目 录
• 整体性规律 • 差异性规律 • 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 整体性、差异性规律的实践意义
01
整体性规律
整体性规律的定义
01
整体性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关系使事物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
02
整体性规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理解和把 握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
社会治理
在社会治理中,差异性规律提醒我们尊重不同文化、群体和个体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 措施。
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中,差异性规律提醒我们关注事物的特殊性和不同点,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03
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相互作用
1
整体性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差异性是事物发展的 动力。整体性为事物提供稳定性和秩序,差异性 则为事物注入活力和创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通过植物蒸腾和土壤 蒸发,大气获得了水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 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 侵蚀,搬运到低洼处 堆积,形成沉积岩。
完成 活动1
★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第2页/共36页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第8页/共36页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的形成过程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 水美、山青水秀。自唐代以 后,大兴土木、连年战争, 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 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 沃的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 渐下降,植被生长慢,气候 变得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 形成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 大,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 观。
【答案】C 点拨:从图中自然带分布南低北高可知,该山 地位于南半球,北坡为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故同一自然带 分布的下限要高于南坡。另外从该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可知,该山地位于温带地区。
第24页/共36页
4.若该山地山麓的年平均气温为 12℃,则该山地的海拔不
超过( ) 【答案】B
A.1 000 米
2域 (1的.是.青的西温ABC变ABCD藏气...北)度....柴 四 青湿温 热 寒 亚(高候地带达 川 藏带 带 带 热原变区和木盆高,,,带隆)化在纬盆地原353,起正早5°5度地变以N2°°后确NN第5分变暖东~°,的N~~三别冷、地1下545是~纪、变区55°列N3°°所变干变NN5区°处湿冷N 、 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 第15页/共36页 答案: D D
第33页/共36页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 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 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2025届高中地理特训卷第二部分第五章整体性与差异性过关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5届高中地理特训卷第二部分第五章整体性与差异性过关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过关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备知识与技能专练1.[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该保护区()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2.[2021·北京卷]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

下图是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

读图,图中为针叶树种的折线是()A.①B.②C.③D.④3.[经典高考题]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经典高考题]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5.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

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经典高考题]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下图,回答6~7题。

6.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水分B.热量C.地形D.土壤7.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经典高考题]下图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23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地理
感悟经典好题 长效热点聚焦 解题思维建模 适考素能特训
4. [2013· 北京文综,40(2)]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舞台。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 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下图,完成下题。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 因。
多以区域图、热点问题为材料设臵问题情境,考查某一环 境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考查气候、生物、水文、土 壤、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及读图分析能力。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5讲
第30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地理
感悟经典好题 长效热点聚焦 解题思维建模 适考素能特训
1.下图是我国某山东坡的垂直自然带谱。据此完成(1)~(3) 题。
3.[2013· 海南地理]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 臵。据此完成(1)~(3)题。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5讲
第18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地理
感悟经典好题 长效热点聚焦 解题思维建模 适考素能特训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第二部分 专题一 第5讲
第 5页
金版教程 · 大二轮复习· 地理
感悟经典好题 长效热点聚焦 解题思维建模 适考素能特训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自然地理的两大规律, 也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地域分异规律多以某一区域的自然环 境、植被变化入手,综合考查学生对地带性、非地带性的认识。 近年来,对整体性的考查增多,多要求用整体性观点来解释、分 析区域发展问题,如 2012 年广东文综就出现该考点。复习时, 要结合区域地理, 分析和总结出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规律和影响 因素,山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也是复习的重点。

专题五整体性、差异性规律

专题五整体性、差异性规律
将整体性、差异性规律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拓展整体性、差异性规律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智能 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拓展整体性、差异性规律在社会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应用,推动相关学 科的发展和进步。
整体性、差异性规律的跨学科研究
01 加强整体性、差异性规律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 交流和合作,推动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开展。
整体性、差异性规律
目录
• 整体性规律 • 差异性规律 • 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 • 整体性、差异性规律的应用 • 整体性、差异性规律的未来发展
01
整体性规律
整体性规律的定义
整体性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关 系使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并呈 现出统一的特征和规律。
行。
促进生物进化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差 异性规律的存在使得生物能够更好 地适应不同的环境,促进生物的进
化。
A
B
C
D
尊重个体权利
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 的价值和权利,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与融合,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02 探索整体性、差异性规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 现和应用,推动跨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03 探索整体性、差异性规律与全球性问题之间的联 系和影响,推动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谢谢观看
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 总结词:整体性规律在社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上,差异性规律则体 现在社会成员的多样性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上。
• 详细描述:在社会结构方面,整体性规律强调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和平衡。差异性规律则揭示了社会成员 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分层、文化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社会现象方面,整体性规律强调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 社会问题。差异性规律则揭示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案。

