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韩氏城①新城,期十五日而成。
段乔②为司空③,有一县后④二日,段乔执其变而囚之。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⑤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子高曰:“诺。
”乃见段乔。
自扶而上城。
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予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
”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
(注释)①城:修筑城墙。
②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③司空;官名,主管建筑工程。
④后:拖延。
⑤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话剧社要排演这个《吕氏春秋》中的故事,请完成相关任务。
(1)疏通词义。
①积累迁移法:
由《陈太丘友期行》中“期”的积累,迁移可知选文中“期十五日而成”的“期”是之意。
②语境推断法:
根据语境,可推测选文中“段乔执其吏而囚之”的“囚”是之意。
③查阅词典法:
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的相关义项,“未尝有也”中“尝”的意思是,“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而出之”中的“使”的意思是。
(填序号)
尝:①品尝;②试探;③曾经使:①假若;②旅造;③出使
(2)疏通句意(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
(3)表情要恰当。
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表情甲):“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
”
子高曰(表情乙):“诺。
”
A愤怒 B.急切 C.得意 D.镇定
①表情甲选择,因为。
②表情乙选择,因为。
(4)请帮助小华同学解答看完排演后的困惑。
小华:我好像没看懂啊!段乔为什么最终释放了那个被囚禁的官员?
我:这得益于封人子高精妙的劝说艺术:。
3.课外文言文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②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注释)①适:到……去。
②缘:因为。
③味败:味觉败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主人既闻/有闻而传之者
B.缘有盐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遂自念曰/遂成枯落
D.愚人食盐不已/骨已尽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②;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③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④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故令嗥:故意让它嚎叫。
③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④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以狼的表现从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乙文中两个牧童对狼的做法,你如何评价?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翁家训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②,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③,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人之药石④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注释:①才锐,才思敏捷。
②简束,约束和管教。
③恭谨,恭敬、谨慎。
④药石,良药。
(1)要想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魅力,我们应践行《放翁家训》中的()
A.常加简束
B.志趣自成
C.宽厚恭谨
D.熟读经学
(2)下列语言材料,与文中“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这句话的内涵无关联的一项是()
A.《礼记·表记》有言:“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可见人与人交往不可过于密切。
B.孟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强调了环境、朋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C.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意在告诉我们不要结交和自己志趣不同的人。
D.诸葛亮谆谆告诫后主要做开明的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缀行甚远 ________
②弛担持刀 ________
③意暇甚 ________
④狼亦黠矣 ________
⑤止增笑耳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汉语里有关狼的成语比较多,请任意写出3个。
并想一想,从这些成语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是怎样的?
(4)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
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
极力吹狼,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________
②缀行甚远 ________
③弛担持刀________
④一狼径去 ________
⑤遂负之以归 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3)对划线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甲)(乙)两文都写出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两文对屠户的态度有什么共同之处?
8.课内阅读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以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画线字词解释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 ________
③屠暴起________ ④止增笑耳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俭以养德以刀劈狼首
B.屠乃奔倚其下屠自后断其股
C.友人惭,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自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悉仰于官________
④及卒,如其所言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3)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
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
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②弈:下棋。
③神格:神色与气质。
④厅事:指大堂。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
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
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suí),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下列句中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远近称之。
称:称赞
B.强行绥之以德。
德:德行
C.久而益敬。
益:好处。
D.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效法,仿效
(2)文章中画线句子是元方对袁公的回答,这个回答的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冶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B.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文章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D.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吕氏春秋(或:吕览)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唤),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啊。
(3)“此”指的是对挖井后节省一个人的劳力,却误传为挖井挖到一个人,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这样一种情况。
(4)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或:不要轻信传闻,应仔细辨别,深入调查研究。
)
2.B
解析:(1)约定;关押、囚禁;③;②
(2)这城墙修得真漂呀!真算得上一件大功了,您一定能得到重赏了。
(3)B(急切);因为他的父亲被囚禁起来,可能面临死罪,情况紧急,从“走告”中的“走”字可以看出。
;D(镇定);因为封人子高胸有成竹,对自己的劝说艺术很自信,从他简练干脆的回答“诺”中可以看出。
(4)封人子高对段乔修筑城墙的功劳不吝言辞,大加赞赏。
赞赏段乔能不处罚杀戮一个人,就把城墙修得如此漂亮!从古到今,功劳这样大还没有过。
赞赏中暗示段乔不能处罚
杀戮一个人。
封人子高说服别人,说了又不让人看出是在说服他。
3.A
解析:(1)A
(2)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示例:①做任何事都要有个限度,恰到好处时才显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②做事要把握尺度,不能走极端。
③认识事物不能一知半解。
(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4.B
解析:(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两个牧童进入山中,来到一个狼洞,发现洞中有两头小狼。
(3)D
(4)乙文中两个牧童在并没有受到狼的攻击的情况下,仅仅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就生生累死了一头母狼,表现出人性中恶的一面。
(合乎情理即可)
5.D
解析:(1)D
(2)A
6.(1)连接、紧跟;解除、卸下;从容、悠闲;狡猾;罢了
(2)①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3)①示例: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引狼入室、如狼似虎等
②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
(意思对即可)
(4)示例:对待像狼一样的悲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不能妥协退让: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或人类富有智慧,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
7.B
解析:(1)仅,只;连接、紧跟;解除、卸下;径直;于是,就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②只是想不到可以用来杀狼的方法。
(3)B
(4)勇敢机智(勇敢智慧)对屠户的赞扬(意思对即可)
8.D
解析:(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乃悟前狼假寐(睡觉);屠暴起(突然);止增笑耳(只)
(2)D
(3)(狼)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4)符合题意即可
9.(1)增长;轻薄浮躁;都;死亡
(2)①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②没有做其他的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3)①清廉的智慧:高风亮节,不谋私利。
②教育的智慧:诸葛亮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财富,却对下一代谆谆教诲;③学习的智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只有立志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10.B
解析:(1)B
(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
(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
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
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
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
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
11.C
解析:(1)C
(2)既不贬低对方,也不抬高自己的父亲;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且言谈间不卑不亢,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12.D
解析:(1)告诫、劝勉;懈怠;轻薄
(2)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