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第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讲义

单。 ⑥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3.雪线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掌握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 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影响雪线的因素有气温、降水、地貌等。 (2)分析全球山地雪线 山地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高,雪线越高,因此全球山地雪线的分布曲线呈马鞍形,即在副热带山 地雪线最高,然后向南北两侧降低。夏季气温高,山地雪线较高;冬季气温低,山地雪线较低。 (3)分析同一山体不同坡向的雪线 山体坡度越大,雪易下滑融化,雪线偏高;阳坡气温偏高,雪线位置高;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分析时 要注意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 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分析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对雪线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造成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 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使雪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方法技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导 因素: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下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臵越低。如下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下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整体性和差异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

从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从沿海到 内陆的地 域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山地垂直 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下图为45° 沿线某地理要素的分布图 其中①④处为海洋, 沿线某地理要素的分布图, ①④处为海洋 下图为 °S沿线某地理要素的分布图,其中①④处为海洋, ②③处为陆地, ° 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经度。读图回答 ~(2)题。 处为陆地 °为经度。读图回答(1)~ 题 (1)由②处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 由 处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D.非地带性现象 . )
影响雪线的因素
(2011年杭州质检 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地垂直自然带分 年杭州质检)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地垂直自然带分 年杭州质检 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 题 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2)题。 (1)甲山 坡缺失 自然带的原因是 甲山A坡缺失 自然带的原因是( ) 甲山 坡缺失2自然带的原因是 A.纬度偏高,热量不足 B.降水少 .纬度偏高, . C.历史上人类的破坏 D.光照不足 . .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 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 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 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 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 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 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 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 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专题五 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专题五 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3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专题五 整体性与差异性
案例1:据青海省气象部门监测,青海湖面积自2005年以来持续增大,2011
年达到近11年来的最大值。而2004年之前的近30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 动的影响,青海湖面积曾不断萎缩。
• (1)根据图文信息分析AB河段河流水文特征。(8分)
AB河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内陆地区,气候寒冷, 有结冰期(2分);气候干旱,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为主,河流流量小(2分);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夏汛 (2分);该河段地处河流上游,坡度较大,流速较快, 含沙量较大(2分)。
•自然: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冰川 退缩、河流补给水量增加,青海湖入湖水量增加; 流域降雨量增加;
•人类活动:政府支持下的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 青海湖水量不断增加,面积不断增大。
• 案例2: 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疏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 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2004年前青海湖 湖面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相关知识点:整体性原 理表现之区域某一要素 改变引起其他要素及自 然地理环境的改变,迁 移水—气,气—生, 生—土等要素间联系。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第5题,上游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促进三角洲的 发育,①错。上游修建水库会拦截泥沙,不利于三角洲的发育,②对。沿海 修建大堤会导致河道泥沙不再进入周边湿地,而是向更远的海洋输送,不利 于三角洲的发育,③对。沿岸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保护三角洲,④错。C符 合题意。
点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合理的人类 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如三角洲沿岸种植湿地植物,有利于保护 三角洲;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如河流上游开垦荒 地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泥沙沉积加重,洪涝灾害多发。这体现了综合 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归纳提升•学技法]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 该类型试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 分析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的三大思路
分析思路
突破方法
判断自然地理环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
(2021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由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 湾的泥沙沉积而成,其位置经过多次变迁。下图为密西西比河古三角洲叶 瓣分布(①~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及目前海岸线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 3~5题。
3.密西西比河发育多个三角洲叶瓣的原因是( )
A.河口地势低洼
B.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频繁改道
境的主要特征 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的主要特征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
“一果多因”的推 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

推断“因”。例如,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大陆西海岸地区沙漠
的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作用

5 整体性与差异性

5 整体性与差异性
暖温带 地区。 ________
雪线
北 坡 南 坡 北 坡 南 坡 北 坡 南 坡 北 坡 南 坡
北 坡
南 坡
北 坡
南 坡
北 坡
南 坡
90°N 60°N
30°N

30°S
60°S
气温
气温高,雪线高 气温低,雪线低 降水多,雪线低 降水少,雪线高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降水
下列图中,反映了有永久性冰雪的山体是
阿拉善戈壁
锡林郭勒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
400—600mm
荒漠
荒漠草原
200—400mm
草原
900
700
600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900
700
500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 温 温 温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带 带 带 0 40 地中海气候 草 荒 草 350 亚热带常绿 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 漠 原 带 带 带 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00 250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200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0 0



水分
▲自然带名字的记忆 ———热量带+植被+“带” 注意区别: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表示植被 表示自然带 表示气候类型
900
700
600
冰原气候 苔原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900
700
500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落叶 温 温 温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带 带 带 0 40 地中海气候 草 荒 草 350 亚热带常绿 亚热带季风气候 原 漠 原 带 带 带 硬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00 250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200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热量带: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温带、 亚寒带、寒带
植被: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雨林、常绿林、落叶阔 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植被: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
【尝试运用与答题规范】 [示例]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
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指出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C→B→A自然 带分异现象的主要成因。 (3)试分析乙图中C地冬季降雪多的原因。 (4)简述撒哈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 流的影响有关。 (3)中亚、我国西北地区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 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4)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 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的原因还包括受安第斯山的阻挡,
受不到西风带的影响,降水稀少。
全息式自主学习菜单01
全息式自主学习菜单02 专题一 第 5 讲
高考压轴大题答题规范 (四)
配套专题检测
[备考方向要明了] 高频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考情统计
2012年:上海高考T16、广东高考T4、安徽
高考T34(2) 2011年:福建高考T37(4) 2012年:山东高考T1~2、北京高考T4~5、
(一)获取解读信息 从图中获取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先自主尝试,再听名师点拨) [答案] (1)C (2)A
[第三步:自我完善备高考] 一、必须突破的3个重难点
1.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密切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的海拔高度降低。
(4)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 状况相似。 (5)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 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 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6)山地中的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 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三、必须辨明的2个易错易误点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类型与气候类型的易混辨析 (1)一种气候类型对应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 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 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
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1 000 m,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
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
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
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 如天山。 (3)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 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
自然地理环境 的差异性
江苏高考T1~2、浙江高考T7、上
海高考T19、安徽高考T26~2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步:主干知识要备好]
一、相关知识检录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土壤、植 被、地形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
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第三步:自我完善备高考]
一、必须突破的1个重难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 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 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 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 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变 化的方法: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 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 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 他区域影响的方法: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 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 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该类型的题目考查有以下
两种类型: 1.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该类型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 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为:
2.运用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 该类题多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与自然带分布规律相 关的问题,其答题思路为: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 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上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
热量带。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
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 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解析] 从题目要求中可知运用地理整体性原理来分析,
即分析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题中是水文要素发生变化,必 然会导致土壤、生物、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变化。 [答案] 径流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
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
[第四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 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目前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序号填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解析:第(1)题,从图中“地势高”、“多冰川、多冻土” 及三个选项可作出正确选择。第(2)题,从关联图上可以看 出,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是指地壳隆起,从而引起整
[第四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2.(2012·惠州高三二调)读我国部分地区雪线高程预测图, 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纬度越低,雪线越低 B.纬度越高,雪线越低 C.纬度越低,雪线越高
(
)
D.纬度越高,雪线总体呈降低趋势
(2)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与同纬度的其他城市相比, 雪线异常偏高,原因是这些地区 A.海拔高,气温低 C.气候湿润,降水偏多 ( )
个地理环境的变化。第(3)题,从青藏高原的隆起入手分析
青藏高原整个地理环境的演化。
答案:(1)②③①(自上而下)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 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抵 御寒冷能力强的牦牛等动物为主。
(一)获取解读信息
1.从文字中获取信息 从材料中“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 可获取“R河中下游地
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 区 降水稀少 ”的
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信息
从材料中“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
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 工程”
可获取“到达 下游 的 水量减少”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先自主尝试,再听名师点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一步:主干知识要备好] 一、相关知识检录 1.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非地带性规律。 二、知识线索梳理
1.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基础→分布地区。
2.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基础→分布地区。 3.垂直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分布规律→判断阴、阳坡和迎 风坡、背风坡。
(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不同:
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雨林带, 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 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2.世界荒漠带成因辨析
(1)撒哈拉荒漠、澳大利亚的荒漠和西亚的荒漠等,是
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 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
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二、必须掌握的1个方法技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方法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关系的方法: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
4.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知识线索梳理 整体性→组成要素→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整体性的表现。
[第二步:小试能力知多少]
[例1] (2011·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